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质量科学素养
(一)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课是这样导入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与质量有关的事情,如到超市称一斤的白糖、两斤的饼干等等,一斤或两斤都表示某物体的质量,到底质量是怎样一个概念呢?我们先来看一例子。”
讲台上有一小杯水和一大杯水。
我拿起两杯水问学生:“这两杯水中,哪杯水的质量较大呢?”
“大的那杯,”学生答得很响亮
“为什么说大杯水中的水质量大?”
“因为大杯水中水比较多”
“对极了”,我点头,“所以说物体所含物质越多,那么它的质量就越大。
论文百事通”于是我顺利写下了板书: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有单位吗?”
“有,老师,小学里学过,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斤和公斤”。
“很好”,我给以充分的肯定,“这些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呢?”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2斤”
学生答得很干脆。
“非常好,老师想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斤,合多少千克呢?”
“我有80斤、40千克”
“我有84斤、42千克”
……
“很好,请同学估计凳子有多少千克”
“1千克”
“2千克”
“2.5千克”
“我们的书本呢?”
“1千克”
“0.2千克”
“0.5千克”
“老师也来估计一下”,我也凑热闹,“凳子约5千克,书本约0.3千克,我也只是估计,有些同学的数据可能比老师还要准确”。
到这里还算比较顺利。
“好,现在请同学讨论回答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凳子从你那儿搬到我这儿,你说质量会不会变呢?”
“会变。”
“怎么变?”
“变大了”。
“为什么?”
“因为搬到老师那儿较远,有吃力的感觉”
“噢!是这样,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同意。”
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论,如此一来,就不能得出质量与物置无关的结论了。
我灵机一动,马上换个质量较小的圆柱体,这样怎不会有吃力的感觉了吧!
“现在,我们再看这个圆柱体,从我的左手换到右手,质量怎么变”
“放左手时质量大,放右手时质量小”
“为什么?”
“因为放左手感觉比较重,放右手时感觉比较轻。”
这下惨了,越帮越忙,真的得不出我想要的结论了。可是后面教导处的两位老师正听我的随堂课呢?
于是,我在“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下重重的划上一条线,再次强调质量的定义,面后一字一顿地说“同学们看圆柱体从手的左手到右手过程中,圆柱体本身所含物质有没有变多或变少?”
“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
“既然圆柱体所含物质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圆柱体的质量就应该没有变化吗!”我也有点急了。
“假如,我把此圆柱体从甲同学手里,换到你的手里,质量会变呢?”
“在力气大的同学手里,质量就比较小,在力气小的同学手里,质量就比较大。”
晕倒!怎么就这么难理解呢?我无可奈何!
“这是你们猜测的,实际上,这圆柱体不管是在哪一个人手里,质量是一样的。”
“啊!?”学生好象有些不可思议。
后来,我们又进行了几轮问答:
1、“假如,将此圆柱体带到月球,它的质量怎么变。”
“变小。”
“因为在月球上它会飘起来。”
2、“假如,使此圆柱体温度上升10℃,你认为它的质量怎么变?”
“变大。”
“因为热胀冷缩,它的体积变大了。”
3、“一杯水竖直放置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时比较,形状会不会发生变化。”
“会。”
“质量会不会变?”
“不会”,因为水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
只有这一次,大部分同学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4、“若这杯水结成冰后,质量怎么变?”
“变大。”
“因为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
我真恨不得呼一口冷气,将这些水冻成冰,让他们好好称称。
这节课的重点可是下面的托盘天平的使用。这时,时间已经用掉大半,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看来,还得下节课补上。
论文百事通
(二)为什么会困惑
对质量概念的理解,怎么就这么难呢?我困惑不解。于是我请同事们帮我一起探讨。
1、难在与日常生活经验不相符。
比如搬椅子,久了会吃力,感觉好像是椅子变得沉重了。圆柱体左手拿觉得较重,右手拿觉得轻些,但我却说它们的质量没有变化?这些都是与过去的经验相冲突。
2、初一学生还没有分子的概念。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这是个抽象的概念。比如说,水的质量就是指水中所含水分子的多少?在水结成冰体积增大的过程中,水分子总数并没有增减,只是分子间隙变大了的缘故,所以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但学生连分子的概念都没有,是不可能理解这一层的!
3、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学生现还没有学过重力,不知道质量与重量的关系,而且,平时生活中就是这么说的,比如有人问你“你多少重?”“我有100斤”等。学生都把质量当成了重量,将它们相混淆。
(三)问题与思考
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此次课改中应运而生的科学课,我们对它的实践和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虽然有自然课、常识课的教学经验,但我们更应以研究者的心态去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新课程改革,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我觉得目前我校的科学课教学中还有如下的困惑有待于我们去研究:
1、对科学课“科学味”的认识
科学课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科学课应该具有科学性、重视证据和事实;科学课应该不断质疑、反复求证、亲身实践;科学课上应倾听别人发言,积极发表自己意见。而综观当前的科学教学,“科学味”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学生仅仅完成了一次实验操作就匆匆下结论;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把科学记录丢在一边信口说来,人云亦云;还让人不安的是学生很难做到学会“倾听别人发言”,质疑别人的观点。我们科学教师在知识的科学性上更应“咬文嚼字”、“谨小甚微”,除了设计好教学过程外,对知识本身的关注也不容忽视。
2、对活动材料的认识
材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通向科学、引起经历、发展思维。直接材料的选择必须居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材料之间必须组成与概念有关的联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选有结构的材料。在观摩课上,一些设计精妙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适时地出示不同的材料,引起学生不同的探究经历,不断朝着既定的研究目标前进。如比较水的多少,先给每组出示三只形状不同但水面高度相同的瓶子,猜猜哪只瓶子的水多?学生发现靠比眼力比较不出,教师再出示同种容器来比较水的多少,这下行了,但到底多多少呢?还是比较不出,再引出用量筒进行测量比较。这样材料出示的顺序无不体现出教师精心地设计和对材料的深刻认识,使学生每一步的探究都能向前跨一步。
但有的课上出示的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或过于单一,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难维持较长的时间,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探究效果。
3、在学生由争论引发真正的学习活动时,为了赶进度,老师不舍得花时间或根本不想花时间;或者课时不足时,有些教学内容不能完成;同时由于受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具的限制,配套的教学资料相对少,缺少课程资源,使探究学习不能完全进行。
4、教师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怎样的支持?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怎样做到有效指导呢?对“以全体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理解是当前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
5、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教育要求尚有差距,科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要懂得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生理卫生等科目的知识,又要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任重而道远。
(四)要直面这些困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浪潮中,大家还是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边破边立,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
诚然,教学的优化贵在坚持,重在效用,难在突破,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科学教学,其探讨还刚刚起步,我们坚信只要头脑活,干劲足,功底实,技能全,通过扎实努力,相信我们的教学必将在新世纪焕发青春,赋予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主编朱时清,2002年7月第一版
2、《新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主编郝京华,2002年7月第1版
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神动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65-02
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个人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兴亡。尤其是当今信息飞跃的时代,教育的问题是重中之重。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呢?唯有创新。现代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领袖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指明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创新教学是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的一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实践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表现在善于联想,对所论证的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它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数学课的教学中,应采取一切有效手段让创新之火熊熊燃烧。
一、创设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单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且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述,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他们互相讨论。这样就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消除课堂过于拘谨的场面。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得到培养和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每一步教学程序时都要把功夫下在引导学生的思路和学法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不应该受固定模式的限制,要具有开放性,要根据不同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出有梯度,有较高思考价值,富有启发性,有深度和较大思维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探究,让学生都有成就感,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用“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提问的旧习惯,避免学生齐答的场面。精心探索提问的内容、方式,要锤炼设问语言和激励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见解。特别是要高度评价有创意的学生。对于答错的学生要引导其慢慢思考,自主发现错误的原因和找出纠正的方法。教学程序的安排要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如分小组讨论,反馈意见后针对性挑选学生辨析,同桌相互交流等等。教师的每一个安排都要落到实处,更要关注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力争营造团结互助,轻松愉快,全员参与的课堂气氛。如在讲到“过三点确定圆”这一课时,提出问题:课题中的“三点”、“确定”各表示什么意思?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地说:“三点’表示不在同一直线的三点,‘确定’表示‘有且只有’的意思”。这时一个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过四点不可以确定圆吗?我认为提问者带着强烈的质疑和探究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可贵的、不拘泥于说教的创新意识。我表扬了他敢于质疑的精神。我正一边夸奖提问的学生,一边思考该如何回答问题时,有一个学生马上说:“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不一定能作圆,如凹四边形就不可能。”我很佩服他,虽然还没有学习凹四边形知识,但他表现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类似情景举不胜举。虽然学生突然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我们不能随意制止和拒绝学生提问。否则,就遏止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另外,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意和见解,注意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对一些突破思维定势的解题方法,纵然复杂,也应肯定,学生毕竟动了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而“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的前奏。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持活跃的气氛,灵活驾驭和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和迸发。
二、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更主要的是人们研究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基本工具。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实用性。使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学习数学,反过来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据”时的一节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家庭作业:某校有30个教学班,每班有50名同学,暑假里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学校准备开设几个棋类游艺室,打算购买象棋、围棋、军棋、跳棋等四种棋提供给同学们玩。但对每种棋类的需求比例不太了解,需要进行调查。如果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你,你应学会解决如下问题:
(1)选择调查对象。
(2)设计问卷调查。
(3)整理数据决定购买每种棋类的比例。
总之,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运用数学提高创新能力。
三、灵活多变,培养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是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的灵活程度,即善于改变思维方式、方法,从不同角度地思考问题。因此,课堂上可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拓展联想等教学方法,对例题、习题全方位地剖析,克服思维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兴趣中求学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数学教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认识百万分之一”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①你能否测量一粒大米大约有多重呢?
②请说出你采用的测量方法与步骤?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会接触较大的数,同时也会接触到较小的数。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起学生学习认识“百万分之一”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探究,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2、多问中求新
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同学们利用相关自制教具动手操作探求“三角形内角和”,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
(1)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4)能否用字母n(n表示多边形的边数)表示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
这样同学们的兴趣更浓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思维活跃了,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知识的基础上,将多边形构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三角形,探究出了上述几个问题的正确结论。
3、多解中求异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认知知识的差异,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如:已知如图,经过O上的一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C。
求证:∠ATC=∠TBC。
方法一:要证明∠ATC=∠TBC,从图中考虑可用“等角的补角相等”, 证明∠ATH=∠ABT即可,而根据题目条件可用“弦切角”定理,易证∠ATH=∠ABT。
方法二:要证明∠ATC=∠TBC,结合图形想到角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外角:∠ATC=∠ATB+∠BTC,∠TBC=∠ATB+∠A,即需证∠BTC=∠A,而根据条件可用“弦切角”定理,易证∠BTC=∠A。
方法三:要证明∠ATC=∠TBC,想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ATC∽BTC,而图中∠C为公共角,且由“弦切角”定理,易证∠BTC=∠A,再依据“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得证。
这样,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广性和创造性。
4、拓展中求活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结构外,还应通过拓展联想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1)纵向延伸。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沟通前后联系,弄清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递进层次结构。
(2)横向展开。学生解题后,还可以横向展开,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如:“修一条160米的路,3天修了12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用多少天?”可以这样引导学生:①以一天修的路程数表示效率:以修一米所用时间表示效率;②以修120米所用的时间表示效率;以3天修的路程表示效率等方法进行解答。
(3)逆向回转,理解结论。训练学生从顺、逆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如: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比甲车多行1/4,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多少千米?解答之后,再把题目的结论改为已知条件,引导学生逆向编题。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180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l/4,求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显然这道题的难度要高于前一题。
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应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五彩地》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春天》一课,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第一场雪》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放风筝》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荷花》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活化了阅读内容,丰富了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课程标准所述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应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从而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小语阅读活动是一次系统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过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通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小语阅读课同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阅读教学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月光曲》一课,找出贝多芬同名曲来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了学生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四)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笔者认为,要在保质的前提下达到140万字的阅读量,必须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借鉴山东烟台双轨教学实验的经验,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在课内,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的主要形式应包括以下几种:①阅读方法指导课;②推荐读物课;③自由阅读课;④阅读汇报课;⑤阅读欣赏课。通过以上课型,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例如《草船借箭》一课,可以布置学生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专题性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不同章节,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笔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课外举行诵诗活动,知识交流会等,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很快。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立足于开放,运用新语文课程的全新理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求愉悦,求新知,求发展。
二、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更新观念,解放师生。
(一)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Visual FoxPro;VFP;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7-4054-02
1 概述
Visual FoxPro(以下简称VFP)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编程语言,是开发小型数据库的前端工具。VFP是当前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首选数据库课程之一,而且也是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中的一项科目,学习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较难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往往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不够,使学生容易在学习时感到内容枯燥乏味,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限制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所以作为教师在VFP教学过程中应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结合优秀教学理念,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紧密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VFP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
2.1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程序、数据库等计算机课程会存在畏难情绪,所以在学习VFP课程时会觉得内容复杂,不易理解掌握,不了解学习该课程的意义,认为以后学以致用的机会相对较少,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2 VFP课程入门学习难度相对较大
VFP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数据库理论基础和一些基本概念,理论性较强,按照教材进行教学,首先理论内容相对枯燥,其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些难度,在教学过程初期就可能会降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3 教学重难点及相互间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着重于各个知识点,对于其相互间的联系讲解不够到位,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会遇到困难。例如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包括VFP命令和SQL两种实现方法,VFP命令和SQL语句功能相近,甚至有些命令动词重复,但又各成体系。
2.4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不足
VFP教学内容复杂,理论内容比较多,但是教学课时有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例如程序设计,它包括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两种设计思想和编程方式,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甚至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难度很大。
2.5 部分学生对于VFP课程学习不够重视
由于VFP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所以有些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只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从来没有针对该课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3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3.1 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据库应用广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大量信息需要进行管理,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数据。例如在学校图书馆借书需要访问图书管理系统,调查学生信息需要访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到银行柜台或ATM机取钱需要访问银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到超市购物也要用到超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买火车票要访问铁路数据库系统,等等。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见数据库技术与当代社会密切相关,利用这些身边的例子, 激发学生对VFP课程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学习。
3.2 改进教学方法
VFP课程的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VFP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应克服抽象的表达方式,使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的、直观的实例展开讨论, 强调VFP课程的学习意义,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教学内容合理取舍,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基本素材,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学会建立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因其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应用综合性,深刻启发性,突出实践性这些特点,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有着积极和显著的作用。在实际的VFP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必须要精选案例,对于案例的选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案例应具有存在意义,客观真实,来源于实践;第二,案例应具体生动,不能只是乏味枯燥的数据的罗列;第三,紧扣教学内容,与对应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第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事实证明在VFP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在任务中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相互间进行合作,最后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生也理解掌握了任务中蕴涵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所以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实际的VFP课程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设立情境,使学生融入情境中并产生兴趣,然后提出任务,将学习内容转变成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将任务进行分解,提供一些线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将所有问题逐一想方设法攻克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衔接,对于所学内容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在完成任务之后进行总结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点评,并总结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3 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按照书上的章节顺序进行VFP课程的学习,往往容易忽略知识的系统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前后知识点注意衔接;并且在讲解过程中及时的进行总结归纳,保证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3.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案例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3.5 激发学生学习VFP课程的兴趣
除了课前精心准备,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取先进教学手段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VFP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前预习,课后进行复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VFP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莉,孙丽娜.三本院校VF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2010(3):91.
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选修课程 模块 策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化学课程划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这种模式为高中化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备受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推崇。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认为尽管课程标准的制定为选修课程的确立奠定了合理地位,但是受高考的功利主义影响,常常又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忽视,似乎又陷入了边缘化的困境。笔者以为,探讨教学中按照必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发挥选修课程中模块的重要作用能够推动化学有效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1.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1.1促进学生化学知识和技能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化学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意识和化学科学品质。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高中化学课程在必修课程模块的基础上综合设置选修课程模块,以进一步突出对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强调,以进一步强调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这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补充。
1.2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对此,构建灵活、开放、多样化的化学课程结构,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例如,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模块,在必修的基础上,适当拓宽知识的广度、加深知识的难度,使得选修学生的技能与特长得到展现与发展,为未来从事化学或相关方向的学生奠定了基础。这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1.3促进教师化学教学业务成熟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业务源于课程的改革创新,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合理化建设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机遇。选修课程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思维模式,由推进实施到开拓创新的转变。教师也会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贮备、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化学专业技术与教学能力,为新课程化学的教学探寻更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2.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运用策略
2.1依据课程模块,创新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写能够反映出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选取又要符合选修课程模块的特点。因而,从对课程标准的真正内涵的完整理解与把握,再到编写者依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教材编写的内容,最后教师用教材教,这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必修课程的要求出发,探寻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选好学习内容。
化学选修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依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力求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情境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1)目标的层次性,即对不同倾向的学生可做“基本要求”、“发展要求”、“拓展要求”;(2)内容的选择性,即教学内容可以随社会生活的变化做适当调整;(3)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即教学方法可采用专题讲座、实践调查、学生自学、讨论等方式加以实施;(4)学习方式的多元性,即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等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2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
新课程化学的选修从内容、实验、设备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该课程资源的实际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对选修资源予以适当的优化组合,以发挥其功能作用。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优化:(1)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2)教师在指导选课上应该遵从以学生为主体和因材指导的原则;(3)完善课程资源的配套实施。例如,实验化学模块的开设,必然使得稀缺的实验资源得到充实,实验室的建设以及人员的配备等得到积极改善;(4)重视先进教学模式的推广,对于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予以学习推广,以提高教学质量。
2.3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以为,建立合理的选修化学评价机制能够发挥选修的“导学、学好”的激励。例如,像《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模块,以纸笔测验为主,学习档案袋和活动表现等方式为辅对学生进行评价。《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以活动表现评价为主,提倡通过开展辩论、角色扮演、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适当采取纸笔测验的形式,那么命题就要侧重“能力”立意,设计开放型的试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化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解决能力。《实验化学》模块评价可侧重过程性评价,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合作意识等多方面予以考查,以充分地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和激情,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当然,新课程高考方案中是否给予选修课以应有的关注,也是不可回避的话题。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是否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考试成本。对此,笔者以为:(1)非化学方向文科考生:必修加两个选修模块,试卷种类共15种;(2)化学方向理科考生:必修加四个选修模块,试卷种类共15种。化学科目需要试卷30种。这样的模式可能会更好些。
3.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教学的注意点
3.1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选修课程中所表现的激情和积极性应予以重视和保护。
3.2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应从拓展延伸必修课程和学生化学知识技能出发,选好模块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