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儿童节的诗句范文第1篇
一、为何教――美化童年生活,丰富生命底色
古今中外的诗论对诗歌的功能见仁见智,有“教化”说;有“兴观群怨”说;有“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说,对于稍有语言和人文素养的现代人来说,有了诗,沉重的身体容易变得轻盈;浮躁的心情容易化为平静;烦躁的脑海容易得以安静。对一个人来说,童年是其一生的根基与核心,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美好岁月被记录在了年轮的最中心。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儿童诗在儿童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节奏、韵律和内在的美感,对儿童的性格优化起着重要作用。一个经常诵读诗歌的儿童,他的耳中溢满了春笋般活泼的生命旋律;他的眼里装满了鸟鸣蝶舞和云开花笑的真趣;他的心中拥有了更多的天真、单纯、爱和神圣。在成长的过程中,他耳濡目染的人和事,都会罩上了一层美的光晕。如果一个人能永葆这样的“赤子之心”,也意味着他的生命底色是健康而美丽的。
二、教什么――抓住语文共性,突出体裁特性
被选入教材的现代儿童诗,首先是作为一种语言载体入选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教的就是作为语文的现代儿童诗所具有的语文性,也就是关于字、词、句、段的教学,关于阅读和理解。
但是,现代儿童诗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本载体,“教什么”还有其自身的特性。首先,它在形式上具有“短句、分行、押韵、讲究节奏与韵律”的特点,便于抒情、便于诵记。其次,它在情感上具有强烈的儿童色彩,而淡化思想的深刻性,即“情动于衷而发于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代儿童诗语言的天真精炼决定的。再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歌本身是一种富有含蓄性的形象艺术。现代儿童诗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并依赖想象展开巧妙的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探讨诗歌的艺术构成,如音韵、节奏、意象、情境、联想、想象、情感等。可以选择一两个这样的艺术元素针对具体作品,引导学生体会现代儿童诗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美感。特别应当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情感,指导儿童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述,提供有效的鉴赏方法,逐步培养和提高儿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和习惯,“得法课内、得益课外”,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来巩固拓展课堂教学,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
三、怎么教――以读贯穿始终,以讲辅助阅读
“诗以声传,行之久远”,儿童诗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朗读。加强儿童诗歌的朗读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强化记忆。儿童头脑中积累的大量精彩的语句,绝大多数是诗句。加强朗读,是达到快速识记的有效途径。二是能渲染抒情。很多儿童诗通过反复朗读能逐步渲染出抒情效果。三是有利于诗意的理解。再三诵读,能把诗所表现的生活情趣、事物理趣渐渐地浸泡出来。于漪老师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读诗,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声音响亮,字清句准,即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要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流利是指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能读出句与句之间、短语段之间的间歇,连贯流畅,速度适中。有感情是指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恰当;读出轻重缓急,比较准确地表达出诗的思想感情。可见,诗歌对“读”的要求比较高,儿童在读诗时教师要适当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读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叶圣陶对“讲”在“读”中的“度”和“法”有两个精妙的比方:“或扶其肩,或携其腕……诱导并启发,讲义并示范。”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要舍得把充裕的时间给儿童自由读,扫除字词的“佶屈聱牙”把一首诗读得“朗朗上口”。之后,再指导儿童读出诗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和抑扬顿挫,以表现出诗句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节奏变化,进而体会出诗句的思想感情。如通过教师范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最后一节:“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学生读的语气逐步加强,容易读出少年儿童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的豪迈气度,让诗的魅力召唤他们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光荣行列里。在指导儿童理解诗的内容方面,教师要精讲、善讲。儿童诗中关键的词句,是一点就破,一破就没有想象力的,深挖儿童诗的微言大义会把儿童诗教得不是诗。其实,生活阅历是诗歌最好的解释,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是谁为我们安排下这幸福生活”中的“谁”,儿童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理解为“家长、老师”,也就行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能力理解出诗句中的“谁”指的是党和人民。
儿童节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一、浸染语言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鉴赏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
1.音韵美。儿童诗语言活泼、纯净、童真、美好,读来朗朗上口。如《雨后》中的诗句:“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又如:“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教师不必与学生讲解押韵等技巧,可在反复的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韵脚的规律和整齐,感受诗歌的节奏与美感,以及“ao”韵给全诗奠定的活泼欢快的情感基调。
2.童趣美。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充满了儿童情趣。儿童诗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音韵美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写孩子情态的词句,感受诗句语言所表现的童趣美。如,可让学生说说“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的样子,结合插图感受小妹妹外形上的纯真可爱;还可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的动作,并让学生紧扣诗句语言,评价同学演得像不像,一方面形象地再现了诗歌情境,感受到小妹妹小心翼翼地玩水的样子,另一方面也关注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到位。
3.画面美。《雨后》首先呈现出的是一片雨后广场孩子们尽情嬉戏的场景:大雨过后,云开日出,广场上经过雨水冲洗的绿树更加青翠欲滴,树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灿灿金光,而广场上积水形成的一片“海洋”里,孩子们赤着双脚,高挽裤管,踩水啊,呼喊啊,欢笑啊,“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孩子们无忧无虑、不受拘束、尽情玩水的热闹场景,造成了无比欢乐的氛围,群体之乐流溢纸端。然后,作者把视线投向了在其中玩水的小兄妹俩,如镜头的特写,由远及近地把学生的目光也牵引到了两个和自己同龄的孩子身上。虽是短短几节小诗,却错落有致地表现出了诗歌充满童趣的画面美。
二、创造生活
儿童诗描摹的是儿童的生活,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体悟甚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赋予诗歌以崭新的丰富的生活意义,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去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
如教学《雨后》第一小节“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教师让学生读完诗句后,出示填空:这是一片( )的广场。学生联系诗歌内容,纷纷畅谈自己的理解。随着学生们的对话,诗歌形象逐渐丰满,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逐渐接近,一个充满着孩子欢声笑语的雨后广场由远及近,来到学生的面前。儿童诗的语言含蓄凝练,给人许多补白和想象的空间,学生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不仅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更通过学生的想象丰富了诗歌的画面和情景,再现了儿童的生活,让诗歌所展现的空间无限放大,让学生的心灵在其间得以释放和生长。
如果说上述教学片段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谈理解丰富了的雨后景致,那么下面的片段就是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创生活动的画面。在教学诗歌第二小节“小哥哥摔了一跤”时,教师提问:小哥哥为什么会滑了一跤?学生联系上下文,开始了小哥哥滑跤原因的推断。这样的交流对话与互相补充目的在于让诗歌所展示的生活情境更为具体和开阔,让学生能真实地触摸到诗歌所表现的形象,真实地感受到语言的温度和阅读的愉悦,以及童年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体验。
三、发现自我
在引导学生与诗歌对话的过程中,无须面面俱到地去咀嚼玩味每一句话的意思,这样反倒容易削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只需要教师抓住一首诗中最值得品读和揣摩的地方,最能引发学生活跃思维的地方,也就是最充满着浓浓诗情的地方,打开学生心灵,连接儿童本性,实现自我发现,引感共鸣。
《雨后》中就有两处值得学生咀嚼品味的地方。一处在诗歌第三小节,小哥哥使劲踩水后摔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要引导学生读出问题:为什么小哥哥摔跤后,嘴里说着“糟糕”,而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呢?这看似矛盾的表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唤起自己以往的生活体验。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思辨中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小哥哥踩水时的无所顾忌和竭尽全力,从而理解到小哥哥尽管滑了一跤,觉得有点“糟糕”——可能是担心妈妈责怪,也可能顾忌小伙伴们笑话——但他为踩水尽情而兴奋,为溅起的水花高过同伴而骄傲,更为自己体验到了别人没有经历的摔跤的快乐而自豪。这样的童心之乐,跃然纸上,充溢心间,能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发出会心的一笑。
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最后一小节,小妹妹既然小心翼翼地跑,为什么心中还希望自己像哥哥一样摔一跤呢?儿童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审视生活,表达儿童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生致,产生共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人物,感受小妹妹担心摔跤又渴望摔跤,羡慕哥哥想玩得更尽兴一点又小心谨慎提着裙儿走路的情态和心理;同时,通过小妹妹这一个十分符合儿童本性的形象,连接起学生生活和个性,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之中,唤起全部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快乐。观照全诗,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广场的欢乐沸腾,美好的童年时光,倒映在学生心里,成为孩子们诗心生长的土壤。
儿童节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本位;儿童诗;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0801
儿童诗富有深厚、纯真的情感,且生动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而现阶段的儿童诗教学僵硬,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使儿童诗教学回归学生本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儿童诗诵读教学丰富化,充分展现儿童诗的独特之处,提升教学质量。
一、适度引导,启发学生心智
小W语文教学不仅是情感表达的工具,还肩负着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使命。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形象直观的实物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感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抽象的概念或事物具象化,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字的含义,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同时,教师应结合诗歌的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思考的魅力。另外,教师应进行拓展性思维练习,让学生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
例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上课伊始,教师应让学生理解“盲”字的意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为何要送蝈蝈给盲婆婆,让学生感受到“我”为了给盲婆婆带去更多的欢乐而送蝈蝈给她,体现出“我”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帮助。文中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一句较为抽象的句子,教师继续追问:“盲婆婆既然看不见,怎么能走进田野呢?”在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虽然盲婆婆不能走进田野,但是蝈蝈的叫声能够让她联想到田野那盎然生机的景象。”“您听,它唱得多好”这是对蝈蝈的夸赞,它之所以唱得好听,是因为它给盲婆婆带去了欢乐,让婆婆在蝈蝈的鸣叫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这首儿童诗将“送”的用意与蝈蝈欢快的鸣叫声以富有意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充满爱心的少年形象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应注重分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
二、解读文本,传递知识与情感
进行儿童诗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本位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实现传授知识和传达情感的双重目的。基于此,教师应充分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找到作者创作诗歌的情感来源,对诗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认知文字,领悟词句,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与韵味,不断积累知识。另外,教师进行诵读示范时应准确把握音调与情感的关系,把握好语调的节奏,给学生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规范、流畅诵读的目的。
例如,教学《乡下孩子》时,这首儿童诗将乡下孩子的见闻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快乐的生活图景。因此,教师应用赞美的语调进行诵读,让学生体会到乡下孩子的快乐生活。如“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片的形式将蝴蝶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展现乡下孩子的聪明和创造性。在诵读时,教师应将互相对称的语句读出节奏和情感,如“欢唱”“黄鹂”“盛开”等词语应以欢快的语气进行诵读,“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等语句要有较强的节奏感读出来,表现出赞叹之情。
三、反思教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是否领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并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重视儿童的心灵体验,引导学生以儿童的思维对诗歌进行感知,以儿童的眼光对教学方法提出质疑,从而不断完善儿童诗的诵读教学。同时,教师要从儿童天性的角度来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诗歌的美好,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表达师生间深厚情感的小诗,诗情画意的景象滋润着教师的心田。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对诗歌进行分析。对此,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文中我们为何要踮起脚尖儿呢?”原来是想悄悄地将紫丁香送给老师。夜深了,教师仍在灯下写教案,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辛勤付出,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增强师生间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提高诵读教学效果。
儿童节的诗句范文第4篇
随着课外阅读的进一步推广,儿童诗这种形式也日益受到关注。它内容生动有趣,文字流利自然,节奏明快活泼,非常适合儿童念唱和朗诵,同时短小精悍,充满丰富的想象,又童趣盎然,非常适合学生写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他们的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他们对生活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常常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和发现能打动他们心灵的东西,他们童言无忌常常不经意地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性来。笔者近日执教了一节儿童诗创作课,旨在探索儿童诗仿写、创作的一般课堂模式,探索如何有序引导激发出儿童天生的诤陛。
二、现场扫描
第一阶段:观摩儿童诗赏析创作课《蜗牛》,教学流程如下:
1.赏析台湾童诗作家林良的两首儿童诗《蜗牛》,学生以诵读、品析诗句的趣味性橹鳌
2.欣赏两位小学生的儿童诗作品《蜗牛》,学生模仿写诗句。
3.观赏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蜗牛的各种形态,选择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创作儿童诗《蜗牛》
第二阶段:教研大组长评课。
1.这节课的亮点。一个内容――关于蜗牛,学生熟悉且喜闻乐见;两种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充满灵气的思考;三个层次――①赏诗,欣赏名家的诗情;②仿诗,感受同伴的诗心;③创诗,挥洒自己的诗意。
2.用复盘的方式来看这节课.第三阶段:听课教师畅所欲言,发表对于童诗的看法。要大胆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敢于在低段引进这种文学形式,
三、活动反思
潘新和先生指出:语文教育的极境,当是诗意人生的教育。让孩子写儿童诗歌便是诗意语文的教育。诗意语文,正是要借助儿童无瑕的童眼,为他们的人生亮起一道道真、善、美的风景线。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有:
1.有读诗的兴趣。耳熟能详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出爱诗的学生,首先自己得做个爱诗的老师。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诗丰富教师的内心世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部分;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通过阅读促使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总结、反思,使其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精神日趋进步、不断完善和提升。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所以,教师,必须成为儿童诗的“第一读者。”
2.有选诗的眼光。书店、网店、百度……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途径都可以搜到一大堆儿童诗,但到底哪些是我们学生需要的呢?我们在为学生选诗的时候,必须掌握一个原则――不偏食,要把不同国籍、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多样化的儿童诗选出来供学生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有大量阅读的储备。
儿童节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爱与美 教育目标 教育手段
儿童诗以精炼,优美的文字,诗的意境及形式,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人及事物,运用夸张与想象,使之富有韵律美?图画美的意境,幼儿乐于阅读,且能伴随其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引导幼儿接触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和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突出了儿童诗艺术欣赏的要求。那么如何欣赏?欣赏什么?在教学中如何教育启发幼儿?我们就此讨论儿童诗欣赏的相关问题。
1.感受儿童的诗主旋律——爱与美
1. 1 儿童诗主旋律之一——爱的灵魂
儿童诗追求的是简洁?幽默?谐趣,更注重情感的真挚和纯洁,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是一种抒情艺术,最容易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儿童诗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爱更是儿童诗情感的主旋律。
1.1.1 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之爱
幼儿眼中的世界是丰富的多彩的,一片火红的枫叶,一只翩翩的服帖都能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及爱心,那怕春天的一丝新绿,在儿童眼里也有说不出的可爱。如顾萍作品《我也变成了春娃娃》:春娃娃/笑哈哈/唱着歌儿走来了/握握我的手/手儿发了芽/亲亲我的脸/脸儿乐开了花!作者运用拟人化自然而然的刻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及幼儿在花红柳绿的季节中那抑制不住的欢呼雀跃心情,非常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再配上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大自然清新明丽?温柔纯净的美感
1.1.2 温馨醉人的动物之爱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很多的小朋友更喜欢有动物的作品,如《珍珠被》:晚风轻轻吹/吹皱了小河水/水中鱼儿跳起舞/摇头又摆尾/星星下河来/洗澡闪银辉/小鱼小鱼可真美/盖床珍珠被。儿童诗化寻常为美丽,化平凡为神奇,简洁的词句表达出了幼儿对小动物的深深喜爱。一切都是显得那么温柔?纯洁?爱意融融。
1.1.3 深情浓郁的师生之爱
爱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表达了幼儿做纯真?最强烈的情感。如《鱼尾纹》:老师的眼睛/像一泓清泉/我就是一尾小鱼/游过来又游过去/终于,游出了老师眼边的/鱼尾纹。表达了幼儿对教师美好的幻想?美丽的情感。把幼儿对教师的挚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
1.2 儿童诗主旋律之二 ——美的再现
儿童诗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的诗它的美,它的美贯穿与诗的始终,无所不在,幼儿在美的意境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1.2.1 语言凝练韵律之美
儿童诗形式灵活多样,语言精练优美,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具有明快趣味,富有韵律美。如:《风娃娃》柳枝上荡了个秋千,树儿绿了/草地上打个滚,草醒了/亲了亲小河,河水叮咚响了/青蛙爬出洞穴,扑通一声跳进小溪/小熊钻出树洞,打着长长的哈欠/牵牛花爬呀爬,爬上了竹篱笆。作者将风比拟成一个可爱又调皮的小姑娘,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自然现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富有童趣。整首诗荡漾着清新明朗的美。
1.2.2 丰富的幻想和想象创造出奇妙的意境美
诗人总是运用神奇的文笔,为幼儿创造出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意境。如:高洪波的《我想》:"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帐篷。诗人展开奇妙的幻想,让人无法猜出脚丫长出的绿色帐篷会是什么样?为幼儿营造出一个浮想联翩的意境,提供无限的想象与幻想空间。
2.儿童诗欣赏的教育目标
儿童诗的感情纯朴真挚,意境优美动人,爱中富含着美感?美因为爱而更加迷人。幼儿园的儿童诗欣赏应该是爱与美的统一,主要教育目的: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丰富儿童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2.1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儿童文学作品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所存在的,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审美性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儿童诗诗句音韵和谐,意境奇幻迷离,诗爱和美的完美结合,儿童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和更多的"营养"。儿童诗应该提倡审美性,而降低认知方面的要求。
2.2 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有人说,诗歌诗精神和血液里的东西,引起的是灵魂震动,儿童诗最重要的诗对感情基调的把握,文学作品通过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促使幼儿体验和理解作品,轻松?咱然地接受情感教育。以往我们检验幼儿学习效果往往是背诵,而其实幼儿对于喜爱的诗句,往往在短时间以内就能接受,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是掌握作品的必须要前提,背诵只是深刻体验的自然结果。
我们要启发幼儿先体验儿童诗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如金波的作品节奏欢快,荡漾着清新?明朗之美,圣野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童趣和抒彩,然后体验作品优美动人的意境,如"蓝蓝的夜空/像个湖一样/无数的银菱/就在湖里长/一条菜菱船/银光闪闪亮/打从湖东岸/划向湖西方。短短的诗句荡漾着童心童趣的灵动之美,无边无际的想象如浮云般随意飘动。再次是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腾毓旭的《窗前,一株紫丁香》:"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作伴。"朴素简洁的诗句,深蕴着纯真?细腻和情感。
3.儿童欣赏的教育手段
3.1 将诗歌欣赏融于生活
诗歌欣赏,必须反复的品味,方能沉醉于它的神韵之中,在专门欣赏之后,仍要利用其余的点滴时间,随时随地的欣赏,以加深其印象。
3.2 加强各种欣赏手段
诗歌的欣赏可谓逐步艺术化,在强调诗歌的文字与韵律时,反复朗诵是诗歌欣赏的基本途径,其次是创新多种形式,如多媒体图画,声音与动画在欣赏中运用;其三是创造情景交融,主客观为一体的?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引导幼儿进入艺术境界;其四是由于儿童智力?趣味?爱好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提倡个性化儿童诗欣赏。此外还以运用特殊的教育机会,如幼儿生日,升班会及某一个孩子的情感经历方面,加强儿童诗欣赏。
3.3 架好与幼儿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