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大全(精选5篇)

  • 优秀作文大全(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这真是一个狂欢的万圣节呀! 一年级万圣节优秀作文100~150字二 昨天我和好朋友彦彦·悠悠参加了 万圣节活动,度过一个尽情玩乐的好时光。我们来到活动现场到处布置了很多漂亮的装饰,许多小朋友和老师们都穿上五颜六色的万圣节服装,老师们也扮装成小…

优秀作文大全(精选5篇)

优秀作文大全范文第1篇

一年级万圣节优秀作文100~150字

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因为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万圣节。走进校门我就看见了同学们身穿五颜六色的化妆衣,有的戴着千奇百怪的面具,有的提着圆圆的南瓜灯,还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冲进教室要礼物 当我们送他们礼物后,他们就像小羊一样,离开了教室。不送礼物时,他们就在我桌上捣乱。

这真是一个狂欢的万圣节呀!

一年级万圣节优秀作文100~150字二

昨天我和好朋友彦彦 悠悠参加了 万圣节活动,度过一个尽情玩乐的好时光。我们来到活动现场到处布置了很多漂亮的装饰,许多小朋友和老师们都穿上五颜六色的万圣节服装,老师们也扮装成小天使 小巫婆 小恶魔等。

我们一起参加了天使队,打败恶魔队,一起画南瓜、一起去魔鬼屋挣奖品,最后大家一起抢糖果吃,玩的好开心好开心啊!万圣节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啊!

一年级万圣节优秀作文100~150字三

今年我第一次参加了万圣节的party。妈妈给我买了道具和披风,扮成了南瓜头。别的小朋友也都扮成了公主,海盗。老师说万圣节又叫鬼节,所以一定要胆子大。老师先教我们做了彩色的蜘蛛糖。接着带我们去鬼屋转了一圈。

最后还关了灯,让我们从箱子里抽签,我觉得黑乎乎得很怕,没敢抽。有的小朋友胆子很大,抽到了香肠和面包。 原来箱子里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可怕啊。

一年级万圣节优秀作文100~150字四

晚上佳音英语课,由于今天晚上上课主题是万圣节,所以我准备好了上课需要的东西:面具、披风、南瓜灯,很早就到了。上课的时候perry老师和我们做游戏,我们每个同学都给老师脸上画画,把他的脸画的可漂亮了。

我的南瓜灯还得来10张绿卡,开心极了。回来的路上,我和曹源麟准备去香格里拉里面捣乱,结果他们27号就已经办过活动了,没有见到戴面具的小鬼,有点失望。不过,门口的阿姨还是给我俩一人一盒糖果,真开心。

一年级万圣节优秀作文100~150字五

今天英语兴趣班的时候,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颗棒棒糖。还说今天是万圣节,西方的节日,路上一边吃棒棒糖,一边听妈妈给我讲万圣节的来由。万圣节是每年的11月1日,西方传统节日,英文名称是:All Saints Day,10月31日被称为万圣节前夕。万圣节主要流行于不列颠群岛、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

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

一年级万圣节优秀作文100~150字六

今晚可可邀请我参加她们英语班的万圣节派对。我和可可都戴上了可可妈妈送的皇冠,有点臭美,呵呵。老师给我画成了小猫,好丑啊,我是回家照镜子才发现的。披着披风,做了个面具,真好玩,不过后来有个老师扮得很可怕来吓我们,我和可可都怕的哭了。妈妈问,别的小朋友是不是吓得都尿裤子了?我说,肯定没有,因为地上我都没踩到水。哈哈,妈妈和可可妈妈都笑得很开心。

不过,我都没吃到那些好吃的,妈妈来接得太早了,真可惜啊!

一年级万圣节优秀作文100~150字七

万圣节就要到了,大家都在为万圣节忙碌着,除了一只小动物 小白兔。小白兔一直在草丛边玩耍,忽然,她发现了一个黑色的东西,她好奇的把那个东西捡起来。那个东西突然转过来,小白兔立刻把那个东西给扔掉。只听见 哎哟,好疼! 的一声。那个东西站起来,对小白兔说: 你好,小白兔。我是小鬼! 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 小白兔问。 我认识所有人, 小鬼说 也知道所有人的名字。 哇!好厉害呀! 小白兔说。

一年级万圣节优秀作文100~150字八

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

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

一年级万圣节优秀作文100~150字九

万圣节,三个具有神秘气息的字,我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一种黑色的气息。蝙蝠啼鸣,黑猫疯叫、吸血鬼张牙舞爪,吊死鬼的灵魂怨诉,南瓜灯的光芒更是幽幽的,幽幽的

我做了一个猫头鹰的面具,它很漂亮,眼圈,羽毛,翅膀的边缘上都有我用彩铅画的黑影,他们咆哮、哀怨。啼鸣,怒吼,都是不安的、不安的。

教室里贴上了一些万圣节的标志物,可惜太少了,少的让我感到了喜庆。这可不行,那么我要去帮帮忙,画了一只黑猫蝙蝠,让这个家伙栖息在吸血鬼的身边,并不宁静地啼叫。

一年级万圣节优秀作文100~150字十

优秀作文大全范文第2篇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5.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7.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12.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3.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14.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根据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材。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

15.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16.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7.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18.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19.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20.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积极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提倡和扶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在评奖、宣传等方面加强引导,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做好图书出版规划,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下转第41页)(上接第7页)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2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优秀作文大全范文第3篇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先后荣获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河北省科学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等多项称号。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建设

为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校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河北省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设置造型艺术学院、雕塑学院、书法学院等12个院部,开设陶瓷艺术、雕塑、篆刻、彩绘、书法、建筑设计等58个学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传统文化多个领域,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兼具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该校是河北省第一所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是我国第二个开设书法专业高等院校,现已拥有书法专业在校生900余人,规模全国最大。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修订本专科培养方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建设体系。注重专业课程的教授与研发,开设中外古典园林分析、园艺设计等园林设计专业课程,泥塑、雕塑、陶瓷、玉雕等工艺美术专业课,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临摹写生等绘画类专业课程,古文字学、诗词创作、楷书技法、篆刻技法等书法类专业课程,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重视通识教育,在公共课程中增加文化传统模块,开设《庄子和中国艺术》、《中西方美术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类课程,增强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化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树立高尚美德。

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该校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聘请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家、胡抗美、霍春阳,著名画家贺玉章、郝华等专家来校任教,邀请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学实践,同时通过建立传、帮、带制度,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提升我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高水平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水平。教师传统文化类艺术创作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佳绩,如陈阳静、娄光林创作的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张国富《霓裳曲》作品获第二十三届国际冰雕比赛银奖等。在高水平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560余项,艺术创作成绩斐然,社会效果良好。

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平台

学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平台建设,建有古风青铜研究所、陈子奋白描花卉研究中心、老庄文化研究中心、雕塑艺术设计中心等一大批专业研究机构,提升师生专业化水平,推动传统文化发展;推进校史馆建设,充分利用校史资源,大力发挥其传统教育基地的作用;建设文庙、武庙、老庄祠等教学实践基地,服务学生雕塑、彩绘等传统文化技艺学习;重金筹建大学生实训、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五、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活动,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每年举办全校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使师生自觉地学习、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开展“学雷锋月”活动、“同绘中国梦,共画文明村”等百余项社会公益活动,号召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了建党晚会、一二九红歌会、“首届汉字听写大赛”、“传统文化走校园――学士学位授予仪式”等。

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交流

学校于2013年成立老庄文化研究中心,以学术交流为方式,探讨道家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国际知名学者陈鼓应先生作为特别顾问,邀请了钱耕森、陈卫平等数十位学者为客座教授和特约研究员;主办“东方文化大讲坛”,联合北京大学、河北大学举办了“老庄思想的多样性与道家文化的多元化”、“道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四次专题学术会议,吸引国内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脉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优秀作文大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百优;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4-0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二级学科。是国民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由此可见,从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所指导优秀博士数可以看出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年份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60~66岁,可以看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研究学者其学术水平和造诣容易达到最高点。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本学科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本学科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整体情况。如本学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情况及分布,“985”工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贡献,本学科在工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相对水平,本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分布,二级学科的特点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年龄分布等相关情况。使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本学科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现状,为相关人员制订合理学科发展规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优秀作文大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冲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60 ― 03

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在互动过程中展现出的抵触或对立的状态。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差异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绝对的,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必然的。

一、文化冲突的实质

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不同形态的文化,甚至同一形态文化内部不同文化观念之间都会因差异和分歧而引发冲突,可以说,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诱发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差异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绝对的,因此文化冲突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必然的。不同的生存环境对其内部的人们产生的刺激和作用也不尽相同,进而造成人们对内和对外的感受和认知也千差万别。虽然在同一的、封闭的生存环境内,人们会形成许多共识,一旦这种封闭的状态被打破,人们带着已形成的“先天性”的认知去和其他不同群体进行互动,必然会产生摩擦,进而引发冲突。

文化冲突实质是不同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所谓价值观念,是指主体以自身需求为衡量,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认定和辨别是非的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说,价值观念反映出在经济关系中人们的利益和需求,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涵盖着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任何形态文化的形成,也都是基于一个全体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取向,共同追求和努力实现的成果。

文化冲突虽然实质是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但文化差异却是其诱因和表象。因为,文化差异并不是引发文化冲突的充分必要条件,差异只是前提,冲突往往是其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因素等)共同催化作用后的产物。如,1861年爆发的美国南北战争,战争的导火线看似是南北双方对黑人文化认同的差异,但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并没有积极履行《独立宣言》中的承诺,白人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在战争前后都始终存在,这种现象激怒了南方,继而引发了内战,同时掀起了激烈的民权运动。

价值观念在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所有文化现象的思想基础和显著标志,价值观念是文化的培育者和塑造者,如果某种文化缺少一种能够主导其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这种文化必定会步入歧途,甚至消亡殆尽。纵观历史,中国传统社会历次朝代更迭的根本原因,就是统治阶级与底层百姓在价值观念和利益分配上的严重分歧,百姓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最终揭竿起义暴政。因此,文化能够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走向强盛提供支撑,而文化的价值观念则是这种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次的决定要素。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根本原因就是决定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差异,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主要是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

二、文化冲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桎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迎来了“大熔炉”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丰富甚至激烈,同时也造就了全球性文化冲突的时代背景,而在这种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文化冲突背景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外来文化入侵: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西方文化思想接踵而至,尤其是随着文化贸易的不断繁荣,美国的“文化霸权”也在全世界迅速膨胀。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侵入日渐加深,,一些人开始热衷于这些外来文化,并逐渐接受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选择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淡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削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一些年轻人们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陌生和轻视,特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认知更是少之又少。例如,一些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极少关注我国“端午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对于节日的由来、蕴含的意义更是“一问三不知”;又如,一些人喜欢《哈利波特》的奇妙和魔幻,追求《暮光之城》的热烈与浪漫,却很难去研读《四书》《五经》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反观“四大名著”的现实意义;再如,一些人追捧欧美、日韩的流行音乐、院线影视,却对京剧、相声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置若罔闻,甚至认为其是“老古董”,更谈不上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扬。除此之外,一些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伟大智慧、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传统工艺技术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现状,而这些现象都说明,外来文化的侵入,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大大削弱了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价值挖掘不够:削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就需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不够,很少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系统地对中华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脱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一种科学化阐释,造成对优秀传统文化“通俗化”的阐释缺失,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民眼中一直是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状态,同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庸俗化”的阐释,催生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低级恶搞、过度包装等现象,使得人们无法真正掌握其深刻内涵。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就是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解读和研究,这直接导致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众多价值观念无法与当前社会需求进行对接,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没有得以展现,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三是还做不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部分地方政府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过程中存在“保而不用”的现象,缺乏创新举措,将传统文化弘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程度不深,致使部分地区传统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无法有效地和文化产业对接,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传统文化资源被侵占:削弱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千百年来对世界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愈演愈烈,世界各国开始将目光聚焦在文化产业,打响了世界范围的文化资源争夺战。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文化资源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任何国家都可以对其进行利用,但有些国家在共享世界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显现了文化霸权,对他国的文化资源实施抢占和掠夺。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正在遭日本游戏企业的抢注,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也曾被韩国列为其国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抢注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文化资源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中国在文化资源维护的上的严重失利,使得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受到严重制约,直接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形象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文化认同的实现。

文化资源的争夺现象不仅发生在国家之间,我国内部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文化资源利用的矛盾冲突,例如,2016年,湖南、贵州多个县市因夜郎国都邑问题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类似这样的争夺还有很多,像河南和湖北对诸葛亮躬耕过的南阳的归属问题展开争夺,商丘和黄陂也在争谁是花木兰的真正故乡,甚至就连西门庆的故里也被争得不亦乐乎。各地这种“脸红耳赤”的文化资源争夺,究其原因并不是追求学术上或历史真相上的突破和验证,而是意图将这些资源占为己有,以实现日后更大的增值,这种只重视利益而忽略文化自身建设的观念,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文化冲突的路径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蕴含着中华民族经历数千载社会历史文化的磨砺而成的博大智慧,对于强化个人修身、倡导家庭道德、促进民族团结、引起世界共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因此,面对文化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更好、更优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绚烂的瑰宝,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

首先,实现在学术研究上的突破,这有助于更加科学、系统、精确地阐释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价值。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一种科学的审视态度,有些人甚至对“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傻傻分不清楚”。其实,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秀”,它是传统文化在“去其糟粕”后“取其精华”的部分,因此较传统文化而言更利于人们道德素质的提升、更能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团结、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尊重态度和敬畏之心,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精准掌握并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价值结合点。同时,要用辩证、科学、历史的视角,全面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机遇,要进行选择性、合理性的吸收和融合,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改造和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性。

其次,实现在传播方式上的突破,这有助于摆脱传统传播手段的束缚,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工艺在传承方式上往往依赖于“亲授”和“家族化”的模式,虽然这种传承方式能够保证这些技艺不被外族势力所侵占,但是也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播,导致大部分技艺严重缺乏创新性,有的技艺甚至已经失传。如果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智能化的新媒体进行整合,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适应当前新的文化互动方式,并能够在这种互动中不断增添文化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创新。同时,新媒体中多元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摆脱枯燥的桎梏,人们可以通过自主选择易于自身接受的方式,对传统文学典籍、经典著作进行阅读和学习,这也增加了传播的趣味化。

(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良好生存环境

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做好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应当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一个益于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相关制度体系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为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法律层面的强制性保护,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和开发的合法化、制度化、规范化。具体来说,一是针对文化保护出台国家阶位的法律法规,制定有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博物馆和其他特殊管理条例,并配套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二是加强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和执法监督,充分发挥法律手段的效能,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高效能的保护。

其次,要健全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维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世界范围的文化资源竞争,实际上就是对文化知识产权的竞争,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备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障体系,难以阻止文化资源的滥用和流失,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以及保护措施。在建立的过程中,一是要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的主客体和相关内容,确立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使用许可。二是在保护措施要体现对传统工艺、重要艺术资料、相关著作权等方面的保密规定、出境限制、转让限制等,用强制性手段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被掠夺、流失海外。

再次,要制定开发和利用的政策措施,保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更加科学合理,这也是一种利用政府政策和法令制约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具体管理时,一是要根据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成熟程度,坚持适度性开发。对于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应当为其量身定制相应的市场运作模式,保证其效益的最大化,而对于条件未成熟的资源,应当通过进一步的培育,实现成长成熟后方可利用。二是要不断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开发和利用必须要以利于保护为前提,特别是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把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过度开发和损毁性的利用。

〔参 考 文 献〕

〔1〕童列春.论法治中国的文化冲突、兼容与整合〔J〕.社会科学战线,2016,(01):243-252.

〔2〕钟启春.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中国文化建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4):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