- A+
舞蹈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蹈学专业,专业特色,舞蹈技术课
一、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
再次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
二、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必要性。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实际需求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来展开。在教材的组织上依据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围绕身韵训练内容形成由分节到完整、由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各类教材的纵线关系。依据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形成了以形神劲律贯穿起来的手眼身法步各环节整体照应的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复合再到综合的各类教材的横线关系。
(五)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保证。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目的、任务的贯彻实施过程为保证舞蹈学专业技术课教学目的、任务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训练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的完成掌握与对教材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这些课的实践性也要重视它们的理论性,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教材本身,具备相应课程初步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运用讲授和指导阅读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的舞蹈文化和审美规范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对这些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层的认识,并对教学法等知识有相应的掌握。
三、结语。随着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也应不断提升。因而同样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必然要形成白己的特色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是舞蹈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围绕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这些舞蹈技术课也要量身定做”,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我们尽快打造出具有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
基于以上目的我主持编写完成了《舞蹈学专业舞蹈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的教材算作对以上思考的初步答卷。只愿它成为一个靶子能引发更多的教师对舞蹈学专业,乃至对所有舞蹈非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建设问题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舞蹈课范文第2篇
突然,眼前一黑,音乐没了!停电了!我们陷入黑暗之中。我最怕黑了,提心吊胆地,害怕怪兽来吃我。
可是,我发现我们舞蹈班一下象菜市场一样,大家一下欢闹成一片,我也不怕了,跑去和我的好朋友一起玩,我们玩得都忘了上课。老师叫我们静静的趴青蛙,可是大家都不乐意并异口同声地说: 早知道不趴青蛙了。 老师说: 不趴青蛙就劈腿到有灯为止。 不要。 我们又一齐喊道。 要不,我们来玩游戏吧! 一下子我们又像快乐天使一样跳起来。
大家围成一个圈,由一名小朋友来抓人,要是被别人站在后面就算输了就得去抓人。黑暗中,我很快就被抓到了,不过也很快逮到别人。
舞蹈课范文第3篇
舞蹈教学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功能和现状
舞蹈教学是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保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这是无容置疑的,也是势在必行的。然而,我们目前的舞蹈教学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就现行高等师范院校本科舞蹈教学的整体来看,其课程设置一般为普修课和主修课两大板块。这两个板块,因不同学校开课时间有所差异,一般情况是前两个学年为全体学生的普修课,第三、第四学年的上学期为舞蹈主修课。在普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音乐理论知识,视唱练耳,也有芭蕾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基本知识及其基本技能的训练等。⑸在主修课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主修方向进行专项的训练,即所谓的专业课,诸如:芭蕾基本功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外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等。当然也有一些公共的课程,即所谓的专业理论课,诸如:中国舞蹈史、外国舞蹈史、舞蹈运动生理学、舞蹈人体解剖学、舞蹈教学法、舞蹈编导、舞蹈剧目赏析、舞蹈评论等课程等等。其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包含有秧歌舞、藏族舞、花灯舞、傣族舞、蒙古族舞⑹等。从常规的眼光来看,上述课程设置的包容面是比较全面的,其中有基础的知识,也有比较拔尖的训练;有普遍上运用于面的课程,也有针对性的用于点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自然有它的优势,也在实践中培养过无数的舞蹈人才,其成功性自然无可置疑。但是,若是放到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发现尚有下列不足:第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含量较少。它只是在20来项课程中,占据基本训练和主修课两个科目,算起来就是十分之一的比例。如果加上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实际上,不到十分之一。并且主修课只是面向部分同学的,这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受教育面就更加狭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民间舞蹈的轻视,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为主修的学生为数甚少。据笔者对三所大学进行的一次调查统计,选修芭蕾舞的占32%,现代舞的占45%,外国民间舞蹈得占1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占12%。这种情况,很不令人乐观。第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内容已经条块化。由于多年来的教学,已经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绝大多数教材,一代又一代地因袭下来,已形成了一定的条条块块。一提到民族民间舞蹈,大约就是秧歌舞、藏族舞、花灯舞、傣族舞、蒙古族舞等等几大块,局限在这几块当中教学。其教学方法也出现条块化,把一些书面上的动作分解,然后再组装起来,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所谓的舞蹈编导课程也同样走的是条块的组合程序。第三,绝大多数的舞蹈教师,都是在上述的条块化的课程按条块化的教法下培养出来的,他们接受的是那些条条块块,在他们的教学中,自然也是传授那些条块。不仅是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脱离不了那些条块,在思维上也难以超越出来。第四,基于上述的舞蹈教育方式,在教育中的那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实际上已经离开民族和民间很远,只是一些没有实在内容,或者是只是一些强加了一些与其不相关的内容的一些空洞的动作和程序罢了,只是一个空的架子而已。它们离民族民间鲜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很远。如果要讲它们是民族民间舞蹈的话,那也只是雅化了的民族民间舞蹈了。总之,目前舞蹈的教学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距离很远,难以起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作用。如果要使舞蹈起到传承保护民族民间舞蹈的作用的话,对舞蹈教学进行改革就是当务之急了。
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语境下的舞蹈教学改革
特别是舞蹈老师要提高认识,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价值,认识到舞蹈教学所肩负的传承保护的责任,认识到舞蹈教学所存在的弊端以及改革这些弊端的紧迫感。其次,各相关部门身体力行采取相应的措施,迅速地行动起来。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份量,做到在课时量上有一定的保证。最好使这门课程成为普遍的必修课,以扩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受教育面。第二,教材内容要突破已经僵化的条块,把原来条块化的东西作为知识点放入基础知识的层面上进行教学,增加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把民间活生生的舞蹈进行归纳整理,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部分。就福建而论,下列舞蹈均可作为教学内容。诸如:福清渔溪镇一带描写戚家军抗击倭寇的《光饼舞》中的“奔袭”、“烤饼”、“犒军”等情节,老百姓点火、烤炉、贴饼、烘饼、铲饼、犒军等细节;连江城关元宵节《茶篮鼓舞》中,少女托起茶篮,表演的观花、比花、选花、插花等动作;长汀《高跷扑蝶舞》的“丑公”、“丑婆”两相对舞,丑公以蝴蝶逗引丑婆,上下左右前后翻飞,逗引得丑婆前来“望蝶”、“戏蝶”、“追蝶”、“扑蝶”,丑婆左蹲右转、前俯后仰、眉开眼笑歪嘴眨眼的动作⑺;畲族的《猎捕舞》《铃刀舞》《击竹跳杆舞》《穿担舞》《筛茶舞》的动作和程序;高山族的《拉手舞》《杵舞》《祭舞》《酒舞》中,众人“挽手合围”或“连臂踏歌”的动作;福建各地的《龙舞》和《蛇灯》的姿态⑻;闽南地区的《戏灯》,《采莲》《车鼓舞》《竹马灯》等舞蹈动作;等等,都可以通过整理提炼,成为最鲜活的本土教材或者是校本教材。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消除僵化的教条。基于目前舞蹈教师在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知识结构上的偏差,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教学,把课堂与民族民间舞蹈的现场结合起来,与民间舞蹈艺人结合起来。可以聘请民间艺人作为舞蹈教师,也可以走出舞蹈练功房狭隘的天地,到民间的舞蹈现场进行教学,去吸取丰富的营养。通过这些改革,一座沟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舞蹈教育的桥梁就一定能够搭建起来,它们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且产生相互作用,既能把舞蹈教学从僵化的条块状况下解放出来,又能反作用于民族民间舞蹈。这样,舞蹈教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新局面的出现,就指日可待了。
舞蹈课范文第4篇
高中音乐课堂中进行舞蹈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也应当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并感知舞蹈音乐艺术,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舞蹈应当以强化美感为教学目标,通过舞蹈中的动作以及音乐的变换,有效调整队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及于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有助于激发情感体验。
二、高中音乐课堂舞蹈教学现状
(一)舞蹈教学内容不均衡
舞蹈教学有助于丰富音乐课程的形式与内容,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并未有效进行舞蹈教学,即使开展舞蹈教学,所设置的内容也是不均衡、不合理的。部分教师开设舞蹈鉴赏课程,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作品,感知音乐,但是舞蹈内容较少,并且教师很少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流行舞和民族舞进行教学,但是却很少涉及古典舞,此种教学的片面性也严重影响音乐与舞蹈的契合。
(二)舞蹈教学主要以视频为主,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
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优势便是体验式教学,通过动作表演以及舞蹈创作,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认知,学生在舞蹈编排与展示动作时,能够进一步感受舞蹈与音乐间的协调发展。高中音乐课堂舞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引导学生观看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舞蹈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丰富学生的思维认知。但是视频教学过于单一,学生在观看舞蹈视频时,难以感受到动态的舞蹈知识,教师也并未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练习,难以调动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
(三)音乐教师舞蹈素养有待提高
在高中音乐舞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是音乐专业的,并未接受专业系统的舞蹈教育,虽然掌握了大量的音乐知识,但是舞蹈教育知识却了解较少,也难以有效掌握音乐舞蹈课程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在分析教学内容时,也难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身心发展情况,找到音乐和舞蹈教育的最佳契合点。
三、高中音乐课堂开展舞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音乐教学与舞蹈表演有效结合
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以及造型抒发思想情感,展示生活内容,而舞蹈表演则是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音乐舞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高中音乐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舞蹈表演或舞蹈动作模仿,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舞动的旋律”这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选择《黄河》《胡桃夹子》《踏歌》等动作片段,引导学生观赏舞蹈、动作片以及音乐作品分析,音乐节奏与旋律、舞蹈旋律间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舞蹈中的具体动作进行模仿,对于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舞蹈作品中能够体现音乐独特风格的经典动作,展开模仿;对于舞蹈功底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模仿基础性动作。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以小组为单位创设完整的舞蹈展示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二)音乐教学与舞蹈即兴创作的结合
在高中音乐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编排舞蹈动作的能力,也应当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音乐知识与文化融入舞蹈动作中,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与创作。例如,欣赏《天鹅湖》这一作品后,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动作,然后进行即兴创作,可以模仿天鹅喝水或走路的动作,通过动作模仿,学生会逐步增加对舞蹈的认知体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完成一套舞蹈动作编排时,教师再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完成整个作品的设计。通过小组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从而产生更多的音乐感受与舞蹈创作灵感。
舞蹈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舞蹈;阳光;愉悦
体育舞蹈作为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已逐步被一些体育项目所采用。而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把音乐、舞蹈、诗歌结合在一起,统称之为“乐”。有文章记载说:“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
因此,本文立足“阳光体育”对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对如何开展大课间体育舞蹈进行全面探讨,旨在落实阳光体育精神、打造阳光、愉悦体育大课间。
一、“阳光大课间”在小学体育中的意义
为促进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2006年教育部提出“阳光体育”的口号,号召广大体育教师通过实施阳光体
(下转第222页)
(上接第221页)
育吸引少年儿童走进操场、走向自然、走进阳光。这是实施阳光体育的主要目的。“健康、运动、阳光、未来”是阳光体育的核心思想,它对新时期小学体育教育提出五个要求。一是提高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动员每一位学生运动起来,掀起学校体育运动热潮;二是通过阳光体育的实施,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三是通过实施阳光体育,规范教学行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四是实施“特色体育”,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将体育活动与学生学习需要相融合;五是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体育舞蹈在小学阶段阳光大课间中的意义
体育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小学生练习。体育舞蹈是体育基本教学的一种,将舞蹈与体育联系起来,其内容形式超越了舞蹈范畴。体育舞蹈注重在形态上保持舞蹈的优美流畅,在内在上强调体育的健身作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体育舞蹈与本地文化联系起来,在求新求变的同时,注重体育舞蹈与本地文化相结合。舞蹈本身既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又被誉为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承载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媒介,更是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舞蹈的肢体语言灵活多变、内涵丰富、节奏感强,简单易学,教育功能丰富,集音乐、体育、德育和美育于一身,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将舞蹈与体育相结合,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体育素养,其德育目标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劳动能力,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而美育目标则体现在具有诗意的构思、优美的舞蹈动作、配合肢体动作的快速反应能力,充分刻画美的艺术造型,加强小学生对韵律美和舞蹈美的认识,美化小学生思想情感,陶冶小学生道德情操。
三、用体育舞蹈阳光大课间
大课间体育舞蹈是一项系统任务,教师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因素来突出“体育舞蹈”这一核心概念,以落实阳光体育精神,满足小学生成长需要。
(一)时间因素
因时间限制,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 教师应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课间活动前,要先预留10分钟作为缓冲,缓冲期做好体育舞蹈的准备工作,消除小学生压迫感,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活动状态。
(二)活动方式的选择
教师可采用“组合式练习”,在应用舞蹈“元素练习”的基础上,将多个动作组合。“元素练习”是将舞蹈动作中的技巧部分加工提炼并分解成一个单独的技巧动作,其主旨在于加强学生对动作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组合练习则注重在技巧练习基础上加强动作连贯性,通过教师指导与自主练习,加强学生动作的圆润性,使其表现得更自然,动作更流畅。实践中,组合练习可帮助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
(三)教师的引导方式
教师可采用认知教学法加强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较高文化底蕴,是古代人民通过长期劳动创造提炼的艺术精髓。然而,很多小学大课间舞蹈体育活动却仅以实践为主,忽略理论讲解,不仅影响学生对舞蹈的认识,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大课间体育舞蹈活动中,教师必须要安排时间进行理论阐述,要求学生大致掌握所学舞蹈的起源和演变,这是认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认知教学法可帮助学生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背后蕴含的文化,对舞蹈动作建立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进而加强动作表现力,使体育舞蹈更具艺术魅力。
(四)体育舞蹈类别的选择
教师可结合区域文化及学生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舞蹈活动。选择原则以具有强大教育功能为首要条件,尽量选择民族民间舞蹈,以期在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其感受民族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总之,大课间活动中,教师应掌控好对体育舞蹈投入的力度与频率,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发掘其更多教育功能,确保其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使其为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而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