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资本保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 事业单位 保值 增值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所承担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承担的公益服务不断增加,因此,对人力资本储备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对现有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出发,对如何保持并提升事业单位现有人力资本价值,增强员工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新的价值进行相关探讨。
一、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理论概述
1.人力资本理论
1960年西奥多·W·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主题演讲,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他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投资获得的,聚集于劳动者身上的经验、知识、能力和健康,以及它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态。它的形成是需要消耗资源的,是投资的结果,而这种经过投资形成的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
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在他的《人力资本》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等投资活动产生的,凝结于人身上的一种资本,其可以有技术、能力、个性、声望和信用等多种表现形式,并且他认为人力资本是无法被替代的。
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凝结于人身上的、通过投资获得的,能够创造价值的身体素质、知识技能水平、工作能力、工作经验和努力程度等因素的总和,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2.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理论
资本在经济学中的解释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保值增值一方面是指在保全资本本身价值的基础上,提升资本的价值。另一方面从资本持有者的角度看,资本保值指发挥资本的基本价值,即为获得资本投入的成本等于资本产出的价值,资本的增值是指最大限度发挥资本的潜力,为资本持有者创造更高的产出和价值。
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从资本本身的角度看,人力资本保值是指保持劳动者自身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知识、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水平不变的状态,人力资本增值是指在资本原有价值不变的基础上,劳动者通过投资而得到的自身体力、健康、知识、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等能力的提升。从人力资本的持有者角度看,人力资本的保值是指获得人力资本而投入的成本等于人力资本所产出的价值,人力资本增值是指通过对持有的人力资本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出和收益。
事业单位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是指单位通过对引进的员工进行再投资,从而提升其身体素质、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工作经验和工作态度在内的各种人力资本,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单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二、影响事业单位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因素
对事业单位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进行管理首先是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完成其所承担的本职工作,然后在现有价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投资、培训开发,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使其在未来更好地利用所持有的人力资本取得更好的成绩。前者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本保值,后者即人力资本增值。保值是基础,增值是提升,二者相互循环,使人力资本保持动态发展。因此,我们把影响事业单位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人力资本保值的因素,即包括事业单位宏观制度、工作氛围以及影响工作人员积极性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因素;另一类是影响人力资本增值的因素,即事业单位的招聘、培训体系、职工职业生涯规划、激励机制、晋升机制、事业单位文化等因素。
由于人力资本的发挥受到其持有人劳动者的意愿所控制,因此单位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其为单位发展贡献所有的能力,这就需要单位不断研究影响员工人力资本增值的因素,降低人力资本流失的几率,为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创造一个合适的平台。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是关系到事业单位人员工作能力提高的一项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战略性工程,也是实现事业单位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最便捷、最经济的办法之一。
1.事业单位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增加单位的人才储备
事业单位人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为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近年来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广泛吸引具有高学历、专业型人才。但目前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现有人才通过学校学习的知识结构和总量并不能满足其终身工作需要。另外,随着自然科学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办公系统、智能操作平台的运用,也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论是人力资本拥有者本身,还是对人力资本使用者——事业单位而言,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对事业单位的人才储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事业单位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升单位的服务能力
事业单位承担着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能,其服务水平的高低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直接关系。因此,事业单位加强工作人员的投资,促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进而增强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使事业单位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单位的业务发展。
3.事业单位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升单位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为承担公益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来说,更需要对服务流程、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等进行创新,努力建成创新型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有利于使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吸收先进的服务理念,创新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产品,提升单位的创新能力,为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如何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1.健全激励机制,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动力
通过健全事业单位考核激励机制,有利于保留现有人才,并最大限度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使事业单位人力资本发挥潜能,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构建需运用目标管理、团队管理、薪酬激励和参与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法,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激励手段,改进单位现有人员的工作意识、态度和业绩,充分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促使其不断关注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储备,实现单位人力资本增值,进而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业绩成果。
2.建立人力资本培训体系,提升人力资本价值
加强培训与学习是实现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建立完善人才培训系统,丰富培训体系,在单位内部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不断强化人力资本的教育与培训,才能增加事业单位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人力资本的结构多样化。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培训计划、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将最实用、最先进的知识融入培训之中,调动广大职工参与人力资本培训的积极性。
3.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一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职工的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二是内外结合,既要学习单位内部业务管理知识,也要学习单位外部先进的、有利于单位整体业务发展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的有效结合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单位内部建立以部门为单位的学习小组,将学习正常化、制度化,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4.建设先进的事业单位文化,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氛围
参照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结合事业单位发展的自身特点,构建良好的事业单位文化,使每位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所在单位的全面发展,激励每位工作人员增加其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价值,把职工需求和单位发展目标紧密关联在一起,增强现有工作人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凝聚全体职工的力量,逐渐增加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强为单位创造更佳业绩的能力。
事业单位人力资本的保值能维持单位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人力资本的增值能促使单位工作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人才培训体系、学习型组织和良好的事业单位文化,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促使人力资本保值增值,为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保证各事业单位高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Schultz,T.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17
[2]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3]李忠民.人力资本—— 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资本保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国有资本运营;保值增值
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管理财务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制度的总称,是企业完成理财工作、处理财务关系、实现财务目标的载体。财务管理体制包括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财务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两部分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与完善,都要求国家给予企业更多的经营自,这也就使得企业必须注重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财务管理体制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关系
财务管理体制是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对于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和配合财税、金融、投资、计划等体制改革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正确处理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内部各单位及其他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给予企业应有的财力和财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就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努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加盈利,使企业价值以较大的速度增长,保证企业资本得到最大的增值。
建立正确的财务管理体制,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家以经济管理者的身份从企业取得的税收收入以及作为资本所有者分得的利润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建立了正确的财务管理体制,调动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不断增长,成本不断降低,盈利不断增加,这样就能保证我国财政收入稳定而迅速增长。另外,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下,企业并不是独立的财务管理主体,而是依附于或者说从属于国家这个宏观经济管理者,企业财务上并没有“资产负债表”,对资本不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资产的闲置、浪费、侵蚀现象比比皆是。建立正确的财务管理体制,能够在规范企业行为的同时,明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我国财务管理体制的演变
财务管理体制形式取决于经济体制形式。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改革: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二是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对应,我国的财务管理体制也由过去的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逐步转换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计划经济体制与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关生产、分配甚至消费决策都由政府计划权力机构做出。资金由国家供应,企业无筹资权;资金运用由国家安排,企业无投资权;成本费用开支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核,企业无成本费用开支权;收入按国家计划分配,企业无定价权与分配权。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责是如何按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搞好成本核算,向国家报账;如何按财经制度,监督企业领导与内部单位合理使用资金、合理开支费用、及时上交税金与利润,保证完成各项财政上交任务。这种统收统支的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在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资金、物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改革这种财务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2、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与利润包干上交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这一阶段,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责任,扩大企业理财的权利,将商品经济的利益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引入财务管理活动而进行的。比如,改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制为利润包干上交、留利自管制;企业留利按国家规定建立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与后备基金;资金以国家供应为主,但可经批准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资;企业资金部分可以自行安排使用,等等。这次改革对于增强企业活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经营者,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此时的财务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不同形式的企业财务制度不统一,财务管理制度规定过细、过死,而且没有体现资本保全原则,既造成企业盈亏不实,又难于保证投资者资本的完整,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对出资者投入的资本金、企业内部积累和债权人借给的资金拥有法人财产权,并以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国家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拥有投入资本金及其相应权益的终极所有权,并以投入的资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拥有筹资权与投资权。在遵守国家成本管理法规的前提下,企业拥有成本费用开支权。企业收入在补偿成本费用、交纳税金后的利润,可以对外进行分配。企业可按国家规定以一定年限的税前和税后利润弥补亏损,保证再生产的进行。
这次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相连的,可以说,财务管理体制发生了质的变革,但从一定意义上说,目前的财务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改革和完善。
三、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1、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我国现行财务管理体制是比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家有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有些法规急需制定,特别是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本管理,其规定大都散见于不同的法规、制度中,尚无一部系统的法规可依;二是在国家、投资者、经营者三方财权明晰后,投资者如何才能维护其合法权益,保证其资本保值增值。
目前,国家主要通过《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等法规对财务活动进行宏观约束,但尚有不少经济法规没有出台。特别是在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日益重要的情况下,必须加快相应法规制度的建设。为了强化这方面的工作,有关部门应该在《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资产评估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配套法规,用法规来规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明确责任,使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和改革措施都纳入法制轨道,做到依法治产,规范管理,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的成本管理法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必须通过国家立法、行业指导、企业自管的形式去加强。国家通过立法,对成本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总的要求作出法律规定。某些属于行业共性的要求和方法,由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示范办法对企业进行指导。企业在遵守国家制定的成本管理法规的前提下,依据行业要求,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确定成本管理制度。因此,国家应及时制定《成本法》,打破所有制和行业界限,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进入市场中的地位和机会是均等的,以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通过制订《成本法》规范企业的成本补偿标准,使成本补偿法律化、合理化。
对于投资者如何才能保证其投入的资本实现保值增值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对企业进行定期考核,而考核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为依据,不能仅仅考虑资本金,在财政部公布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这是用期末企业所有者权益比上期初企业所有者权益。若计算出的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为资本增值。用该指标考核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很多不能用之说明的难题,有必要进行改进。
2、微观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但目前微观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财务组织机构一元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高度统一,两者的决策主体重叠,使机构运行低效;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权不规范,表现在:国有股权代表缺位,弱化了监督机制,同时,国有股权同股不同利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基础不扎实,表现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差,企业领导也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等;企业资金的投向不合理,资金运用低效等等。另外,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涌现,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问题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实行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和职责划分,将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完成;加强财务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理财活动的有序化;强化财务活动的考核与监督,对由于资金投向失误、资金运用低效等问题进行严格的处罚,在企业中完善投资管理体制;结合企业集团类型建立相应的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组建财务中心,搞好集团内部资产重组等等。
3、加强国有股权管理,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股份制企业中,不同的投资者拥有企业相应的所有者权益,即占有企业的一部分股份,如何使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怎样对其投入的股份加强管理,对国家来说,就是国有股权管理。国有股权根据股权设置的方式可分为国家股与国有法人股。因此,国有股权管理实际上也可分为国有股股权管理和国有法人股股权管理。我们认为,应加强国有股权持股单位与股权行使方式、国家股股利分配与收缴管理、国有股权的增购、转让及转让收入的管理以及国有股权代表的管理。
(1)国家股股权的持股单位和行使方式。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国家股股权可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资委)直接持有,包括对原国有企业行使产权管理职能的监督部门,政府直接设立和指定的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同时,经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直接持股的,应由其与被委托的国家股单位(部门或机构)订立委托责任书。
国家股股东单位可委派法定代表人或其指定的人出席股东会,审议和表决股东大会议程上的事项。国家股股东单位通过出席股东大会的代表提名董事、监事候选人或提出罢免董事、监事的建议,并依持股比例参加表决或投票。国家股股东单位一般不宜委派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或公司其他领导成员为出席股东会的国家股东代表人。受国家股东单位委派出席股东会的代表人或人,应按股东单位的利益和意志行事。任何自然人不得以个人名义行使国家股股权。明确为某一持股单位的国家股股权,不得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委托不同机构或个人行使。
总之,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须正确行使股份制企业的国家股权,维护国家股东的正当权益,促进股份制的发展。国家股权由其他部门行使和持有的,应由国家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委托手续,委托方与被委托方订立委托协议,明确双方在行使股权、股利收缴、股权转让等方面的责任和权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从整体出发,考核、监督国家股持股单位正确行使国家股权,维护国家股东的正当权益。国家股持股单位行为不当,决策失误造成国家股东权益遭受损失的,应追究其责任。
(2)国有股股权的增购、转让及转让收入的管理。增购国家股股权须报国家资产管理部门备案。转让国家股股权须遵从国家有关转让国家股的规定和有关股票交易规定,由国家股持股单位提出申请,说明转让目的、转让数额、转让对象、转让方式和条件、转让定价、转让时间以及其他具体安排,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审批同意,或报同级人民政府(必要时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在有关国家股转让的正式规定之前,转让上市公司国家股须由省级人民政府或中央主管部门审核并报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国务院证监委批准或转报国务院批准。批准后,持股单位可通过上市转让、协议转让等方式转让部分国家股股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外的持股单位,在转让国家股权后,须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转让收入的金额,转让收入的使用计划和实施结果。
转让国家股权应以调整投资结构为主要目的。国家股可转让给法人,也可转让给自然人,还可以转让给外商或境外投资者。国家股转让收入可用于购买须由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的配股或购入其他股权,也可用于国有资产经营性投资。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国家股转让收入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持股单位按国家规定安排使用(持股单位为无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及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必要时,政府可集中转让收入安排使用。设立以振兴国有企业或调整投资结构等为目标的基金,或者授权有关部门使用。
资本保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套期保值 投资效率
一、引言
2004年我国经受了一场大豆危机,由于没有事先进行套期保值,压榨行业蒙受了巨大的亏损,损失至少150亿。这使得众多企业开始注意到套期保值的重要性,合理地进行套期保值活动能够降低企业风险,并在关键时刻挽救企业。但我国的套期保值业务起步较晚,多数企业对套期保值持谨慎态度,据沪深两大交易所2012年统计年鉴显示,在1634家制造业企业当中,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共有151家,比重不足10%。当下,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国内商品期货市场运作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带着这个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套期保值与投资效率的相关文献,以2012~2013年188家能源、石油化工、农业、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借鉴Richardson(2006)提出的投资效率估算模型,研究套期保值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开展套期保值活动的企业相对于没有开展套期保值活动的企业来说,更能有效降低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程度。
二、文献回顾
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通过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有效地降低企业现金流的波动,从而保证企业的收益或者减少企业损失。一些国外学者研究了套期保值的关于投资不足方面的动因,他们认为公司进行套期保值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投资不足”的问题。“投资不足”问题产生源于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以及经理、股东与债权人间的利益冲突影响了投资项目的选择,当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时,项目产生的大部分收益流向债权人,股东得不到预期的投资回报,就会拒绝投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产生投资不足的情形。Froot等(1993)研究发现套期保值能产生额外现金流,从而避免了公司投资不足的问题,并且还发现有进行套期保值的公司比未套期保值公司具有更多的投资[1]。Kevin等(2007)假设公司能成功地通过套期保值使得现金流维持稳定,这样能够确保投资收益能够以一个较低的概率低于初始投资以及固定的负债费用,降低了经理人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的可能性[2]。Carter(2006)利用美国航空公司数据,得出结论:较高的煤油成本会导致较低现金流,航空业购买煤油期权进行套期保值能创造价值,最终得出套期保值的风险溢价为10%。而大部分套期保值的风险溢价归因于套期保值和投资的相互关系[3]。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内并无直接对我国公司套期保值行为和投资效率关系的研究,多数学者们研究了套期保值的动因以及套期保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如贾炜莹(2010)、郑莉莉(2012)发现套期保值行为与降低企业摩擦成本存在相关性[4][5];戴致光(2013)利用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进行套期保值的数据研究发现套期保值能提高公司的流动性,满足企业对现金的需要[6];张津(2013)证实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并提高公司价值[7]。尚无文献透过套期保值提高企业价值的现象,深层挖掘套期保值的作用机制,研究套期保值活动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套期保值和投资效率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三、研究假设
由于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以及经理、股东与债权人间的利益冲突影响了投资项目的选择,当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时,项目产生的大部分收益流向债权人,股东得不到预期的投资回报,股东会拒绝投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产生投资不足的情形。已有文献(Kevin,2007)表明进行套期保值活动能够通过维持现金流的稳定,降低了企业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的可能性,抑制了投资不足的行为。基于文献回顾和以上分析,立足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套期保值活动,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公司套期保值活动与投资不足呈负相关关系。
从管理层角度出发,经理人为追求个人声誉,往往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过度投资活动。套期保值可以规避经营风险,既可向外界传达稳定的企业价值定信号,也利于追求经理人的个人声誉又可以避免投机决策,因此套期保值会降低管理层投资过度的动机。本文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公司套期保值活动与投资过度呈负相关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1.投资效率的衡量指标。本文参考Richardson(2006)的研究方法,使用模型(1)估算公司层面正常资本投资水平[8]。
■(1)
其中表示公司年度的投资水平,等于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现金流除以年初总资产得到;表示公司上年度的增长率,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表示;表示公司上年度资产负债率;表示公司上年度的年度股票收益率;表示上年度公司现金余额除以总资产;为公司上年度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为行业虚拟变量。
本文采用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种度量来衡量企业的投资效率,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都属于企业投资的非效率现象。我们首先估算模型(1)中的各系数,进而计算的拟合值,作为公司正常层面的资本投资水平估算值,当大于0,则属于投资过度,记作;当小于0,则属于投资不足,取其绝对值记作,当)值越大,表明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程度越高,投资效率越低。
2.商品期货套期保值活动与投资效率的关系模型。获得公司投资效率水平的指标后,本文构建以下两个模型考察公司套期保值行为与投资效率的关系:
■(2)
■(3)
其中表示公司是否从事商品套期保值活动的虚拟变量(当公司该年年报有披露从事商品期货套期保值活动时为1,否则为0),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其定义和选择原因如下:
Fcf代表自由现金流指标,取值为公司年末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除以期初总资产减模型(1)估算出来的正常投资水平,若这项值越大则自由现金流越多,越容易出现投资过度;反之,自由现金流越少,越容易出现投资不足。
Div为股利支付率指标,取值为公司该年的股利支付率,若当年未支付股利,则为0。现金股利会减少公司可支配现金流,因此预测其与投资不足呈正相关,与投资过度呈负相关。
Sly为高管薪酬指标,取值为公司该年前3名高管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高管薪酬与问题密切相关,其合理性会影响投资效率,薪酬越高,高管越能得到满足,越会努力工作,因此我们预期高管薪酬与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均为负相关。
Insti是机构持股比例,得到机构投资者的支持的公司往往更容易筹措资金进行投资,因此我们预测该变量与投资不足负相关,与投资过度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
本文以数据库套期保值行业板块中分类为基准,选择能源、化工、农产品、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2012年、2013年数据为初始样本,由于这些行业中的上市公司有运用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需求,并且是在国内有该期货套期保值品种,因此纳入样本研究范围。为保证数据的质量,数据筛选按照以下原则进行:①剔除ST的上市公司;②剔除2012年及以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③剔除重要数据不全的公司。样本数据来自及万得数据库,上市公司套期保值数据是根据上市公司2012、2013年年报信息手工收集整理得出。
最终,在2012、2013年的A股上市公司中符合上述筛选标准的总共有367个公司年度观察值。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虽然与能源、石油化工、农业、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相关的原材料或产品期货在商品期货套期保值市场十分活跃,但整体上企业在商品期货市场应用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的程度并不高,在所有观察值中,仅有21.12%的公司披露了从事套期保值活动的情况,其中属有色金属类行业公司占比最高,达到38.21%。可以看出,虽然公司的风险管理意识在不断加强,但对套期保值仍然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表1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我们将样本按照Hedge的取值分为2组,其中进行套期保值的样本数为64,未进行套期保值的样本数为303。我们把这两组样本分别称为套期保值组和未套期保值组,并分别报告不同组别中各个变量的均值、中值及标准差。套期保值组的投资标率的均值和中值为0.1821和0.1615,均明显小于未套期保值组,说明套期保值组的投资效率高于未套期保值组,未套期保值组投资效率标准差为0.35,由此可以看出未进行套期保值的公司间投资效率差异较大。其余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3,这里不再赘述。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注:投资效率包括了投资不足的绝对值和投资过度。
表2为主要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套期保值指标Hedge与投资过度(Over_Invt)和投资不足(Under_Invt)都呈负相关关系,初步与我们的假设一致。自由现金流指标Fcf与投资过度相关性为正,与投资不足相关性为负,与我们所预测的一致,即自由现金流越多越可能发生投资过度,自由现金流越少越可能发生投资不足。
表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二)投资效率回归模型分析
表3列示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调整R2=0.752,模型整体拟合度较好,说明模型(1)能较好地解释公司的资本投资水平。
表3 投资效率回归结果
注:被解释变量为公司年度实际资本投资水平Invt,使用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根据表3的结果,可以估算出公司年度正常资本投资水平Normal_Invt。实际资本投资水平大于正常资本投资水平,表明公司年度投资过度,一共得到170个样本值,占总体样本的46%;实际资本投资水平小于正常资本投资水平,表明公司年度投资不足,共得到199个样本值,占样本总体的54%,样本上市公司中属于投资不足情况的比例较大。
(三)套期保值与投资效率的关系模型回归分析
表4为套期保值与投资效率关系模型的回归结果,第三列报告的是投资不足(Under_Invt)与套期保值指标(Hedge)回归的结果,Hedge的系数为-0.0552,套期保值指标与企业的投资不足水平在5%水平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公司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活动能够减轻企业投资不足的水平,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另外,自由现金流指标Fcf的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自由现金流越小企业的投资不足现象越严重,与我们的预测一致;衡量高管薪酬指标Sly与Under_Invt在5%水平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高管薪酬越高,投资不足程度越小,高管薪酬的水平能够激励管理者,使其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其余变量的系数并不显著,但股利支付指标Div的系数与预测符号相反,说明股利支付虽然会减少企业现金流,但可以从其他方面增加外部对管理层的监管,从而降低投资不足的现象。
表4第五列为投资过度(Over_Invt)与套期保值指标(Hedge)的回归结果,Hedge的系数为-0.148,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公司进行套期保值活动能够有效抑制管理层投资过度行为,这与我们的假设2相符。自由现金流指标Fcf的系数在模型(3)中为正,与预测符号一致,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自由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投资过度的程度。机构持股比例指标Insti系数为-0.159,在1%水平下显著,但与预测符号不同,说明强有力的机构投资者能够起到对公司的监管作用,减少其从事投资过度行为机会,保护股东的权益不受损害,但在模型(2)中Insti的系数为正且不显著,说明机构持股对公司投资不足影响并不大,且由于机构投资者同样作为公司的股东,当存在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可能会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造成公司投资不足,因此该项系数为正。
表4 套期保值与投资效率关系模型回归结果
六、结论
已有文献指出进行套期保值活动能够通过维持现金流的稳定,降低了企业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的可能性,从而抑制了投资不足的行为。但并没有文献验证套期保值活动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本文以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种企业投资非效率的行为作为衡量企业投资效率的依据,利用188家能源、石油化工、农业、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2012~2013年的数据,实证结果发现,开展套期保值活动的企业相对于没有开展套期保值活动的企业来说,更能有效地降低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可能性。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在于本文只考虑了能源、石油化工、农业、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因此可能使得本文的一些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另外,由于会计准则对采用套期保值会计的要求较严格,一些企业在期货市场以套期保值为目的投资衍生金融该工具行为在会计上得不到承认,因此不能作为套期保值活动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据的缺失。
参考文献
[1]Froot,Kenneth,David Scharfstein,Jeremy Stein.Risk management:Coordinating corporat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olicies[J].Journal of Finance,1993.
[2]Kevin Aretz,S?hnke M.Bartram,Gunter Dufey, Why hedge?Rationales for corporate hedging and value implications[J].The Journal of Risk Finance,2007.
[3]Carter,Rogers,Smikins Does hedging afect firm value? Evidence from the US airline industry[J].Financial Management,2006.
[4]贾炜莹,魏国辰,刘德英.我国上市公司衍生工具运用动机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10.
[5]郑莉莉,郑建明.我国上市公司使用外汇衍生品的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经济,2012.
[6]戴致光.公司套期保值的决定因素――基于有色金属行业的经验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
[7]张津,刘婉立.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3.
资本保值范文第4篇
一、融资租赁开始日承租人会计处理要点
承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的会计处理,关键要确定该日租赁资产成本和租赁负债的金额。在融资租赁下,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的租金是租赁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的租金中,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租金的本金部分是构成租赁资产成本的主要因素;租金的利息部分构成未确认融资费用。第一,承租人应当将租赁期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仅指属于租金的部分)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此时,租赁资产成本由租金的本金部分构成,租赁负债由租金构成。第二,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第三,最低租赁付款额(租金部分)与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的金额应等于租金减去本金,即利息。基本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本金)
未确认融资费用 (利息)
贷:长期应付款 (债务)
第四,如果发生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此时,租赁资产成本由租金的本金部分以及初始直接费用构成,租赁负债由租金构成。
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租赁资产成本)
未确认融资费用 (利息)
贷:长期应付款 (债务)
银行存款 (初始直接费用)
以上可以看成两个分录:
基本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本金)
未确认融资费用 (利息)
贷:长期应付款 (债务)
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第五,其余有关费用的处理方法同初始直接费用,对“未确认融资费用”的确认与摊销没有影响。这样,上述基本会计分录可以演变为多种形式,但基本会计分录不变。
二、融资租赁开始日承租人会计处理运用
[例]2010年10月5日,甲公司由于生产经营需要,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一条生产线的融资租赁合同。合同主要条款有:租赁从2010年11 月1 日起,租赁期为4年;自租赁期开始日起每年支付租金300000 元, 期末支付; 该生产线的公允价值为900000 元;合同规定的年利率为10%; 甲公司无担保的资产余值。甲公司在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手续费、 差旅费等10000元。甲公司不知道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编制甲公司在租赁期开始日会计分录。
一是确定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甲公司不知道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因此应选择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10%作为最低租赁付款额的折现率。最低租赁付款额=各期租金之和+承租人担保的资产余值=300 000×4+0=1200000(元)。计算现值的过程如下:最低租赁付款额(租金部分)的年金现值300000×(P/A,10%,4),查表得知:(P/A,10%,4)=3.1699,最低租赁付款额(租金部分)的年金现值300000×3.1699=950970(元),大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900000元。根据孰低原则,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为租赁资产公允价值900000元。租赁资产公允价值900000元就是租金的本金部分。二是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租金部分)与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即: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租金)-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1200000-900000=300000(元)。三是将初始直接费用计入资产价值。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10000元,应当计入租赁资产价值。四是甲公司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91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3000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200000
银行存款 10000
租赁资产成本910 000元,其中,本金900000元,初始直接费用10000元。租赁负债1200000元,即租金。未确认融资费用=租金-本金=1200000-900000=300000(元)。
三、融资租赁资产担保余值会计处理
融资租赁资产的担保余值就是租赁各方事先预留的资产未来值。即:在合同签订时就已商定的余值,而不是在租期届满时,再讨论确定的市场价值。租赁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如果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对租赁资产余值提供了担保,则应计折旧总额为租赁期开始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扣除担保余值后的余额”。还规定“承租人应当将租赁期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两条是矛盾的,存在不妥之处。因为若将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而最低租赁付款额包含了担保余值,担保余值就折现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了,那么应计折旧总额应该是租赁期开始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扣除担保余值现值后的余额。因此不能直接从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扣除担保余值,只有将其折成现值后才可扣除。
基于上述理由,关于担保余值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方法一:担保余值不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不构成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单独设置“担保余值”会计科目;“长期应付款”包含担保余值。租赁期开始日的会计处理,在基本会计处理的基础上,补充担保余值分录。借记“担保余值”,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此时,租赁资产成本仍由租金的本金部分以及初始直接费用构成,租赁负债由租金以及担保余值构成。方法二:担保余值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要将担保余值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可以进行适当的变通处理。设置明细科目“固定资产――担保余值”,不得计提折旧,也就是该部分价值不会减少。其会计处理是,在基本会计分录的基础上,补充如下分录:借记“固定资产――担保余值”,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前例中,若甲公司担保租赁期届满时,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0000 元,则租赁期开始日,甲公司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910000
担保余值(或固定资产――担保余值) 2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3000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400000
银行存款 10000
若采用设置“担保余值”一级科目进行核算的方法,可以使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更清楚地反映租赁资产成本,不会产生会计核算的混淆,会计人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资本保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本闲置 资本保全 资本增值 资本折旧 内部控制
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要使资本增值,即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此,投资人将企业委托经营者经营,通过经营和管理实现企业的目的。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能出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因此,投资人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即成为必要。
1 投资人财务管理的目标
1.1确保资本保全是投资人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的原始资本只有在能够保证其安全和完整的条件下投资人才愿意建立企业,以解决投资人资本闲置和社会就业等问题。投资人资本保全包括三个方面。
1.1.1投资人投出资本必须是在安全法律保障和可以控制的相关人员管理的条件下,才会建立企业并选择经营者经营。因此,确保资本安全。
1.1.2投资人资本的保全不仅表现在投资人投入原始资本本身价值的保全,同时也包括了投资人投入原始资本最基本的增值。这种增值通过是以国库券的利率来计量。
1.1.3投资人投入资本保全的实现具有时间性。投资人从投入资本到收回投资并取得增值是一个时间过程。因此,投资人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期间内应当能够通过折旧或红利等方式取得投入原始资本价值抽奖和无风险收益。
1.2实现资本增值是投资人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资本保全,其终极目标在于实现资本的增值。资本增值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1.2.1资本有形增值,即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带来的超过原始资本和无风险收益之外能够确认和计量的价值。资本有形增值通常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加以确认和计量,计算出它的具体价值额。
1.2.2资本的无形增值,即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所创造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如商誉、品牌价值等)。资本无形增值通常可以由社会公认权威机构进行评估确认,而其实际价值一般须通过交易才能实现。
1.2.3其他方面的利益,如企业的社会荣誉、投资人本人的社会声誉及知名度等。这种利益也应当计入投资人资本增值之内,只是它的计量和确认难度更大,但确是客观存在的。
2 投资人财务管理的内容
投资人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既不能干预生产经营,又必须维护投资人的资本权益,实现资本保全和增值。投资人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可因投资人的要求,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等现实情况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明确资本保全和增值的责任目标和考核办法。投资人选聘合格的经营者实际上就是以是否能使资本得到保全和增值为前提的。一旦经营者选聘完成,投资人就应当以资本保全和增值为核心,明确相应的出资人就应当以资本促使和增值为核心,明确相应的资本保全和增值目标,建立相应的指标考核体系。使经营者围绕这些指标展开经营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的考评办法。明确奖惩标准并与经营业绩挂钩,使经营者业绩能够得到正确、合理的评价,以激励机制促使经营者维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2.2确定投资方向和决策程序。企业对外投资意味着投资资本的位移,这种位移移改变了投资人原来的预期,而且还带来了新的风险。
2.3建立必须的内部控制,加强成本费用管理。为确保投资人资本保全和增值,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投资人和经营者共同需要,内部控制能帮助投资人了解企业组织结构、运行程序、管理制度、业务处理方法等经营过程中的基本运行状况,再借助企业财务报告等资料便能较为清晰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成本费用的增加会直接减少利润,从而减少投资人的资本收益。。
2.4约束资产的使用,决定收益分配政策,经营权是由财产权派生出来的,经营者使用资产必须符合投资人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相一致。若变更资产的用途,从而影响投资人的利益。因此,投资人对于重大资产的使用必须进行约束,以保证资本目标的实现,投资人法定享有收益分配权,投资人决定分配收益政策应当兼顾企业的近期和长远利益,还要兼顾企业员工、经营者的利益,以保持企业持续的发展能力。
2.5修理选择会计政策,建立财务监督机制。会计政策涉及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而会计要素能否正确确认和计量直接影响企业资产和利润的多少,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对投资人的决策具有重大的影响。
3 投资人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投资人财务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是对投资企业重大决策和重大财务活动的约束,具有间断性。投资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
3.1设定经营者的职业水准和基本组织要素。经营者的职业水准和基本素质在一定程序上决定了投资人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经营者的职业水准主要包括:(1)对出资人财务目标的理解以及忠实程度。(2)经营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3)组织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4)职业道德观念。企业财务负责介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应由投资人选定。
3.2确定基本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系统。基本管理制度包括:(1)组织机构制度。(2)基本会计政策。(3)财务管理制度。(4)内部牵制稽核制度。(5)决策程序制度等。在建立基本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投资人应引导经营者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并确定主要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企业高效、有序地运行,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不使投资人资本或权益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