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5篇)

  •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二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学生;教师

一、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二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学习目标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四、设计理念

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基础,而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以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是文言文学习遇到的困难,因此,笔者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和学生主体性的“学”,在情境创设、资料搜集、资源整合及学法指导上力求凸显新课标新理念新精神,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五、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

1、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太阳在早晨离人近。( )

(2)太阳在中午离人近。( )

(3)太阳在早晨和中午离人一样近。( )

2、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上述有关科学知识,并初步了解孔子的生平。

3、利用网络搜索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朗读资料,练习朗读;并借助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二)课堂学习

1、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一,学生根据注释,读通课文。

第二,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学法指导:读――看――解――诵――背――写。读,指读句子;看,是看注释;解,是理解句子意思;诵,是在理解现代文意思的基础上,来诵读文言文;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文言文;写,通过学生当堂默写,或者认真抄写以增强记忆效果。

第三,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两小儿辩日

进入角色,领悟道理。

第一,“古代的孔子”

指名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并分角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孔子、两小儿上场表演剧情。

第二,“生活中的两小儿”

饰演两小儿的两名学生进行对话、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

第三,“现代的孔子”

分角色读并演故事的结局。(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师点拨:古代科技落后,孔子无言以对自然可以理解;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解开这道难题易如反掌,那么,谁来以“现代孔子”的身份给这两小儿满意答复呢?

第四,还原自我。

《两小儿辩日》讲述了孔子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____________,一个认为____________。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____________和孔子____________的态度。

背诵课文,培养兴趣。

第一,熟读,背诵。

教师组织学生可按原文顺序,即事情发展顺序指导熟读背诵;可通过抓关键词句,如“之”等引导背诵;可通过领会现代文的意思来背记文言文;也可按照辩论赛双方展开辩论指导背诵等等。

第二,自读,背诵。

教师推荐学生尝试自读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并尝试用上述方法背诵。

(三)课外延伸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记》 《雄辩术原理》 课程观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99-01

一、《学记》与《雄辩术原理》课程观的相同之处

(一)关于教学计划

《学记》按照大学修业年限制定教学计划:“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年分别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雄辩术原理》提出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教学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7岁前的早期家庭教育。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初级学校。昆体良认为,儿童应在公立学校中学习。培养儿童养成无私和自制等品质。三是文法学校。学习“文法”课,道德教育贯穿始终。四是雄辩术学校。在雄辩术学校中,学习一些与雄辩术有关的课程,还需学习演讲、辩论的基本技能。

(二)关于课程内容

《学记》中课程内容是十分丰富。德育、智育兼有。在其教学计划中能明显看出,一至九年的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也不同,有“正业”与“居学”之分。昆体良认为,雄辩家应该知识广博、善于思辨、触类旁通、无所不能,使人心服口服。课程内容文理兼备,体系完备,

(三)奠定了分科教学的基础

《学记》所规定的大学开学典礼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要吟诵《诗·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首先学习如何当官执政。“礼”,主要是教人做人的道理,如何在社会中生存,获得生活本领。《学记》里讲的“皮弁祭菜”,表明上看是教人尊重老师、长辈,但实质上是教人安分守己,维护封建统治。借助于大学课程的教学,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一。“乐”,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可见,《学记》继承了孔子分科教学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分科教学的基础。昆体良提出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计划,《雄辩术原理》中规定的课程内容为文法、辩证法、修辞、算术、天文、几何、音乐,也就是西方的“七艺”。奠定了西方分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昆体良的重要贡献之一。

二、《学记》与《雄辩术原理》课程观的不同之处

(一)关于课程内容

《学记》重视“六艺”的礼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到战国末期,礼乐更受重视。《雄辩术原理》重视传授科技知识。古罗马的课程深受古希腊的影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在大学中广泛开设自然科学类的课程。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对外贸易的日益频繁,加之地理位置优势,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都为希腊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开课的方式不同

《学记》中教学内容是按照不同学年的教学目标而设置,没有明确提出学生上课的具体形式,课程设置方式单一,课堂组织松散。《雄辩术原理》中,主张课程设置应该多门学科交叉、同时进行,课程开设多样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多样化,这也是昆体良在教育史上重大贡献之一。

(三)关于课程设置的原则

《学记》的教学内容分为“正业”和“居学”,课程设置的原则体现了课内与课外、主业与副业、专业与兴趣相结合。《雄辩术原理》中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专业知识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广博而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昆体良认为,学科基础知识不牢固、不扎实,所学的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不利于学科体系的建立。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学科并不能培养出雄辩家。但是“我们所培养的不是现在已有的或过去的那种雄辩家,而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雄辩家,没有任何缺陷的雄辩家”。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笔墨详细论述了学科基础的重要性,坚持的课程设置专业教育必须以坚实的普通教育为基础。

总之,《学记》与《雄辩术原理》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教育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两部著作的作者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创造性的努力,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两颗光辉夺目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任钟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王炳照,郭齐家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这堂课最明显的特色就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贯穿始终,从教学设计来看,一共安排了五个环节的朗读,每一环节都独具匠心:一读识文,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二读说文,重在疏通文意;三读辩理,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會课文的沦辩特色;四读析人,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五读启智,总结学习方法,启迪做人智慧。这五个环节,丝毫没有机械生硬之感,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深人理解和把握,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心理规律,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达成。

这堂课仅是齐读就安排了七次,但没有给人单调重复之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除了每次朗读的指向和重点不同之外,也和教师巧妙的指导方法密切相关。如“一读识文”环节,在疏通字词、纠正错音之后,教师适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仔细观察课文,文中除了逗号,句号外,还有几个特殊符号,你找到了吗?”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语文味的问题,为学生在读准字音和读出语气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提供了一个抓手,让学生的注意力从字音字义自然转到了文句的语气。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尝试意识开始被唤醒,并在此后渐人佳境。在“三读辩斗”环节,教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还原式想象,代人式体验,生生互辩,师生互辩,亮点频出,课堂气氛不断推向高潮。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全体参与的活动中,学生对课文的核心部分产生了深刻理解。不只是内容的理解,还有论辩方式的体验,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默會,等等。其效果不亚于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从学生兴奋的表情和参与的活跃程度就可以看出,这堂课对他们的影响将是长久的。

教师重视朗读行为的背后,是对文言文教学规律的尊重。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视“言”,也要重视“文”,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重此轻彼。言文关系,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好处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要么偏于串讲串译的文意理解,要么偏于文章特色的赏析,把文言文教成了现代文。但在这堂课上,却以朗读为主线完美地连接起了“言”与“文”的教学。《两小儿辩日》属于较为浅易的文言文,语言简洁,人物对话体现了“辩”的特色,所以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和欣赏人物形象。这种感悟和欣赏,在贯穿课堂全程的朗读活动中,轻松地实现了。

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是落实了以学为主、少教多学的理念。以学为主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上的核心事件,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多学少教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当然,适当的讲解和指导也是必要的。少教不等于不教,关键是教在学生需要的时机,教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如“二读说文”环节对于“游”的理解,学生一开始翻译为“游玩”,教师马上反问、纠正,丰富了学生的认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些语法现象,教师在学生朗读、翻译的过程中随文点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少教是一种精教,前提是教师课前精心的准备和课上敏锐的关注。多学意味着学生的全员、全程参与,以及深度参与,从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基本做到了。就比赛课而言,这是不容易的。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所采用的有效教学策略,如翻译环节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辩斗环节采用分角色的方式,既有个人展示,也有群体参与,更不用说七次齐读。另一方面在于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探究欲望的唤醒。首先是教学设计五个环节之间存在一定梯度,每个环节的朗读都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其次是每个环节之中教师都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活动,使学生欲罢不能。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自然就是对课堂的深度参与。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情境教学政治课教学方式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创新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创设教育的良好环境,因为离开环境无激情,离开激情无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才能达到思想政治课思想教育认知能力培养的最佳教学效果,才能改变传统政治课呆板僵化的模式,增强感彩,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让政治课充满活力,把学生的心思牢牢固定在课堂上。情境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式能让政治课充满活力。

一、善于用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语言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工具。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带有情感的语言渲染气氛,诱发学生,能让课本中文字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完整再现或情境创设。教师用优美动情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如临其境,倍受感染。驾御语言的技巧多种多样,如: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趣味的民谣等。这些都能让学生产生新的感觉和新的体会,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使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善于把握故事中的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选用与教学有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笑话等作为情境材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故事有目的有层次地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所讲问题的情境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学生带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如:在讲善于调节“情绪”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洗染店。天下雨时,他担心小儿子的衣服晒不干,天晴时,又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就这样老太太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故事讲到这里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平铺直叙地讲下去,而是设计了“请你出主意,想办法让老太太高兴起来”这一开放式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于是,有的学生劝告老太太换一种想法:有的学生说雨天大儿子的伞店生意兴隆,晴天小儿子的洗染店顾客盈门;有的学生让大儿子和小儿子联合起来,晴天,一起经营洗染店,雨天,一起去卖伞;有的学生建议,大儿子扩大经营项目,卖防紫外线伞,小儿子引进新技术,购买干燥机,这样,无论晴天或雨天,两兄弟都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教师善于把握故事中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自由欢快而又富有激情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加到学习过程中来,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而拥有智慧、提高觉悟,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三、让音乐、画面使学生键入佳境

画面、音乐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会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感染、美的震撼。它特有的旋律、节奏能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恰当地选用画面、音乐会使他们感知丰富,记忆加强,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如我在讲“环境保护”问题时,首先播放MTV《一个真实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一个形象、情切、意远的凄美情境中:一个女孩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陷入沼泽。进而激发学生真诚的情感,然后我依次出示三幅图画:《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是黄河》、《雾都里的城市》、《好累啊》,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画面,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多层次分析、归纳。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其环保意识就会被进一步激发,他们纷纷出谋划策,提出环保倡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增加观赏性和参与性强的“情境表演”

表演好似感情的外在表现,能把抽象的内容化成直观的情境,课堂上我会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创设各种表演情境,如:演小品、模仿声音动作、模拟场景等。“情境表演”不但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锻炼学生的表演才能,而且能诱导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如在讲“自觉磨炼意志品质”时,我设置了“无人监考考场”这样一个情境,请三名学生表演无人监考考场中的三种不同表现:一名学生在传纸条,一名学生在偷偷翻书,一名学生在抄袭他人试卷,要求他们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动作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便在笑声中认识到必须从经受“无人监考”这件小事做起,自觉磨砺意志品质,交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让自己自豪的答卷。

五、组织学生进行充满活力的“课堂辩论”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的效率高的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让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借鉴他的做法,我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展开课堂辩论,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竞争情境,营造情境交融的良好氛围,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如在讲“中学生上网热”这个学生敏感的问题时,我没有按照传统教学方式,罗列上网的利和弊,而是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为学生拟定辩题“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结成两组,正方认为“利大于弊”,反方认为“弊大于利”,正反两方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我在他们激烈的辩论中,不断穿针引线,总结他们的精辟论断,而观点也日渐鲜明,既有利又有弊,结论水到渠成。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既不断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智慧的火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和雄辩的口才,又激发热情,更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政治课充满活力。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 的学习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他们的阅读、视野及方法的种种不足,在信息、资料想象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只有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近年来,我市大力倡导尝试教学法,积极推进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实践使我认识到,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方式,不但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合作学习认为,学习室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并且强调,只有愿意学习,才能学的好。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能感到学习是具有意义的。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把教学在建立在满足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被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创作、表演,也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学生们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两小儿辩日》一文时,要求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由朗读赛到脱离课本。经过演练,从中推选出三组在全班进行辩论赛。一小儿曰:“日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圆,语气强烈。一小儿曰:“日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节奏明快,针锋相对。孔子曰:“吾不能决也。双方斗为平局,不分胜负。”“哦!”全班发出热烈的喝彩声。我接着说:“孔子当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孔子还活着,当代的孔子会怎么样裁判呢?”学生抢着回答:“仍然是平局。”为什么?“因为两小儿的观点是错误的。两小儿观察事物光凭直觉,被一些表面想象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因为太阳大小也相同,只是背景不同罢了。”以辩论的形式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学习略读课文《牛郎织女》(一、二)两课前,我首先问学生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有的同学说:“我听奶奶说,农历七月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天河两岸的牛郎与织女就是被王母娘娘划得银河隔开的。”同学预习课文,分组合作,用表演的方式演课本剧。于是分四组,每组推荐一名组织者,大家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讨论分组合作。一会功夫节目开始了,牛郎、老牛、哥嫂、织女、两个孩子、王母娘娘、旁白、天兵天将等人先后入场,生动的话语巧妙的加工,既有行象的动作,演员有声有色声泪俱下,达到入情入境,与作者共鸣,及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想象与创造能力,同时激发了兴趣。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我在教《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课文的时间,而后小组合作学习,我作为参与学习的伙伴与学生一起讨论,是学生的组织者,听到有的用提问题、抓重点词句、有的抓重点段落、有的抓主要内容、有的抓点明中心的语句、还有的抓课题的方法,进行交流、合作,展示自己学习成果,还听到恰当的互补,还有的学生把查阅的资料也溶于了自己的学习理解当中,有的朗读的诗;有的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还有的诵《啊!人民想念你》,有的讲借书,几个人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是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这崇高的人格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合作促进互动,互动升华了人格。

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教师进行创造性设计教学的前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就是让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设计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要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首先应有创造性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师用多维的、发展的、超乎一般的观点去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在解救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让学生在导读、预习提示及课后思考练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以小组自学合作、教师引导下,组与组合作,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分清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突破重点。小组获得成功的伙伴,倍受鼓舞,唤起求职的欲望。又如《凡卡》一课续写,有的同学说凡卡写给爷爷的信,爷爷是收不到的,即使爷爷收到你的来信,也不会接你回家的,因为沙皇统治的社会太黑暗了,穷苦的凡卡是不会过上好日子的。

总之,能促进互动、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发挥群体优势,唤起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合作学习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