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Key words: examination system;subjective questions;automatic marking;single similar degree;algorithm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31-03 0 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在线考试在的需求越来越高,不论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ere are increasing requirements for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but there is no mature marking method for automatic assessment of the subjective questions. In this paper, it first simulates the marking idea of the marking staff. Based on fuzzy mathematical similar degree theory, single similiar degree is used to design the automatic marking method of subjective questions. Specific algorithm implementation is provided, which is of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automatic subjective questions marking of all kinds of examinations.

关键词: 考试系统;主观题;自动阅卷;单向贴近度;算法

Key words: examination system;subjective questions;automatic marking;single similar degree;algorithm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31-03

0 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在线考试在的需求越来越高,不论学校课程考试、行业认证考试、等级考试还是选拔考试,在线考试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它的使用可以有效控制考试阅卷成本,提高考试的效率,打破考生地理位置限制,提高评分准确度和公正度。

就考试的目的而言,一是检查考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序,二是对考生进行区分或选拔。一份评价效果优秀的试卷应包含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等题型)和主观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证明题、程序设计题、翻译题等多种题型)。由于客观题的答案一般情况下是封闭性答案,自动阅卷算法简单,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也较为成熟。但主观题答题过程中普遍存在个体差异,语言使用能力不同,不同考生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论述方式不一样,加之该类题型解答的开放性强,答案的复杂程度很高。目前,在各类实际考试过程中,还没有成熟地可以准确进行主观题智能阅卷的考试系统[1]。主观题智能评分是一个较为庞大的课题,涉及领域广泛,相关基础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如人工智能领域、学科专家领域、模式识别领域以及自然语言理解领域等,还有非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问题急待解决。[2]

1 主观题型智能阅卷算法

1.1 考生语言特点分析 考生在解答主观题时,通常解答思路较为开放,导致答案也较为开放。在语言的使用上普遍为叙述类语言,表达方式上普遍比较多样,而每位考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一样,所提交的答案就会有很大差异。考生提交的有些合理答案,并不一定与参考答案一致,要达到对封闭性答案一样的评分准确度就非常困难了。

1.2 阅卷人员分析与模拟 对阅卷人员在评阅主观题时的思维活动,往往先考查考生所提交答案中有多少个点可以列为得分点;然后再比对考生的提交解答和参考答案的贴近度;再由得分点和贴近度来形成该主观题的基础得分;最后再考虑考生答案语法是否通顺、条理是清晰等因素,得出最终得分。这种阅卷人员的阅卷思想,在智能阅卷系统中可以进行模拟。

1.3 主观题评分影响因子分析 主观题评分主要有两个影响因子:第一个影响因子是得分点,每道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可以先整理出确定的几个得分点。第二个影响因子是考生答案和参考答案的贴近度。要在计分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普遍会将不同的得分点量化为一个合理相同或不相同的数量值,贴近度也可以使用算法进行量化。本文的实践过程中,使用模糊数学中贴近度的方法作为理论基础和依据。最后,依据关键词贴近度在评分时所占的权重,计算最终分值。

1.4 参考答案设置思考 由于不同的考生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方式和阐述会不一样,即个体差异,所以,在参考答案设置时,建议把参考答案提取出得分点,然后对每个得分点设置关键词,设置关键词时,要考虑到来自不同领导和语言方式的考生的表达方式,尽可能涵盖合理的关键词。评分算法的第一步要扫描统计考生提交的答案中与参考答案所设置关键词数相符个数,再对应出相应的量化分。第二步要对考生提交的答案中的关键词和参考答案中的关键词进行贴近度分析[3],统计出考生答案每个关键词的贴近程度得分,累加出基础分。第三步要适当考查考生答案的语言表达能力,适当进行加分或减分,最后统计出该考生该主观题的最后得分。

2 算法设计

2.1 概念 把考生答案和参考答案均理解为字符串,解决考生答案和参考答案的贴近度量化和之后的编程问题,参照模糊数学中对单向贴近度的定义。把一个字符串分解为单个字符,并将它们构成的有序集合称为一个模糊集,U={u1,u2,u3,…,un}称为论域,论域U上的全体模糊子集所组成的集合记作F(U)(也叫模糊幂集)[4]

为了分析两模糊集的接近程度,文中引入了单向贴近度的概念[5]。

定义1:设U={u1,u2,u3,…,un},A,B∈F(U)。若映射

δ:F(U)×F(U)[0,1],满足条件:

①δ(A,A)=1

②δ(B,B)=1

③若ABC或ABC,则δ(A,B)≥δ(A,C)称δ(A,B)为A贴近于B的单向贴近度。

定义2:设A、B是字符串,A中包含n个字符,δ(A,B)表示A贴近于B的单向贴近度,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模糊集A中的每个元素在模糊集B中出现的有效次数之和记为m,则δ(A,B)=m/n。可以证明,满足单向贴近度的定义。

在评阅主观题时,将参考答案当作字符串赋值给模糊集A0,考生提交的答案当作字符串赋值给模糊集A,用δ(A0,A)来表示参考答案模糊集A0与考生答案模糊集A的单向贴近度,这样单向贴近度就引入到问题解决中来了。

2.2 算法思想分析 智能阅卷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扫描统计考生提交的答案中与参考答案所设置关键词数相符个数,对考生提交的答案中的关键词和参考答案中的关键词进行贴近度分析[3],统计考生答案中各个关键词贴近度得分,根据考试的类型和目的,参考考生答案时的语言运用能力适当加分或减分,最后计算该考生该主观题的最终分值。

2.3 算法实现 依据单向贴近度理论基础和算法,使用VBScript语言作为实现平台,设计函数near,用于统计字符串m贴近于字符串n的单向贴近度[7]。

该程序如图1所示。

2.4 主观题评分 综合考虑知识要点和贴近程度两个得分因素,得出主观题智能阅卷评分公式:

S=(P×δa(A0,A)+(1-P)×■×S0

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

S:考生该主观题的最终成绩。由公式转化为程序得出,保存到数据库,按需求确定是否需要及时显示成绩;

S0:该主观题的分值。由学科专家出卷时设定,抽取试卷时,取自数据库;

A:考生提交的主观题答案。考生确认提交试卷后,保存在考生答卷数据库中等待智能阅卷系统读取;

A0:该主观题的参考答案。生成试卷时,由相关学科专家、模式识别领域专家和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等共同研究确定,从试题数据库中取得;

P:关键词这一影响因子在该主观题中比重,量化为分值,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由学科专家出卷时设定,考试系统管理员也取得权限进行修改;

1-P:根据不同考试类型及考试目的所设置的非关键词影响因子在该主观题中的比重,同样量化为分值,由学科专家出卷时设定,考试系统管理员也取得权限进行修改;

n:该主观题参考答案关键词的数量。由学科专家确定,存于试题库中,阅卷时取出用于计算成绩。

根据程序可知:

Ki:第i个关键词,i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n,由变量i实现程序循环逐一扫描关键词;

E(Ki,A):检查程序循环到第i个关键词时,该词与考生答案中关键词的单向贴近度;

E(K,A):关键词与考生答案的单向贴近度阀值。组卷时生成,也可评分时修改,从试卷库中取得。其含义是:

当E(Ki,A)

当E(Ki,A)≥E(K,A)时E(Ki,A)等于其本身;

δa(A0,A):参考答案模糊集A0向考生答案模糊集A的单向贴近度。由程序计算得到:

δa0((A0,A))单向贴近度阀值。组卷时生成,也可评分时修改,从试卷中读取。其含义是:当δa(A0,A)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流程图 系统设计以计算机类编程题为例,在系统中对编程题的实现,使用其运行结果与参考答案之间的比较来判定分数设计也相当容易。但是,要实现当程序运行结果与参考答案比较不匹配或程序无法编译运行的情况,则如何检测其程序的编程思想是自动评分系统的要点。该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如图2所示。

3.2 系统设计 使用 2010作为系统开发工具,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系统设计的界面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

4 结束语

计算机系统智能阅卷和智能成绩计算,是在线考试系统的必由之路,主观题的智能阅卷和智能成绩计算技术,是这个领域的关键点和难点。在具体的开发中,要深入研究不同学科、不同考试目的、不同题型的解答差异,做细划区分,有针对性的研究、设计相关得分点和关键词,结合单向贴近度算法。兼顾效率和效果,提高在线考试评分效率、提高在线考试评分准确度、提高考试公平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对于主观题的精确评分还有很多急需解决的技术及算法难题,本文仅运用模糊数学中贴近度的概念,对主观题的智能阅卷思路作了简要论述,分析了算法,并进行了简要实现,初步把思路和算法转化为系统目标。主观题阅卷这一课题,还需要结合学科专家、考试专家、算法专家共同协作,还需要从基础理论和算法做起,各领域相互协作,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董英斌,竹翠.基于网络的新型计算机考试系统[J].计算机工程,2011,27(8):150-152.

[2]高思丹,袁春风.语句相似度计算在主观题自动批改技术中的初步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4(5):132-135.

[3]张森,韦明.数据库的模糊查询技术[J].电子与自动化,2000(5):23-24.

[4]孟爱国,卜胜贤等.一种网络考试系统中主观题自动评分的算法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33(7):147-150.

[5]彭祖赠,孙韫玉等.模糊(Fuzzy)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整合;案例式教学;机房授课;项目式考核

0、引言

为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部于1998年新增了一个数学类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设置该专业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下的数学人才的培养与专业发展,而且也对数学类专业的招生带来了正面影响。自1999年以来,全国已有300多所高等院校注册开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时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为各高校十分热门的招生专业,且学校的招生规模非常惊人。从师资情况看,多数院校以数学教师为主,少数院校以计算机教师为主。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办之初,各大院校对专业培养模式大都处于探索阶段,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内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校把该专业办成“数学+计算机”,有的学校办成“计算机+数学”,有的学校干脆就办成计算机专业,致使学生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是干什么的,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河北联合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在过去的10多年里,我们不断地摸索,本着教育部“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考核方式,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本专业的数学优势,培养数学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整合计算机类课程,形成一个系列课程

“课程整合”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做到优势集成,亮点聚合,以发挥其综合优势。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探讨有关教学体系、学科结构、课程门类与内容的整合。为此,我们也从知识关联度较强的课程入手,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6门计算机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摒弃技术已经落后的内容,将最新技术补充进来,再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形成数学应用与编程基础系列课程。课程体系调整前后的教学安排分别见表1和表2。

整合之前,虽然课程的安排也考虑了衔接顺序,但是每门课程都是独立的,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因此内容的衔接就会出现问题。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由于学生初学计算机语言课程,再加上学时的限制,在c语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只能讲授一些基本语法和控制结构,函数、指针、链表等内容根本没时间讲,而讲授数据结构的教师本来教学内容就又多又难,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讲C语言的内容,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也因此丧失了学习兴趣。这些课程属于计算机专业课程,不能发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数学优势。因此我们对课程进行了整合,具体思路如下:

将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整合为C撑与数据结构,开设在第二、三学期;将可视化编程、面向对象编程和数学方法编程有机结合形成数学方法与编程,开设在第四、五学期;将Matlab等常用数学软件与数据库编程相结合形成数学软件与混合编程,开设在第六学期;将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安全进行整合再融入网络编程内容形成网络与程序设计,开设在第六、七学期。整合后,将c#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编程、数据库编程和网络编程分散到不同学期、不同课程的学习中,每门课的任课教师只需要讲授和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分层次、分阶段地学习C#程序设计,而且大学4年程序设计知识不断线,由理论到应用再到实践不断提高。同时,从数学的角度切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了本专业的优势。

2、适应专业需要,自编特色教材

目前,各院校数学类专业学生在选修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时,只能借用计算机专业教材,而计算机专业教材的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数学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教学需求,使得数学类专业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工具帮助自己学习和应用数学专业知识。因此,我们编写了《数学应用与编程基础》系列教材,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数学类专业学生。教材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集成开发环境,以c#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线,以数据结构、数学方法、数学软件、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内容为载体,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软件设计有机结合,分层次、有计划地完成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应用与实践,培养数学类专业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等数学类专业学生提供合适的教材。

《C#与数据结构》是《数学应用与编程基础》系列教材的第1部,包含两部分内容,第1部分讲述C#语言的基本知识,作为数据结构学习的基础。考虑到学时的要求,本部分只讲述C#的基本语法、控制结构、数组等基础知识,以满足数据结构的学习;第2部分讲述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包括线性表、栈和队列、串、二叉树、查找和图论。相对于其他教材,本书淡化理论,重在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方法与编程》是《数学应用与编程基础》系列教材的第2部,包含面向对象编程、WinForm可视化编程和数学方法编程3个部分的内容。本书以c#语言为基础,以典型的数学算法为例讲解WinForm程序开发,以提高数学类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求解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软件与混合编程》是《数学应用与编程基础》系列教材的第3部,以软件编程与数学思维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以“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数学知识;软件编程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数学逻辑”的指导思想组织内容。本书分为数学软件与混合编程两部分,第1部分介绍Mathematica、Maple、Matlab和SPSS等常用的数学软件及应用;第2部分以C群调用Matlab和SPSS应用技术为主线,讲述了SQL Server数据库编程技术、MATLAB创建COM组件技术、SPSS的二次编程接口技术以及Excel Link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并给出了多个软件间的混合编程案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

《网络与程序设计》是《数学应用与编程基础》系列教材的第4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l部分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系统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介绍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8的功能及管理;第2部分以ASENET Web开发技术为主线,以大量的案例讲述使用c#2010进行Web开发的过程,向学生传授编程经验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1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并寻求实现途径。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中,案例是主体和灵魂。在授课之前我们会根据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个典型的、贴近实际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阐述案例的背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完这一堂课后能够解决怎样的问题,学会什么技能,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讲授所要用到的知识点;最后,教师为学生作榜样,一步一步完成案例程序的开发。当然,用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难免会遗漏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通过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后作业来解决。为了完成这些作业,学生必然会主动寻求一些书籍或通过网络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弥补教学漏洞。

案例式教学注重实例演示、动手实践,与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相一致。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同时,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与学生沟通,互动性很强,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在整个讲课过程中自己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精讲多练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多为语言类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开发应用程序的基本能力,能够编写、调试和运行实用、规范、可读性好的程序。针对课程知识量大、学时相对较少的矛盾,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我们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教学时淡化了繁琐的语法规则,不一一罗列控件的大量属性和方法,而以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实例引导出基本语法和主要的属性、方法,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刻、形象、牢固的记忆,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3 机房授课

对于计算机类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多媒体教室授课+机房上机”。在教室上课,一般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听着教师讲,看着教师操作,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且,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不能同步,学生得不到及时训练,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传统授课方式的种种弊端,经过与教务处和现代教育中心的协商,河北联合大学于2010年开始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授课。在机房上课,每人一机,采用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授课时使用“屏幕广播+锁定功能”。学生机屏幕显示教师机授课内容,学生可以与教师同步编辑程序,程序调试成功所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喜悦的心情,是在教室无法可比的。通过讲练结合,实时辅导,及时实践,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及时巩固和消化所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机房授课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

计算机类课程的操作性比较强,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不能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借鉴一些学校考试改革的成功经验,并根据具体课程的性质,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考试中设计了两种改革方案。

4.1 笔试+上机

C#与数据结构、数学方法与编程两门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因此,对这两门课程的考核我们采取笔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为闭卷考试,课程结束后由教务处统一安排,题型多为选择、填空和简答题,体现基础性,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内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上机考试安排在最后一次上机实践课进行,题型为2~3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要求学生在2个小时内编程实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4.2 项目式考核

数学软件混合编程和网络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课程中涉及的都是成百上千行代码的中型项目实例,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正确、高效地进行企业级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向学生传授大型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到的编程经验、技巧和方法。上机考试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不能够科学、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因此,对这两门课程的考核我们采取项目式考核方式。

在学期第一节课向学生宣布课程考核方式,并告知学生项目题材不限,但必须是本课程所讲软件类型,如网络程序设计的项目必须是Web应用程序,项目的规模不能少于规定的代码量。学生可以自由结组,3~5人为一小组,原则上是强弱组合,并设定一名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要负责召集组员一同研究项目选题、项目需求、设计和实现等,并依此确定人员分工。在第4--5周时,学生已经对该课程有所了解,我们要求学生上报各组要开发的项目题目,并附带项目的简介及用到的技术。教师要及时对这些题目进行审批,对过于简单而导致组员工作量不够或过于复杂而导致学生无法按时完成的题目予以驳回,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限内重新选题。题目审核通过后,学生自行安排设计和开发的时间和进度。学期的最后2~3周是考试环节,安排学生答辩,要求每个小组在此之前提交所有的文档和程序。

项目式考核以小组为依托,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避免部分学生在团队中不贡献只共享的现象,我们将每个学生的个人成绩与团队成绩和自己所做的贡献联系起来。具体来说,每个学生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15%)、小组成绩(35%)、学生互评成绩(10%)和答辩成绩(40%)4个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教师根据出勤、作业和回答问题互动情况给出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

(2)小组成绩:教师从两方面对小组提交的项目进行评价,并给出评价结果即小组成绩。一方面考查学生撰写技术文档的能力,包括软件功能文档说明、开题报告、系统设计报告和总结PPT等;另一方面考查软件总体完成情况,包括软件功能的复杂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3)学生互评成绩:一位教师往往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很难对每个学生都有较准确的了解。只有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最了解彼此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引入了“自评互评”机制。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成员填写一份“自评互评调查表”,从组织协调能力、编程能力、创新能力、文档总结能力等几方面评价每个成员对项目开发的贡献,给出评价结果,然后取平均分作为学生互评成绩。为了防止学生间碍于情面,给小组成员中参与度不高的同学打高分,要求90分以上的人数不能超过20%,70分以下必须有1人。

(4)答辩成绩:答辩考试不仅是考核过程,同时也是教学过程。在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其他学生所做题目的思路及使用到的技术,从而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扬长补短,达到在考试中学习,在学习中考试的目的。因此,答辩时要求全体学生都参加,而且可以参与提问。每个小组答辩时间20分钟左右,答辩内容分为学生自述和教师同学提问两个环节,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参加答辩。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Office操作题;VBA;自动阅卷

中图分类号:TP317.1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课程传统的考试是由教师出纸质试卷,整个过程工作量大、效率低,会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此种考试方式还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端是无法考察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的掌握,必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习是以软件操作为主。为了解决上述考试方式的弊端,很多高校都采用在线考试系统来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但是在考试系统中如何实现Office操作题的自动阅卷则是一个难点。当前,针对客观题的自动阅卷系统很多,但是针对Office操作题的自动阅卷则还不是特别成熟。

笔者研究了针对Office操作题的自动阅卷技术,发现大致有四种方法能够实现对Office操作题的自动阅卷:第一种方法是将Office文档转换为HTML格式的文档;第二种方法是将Office文档转换为RTF格式的文档;第三种方法是使用OLE自动化应用程序;第四种方法是使用VBA技术。在这四种方法中,VBA技术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方法,也是当前被公认为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因此,本文介绍的Office操作题的自动阅卷是使用VBA技术来完成的。

1 使用VBA技术对Word操作题自动阅卷

使用VBA技术对Word操作题自动阅卷具体实现过程是,在考试系统的试题添加部分根据各类文档的操作要求设置相应的操作类型和操作点,如Word操作题的操作类型包括:(1)字体的设置;(2)段落的设置;(3)页面的设置;(4)艺术字的设置;(5)表格的设置等;而操作点则是指具体的操作,比如在字体的设置这个操作类型内可以有多个操作点,分别是设置字体、设置字号、设置字形、字颜色、字间距等。然后由教师将某篇考试文档操作一遍作为参考文档(标准答案文档),单击“答案生成”按钮,考试系统会将原始文档内的相应操作类型操作点的VBA属性和参考文档内的VBA属性进行比对,如果属性不同,表示此处做过更改,就将此内容存储到数据库中作为自动阅卷的依据。当考生提交试卷后系统就自动地启动自动阅卷模块,自动阅卷时就是将标准答案和考生文档内该操作点的属性进行比对,如果相同则得分,不相同则不得分,依次循环,阅卷速度快,阅卷的效率也较高。那么“生成答案”按钮是如何生成答案的呢?下面以具体的例子进行介绍。

例如:将文章“金星的知识”一文的标题设置为“加粗”效果。在添加此操作步骤的时候要列出操作要求,操作类型,操作点及操作位置,如下表。

“生成答案”的过程如下:

(1)在数据库的VBA对象参照表内读取相应的操作点的属性,本例中要读取的操作点是“字形”的各个属性,字形包括常规、加粗、倾斜、下划线。

(2)之后读取原始文档内的位置是标题的各个文字的所有属性。

(3)读取到原始文档内的VBA属性后将原始文档和标准答案文档的标题位置的VBA属性进行比对,如果两者属性相同,表示标准答案文档没有更改过此属性,如果两者属性不同,代表标准答案文档更改过此属性,这时就将这个VBA属性存入标准答案库中作为该步骤的正确答案。

2 使用VBA技术对Excel操作题自动阅卷

Excel的操作题考察的知识点很多,大致包括:(1)数据的输入;(2)数据格式的设置;(3)单元格的对齐;(4)单元格格式的设置;(5)图表的制作及编辑;(6)公式和函数;(7)数据的处理。因为公式和函数是Excel自动阅卷的难点,下面就以此为例。

例如:要求学生对各科成绩进行求和,求和结果存入“总分”一列。该题实际上是对数据的求和,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完成“求和”的操作方法很多,比如可以直接录入公式,而录入公式时可以直接用单元格的数据来参于计算,也可以用单元格的地址来参于计算。还可以使用函数来完成“求和”。如下面的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就是举例说明“求和”的几种不同方法,如何在众多的方法中实现正确的自动阅卷,这是Excel操作题自动阅卷的难点。

方法一:=C3+D3+E3+F3

方法二:=Sum(C3:F3)

方法三:=Sum(C3,D3,E3,F3)

以上举例是常见的几种求和表达式,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表达式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的情况。笔者对于此案例Excel文档内公式和函数的自动阅卷则使用了非常具有优势的做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过程如下:

(1)判断G3单元格内的对象是常数还是公式或者函数。如果是常数,代表学生手动的在G3单元格中输入了“求和”后的值,直接退出,不得分。如果G3单元格内的对象是公式或者函数,再进入后续的过程进行自动阅卷。

(2)比对标准答案文档内公式或者函数的值和考生文档内公式或者函数的值是否一致,如果相同则得分,不相同得不得分。

此种方法非常简单、效率高,仅仅使用了对象的HasFormula属性就可以获取考生输入单元格内的内容是常数还是公式或者函数,既不用在阅卷时考虑出全部的公式或者函数的书写,又可以保证学生输入的公式或者函数的参数的顺序和标准答案文档内的参数顺序不同时仍然能判断出结果是否正确,克服了只判断操作过程的弊端,既有效又科学。

在上述例子中对Word文档和Excel文档的自动阅卷都是使用VBA技术,在Office的各个文档内都包含了众多的VBA属性,只有了解这些属性的功能才能得心应手的使用VBA技术进行Office操作题的自动阅卷,所以,要实现Office操作题的自动阅卷,还要多多了解常见的VBA对象。因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详述各VBA对象。

3 结束语

本文以实际的操作要求为例阐述了Word操作题和Excel操作题的自动阅卷过程,此方法科学、高效、易推广,可以有效地解决自动阅卷系统中针对Office操作题的自动阅卷。因文章篇幅有限,并未举例说明PowerPoint操作题的自动阅卷,但是也可参照此方法进行,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梁慧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山大学,2011.

[2]程俊英.Office自动阅卷的设计与实现[D].西北大学,2008.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中心 计算机基础教学 考试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240-01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产业和计算机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计算机教学得以普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需求也日益增大。高校计算中心实验室不仅承担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包括课外开放、课程设计和考试等重要的教学环节。随着计算中心实验室网络化的发展,也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无纸化在线考试成为了可能。本文针对计算中心实验室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的考试系统进行研究,结合我校计算中心实验室和考试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管理和维护方面的一些经验体会。

2 实验室考试系统的安装

正确安装考试系统是整个考试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我们使用的考试系统采用C/S结构,下面分别介绍服务端和客户端的安装过程。

2.1 服务端

考试系统软件对服务端要求并不高,普通的PC也可以使用,当然,专业的服务器则更能发挥其性能。服务端计算机要求依次安装以下软件: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以提供对整个考试系统服务端软件运行的网络支持;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0 SP3(SP4),以提供考试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支持;考试系统服务器端程序,这是核心程序,用来进行考生信息管理、试题组建和维护、考试启动和监控以及成绩回收管理等任务;最后要安装好考试指定科目需要的应用软件,如:Office、VC、VB、VF等等。

2.2 客户端

客户端即为学生考试用机器,需要安装的软件相对简单,只需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配置好局域网,为每台计算机分配同一网段的固定IP地址,安装考试系统客户端软件,用来连接服务端,完成考生登录、抽取试题、答题操作和试卷提交等功能,此外,也应该安装Office、VC、VB、VF等指定科目需要的应用软件。

3 实验室考试系统管理和维护

3.1 题库建设

考试系统中原有的试题不能满足每个学校不同的需要,因此,应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大纲安排,从以下方面加强考试系统的题库建设。

(1)组织教师扩充题库,覆盖教学大纲要求。个别题库题量不足,无法涵盖教学大纲要求,也存在一些知识点偏难或简单的题,要组织教师对题库加以扩充和修改。对个别题库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试题考核知识点的重复率较高的试题加以平衡,使题库试题总量增加,满足组题需要,能够实现按组题标准抽到质量较好的试题[1]。

(2)规范随机抽题标准,满足考试要求。采用按照“知识点平衡”的组卷方法抽题,可以准确又全面的反映考试内容的全面性,使考核知识点能全面覆盖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这就大大提高了试卷的质量,同时也提升了考试的公平性。

(3)及时修正题库,适应考纲变化要求。对个别试题本身存在知识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如:C语言中TC环境变更为VC环境的差异问题)要及时修改,对知识性或文字性错误要及时更正,对考纲的变化要及时反映在试题当中。加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知识点的比例,体现出学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2 考试过程监控

每个考场安排两名教师负责监考,安排一名精通考试系统的教师负责技术工作,主要是启动服务器端系统,组织抽题,监控学生答题情况和回收学生提交的答案和成绩[2]。具体流程是:教师启动服务器系统后,学生进入考场,开始考试时首先由教师简要讲解学生答题注意事项,然后发出开始考试指令,由学生抽取试题,然后教师查阅学生的登录情况、抽取试题的情况;当学生答题时,教师可以随时在线查阅学生的答题情况;当学生提交试卷时,系统自动给出“交卷成功”提示,然后学生可以离开考场;当所有场次学生全部交卷后,教师当场回收学生试卷到专用存储设备中保存,之后整个考试结束。

3.3 考试系统安全性维护

(1)数据库的安全性。由于试题、成绩、考生信息等重要数据都是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因此可以使用数据库提供的安全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还可以对试题、成绩等重要数据单独进行加密,密钥由指定的管理员掌握。可以通过访问控制技术,特定的考生只能访问属于他自己的特定的数据,而且要对管理员、操作员、题库维护员等人员进行身份认证和权限的分配[3]。此外,数据库要定期进行备份,以防止由于硬件或误操作等原因造成数据丢失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通信的安全性。由于试题在网络中传输时,有可能发生数据被监听,因此,可以对考试过程中传输的敏感数据(如试题、答案等)采用加密和数宇摘要技术。数据加密是为了保证他人无法看到试题内容,而数据摘要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防止数据被篡改。

(3)考场的安全性。在考试现场,首先应对考生进行身份认证,即确认考生是否合法;其次,要保证考生考试过程的安全,防止考生答案被窃取和篡改;另外,还要防止考生误操作和进行故障处理;最后,还要防止考生进行文件共享、使用U盘等违规操作。

4 结语

本文从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广泛使用的考试系统出发,结合本校计算中心实验室的自身特点,对考试系统在实验室机房中的安装、题库建设、考试监控以及安全性维护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事实证明,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是大势所趋,考试系统也应该充分利用好实验室机房这一有利环境,才能使其管理和维护规范化,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欧德球.计算机自动组题考试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77.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 模拟电子技术 考试系统 研发

一、“模拟电子技术”考试系统的基本特征

在实际的教学与考试过程当中,采用教W与考试分离的模式不仅能对教学的质量进行客观与公平的检验,同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利用计算机进行考试则可以很好的实现教学与考试的分离,在现阶段的各种考试当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也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考试,相应的系统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前阶段的计算机考试系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制约了计算机考试在大范围内的全面推广。计算机考试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计算机考试系统内部所有的试题都是静态试题,其内容和答案都是唯一的,这尚不能完全达到高水平考试的要求。第二,计算机考试系统内部所包含的试题的数量明显偏低,同时由于这种系统并不是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如果学生在平时的模拟考试或者练习过程当中,将所有的题目都做完,而后再去参加考试,必然能获得较高的分数。因此,这种考试系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就失去了当初的目的,成为单纯评价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工具,失去了其“以考助学”的初衷。在许多领域的考试当中,由于担心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并强行记录,计算机考试系统还不能完全对学生开放,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模拟电子技术”在多个专业都是重要的基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对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其中不仅涉及到大量的电路图,同时 也需要对相关的电路图进行编辑与重现,这就使得这门课程的计算机考试系统的研发难度加大许多。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模拟电子技术”计算机考试系统的研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计算机考试系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该系统应该包含有电路图编辑功能,学生可以在该系统中实现电路图的编辑与重现。第二,应该设计出动态试题模块,例如,在试题当中,电路的连接方向、电压、电流、电阻等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变化,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第三,系统内含电路仿真模块,运行仿真模块即可计算电路节点电位和支路电流,从而获得不同参数条件下的试题标准答案,并实现考试自动评分。对于一题多变的动态类型题目,学生只有通过理解而非记忆的方式才能正确答题,因此,所开发的考试系统完全可以,且应该开放给学生练习。实践表明,“模拟电子技术”考试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系统设计

“模拟电子技术”计算机考试系统主要包括题目开发模块、试卷编辑模块、考试模块、题库和试卷库。题目开发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电路图的编辑功能,有了这个功能之后,既可以增加试题库当中的试题数量,也能够对试题库当中现有的试题进行编辑与修改。试卷编辑功能的主要作用是组建新的试卷或者修改已经存在的试卷。考试模块用来从试卷库选择试卷、调出试题、重现试题、仿真电路和自动评分,是考试系统的核心模块。

在考试模块当中可以实现从试题库选择试题组成试卷并分析试卷中所包含的信息等。从原始信息提取电路拓扑数据、随机参数代码和题目文本。随机参数代码和随机数种子送至随机数发生器,确定相关随机参数;电路图重绘单元利用电路拓扑数据和相关随机参数,重新绘制电路;电路仿真单元对电路仿真,获取电路的各节点电位和各支路电流;标准答案提取单元从仿真数据中提取出标准答案。题目文本在被从原始信息提取出来之后,可以由考试者输入相关的答案,考试者所输入的相关数据会被提取并送至答案比较单元,答案比较单元会将考试者所输入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比较,最后完成相关的评分工作。

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当中,系统时钟会随机产生对应题目的随机数种子,这就使得题目不再是静止不变的。而学生在参加考试的过程当中,随机数种子则是由教师指定的,这就使得每个学生的考试题目都是完全一样的,从而使得考试是公平与公正的。

三、电路仿真

在“模拟电子技术”计算机考试系统当中,由于题目是动态变化的,电路图的相关参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题目所对应的答案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电路仿真单元的研发可以实现系统能够自动获取标准答案与自动评分功能。在电路仿真单元当中,可以实现对电路直流工作点的模拟,从而形成对应的标准答案。

电路直流工作点的仿真需要解电路方程组,由于电路方程组大部分都是一些非线性的元器件,从而使得方程的建立与解方程都较为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用元器件的直流伴随模型,将非线性元件进行线性化,再建线性电路方程组和解电路方程组。通过反复迭代运算,最后获得电路方程组的数值解。

四、结语

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模拟电子技术考试系统的研发对当前高校关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与考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模拟电子电路的虚拟性,通过该系统的使用能够使得整个学习的过程更加的生动,避免了当前高校采用的“PPT+教科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欢.海船船员轮机智能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大连海事大学,2010.

[2]江泽中.基于JSP技术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沐远.成圈型贾卡经编针织物计算机仿真研究[D].江南大学,2006.

[4]李焕哲.分布式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7.

[5]周密.基于B/S结构的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南大学,2013.

[6]翁剑鸣.散装化学品船液货装卸系统仿真软件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7]苏军朝.基于OGRE的铁路集装箱起重机仿真操作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9]杨彬楠.基于的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网络考试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