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那天下午,是一年级语文课《春天来了》,我照旧拿着教材和教案走进教室,学生也很安静,课堂教学马上开始,我正准备按照课前的设计出示春天景色的挂图,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走到了他的跟前,他说:“老师,春天来了,让我们去外边看看春天好吗?”我正为这位学生打断我的教学设计而生气,其他的孩子也嚷了起来:“是呀,让我们出去看看春天吧!”我想,这一节课肯定是上砸了,怎么完成教学目标呢?算了吧,反正孩子们也无心学习了,索性就随孩子们去吧。
我把孩子们带出教室,来到校园的草坪上,孩子立刻如脱缰的野马,好似放出笼子的小鸟,在草坪上跑呀、闹呀,那种情景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看到孩子们恣意地欢笑,毫不理会我的存在,我顿时傻眼了。突然,我想起了课前准备的录音机,于是,我放了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也许是优美的音乐吸引了学生,也许是他们跑得有点累了,学生慢慢地靠近我。
我连忙将学生组织好,顺势提了个问题:“谁愿意说一说,自己刚才在草坪上奔跑的感受。”学生立刻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接着说:“春姑娘不仅有温暖的阳光,她还有许多的礼物要送给小朋友呢!可是,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草坪上立刻安静了下来,我会心地一笑,说:“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美丽的校园内,找一找春姑娘的礼物吧,比一比,谁最用心,找到的礼物最多,最有价值!”孩子们欢呼起来,我就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成小组,每小组推荐出一名小组长,然后共同商量本小组用什么办法找春姑娘的礼物。
学生分头行动了!
花坛里、草坪上、操场边、小树下,到处都是孩子们充满生机的笑脸和清脆的童音。我来到每一个活动小组,听着他们琅琅的笑声和真情流露的话语,我知道,春姑娘把最好的礼物送给了每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回到教室,孩子们展示了自己找到的礼物,教室里立刻成了欢乐的海洋。
第一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找到了春天的这些特征:
1.小草发芽啦。
2.柳树也发芽了。
3.草地很松软。
4.听见小鸟在唱歌。
第二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找到了春天的这些特征:
1.黄花苗(蒲公英)长出了嫩芽。
2.桃花开,小蜜蜂在采蜜。
3.小燕子飞来了。
第三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找到了春天的这些特征:
1.看见小蚂蚁的窝了。
2.迎春花打苞了。
3.小蜗牛也爬出来了。
孩子们,真棒呀!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找到春天的吗?
我是通过用眼睛仔细看到的。
我是通过用鼻子闻大地的气息发现的。
我是通过用耳朵听小鸟的叫声发现的。
我是用手摸土地感到松软发现的。
……
你们真聪明,用不同的方式,观察到了春天里这么多美丽的现象,真了不起!那么,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
你们那么喜欢春天,让我们唱一唱《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好吗?……
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关注幼儿需求,生成有效教学
案例1:春天的歌
春天到了,老师带领孩子们去春游。为了安全我们要求大家坐在草地上不能乱跑。孩子们玩得很不开心。既然带孩子出来玩,我们为何不尊重他们的需求,放手让孩子去玩?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在一次的春游活动中,我先请孩子们在田野里找春天,发现春天的变化。“老师,春天到了,桃花开了”一个孩子跑过来说,“有的小树发芽了。”“你们快看,还有小蜜蜂呢?”贝贝叫道……他们看着、说着、议论着,显得十分的兴奋。我把孩子们眼中的春天编成了一首春天的歌,在我唱第二遍的时候,许多孩子便跟着哼唱起来。由于歌词的内容是他们理解的,所以这首歌他们学的特别快,也特别感兴趣。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兴趣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正是由于教师在“维持秩序”与“尊重幼儿需求”之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教师的“尊重与放手”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玩中学习知识,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使春游活动得以精彩的进行。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关注和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点,并对幼儿的独特表现作出适宜的反应。在活动中我们尝试了如下的教育策略:
1.抓住幼儿兴趣点,生为教育的资源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比较注重从即定的教材出发,使教材成为幼儿学习的全部内容,这种脱离了幼儿的自身需要和生活经验的学习,不能帮助幼儿获得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如教师在活动中发现了幼儿想去自由玩的意愿,这时候教师没有制止幼儿的兴趣,而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引导幼儿去找春天,使幼儿当前的兴趣点成为教育的资源,让活动得以深入的开展。
2.将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融入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求之中
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中,事实上早已暗含着教育所要追求的东西。关健在于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兴趣需要,并将其作为教育的生长点,在满足幼儿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沿着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如春游活动前,我们提前让幼儿了解了春天的特征,便与幼儿在春游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感受春天,发现春天。活动中当老师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时,及时改变预设的计划,将活动改成找春天,真正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让幼儿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中着手,带着需求去探索发现春天的秘密,我们还将幼儿找到的春天编成一首歌,让幼儿获得真正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适宜环境,引领幼儿参与
案例2:认识交通工具
结合主题活动,老师在活动的前一周布置了任务,让孩子和家长回家找车子―认识车子―了解交通标志,孩子们把收集到的各种交通标志带到幼儿园,老师请孩子介绍自己找到的标志,并布置到墙面设立交通标志专栏,供大家认识。同时还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一辆车子,家长们别出心裁运用不同的材料为孩子做了一辆辆形象逼真的大卡车、小轿车、大巴士等,教室里成了车子的世界,孩子们自主参与了主题环境的布置,使活动顺利的开展。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知道了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教师、家长、孩子互相学习的一种很好形式,让幼儿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活动过程,并体验参与环境创设的成功感。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在环境之中,而且蕴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过去的环境创设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如今,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与创设活动室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才具有意义。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聆听幼儿的心声,了解幼儿的兴趣,关注幼儿的需要,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适时地给予提示和帮助。如活动前,老师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图片,在参与收集的过程中幼儿初步了解了各种交通标志,为开展主题活动铺垫经验。
三、设计有效提问,引导幼儿学习
案例3:萝卜屋
阅读活动开始了,老师拿出事先画好的图片,故作神秘地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幼儿回答是五花八门。老师说:“你们想知道吗?”“想。”“再猜猜会是什么呢?”幼儿述说着自己的想法,老师打开了图片,原来是萝卜。“图片上有谁?”“有一只小白兔。”“猜猜小白兔为什么哭了?”
案例中的教师在活动的引题中提了5个问题,但有效提问只有1个,其余4个问题都是无效提问。像第2个问题,教师无需思考就知道幼儿的回答是想,这样的提问使得教学活动低效而无趣。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
1.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既不能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要求,又不能过于太难,让幼儿难以回答,无从下手。问题的难度最好以幼儿经过思考就可以答出为准。比如:“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问题对于幼儿来说,既过于简单又显得多余。教师可以把简单多余的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图片上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把问题变得简洁开放,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设计选择性作业
学完《天净沙・秋思》后,我是这样设计的:背诵这首精美的词;查找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仿《天净沙・秋思》写《天净沙・冬恋》;根据词的意境,为词配画;根据词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改写。以上五题,可以按自己的兴趣任选二至三题。如此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自主选择,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二、设计层次性作业
1.作业难度分层。根据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并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于是,我设计出难易有别的作业。以课前预习为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阅读作业:(1)学困生作业:朗读课文3―5遍,感情要投入;试着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并做记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在获得感知的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课堂上的听讲做好了准备。(2)中等生作业: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自己定几遍;完成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上述预习作业可以帮助中等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细节内容。(3)优秀生作业:逐字逐句精读课文,圈点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提出有助于理解内容的问题,并自行解答。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的预习作业,让基础各异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真正做到整体把握,兼顾差异。由于分层作业难度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从而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
2.作业量分层。为使学困生对作业不再畏惧,我实行“作业套餐”制,即“规定作业”+“自选作业”。所谓“规定作业”,就是那些依靠作业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练习,如文学常识、生字词等,这类作业人人须做,题题须做,不得马虎。所谓“自选作业”,就是本着“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的原则,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自主选择作业。如背诵作业,一般学生只背诵教材要求的有关篇目,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诵。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3.作业完成时间分层。为有效保障学困生“吃得了”的问题,在作业完成时间上也作了分层要求。如当堂要求背诵的段落,学困生可以回家背,第二天再检查;当堂上交的作业,学困生可以推迟到做完再交――这样以来,保证了学困生的作业质量,并提高了做作业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
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作业新形式,使学生能较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1.生活性作业。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以及有关春天的文章后,布置学生去观察春天,寻找春天的足迹,画出自己看到的春天或写下对春天的感悟。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春天。学生通过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对生命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活动性作业。每逢节假日,学校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这些机会,我让学生积极参与,伴随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提高。如学校组织“感恩教育”活动,我让学生动笔写征文,并在课堂上展示,评出优秀给予奖励,此举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真情付出后的幸福。
3.延伸性作业。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设计延伸性的作业,体现作业的开放性,包括迁移性的练笔再造课文。如续写童话故事、写读书报告、搜集自己喜欢的作家资料、介绍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等,作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搜集资料、设计图表、展示,较好地发展了自己的潜能。
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儿歌《春天到》是一首适合幼儿聆听吟诵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儿歌中暖暖的太阳,暖暖的风,大地换上绿衣裳,五彩的世界多美丽,从自然气候的变化和色彩的变化上表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此同时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体现相应的情景、动态启发幼儿在活动中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境。儿歌的结构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和仿编。
【目标预设】
1.理解儿歌内容,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的美。
2.大胆表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根据记录表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重点】
理解儿歌内容,能够从中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
根据记录表仿编儿歌,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内容单纯明了,语言平实明白的儿歌容易被幼儿接受和记
忆,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儿歌能促进幼儿感知觉、思维、想象力及语言的发展。朗朗上口的儿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仿编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设计思路】
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是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同样在春的怀抱里,幼儿会用他们敏锐的眼睛不断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如小草发芽了,小花开放了……总之,幼儿的好奇心会不断增加,兴趣也越加广泛,感性经验也愈加丰富。于是在中班“我找到了春天”主题活动里我设计了《春天到》这一语言活动,活动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理解儿歌内容,从而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仿编活动一直是幼儿的薄弱环节,我首次尝试将幼儿的回答用记录表的形式显示出来,让幼儿根据记录表来仿编,这样能大大提高幼儿仿编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播放PPT,引入主题
1.观看一棵树从冬天到春天的变化。提问“树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中引出春的主题。
2.春天美吗?你找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了吗?(幼儿大胆讲述)
二、教师完整朗诵儿歌《春天到》
你们可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美景!老师这儿也有一首关于春天美景的儿歌,一起来听听吧!
三、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春天的特征
1.提问:儿歌中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在PPT背景图上一一出示幼儿所回答的内容)。根据PPT课件跟随老师轻声朗诵。
2.分句欣赏,拓展幼儿经验,进一步感知春天的特征。
(1)“暖暖的太阳,暖暖的风,大地换上绿衣裳”。会换上绿衣裳的还会有谁呢?(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在幻灯机大幕上显示记录表,为后面仿编作铺垫)
(2)“花儿开,鸟儿叫,五彩的世界多美丽”。什么花开?什么鸟叫呢?(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3)“蜜蜂蝴蝶采蜜忙,小河流水哗啦啦,蝌蚪长出小尾巴”。还有谁会忙呢?(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3.欣赏儿歌第四句,边朗诵边播放PPT
“春天春天来到了,小朋友们笑开花”。除了小朋友谁还会笑开花呀?(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幼儿集体朗诵数遍
五、大胆尝试仿编儿歌部分内容
1.教师出示完整的记录表,分小组尝试仿编儿歌。
2.小组推荐幼儿朗诵自己仿编的儿歌。
六、在《郊游》的乐曲中结束活动
我们到外面去找找春天吧!
附儿歌《春天到》:
暖暖的太阳,暖暖的风,大地换上绿衣裳。
花儿开,鸟儿叫,五彩的世界多美丽。
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教学内容;品德课程资源;内涵与外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9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20
随着对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研究的深入,外出听课的机会多了。听到了很有意思的三节课,这三节课同一纬度地反映了巧妙利用品德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相得益彰,有的是利用现成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有的是利用教学内容改善校园文化,有的教师更是巧妙利用教学内容创造校园文化。这些老师可谓是独具匠心、循循善诱,扩大了品德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一、 利用教学内容与校园环境相结合
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找春天。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去哪里能找到春天吗?
生:可以到公园里找。
生:可以到田野里找。
生:我家阳台上也有春天!
生:老师,我们校园里也可以找春天。
师:你们想不想亲自去找一找春天呀?
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我们的植物园去看一看,找一找春天这个调皮的娃娃到底藏在哪?找春天的时候,你们可以四人小组,可以用手摸、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也可以用耳朵听。待会回到教室我们来比一比,哪组找的春天最多。
(师生来到植物园,愉快地找春天,感受春的气息。)
生:看,我找到春天了,这里绿茸茸的小草长出来了。
生:柳树发芽了,一个个芽苞摸上去毛毛的。
生:大家快来看,这里还有蝴蝶,停在迎春花上。
(学生回教室互相补充交流在校园里找到的春天。)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校园植物角的资源,结合《春天在哪里》这一教材资源,在进行简单的外出观察指导后,就带领学生走进学校植物园,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寻找春娃娃的踪迹的活动。这样一个寻找过程大约占15分钟,时间虽短,但是学生的收获却是多元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放春天各类课件,课前收集大量资料,虽然也能找到春天。但是不如这堂课,实实在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找校园里植物角的春天,这样更能丰富学生实际参与找春天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学校文化的记忆,也许很多孩子早上匆匆来校园放学匆匆离去,校园的景致不曾细细欣赏。两者结合使学生学习体验更真实,更深刻、更丰富。学习春天在哪里可以领学生在校园找一找,闻一闻青草的香气,看一看校园的美景,感受春的气息,激发爱春天、爱家乡的情感。同理,学习《夏天的小虫》,可以带领孩子在校园里听听知了的叫声,看看知了的模样,甚至抓一只来仔细观察;学习《秋天到了》,我们可以走进大自然,看一看植物叶子的变化,拾几张落叶做书签,做叶贴画;学习《冬爷爷在哪里》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校园,与春、夏、秋比,冬天的变化有哪些,冬天的特点有哪些,怎么知道冬天来了……要让校园的每个角落留下学生的脚印,见证他们成长的每个春、夏、秋、冬。
二、利用教学内容与环境改善相结合
《我是教室美容师》是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五课的内容。本课教师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特别是本班的教学环境的改善,听课后很受启发。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教室就像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一样。你喜欢自己的教室吗?为什么?
师:相信大家注意到了,教室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用你的火眼金睛去找一找。
(学生发表意见,老师把学生的看法罗列到黑板上。)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富有责任心的小主人,让我们来当一回“教室美容师”,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为教室做美容,好吗?
(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有同学提议去别的班参观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的班级情况来定下需要“美容”的项目,再把这些项目分配给各组同学完成。)
(教师带领同学们有选择地参观校园内环境布置比较好的教室,边看边议。回教室后,学生再次展开讨论,根据本班情况确定了6个需要美容的区域。)
在上面的环节中,教师利用学校其他班的环境布置,身边的实例来启发学生,比利用课件图片更形象直观,学生在参观时更是各抒己见,思维活跃,能从安全、卫生、照明、美观等方面发表意见。教师也利用这课内容巧妙地改善了教室的环境,更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室是自我生活和成长的空间,自己有权利、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和美化教室的能力,并初步了解教室布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 利用教学内容与环境建设相结合
《我最爱读书》是苏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一课,教师利用这堂课,巧妙地开辟了班里本来没有的图书角,而且学生对这个区域的建设非常热情,有很多好点子。
师:看(播放本班同学在学校书香长廊看书的录像)这是在哪儿?看看有没有你?
师:小朋友特别爱看书,谁来说说你最爱看什么书?为什么?
(学生说自己喜欢看的书。)
师:同学们推荐了这么多书,老师听了心里直痒痒,我也想看这么多有趣的书,大家想看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这些书,有的是书香长廊里有的,有的是学校没有的,怎么办呢?
生:老师,我们可以建个班级图书角,大家把好看的书带来,放在图书角,大家轮流看。
师:这是一个好主意,大家一起想一想怎么建图书角?建在哪儿?
教师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由一段情境录像导入,贴近生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了共鸣。由于学习生活产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都觉得班级需要图书角。在课堂内,我们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通过身边实际的校园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生长点,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这样指导学生生活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在了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