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月的诗句(精选5篇)

  • 描写秋月的诗句(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形容词用…

描写秋月的诗句(精选5篇)

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诗词 景物描写 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展示了我国古典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创作内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针对能够融合自身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的具体艺术描绘。从文学角度来说,诗词景物的描写,必须注重诗人写景状物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技巧。本文结合自身对文学诗词的认识,阐述了古典诗词景物描写的表现形式。

一、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形容词用做使动动词,是动态描写的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做了不少文章。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了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二、正面与侧面描绘的融合

古典诗词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三、虚实对比与变化的结合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具体地说就是景物的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意象与现实的体现。诗人在诗词创作中常常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去表现各种景物,实现借景抒情达意的文学艺术效果。诗词中的“虚”是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诗人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四、远近层次变化的结合

自然物象的再现,由于观察者所处的方位、远近、角度不同,造成的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古典诗词中诗人从不同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能够引导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全面、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诗中分别描绘了秋山远景与近景,生机勃勃,清新刚劲,给人一种视觉变幻的层次美感。

五、景物对象点面形体概括的描绘

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不同的点线面形体元素构成的概括性物象。诗人在写景状物时,往往不单独表现主体景物,还运用点面结合的衬托手法,描绘出相关的景象,使主体形象更丰满。如柳宗元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对人、鸟、孤舟的描写,烘托出千山、寒江的辽阔,运用了点面结合方式,刻画了诗人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六、声与色的结合

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第2篇

所谓山水田园诗,是指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兴盛于唐代,并在唐代形成了与边塞诗派齐名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以及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考情一览】

目前,高考对山水田园诗的考查内容大致如下: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0年高考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诗,把握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找出诗中能够揭示“访隐者”的词语。从全诗来看,主要写访隐者过程,但遍观全诗,会发现其重点描写的是隐者所居住的环境(山中、偏僻、幽静)和生活(隐逸),首句中的“踏”字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要求从第三、四句概括出具体的“隐者”的形象。概括要简明,有条理,难度不大。参考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根据对选诗内容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从(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定位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这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句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

参考答案:A。

【鉴赏指津】

一、根据选材,把握主题。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一般有: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通过选材来看,这首诗选取的是乡居日常生活的片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从中不难体会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 欢愉达观的情趣。

二、透过意象,体味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

【解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诗歌通过意象所创设的意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首诗中的意象明显具有清新之美。参考答案:诗中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幽静、明净、甜美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安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知人论世,领会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谪居永州时期所作。

题:这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析】注释提示读者,这首山水诗写在柳宗元在永州的流放生活中,在解读时就必须联系作者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因此,洁、静、寒凉的画面透露出的其实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描述了一幅独钓寒江图。在冰天雪地的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表达了诗人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

四、借鉴赏画,鉴赏技巧。

山水田园诗常具画面感,鉴赏时应借鉴图画欣赏的一些技巧。比如,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下面择要加以介绍。

1.远近结合

远景是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一般表现比较开阔的场景和场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近景是将景物推向读者眼前的一种景别。

【例】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前两句描绘秋山的远景:第一句描写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山中的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则是描绘秋山的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的景物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2.动静结合

古代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他们常用的写景手法。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动静结合中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

【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析】颔联中,“明月松间照”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的景象,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所闻,写的是清泉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是动景。两句诗动静结合,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幽迤逦的风景画。

3.有声有色

山水田园诗追求画面美,常常会涉及光色描写。此外,有时山水田园诗,还被称为“有声的画”,表明其中还涉及了声音描写。其实,这是诗人利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写景,以便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析】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析】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整体感受(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此为“面”;再叙实景(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交相辉映),此为“点”,点面结合,就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5.虚实结合

“虚”,指的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虚拟出的景物;“实”,指的是诗人描写的客观、现实的景物。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例】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第3篇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概括这首诗中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这些命题考查的是景物在营造氛围上的作用,或者景物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一般采用“作者描写了……的景象,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的情感”的模式。根据这个模式,在答题时,我们可以分以下两步来赏析诗词的景物形象。

首先,描绘图景画面。写诗如同作画,作者会从各个角度进行描写以尽显景物之美。所以,要讲清楚“作者描写了……的景象”,可以从描写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第一,对于景物本身,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分析。

(1) 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写景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雪似的层层浪花,从形、声、色的角度生动地表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2) 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杜甫的《绝句》一诗就是典型的动静结合,动景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静景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早春的清、新、雅、静。

(3) 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请看范仲淹的名作《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该词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地描绘了塞外景色,抓住秋景的鲜明特点――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建构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写景之中暗寓思乡之情。

第二,从景物给人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感受入手。

比如2009年高考语文湖北卷考查的张先的《西溪无相院》:“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颔联的上句着眼于视觉感受,写浮萍,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首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感受,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首联的“静”字。

其次,品读景物意象。对诗词中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所以,在描述了诗词的景物形象后,还要品读景物的意象,点明其所营造的氛围或者表达的情感。这时,如果能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特点和作用,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作者或借助意象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用枫叶、荻花这些典型的秋天的意象,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或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将思念之情融入明月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或塑造背景、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前半句的三个意象塑造了镇守之地的苍茫,为后半句思乡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或塑造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或衬托人物的气节、品质、性格,如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这一类的意象有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

或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一词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或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的“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的“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的“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

【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宋)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第4篇

《作家作品》

陶渊明东晋诗人,我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田园居》。

《饮酒》是五言诗,田园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陶醉自然的心志。

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四句。强调“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第二层: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乐趣。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在看似矛盾的开篇提出设问,然后推出答案: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作者的心情。

六句貌似平淡,却创造出清新淡泊,耐人寻味的意境。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像,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2、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本诗的特点,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如,前四句主要是说理,但是,作者把抒情与写景融入其中。“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写情,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写景,写情的过程中,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3、“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妙用。

“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从军行》(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王昌龄盛唐诗人,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擅写七言绝句。基本风格是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七言绝句。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广袤无垠,关山雄伟的大西北为背景,描写了边塞的壮阔与戍边将士的艰辛,衬托出戍边将士不辞艰苦,戍守边疆的壮志,歌颂了他们卫国热忱和英雄气概。

二、课文串讲

前两句描写景物,边地的景色,衬托戍边将士不辞艰苦,守卫疆土的壮志;

后两句叙事抒情,概括将士们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战斗经历,也有他们鏗锵的誓言。

三、词语解释

青海长云暗雪山。暗:使雪山暗。

《学习要点》

前两句写景的作用。

前两句描写大西北特有的广袤荒凉的景色,戍边将士遥望关内,思念亲人。壮阔之景衬托出将士们博大的胸襟和不畏艰苦,守卫疆土的英雄气概。

后两句抒情的作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与“不破楼兰终不还”,构成了对比。条件如此艰难,环境如此恶劣,却丝毫没有削残将士们抗敌保国的雄心壮志,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衬托,才使得“不破楼兰终不还”显得更加悲壮。

本诗的中心句是。

不破楼兰终不还。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山居秋暝》(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王维盛唐诗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

其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品集是《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描绘了山中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陶醉自然景色,乐于归隐,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

二、课文串讲

1——2句:交代时间,地点,并创造一个雨后清新,宁静的总体氛围;

3——4句:描写天上明月,地上清泉,一高一低,一静一动;

5——6句:描写人的声音,看到渔舟晚归,一听一看。

7——8句:借春写秋,表达作者归隐的意愿。

《学习要点》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句为第一层,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后两句为第三层。

掌握“空”字的含义。

“空”字表现雨后山间的清新,静谧,自然的变化带给人的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掌握“秋”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点出了时令,呼应了诗题,点染了意境。

重点掌握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

全诗有泉声,笑声,有月光,水光,有松,竹,石,莲,有月照,泉流,人归,舟诗中描写空山雨霁,明月照松,浣女夜归,渔舟唱晚的美丽图景。所表现的是诗人心旷神怡的心境。“明月松间照”写静:“清泉石上流”写动,“竹喧归浣女”写听,“莲动下渔舟”写视。全诗以静为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体现了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三、写景用白描手法。

全诗这一切描写色彩不浓艳,声音不喧嚣,采用白描手法。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行路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五层。

第一层(1——4句):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

第二层(5——6句):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己仕途的艰难。

第三层(7——8句):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终究会有实现理想之日。

第四层(9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艰难。

第五层(10——11句):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图大展。

三、词语解释

1、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忽然又;

2、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毫不犹豫;济:渡;

《学习要点》

1、分析本诗以作者感情变化安排结构层次的特点。

本诗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安排结构层次的。第一层是前四句。显示了作者遭到排挤后的苦闷,悲愤心情;五六句是第二层。以自然环境的险恶,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七八句为第三层,借吕尙,伊尹的故事,来劝慰鼓励自己。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九十两句为第四层,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与激愤。最后两句为第五层,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2、分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诗人的心情。

这里诗人连用四个动词,以两个连续动作,真实地刻画出诗人抑郁悲愤的心情。

3、分析比兴句的作用。

以渡黄河,登太行来比喻作者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自己仕途的艰难。

4、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用意。

借吕尙,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增强了信心,在茫茫前途中看到了希望,表达了对前途的信心;借南朝宗悫的诗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5、本诗的结构安排的方式。

是以诗人感情变化发展来安排的。

6、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作用。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处细节描写。

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 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重视。在分析鉴赏时,必须把握修辞效果。因此学生不但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且能说明作用。如比喻是为了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反问为了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二 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三 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四 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主要包括:(1)神仙鬼怪和梦境,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2)已逝之景之境,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3)设想未来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之景。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 声色结合,绘形绘色

诗歌中把声音和色彩相结合,构成活泼且又绚丽的一幅幅画面,景物如在眼前,富有生活气息。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诗中前两句绘形绘色,运用色彩美,展现了一幅美丽图画:红红花瓣上带着隔夜雨滴,碧绿的柳丝在早晨轻烟中更是迷人可爱。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六 观察角度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七 白描工笔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白描法绘景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素、简洁,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又传神。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父子辛勤劳作、管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构造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