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不加思索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计数据;增加农民收入;探索与思考
一、引言
近几年,农业统计的大数据不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数据服务,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稳步有序良性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拓展现代农业发展领域,扩展培育新兴经营主体,在现有统计数据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民收入。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重在构建新型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经营环境要不断优化。一是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适当降低家庭农场、大户门槛,并就登记管理、资金扶持等方面要有一定的优惠待遇。二是加大部门服务力度,涉农部门在项目扶持上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部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服务,农机部门优先配置农机具,工商部门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地位。三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使家庭承包经营流向农业大户。
2.经营模式要不断创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要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业规模和集约经营效应,又可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让这种组合形式对农业生产带动作用,形成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
3.经济效益要不断提升。一是解放农村劳动力。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在取得固定收益的前提下,外出打工或于就近企业、合作社打工,资金性收入不断增加。二是示范效应不断显现。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向农业集聚,广泛投入到农业上下游产业,为农业发展注入“活水”,促动农业经营思路转变。三是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规模化经营便于大型农机作业,同时提高了新型主体议价能力,在购置种子化肥、购买机械化服务、粮食销售方面赢得一定话语权,农业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农民的单打独斗。
三、加强粮食生产管理,提高农民收入
1.要加强组织领导。县级政府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粮食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施工作。
2.要抓示范户培育,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放宣传资料、入户指导等多形式实现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大面积辐射农户。
3.要抓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发挥其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优势,开展大规模的农户观摩学习活动,使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发挥真正的作用。
4.要多形式、多角度广泛宣传,深入人心。即利用农闲时间和科普大集、科普之冬等形式,发挥科技直通车走村、进户作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挂图、光盘等形式进行推介。实现品种、技术家喻户晓。
四、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要全力抓好农业生产工作。一是抓好粮食生产,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确保稳定粮食产量。二是抓好蔬菜生产,在稳定现有设施农业面积的基础上,适当扩大露地菜基地生产规模。
2.要全力抓好惠农政策落实工作。一是按照玉米生产者补贴的有关要求,认真落实国家补贴政策,全面做好面积核实与公示工作,保证良种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民受益。二是要抓好农业保险工作,配合保险公司,进一步扩大承保面,提高保险密度,特别是要扩大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农业保险面积,在有灾情来临时,保证农户切身利益。
3.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工作。要抓好星级企业、示范点、示范县休闲农业工作,让农户收入多样化。
4.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工作。要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体系资源,引导企业、合作社、农户做好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网上销售,积极参与到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领域中。要引导县级龙头企业、合作社优质特色农产品“进城入市”卖向全国,冲入国际市场,提升农产品流通质量,实现农产品流通新突破,提高有特色农产品农户的增收效果。
五、提高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在县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得到保障的同时,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1.重监测、搞防御、减损失。要做到勤监测,早发现,速消除。依据虫情监测,田间虫量一旦上升达到防治指标,便快速组织防控,压低虫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2.抓生产、增产量、保供给。依据气象与农作物的长势情况预测,要做好收割前的准备工作,并及时把农户的粮食收购上来,完成收储计划。注重设施农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不断扩大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规模,提高单产,增加产量,打造出设施蔬菜育苗基地。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防疫及控制,保证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供应。
3.莫幻想、看现实、压产能。真正能解决过剩问题的根源是养殖户必须控制养殖规模。不妨适当压缩一些产能,等到肉价出现上涨时,自己再扩大产能,抓住赚钱的机会。
4.亟拓展、填空白、有保障。尽快开通禽类养殖业保险业务,让畜禽养殖户有保障,有信心,保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不加思索范文第2篇
一、创设情境,为发展探索思维提供可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探索个性受到压抑。因此,要实施探索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探索教育的观念,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作了心理和思想准备。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分别让学号是质数与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这虽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却是对学生理解新知程度的一种无声检验,回忆十几年以前,有的老师在讲完多步应用题之后,向学生强调,解答应用题要分步做,不许列综合算式,理由是:考试时分步解答,做对一步给一步的分,综合算式如果列错了,一分也得不上。这种教育势必会扼杀少年儿童的探索意识。
二、重视质疑,培养探索意识
问题是推动探索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一位教师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9.8÷2.7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1,还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的问题: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是为什么不是1?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1,并说明了理由:①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②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检验出余数是0.1,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思路不清晰的变清晰了,不严谨的变得严谨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探索性地解决问题,启迪探索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积极鼓励,激发探索愿望
要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那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生活中常用的是:买2千克苹果、30千克大米,哪里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大米呢?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对于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并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然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一起用充分的理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这样有随意抑制学生的不成熟的想法,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当时教师马上加以指责的话,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无疑是一个损失,又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一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如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为7+7=14,又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四、以趣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从好奇心开始,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闪趣,激发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给学生讲小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已经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思考,诱发了学生的探索思维。然后教师讲解“年、月、日”中“四年一闰”的情况,这样既有趣又自然,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五、诱导联想,拓展学生的探索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展于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充分的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探索素质的必要手段。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41×,学生观察许久,一时找不到简算方法,接着教师请学生先算43×,学生很快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题联系起来思考,并展开联想,学生很快把41改写成(43?2)即41×=(43?2)×=43×?2×=17?=16。
不加思索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数学思想;活动经验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明确提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以此“四基”作为数学课程总目标。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近日,本人承担的校级公开课――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探索规律”,磨课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启示。
课前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学习是一个个规律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断地经历“发现―猜测―验证―应用”的建构过程。在建构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等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探索规律,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结论,而是重在一个“探”字,学生探索规律收获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数学学习的方法、数学活动的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课中实践
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教材内容的研读以及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操作活动,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探索规律。(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概括及空间想象能力。(3)在活动中感受数形结合与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积累学习经验,获得成功体验。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开始了教学尝试,大致流程如下:
一、猜数游戏,引入新课
游戏:猜数字――1、4、7、10、13、16、19……
师:为什么猜得又快又准确了?
师:你是怎样发现规律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比较
师:比较是探索规律的好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比较的方法继续学习探索规律。(课件出示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规律
1.示范引领,激发兴趣
出示1个平行四边形,给出数据(长2短1),口算周长。
再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计算周长,方法引领。
师:平行四边形的个数和拼出图形周长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来研究。
2.同桌合作,探究规律
3.汇报交流,认识规律
小组汇报,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是怎样发现的?
预设:每增加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就增加4。每增加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就减少2。
从表中数据和拼图过程中发现规律。
小结: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规律,还可以通过比较图形变化发现规律,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
4.借助课件,深入理解
规律一:每增加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就增加4。
(1)课件演示
1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6;
2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跟1个比较,个数增加了1个,周长就增加了1个4;
3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跟1个比较,个数增加了2个,周长就增加了2个4;
……
8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跟1个比较,个数增加了( )个,周长就增加了( )个4,这时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
按照这样的规律,10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周长怎么计算?100个?很多个呢?
逐步得出:6+(n-1)×4
(2)验证规律
师:当n为5时,6+(5-1)×4=22,与表格数据核对。
(3)变式深入
图形数据改变、拼的方式改变、拼的图形改变(长方形、梯形、三角形)
师: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每次增加的总是上下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左右两边不变。
顺势引导在变化中发现不变。
规律二:每增加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就减少2。
5.学习回顾,感悟方法
师: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发现规律的?
小结:比较;数形结合、变中抓不变;多角度思考。
三、运用方法,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课后所思
1.研究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是上好课的关键。“探索规律”是一个崭新的教学内容,需要仔细研究、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理解和把握教材要做到:理清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所在,才能让自己站得更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想得更远。
不加思索范文第4篇
一、创设情境
为发展探索思维提供可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探索个性受到压抑。因此,要实施探索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探索教育的观念,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作了心理和思想准备。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分别让学号是质数与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这虽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却是对学生理解新知程度的一种无声检验,回忆十几年以前,有的老师在讲完多步应用题之后,向学生强调,解答应用题要分步做,不许列综合算式,理由是:考试时分步解答,做对一步给一步的分,综合算式如果列错了,一分也得不上。这种教育势必会扼杀少年儿童的探索意识。
二、重视质疑
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是推动探索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一位教师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9.8÷2.7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1,还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的问题: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是为什么不是1?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1,并说明了理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检验出余数是0.1,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思路不清晰的变清晰了,不严谨的变得严谨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探索性地解决问题,启迪探索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积极鼓励
激发探索愿望要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那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生活中常用的是:买2千克苹果、30千克大米,哪里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大米呢?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对于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并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然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一起用充分的理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这样有随意抑制学生的不成熟的想法,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当时教师马上加以指责的话,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无疑是一个损失,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四、以趣设疑
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从好奇心开始,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闪趣,激发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给学生讲小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已经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思考,诱发了学生的探索思维。然后教师讲解”年、月、日“中”四年一闰“的情况,这样既有趣又自然,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五、诱导联想
不加思索范文第5篇
1 创设情境,为发展探索思维提供可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探索个性受到压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探索教育的观念,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作了心理和思想准备。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分别让学号是质数与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这虽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却是对学生理解新知程度的一种无声检验。回忆过去,有的老师在讲完多步应用题之后,向学生强调,解答应用题要分步做,不许列综合算式,理由是:考试时分步解答,做对一步给一步的分,综合算式如果列错了,一分也得不上。这种教育势必会扼杀少年儿童的探索意识。
2 重视质疑,培养探索意识
问题是推动探索的源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一位教师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9.8÷2.7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1,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是为什么不是1?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1,并说明了理由:①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②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检验出余数是0.1,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思路不清晰的变清晰了,不严谨的变得严谨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探索性地解决问题,启迪探索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3 积极鼓励,激发探索愿望
要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生活中常用的是:买2千克苹果、30千克大米,哪里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大米呢?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对于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并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然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一起用充分的理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这样做,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当时教师马上加以指责的话,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无疑是一个损失。又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一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如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为7+7=14,又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4 以趣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