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控制(精选5篇)

  • 审计风险控制(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

审计风险控制(精选5篇)

审计风险控制范文第1篇

摘 要 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审计风险仍是在所难免。如何加强审计风险控制,提高审计质量,正越来越受到审计全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 审计风险 审计主体 审计客体 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规定,加大了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从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条件。

二、加强审计客体对审计风险的控制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首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和评价。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其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小;反之,其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其次,衡量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要通过符合性测试来证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由于具有严格的核算体制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账目处理方面的内控制度一般较健全,但对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对资产管理内控制度进行测试,以确认其控制是否到位,有无存在漏洞,可信赖程度有多高,进而确定审计抽样的数量及范围,是每项审计实施阶段开始时的首要工作,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

2.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审计程序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具体包括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实质性检查、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交换审计意见、草拟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等。其中关键控制点是审计的实质性检查和审计报告两个环节,因为审计实质性检查是审计工作的主要阶段,也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导火线”,而审计报告则是审计结果的最终书面总结,是审计风险的载体,作为审计组长,必须对这两个审计质量环节严格控制把关。

3.坚持贯彻新准则,增强审计风险意识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的最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新准则指出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为了彻底避免分别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潜在误解,也为了增强“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综合评估”的可操作性,可直接将两者合而为一,称作“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新准则还把原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准则和内部控制准则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符合科学的审计思路和合理流程,增加了准则的指导性。

三、加强审计主体对审计风险的控制

1.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注重知识更新

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提高审计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要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损失及其管理与控制,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是实际工作中重要的关系着审计工作质量的具体问题。审计人员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工作中随时客观预测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除了需要审计人员加强自我学习和磨炼外,重要途径之一是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教育。审计机关要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从各方面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审计干部各方面业务水平的提高,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

2.规范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依法执行审计程序

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首先要保持独立性:要正直、客观,遵循审计职业道德,坚持谨慎性原则,实事求是,不受他人意志左右和干扰,不受私利的诱惑,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同时,要严格依法审计,当前最重要的是依法审计和执法中客观公正。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审计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3.建立过错追究责任制

即按照过错责任追究原则,追究有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领导的连带责任,谁违法谁负责,主管领导负连带责任。所以要减少风险必须按照国家审计准则要求,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切实落实审计组长和审计人员过错追究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聘请群众为监督员,监督审计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这样,就会使审计人员和有关领导增强责任心。从而,在执业中采取防范的避险措施,做到客观、谨慎,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4.会计师事务所提取执业风险基金抵御审计风险

由于独立审计是一个高社会责任和高执业风险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即使足够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也要承受一部分风险,而且随着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会不断增大,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抵御审计风险。我国大部分事务所采取了提取执业风险基金的做法,即提取一定比例的专项基金以弥补审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5.选择适当的审计技术,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唯一的委托人”,突出了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责任的重大,所以,对于注册会计师给使用人带来的损失,注册会计师及所在的事务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而且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但是,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及其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规定,加大了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从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会计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

三、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脱钩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强化了责任,增加了风险。在新的情况下,事务所必须在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这包括审计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制度,还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认真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加强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再次,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 最后,要慎重考虑出具何种意见的审计报告,千万不可草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风险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应根据风险的不同情况,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拒绝表示“同意”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以转移、分散审计风险。

五、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

事前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当局两个方面,客户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管理当局方面主要有管理者的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事中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降低、转移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的风险控制等。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主要是指对上述审计人员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六、确立适当的收费标准,切忌只求经济效益,不问审计风险的做法

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业务迅速扩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许多执业人员却无视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这一问题,抢客户,压价收费。创收意识加大了收费的随意性,却严重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质量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注册会计师的收费应以服务质量、工作量大小、参加人员层次的高低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市场风险的大小,按规定标准合理收费,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七、执行适应的审计秩序,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合理的审计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计划,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集中审计资源于高风险审计领域,确保识别所有重大差错或非法事项,最终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把风险控制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可以说,审计风险的防范本质上就是质量控制的问题。

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办法是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准则。它规定了审计工作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建立一套严密的、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在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严格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事务所可以选择业务较全面的客户,选派审计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注册会计师对每一重要客户的年度审计做出一份标准的审计工作底稿,以供其他人员执业时参照。这样既便于有效地理解准则,又有实例可供参照,提高了作业的标准化,减少了执业的随意性。

八、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有关法规的健全

(一)签订业务约定书

业务约定书可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和受托方的审计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这样一旦发生法律诉讼才有可能将审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

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风险。但保险公司还未开展责任险业务,因此,行业协会应积极与保险公司磋商,努力促成该项业务。尽管这不能排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审计风险损失。

(三)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

当前的诉讼案中也暴露了注册会计师在法律上的弱小,如“深口袋”责任、“集体诉讼”方式、对证券法理解上的分歧等等,极易造成会计师事务所的败诉。因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团结起来,利用自身的影响促成有关法律的修正,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尹维吉力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第二版.

审计风险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审计 风险 防范 控制

一、审计风险的种类

1、私利风险。由于我国政府审计目前缺乏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部分人员的“个体理性”难以自觉自动地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由此带来私利风险。主要表现在政府审计机关少数人员对审计风险认识淡薄。审计风险在我国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特别是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风险已高度重视,但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风险认识不足。在实际中出问题往往在基层。如果领导者对审计风险认识淡薄,就谈不上对审计风险防范控制。领导者的认识风险不同于审计人员的认识风险,审计人员的认识问题产生的风险是局部性的风险,是可以通过领导的管理活动进行控制,是可控风险。而领导认识问题带来的风险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全局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巨大失误。因此审计机关领导的认识风险是最大的审计风险,对此我们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要只看到发展的机遇,而看不到审计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现实的挑战引起的审计风险。

2、责任风险。从审计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范围是否全面,是否存在超越职权范围,在制定计划安排项目时是否有预见性、科学性,审计监督的目的是否与宏观决策和政府中心工作相一致。二是是否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审计方案编制是否全面、可行,对审计事项和主要内容是否少审、漏审,审计资料的归类整理是否完整、符合逻辑,审计工作底稿是否齐全。三是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相关、有效,每份证据是否真实、可靠,对审计情况和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使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对问题处理处罚是否妥当,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文字表达是否确切,审计报告是否真实客观。四是审计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工作作风是否深入,是否存在违背审计职业道德,在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以审谋私,等。

3、体制风险。政府审计现行双重管理体制的缺陷弱化了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机关和人员可能由于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压力而简化审计环节或查出问题不予公布,甚至不了了之,由此给政府审计带来的不利后果称为体制风险。

4、来自被审计单位的固有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地将编报的差错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就能有效地阻止差错的产生或检测差错所在,为审计工作的防范风险提供客观依据。如果审计人员检测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形同虚设,则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将判断存在内部控制风险,从而不再考虑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报表差错的预防与检测功能,可见内控制度不严,是引发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二是被审计单位会计工作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编制过程,是否严格符合会计准则,选择和运用会计处理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对各项经济业务流动做出完整的会计记录,是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等。三是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存在其他违纪违规的行为,银行账户、现金、会计凭证和账簿有无疑点。

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1、树立审计机关全员风险意识。审计工作实践说明,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是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如果忽视审计风险控制,不断出现审计质量事故,轻则引起复议,重则上诉讼法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损害审计形象,危及审计事业生存和发展。高度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维护审计生命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既要提高审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又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作为审计机关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审计风险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 风险 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为此,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是每位审计人员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如果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便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二)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机构自身不当形成的。如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是否正确等。

(四)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五)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二、审计风险的控制

如何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以避免审计失败是审计机关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应当从以下方面控制审计风险。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工作质量。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审计难度和风险有攀升的趋势。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以不断满足审计对象日益发展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水平,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二)强化审计风险意识,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保障审计质量,维护审计声誉,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如果因为忽视审计风险而导致审计失败,不能及时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甚至不能对事关被审计单位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发出警示,以及因为审计行为不当引发行政复议和诉讼,不仅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而且会损害审计形象,危及审计事业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风险观念,恪守应有的谨慎与合理的怀疑,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

(三)恪守审计权限,坚持依法审计原则作为一种公务活动,国家审计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如,在没有政府授权或者委托情况下,审计机关不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做到程序不违法。如,按照《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要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将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再如,审计组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四)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监督,它的权威与信誉,来自于工作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结论正确。一般来讲,审计是依法进行审计,但在市场经济的初建阶段,有时法规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审计有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此外,作为审计产品的审计报告,一定要具备严格的规范,一定要严格依法行事。民间审计,对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结构、文字表达都有严格规定,形成保留报告、无保留报告、否定报告、肯定报告四类,每一类都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操作。其根本目的,是使审计报告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避免报告风险,因此对于审计报告的内容、格式、措辞要做严格规定,要求报告的每一事项后,都要附有经过双方签证的附件证据,处理一定要依法行事,不可有越轨行为。总之,报告本身一定要具有权威性,要客观表述事实,同时要有承担行政及法律责任的意识。?

审计风险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审计程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审计风险,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本身风险和审计人员专业判断风险二者的结合。在审计实务中,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有时可能会错误地估计和判断审计事项,以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审计风险就是审计过程中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该风险虽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控制和降低其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审计各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审计取证可靠性不强。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财产受托人虽然是审计的作用对象,但他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就越丰富。在审计取证中,经常由于被审计单位不配合,管理当局怕问题被揭露,有意使信息资料和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其全部经济活动内容,致使审计证据要素不全,过程不清,引用法规不当。加上有些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不遵守职业道德,有的甚至于直接运用企业的自我陈述,未加以判断、分析、复核而作为审计的证据。这都直接影响了审计取证的可靠性和证明力,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不恰当。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审计事项全部查清。目前,在审计方法上一般采用抽样审计。抽样时可能出现:一是对被审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二是只求样本数量,不求质量。如存货审计,往往只对存货的品种数量进行抽样,而忽视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质量、现行价格、所有权等方面进行审核,因而可能使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误判。加上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未遵循审计工作准则,忽视遗漏一些审计事项,都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

3、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现代审计的对象也越来越复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记录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被忽视的可能性亦增大。另外,随着交易日趋复杂,对其进行恰当记录也日见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4、社会对审计需求和依赖程度扩大。政府和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也越来越多,除证鉴会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他们都会关心审计,并且聘请审计人员,提高信息可靠性,以降低他们的投资风险。因此,审计不但要克服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结合的审计风险,同时更增加了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负有提供准确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利益的责任。

二、审计风险控制的措施

1、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审计风险有固有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检查审计风险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固有审计风险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检查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果。因此,审计人员在决定是否承接某一审计项目时,可以将固有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与检查审计风险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取舍。在审计过程中,应尽量严格执行所设计的审计程序,使终结审计风险等于或小于预先设定的可容忍审计风险。

另外,特别要提出的是,审计人员和被审单位要建立融洽协调的工作关系。实践经验说明,在审计实施前,要对被审单位进行全面了解,审计人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与被审单位公平对话,多方面听取情况,及时沟通和协商,以征求意见的态度出现,才能消除对方对审计带来的顾虑,取得理解、支持和配合,这样也更有利于了解到实际情况,更好地实施审计和及时纠错。

2、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规范。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规范,制定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审计工作准备,对审计工作各程序进行规范性控制,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合规、内容完整、方法恰当。如,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除对企业会计六要素财务上的正常审计外,还须考虑对企业的核算体系、生产流程、销售、仓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确保审计程序和内容上的完整性。

作为审计组长或主审,对组员的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审计人员还要善于选择科学、严谨的审计工作方法,对一些企业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所有权难以确定、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繁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抽样和详细审计程序有机结合,适当增加样本量,扩大审计覆盖面,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灵活的审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3、建立各级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各级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强化工作职能分工。对审计项目质量实行主审负责制、复核制、集体审理会议审定制的三级负责制,把好审计证据质量关,突出证据的有效性,必要时可进行二次取证;二是实现内部管理控制。如建立对审计人员质量考核制、审计目标责任考核制、审计人员廉洁自律规定等,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控制和约束。另外,在审计工作中要树立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倡导敬业精神,正确地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使之恪守审计规范。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加速知识更新综合分析能力、提高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也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注册会计师聘任是由公司股东大会决定的,由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导致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会计师事务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因此,审计风险的降低不是单靠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就能解决的,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

5、加强职业界自身建设。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应进一步改革,逐步向“法律规范,行业自我管理,政府监督”的模式转化,强化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业监管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审计质量的检查、职业后续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外,还可设立“同业互检委员会”,加强职业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惩戒。完善的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降低审计风险等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配合。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西开电气销售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经济出版社,2008.

[2]郝新春.关于审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