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精选5篇)

  • 管理学原理(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三是发展人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麦子。学校中每一个教职工与学生,他们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学校管理的至高使命就在于不断发现人的个性特征,遵循人的个性心理规律,促进他们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遵循…

管理学原理(精选5篇)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1篇

所谓人本原理,是--种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新管理哲学观。其核心思想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内在价值,通过管理服务使人得到充分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管理应用人本原理,基本主张有三:一是弘扬人的价值。按照人本原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任何一切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社会之所以要有管理,就是要使管理对象(个人或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校管理的真实意义与真正目的就在于通过执行管理的基本职能,使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弘扬,使学校的有限资源产生倍增效应。

二是激发人的潜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在按时计酬制下,人要是得不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价值的20----30%,由此,他推出一条管理学法则:绩效:=(能力.激励)。也就是说,绩效是能力与激励的函数变化。所以,学校实施人本管理,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激发与释放学校中每--个人的潜能。

三是发展人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麦子。学校中每一个教职工与学生,他们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学校管理的至高使命就在于不断发现人的个性特征,遵循人的个性心理规律,促进他们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遵循人本原理实施学校管理,就要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要相信和依靠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去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目标。

遵循人本原理实施学校管理,就要坚持“管理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的原则,反对和克服那种分数第一,见分不见人,抓钱、理财、不管人,或者迷信“胡箩卜加大棒”来管人以及重技术不重人与靠权力不靠人等种种错误认识与做法。违反人水原理不可能做到科学管理,也不可能受到管理的放大倍增效应。学校管理的“能本”原理能本原理是一种以人的能力为本位的新管理哲学观。前工业时代是权本时代,其管理哲学是以权为本,以权为政;到了工业时代,成了钱本时代,管理哲学是见钱不见人,金钱为本位;进入知识经济后工业时代,随着人的智能价值的释放,社会经济获得加速度的发展,其管理哲学自然要把“能力本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与核心。能本原理新管理哲学的基本点,在于通过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能力价值最大化。人唯有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在创价力,才有可能自由地生存,才可能从根本上同动物的生存方式区别开来。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 “破窗理论” “罗森塔尔效应”

德国诗人海涅曾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来的。”而我们职校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几十个“世界”。真正有效地实施教育,仅凭班主任的爱心、耐心和诚心来管理这些九零后学生是完全不够的,家长和社会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关爱太多,而生活的富足和精神的匮乏,对爱,这些学生已经有些麻木和冷漠,认为任何人为他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对班级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但如果用班主任的权威去制约学生,不仅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那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学生看“笑话”不说,班主任身心疲惫,最后的教育过程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笔者认为目前职校班主任应是在对学生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使用一些方式方法,巧妙运用管理学中的一些原理会对职校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妙用

[原理]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地上一旦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扔,丝毫不觉羞愧。

事实也是如此,以我班卫生为例,开学初,第一天检查卫生不合格,班主任指出来,值日生打扫干净,如果第二天重复这样的现象,第三天会更脏,这就是“破窗”效应,因为结论暗示了班主任批评的软弱、值日生清扫的毫无价值,某些学生还是会不注意卫生,那么大家就可以不讲卫生,甚至会故意破坏教室卫生。

[对策]明白了原理,作为班主任就不难想出办法,用有效的制度去约束他们,我是这样实施的,如果当天教室卫生不合格,责罚值日组长一周的卫生,哪位学生座位的区域不卫生也会受到责罚,有效地惩罚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迁就他们,做了错事就要受到惩罚,卫生并不都是值日生的事,应由全体学生共同保持和遵守;其次是利用班级量化考核来制约他们,对全天的卫生进行考核,如果全天保持干净就给当天值日生加分。第三,就是有学生监管机制,学生轮流做值日班长,哪位学生管理效果好,就让他长期做,监督全体学生的卫生习惯,经过一个月的试验,效果明显好转,慢慢地学生由被迫遵守制度到自觉遵守,班主任应会“察颜观色”,学生管理无小事,从卫生上就可以看出学生的行为习惯如何,要让学生真正对自己应尽的义务负责。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顺利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罗森塔尔效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原理]“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的著名实验。在一所小学,对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有意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并把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告诉教师。这是个善意的谎言,而正是这些“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在一段时间经测试,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

其实,大多数职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较差,每年新生都要进行心理教师的心理测试,测试结果令人担忧。这些学生的心理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平衡,对外界环境尤其敏感,旁边发生一点小事,就会让他产生极大的兴趣,而对学习漠不关心。

我班就有这样一位女生,家长是位初中教师,家庭氛围很好,这名学生各方面素质都比较优秀,体育、绘画都有良好的基础,曾在校运会上长跑获得第二名;经常帮助班里做黑板报,设计得相当有新意。就有一个毛病,不分场合、时间的说话,上课迟到、说话,晚上静宿后也说话,什么事都要发表她的意见,规章制度对她来说是一纸空文,经常受到其他老师的批评,但丝毫没有悔改,而且还变本加厉。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发现他们已对这个孩子放弃,混个职校毕业证就行了,而这个学生正是知道家长的想法,也有了这样的态度,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理会别人的感受,但我发现她的内心还是善良的。

[对策]找到症结,我认为“罗森塔尔效应”应该比较适用,此效应其实就是善意的谎言、权威性的谎言。首先,我和这个学生进行了非常诚恳的谈心,客观地分析了她身上的优势,并告诉她老师很欣赏她的才华,希望她今后能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展示自己,也给班集体增光。她欣然接受。第二,告诉家长这个学生表现很好,各方面都很优秀,让家长放心,其实家长并不十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经常鼓励和表扬她,学校的各项活动她都积极参加,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查,这个学生有了本质的转变,心慢慢地沉稳下来,不随便说话了,也变得爱思考了。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学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启示

一、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

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管理活动,随之也就产生了管理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的农业社会封闭和分散的特点决定了管理思想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而现代工业社会的精确复杂和广泛交往的特征则在客观上要求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但是这种决定作用往往不是同步的,尤其是在社会刚刚完成转型时,这时候往往是很多人的身子已经处于现代社会,但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社会。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初期时,工厂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直到20世纪初期才开始出现,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发表标志着管理成为一门科学。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出现之前,工厂管理的特点是:

其一,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人员,或者说没有职业经理人这样一支队伍,生产运营主要依靠工厂主的经验来管理。

其二,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从而让工人多干活。

其三,在具体的生产中,工作责任都推到工人身上,而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工作,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自身因素,尤其与工人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的心态有很大关联。

其四,在当时的管理制度下,劳资双方存在很大的矛盾,工厂主无疑都希望工人有责任心,多干活,而工人却觉得多干活也不能保证多挣工资,所以工人没有多干活的积极性。

在认识到这样一种状况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决心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工人效率,改变这一现状。他通过实验找出了科学的标准方法,让工人按照标准方法工作,从而使每天的工作量成倍增长,同时给工人支付更多工资,当然工资增长的幅度远远小于工作量的增长,但工人还是尝到了这种标准方法的好处,工厂主则获得了更大的利润。这样劳资矛盾有所缓和,双方可以说达成了一定的双赢。

二、科学管理的内容

1、人性假设

管理的核心问题最终还是对人的管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对人如何管理取决于如何看待人性。科学管理的人性假设就是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都希望少付出,多收获,这是个人行为的最基本动机。

2、基本原理

(1)作业研究原理。作业研究原理就是通过科学手段研究并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管理原理认为,要让每个人都用正确方法工作,就应该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动作,然后再研究每个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根据研究结果去掉多余的动作,保留必要动作,改变不合理动作,然后总结出标准的作业方法。

(2)时间研究原理。科学管理在作业研究过程中还详细观察和分析生产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时间,在此基础上加上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情况而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这就是时间研究原理。

3、科学管理的方法

(1)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科学管理就是要用科学化的工作方法代替凭经验管理的方法,在传统生产中,工人往往靠经验习惯工作,只要在允许范围内他会怎么方便怎么来。而且工人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研究科学的工作方法,当然有一些能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但不可能形成涉及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方法,所以必须有专门人员进行研究分析。也就是管理人员研究科学方法,工人执行科学方法,将计划和执行职能分开。

(2)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应该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传统技巧进行归纳整理,对工人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将其标准化,形成科学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将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进行改进,消除种种不合理因素,将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就得到了最好的工作方法。

(3)按照工作要求挑选员工并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某一项工作的效率,必须要找到最适宜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通过培训让其掌握从事这项工作的最优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高效率。

(4)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对员工进行有效控制。管理部门必须到现场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其按照标准的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进行工作,不能让其自作主张自行其事。

(5)实行基于工作定额的激励性报酬制度。首先通过时间研究原理确定员工的劳动定额,也就是一天合理的工作量,如果员工工作超过定额按照较高的工资率付酬,比如正常工资的125%,如果员工没有达到定额,就按照较低的工资率付给,比如80%。这种制度下工资多少不仅取决于工作岗位还取决于实际工作表现。

4、管理哲学

科学管理强调效率至上,它要求工人和管理者共同努力通过提高效率从而扩大产出,要求劳资双方的关注点从分配蛋糕转移到做大蛋糕上来,从而缓和双方的对立,实现共赢。科学管理要求人们的思想从传统小农意识向现代化大生产转变,由分散的各行其是的工作方法向统一的标准化的科学工作方法转变。科学管理将分工思想引入到管理领域,要求有专门的人员从事专业的管理工作,改变了以前人们认为管理谁都能干的想法。

三、科学管理原理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正如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学校的发展也分为不同的阶段。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来的。原来的中专由于规模小、人数少,所以学生管理工作不用进行科学的研究,完全可以凭借经验管理保持良好的运行。但进入高职阶段后,学校不仅规模大了,人数多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特点不一样了,学生管理的工作不仅需要量变,更需要质变。这就要改变以前凭经验靠感觉管理的方式,而需要在充分研究学生特点和学生工作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

1、转变管理理念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经历过中专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容易习惯于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但高职院校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求其学生管理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先进行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才能由传统迈入现代。

思想观念的转变具体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的转变。这里所说的人治是指依靠个人的意志和权威来管理管理对象的一种管理方式,在人治条件下管理对象服从的是管理者,而不是服从于制度。对学校来说法治是指依靠学校正式的规章制度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法治条件下管理对象服从的是学校的章程和各项制度,而不是某一个人。人治的弊端在于“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治在横向表现为在学生管理上不同的系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班管理方式也不同,在纵向表现为同一样工作换一套做法,总之一个人一个做法。法治则要求按照固定的制度和机制来进行管理,不因人员变动而改变管理方式。

(2)定性向定规定量的转变。管理必须有一个科学具体的标准和最实际操作方法,比如对班主任不能只是抽象的要求他们好好干、用心干,然后把班管好,在工作评价上也不能凭我们的大致印象就觉得某个班主任做的不错,某个班级不错。经验管理要转变到科学管理阶段,就必须由定性转变到定量上来。就是要详细的告诉工作人员每一项工作如何做,做到怎样算合格。

(3)主观臆断向科学分析的转变。对于一项工作该如何做、如何改进不能凭借我们一时的想法就拍板,而要经过认真科学的分析和充分的交流讨论。

(4)从价值判断到实证研究的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单纯以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所以管理人员一旦看到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就痛心疾首。实证研究就是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问题的现状、原因,然后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而不是单纯的强调问题。

2、管理与教育、服务分开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往往是管理教育和服务三者不分,这是工作混乱无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时候我们用教育代替了管理,用管理代替了服务,教育和管理错了位,服务缺了位。正确的情况应该是,用管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用教育来改造学生的思想,用服务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问题,三者严格分开又互相配合才能做好学生工作。

3、实施标准化管理

类似企业生产管理的标准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从既有的知识和工作人员的经验技巧进行归纳整理,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根据这些规律制定标准化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方法。不仅是学院如何管理系部、系部如何管理班级的管理应该标准化,班级内部管理更应该标准化,标准化的管理甚至应该涉及到学生干部如何选拔,学生干部如何工作都应有一个标准的方法。也就是说只要是固定的岗位都应有适合这个岗位工作的制度和标准方法。在标准化管理下上下级的责任比较明确,上级负责研究制定标准,下级负责严格按标准工作,工作效率取决于方法的科学性而不仅仅是下级的态度和责任心。

4、按照岗位要求对人员进行选拔和培训

必须改变学生管理工作谁都能干的传统思想,班主任的选拔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对新进的班主任、辅导员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培训,系统的培训应该有三级,学工处为第一级的培训(主要对学院层面政策方法的培训)、系部为第二级培训(系部内具体指导的培训)、岗位第三级培训(有关具体岗位制度和操作法的培训)。同样对学生干部也应照此有一个培训过程。

5、加强定额管理

通过科学分析确定每个岗位工作应该付出的工作量和应该达到的工作效果。然后按照标准方法和定额的完成情况对每个人员进行考评和工资发放。在传统管理中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没有清晰的定额,完全依靠自己主观的标准来评判下级的工作,在下级的工作达不到上级期望时,上级往往是对下级进行谈话或者批评教育督促下级努力工作,改进管理。传统管理最大的弊端都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如果有区别就只限于干好的会受到上级好评,干的差会受到批评,而与经济利益没有直接联系。在定额管理下,上级只需要按照客观标准对下级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进行考评就行,然后根据考评结果发放工资。这样上级也不用对下级谈话批评,下级明白工作不好自己的收益就会受损,自己就会努力提高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4篇

所谓人本原理,是--种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新管理哲学观。其核心思想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内在价值,通过管理服务使人得到充分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管理应用人本原理,基本主张有三:一是弘扬人的价值。按照人本原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任何一切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社会之所以要有管理,就是要使管理对象(个人或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校管理的真实意义与真正目的就在于通过执行管理的基本职能,使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弘扬,使学校的有限资源产生倍增效应。

二是激发人的潜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在按时计酬制下,人要是得不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价值的20----30%,由此,他推出一条管理学法则:绩效:=(能力.激励)。也就是说,绩效是能力与激励的函数变化。所以,学校实施人本管理,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激发与释放学校中每--个人的潜能。

三是发展人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麦子。学校中每一个教职工与学生,他们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学校管理的至高使命就在于不断发现人的个性特征,遵循人的个性心理规律,促进他们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遵循人本原理实施学校管理,就要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要相信和依靠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去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目标。

管理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根据珠三角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培养管理素质与专业技能并举的高职理工科学生是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在理工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新举措。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发现,文科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理工科类学生对该课程认同度低,认为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甚至出现管理学“无用论”等现象。因此,亟待对理工科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目前关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颇丰。对于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探讨主要包括以学生全面参与为主,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沙盘实训、学年论文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2]以及通过师生双方不断的反思和辩论过程实现“合悟”效果的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3]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游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4-5]以往的研究都从教学出发探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文通过借鉴现有管理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成果,在对高职管理学原理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根据理工科类学生就业的特点,尤其是职业发展需求的特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质量,以期为高职理工科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职理工科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高职理工科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生产加工、操作类岗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一线工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等过程。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所需要的管理学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图1)。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具体指工厂里的班组长、小组长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传达上级计划、指示,直接分配每一个成员的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随时协调下属的活动,控制工作进度,解答下属提出的问题,反映下属的要求。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计划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对基层管理者的技术操作能力及驭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管理职能中,基层管理者需要掌握组织和控制等管理理论及方法。中层管理者处于组织架构的中层位置,是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桥梁,具有多重角色的特点。中层管理者在上级面前是命令的执行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在下级面前是计划的制定者,需要统筹部门的工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同时,还需要与其他部门经理之间互相沟通、配合。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素质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素质是每一位中层管理者所必须的:如主动性、执行力、关注细节、影响力、培养他人的能力、带领团队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长期的调查显示,多重角色、身心疲惫、沟通障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层管理者,已经影响了广大中层管理者的正常工作。因此,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高层管理者位于层级组织的最高层,他们需要面向更长期的未来考虑问题,需要关心一般环境的发展趋势,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决策和组织环境分析等管理学知识。

三、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理工科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对高职理工科类学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管理学知识需求的分析,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设计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主要以科学管理、组织职能、控制职能、领导、沟通、计划、竞争战略分析等七个模块为主,具体见一下分析。作为一线工人需要了解和熟悉科学管理相关的知识。尤其是企业生产中优秀的企业的具体实践。因此,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科学管理逐步展开。首先,介绍泰勒的科学管理。提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很多管理者都会产生出一种过时的印象,但从实践角度看,它的教义和技术仍然支配着当今的工作设计。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管理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其次,介绍福特的生产方式,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的产生和“8小时工作+高工资”的薪酬体系改革;最后,介绍丰田生产方式。当丰田喜一郎开始研制汽车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当美国还沉浸在福特模式带来的喜悦中时,1971年的石油危机让美国的汽车产业遭受日本汽车的重挫,日本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呈爆炸式增长,丰田TPS生产方式也引起了美国制造业的震惊,震撼性地冲击了美国人的“福特生产方式”。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和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作为基层管理者需要组织和控制职能等知识。组织职能重点讲解组织的定义和作用、组织的基本原则,重点分析各种组织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讲解部门区分和人员选拔。控制职能重点讲解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类型、基本控制方法的运用,控制过程的工作步骤和相互关系。作为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领导职能重点讲解领导工作的内容、工作过程、优秀领导者的素质、领导学基本理论、领导力法则等。沟通能力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项职业活动与他人顺利进行沟通交流奠定基础,也是管理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沟通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沟通的重要性、倾听、说服、拒绝与冲突处理、交谈技巧、工作中的沟通、等教学内容,选取以职场中的实际案例为主,贴近职场实际。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和组织环境分析、竞争战略等管理学知识。计划的授课内容包括计划的七要素、计划的“三步曲”和计划的常用方法等。竞争战略中侧重讲解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组织内外环境分析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内容。在教学组织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视频资料、管理案例分析、管理实战演练等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积极主要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增加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为主。在有限的课时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管理学地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增辉.角色扮演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1,(4).

[2]苏娴.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3]刘岚,欧军明.基于“合悟原理”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学研究,2011,(5).

[4]朱元双.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