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赵雷(精选5篇)

  • 理想赵雷(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尽管赵老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讲到雷锋更是神采飞扬,浑身洋溢着激情。赵老的回忆把记者带到了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一个朝气蓬勃、好学上进、乐于助人、可亲可近的雷锋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甘当其名不扬的小小螺…

赵阳城,雷锋生前领导。1928年4月出生于河北井隆,1945年1月参加工作,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湖南省平江县一区区委委员、副书记、区长,平江县三区区委书记,平江县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望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望城县委副书记、书记,长沙县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长沙市委副书记兼农委主任,韶山区委(地级)副书记、书记,韶山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郴州地委书记,湖南省第六、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副书记,湖南省人大民族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系中共十二大代表、湖南省学雷锋标兵、湖南省雷锋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1956年至1958年,赵阳城担任望城县委副书记、书记时,雷锋曾在他身边工作过2年。雷锋到鞍钢工作以后,他们仍有书信来往。“雷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作为雷锋生前的领导,赵阳城对雷锋精神有更多的认识,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尽管赵老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讲到雷锋更是神采飞扬,浑身洋溢着激情。赵老的回忆把记者带到了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一个朝气蓬勃、好学上进、乐于助人、可亲可近的雷锋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甘当其名不扬的小小螺丝钉

1957年,从治理黄河的三门峡工程到北京的密云水库,全国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雷锋的故乡望城县也作出了治理沩水河的决定。沩水河是湘江的一条支流,贯穿望城县全境,河道曲折,堤长险多,水灾频仍。为了治理沩水河,望城成立了专门指挥部,集中干部、民工近2万人同时上堤。

治沩工程指挥部设在望城县乌山公社北隅团山湖西侧的杲山庙。在赵阳城的印象中,杲山庙历经千载风雨,破旧不堪。几块土砖架起几块木板,撒上些稻草就算床。遇到雨季,床铺受潮散发出阵阵霉味,令人作呕。“工地生活条件更差,荒地上支起一些树枝就是工棚,四面透风。棚内没有床,地上铺一屋芦苇,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挤在一起。”赵阳城记得,吃的没有油水,也很单调,餐餐是米饭加萝卜、辣椒、酸菜汤,“很多人望而生畏,而雷锋却明知工地苦,偏向苦中钻”。

开始,望城县委考虑到雷锋年纪小,认为让他留在机关比较合适。但雷锋一连几次递交申请书,要求参加工程建设。雷锋多次找到赵阳城说:“旧社会,我被逼成了孤儿,讨过饭,晚上睡在人家的台阶上,什么苦都吃过。比起来,工地上算是幸福生活了。何况我还年轻,能够吃苦。”他又说:“共产党领导我们翻了身,让我读了书,现在又让我在县委机关工作。我只有多做工作,才对得起党和呀!”在雷锋的强烈要求下,望城县委同意了他的要求。当时,赵阳城正患疟疾,指挥部就安排他去做赵阳城总指挥的通信员。

雷锋背着简单的行装来到了工地。到了指挥部,进门他就问:“赵书记,我来报到了。您说吧,我到哪个大队去?”赵阳城看他那兴奋的样子,笑着说:“小雷啊,欢迎你来工作。别急,先休息一下。”

“还不急?我已经来迟了!”雷锋有点儿耐不住了。赵阳城装作很神秘的样子说:“不迟,你来得正是时候,要给你一项艰巨的任务。”

雷锋一听,劲头足了,连忙说:“艰巨的任务,好啊,我是来锻炼自己的,任务越艰巨越好,到底给我什么工作?”赵阳城看他紧追不放,便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呀,哪个大队也不去。”

“那什么?”雷锋质疑。赵阳城一笑:“还是的老本行,在指挥部当通信员。”

“当通信员?”雷锋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赵阳城知道雷锋很想去工地和同志们一起挖土挑担、冲锋陷阵。可指挥部的通信员也是必不可少的。于是,赵阳城笑着说:“你不愿意?小雷啊,别小看这通信员,虽然不如挑三五方土那样痛快,可他的作用非常重要,每天要发通知、送文件、记电话……指挥部要指挥千军万马,可少不了这个其名不扬的通信员哟!”

雷锋一听“其名不扬”几个字,心里明白这是指无名英雄,便立即表示:“赵书记,您放心,让什么都行,当通信员也能起螺丝钉的作用。”

“螺丝钉?这个比方打得好!”赵阳城称赞道。

就这样,雷锋当上了治沩工程指挥部的通信员,包揽了通信员、公务员、保卫员等工作,住在赵阳城的隔壁——古庙一间简陋的房里。

赵阳城回忆说,工地通信员在当时确实是个苦差,虽有一台手摇电话机,但经常打不通。为了不误事,所有通知、文件、报纸等都靠通信员送。没有自行车,雷锋只能步行。指挥部下设11个大队,近2万人。这11个大队的地理位置,从与宁乡接壤的照江大队到新康公社,摆了个长蛇阵。无论刮风下雨,也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任务,雷锋总是欣然接受,坚决完成,在长蛇阵间穿梭往返。有时送完通知回来,开饭的时间早过了,雷锋就把冷饭用开水泡一泡吃。从来没听他说过一个“苦”字。雷锋曾在笔记本上写道:“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以革命的精神,对待现在;以革命的志气,创造未来。”

雷锋还利用送通知的时间,主动检查工程质量,找出了一些影响大堤安全的隐患,被大家称为“编外质检员”,受到指挥部的表扬。

乐观善学的拖拉机手

治沩工程指挥部办了一份《治沩工地报》。为分发《治沩工地报》,雷锋经常挽着裤腿,双手捂着帆布兜儿,顶风涉水走在乡间小路上。一天,天阴沉沉的,风很大。他来到第五大队的劳动工地,正赶上工间休息。雷锋从帆布兜里取出《治沩工地报》,分发给大家看。

这时,有人问:“小雷,又有什么好消息呀?”“好消息?”雷锋知道,工地上劳动十分辛苦,民工们多么盼望有好消息,来振奋一下精神。他思索了一下,想起《治沩工地报》上有一首好山歌,便笑着说:“有!”

民工们一听有好消息,便立即围了过来。雷锋站在人群中,仿佛真要宣布什么好消息似的,清清嗓子,对大家说:“我给大家朗读报上的一首山歌好不好?”大家齐声说:“好!”

雷锋朗诵道:“沩水两岸似,英雄筑堤日夜忙。稻田绿遍水改道,活活气死老龙王……”大家为雷锋的朗诵叫好不止。一位民工向雷锋喊道:“古来山歌都是唱的,你念得也不错,可我们想让你唱给我们听。”

雷锋羞涩地说:“这上面也没谱子呀!”那位民工说:“你这伢子,那么死心眼儿!你随便哼几句就行了。”说完,他冲大伙儿问:“是吧?”众人“嗷嗷”地起哄。

雷锋推辞不过,就用湖南花鼓戏的调调唱了起来。唱了几句,他感觉自己忽然跑调了:“不行不行!唱不了……”雷锋在一阵欢笑声中跑了。

“走路都是连蹦带跑,还一路唱着歌。”快乐而不知疲倦,这是赵阳城对雷锋深刻的印象。

雷锋服从命令听指挥,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又自觉地承担起照顾上级生活的责任。为了让总指挥休息好,赵阳城睡觉时,雷锋就把门反锁了,有人来找就被他挡回去。赵阳城病倒了,雷锋就煮他最爱吃的甜酒煮蛋。雷锋就是这样从自己的职责出发,从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微处出发,真心诚意、没有半点儿杂念地理解、照顾自己的上级。

上级在工作中也可能遇到麻烦,甚至是巨大的困难。这时候,作为下属应该怎么做呢?在这方面,雷锋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在治沩工程中,因为要拆掉一座由10名寡妇集资修建的“十婆桥”,有迷信思想的人到指挥部来闹事。作为工程总指挥的赵阳城百般解释,但无济于事。

关键时刻,雷锋挺身而出:“封建社会10位寡妇婆婆都能联合起来造福乡里,难道新社会的劳动人民还不如她们?根治沩水河,拆除‘十婆桥’,这是为民造福的大好事!你们出来阻止,莫非希望沩水河继续泛滥成灾,让大家流落他乡?”雷锋的一番话让闹事的人没了话说。赵阳城顺势指出,如果再这么闹下去,影响了施工进度,是要犯罪的。雷锋和赵阳城“一唱一和”,终于说服了闹事的群众。

1958年春天,望城决定在围垦起来的团山湖开办一座国营农场。决定得到上级的支持,还分配了一台拖拉机指标。那时,拖拉机指标异常珍贵。有了宝贵的指标,还得筹钱购买。

县里财政紧张,县团委就号召机关干部和团员捐款。一个月只挣23块钱的雷锋捐了20块钱。赵阳城回忆道,雷锋平时很节俭,每餐总是几分钱的菜,穿的总是粗布衣,里面的衣服都是补丁叠补丁。他的棉被是好几年前人民政府发给他的救济被,已经变得硬邦邦的了,像一床棕垫,根本不暖和……

赵阳城说,当时大部分青年的捐款都是几角,1元已经算多了。20元差不多是雷锋一个月的工资,十分令人瞩目,称得上是笔“巨款”。望城县委经过集体研究,鉴于雷锋对购买拖拉机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一贯的表现,决定选派他去学习驾驶拖拉机。

雷锋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异常。因为拖拉机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农业机械化的象征;而拖拉机手则是让人非常羡慕的工种,是神圣的职业。这时,雷锋才知道自己是全县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人。

雷锋的老师傅话少又爱较真。为了让老师傅满意,雷锋充分发挥了他的优势:勤快、机灵。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擦洗拖拉机;雷锋不抽烟,老师傅爱抽,雷锋就随身携带烟叶、火柴;休息的时候,雷锋又是倒水又是递毛巾。有这样懂事的好徒弟,老师傅别提心里有多舒坦了。于是,他毫无保留地把驾驶技术传授给了雷锋。在学技术上,雷锋也是毫不含糊的。他把师傅教的技术自编成15条要领,背得滚瓜烂熟。开工时,他一边当农具手一边学习;收了工,就抓紧时间阅读有关的书籍。就是在吃饭的时候,雷锋也把桌腿当离合器,把碗当方向盘,来回比划。不到10天,雷锋就学会了驾驶拖拉机,成为望城县首位优秀拖拉机手。

驾驶着拖拉机在肥沃的土地上驰骋,给了雷锋新鲜的体验。几个月的时间里,在纵横六七里的团山湖湿地,雷锋和他的同事们就围垦出一座新的国营农场。在1958年短短的半年时间里,雷锋一共创作了9首长长短短的诗歌和小说。似乎只有文学作品才能表达这位参与到共和国建设高潮中的年轻人的满腔激情。

爱美的雷正兴与永远的雷锋

“雷锋很爱美,爱照相。”赵阳城家中有一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赵阳城居中,雷锋穿着浅色衣服坐在前排左方。这是当时治理沩水指挥部的几位领导拍的合影照,雷锋路过时主动加进去一起拍了照。湖南雷锋纪念馆的资料中,有雷锋一生拍摄的600多张照片,其中有343张彩色照片。

1958年秋天,赵阳城任望城县委书记。赵阳城说:“这年10月31日,我们特意将雷锋从团山湖农场叫回来合影留念,照了两张。这是雷锋在家乡的土地上留下的最后的影像。”

这一年,全国大炼钢铁,鞍钢到湖南望城招工。同时招工的还有湖南湘钢和湖北冶钢,很多人都报了湖南湘钢和湖北冶钢,不愿意到东北去。赵阳城说:“雷锋在招工时找过我。我说我是北方人,但我没去过东北,那里比太行山还要冷,没有辣椒吃,你行不行?雷锋说,赵书记,我不怕苦,也不怕累。”然而,招工方看雷锋矮小、不感兴趣。雷锋着急了:“我个子矮,精神高!”对方很感动,便发了张登记表让雷锋填写。当时,雷锋的名字叫雷正兴。就是在这张表上,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雷锋。

赵阳城回忆,雷锋改名,起初是觉得雷正兴土了点儿,到外面闯世界要起个响亮点儿的名字,他说想改成雷峰,用山峰的峰——说上山有劲!为此,赵阳城当晚找来县委办主任皮文安和当年介绍雷锋入团的团支部书记冯乐群,三人合计了一下,赵阳城建议用“锋”不用“峰”。

第二天,赵阳城对雷锋讲:“我以前叫‘羊成’,后来改成了同音的‘阳城’。你不是上山下乡,最好不用‘山’旁的字。你不是要去鞍钢吗,跟钢铁打交道,不如把‘峰’改成‘锋’——‘金’字旁较好!”雷锋欣然接受。

“当时,望城县城不通公路,我送雷锋到湘江边望城码头。我对他说,这两年我身体不好,谢谢你对我的照顾。雷锋连连说:‘不要谢,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我说:‘今天你就要离开生你养你的地方,也是你工作第一站的地方,你要走向遥远的地方,到鞍钢好好听党的话,向工人老大哥学习。’他说:‘我决不会给望城人、望城县委和你赵书记丢脸,我会像你取的名字那样,在前面打冲锋。’在告别家乡之前,雷锋特意去韶山看了看故居——是这位年轻人最崇拜的人。”

赵阳城没有想到,送别成了永别。他告诉记者,雷锋离开家乡赴辽宁鞍钢,经过北京的时候在天安门前拍过一张左手提带花饰的苇编提篮的照片,寄给了他。在“”期间,这张照片曾被人为修改,当年流传的照片上的雷锋空手站在天安门前。

20世纪60年代末,望城县筹建雷锋纪念馆时,曾去辽宁抚顺等地征集雷锋文物。由于正处于“”时期,有关部门认为,雷锋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手提一个漂亮的提篮照相,会让人觉得雷锋有“小资产阶级情调”。于是,抚顺雷锋纪念馆陈列的这张照片中的雷锋手里的提篮就被修掉了。湖南雷锋纪念馆1968年建成开馆后,展示的就是从抚顺复制的雷锋空手站在天安门前的照片。20世纪80年代,湖南雷锋纪念馆工作人员再赴抚顺雷锋纪念馆,重新复制了雷锋手提花篮的照片,将原陈列的空手照片换下,还原了这张雷锋照片的本来面目。赵阳城认为,雷锋也是人,他也爱漂亮、喜欢时尚,这很正常,不宜在宣传中把英雄模范都宣传成高大全的形象;否则,老百姓会觉得英雄模范太难学了,让人崇敬却又有距离感。

2012年年初,刚刚结束扩建工程的雷锋纪念馆中新增加了一幅照片,照片上的雷锋左腕戴着一块手表——以前曾因为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雷锋戴手表,这幅照片没有对外展示。今天,这幅珍贵的雷锋照片终于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与此同时,纪念馆还展示了雷锋生前穿皮夹克的照片。

当“手表、皮夹克”等一系列“新闻”曝光后,原来“苦大仇深、爱憎分明”的雷锋在人们眼中多了一种形象:时尚!

事实上,雷锋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拥有普通人的感情。当年,到了东北,雷锋在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雷锋的衣着一向很朴素,到鞍钢几个月,除了工厂发的工作服,平时他仍然穿在团山湖农场时的旧衣裤。不少同事对他说,你该买件像样的衣服了,假日出去玩,不能太土气。起初,雷锋没有在意这些话,也很少出去玩。可时间长了,每逢走到大街上,看看别人,再看看自己,他感到是有些“土气”了。

雷锋犹豫再三,终于到鞍山青年商店买了一件天津公私合营华光皮件厂出品的“光荣花”牌棕褐色皮夹克、一条深蓝色料子裤、一双黑色皮鞋和一块手表。于是,一个英俊、鲜亮的工人形象就这么诞生了。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这个帅气的男孩也爱美。或许,雷锋在他生前也无数次想象过他穿着时髦衣服的样子。其实,雷锋从16岁开始就已经有了不错的收入,他完全可以为自己添置一些衣物。但当他看到老乡刘大兴家贫困的母亲需要钱、粮票失窃的工人王大修需要钱、生了急病的邹本国需要钱时,他感觉别人都比他更需要那些钱来渡过难关。所以,直到19岁,雷锋才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髦打扮。

穿戴上这些行头没几天,雷锋收到一封望城县委的来信。原来,雷锋到鞍钢后,曾经给关心过他、教育过他的县委领导写信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这封1959年春天望城县委书记赵阳城写来的信,充满兄长般的手足之情,读来十分感人:“……你还很年轻,要好好把握时机,认真学习和工作,在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一名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有用青年。”

看完赵阳城的信,雷锋不由得低头看看自己身上刚买来的服装。当时,鞍钢化工总厂正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车间党、团支部要求大家发扬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做增产节约的模范。雷锋把新买的衣服锁进皮箱,再没穿过。

接受采访时,赵阳城遗憾地说:“雷锋当年给我的信,在‘’期间被抄家抄走了,只有两张小照片放在毛选里没有被抄走。”

1963年春天,主席将他对于一位普通战士的缅怀与敬意,汇聚成这样朴实无华的七个字:“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精神成为一种时代的感召,一种力量,深深地镌刻于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中。

理想赵雷范文第2篇

“我可以告诉你,这是到目前为止,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首歌词,‘我没有擦去争吵的橡皮,只有一支画着孤独的笔’,这真是神来之笔,太漂亮了。”刘欢老师在“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在评价《画》时说了这么几句话。

“一个人生活在北京四合院,用一首歌画了一幅自己生活的场景,这太美好了,无可挑剔。”刘欢老师那句“你是我的了”是对雷子最大的认可!

周华健老师好奇地问道:“你的歌词写得非常好,姑娘也没有,四季的粮食也没有,只有那支笔,你现实生活中真的是那么一无所有吗?”

赵雷说:“其实是,自从我选择做音乐以来,我就没有想过我要做一个富有的人,我就想每天开开心心地做自己喜欢的音乐,音乐能填补一些我基础上的生活,能让老爷子过得开心,我觉得这样就可以了。”

很有故事的民谣,如一股清新的水流,他的每句歌词都能唱进人心里。一个人要喝过多少酒,行过多少路,唱过多少歌,经历过多少事,才能写出这样的歌!

曾经在“快乐男声”选秀舞台上止步的他,一脸笃定地说“我要掀起民谣的新浪潮”。而如今在“歌手”的踢^赛中打败林忆莲、迪玛希、杜丽莎……排名第二,成为该场竞演的一匹黑马。

这个排名,应该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走心这件事,在这个时代,人们嘴里说得多,但做到的很少,赵雷做到了,所以成功了!一件简单的黑色T恤和一把吉他,头发微卷,就这样,一夜过后,成了全世界的赵雷。

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爷们儿,就这么一夜之间进入了姑娘们的“情人”清单中,只不过打动姑娘们的,是这首《成都》。据说这首歌是赵雷因为喜爱成都才把成都当成心爱的人写的一首歌,非常优美的民谣。

如果从走进地下通道开始卖唱的2003年算起,这是赵雷开始歌手生涯的第14个年头。相比于更多年少成名的歌手,他确实算不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但他的歌和词,有旧时光,生活,理想,前尘,眷念,孤独,抑或更多。

(摘自《搜狐时尚》)

理想赵雷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华裔美国戏剧 赵健秀 《龙年》 身份认同

赵健秀(Frank Chin)在华裔美国文学中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与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谭恩美(Amy Tan)在美国文坛的大获成功相比,赵健秀则显得相当落寞。美国学者谭雅伦(Marlon K. Hom)认为:“赵健秀虽然著作不少,他没有福气像汤亭亭、谭恩美等被美国主流社会认同推广的流行畅销书华裔作家,他是被边缘化的华裔美国作家。”②1一来没有她们这些“伪华裔作家”流行畅销的作品,如《女勇士》和《喜福会》。二来学术界对赵健秀的研究也远远不及以上二者。

尽管如此,赵健秀的剧本创作在亚裔美国戏剧史上有着开拓性的地位。早在1965年,当日裔美国演员马可(Mako Iwamatsu,1933-2006)成立全美第一个亚裔戏剧组织EWP(East West Players)时,亚裔剧作家基本是不存在的。“为了鼓励亚裔美国作家参与到剧本创作中来,EWP便每年举办剧本创作大赛,在1971年,赵健秀的剧作《鸡舍里的唐人》(The Chickencoop Chinaman)与Momoko Iko的《金手表》(Golden Watch)共同夺得头奖。”③

《龙年》(The Year of the Dragon, 1974)是赵健秀的第二部剧作,完成于1974年,并于当年在纽约的美国地方剧院(American Place Theatre)上演,获得普遍好评,美国女诗人、剧作家洁妮・利姆(Genny Lim,1946- )在1974年6月5日的《东方/西方》(East/West)上写道:“我们被剧作深深地吸引,目不转睛。”她认为这个家庭剧能抓住观众,文化和心理的冲突是反映现实的。赵健秀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作家,自身身份认同呈现出复杂性,而这种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在《龙年》中体现得相当突出。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作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生动反映。

一、关于“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identity)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西方对于身份认同的研究源远流长,无论是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还是后殖民主义,在各个领域都有相当的发展,并且直到现在,关于身份认同的理解仍然处在发展之中。

不同的学科对身份认同又有着不同的理解,学者们对身份认同的研究跨越了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身份认同在族裔文学的研究中往往是非常典型的。刘熠认为:“文化身份的选择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个人主体对自我建构的追寻,同时也是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等外在合力的构建。”④华裔美国作家从最初的客居,到一半中国文化、一半美国文化的分裂状态,最终努力融入美国社会。

陶家俊在《身份认同导论》⑤一文中,总结了三种不同的身份认同模式:(1)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2)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3)后现代去中心身份认同。此外,后殖民身份认同理论将种族、民族、族裔散居混合等都纳入文学批评当中。事实上,身份认同的文学批评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往往身份认同模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模式相互交叉。我们在研究华裔美国作家及作品的时候,自然不能将这几种模式简单分割,而应该采取综合的眼光和视角。

与此相关的是,李作霖对身份认同作为文学批评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策略,他认为可以通过“分析现代小说中人物对认同的寻求,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研究,文学话语与身份认同以及文学与文化身份的关系研究”⑥等多方面着手。在下文中,笔者将重点集中在“对认同的追求”这一点上。

本文无意深入探讨身份认同的研究状态,只是想以此为基点,通过分析华裔剧作家赵健秀的剧作《龙年》中主人公们的身份认同,以此探讨剧作家本人的身份认同。本文中的“身份认同”属于族裔作家身份认同范畴,通过作品主人公们对自己和所生存的环境的联系进行定位,强调主人公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寻。

二、弗雷德的“写作梦”

作为贯穿剧本的中心人物,弗雷德(Fred)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弗雷德是韦恩(Wing)的长子,看上去四十多岁,头发略秃,一直未婚。作为长子,弗雷德肩负着家庭的重大责任。他从小在旧金山唐人街长大,对唐人街的人物和风俗了如指掌。弗雷德分裂的自我矛盾在于,一方面他渴望离开唐人街;另一方面,是否离开唐人街对他而言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或者说,弗雷德渴望的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然而他对此有着深刻的矛盾心理。

弗雷德上大学的时候,读的是英语文学系,因为父亲韦恩的肺病,他不得不辍学。弗雷德一直有着当作家的梦想,在大学期间就发表过许多以唐人街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妹妹玛蒂(Mattie)一直认为哥哥非常具有文学天赋,玛蒂的白人男朋友罗斯(Ross)也认为弗雷德“当导游浪费了写作才华”,⑦并认为他的小说“地方色彩把握得非常好”(79)。然而父亲韦恩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弗雷德的写作没有意义,没有前途,而应该拿到大学学位,找一份像样的工作。在父亲韦恩的眼中,像样的工作指的是“医生、律师、工程师”(86),而做旅行社的导游,则是很没有身份的事情。

事实上,弗雷德当初离开大学是由于父亲的病情。父亲以为自己时日不多,“要求他辍学,希望在去世前一直能够陪着他”(86)。韦恩一直经营着一家旅行社,于是子承父业,再加上自己天生能言善语,弗雷德理所当然地成为旅行社的导游。而儿子弗雷德的加入,使旅行社发展成为旧金山唐人街最大的那一个。

弗雷德退学后,并没有放弃文学的梦想。在每天导游结束,他“常常在餐巾纸上写好几个小时,这样做很累,但感觉还不错”(137)。 他对罗斯说:“我从不认为当一个导游是我全部的人生。但我的父母从不看我写的东西。这使我备受打击。”(86)父亲韦恩从来不理解儿子的文学热情,不仅没有语言和行动上的肯定和认可,反而以自己儿子的导游身份感到羞耻,“从来没有哪一家唐人街报纸提到过他有孩子”(86),并且在韦恩的那些有头面的朋友面前,“他从来不向他们介绍我,甚至再也不看我一眼”(86)。韦恩对弗雷德的写作,说得最多的话是“你决不会成功”、“你不可能出名”和“你是一个失败者”。

在剧中我们看到,弗雷德有一句口头禅,内容是“Goddamn, motherfucking, cocksuking”,这是一句由下流词汇组成的脏话。在每一次给游客导游结束后,他都会小声地将这句口头禅诅咒几遍。我们看到弗雷德对他的生活处境感到并不满意。“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希望父亲死去”(86),尽管这种感觉很奇怪,但这是弗雷德真实的想法,他甚至想好了父亲死后的种种安排。比如安排弟弟约翰尼(Johnny)去波士顿上大学,卖掉他们现在所住的这栋房子,再卖掉旅行社,接着去好好经营一家叫做“马马虎虎”(Mama Fu Fu)的中餐馆。

尽管弗雷德如此想离开唐人街,摆脱父亲对他的束缚,但他的内心其实是充满矛盾的。特别是在妹妹要求弗雷德和她一同前往波士顿,说他从此以后可以自由自在地写作。弗雷德却认为,如果离开唐人街,他“在别的地方会成为一个没有身份归属的人”(nobody,116),而这“不是他所期待的命运”(117),而在唐人街,他们却有着真实的身份归属(somebody,117)。弗雷德对妹妹说,“孔子是一个中国人。亲爱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应该感到自豪”(117)。

弗雷德是分裂的,他一直想摆脱的,却始终宿命般地缠绕着他。写作对于弗雷德来说是一种梦想的寄托,而这种梦想似乎是想通过写作这种手段,从而融入到主流的美国社会。而父亲对他始终所持的否定态度,似乎象征着弗雷德融入主流的最终失败。在经过十多年的失望之后,弗雷德选择了接受家庭的责任,尽管妹妹还一直鼓励他坚持梦想。

剧作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概念化的人物陈查理(Charlie Chan),他代表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陈查理个子不高,穿一身宽大的白色西装,言语滑稽幽默,为人热情,是一个八面玲珑的老好人。我们看到,在《龙年》的最后,当父亲韦恩突然病发去世,弗雷德并没有像此前他已经安排好的离开唐人街前往波士顿,而是重新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他面对自己的历史,并没有一走了之。他“看上去像一个缩小了的陈查理,一个已经死去的形象。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导游” (141)。应当说,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之后,弗雷德最终选择了认同他一直生活的唐人街。

三、玛蒂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作为弗雷德的妹妹,玛蒂不需要肩负哥哥那样沉重的命运,也无须经历矛盾而艰难的内心选择。玛蒂需要做的便是一心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渐消除掉自身的少数族裔属性(华裔),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当中。

玛蒂在哥哥的资助下,接受了完整的大学教育,此后和白人罗斯结婚。她出生在唐人街,然而对此却不再有浓烈的情感。“现在这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了。我的家是与你(罗斯)一起在波士顿。不在别的什么地方。”(76)在玛蒂眼中,唐人街是一个混乱无序的陈旧、落后的世界,充满了“老鼠、老好人、懦夫、大哭的婴孩、失败者、善良的陈查理们”(117)。

因为接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玛蒂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明显是整个家庭中最接近美国主流社会的。玛蒂已经能够熟练使用很长的英文表达思想。弗雷德的语言带有浓厚的华裔色彩,父亲韦恩的英语更是典型的一般人很难听懂的洋泾浜英语,约翰尼则操一口唐人街英语。他们语言的共同之处是语言简短,常常是用单词生硬地拼成一个句子,不符合标准英文语法和习惯的表达规范。最明显的地方则是单词发音的不标准。而这些缺点,则在玛蒂的语言表达中很难发现。

玛蒂不仅尽量向标准英语靠拢,另一方面,则逐步消灭掉自己的汉语能力。玛蒂的新婚丈夫罗斯是一个自诩为“对所有中国事物充满热情的学生”(79),从来不知道她懂汉语,并且总是说,他“比玛蒂看上去很像是一个中国人(华裔)”(78)。尽管罗斯是一个美国白人,但由于对中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处处体现他对中国的了解。相反的是,玛蒂似乎竭力消除自己对中国的记忆,消除掉她从小在唐人街所了解到的中国文化,并且忘掉自己从小接触过的汉语。

然而,有一样东西玛蒂舍不得忘掉,那便是“中国菜”。弗雷德在给游客介绍唐人街的时候,中国菜一定是重头戏。剧本中有一段弗雷德用戏谑夸张的口吻这样介绍中国菜:“广东酸甜汤能直抵你的阴囊。北京烤鸭让你进入3-D的梦乡。上海肉丁菜既解酒又能提高六分的智商!还有随处可见的唐人街花生油炸食品,从中枢神经到手指尖,像在你体内发亮的一盏枝状吊灯,点亮你身体的每一根神经,使你觉得既美好又温暖。在唐人街,所有这些你只需花费2.5美元。”(77)尽管弗雷德用语夸张,但能体现出中国菜在异域以其独特的风味广受欢迎。

玛蒂写了一本关于中国菜的菜谱,这本书卖得不错。玛蒂这次回到唐人街,还有一个目的:顺道促销菜谱。弗雷德笑称妹妹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叫“食物色情文学”(food pornography,86)。玛蒂解释说,只是用了一些“吸引眼球的言辞和食物配方”(spiels and recipes,86)。此外,玛蒂在波士顿还经营着一家专做中国菜的餐厅。有评论者认为,食物色情文学是一种生存策略,“利用族裔食物的异国情调,夸大族裔的不同性,以求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⑧

我们看到,玛蒂通过种种方式,不仅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并嫁给一个喜欢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白人。玛蒂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努力是成功的,这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唐人街之外,我们将忘掉自己是唐人(Chinaman),忘掉这些吧,融入到人群(people)之中”(110)。

四、约翰尼的唐人街情结

与姐姐玛蒂摆脱唐人街、积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做法完全相反,约翰尼则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兴趣;同时,他也没有哥哥弗雷德那样的矛盾心理,他丝毫不用考虑是“去”还是“留”的问题。他根本不用做出选择,因为他的选择就是留在唐人街,做一名弗雷德那样出色的导游。

按照剧本中的描述,约翰尼还未满18岁,他因为携带枪支而受到“缓刑”(probation,82)。他的朋友往往都是唐人街的阿飞,在剧本开始,我们通过约翰尼母亲之口得知,约翰尼的朋友Horsepuckie刚刚被枪杀了。尽管如此,约翰尼却爱好摄影艺术,能够拍得极具艺术美感的照片,弗雷德还因此将“自己办公室后面的屋子做成‘暗室’”(82),以让他冲洗照片。弗雷德说弟弟遗传了母亲“太多的艺术家气质”(82)。不仅如此,约翰尼同哥哥一样,能说会道,深得旅游者们的喜爱。

约翰尼不喜欢白人,这一点从对待姐姐的白人丈夫罗斯就可以看出来。当约翰尼回到家,他对罗斯并不热情;而在罗斯需要使用电话的时候,约翰尼走过去将罗斯手上的电话拿下来,并告诉他说“不要使用这屋子里的电话”(106)。约翰尼还侮辱性地用广东话叫罗斯“白鬼佬”(bok gwai lo, 111),罗斯很无奈,说“我很想喜欢你,我试着去喜欢你”,约翰尼马上顶嘴道,“谁让你到我家来告诉我你想要喜欢我的”(112),两个人即将争吵起来,幸而在弗雷德和玛蒂的干涉下,两人才停息了战火。

约翰尼为什么不喜欢白人?剧作中并没有直接反映出来。但如果我们结合一下赵健秀写作《龙年》这部剧作的20世纪70年代,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是边缘和受歧视的。从小生活在唐人街的约翰尼,或多或少会感觉到白人对华裔的侮辱和歧视。那么事实上,约翰尼对待白人的态度代表着那个时代里唐人街华裔对待美国白人的普遍心态。作为一家之主的韦恩实际上也不喜欢白人,常常叫他们白鬼佬,在玛蒂嫁给白人丈夫后,他显得并不高兴,还说“家里再也没有中国宝宝出生了”(109)。

也许是因为不喜欢白人,所以约翰尼并不愿意离开唐人街。因为一旦离开唐人街,他所面对的是白人主流的美国社会。当玛蒂说要走出唐人街,融入到外面的人群当中的时候,约翰尼用低沉、冷酷的声音打断姐姐道:“你一定得忘掉自己的唐人街女孩身份,从而融入到那群人当中么?”(110)弗雷德已经帮他安排好去波士顿读大学,期待约翰尼像玛蒂那样,通过读大学的方式,离开唐人街。他对约翰尼说,“是时候离开这个牢笼了”(130),并将弟弟开除出旅行社,甚至已经给他买好了去波士顿的机票。但约翰尼对哥哥的行为极为不满,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离开唐人街,他说“在唐人街生活是一门艺术……而我是一位艺术家”(130)。

弗雷德固然是一片好心。他希望弟弟不要重蹈覆辙,能够在外面更宽广的世界去实现梦想,而不要像他一样,被唐人街束缚住手脚并磨灭梦想。然而,在剧作的最后,当父亲韦恩去世,我们看到约翰尼并没有按照哥哥的安排离开唐人街,他说波士顿是“一个他不能生存下去的地方”(140)。从此,他和弗雷德一起,成为出色的旅行社导游。

五、作家赵健秀的身份认同

《龙年》中各个主人公们的身份认同,反映了剧作家某一段时期内的观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观点基本涵盖了其主要的身份认同行为。赵健秀一直以激烈的态度强调自己的族裔(华裔)属性。一方面他强调自己是美国人,另一方面肤色和血统又告诉他自己是华裔。普林斯顿大学非裔研究中心教授Anne Anlin Cheng认为“同化意味着各族裔实现融合,然而肤色上本质性差异,将使其永远无法实现”。⑨

事实上,“肤色问题”是美国有色人种少数族裔在融入白人主流文化时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只有随着美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白人对其他有色人种的接纳越来越宽容时,少数族裔才能真正融入主流。

赵健秀的激烈态度,一来为自己作为少数族裔作家争取文学主流地位的权利,另一方面则是为华裔美国人群体争取政治和生活中更广泛的权益。与汤亭亭、谭恩美等获得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著名华裔作家相比,赵健秀不是通过类似她们极力以向主流美国文学靠拢为手段的方式,而是从一开始就采取反抗的姿态,与主流的华裔美国文学背道而驰。这种反抗姿态在作家作品文学语言的运用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作为从小生活在美国的华裔,赵健秀从来没有离开过美国本土,在使用美国标准英语的能力上是没有问题的,而这一点,是作为所谓“香蕉人”的第二代华裔与祖辈们一个明显的区别。比赵健秀更早一点的华裔美国作家雷霆超(Louis Chu),我们看到其在使用英语语言进行创作是捉襟见肘的,其代表作《吃碗茶》(Eat a Bowl of Tea)反映唐人街的生活状态,充斥了作家鲜明的唐人街英语语言,该小说出版后并未受到好评,并很快为主流美国文学所遗忘。赵健秀显然是有能力用接近完美的标准英语进行创作的,然而他没有像汤、谭那样去做,他不仅拒绝标准英语的表达方式,而且还对其进行颠覆。徐颖果认为:“在赵健秀看来,标准英语代表白人社会。颠覆和拒绝标准英语,就是颠覆和拒绝逻各斯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②26笔者认为赵健秀这种强烈的反抗姿态只是为了突出强调自己的华裔属性,希望主流美国文学能够意识到华裔美国文学的存在,并给予重视。

在赵健秀写作《龙年》的1974年,美国主流社会认为的Chinese American往往对应的是上文中已经提到过的陈查理这样一个脸谱化的带有贬斥意义的人物形象,而弗雷德这个人物的出现,目的在于剧作家赵健秀要塑造强有力的华裔形象,颠覆一直以来对华裔形象的偏见。弗雷德一直处在身份的分裂当中,剧作充满了主人公对自己身份归属的思考。在剧本的最后,弗雷德本来是可以和妹妹一同前往波士顿,开始新的生活;然而,他直面了自己的命运和历史,决定留在唐人街,重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而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思想矛盾与冲突中,弗雷德才最终找到自己身份的归属,所以弗雷德作为主人公的形象才愈加形象而丰满。

毫无疑问,作家本人对于身份认同的探讨,使剧作中的每个人物形象本身都代表着某种身份选择。韦恩是祖辈华裔们共同特点的体现,本质上与中国人无异,他们都带有浓厚的传统中国男人的色彩;玛蒂因为天资聪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能力,当可以摆脱掉“封闭”、“落后”的唐人街时,她义无反顾;约翰尼则受唐人街影响至深,丝毫没有离开的愿望;我们看到,以上三个人的身份认同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没有过个体内在的激烈思想碰撞,但恰恰在作家寄希望的弗雷德身上,这种身份认同的尖锐矛盾异常突出。弗雷德尽管最终没能够离开唐人街,但这种对自己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将他与父亲、妹妹和弟弟那种简单的身份认同行为区分开来,这才是主人公最动人之处。

六、总结

某种程度上看,弗雷德的身份认同行为,代表着作家本人的身份认同。赵健秀出生在美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不懂中文,然而总是遭到美国本土白人的误解,以为他是中国人或者日本人。在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华裔处于弱势地位;而赵健秀并不愿意屈从于这种不利的地位,也并不愿意通过否定自己的华裔属性,以迎合美国主流社会。他所坚持的,是希望在保持自己华裔属性的同时,颠覆传统的模式化的华裔形象,超越前辈华裔们所取得的成就,以此得到认可,从而构建了弗雷德这个反叛的、强大的、积极的、自信的美国华裔形象。

注释

① Frank Chin.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and The Year of the Dragon[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1.

② 徐颖果.跨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华裔文学――赵健秀作品研究[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③ Kim,Esther S.The Year of the Dragon[J].Theatre Journal, Dec 2001:638-40.

④ 刘熠.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从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到谭恩美[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32(2):185.

⑤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3(2):37-44.

⑥ 李作霖.身份认同与文学批评[J].中国文学研究,2012(2):124-28.

⑦ 本文所引剧本内容皆由笔者拙译自:Frank Chin.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and The Year of the Dragon[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1.

⑧ Wong,Sau-ling Cynthia.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M].Princeton:Princeton UP,1993:155.

理想赵雷范文第4篇

而赵雷最先冒出来的念头却是去做木家具,因为小时候看木匠制作家具的情形总回旋在脑海里,记忆深处的渴望顿时散出了芬芳。

对赵雷来说,设计并制作木质家具,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能够带来很多快乐。而且,木材这种天然材料本身就很有魅力。通过设计融入自己的思想,创造出新的价值,那就更令人振奋了。

手工制作自己设计的家具,是木智工坊成立以来的惯例。在这个工坊里,劳动者的双手、眼睛和大脑共同协作,将一块块的木头加工成精美木作,而且手工制作的过程带来的心手合一的奇妙体验是无法言传的。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愿意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家具器物的原因吧。

赵雷说,手在动作中可以将劳动者的情感灌注到物件之上。即使在现代木工工厂,手工制作部分仍然必不可少,机械可以提高效率,减轻劳作强度,但不能取代双手。人类的思想如果通过双手和工具作用在材料表面,会有更加直接的效果。

在与木材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赵雷坦言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态。他说,“和我一样喜爱木材的人很多,除了木材本身天然的美感以外,我更多的是以敬畏心对待它。因为木材来自森林,吸收阳光雨露生长。‘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只要加以基本的照料,木材就是最可再生的材料,是我们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所以我认为使用木材必须首先尊重它的生态性。”

理想赵雷范文第5篇

把藏饰卖遍欧洲

靠经营藏饰,几年间赵雪挣了130 万欧元(相当于人民币约1300 万)。如今,意大利30 多家商场及旅游艺术品公司都从她那里进货,法国、瑞士、比利时的商人也纷纷要求供货,她成了名符其实的“藏饰女王”赵雪出生于青海西宁市。大学毕业后,2000 年她来到意大利米兰留学,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仅旅游收入每年就有400 多亿美元!米兰是个名符其实的“美女之都”,而赵雪是一个很有时尚品位的女孩,不仅对服装搭配颇有研究,而且从小就对藏族饰品情有独钟。她就忍不住拿出自己收集的藏饰向同学展示。赵雪的小旅行箱里分别装满了藏银、红珊瑚等精工制作的项链、挂坠、戒指、手镯等,这些风格各异的饰品件件古朴、精美。一位叫伊利莎的女孩对她说:“赵,你可以开家首饰店了,生意肯定好!”赵雪脑海中马上闪过创业的念头。可是在米兰开家小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仅房租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此外还有比中国高数倍的税收。

赵雪凑钱在市中心广场附近租了间铺面,为防万一,赵雪还批发了一些来自非洲的手工艺品出售。有人看到具有藏民族风格的巨型耳环连声惊呼,有的中年女性却偏爱坠着红珊瑚或绿松石之类闪亮的项链、戒指,还有学生模样的女孩,抢着购买精致的雕花手链。

20 天后,赵雪从西宁老家带来的藏饰已销去大半,她赶忙向万里之外的父母求救。当晚,赵雪又在互联网上给爸爸传去了一份购货清单。因为出国前她曾听说,拉萨有条赫赫有名的八角街,整条街上经营的全是藏族手工艺品,美国《华盛顿邮报》曾赞誉它是“雪域文化超级博物馆”。

这批藏饰刚到,赵雪马上就把它们展示了出来。不用做广告,一件比一件精美的藏饰马上就招来了一群群时尚女性。在经营中赵雪慢慢地悟出:文化底蕴最具有吸引力和个性魅力,它犹如一座充满魔力的宝库,不仅能让你从中挖掘到财富,有时还能帮你轻易击败竞争对手。

她的雇员也由最初的两名,增加到8 人,她们中既有中国留学生、意大利女孩,也有西班牙和俄罗斯的留学生,大家开玩笑说,这里简直就成个“小联合国了”!2006 年赵雪毕业后成立了AHlP 藏饰贸易公司,意大利有30 多家大商场及旅游工艺品公司,都从她这里进货。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国的商人,也要求她长期供货。赵雪打算把藏饰卖遍欧洲。

中西浩史:

抓住中国“最本土化”商机

他曾熟读三国,终于来到中国,网罗了中国465 个城市的1524 个电视频道,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批量生产40 元起订的电视广告,从而打造了中国的“斑点狗”(SpotRunner),这个抓住中国“最本土化”商机的日本淘金者,就是基亿广告的创始人中西浩史。

2004 年,经历过创业失败的中西浩史考入欧洲最顶级的商学院――座落于凡尔赛宫隔壁的巴黎HEC 管理学院,学习《世界政治经济》、《亚洲经济》等MBA 课程。钻研了一年亚洲经济的中西浩史注意到“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正如20 年前的日本一样,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他开始考虑自己“是否可以去中国淘金”?

2005 年夏天,恰逢老东家――贝恩公司的并购部门在实施“日本最大互联网集团livedoor 的收购项目”(在日本,Livedoor 是仅次于雅虎日本的门户网站),他应邀出任Livedoor 旗下子公司多来米网站(Myrice)的CFO 。引起中西浩史关注的是美国在线网络广告先驱“Spot Runner (斑点狗)”,其采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广告DIY 的制作模板,并通过打包形式整合电视台广告时段。

他发现广告业在日韩已经高度集团化了,但在中国,还有2000 多家分散在二三线城市的地方电视台,他们有大量的广告闲置时段,并且缺乏优质的节目源。而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中国孕育了超过3000 万家中小企业,他们希望在本地进行产品推广,却苦于囊中羞涩,对电视广告望而却步。

他打造的基亿广告公司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广告DIY 模板、批量广告时段等手段来降低客户成本,更可以借助原来在多来米网站所积累的广告资源、国际素材库来为电视台改善节目质量。而用户只要远程DIY 、定制自己的广告方式、播出时段、并网上付费就可以达到宣传效果。而价格,更是低到令人跌破眼镜――15 秒广告40 元起价!基亿已经通过互联网将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的地方电视台和电合成一个平台。

随后,基亿的业务逐渐进入爆发式增长。目前基亿能够在48 小时之内为广告客户量身定做广告。一年多时间,已经能够为中小企业在中国465 个城市和地区,512 家电视台,1524 个电视频道,333 家电台,682个电台频率中在线投放广告。基亿广告的业务已经覆盖整个中国。基亿将在2009 年上市,终极理想是像马云一样,建立一个帝国。

法拉・格雷:

自力更生的“商界神童”

法拉・格雷是靠芝加哥公共援助项目长大的,但到14 岁时,格雷已经成了美国最年轻的百万富翁。 20岁,他已成了一名作家、演说家、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故事在其新作《完美富翁――九步成就里里外外的财富》中有详细描写。

2008 年还不满22 岁的法拉・格雷是美国近年知名的“商界神童”,如今他在美国纽约和拉斯维加斯都拥有办公室。由于母亲患有心脏病,法拉・格雷从6 岁就开始“经商”养家了。当然没有人敢雇佣这个6 岁的童工,所以格雷想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赚钱方法,捡大街上的石头卖钱。格雷说:“我会将一些大型的石块画上颜色和图案,然后挨家挨户地进行推销,当有人开门后,我会握着他们的手说:‘你好,我叫法拉・格雷,你愿意买下这块石头吗?它可以当做镇纸、书挡或门塞。’屋中主人会看着我,说:‘这块石头原来是在我家门前地上的吧?’我说:‘是的,可它现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