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帽的故事(精选5篇)

  • 小红帽的故事(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天,妈妈对小红帽说:“来,小红帽,这里有一块蛋糕和一瓶葡萄酒,快给外婆送去,外婆生病了,身子很虚弱,吃了这些就会好一些的。趁着现在天还没有热,赶紧动身吧。在路上要好好走,不要跑,也不要离开大路,否则你会摔跤的,那样外婆就什么也吃不上了。…

小红帽的故事(精选5篇)

小红帽的故事范文第1篇

小红帽

从前有个可爱的小姑娘,谁见了都喜欢,但最喜欢她的是她的外婆,简直是她要什么就给她什么。一次,外婆送给小姑娘一顶用丝绒做的小红帽,戴在她的头上正好合适。从此,姑娘再也不愿意戴任何别的帽子,于是大家便叫她“小红帽”。

一天,妈妈对小红帽说:“来,小红帽,这里有一块蛋糕和一瓶葡萄酒,快给外婆送去,外婆生病了,身子很虚弱,吃了这些就会好一些的。趁着现在天还没有热,赶紧动身吧。在路上要好好走,不要跑,也不要离开大路,否则你会摔跤的,那样外婆就什么也吃不上了。到外婆家的时候,别忘了说‘早上好’,也不要一进屋就东瞧西瞅。”“我会小心的。”小红帽对妈妈说,并且还和妈妈拉手作保证。

外婆住在村子外面的森林里,离小红帽家有很长一段路。小红帽刚走进森林就碰到了一条狼。小红帽不知道狼是坏家伙,所以一点也不怕它。

“你好,小红帽,”狼说。

“谢谢你,狼先生。”

“小红帽,这么早要到哪里去呀?”

“我要到外婆家去。”

“你那围裙下面有什么呀?”

“蛋糕和葡萄酒。昨天我们家烤了一些蛋糕,可怜的外婆生了病,要

吃一些好东西才能恢复过来。”

“你外婆住在哪里呀,小红帽?”

“进了林子还有一段路呢。她的房子就在三棵大橡树下,低处围着核桃树篱笆。你一定知道的。”小红帽说。

狼在心中盘算着:“这小东西细皮嫩肉的,味道肯定比那老太婆要好。

我要讲究一下策略,让她俩都逃不出我的手心。”于是它陪着小红帽走了一会儿,然后说:“小红帽,你看周围这些花多么美丽啊!干吗不回头看一看呢?还有这些小鸟,它们唱得多么动听啊!你大概根本没有听到吧?林子里的一切多么美好啊,而你却只管往前走,就像是去上学一样。”

小红帽抬起头来,看到阳光在树木间来回跳荡,美丽的鲜花在四周开放,便想:“也许我该摘一把鲜花给奶奶,让她高兴高兴。现在天色还早,我不会去迟的。”她于是离开大路,走进林子去采花。她每采下一朵花,总觉得前面还有更美丽的花朵,便又向前走去,结果一直走到了林子深处。

就在此时,狼却直接跑到外婆家,敲了敲门。

“是谁呀?”

“是小红帽。”狼回答,“我给你送蛋糕和葡萄酒来了。快开门哪。”

“你拉一下门栓就行了,”外婆大声说,

小红帽的故事范文第2篇

最近我看了一本故事书,书名是:《小红帽》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红帽。

主人公的名字为什么叫小红帽呢?因为她天天都带着红帽子,所以她叫小红帽。我读完后很有感触,小红帽的故事是格林兄弟收集整理成的。它是德国童话故事,作家:格林兄弟, 小红帽 的故事版本多达一百多个,小红帽最早的结局是被邪恶的大灰狼吞噬。后来,在格林兄弟的笔下,勇敢的猎人杀死了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在晚近的版本中,又成了小红帽用剪刀剪破了大灰狼的肚皮自己拯救了自己,又拯救了外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小孩子一定要听父母的话,记住大人的叮嘱。文章中的小红帽就是不听妈妈的话,才会被大灰狼骗了,这样害了自己,还害了外婆。

四年级:尹洁晴

小红帽的故事范文第3篇

轩轩特别爱听故事。记得有一次,我写完作业,正想出去找几个好朋友玩游戏,忽然听见一阵叫嚷声。只见轩轩手里拿着一本故事书向我跑来。他拉着我得手,央求似的说:“姐姐好,好姐姐,给我讲《小红帽》嘛!”说完便将故事书放在了我的手上,我只好答应了。

“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有一顶红色的帽子,人人都叫他小红帽......”轩轩一听故事,就坐不住了,拿来奶奶的草帽戴在头上,还哼着“我是小红帽,我是小红帽......”。我看着他笑了笑,又继续讲:“一天,妈妈让小红帽给生病的外婆送蛋糕和酒......”我正自我陶醉在故事情节中,忽然听见一声大叫,差点没让我从二楼摔下去:“把这些东西拿去给你外婆!”我抬头一看,轩轩手里提着奶奶的竹篮,篮子里装着零食、书本、水彩笔......唉!吓得我还以为鬼子进村了呢!就这样,我讲什么,轩轩便模仿着做。

故事总算讲完了,我长舒了一口气。刚站起来,就被轩轩一把拉住了:“姐姐,你好人做到底,给我讲讲《买火柴的小女孩》!啊!完了!各位,救救我!help!help!

小红帽的故事范文第4篇

小时候,伴我入睡的是《唐诗三百首》、《365个好故事》……大一点,开始读童话,“美人鱼”使我伤心悲痛,“皇帝的新衣”使我捧腹大笑……书??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一次,我在家里兴致勃勃地看书。妹妹突然来了,我就让她玩玩具。“别打扰我!”我警告她。我看了一本又一本书,最后把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拿出来,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正读到“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时,妹妹打断了我:“好姐姐,我都玩了一上午了,你给我讲一个小红帽的故事吧。”妹妹哀求道。“不行,不行,我正在读林冲的故事呢!”我一边看书一边答道。“林什么东西?还不如弼马温顺口呢!哎,那个林什么东西好玩吗?”

“好玩,好玩极了,我正看林冲棒打洪教头呢!”妹妹半信半疑:“真的有那么好吗?姐姐,给我讲讲吧。”我只好给她讲了一段。妹妹却连连摇头说:“不好听不好听,什么八十万那,还不如孙猴子大闹天宫有趣呢!”说完便模仿起孙悟空来。“可我觉得很好听啊,很有趣。”我开始给她讲解。“不嘛不嘛,我就要听小红帽的故事,你不给我讲我就告诉你妈妈,你欺负我。以大欺小,你惨喽。”妹妹要挟我。在她的要挟下,我只好答应。

“从前,有一个小红帽,她为什么叫小红帽呢?因为她就叫小红帽……”我一边想着孟尝君,一边讲故事。“有一天,小红帽被路边的石头抓住了,后来被大灰狼救了,大灰狼用枪打死了他……”我开始语无伦次。

妹妹听着听着,捂住耳朵,痛苦地说:“我的妈呀,简直就是在破坏名著!我一分钟也待不下去了!”说完就生气地走了。可我还不知道,还在滔滔不觉的讲着故事。不知过了多久,我才从小红帽的故事中走出来,妹妹呢?早不知逃到哪里去了。我不由自主地摸着发干的嘴唇,哎,苦啊!

小红帽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指示;人称代词;儿童;故事

中图分类号:H1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79-03

指示是一种在任何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指示是指语言结构中某些要素对参与会话的人、事物以及会话时间、空间等信息的指称、指引、反映。”指示信息对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内容极为重要。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对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物、事件等等都必须做出确切的指示,倘若指示信息不清楚、不明确的话,往往会很令人费解,甚至会导致不必要的误会。

Fillmore的《指示语讲座》和Levinson将指示现象区分为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时间指示(time deixis)、地点指示(place deixis)、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和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

其中,“人称指示是指在一个言语事件中用特定词语来表示参加者承担的角色。”人称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基础的,听话人为了理解说话人所说的话语,自然必须也有必要对人称指示作出相应的转换。

“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包括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包括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而且,“人称指示主要由人称代词来实现,其中又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为主,第三人称代词较少用于指示而多用于照应(即非指示用法)”。

人称代词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正确理解人称代词的指示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人称代词表达具体的人或事物范畴,概括性和相对性是人称代词所指意义的显著特点。同时,人称代词的使用会随着语言环境和话语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人称代词的产生和使用,儿童的思维必须具备一定的概括性。同时,使用人称代词时,儿童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还需要考虑话语角色的变化和转换,从而随时调整话语角色的参照点,这就需要儿童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平。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是在作者2012年暑假给4年级学生(共10名)辅导英语期间,让一些学生在课间给大家讲述的一些故事的录音材料。作者当时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单纯的教授英语有点枯燥乏味,通过在课间讲故事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放松,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具有很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表现自己;第二,作者发现现在很多学生都不太愿意、不知道如何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叙事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和表达自我的信心;第三,由于参加辅导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不熟悉,通过讲故事等活动方式,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熟悉度和感情;第四,在学习语篇分析课程期间,作者的导师曾提及与此类似的话题,受此启发,作者发现儿童所讲述的故事各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作为日后研究的语料使用。

本文下面所分析的4则故事便是从中选出并转写的完整录音内容:

(一)故事1 (A,男,四年级,9岁)

有一天,小红帽去她外婆家看外婆。一只狼看见小红帽去她外婆家看她外婆,它就先装成人的样子,对小红帽说,“那里有很多花,你先去采花,她最喜欢花了,你的外婆最喜欢花了。”小红帽就去采花了。

狼又扮成小红帽的样子去吃她的外婆,把她外婆吃了以后,它就装成她外婆的样子,躺在被子里。

小红帽来的时候说:“外婆,你的手怎么这么大?你的嘴也怎么这么大?牙怎么那么尖?”狼一下子暴露了,直接把小红帽给吃到肚子里了。

有个猎人过来了,用枪把狼打死了,从狼肚子里把小红帽和她外婆救了出来。

1.文中共计出现10次“她”或“它”,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指示狼、小红帽和小红帽的外婆。在叙述时,极容易造成叙述混乱,产生歧义(作者认为用双下划线标出的“它”可以删除,“她”换成小红帽更为简洁);

2.文中共计出现4次“你”:前2个“你”是从狼的角度,以狼作为说话人,指示小红帽,后两个“你”则以小红帽为基础,作为说话人,指示小红帽的外婆;

3.文中没有出现第一人称代词“我”。

(二)故事2 (B,男,四年级,9岁)①

有一天,门栓、门锁他妈到他舅家去了,最后叫门栓、门锁不要出去,最后门栓、门锁他妈就走咧。最后狼看见他妈走咧,就跳到外头。人家那个狼敲门咧,最后人家就敲敲敲。

最后人家门栓和门锁说,“你是谁?”

人家狼就说:“额②是你妈。”

最后人家门栓和门锁开门的时候,一看是狼尾巴,最后人家门栓和门锁就说,“你是啥颜色?”

人家狼就说:“额是绿色。”

他最后说:“骗额,俺妈是红色。”

最后人家狼用漆把毛刷成红色。“骗额,俺妈是黄色。”门栓说。最后,狼把自己刷成五颜六色。最后他一开门看狼变成五颜六色的,最后把门也关咧。

第二天,后头有个洞,狼钻进去了,扮成他妈样子。门栓和门锁说:“呀,妈,你回来咧。”最后,就跟他妈睡炕上,门栓看见了狼尾巴,人家就说,“额要大便”,最后就跑出去了。人家那个门锁也说“额要大便”,就出去咧。最后人家门栓、门锁爬上树去咧。人家狼说:“都等了一个小时咧,门栓、门锁怎么还没回来?”最后人家狼就出去咧。家里头不是有大粪嘛,就是牛粪,人家门栓、门锁他妈拿饭,把狼那饭拌了农药,最后狼不得防,跌粪坑里了,就淹死了!

1.文中共计出现6次“额”和2次“俺”:在语用上,由于第一人称代词单指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第一人称代词的指称是确定的。从儿童叙述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儿童在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时,很少会出现叙述混乱,指代不清的现象;

2.文中共计出现4次“你”:第1个、第3个和第4个“你”是从门栓和门锁的角度,作为说话人,分别指示狼(第1个和第3个)和他们的妈妈(第4个),而第2个“你”则以狼为基础,作为说话人,指示门栓和门栓;

3.文中共计出现6次“他妈”、1次“他舅”和 2次“他”(作者认为这2个“他”均应适用门栓或门锁代替,则表述更加清晰)。

(三)故事3 (C,男,四年级,9岁)

有一天,兔子看见乌龟爬的那么慢,就说:“你爬的那么慢,怎么和我比赛啊?”后来它们俩设定了比赛,后来就找来了狐狸做裁判。狐狸说:“一,二,三,开跑!”

兔子一跑,就一鸣惊人,一下子就把乌龟甩在了后面。它看见了一棵大树,说:“哼,那个乌龟爬得那么慢,怎么能赶上我,我还是先睡一大觉吧。”乌龟爬到了兔子面前,看见兔子正在睡觉。于是,它使劲地爬,终于爬到了终点。兔子刚刚醒来:“这时候太晚了,我应该赶快回去比赛。”一下子跑过去,可是比赛已经结束了,乌龟当上了冠军。

1.文中共计出现2次“它”和1次“它们”(作者认为文中标单划线和双划线的“它”分别改为“兔子”和“乌龟”,则更为清晰,不易产生歧义);

2.文中共计出现1次“你”,是以兔子为基础,作为发话人,指示乌龟;

3.文中共计出现4次“我”:都以兔子作为说话人,准确无误地指示兔子,不会产生歧义。

(四)故事4 (A,女,四年级,9岁)

大象医生给小猴子、小马、小兔子、小牛、小动物们都打针。小猪想:“打针多疼啊,我还是不打针的好,藏在桌子底下好吧。”于是,小猪就藏在了桌子底下。

大象医生走后,小猪高兴的从桌子底下爬出来说:“哈哈,我没有打针!”没有打预防针的小猪,才过了几天就得病了,它说:“我好后悔啊,那天没有打预防针”。

1.文中共计出现3次第一人称代词“我”,以小猪作为发话人,指示小猪;

2.文中没有出现第二人称代词“你”;

3.文中共计出现1次第三人称代词“它”,使用恰当,不会产生歧义。

通过对上述4则故事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称代词“我”、“你”、“他”的习得难度逐渐增大,处于4年级9岁左右的儿童在口头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已经基本上习得人称代词“你”、“我”和“他”的使用方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话语角色适时作出调整;其次,虽然显示“他”指称的更加宽泛,但儿童对人称代词“你”、“我”的使用总体要比“他”的使用精确度更高,在使用“他”时,容易产生歧义;第三,将故事1、4与2、3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如果儿童在讲述故事时,能将自己融入角色,增加一些个人的内心情感活动,而不是单纯机械地背诵故事的主要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称代词“你”、“我”和“他”的使用把握的更为精确。

此外,通过和讲述故事的儿童聊天发现,他们对人称代词的概念、使用等方面知之甚少,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的年龄尚小,知识和经验也相对缺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习惯对于任何人来说,作用都不可低估。良好的表达习惯,应从小即开始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表述时,对人称代词的使用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与儿童交往逐渐增多的过程中,发现儿童在表述时,使用人称代词出现的问题则更多,如不注意,往往不能明白他们所表述的内容。倘若这种表达习惯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最终往往很难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现如今,传播媒介如此发达,各种语言使用乱象层出不穷,这对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儿童的表达习惯,应给予应有的关注。

儿童对人称代词的习得和使用,对于儿童叙事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儿童语言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重点分析了儿童叙述故事中对人称代词的使用,并做了几点尝试性的特点总结;但本文尚有不足之处有待完善,最重要的是样本数量较少,导致得出的总结难免主观。在今后对儿童讲述故事中的人称代词的使用分析中,应辅以大量的语料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所得出结论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 Pragmatic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陈长辉.儿童语言中的人称代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8,(1).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徐薇.《偿还旧债》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