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精选5篇)

  •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人类发展的拐角处,总能寻觅到让自己感怀的历史,之所以它能被记录下来,是因为它拥有被后人凭吊的价值,正如阿根廷人征服世界版图的历史样,即使没有古罗马史诗那样波澜壮阔,但世人依旧很早即认识到阿根廷球员对足球有着特殊的理解和天赋,甚至要比阿根…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精选5篇)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范文第1篇

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叙述了世界逐渐变平的过程,那么世界真的是平的吗'从纽约到巴西利亚,从墨西哥城到马德里。从米兰到慕尼黑,从布鲁塞尔到伊斯坦布尔……阿根廷球员用实际行动证明,世界是平的。

1

在人类发展的拐角处,总能寻觅到让自己感怀的历史,之所以它能被记录下来,是因为它拥有被后人凭吊的价值,正如阿根廷人征服世界版图的历史样,即使没有古罗马史诗那样波澜壮阔,但世人依旧很早即认识到阿根廷球员对足球有着特殊的理解和天赋,甚至要比阿根延人首次夺得世界杯的时间还要早的多。

1928年奥运会和1930年世界杯,阿根廷队两次屈居亚军,但阿根廷球员从此开始吹响留洋的号角。切萨里尼是当时的著名球星,不仅出生在意大利,还拥有意大利血统,因此他在1929年选择登陆意大利,成为尤文图斯俱乐部历史上第一位阿根廷球员。上世纪30年代,尤文创造过连夺5次意甲冠军的纪录,当时队中除了切萨里尼,还有蒙蒂和奥尔希两名阿根廷球员。

早在1931年,一名叫德马利亚的阿根廷人就加盟国米,这是第位效力蓝黑军团的阿根廷外援,他在意大利最终成为传奇人物,为国米征战12年,出场268次,进球76个,1932年11月16日的米兰德比,德马利亚在比赛开始第2分钟进球,这是他的成名作。

人都是有情结的,所以当人们在《名声大震》中看到朴树的现任爱人这么像一个女明星时,也不应该感到惊讶。同理,德马利亚的成功也让国米开始产生阿根廷情结,从此探戈成为蓝黑军团的主旋律,直至今天。

历史上第一个效力意大利联赛最杰出的阿根廷人非西沃里莫属,他于1957年登陆亚平宁,在尤文图斯8年中,赢得3次联赛和3次意大利杯冠军,并给自己的一个儿子取名为翁贝托,以此纪念尤文前主席翁贝托・阿涅利。

1947年,二战刚刚结束,欧洲正百废待兴,纳瓦罗・卡诺瓦斯和曼努埃尔・罗查远渡重洋来到马德里,纳瓦罗-卡诺瓦斯成为效力皇马的第一名阿根廷后卫,随后是胡安-图里诺、阿道弗・费尔南德斯、奎克-沃尔夫以及奥斯卡・鲁格利,萨穆埃尔是皇马历史上的第6名阿根廷后卫。纵览皇马的百年史,最有名的阿根廷人自然是斯迪法诺,今天皇马的名誉主席。

1978年阿根廷赢得世界杯时,效力于瓦伦西亚的肯佩斯是那届杯赛的金靴,肯佩斯也是当时阿根廷队中惟一名在海外踢球的球员,可见世界不是立刻变平的。

2

阿根廷是球员的输出大国,而意甲和西甲则是阿根廷球员最大的舞台,这不是偶然,是历史和球风必然的结合,也就是说,不管过去与现在,阿根延球员大多部是在亚平宁和伊比利亚取得的成功。

以本赛季为倒,夏季转会尘埃落定后,意甲有10支球队拥有阿根廷球员,正好是半壁江山,但因为意甲已不在巅峰,现在的阿根廷球员在意甲的人数也有减少的迹象。而阿根廷球员在西甲依然是枝繁叶茂,不但15支球队都有阿根廷人的位置,其中包括西甲联赛前4名巴萨、皇马、瓦伦西亚和奥萨苏纳,而除了奥萨苏纳,其余3家俱乐部的阿根廷人都是球星级的人物。

从历史上看,大多数的阿根廷球星几乎都有西甲或者意甲的经历,尤其为这两大联赛贡献了数不胜数的进球。2000-01赛季,克雷斯波以26球荣膺意甲金靴,这也是至今为止最后个举起意甲金靴的阿根廷人,此前是巴蒂,马拉多纳和西沃里,即使是司职后卫的帕萨雷拉,也创造过意甲后卫进球最多的纪录。而在西甲,斯迪法诺和肯佩斯是最有名的两个阿根廷射手,前者总共在282场西甲联赛中为球队踢进了216粒进球,5次荣膺西甲金靴,58场欧洲冠军杯比赛中进49球的纪录直到2005才由劳尔打破,论成就,肯佩斯不如自己的同胞斯迪法诺,可两次西甲金靴也能证明他的伟大。

2003-04赛季,西甲效力的阿根廷人共有47人,分布在17支球队,几乎覆盖整个的西甲版图。诚然,阿根廷的探戈也有崴脚的时候,像萨维奥拉被流放,索拉里被清洗,最令自尊心很强的阿根廷球员颜面扫地的是,取代他们的正是小罗纳尔多和罗比尼奥这些巴西人,甚至有小巴蒂之称的卡维纳吉没有勇气去西甲展示才华,反而去了冰天雪地的俄超。

谁的青春不会错。哪个民族没有过彷徨呢,

在几个赛季的低潮期过后,潘帕斯草原的雄鹰们又开始搏击长空了。去年夏天转会结束时,总共有37名阿根廷球员在西甲注册,加上冬季转会的伊瓜因和加戈,人数已增加到39人,囊括了场上的各个位置。

再来看意甲,尽管覆盖面和人数上不及西甲,但目前意甲最风光的球队是国米,而国米队中意大利球员不是中坚力量,恰恰是阿根廷人,除了门将外,各个位置都有探戈的影子。

与西甲和意甲相比,同属欧洲五大联赛的英超、德甲和法甲不是阿根廷球员的天堂,特别是英超,阿根延人在这里很少成功,这不是能力的问题,应该和风格相克有关系。然而。本文的重点是阿根廷球员在世界的无处不在,何况也不乏成功的先例,像1981年足总杯决赛的英雄洛奇・维拉,海因策在曼联也得到了肯定。现在,仅仅有5家英超俱乐部拥有阿根廷球员,除了海因策,特维斯和马斯切拉诺是其中名气最大的,惟一能让阿根廷人欣慰的是,巴西球员在英超能成功的也是少之又少。看来对英格兰水土不服是南美人的通病。

在德甲的南美势力板块中,阿根廷帮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情况要比英超好。在各自球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德米凯利斯是阿根廷足球在德甲的代表人物,也是第位在拜仁效力的阿根廷人,阿根廷队长索林也在这个赛季登陆德甲。同样是这个赛季,门兴以创俱乐部纪录的身价得到因苏亚。而德甲中最大的阿根廷帮是在沃尔夫斯堡,即使达历桑德罗离开,还能见到基罗加、门塞克斯、桑塔纳和克利莫维茨的探戈舞步。

别看法甲一直是五大联赛的老末,可阿根廷球员在法甲还是可圈可点,加拉多曾经获得过法甲最佳球员的称号,海因策在法甲成名,萨维奥拉在法甲也找到归宿感。

除了欧洲,还有一个地方不能遗忘,那就是墨西哥联赛。从2002年世界杯开始,墨西哥逐渐成为阿根延球员的头号进口国,目前大约有48名阿根廷球员在墨西哥驰骋,但论数量,在美洲大陆中拥有阿根廷球员最多的却是智利,共47人,此外玻利维亚35人,秘鲁25人,巴拉圭23人,厄瓜

多尔和哥伦比亚各22人。即使在足球王国巴西,那里的联赛也可以看到阿根廷球员,历史上阿根廷人马德鲁加和安德拉达分别于1972年和1974年在帕尔梅拉斯和达伽马夺冠,特维斯是第三个在巴西联赛夺冠的阿根廷人,并当选了巴西联赛最佳球员。

哪怕在名不见经传的加拿大联赛,哪怕在陌生的不能再陌生的格鲁吉亚联赛,依然能看到阿根廷的探戈,尽管地球是圆的,可总能找到阿根廷足球的交集。

3

帮派常常在黑帮电影中听到,关于足球的帮派,大多指的是在同一家俱乐部并肩踢球的同 国球员,但能形成帮派的前提是人数够多,国际米兰的阿根廷帮绝对符合这个规定,队中的意大利本土球员不过6人,阿根廷球员却有8人,是拥有阿根廷人最多的欧洲俱乐部,而阿根廷球员的存在也是国米的传统之一。

从1931年引进第名阿根廷球员至今。阿根廷球员在国米引进外援的历史上的比例高达22%,作为一位来自阿根廷的主教练,埃雷拉在60年代创建了“大国际时代”,从此一举确立了国米的阿根廷情结,并且将这种情结延伸到今天。

有一个状况相当有意思,既然国米有阿根廷情结,那么AC米兰则推崇巴西人,而既然罗马喜欢桑巴足球,那么拉齐奥就与探戈亲密接触。

上世纪90年代末到这个世纪初,是拉齐奥俱乐部历史上最辉煌的几个赛季,这离不开阿根廷人的帮助。贝隆、西蒙尼、圣西尼、克雷斯波、洛佩斯和阿尔梅达,当时的拉齐奥队几乎拥有半支阿根廷国家队,焉能不胜呢?

萨内蒂是国米的队长,同为阿根廷人的斯迪法诺是皇马永远的主席。

随着加戈和伊瓜因的到来,已经有27位阿根廷人登陆伯纳乌,几乎皇马历史上的每一个黄金年代都有阿根廷人的伴随,像斯迪法诺与50年代的辉煌紧密联系在一起,巴尔达诺2次夺取过西甲冠军,雷东多是球队时隔32年重夺冠军杯的主力

如今又把赌注押在伊瓜因和加戈的身上。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马德里竞技也决定向死敌皇马学习,开始招揽阿根廷人为己所用,甚至不惜血本,花费2300万欧元的巨资得到阿奎罗。不只是传统的豪门向潘帕斯草原倾斜,身处中流的比利亚雷亚尔、萨拉戈萨和马洛卡也已拥有了阿根廷帮,值得一提的是“黄色潜水艇”,上赛季他们能够打进欧冠四强,阿根廷帮功不可没。

帮派是把双刃剑,既无形中多了凝聚力,也容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好在阿根廷的足球天才层出不穷,几个帮派无法造成垄断。阿根廷的足球依然遍地开花。

4

要是你还不相信阿根廷球员征服了整个世界,那只能抛出杀手锏了,用下面的事实说服你,要是还不相信,那只能说明作为巴西球迷的你出于妒忌心理了。

意大利四夺世界杯,但我说这四次夺冠其中有两次都有阿根廷球员的功劳,相信吗?

1934年首夺世界杯的阵容中有多名阿根廷人,其中古安达在与奥地利的半决赛中打入制胜一球。而2006年的冠军阵容中卡莫拉内西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员。虽然西沃里没有帮助意大利夺冠,但由于持有阿根廷和意大利双重国籍,他还9次代表意大利队出场攻入8球,并在1962年夺得了欧洲金球奖,成为意大利联赛中第一个荣膺欧洲金球的球员。而在意大利国家队的历史上,一共有36位拥有双重国籍的球员,阿根廷人占据了17位。

不管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卡莫拉内西,还是遥远的蒙蒂,他们都是先在意大利联赛取得成功,然后才得以登门入室。

斯迪法诺曾代表阿根廷国家队征战,后来又为西班牙队参赛,2006年世界杯西班牙的左后卫佩尼亚也是阿根廷人,由于在赫塔费表现出色,他入选了出战世界杯的大名单。同为阿根廷人的佛朗哥在墨西哥踢了3年球,2005年10月首次代表墨西哥出场,也参加了2006年世界杯,现效力于比利亚雷亚尔。相信我,只要地球还在转,还会有第二个佩尼亚,第二个蒙蒂,第二个卡莫拉内西,因为阿根廷球员无处不在,更因为阿根廷参加世界杯的名额只有23个。

最后,想以金钱来结尾,谁让身价是个球员身份的象征呢。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范文第2篇

7月12日,刚刚返京的王庆松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跟着他的讲述,我们一起感受着2011年的阿尔勒摄影节。

一个“疯子”的展览

今年的阿尔勒摄影节,你是唯一一位参展的中国摄影师。你这次带去了什么作品?跟我们说说展览的情况吧。

王庆松:这次展出的是我的巨幅作品《历史丰碑》,它是本次摄影节的一个重要特展,在3号展厅――一座建于17世纪的废弃教堂中展出。这幅作品长42米,高1.25米,长卷环绕了大半个教堂。作品是主办方花了一大笔钱在巴黎最好的图片社制作的。教堂是弗朗索瓦专门找的地方,展出环境与作品非常契合,整体颜色非常接近。很多人提出,这个作品就应该留在那里。

观众们都觉得太大了,没见过那么巨幅的作品,没想到中国人那么“恐怖”,办了这么大的事。所有的策展人都不可能错过这个展览。有的人还去了很多趟。他们互相传:一定要去看那个展览,那是一个疯子做的!

摄影节上这样的特展不超过5个,如果没有购买摄影节通票,需要5欧元门票。有时候导游会带过去几百人,也有不少人买票过去看。前来参观的人平均每小时50个人左右。

教堂中间放有视频,循环播放30分钟我制作作品的过程。对于这个作品是怎么创作的,大家都很好奇。99%的人从头看到尾,有的甚至看好几遍。

展览很成功,我成了知名人物。大概是我的形象也很特别,走在大街上,常有人过来打招呼,说你的作品真棒,太疯狂了!有的人一天碰到三次,每次都会走过来说上一两句话。”

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作品?如何去理解《历史丰碑》?

王庆松:目的还是对历史的反思。因为我们常常看到正史和野史,有时候我们认为正史很重要,但是你发现历史中有些事情正史无法解释,这时候有的野史比正史还有意义。我的作品一般大家一看就明白,但却很难去解释。我查过辞典,“历史丰碑”就是指一个硕大的碑记载一些东西。我们中国人一听丰碑,就觉得一定有不可磨灭的东西,事实上这些东西经常会被磨灭,我们仔细看会发现,哪些历史人物在增大、哪些历史人物在缩小,很滑稽,大小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判断,可能孔子在他那个时代是非常大的,也许我们现代人把他放得很小。也就是说这个作品当中充斥着有正史意味、似乎是正面的东西,又有纯粹在正史看来没有什么价值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在里面,蕴含非常复杂的冲突,当然也有很幽默的方式。

我的作品一直在关注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比如社会的迅速转型。我更多是想展现过去我们认为很好的东西,现在再看它是不是很好,为什么有些桌椅板凳,可能是瞬间进入历史,但是很快就会消失。某些时期报刊杂志不停宣扬的东西,过段时间我们又在反对。很多人似乎是参与了国际的交流,但反过来又很难进入。我想这是一个矛盾的东西,我们既要怀疑同时不得不接受整个中国的这种变化。《历史丰碑》承载了我对于艺术史的理解。

《历史丰碑》可谓大制作。它是怎么做出来的?能具体说一说吗?

王庆松:我就想做一个历史长卷,一卷相纸有多长,我就做到那个极限。先有了这个形式,我再往里添加内容。一卷相纸掐头去尾能用得着的,正好42米。

这幅作品的制作持续了一个月,前期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搭建景、配泥……我在美术史中找素材,中国的占1/5,还有身边的各种日常用品,再有一大半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东西。总共拍了15天,用了197个模特儿。每天从早8点干到晚上11点。早上模特摆出造型,然后在泡沫板上抠洞,准备就绪后,下午再拍摄。每天拍一段,板子3米高9米长,每次能容12个人左右。我用了4个助手,还找了一个灯光师。

我想要一种正式的感觉,让人感到比较庄严,包括它有金边的框子锁定下来。同时颜色上我考虑有一些泛黄,整体颜色是臭水沟发馊出泥的颜色,对历史持怀疑的态度,同时它又有新的东西,好比新的泥土。这种大制作还能做个两三年的,现在成本越来越高,再往后也不敢弄了。

你会去关注别人拍什么吗?比如那些纪实、风光类的作品。对于保持创作的独立性,你是怎么看的?

王庆松:我会看,各种题材的作品都看,因为我想从生活中寻找想法。比如西方的矛盾点,中国的矛盾点。很多问题,角度不一样,但同样都会找到结合点。要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包括创作、呈现、展示的方式,要不再好的题材都没用。有时候之前妥协,之后反而会独立,之前要一味独立了,就没法沟通了。比如,《跟我学》中间有英文的元素,我的很多作品都有,与老外产生一种沟通,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动作、熟悉的产品、熟悉的事件,做跟中国有关的作品。看了《历史丰碑》,一个法国人说,没想到你这么了解我们法国人,了解我们法国的历史。原来说中国是雄狮,真不假,我发现了你的野心。中国的制作成本的确很低,他们花10倍的价钱都做不下来。所以,在现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制作中国制造的东西,或者用中国制造的方式来把西方人唬住。

疯狂的合影创意

我们都知道,按照摄影节的传统安排,来自世界各地参与摄影节的重要嘉宾将进行集体合影。今年你被邀请给嘉宾拍摄合影。依你的个性,一定又有什么古怪的点子吧?

王庆松:在去阿尔勒之前,我就想好了创意,给每位嘉宾准备一身病号服、一个沾满红色的纱布绷带和一个烟斗。病号服上印着“人民医院”、“梵――XXXX”的字样,每个人都独有一个编号。这些文字连同病号服的颜色均带有鲜明的中国印记。

这个拍摄的创意来自梵高那幅著名的自画像――梵高在阿尔勒精神病院割耳后给自己画了幅像,以示纪念,而最后他也是在阿尔勒自杀的。我想找到一个阿尔勒和嘉宾之间的关系。

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形?

王庆松:拍摄时间定在7月6日那天早晨8点左右,拍摄地点定在位于阿尔勒市中心的古斗兽场前。因为时间安排的缘故,人来得并不算多,大概有60多位嘉宾来到现场。

不过也许是文化背景差异的问题,不少老外看到病号服吓了一跳,他们很紧张,说衣服像纳粹集中营里的,很多人转身要走。很多很好的朋友都不太敢穿,他们说,你一定疯了!最后我妥协了一下,不再坚持我预想的标准动作什么的,想爱怎么着怎么着吧。弗朗索瓦问我,是不是可以把衣服放到头上?我说可以。于是很多人穿了衣服:有的人只穿了上衣。有的穿了裤子,合影总算拍出来了,虽然没有完全按当初的设想拍,但也非常有意思。

摄影节的几个看点

今年的摄影节,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展览?

王庆松:今年开幕展的地点选在当地古老的火车修理厂厂房内。开幕式上,摄影节主席弗朗索瓦・赫贝尔简短说几句后就剪断了红白蓝三色的彩带,宣布第42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正式启动。

18-22号是主展场。总共47个展览,以下几个尤其值得关注:

一个是“墨西哥:摄影与革命”主题展,汇集了曼努埃尔・拉莫斯(Manuel Ramos)、萨比诺・奥苏纳(Sabino Osuna)和阿曼达・萨默伦(Armando Salmerón)等七八个摄影师的作品,老中青三代,有老照片老电影,也有视频,创作手法和风格各异。不过因为对南美摄影有太多期待,虽然媒体评价不错,但我感觉没有想象的好。

今年的主题展“From here on”倒是很有意思。新生代数字摄影艺术家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对网络图片的应用是一种新的趋势,阿尔勒摄影节就是要建立新的摄影秩序,寻找新的摄影方式,所以新的摄影在这里非常受鼓励。将利用网络搜索到的日出图片进行拼图的那位摄影师Penelope Umbrico在摄影节上很受关注,他说他喜欢看日出,只要你们接纳我就可以了。这一类作品我觉得很图案化,像中国的画。尽管对我来说这种方式很正常,我自己也会在网络中查找素材,只是我觉得这毕竟是小点子,不能长久,很难有生命力。我曾与当地媒体记者聊过对这类作品的看法,他们觉得这种创作方式是一种革命,认为是因为诸如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局势动荡、手机等诸多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摄影中来,很大地影响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开始对摄影有新的认识。

第三个是美国《纽约时报》30年展,展出了杂志多年来大量摄影作品,这些出版物和活动反映并拷问着摄影和印刷杂志的本质。这一展览不仅规模大,而且做得很细,能让观众看到很多细节,又能了解纽约时报的方向。

第四个是从罗伯特・卡帕的墨西哥手提箱里发现的一系列西班牙内战摄影作品,在古董美术馆展出,美国很多重要媒体前往采访。可谓本次摄影节的又一个看点。

“发现奖”的作品呢?

王庆松:今年的提名奖,有马克・卢伟德尔(Mark Ruwedel)的黄沙大漠,伦特・布里斯・卢森堡(Rut Blees Luxemburg)的城市日出,乔・拉特克利夫(Jo Ratcliffe)的黑白安哥拉,大卫・霍洛维茨(David Horowitz)阐释的“大地艺术”等等,在我看来,摄影师的作品总体并不是特别好,最后获奖的摄影师Mikhael Subotzky有一个作品拍的是一栋大楼,有好多窗户格子,可以看到不同的家庭。这题材很常见,不过他展出的方式很新颖,是一个大灯箱装置,就像是楼房那样。我也投了他一票。

对今年的阿尔勒摄影节,总体感觉怎么样?

王庆松:阿尔勒摄影节的布展特别好,看似不经意,其实非常精心。比如展墙的颜色很讲究,因为展厅很大,展墙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展厅也都很特别。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各种交流活动,在竞技场、古老剧场举办,非常能聚人气。摄影之夜,好几千人参加,幻灯之夜就是环形剧场里一直在播放10年获奖回顾。摄影节的人气特别足,因为摄影节安排摄影学校学生免费来看展览,所以参与的年轻人特别多。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上海 200062)

在古代社会,无论中西,史家的职责都是记录发生过的,包括刚刚发生过的史实。从司马迁的《史记》到中国历朝历代的史书,从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到十八世纪欧洲史学,都不排斥对现当代史实的记述。直至十九世纪,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高等院校还专门开设有当代历史的讲座课程。也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历史学界才开始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发生了争论。

英国史学家阿克顿是史上最早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可行性提出怀疑的著名学者之一。他解释说:对于史料零碎、真假难辨的古代史来说,历史学家的研究课题越是靠近现代就越是重要,因为这样的研究是最值得今人了解,也是最容易为今人所了解的;它离我们是如此之近,它关系我们自身命运是如此之密切,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通过它找出我们前行的道路。而它同那些可能永远都只能处在云雾之中的古代史研究不同,现代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近现代史的研究资料是无穷无尽的,每个国家都保留有大量的档案文件,成千上万的现代人都保存有包括私人通信在内的各种文字记录,因此它又是迄今为止史学家们最能够切近史实的一种研究对象。但是,阿克顿同时则告诫说,距离太近的历史并不是最容易研究的历史。他相信,基于学术角度,客观研究当代历史的条件并不具备。因为许多档案文件还没有公开,政治动荡与认识分歧影响着每一个人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力。同时,活着的人总不像死去的人那样坦白,许多重要的历史见证者还没有曝光他们所了解的秘密,要证实许多史实,特别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必须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因此,他的观点是:“一个时代成为过去,我们才能确切地了解它”。

一方面高度肯定现代史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怀疑当代史研究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这就给后来的史学家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恰当地区分“时代”?可以肯定,这种区分其实是很困难的,它可能会有很不同的标准或尺度。比如,阿克顿就没有给出具体的划分标准,他所说的“近代”或“现代”,就跨过了三四个世纪,讲的是整个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初期历史。而进入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各主要欧美国家规定的政府档案解密的时间只有30年,也就是说,涉及政府行为的许多史实材料,用不着等几个世纪,事情发生30年之后就有曝光和研究的可能了。同样的情况,对于一个相对封闭和专制,但政权更迭频繁的国家来说,这个所谓的“时代”,往往也只是指一个朝代而已。它可能会延续几十年,但也可能只在很短的时间就被了。因为后来的当政者无意保守前面当政者的秘密,往往导致大批档案文件或相关史料很快即被公之于众,从而也就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契机。然而,仅仅因为西方历史学科近百年来自设藩篱,大量新开放档案的曝光和解读,多半只是成了政治学家、报刊记者,甚或文学家们重视的工作了。

现当代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是与我们自身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时间上严格区分哪些时段可以研究,哪些时段不可以研究,显然并不适当。西方新史学的代表人物鲁滨孙说得好:历史学家的任务在于应用他研究过去人类事件的技巧,把过去的事实记载下来,使读者能全面了解过去,特别是要使读者了解,是哪些情况导致了过去事件的发生。换言之,只要历史学家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同类以及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前景,那么,不论任何时段,只要有机会接触到足够的文献和史料,能够把某一历史事实在可能的条件下记述下来,把其背后的原因,哪怕只是部分的原因披露出来,都是值得去做的。正如阿克顿所言,近现代史之所以对今天更重要,根本上是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和经验最近,因此最容易为有过相近经历的今人所了解。在当今这种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事实都证明,不要说相隔几个世纪,哪怕只是隔上一代半代人,只要生活及知识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要想准确地了解,特别是理解刚刚过去的人、事、情感与思想,都可能会变得极端困难。不要说半个多世纪前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想,哪怕就是从改革开放30多年后来看时代人们的种种思想行为,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何尝不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故今日研究当代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简单是着眼于记述历史事实,而是具有抢救的性质了。此正如陈寅恪先生所云,简单地重建史实并不难,难的是对史实形成的种种深层原因能否“真了解”。要“真了解”,就必须要能“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如果我们今天能利用与当代史中人物有过居同一境界、容易同情理解之便,又能依据新时代之价值判断做客观之批评,我们为何非要等上几百年,让那些已不易回到过去境界的后人再来做历史还原的工作呢?

当然,和许多西方国家比较起来,在中国大陆研究当代史的难度确实要大许多。尤其是试图从政治史、外交史或总体史的角度来记述、研究当代史,在中国大陆今天还会存在各种政治方面的禁忌或史料方面的欠缺。但是,今日的历史研究,已经不再是政治史或总体史的研究独霸江山或独占鳌头的局面了。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阿甘正传》;美国;文学

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对美国当代进行描写的神话寓言故事。这部影片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智商只有75的、样子非常傻乎的男子,他叫阿甘。这部影片富有神话传奇色彩,阿甘不断飞跑,穿越了美国30多年的历史,赢得了美国观众的广泛认可。阿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影响了很多美国观众,成为每一个观众心目中的偶像。

一、一个美国“普通人”

在影片《阿甘正传》中,阿甘被塑造成一个看起来超常的人,但是在泽米基斯好莱坞般的头脑中却将这位主人公定位成一个美国的普通人。这样的定位正体现了阿甘内心的善良、诚实以及他身上所蕴涵的那种坚忍不拔的坚定意志。阿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品格和意志正是美国的主流社会意识,因此在阿甘身上,观众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然而阿甘的外在形象却是残缺的,弱智、残疾,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一些弱点。当然,阿甘的这种生理残缺并不是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看到,但是从阿甘身上的不足所遭致的各种坎坷使得观众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慨万千。在美国军方的一番巧言劝说下,阿甘被拉入军队参加越南战争。这样的经历对于有着如此经历的美国人是非常熟悉的,那就是他们当时在政府的鼓动下进行战争的一种真实再现。当时人们的心理相对都是比较弱智的,对于这一点,导演在电影的开场白就进行了自传形式的描述。对于阿甘的人生经历,从一个坐着校车上学的小孩到著名的橄榄球运动员,从一个大学生到参加越南战争的美国士兵,从受到总统接见的英雄到一无所有,从一无所有又变成富翁。这期间的巨大起伏落差使得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是一种美国生活的典型。透过阿甘的人生经历,我们看到美国历史上一个普通人的真正历程,是一个普通人的象征。

二、民权运动

在影片中,战争所引起的民权运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在对这种民权运动和美国的种族冲突方面,导演采取各种间接手段来给予提示。主人公阿甘出生在阿拉巴马州,这是一个没有特别历史的地方,但是种族歧视却是非常猖獗。在1955年的时候,大规模的黑人抵制公共汽车运动、民权革命都是在这个地方的蒙哥马利市爆发的。在1963年6月11日,这个地方的州长在大学楼门口进行堵路,试图对两个黑人学生的入学进行阻止,并声称阿拉巴马州的教育是有着种族方面的隔离的,他在这一点上观点是非常明确的,充分表现了他的种族歧视和对白人的一种捍卫。在1963年的8月,一次著名的演讲中,金博士指出该州的伯明翰市是一个严格执行种族隔离的城市。在此后的一个月,伯明翰接连发生了很多悲剧,在黑人教堂中被悄悄放置炸弹,将四个小女孩炸死,黑人年轻人被当地的警察用枪活活打死。对于阿拉巴马州,它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从影片《阿甘正传》中的很多细节也能够观察得到。在刚刚到达越南之后,丹中士错将阿拉巴马州说成是阿肯色州。这样的安排是导演的有意行为。因为阿肯色州的小石城也是一个种族冲突频发的地方。在1957年的时候,在阿肯色州小石城的高中,也发生了种族冲突,这件事情引起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特别重视。在阿肯色州小石城的高中, 9名黑人学生的入学遭到了许多白人学生的家长和老师的强烈反对,并且还和当地的警方发生了非常大的冲突,还有不愿意合校的白人学生喊口号。在电影《阿甘正传》中,我们也能通过其他的情节了解到民权运动。珍妮在上大学的时候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歌手贝丝,一个维护民权运动的人,同时也是金博士的忠实拥护者。珍妮非常钟爱的歌曲《答案在风中》是当时一首非常出名的民权运动歌曲。在这个时候,对于那些对历史比较敏感的观众来说,影片的这一细节让他们想到了美国60年代“向华盛顿进军”的民权运动。在1963年8月28日的和平民权运动中,有20多万人参加,马丁路德作了《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经典演讲。随后,彼得堡罗和玛丽还在台上演唱了这首歌曲。在60年代的美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左翼组织,他们的任务都是围绕民权运动的,我们在影片《阿甘正传》中都可以看到。在电影中,珍妮和学校SDS 的负责人谈恋爱,他们和华盛顿的黑豹党是一个团伙的。在影片中,导演所做的这些精心安排都让观众对美国的历史有所回忆和了解,对美国50年代和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进行了有效见证。

三、《阿甘正传》的意识形态

电影《阿甘正传》通过特殊的取材,运用意识形态腹语术,将美国的那种社会价值观回归、种族冲突的和解等意识形态进行了很好传递。因此,这部影片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是一部优秀的好莱坞巨制。

(一)对新家庭诠释

在美国的家庭中,有核心家庭和大家庭之分。所谓的核心家庭就是家庭中只有父母和孩子,大家庭则是由好几代人共同组成。在1970年以前,美国的家庭主要是以这两种模式为主。在70年代之后,美国的家庭出现了较大变化,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身人、丁克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同时,那些没有结婚就住在一起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伴随这些不断变化的家庭结构,美国社会便出现了一系列的家庭问题,如家庭暴力、贫穷等。究其原因,主要源于60、70年代的新家庭观念的影响。在影片《阿甘正传》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这种新家庭观念的形式。如在影片中,阿甘和珍妮都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他们在这样的新家庭中受尽了多种磨难,毫无幸福可言。珍妮的父亲是个酗酒徒,经常对珍妮暴打。虽然阿甘的母亲非常疼爱他,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但是阿甘却还是遭到了同伴的侮辱。在家庭中是一种弱势地位,阿甘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开始对自己的肉体进行出卖。阿甘和珍妮所生活的这两个家庭中的不幸正是对当时那种新家庭观念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同时,影片中的珍妮在有了孩子之后,也是一个单亲家庭。自己身患疾病,在情感上没有依靠,能力上不能对自己的孩子很好抚养。经历了单亲家庭的这种不幸之后,珍妮开始对传统家庭进行回归,彻底与这种单亲家庭隔开。在影片的最后,虽然珍妮因病缠身便不久于人世,但是珍妮和阿甘终于团圆,一家人幸福、美好地生活在一起。在珍妮的病床前,阿甘向珍妮诉说着自己因为想念珍妮而不断奔跑,跑过了沙漠,跑的不知白天黑夜,跑的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样的诉说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此时的珍妮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她是多么希望能够和阿甘在一起。他们互相诉说着对对方的爱意。当珍妮说出我爱你之后,她将自己经历风雨之后的感情进行了回归,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珍妮所拥有的幸福没有太长的时间,但是她现在的幸福和以前新家庭的幸福是一种巨大的反差,是对当时新家庭观的一种无情鞭挞。

(二)不断前进的人生

在阿甘小时候,他的腿不能和正常人一样方便、快捷的走路。面对每次被人欺负,珍妮都告诉阿甘要快跑。在第一次快跑的时候,阿甘体会到这种跑的快乐,不仅可以不受同学欺负,同时还能突破脚的束缚。于是,阿甘便开始不断跑步,并参加了橄榄球队,顺利考取大学并毕业。他跑得如此快,使得他成为战场上的英雄;他跑得如此快,使得他成为美国人的崇拜对象。阿甘从来没有停止过奔跑,因此他不仅赢得了自身的成就,同时也对他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影片刚开始,也许观众会认为奔跑只是阿甘摆脱受人欺负命运的一种途径,但是到了影片的最后,我们就会感受到,奔跑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永远向前的人生体验。在奔跑的路上,阿甘无法预料前面将会遇到什么景色,但那却能给他带来无尽的喜悦。

(三)女性自由的呼喊

影片《阿甘正传》向观众成功展现了对妇女进行解放的思想,这也是影片最为成功的一个闪亮点。通过完美展现阿甘和珍妮之间的纯真爱情,影片向我们展现了妇女的解放。珍妮生活的家庭是不幸的,同时后来还成为吸毒者、反叛主流者,是当时最为典型的社会底层女性代表。影片中的阿甘是珍妮的一位救世主。为了对自己的不幸家庭挣脱,珍妮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只小鸟,能够展翅高飞。长大之后的珍妮为了让自己出名,竟然会选择在色情杂志上刊登彩页。在进行反战运动中,她被黑豹党的人物进行殴打,最后因为染上艾滋病而不幸死去。在珍妮的不断抗争中,阿甘都在对她进行着保护。当珍妮被黑豹党人殴打的时候,阿甘替她揍那些人。虽然在不断地和命运作斗争,但是珍妮仍然没有摆脱自己向堕落的边缘走去。在影片最后,珍妮赢得了阿甘的爱,和阿甘组成了幸福的家庭。珍妮的结局是美好的,这正是影片所为我们呈现的一种对妇女解放的思想。

(四)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在影片当中,阿甘虽然没有高智商,生活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单亲家庭,但是他的母亲却是伟大的,她促成了阿甘最终的成功。在家里,阿甘和自己的母亲相互偎依。当知道母亲生病之后,阿甘放弃捕虾,迅速来到母亲身边照顾。然而珍妮所生活的单亲家庭却是不幸的,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对珍妮进行暴打,使得她形成了非常反叛的性格。当阿甘知道珍妮得了艾滋病之后,他用自己的爱唤回了珍妮,和她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让珍妮拥有了自己渴望已久的传统幸福家庭。在影片中,布巴生活的家庭也是单亲家庭,他和自己的母亲、兄妹们一起生活。在影片当中,阿甘的孩子也失去了自己的妈妈,只能和阿甘生活在一起。通过这些人物的家庭生活,我们可以看出影片对美国的家庭进行了广泛关注,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家庭核心观念。

四、结语

电影《阿甘正传》是泽米基斯的一部经典之作,是观众的精神食粮。透过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阿甘的那种永不停歇的精神,它将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甚至是全世界人民。阿甘精神将带领美国的观众摆脱各种现实痛苦,重新回归到原始自然。

[参考文献]

[1] 朱葵. 观看《阿甘正传》,解读人生支柱[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8).

[2] 韦晓瑛. 笨有笨的作为──电影《阿甘正传》赏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02).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范文第5篇

我拍过的戏中,《杨贵妃秘史》的拍摄时间最长。”尤小刚走进办公室,边说边落座,“120天,史无前例,倾注了很多心血。从盛夏拍到严冬,到雨景的最后一场戏时,水龙头喷出来的水掉在地上就变成冰珠子了。”

《杨贵妃秘史》经历4个月的拍摄(8月6日开拍),从一开始大张旗鼓的选角,到12月6日高调杀青,该戏一直倍受媒体关注,意见自然褒贬不一。

近日,在看过片花后,有媒体提出质疑:“《杨贵妃秘史》有点不像古装剧――‘台词太幽默’、‘风味儿太江湖’。”导演尤小刚呵呵一笑:“这部戏里的一个重要人物――杨贵妃的好友谢阿蛮,出身江湖,所以她必然带着浓郁的江湖味道;而李白和唐明皇的对话调侃则很诙谐――所以说整部戏的格调很幽默、很‘江湖’,这也没什么错嘛。”

幽默的“杨贵妃”

“为什么宫廷里就不能幽默?拍‘杨贵妃’,也可以很幽默。”

《杨贵妃秘史》在尤小刚的计划表中已存在了五年,剧本写成已有三年。

尤小刚认为,杨贵妃所处的唐朝,其社会的多元化和今天多有相似,选择这样一个阶段拍摄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有独特意义。“这部戏丰富在于,有很多文化艺术方面的故事――比如唐玄宗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再比如杨贵妃和第一舞娘谢阿蛮的舞蹈,唐朝是舞蹈集大成的时代……唐朝文化极为璀璨。”在这部戏中,故事从杨贵妃的成长背景出发,展现其从一个天真、纯朴的女孩一步步走向贵妃之路的艰辛历程,进而还原杨贵妃传奇而又悲剧性的一生。尤小刚表示,《杨贵妃秘史》试图通过唐代这样一个大环境来审视一个女人的命运,“面对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后宫争斗,一个女人没有任何党援,没有使用任何阴谋诡计而成为后宫之主,在历史上只有杨贵妃一人。”

部分评论认为这部戏中的李隆基过于搞笑,尤小刚表示:“我认为黄秋生演得很不错,他把李隆基这个人物演得有情有义,有张有弛,既有庄重的一面,又有诙谐的一面――他的戏不用我来评价,有400多部影片的经验了,大家应该相信他。我们这个民族很歧视幽默,也很缺少幽默,为什么宫廷里就不能幽默?拍‘杨贵妃’,也可以很幽默。”

尤小刚透露,这部剧将采用“杨贵妃死在日本”作为结局。“其实关于杨贵妃到底有没有死在马嵬坡,史上有不少争论,但我们采信她最终老死在日本的结局。因此在剧中,既有杨贵妃受到日本女天皇接见的戏份,也有杨贵妃好友谢阿蛮代替她回国探望老年玄宗的场景。”

“杨贵妃”这种大众耳熟能详的题材,如何才能拍出“新意”?尤小刚给出了一个麽棱两可的答案:“不同的导演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风格追求,这种风格就是独特的。”

尤小刚又是怎样一种风格,还要从他的“秘史”系列说起

“正剧”和“秘史”

“其实没有所谓的‘历史正剧’,正剧只是为了区别于戏说剧而衍生出的名谓。”

从《孝庄秘史》(秘史系列第一部)到目前完成的《杨贵妃秘史》,尤小刚的“秘史系列”足足拍了6部,且未来还会继续进行。因此有人说,尤小刚是个“秘史专业户”。

然而,这个“秘史专业户”并不是尤小刚一开始就想当的。

《孝庄秘史》源于一次偶然。台湾演员刘德凯在1997年就组织好了《孝庄秘史》的剧本。2000年,刘德凯出演尤小刚的《欲望》一剧。一次拍摄空档,刘告诉尤小刚,他有一个关于清朝宫廷的剧本,一直没拍成。尤小刚随口说道:“没关系,你拍吧,我的公司支持你。”当时的尤小刚只是想帮朋友的忙,并没想真正插手拍摄,而且此后刘德凯没再提起这档子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直到2002年春节,刘德凯再一次与尤小刚合作,拍摄《欲望》续集。此时的刘德凯还未为他的“清宫剧本”找到“主儿”,但他还在坚持寻找着。尤小刚觉得刘德凯有点“太执着”,同时也好奇什么剧本让刘德凯这么坚持,于是就跟他说:“你把本子给我看看吧。我要是觉得行,就出钱拍。”看过剧本,尤小刚觉得故事还不错,但立意和对白都太“琼瑶”了,作者对剧本与历史的连接处理,不够谨慎也不真实。“我不喜欢原剧本的言情调调,拍起来没意思。历史剧,要体现出现代人的历史精神,要把现代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渗透到剧中去。我们一起讨论了很久,我告诉他,剧本需要改改。”

经过协商,原作者(杨海薇)同意对剧本改动。随后,该剧获得投资2000多万元,由刘德凯与尤小刚共同执导,于2003年拍竣。

在《孝庄秘史》的拍摄过程中,尤小刚渐渐觉得可以拍一个前清的“秘史”系列。“我不想拍晚清,晚清很屈辱,前清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皇权的嗜血成性,但也算是民族的一个上升时期。”而后,尤小刚接连拍了三部“秘史”,即:《皇太子秘史》《太祖秘史》《康朝秘史》,并投入400多万元拍摄了24集的《前清秘史》(戏剧情景再现的纪录片),从而逐渐形成了尤小刚式的“秘史系列”概念。

尤小刚认为,他的“秘史”,符合历史大事件和人物的基本历史定位。“历史剧不是纪录片。我所谓的这个‘符合’不是再现历史事件,而是再现历史事件的人,以他们的行为逻辑体现他们的心路历程与情感变化,这才是真正的戏剧。其实没有所谓的‘历史正剧’,正剧只是为了区别于戏说剧而衍生出的名谓。历史剧80%的内容情节都要依靠编纂,如果全是真实镜头,那就是纪录片了。另外很多人都说‘我们是历史正剧,我们要再现历史’,这怎么可能?历史是我们都没有亲眼见到的过去式,要怎么再现?”

导演和演员

“作为导演,要在任何一个时刻,有演员问到你时,都能以最简短、最明确的方式告诉他这段戏该怎么表现。”

尽管不是拍“纪录片”,在《杨贵妃秘史》中,尤小刚还是试图尽可能呈现大唐盛世时期的每一个细节。

他坦言,由于“杨贵妃”中涉及大量表现盛唐文化的部分,因此拍摄难度很大,“以前的秘史拍摄的大多是宫廷斗争,比较容易,但是‘杨贵妃’中要展现李白的诗歌、唐玄宗的音乐、杨贵妃的舞蹈――这些怎样处理才够好看,够真实?而且把这些文化内涵拍出来也很难。特别还要给演员讲戏,加深他们对这部戏,对那个时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