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七律・长征》 朗x 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82-01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七律・长征》是在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深刻、全面、生动地再现红军战士历经艰难险阻,为了人类革命事业奋勇前进的英雄壮举,赞美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藐视困难、积极乐观的气概,也令人领略了诗人的博怀以及对胜利充满坚定信念的精神。全诗气势豪迈、激越高昂、催人奋进,成为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诗歌贵在朗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诗歌的内容、感情及音节等方面的朗读技巧,全面掌握全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及特有情感,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领悟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
一、朗读要把握节奏
学习诗歌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于体会课文朗读的语感方面、思想感情以及词语的运用规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掌握了诗歌节奏规律,将使诗歌朗读富有韵律、流畅、自然,更加朗朗上口,便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抒发。以下是某位教师指导学生划节奏朗读诗歌的教学片段。
师:在诗歌朗读中,要注意节奏划分,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下吗?(生列举诗歌朗读节奏,师及时补充)
师:古诗朗读节奏主要有“二二三、二三”的形式,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生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师:《七律・长征》在朗读也可以根据“二二三”节奏划分,同学们可以自主试着划节奏朗读。(生读,师指导)
教师从同学们熟悉的古代诗词朗诵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切入本文的朗读节奏学习,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朗读要理解词语
诗歌朗读不仅要从音节、情感方面加强,还要突出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词语的轻重缓急等,对表现诗歌内容、展现作者情感及突出全诗主旨有着重要的作用。前两句总写作者对红军不怕困难的品质的赞美,为了突出这种精神,学生读“不怕”二字要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重读,突出长征路途的漫长和艰辛;“等闲”二字要读得略微舒缓,表现出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三四句叙述长征的具体过程,艰难险阻令人难以想象,为此,“腾、走”二字要读得刚劲有力,突出红军不为困难所屈服的品质,后面的“细浪、泥丸”则读得轻些,以表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及必胜的信心。五六句中的“拍、横”二字读时尽量拖长音,突出环境恶劣,侧面烘托出战士们的英勇,“云崖暖、铁锁寒”语调要高低、重轻结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士们的顽强精神。最后两句体现诗人对革命即将胜利的无比欢欣之情,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展现情感到达顶峰,“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情绪激越高昂,突出全诗主旨,与诗歌开头保持同一基调,从而体现出诗歌的韵律感。
三、朗读要体会情感
诗歌包含作者特定的情感,在表达上有其独到之处,学生要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处环境体会其思想情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朗读要点。本文赞美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表达出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信念,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朗读技巧。诗歌首联是整首诗的总起部分,代表全诗的整体基调,也是全诗的着眼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朗读时要用比较高昂的语调、饱满的热情及略快的节奏,表现出诗人对红军战士的赞颂之情。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或播放录音,让学生有较深的感受与体会,更好掌握首联思想感情的朗读技巧。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是作者叙述长征的经过,让读者了解红军战士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开始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征程。在叙述具体故事中,朗读的节奏要尽量相对舒缓、平稳、慢慢展开,让读者在脑海中再现红军战士奋力前行的场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战士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困难,这种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是何等令人敬佩,朗读时注意语气要舒缓,也要突出高低、实虚、松紧的把握,尽量形成对比,突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长征即将胜利,人们眼前将呈现出一片光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相对高昂、欢快、流畅,速度明显加快,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欢快之情。
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第2篇
那么让学生如何朗读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指导。下面,我就根据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朗读是自古以来的读书方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简单的言语,却成为千百年来的教学真理。由此可见,朗读之于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文本中的词句理解、感人的情景描写、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文本的味道,读出文本的深层含义,以声解义,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朗读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要让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给予他们展示的舞台。在朗读训练中,我充分发扬赏识教育,多鼓励、重评价,具体文本具体对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展示,把那些胆子大的、能力强的学生先培养起来,树立为朗读优秀的榜样。与此同时,我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小组读、接力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敢于张嘴朗读。
在阅读课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们要注意汉语语法规律,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注意学生声带、发音、语气、语调、语势等全面练习,并让他们配合动作表情进行朗读,做到声情并茂。
要想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应该在低中高年级学段都要进行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升。首先要进行基本训练,文章不要过长,只要选择一百字左右的文本即可。这个训练在低年级段进行训练正适合,只要学生能够做到声音洪亮,发音准确,读字清晰,不丢字、不多字、不错字,注意到疑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语气即可。其次要进行基础提升训练,选择三百字左右的文本,字正腔圆,通畅自然,准确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几种句子的不同语气、语调。第三就是进行巩固训练。这是中年级学段的重点训练任务,选择四五百字左右的文章,巩固前面的朗读成绩,能够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句中的轻重缓急,且依据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同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地品词析句、深入地体会情感,引导他们读出感情,恰当而自然地带着感情去朗读。最后是强化提高练习。在选择文本的时候可以选用八百字到一千字左右的文章朗读,并将以上各阶段的训练中的各种技巧综合运用到朗读中去。这一阶段就要求学生的语言流畅、语气连贯,并且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着重在感情运用上下功夫,感情表达准确丰富、声情并茂。我们还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帮助学生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文本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引导他们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这样就使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与朗读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这时,学生就能自然地步入情境、进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心脉相通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要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并以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防止矫情做作。
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第3篇
一、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五)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第4篇
一、教师朗读示范,唤起学生模仿的欲望
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示范,将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用声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模仿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下工夫把朗读练好。要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才行。
二、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深度的朗读
训练朗读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词品句,这是一种个体的深度朗读。
例如,《荷花》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写荷花的这个“冒”字,内涵丰富,却不易为学生所感悟。学生的朗读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冒”字,提问“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回答换成长、钻、伸、露、探等。教师在引导学生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那是一种怎样的长?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什么呢?
一个简简单单的“冒”字,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反复玩味之后,学生对于荷花的神韵之美便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解之后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师语言描摹,唤醒学生鲜明的视像
教师用生动具体的语言为孩子描绘一幅幅画面,使孩子眼前出现鲜明的视像,引领孩子加深对文字的理解,从而将感情投入到字里行间的朗读中。
如,指导学生朗读《一夜的工作》中“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用语言为学生描摹具体可见的场景,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同学们,难道总理他这样审阅的仅仅是最后一个文件吗?不是!何止是这个文件呀!大家看――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示意学生接读)”
“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示意学生读下去)”
“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揉了揉疲倦的双眼,拿出了今天晚上他要审阅的最后一个文件,只见他――(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通过语言描摹的画面,学生仿佛看见了那认真负责的一夜,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化作了精彩的朗读。
四、运用多媒体效果,点燃学生朗读的激情
多媒体介入课堂,声、形、色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对于激发朗读兴趣,加深文字理解都有帮助。
例如:教学《第一场雪》一课雪后美景一段。学生交流理解了“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等词句后,教师播放一段大雪过后美景的录像片,学生对美景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朗读起来欣喜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朗读训练效果会更好。
五、多种形式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朗读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人数上说有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等;从形式上分有开火车读、比赛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从教师的组织形式看有范读、引读、领读、品读等。当然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形式调动学生练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朗读水平。
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优化 朗读教学 朗读指导 朗读训练
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读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学生学语文的指导思想不够正确;朗读的面窄;学生出声朗读的时间少;只求形式不求实效等等,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为了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方面的作用,优化朗读教学,刻不容缓。
一、加强中学语文的朗读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语言规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要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最后学以致用,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1.初读。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各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2.细读。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含义和思想感情。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3.品读。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三、朗读训练要讲究技巧
新《课标》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要把握好朗读的时机。初读课文时,这时的朗读,是要求学生把语句读通顺、读正确,生字词让学生反复读,目的在于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在讲读课文过程中,特别是重点段落,要引导学生朗读。
二要把握好朗读的形式。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自由读、分角色朗读,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朗读,都力求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提高朗读的能力。当然教师范读也很重要,但决不能用教师的范读去代替学生的朗读。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在教师读的感染下自己朗读,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三要把握好读的分寸。怎样把握读的分寸,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读的数量,不能平均用力,应视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定,不能读得太多,也不能读得太少,在文章的精彩之处,应让学生多读,以致熟读成诵。一是读的质量,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读这类文章,要注意读出人物的特色,读出少年的纯真、中年的成熟、老年的老成,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用传声表情的方法读出来。
四、借助电教媒体,优化朗读过程
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朗读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由于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