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体操(精选5篇)

  • 艺术体操(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参训动机调查发现,运动员参训动机中因为“自己喜欢”而参加训练的有38人,占到统计数量的41.76%;因为“锻炼身体”而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有25人,占到统计数量的27.47%;因为“家长要求”而参加训练的有19人,占到统计数…

艺术体操(精选5篇)

艺术体操范文第1篇

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年龄调查发现,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中,年龄在15-17岁之间的人数有39人,占到统计数量的42.86%;年龄在12-14岁之间的有22人,占到统计数量的24.18%;年龄在10-11岁之间的有18人,占到统计数量的19.78%;年龄在7-9岁之间的人数为12人,占到统计数量的13.18%。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年龄的调查统计表明,吉林省艺术体操后备力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随着年龄下降的原因,对教练员进行了进一步访谈,访谈发现,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竞技体育规律造成能够走到冠军的运动员毕竟是极少数,而大多数运动员将面临自主择业的境地,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退役运动员择业压力非常大,并且很多运动员在从事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伴有伤病等。这也是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艺术体操专业训练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艺术体操选材过程中在柔韧性、力量、爆发力、灵巧和协调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选材标准。许多适龄的孩子由于达不到选材要求而不能进入业余体校从事专业的艺术体操训练。这些都是造成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数量随年龄下降的主要原因。

2、运动员参训动机调查

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参训动机调查发现,运动员参训动机中因为“自己喜欢”而参加训练的有38人,占到统计数量的41.76%;因为“锻炼身体”而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有25人,占到统计数量的27.47%;因为“家长要求”而参加训练的有19人,占到统计数量的20.88%;通过艺术体操“培养气质”而参加训练的有6人,占到统计数量的6.59%;还有3人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原因是“成为冠军”,占到统计数量的3.30%。通过数据统计情况来看,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参加训练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对艺术体操运动的喜爱。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员由于自身对艺术体操项目的喜爱而参加训练这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源头,也对其今后的训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吉林省艺术体操的长期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还有27.47%的运动员是出于“锻炼身体”的动机参加业余体术体操训练。长期从事艺术体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柔韧、灵敏、协调、力量以及爆发力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对气质培养和协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艺术体操训练内容满意度分析

目前吉林省艺术体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性队列练习、体态练习、身体柔韧度练习和简单音乐练习、芭蕾舞把杆训练、美国式地面训练、新体训练等内容。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91名艺术体操队员走访调查发现,其中有41名运动员对现有训练内容表示基本满意,占总人数的45.2%,有36名运动员对现有训练内容表示不满意,占总认识的39.7%,满意的有12名运动员,占总人数的14.1%。由此可见,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训练内容基本满足运动员的需求,同时还有39.7%的运动员表示不满意,通过访谈发现她们认为应该增加更多基础使用性的知识。因此,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在安排训练内容时,应增开各种风格舞蹈的练习、艺术体操器械的基本动作、艺术体操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4、运动员参赛情况调查

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91名艺术运动员的走访调查,参加过1次艺术体操比赛共有75人,占总人数的82.4%,从未参加过比赛的共有10人,占总人数的11%,参加过2次比赛的共有3人,占总人数的3.2%,参加过4次比赛的人数只有1人,占总人数的1.1%。吉林省业余体校大部分艺术体操运动员参赛频数为每年一次艺术体操比赛,只有个别高水平运动员保证较高频数的比赛,很多艺术体操运动员由于缺乏比赛实践锻炼,不利于吉林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5、结束语

艺术体操范文第2篇

从体操的起源和发展研究艺术体操的美

艺术体操是自然体操、韵律体操和现代舞蹈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发展形成的。艺术体操作为女子体操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体育教育的一种手段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瑞典体操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林氏体操”,其宗旨是使身体按自己的意愿活动,并根据体操练习的功能,将其分为教育类、军事类、医疗类、美学类等4类。法国舞蹈家费・德尔沙特为了帮助演员改善表演姿势,创立了一套富有表现力的体操体系,这套适应新舞蹈的身体训练方法体系,使动作富有美感和表情。欧美体育界很快借鉴了该体系的某些方法,通过富有自然想象的自然动作抒发内心的情感,最终达到健身健心的目的。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生理学家、舞蹈家对女子体操进行了改革。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乔治・德迈尼主张女子体操应该柔和幽静。瑞士的音乐家、教育家台尔克罗兹设计了一种身体练习和音乐节奏相结合的音乐体操,他的训练体系是把身体训练作为理解音乐的一种手段。

艺术体操发展到今天,人们更加注意艺术体操的美学研究,从艺术体操的各方面来探讨美。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她认为艺术体操的动作应该自然,所有动作都应从自然的跑和跳跃等动作中派生出来,她的舞蹈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体操相似,既锻炼身体更充分体现了赏心愉悦的美感。

艺术体操的美学构成

艺术体操动作内容繁多,风格各异,各类动作均具有优美和艺术性的特征,充分地展现出协调、柔和、幽雅等女性健美气质,可分为徒手练习和手持轻器械练习两大部分。主要用各种走、舞步、跳跃、平衡、波浪及技巧中的滚翻跌扑,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有韵律的身体活动,以身体姿态展示女性优美的风姿。

艺术体操不仅有体育运动的健康美,而且融合了包括雕塑、绘画、工艺在内的艺术美,以及芭蕾舞、民族舞、技巧、武术、杂技、戏剧等技术之精髓,而且还创造了一整套有思想、有感情、有层次、有结构、有难度的立体练习程序,从而构成了艺术体操的美。

艺术体操以独特新颖的编排,婀娜多姿的舞蹈,袅袅婷婷的动作,运动员健美的体型,以及协调一致的音乐配合等因素来展示优美而和谐的姿态美。它要求每完成一个动作不仅具有线条美和节奏美,而且还要有屈伸、高低、强弱、快慢、缓急、正侧、虚实、方圆、断续、顿挫、张弛、离合等变化,表现出艺术体操的高雅和谐、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美,从而使人们感受到青春美、健康美、生活之美,以显示出震撼人的艺术效果。

艺术体操的审美规律

1、艺术体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美的追求是艺术体操的重要特点之一。一套高质量的成套动作就是要在音乐、形象、动作、舞姿、线条等各方面追求美、创造美。艺术体操不是动作简单的连接,也不是难度动作的组合,而是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巧妙地把技术动作、音乐的节奏及人的风格有机而和谐地组织起来,把各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艺术体操以高难的技巧、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旋律、协调的色彩、感人的艺术形象,综合成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创造出鲜明、完美的意境,产生强烈的审美力量,令人心驰神往。如果忽视了任何一个局部,如技巧难度太低,音乐的旋律太差,造型不美,神形分离等都会影响整体效应,就像人缺了一只手或一条腿一样。所以在艺术体操中决不能把技巧、舞蹈、造型、音乐等看成是独立的,个别的,而应该严格地按照每一局部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并把它们和谐、完整地统一在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民族风格之中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方可产生出韵味十足风格突出的艺术感染力。

2、艺术体操的形象之美

艺术体操把形象作为审美特征的基本标志。艺术体操之美,实质上就是艺术形象美。艺术体操的形象是指在表演中对情感、动作个人风格的完整表现。艺术体操运动员不仅需要表现力,而且要敢于表现,善于表现,通过身体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创造出可以直接作用于观众视觉的立体的艺术形象,把艺术体操内在的感情通过身体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波浪式的身体动作,可以被描绘出来,好似海鸥在海上飞翔或天鹅在湖面上悠闲地漂浮。一个美好的形象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善于通过动作的外部形象把人的个性、思想感情和特有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真正做到情姿相融,形神兼备,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这就是艺术体操的形象之美。离开了形象,便失去了它的生命。

3、艺术体操的音乐之美

艺术体操运用音乐伴奏,不仅烘托气氛,更是各种形态和技术展示的艺术手段,所以音乐被称为是艺术体操的灵魂。艺术体操离不开音乐,而在音乐三大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中,节奏可以看作是骨架,是音乐流畅活泼、宽广平衡的表现。在艺术体操中,每一个动作都受到节奏的制约。可以说艺术体操各种美的统一,最终必定由音乐节奏来完成,任何动作的节奏失调,都会影响艺术体操的美,因此,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要协调一致。再者,如果音乐选得不够理想,旋律不够优美,节奏较为单调,或把不同风格的音乐硬拼在一起,或是剪接质量不高,或是运动员的动作与音乐节奏不够吻合,动作未能充分表达音乐的意境或风格,都会影响艺术体操的美感。相反,曲调优美、风格鲜明的音乐,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激情,突出个性,增加动作的感染力,还可以增强表演的气氛和艺术感染力,给观众留下美的印象。

4、艺术体操的难度之美

艺术体操的技术难度,对创造优秀的成绩有直接联系。但必须摒弃低劣或平庸的技术难度,以免使形象失去它的美感和真实感。艺术体操中身体动作是重要的技术基础,是由跳步、平衡、单足转体、波浪等基本动作,以及各种移动小跳、单足跳、摆动绕环等动作组成,其中跳步、单足转体、平衡3类动作丰富多变,是组成难度的核心部分。新颖独特、高质量的单脚旋转还是构成独特性和熟练性加分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在成套动作中还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抬头挺胸的旋转及各种舞姿的旋转充满着梦幻般的色彩;短半径快速的旋转则可体现欢快、激昂的情绪,渲染热烈的气氛,展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艺术体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艺术体操探索

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便需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术、能力这三个基本的要素。其中知识主要是指艺术体操理论、技术则是指各种动作和技巧,能力则是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的一种综合素质。较高的能力可以使艺术体操的知识和技术得到快速升华。因此,能力在艺术体操的几个要素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知识可以通过不断巩固而记忆深刻,技术可以经常练习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但是能力确实天生的。就算是后天培养也还是有一定的限度。换一个角度看,不管是技术还是知识的掌握都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因此,在艺术体操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能力的高低然后进行区别教学。

一、艺术体操教学方法探析

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有差别,基本上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学习艺术体操的基础,而特殊能力则是最高层次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艺术体操的过程中,应该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其中包括:模仿能力、音乐感受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便能够促使学生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遵循体育学的教育原则,还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律。其基本的规律包括: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体技能形成规律、人体技能活动规律和人体适应规律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别,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各自的特点,这样便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向前发展。除了上述的条件之外,教练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训练,这也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前提。教练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新动作的教学应用分解教学法

根据调查了解,目前很多学生虽然喜欢艺术体操,但是因为其基础较差,就算是简单的动作,一旦配合上乐曲,学生便会手忙脚乱,这样不仅会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所以,在进行新动作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动作完整的示范过后再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既有完整动作的概念又容易学习,这样便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逆进分段教学法

逆进分段教学法就是将整套动作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学习,最开始复习最后一部分,然后逐渐复习到最前面一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整套学习动作,因此,在复习的时候常常采用逆进的方法。在这样连接的过程中,既能够保证学习的新内容被消化掉,也能够保证所学到的内容具有连贯性、让学生能够掌握得更快。

(三)在教学中先采用分解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完整法进行教学,这样便让艺术体操操作的动作更加的多样化,其中包括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从简单到难,再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起初阶段,尽可能的选择空手进行训练,到后来便可以选取一些轻器械进行练习。

(四)教师语言提示教学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延,能够起到传授知识、沟通思想、表达意愿的作用。通过研究表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意愿。在艺术体操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节奏,能够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艺术体操的特点

(一)艺术体操动作具有自然性、韵律性、优美性

在艺术体操的操作过程中,做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协调配合,通过这些协调的动作构成了艺术体操的自然属性。其艺术体操操作的动作要求自然、流畅。也就是说,艺术体操主要是在自然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从本质上讲,在做动作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各个部位的重力和惯性作用的自然属性。韵律性主要体现在艺术体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各种不同器械的难度动作。因此,艺术体操所具有的动作美、形体美、和谐美、表现美等艺术特点。这样便能够充分体现出运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融体操、舞蹈和音乐为一体

将体操中的身体、器械难度动作和舞蹈艺术的节奏融为了一体,这些都是运动项目和艺术无法比较的。艺术体操的音乐选择和舞蹈的编排对于艺术体操动作的性质都是非常重要的。音乐的节奏应与动作的节奏相吻合。比如说华尔兹动作节奏主要是三步,其主要表现在强、弱、弱。因此,在练习的时候便应该突出第一拍。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音乐和动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便能够让音乐与情感的流露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以情传神”的艺术表现境界。

三、学校艺术体操教学发展的对策分析

1、规范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艺术体操的技巧,便需要不断加强基本技术的正确掌握和专项身体素质练习。对于艺术体操基础较差的学生便不需要掌握太多的高难度的动作,需要通过不断观摩等手段进行各类分析,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艺术体操科学锻炼的方法。

2、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便能够让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的运用到体育的教学中。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便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这样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分阶段、分时期的向学生提供与艺术体操有关的理论,这样也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的空间。在现代这个社会里,艺术体操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吸引了青少年来参与。艺术体操的动作难度非常大,而且动作多样化。艺术体操教学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健康状况,然后有组织、有计划的来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艺术体操活动。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相信艺术体操教学一定能够取得非常大的进展,从而让其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曹蓓娟.论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之编排[J].体育科研,2001,(2):25.

艺术体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体操;音乐

音乐即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它可以直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作为艺术体操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引起人们情感上和审美意识上的共鸣,没有音乐便没有艺术体操。因此,艺术体操的音乐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1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内在联系

音乐与艺术体操有不同的一面,但他们又有相同的一面,既都是以美为特征,以节奏为中心,并能在美的旋律中去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随着科学的发展,音乐已被广泛的运用于运动训练中,用音乐伴奏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音乐可使人的中枢神经兴奋,使运动的各部位节奏化,对培养动作节奏具有特殊作用;音乐还可以改变运动员的心境,减少训练的单调和枯燥,提高运动员自我调节能力,加快疲劳的消除;音乐还可以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开阔视野,丰富课外知识。

2音乐的选择

音乐的选择决定艺术体操的风格,音乐选择恰当可使全套动作锦上添花。雄壮的音乐可使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抒情的音乐可使动作柔和舒展,美观大方;不同的运动员有自己不同的动作特点,音乐的选择应与运动员的动作特点相结合。

音乐的风格具有民族性。在国际艺术体操比赛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常常选择自己民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有古典式的,有现代式的,有幽默、风趣的,也有抒情豪放的,充分表达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音乐的选择受时间制约,个人项目每套动作在1分l5秒至1分30秒以内完成,集体项目每套动作在2分15秒至2分30秒。在这样一个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要塑造一个特性鲜明、感人心扉的艺术形象,无疑需要教练和运动员密切合作共同来完成。

3音乐与艺术体操的相互作用

音乐与艺术体操是紧密相融的联系,音乐能激发练习者的情绪,有助于练习者进入美的意境更充分表达动作的情感,丰富动作的想象力,塑造美的形象;此外练习者在音乐的伴奏下更易于表现整套操的特色,增强艺术体操动作的魅力与感染力,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从而给裁判和观众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4音乐与艺术体操的节奏

人们对节奏的体验莫过于音乐,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不同节奏的乐曲对人的听觉器官的作用不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同。经专家研究测定:音乐的节奏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的传导,使人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等。

艺术体操动作的节奏,主要有两种,即单个动作的节奏与成套动作的节奏。单个动作的节奏从类型上,可分为快速用力的动力型与慢速用力的静力型。快速用力的动力型节奏一般是急促的、刚劲有力的;如屈伸动作、跳跃、翻腾动作等。此类动作选用进行曲节奏的较为合适,速度大约在每分钟120—200拍之间;慢速用力的静力型节奏一般是用力均匀的、轻松柔和的;如直角支撑、慢起倒立、各种水平动作、平衡动作等,此类动作选用流水般行板节奏更为适宜,速度在每分钟70拍左右。

艺术体操的成套动作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在编排上节奏要多变、高潮突出,既有快速用力的动力型节奏,又有慢速用力的静力型节奏,使动作中带静,柔中带刚,每一个转体、跳跃或绳、圈、球的抛接以及火棒、彩带的摆动等都要与音乐节奏高度一致,从而使艺术体操达到完善的艺术境界。

5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素质的培养,是艺术体操的重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5.1乐理知识的传授和听唱训练是增强音乐感的必经之路,在培训中,不仅要使运动员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辨音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节奏感和简单乐曲的初步分析能力,了解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内在联系。

5.2应把音乐训练广泛运用于运动训练中,不要仅限于准备或放松时,应与全部训练紧密结合。

5.3根据各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乐曲,建立运动员适宜的节奏感,使之在规定的时间里达到特定的空间位置,将空间感和节奏感有机结合起来。

5.4在课堂训练中,从热身准备到训练结束要始终有音乐的陪伴,这样既可以使运动员保持兴奋状态,又能增加音乐的美感。

艺术体操范文第5篇

1.1艺术体操的创新价值

在艺术体操评分体系中,“创新性”占据重要位置。在2002年第14届亚运会艺术体操比赛中,我国优秀运动员钟玲就是以其独一无二的“钟玲跳”、“钟玲转”和“钟玲多努”所具有的技术价值和创新价值,战胜世界名将哈萨科斯坦的尤苏波娃,一举包揽个人全能、个人团体两枚金牌。

当今,创新已丰富地体现在艺术体操的每项成套动作中:身体难度的创新、难度的连接创新、器械技术的创新、运动员与器械之间相互关系的创新、集体项目中器械交换的创新、运动员之间关系的创新、成套编排的创新等等。自1989年以来,规则赋予创新较多的加分,而且这种额外的加分价值随着规则的变化正在大幅度增长。由此可见,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艺术体操赛场上,创新已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1.2从“改进型”创新到“独创型”创新

在1989年版的艺术体操规则中,首次出现“创新性”,英文版规则中被称为“originality”,该词的汉语意思为“创新性,独创性”。其实“创新”和“独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依据创新成果的性质,竞技体育创新可分为“独创型”创新和“改进型”创新。“独创型”创新指在特定的领域中所进行的从无到有的开拓,这种形式的创新要求技术原理发生质变,具有突破性质[2]。2003年以前国际体操联合会对创新的定义为:“一种已知的、传统的或古典框框以外的编排称为创新”。其特点是新颖,强调技术创新,符合艺术体操特点,不单纯追求精彩效果[3]。当时能获得创新加分的范围非常广泛:新动作、新连接、新关系、新方式完成已知动作及已知动作的联合均可获得加分。在这种广义的创新理念的引导下,由2-3个难度通过一种紧密的方式连接起来的“UNIT”,也被称为创新。一时间,“改进型”、“加难型”的创新动作非常普遍。

直到2003年,国际体操联合会艺术体操技术委员会(FIG-RG-TC)又对创新重新做了严格的界定,强调创新难度“必须超脱难度表上的难度系列,并由一次性发力同步完成的单一技术或复合技术。[4]”这就意味着原先用新方式完成的已知动作、新连接以及在原技术基础上的超难技术均被排斥在创新范围之外,更加强调的是难度与技术的原创性。从而提高创新的标准,提升创新的价值。能获得创新加分的也仅限于新难度、身体与器械之间的新关系。上一奥运周期中尽管在高达6.0分的CAP的加分中,没有对创新性给予上限的限制,然而能获得创新加分的运动员仍屈指可数。单从2001—2004年获得的创新难度中看出,仅有6名运动员的6个新难度。可喜的是,我国运动员占据50%的席位。身体与器械的新关系也只有7项次,由俄罗斯、西班牙、白俄罗斯运动员拥有。这些创新难度和创新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创型”创新。

1.3“独创型”创新对某些创新方法的排斥

艺术体操技术创新方法是指在该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符合技术发展规律和人体运动规律,改进和创造技术的方法[2]。艺术体操从“改进型”创新到“独创型”创新,是理念的升华和技术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创新方法的变革。2003年以前,艺术体操动作的创新途径多局限于同类难度基础上的“递进创新”和难度与难度之间的“连接创新”。创新成果多体现在转体和旋转度数的增加、难度之间的连接、姿态的过渡或改变等。2003年后,艺术体操强调的是原创技术,这就意味着仅仅将难度表上的动作加难、稍改变一下姿势或难度的不同连接等等将不再列入创新范围;用特殊方式将2-3个难度连接起来形成“UNIT”难度也不能算创新。因此“递进式创新”、“难度连接创新”和部分“移植性创新”在现代艺术体操中将失去意义,更加提倡的是新颖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新颖”是从纵向比较,推陈出新;“独创”是从横向比较,前所未有。可见现代艺术体操创新已步入原创阶段。

2创新与规则的搏弈

艺术体操作为奥运会较为典型的评分类项目之一,规则的修改无疑对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则是创新的依据,创新又推动技术的发展。但是如若规则的部分条款对创新有所限制,势必会起到阻碍作用。

2.12003、2005年版规则对创新的束缚

事实上,2003版和2005年版规则在艺术价值CAP加分的价值与内容上并无本质的变化。其优之处是大幅度地提高客观评分的量化标准,为器械技术的发展拓宽空间。然而器械使用加分的过多、过细的条款,把运动员牢牢地捆绑起来。规则明确规定,运动员只能从规则的已知条款中选择加分动作,否则无效。难度的选择也规定不能超出难度表上的范围,从动作姿态到动作名称都必须与难度表的图例完全一致,否则不予承认。其后果是,强调动作的规范,却束缚运动员的手脚;方便裁判员评分,却抑制运动员的创新思维。导致规则执行1年多来,赛场上出现的成套编排不论从横向(项目之间)和纵向(运动员之间)观,雷同现象普遍,从而失去项目的特征,也泯灭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尽管CAP中有独创性加分,但是规则规定申报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国际体操联合会,经技术委员会审批后方能使用。事实是,尽管上报的为数不少,但能获得此殊荣的至今仍寥寥无几。

2.22005年版规则缺乏对创新的引导

在2005年版新规则颁布后短短的1年多内,FIG-RG-TC就规则的说明和解释已经5个补充文件,其中只有第23号文件公布集体项目的创新协作动作,其它文件精神全部是规则的解释、说明,目的是强化对规则的执行能力。例如在第20号新闻通讯中,大篇幅文字和图均要求运动员丝毫不差地按照难度表上的要求完成动作;第22号、第24号文件则在难度总体数量上大做文章。尽管这些文件对理解规则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导向无疑会从客观上转移我们对艺术体操创新的注意力。上述文件中的条条框框也会间接地起到禁锢教练员、运动员创新性思维的负面作用。

3开拓创新之路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场创新与规则的搏奕中,FIG-RG-TC及时把握了艺术体操发展的方向,于2006年6月出台第25号新闻通讯,指出“决定重写2007年新规则全部段落以代替2005年版规则”[5]。

3.12007年版规则的主体思路

3.1.1对规定身体动作组(GCO)难度的高度重视

规则中对每个器械项目所规定的身体难度组是体现其特点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版规则规定凡是在难度过程中(用“A”表示)完成的抛接和器械使用,其价值增加0.1分;而2007年版规则大大提高这一加分的力度,即在熟练性、器械使用加分中,只有规定的身体动作组(GCO)的难度才给予0·2的加分,这一修改使身体技术更加突出器械特点。

3.1.2编排“器械使用CAPS”加分动作完全放开

“器械使用新标准”是2007年版规则的精华部分,仅用一张简单明了的表格取代原先烦琐的条款,把规定的已知具体动作转化成带有规律性的条款。教练员、运动员不必再受规则中加分动作框框的局限,可以放手进行自由创造。尤其是集体项目中带有惊险性的协作,原先仅有8种动作供选择,其中使用率高的只有6种,编排非常单一。如今新规则只提供判断标准,不规定具体动作,而且范围扩大,惊险性加强,价值提高,充分体现创新的自由度和技术的发展空间。

3.1.3集体项目协作空间拓宽

2007年版规则不仅把所有的抛接(含中、小抛)都归类为熟练性,增加抛接的类型,而且在集体项目带有惊险性的协作加分中为创新动作预留充足的空间。例如新规定的“高抛、高惊险地穿过飞行的器械”这一协作动作价值高达0.7-0.8分,规则仅仅给出总体标准,具体的动作则需要教练员设计、创编。改变以往协作加分动作过于刻版、雷同的现象,既调动教练员、运动员创新的积极性,又丰富成套编排的动作类型。

3.22007年版规则的创新效应

3.2.1艺术体操进入创新高潮

随着2005年版各项器械使用\熟练性CAPS加分动作表的取消,各项器械使用加分动作表终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带之而来的是灵活机动的器械使用精神。2007年版规则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为教练员、运动员搭建创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运动员可以抛开原规则中列举的加分条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努力在器械技术与身体技术的关系上、在难新动作与协作配合的精心设计中,推出适合自己的新连接、新关系、新技术。2006年11月18日在日本结束的体操世界杯总决赛中,集体项目的创新势头已初见端倪。分别荣获单项冠军的白俄罗斯队和俄罗斯队,在器械交换中出现的高艺术价值以及协作配合中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巧妙接触、运动员与器械之间纷繁多变的关系等等,均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3.2.2创新成为夺金的法宝

一套优秀的成套编排,除了应符合规则的全部要求外,还必须体现与众不同、超出一般编排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既包括已被国际体操联合会批准的创新加分,更多的还包含在成套编排中出现的多处富含创意的闪光点,这些都是体现整体艺术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版规则为每个运动员、每个运动队提供创新的空间。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国际比赛乃至2008年奥运会上,谁拥有创新,谁就占有主动;谁的创新多,谁就能获胜。

3.2.3提高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与过去照搬规则上已知的条例选择运动员加分动作的做法不同,2007年后运动员艺术价值中的加分动作必须经过教练员与运动员的精心设计、创造。相比之下,后者对编者的要求更高,只有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教练员、运动员才能在这场创新大战中超越过去,推陈出新。因此,面对新规则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开发我国艺术体操总体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技术腾飞是实现2008年奥运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4我国艺术体操发展的启示

4.1抓住机遇、接受挑战

我国艺术体操走过近30年的曲折历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痛。然而不可否认,每一次成功均伴随创新的艰辛。在1987年第13届体操世界锦标赛上,平均年龄只有14.9岁的上海小将就是以独特、巧妙的编排征服了裁判员与观众,取得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6]。面向2008年奥运目标,我国艺术体操队要想在短时间改变艺术价值落后的局面,就必须抓住有力时机,开启创新之门,在领悟、执行2007年版规则的关键时刻迎来创意的灵感。作为我国艺术体操重点攻关的集体项目应该把独特的创新配合作为突破口,以新出奇,以巧出奇,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以“出其不意”的效果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4.2激活创新思维

“人类创造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训练”[7],而大脑在产生创造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思维的生理机制和可能性。不同的是,艺术体操的创新思维必须在运动实践中努力尝试,勤于思考,要在运动训练创造活动中萌发智慧。在创新实践中,要钻研规则的精神,理解规则背后的“隐性含义”,善于把握技术的创意导向,使创新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这样的创新才会符合潮流,才有价值。勇于创新还要超越习惯性思维方式,超越已知的动作、已有的连接、已经习惯的编排模式和方法,大胆、自由放纵地遐想、设计。还要鼓励运动员在“玩”器械中突发奇想。实践证明,很多精彩的配合都是运动员自己“玩出来”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运动员发明的“波浪配合”和圈穿“山洞”等,均在国际赛场上引起轰动效应。因此,激发创新思维就是开辟新思路,寻找新途径,达到新目标。

4.3培育“共创”环境

要激发教练员、运动员的创新积极性,力争在2008年前多出创新成果,就要在全国艺术体操界掀起创新的热潮,培育一个良好的“共创”环境。创意是金,贵在出新,抓住一个“新”字,就牢牢掌握了创意的真谛[8]。但是创意并不等于成果,创意的判断和完善需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因此,培育“共创”环境首先要让每一个人都要提高对创新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参与性。每年的冬训期间,打一场全国性的创新攻坚战,争取出一批有创意的新难度、新关系、新协作。国家队创编小组要吸收音乐、舞蹈界的专家参与编排,提高成套动作的艺术性。其次要制订国内特定规则,在比赛中加大对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旨在调动广大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