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青年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20**年,我部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制订了我们的行动发展规划,并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分管发展,注册,策划,宣传等多个职能部门,规范了青年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制度.各小组统筹管理,建成以团总支为总站,志愿者协会为龙头,以服务队,班级分站,志愿者小组为分支机构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档案,组成了一支固定有序的青年志愿者队伍,逐步形成了中心——分点——志愿者的服务网络.
二,以"服务他人,社会"为依托,积极探索志愿者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
青年志愿者活动本着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培养全民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发展目标,不断的完善着.我部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组织和指导全院青年志愿者活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提高青年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作出贡献.
近几年来,我部志愿者活动共开展大小活动200余人次,先后开展了青年志愿者社区援助计划,生态环保宣传,慰问老人,树木命名挂牌,为弱势群体捐款献爱心等一系列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注重和专业相结合,力求发挥专业特色,为社区群众提供了科技帮助,并为孤寡老人,列军属,残疾人,老教师等提供了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随着服务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我部青年志愿者行动积极探索服务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20**年,我部按照《**省青年志愿者行动规划》的总方针和学校团委的计划,重新修订和完善了我部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计划,为今后的服务还是提出了长远的战略方针.具体有:
1,活动形式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对内与对外相结合,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活动形式.
2,加大服务的力度,努力拓宽行动的领域,力求建立一些长期的服务网点,在建立机制方面有所突破.
3,服务和育人相结合,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使之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广阔天地,通过行动不断锻炼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风向意识.
4,不断借鉴先进的活动经验和成功的服务模式,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如:"有偿+无偿","实体+服务","青年+老年"等成功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方法,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力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创新.
5,积极开展岗位创优争先活动,我们今年推出的新的志愿者活动,其主题是"我要服务社会,我要多做贡献,我要努力成才,我从今天开始",今后该项工作将是我们活动的中心.
三,加强宣传力度,全面提高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知名度.
在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加强宣传报道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加以实施.具体以分团总支为龙头,由宣传部牵头,采取对外宣传和对内报到的宣传方式,加强了对志愿者活动重点项目,重大活动或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力度.特别是一些新的项目,新活动中涉及到的机制,管理,招募等内容都进行了翔实的宣传报道.
回首过去的工作,我部青年志愿者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从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们也有一些体会:
一,青年志愿者活动更主要的是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一些效果显著的工作.如我部的岗位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要求青年学生从自身做起,在学习生活中争先创优,争做合格的当代职高生.
二,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影响,争取更多的社会响应.
三,积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是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开展的保证.我部青年志愿者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了狄校长,戴主任,张主任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他们多次参与志愿者行动的计划制定和方案规划,并统筹安排,为我们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健全机制,永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旺盛生命力.
五,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志愿者行动的良好氛围.
六,逐步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活动机制,积极借鉴先进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方法,不断推动我们的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部青年志愿者活动将继续坚持服务他人,锻炼自己的宗旨,继续以塌实的工作作风,发挥优良的志愿者传统,努力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健全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在服务深度上更上一个台阶.
2,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管理,力创良好的工作环境.
4,归纳总结,及时总结经验,探索新思路,树立创新意识.
5,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氛围.
青年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深刻内涵、主要内容和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正确把握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认真总结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经验和重要启示,摸清志愿服务事业的现状,找准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志愿服务的独特优势发挥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结合志愿服务组织、队伍、项目、机制四大建设和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应急救援、海外服务六大工作领域,认真研究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制订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工作规划》。
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志愿服务各项基本建设,不断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事业化、 社会化发展
建设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宣传动员机制。凸显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把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的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长抓不懈,全力推进。要进一步挖掘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理念的内涵,用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感召青年和社会公众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坚持“重在策划、重在基层、打提前量、打主动仗”的基本思路,通过权威信息、宣传品牌项目、树立优秀典型、介绍立法进展,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体现青年志愿者行动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示范作用。着重宣传基层的生动实践,做好重点项目的制度规范和成功经验的宣传推广。重点做好志愿服务立法和政策保障措施及志愿者权益维护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尊重和保障志愿者权益。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了解媒体需求,探索与媒体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培育志愿文化,强化品牌形象,规范志愿者ci设计,统一注册程序、宣誓仪式,创作、推广志愿者主题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中国志愿服务信息资料研究中心的作用,做好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工作。开展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等奖项评选表彰活动;举办论坛、纪念晚会等中国志愿服务十五年重点活动。
着力构建志愿服务的便利化参与机制。以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为核心,在注册和服务、接受服务和提供服务“两个便利化”上下功夫,活跃志愿服务基层组织,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建设。创新志愿者注册工作手段,采取网络注册、12355青少年信息平台注册、活动和项目注册、服务站点注册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有效的注册渠道。今年,全国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争取达到2800万名。创新注册志愿者管理和开展服务工作思路,以推行《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管理办法(试行)》为切入点,建设以注册志愿者为主、管理型志愿者为核心的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发挥管理型志愿者和骨干志愿者的核心作用,围绕他们形成规范的志愿服务团队,承担注册志愿者日常管理和岗位开发、开展服务等工作,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小型化、经常化和便利化。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打造志愿者注册与管理、志愿服务岗位信息与对接、志愿者交流与互动、志愿者工作展示与合作的有效平台。适时开通和推广使用中国志愿者网“志愿者网上注册管理信息系统”、“志愿服务岗位信息系统”和“志愿者工作电子政务平台”。丰富社区志愿服务站建站形式,拓展社区志愿服务站的功能,探索依托服务站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伙伴和法人志愿者,依托敬老院、福利院、图书馆等公益机构,推行服务基地认证和挂牌制度,探索在服务基地建立志愿者招募点、注册点和志愿者服务队。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和领导协调机制。以事业化发展为导向,学习借鉴已经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或领导协调机制地区的经验和模式,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建立志愿者工作部门;通过申请增加事业编制的方式成立全额拨款或部分拨款或自筹自支的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等多种形式,在共青团组织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今年,省级团委争取普遍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积极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团委组织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积极争取当地党政有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多种形式成立志愿服务领导协调机构,办事机构设在团组织。
探索建立联系和吸纳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促进基层活跃的合作机制。通过大力加强团属志愿者协会建设,建立健全协会专门工作机构、强化协会理事会建设、吸纳协会个人会员、完善协会组织网络等多种途径,积极推动各级志愿者协会的社会化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在联系、吸纳、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上的作用。加强协会与各类社会志愿者组织、国际志愿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吸纳运行规范的民间志愿者组织、公益类青年自组织等加入协会。按照有关社团管理规定,积极探索在不同行业、系统、单位以及街道社区建立协会分支机构,引导社会资源向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倾斜,着力促进基层志愿者组织的发育和壮大,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 【1】
查看更多>>
推动建立稳定有效的志愿服务投入机制。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理念,推动设立“政府资助专项基金”,推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募集为主要来源、志愿者组织所在行业为依托、商业性途径筹集为主要形式的志愿服务投入机制。总结推广已经建立的“志愿服务基金会”的经验和模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争取党政支持,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志愿服务基金会。与保险公司等合作,探索开发专门的志愿服务险种。
大力推动志愿服务立法工作。认真总结志愿服务已经立法的13个省(区、市)和8个城市的立法实践并进行推广。积极推动具备条件、未立法的地区的志愿服务立法进程。做好志愿服务全国立法筹备和推进工作,组织青年志愿服务立法研讨会和课题研究,积极争取全国人大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法制办支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立法调研,提出立法建议报告,推动列入立法规划。
三、抓好重点工作、深化重点项目,动员广大志愿者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扎实推进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相关工作,开展好“志愿中国 人文奥运”主题活动。按照北京奥组委、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的相关要求,继续抓好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京外省(区、市)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安全稳妥、保质保量地完成招募任务;加强培训工作和“省校馆”对接工作,着力提高赛会志愿者的赛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志愿者团队建设,加强与主责高校和场馆岗位的衔接。高度重视赛会期间志愿者的管理服务工作,明确责任,加强督导,确保安全。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做好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青年营各省(区、市)营员选拔工作和“奥运圆梦之旅”京外省(区、市)青少年代表推荐工作。深化“志愿中国 人文奥运”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递微笑,服务奥运”志愿者行动,广泛宣传奥运和志愿服务理念,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成功举办奥运会营造良好氛围,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
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结合社区实际需求,以“一助一”、“多助一”等长期结对为主要形式,深入开展“助残行动”、“筑城行动”、法律援助计划、“爱心助成长”计划等专项行动;深化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行动”,积极动员健康低龄老年人注册成为“金晖志愿者”,探索志愿者为老服务的长效机制;面向社会征集和推广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库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维护青少年权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发展维权志愿者、志愿辅导员以及禁毒、预防犯罪等专项志愿者队伍,探索志愿者服务青少年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实施“志愿服务培训师试验项目”,开发社区志愿者培训课程和培训教材,探索建立志愿服务培训师等级认证标准。推广志愿者培训基地挂牌制度,建立健全志愿者培训机制。完善志愿者星级认证、奖章授予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行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全国示范点”创建活动。推动广泛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工作。
深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扶贫开发领域重点项目。以西部计划实施五周年和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十周年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推动西部计划、扶贫接力计划及研究生支教团深入发展,更好地发挥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示范导向作用,努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今年,西部计划保持原有实施规模,以做实为发展导向,继续深化专项行动。创新招募培训工作,改进和优化“招募信息管理系统”,严格招募选拔环节,继续
青年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进行有关志愿者的基本常识,志愿者要求,和志愿者心态及通过活动使到我们新志愿者对我们的组织有所了解,增强志愿者之间的友谊,对志愿者拓展服务项目队以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志愿者誓词: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若:尽已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各有关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1997年底,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亲笔题名,XX年年初,又对青年志愿者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希望你们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努力,发扬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不懈奋斗,不断创造,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李鹏、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丁关根、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也十分关心青年志愿者行动,分别作出了批示或亲自参加了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作为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的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项重要的道德实践载体,被正式写入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伴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而诞生的,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这项活动发展十分迅速,在服务社会、教育青年、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动员广大青年广泛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志愿服务正在成为新的社会风尚,越来越多的青年及社会各界群众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实践充分说明,青年志愿者行动符合时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符合当代青年的特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项生机勃勃的事业。是广大青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它使一些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从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正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途径;它以扶贫济困为主题,以社会困难群体为主要扶助对象,通过志愿服务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为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适应当代青年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特点,组织和引导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调动了青年的内在积极性,已经成为共青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员和组织青年的有效手段,为服务西部大开发展战略,有效配置人力资源进行了积极探索;它为当代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辟了现实的途径,体现了共青团在实践中育人的宗旨,成为新时期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与国际志愿服务接轨,在国际上树立了当代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成为加强与各国青年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
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 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
会 和谐;三是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 力。志愿工作 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奉献社会。 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工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二是丰富生活体验。志愿者利用闲余时间,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三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志愿者 在参与志愿工作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人以外,更可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 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
对服务对象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接受个人化服务。 志愿者服务,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更能发挥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从而令服务对象受益。二是帮助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通过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他们对人、对社会的信心,同时,志愿者以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减轻(1)
编辑推荐:
查看更多>>
接受服务时的自卑感和疏远感,从而使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各级共青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根据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 的志愿服务:为残疾人、孤寡老人、部分离退休人员等提供长期结对服务,为下岗职工再就业 提供技能培训和再就业信息,为双职工家庭提供家政服务,为小区创造优美的环境等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 难;通过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设立服务广场、服务基地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 务活动,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为创建文明社区、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做出贡献。校园因你而和谐
2
编辑推荐: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总结
清明节扫墓总结
大学生足球友谊赛总结
主题班会总结
班级活动总结——森林公园烧烤
文娱部和动画系学期工作总结
大学社团联合会活动总结
青年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下面,我代表代表团中央书记处,讲两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2005年7月,总书记对西部计划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利于开辟高校毕业生健康成长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总结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等明确的要求。总书记的重要批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对西部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也为我们深入实施、认真抓好西部计划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肯定西部计划实施5年来的工作成效。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各级团组织和各地项目办精心组织,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者努力工作,西部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支教、支医、支农、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文化建设、西部基层检察院、西部基层法律援助、西部基层法院、国家开发银行、西部农村平安建设等11个领域开展专项志愿服务行动,全国项目报名人数累计达26万余人,已有5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500多个贫困县开展志愿服务。北京、辽宁、河北、江苏等23个省(区、市)实施了西部计划地方项目,进一步拓展了西部计划的工作领域。二是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高扬了理想主义旗帜,唱响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高校毕业生中形成了良好导向。三是大学生志愿者以满腔热情踏实工作、真诚奉献,为西部群众办了大量实事、好事,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信任和欢迎。四是志愿者自身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在西部计划志愿者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有的成了社会道德模范,有的扎根西部成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头人,也有的成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等等。五是西部计划作为青年志愿者事业的重点品牌项目,赢得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有力促进了志愿服务理念的广泛普及和志愿服务项目、队伍、组织、机制等各项建设,为志愿服务长远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经受锻炼、富有志愿精神的骨干力量,推动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六是为基层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使基层团干部在实施西部计划的工作中经受锻炼,丰富了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内容,促进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已连续4年获得团中央工程奖,这是对这项工作在各方面所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
(二)认真总结和查摆西部计划的主要经验和问题。回顾西部计划5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感到,西部计划的深入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比如,始终坚持“围绕党政大局,紧贴社会急需,服务青年成长”的工作思路,使西部计划进一步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于西部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比如,推动形成“国家支持、共青团承办、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实施模式,完善项目化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西部计划的实施水平;比如,坚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组织动员优势,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广泛联系青年的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推进西部计划的深入实施,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坚持和深化。
同时,应当看到,西部计划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招募工作缺乏规范的选拔流程和标准,体检把关不严,选出的志愿者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志愿者还缺乏志愿精神。招募工作是西部计划的工作源头,招募质量得不到保障将直接危及到这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招募工作,形成一套科学的招募机制,把那些真正有志愿精神、具备良好的素质、能够担当责任的优秀人才选。二是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完整的培训模式,没有专门的培训师资和教材,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大于实效。做好培训工作是志愿者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我们要通过培训提高志愿者的团队精神,让志愿者提前对基层的各种情况有所了解,有针对性地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三是岗位对接不顺畅,部分志愿者岗位分配没有真正体现西部计划的初衷,没有分配到基层真正需要志愿者的岗位,有的甚至将志愿者当成廉价劳动力或打杂人员截留使用。四是管理服务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做得很好,但有的地方问题很大。管理工作缺少资金、资源和手段,安全管理还有漏洞,5年来发生过多起安全事故,甚至出现严重的人员伤亡。五是对志愿者的培养不够,基层用人单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各级项目办也没有就志愿者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志愿者的培养问题得不到保障,势必会影响西部计划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六是就业服务工作政策保障不够,部分地区存在着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就业服务是西部计划工作的末端环节,也是关系到志愿者切身利益的工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对整个西部计划的实施带来不良影响。七是部分地方项目存在着实施不规范的问题。近几年在全国项目的示范带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地方项目,拓展了西部计划的服务领域,丰富了西部计划的内容和形式,扩大了西部计划的实施成效,总体实施情况是好的。但部分地方项目存在着实施不规范、不符合志愿服务项目特点、与全国项目不协调等问题。各级项目办要按照全国项目的工作要求和运作模式,突出地方项目的特点,处理好地方项目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规范地方项目的管理。
(三)努力推动西部计划深入持续健康发展。西部计划在历经了5年的发展之后,正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由其他系统、其他部门主办的与西部计划类似的项目越来越多,而且这些项目的保障政策更加优越,对西部计划的各项工作造成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承担实施工作的各级团组织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松懈、麻痹情绪,认为自己已经对这项工作十分了解,对工作重视程度也有所降低。此外,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也开始逐渐降低。我们要充分认清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积极探索进一步做好西部计划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要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做好西部计划工作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参与社会管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今后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拓展方向。实践表明,西部计划是共青团组织在新形势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西部计划的实施,探索了一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政府资助、团组织承办、相关单位密切配合,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了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要不断健全西部计划长效运行机制。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抓好西部计划志愿者已有政策的落实工作,推动各地、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通过参加西部计划积极投身到西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要逐步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包括:健全动员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健全选拔机制,进一步完善招募标准,提高志愿者招募质量;健全培训机制,深化毕业生在高校的前期实习、见习培训工作,加强对专项行动志愿者的培训;健全管理服务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丰富管理手段,优化管理环节,提高运行效率;健全就业服务机制,积极为志愿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健全培养机制,坚持“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引导服务单位在使用志愿者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志愿者的培养;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对志愿者的表彰力度,增强志愿者荣誉感;健全地方项目备案机制,处理好地方项目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对地方项目的管理,等等。
三要以西部计划为载体,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我们要在西部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志愿服务实践经验,探索志愿精神的内涵,为整个志愿服务事业以及西部计划项目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要通过西部计划等项目的文化建设,将志愿精神研究成果以标识、公益广告、宣传片、文艺作品、主题歌曲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为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注重培养西部计划志愿者,密切联系服务期满的志愿者,培育更多的志愿者骨干,为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牢牢把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主体作用,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实现新发展
近年来,青年志愿者事业蓬勃发展,各级党政部门对这项事业都很重视,全社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期望在不断提高,海外也很关注。今天,在研究西部计划的同时,我们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完成的两大使命、需要关注的六个战略问题,希望大家共同思考,同时希望各地能够有新的突破、新的建树。
(一)正确把握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当前,全党全国的工作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团中央书记处最近一段时间都在集中精力酝酿共青团工作发展创新的问题。志愿服务工作是90年代以来,共青团工作和中国青年运动的亮点和增长极。当前,志愿服务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如果我们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志愿服务事业就会陷入被动。我们要拿出战略性的举措,引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志愿服务工作是共青团在实践中引导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的重要载体,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会其中教育青年的重要载体,也是引导青年和社会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要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广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灵魂和基础,指引着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方向、凝聚着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力量,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没有志愿精神,志愿服务事业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些年,我们在宣传普及志愿精神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做的还不够。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报纸上有一些“豆腐块”、电视新闻中有一些相关报道,那样就把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变成了战术层面的具体事务。宣传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我们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我们要不断赋予志愿服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志愿服务事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我们要通过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将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为青年和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内在追求和内在选择。
二要把推动志愿服务立法工作上升到重要位置。志愿服务事业要实现新发展,法制保障至关重要。推动志愿服务立法工作,对于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年,在志愿服务立法方面各地都作出了积极探索,为全国立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已有10个省和8个城市颁布实施了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但还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律。我们要认真研究近10年来全国各地志愿服务立法的实践,分析已有立法效果如何,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立法起到了哪些作用,已经立法的省份在立法过程中遇到哪些共性的问题,等等。要总结立法工作的成功经验,供尚未立法的省份和全国立法参考借鉴。我们可以探索先由国务院制定统一的志愿服务行政法规,再向制定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过渡的工作路径。在这个问题上,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志愿者工作部门,要把立法工作在思想深处真正重视起来,上下联动、奋力推进,从现在开始就切实行动起来,以期数年后能取得好的成果。
三要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机制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研究志愿服务事业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设计出一整套长效机制,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这是对团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考验和锻炼。在企业管理中,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近几年我们对机制研究得不深不透,推进得不尽人意。机制建设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放松了机制建设,我们就有可能在中国志愿服务的整体布局中被边缘化。关于机制建设的问题我们早就提过,而且经常提,问题就出在落实不够。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抓住机制建设这一重要环节,每年都要有新进步。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我们要长期坚持志愿服务事业“着眼发展、着力建设”的工作思路,加强机制建设,体现“以志愿者为本”,使各级志愿者组织真正成为“志愿者之家”。我们不能只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把志愿者当成廉价劳动力,只讲奉献,不关心他们的成长。许多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为什么能发展,“以人为本”,尊重参与者的主体地位是这些组织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在这些组织中,每个人都是主人翁,每个人都有话语权和参与权。
(二)始终保持共青团组织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008年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实施15周年。从1993年开始,共青团组织在全国率先亮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在新的条件下,志愿服务事业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组织的主体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体制内的、体制外的因素都对共青团组织形成挑战。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面对这样的现实,要增强在这个问题上的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要认真研究志愿服务领导协调机制的问题。要保持共青团志愿服务的主体地位,理顺领导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建立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可以协调各方,易于对志愿服务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可以有效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深入发展。江苏省在2001年,广东省在2007年分别建立了省委领导同志牵头的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或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团省委,团省委一把手兼任办公室主任,参与的部门包括党委政府的相关委、办、局。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开展志愿服务的问题。此外,北京市探索了另外一种模式,通过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北京市志愿服务由团市委或者北京市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协调,法律赋予了北京志愿者协会相关的权利,并把协会的秘书处设在北京团市委。上述两种模式都对加强志愿服务领导协调机制,确保共青团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要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地联系、吸纳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问题。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事业,联系、吸纳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各地各类社会志愿组织蓬勃发展,联系、吸纳这些组织,建立合作机制是保持共青团组织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主体地位的必然选择。对于体制内的人民团体、相关部门成立的志愿者组织,我们要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以机制促合作,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将这些组织纳入到我们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中来;对于体制外的民间志愿者组织,既要鼓励、支持其发展,同时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我们的思想要更解放一点、步子要迈的更大一点。要将各级志愿者协会打造成更加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把其他各类志愿者组织作为团体会员吸纳到以共青团为核心的志愿者协会组织体系中来,以此壮大队伍,扩大影响。和谐社会提倡人人参与、共建共享,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把其他志愿服务组织吸纳到共青团的体系中来,是保持和发挥主体作用非常重要的方面。各地要在这方面结合实际,加强探索。
青年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青年志愿者 国际合作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和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在这次长达184天、全球瞩目的盛会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见证和分享了各国的多元文化、独特智慧、文明传统及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参观人数和场馆规模都创了历次世博之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场馆建设者、世博局各级工作人员以及各参展国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然而另有一个在背后默默奉献的群体不可忽视,那就是经过层层选拔、承担在世博期间服务工作的200多万名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无私奉献的真谛,并荣膺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使志愿服务精神得到了广泛的发扬和普及。
世博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涉及不同国家、地区、肤色、人种、信仰,相应地在世博会筹办、举行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摩擦。一届世博会要取得成功,也必然少不了各类群体的共同参与和多元文化的交汇绽放。
自2009年5月以来,上海世博会受到上海高校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报名人数扶摇直上,其中也包括一定数量的在华留学生,他们不但享有针对固定目标人群的语言优势,而且理解世博会的内涵,拥有为世博服务和奉献的精神。在本届的世博会上,中国青年大学生和这些国际学生共同合作,汇聚成一股生机勃勃的动力之泉,开创了志愿者国际合作的新局面。
在上海世博会筹办、举行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作为世博园区志愿者和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们通力合作,担任场馆解说咨询等各类工作,与中国志愿者同学一道为成就一届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大规模长时间的大型国际活动中的的志愿者工作经验相对还不够丰富和成熟。尤其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和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志愿者之间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如何针对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不同特点实现有效管理,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的发生,使志愿服务工作得以在国际合作的氛围下顺利开展等,都是有待于我们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目前都缺乏相对完善的系统梳理和研究。
为此,我们于上海世博会顺利落幕后的2011年5月,设计完成了《“世博后青年志愿者国际合作经验探析”调查问卷》,并分为中国学生版和外国学生版,分别面向曾经参加过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发放。截至2011年7月,共回收有效问卷252份,其中中国学生226份,外国留学生26份,留学生以韩国、越南、日本等亚洲国家为主。调研对象中,本科生为174人,占总人数的69%,研究生78人,占总人数的31%。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部分外国留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以期深入完备地了解他们的想法。
一、对世博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的回顾与分析
在通过实际工作总体把握了2010上海世博会中外志愿者合作过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调研对参加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中外学生的服务动机、具体原因、服务感受、合作体会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力求为将来进一步开展志愿者国际合作提供借鉴。
在招募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过程中,不少中国大学生踊跃报名,而一些在华留学生也热情高涨。追根溯源,他们当初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动机和原因不尽相同。我们通过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发现。锻炼自身综合能力、增长见识是志愿者参加世博会活动的最主要动机,分别占到中国学生总人数的97.3%、留学生总人数的92.3%。拓展人际关系是次重要因素,分别有30.4%的中国志愿者和38.5%的留学生志愿者是出于这一目的。而为了免费看世博、想要获得世博纪念品、为了获得学校和学院的奖励等功利性目的鲜有人选择。由此可见,自身能够获得能力上的锻炼,并借此机会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志愿者们最为看重的,他们的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功利性、从众性较不明显。在这一点上,中外志愿者没有显著的差异。
而当我们更进一步详尽了解中外大学生参加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主观原因时,我们发现培育社会责任感、增加社会见识、使自己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中外留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三个主要的原因,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学生更加看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其排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外国留学生更加注重社会见识的增长和自身成就感的满足,他们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排在第三重要的位置。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国志愿者和外国志愿者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克服种种困难,顺利而光荣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并获得了游客和世博会主办方的广泛好评。那么志愿者在服务完成后的内心体验如何呢?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发现,有21.2%的中国志愿者和46.2%的外国志愿者表示在志愿服务期间总是非常快乐,另有76.1%的中国志愿者和53.8%的外国志愿者表示大多数时间很快乐。可见,总体而言,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服务给总计97.3%的中国大学生和100%的外国留学生都留下了快乐美好的印象,而且留学生更容易体验和享受极致的快乐感受。
对于世博志愿者服务的经历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中国志愿者和外国志愿者的评价均以积极影响为主,分别占到总人数的82.3%和79.2%,没有人认为产生了负面和消极影响,在这一方面,中外志愿者的体验也很相似。
在世博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外大学生在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履行各自的职责之外,还常常需要在同一岗位上精诚合作,共同来面对和处理各类问题甚至突况。面对着语言交流、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障碍,中外志愿者在此类平时较少遇到的国际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又如何呢?
从中国志愿者的评价来看,外国志愿者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58.0%的中国志愿者认为外国志愿者与本国志愿者不同,而只有30.8%的外国志愿者认为中国大学生与他们不同。有30.8%的外国志愿者认为,中国志愿者比他们本国的志愿者更加负责,更具有服务和奉献精神,而只有6.3%的中国志愿者认为,外国志愿者更富有责任心。
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有85.1%的中国志愿者认为外国志愿者与自己相处非常融洽,没有遇到问题。从外国志愿者的视角来看,对于中国志愿者的评价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结果,有23.1%的外国志愿者曾经与中国志愿者发生分歧,其中较多的是由于和文化差异,占15.4%,其次是由于服务理念的不同而引发了矛盾,占7.7%。而论及宗教问题和文化差异,中国志愿者几乎没有在志愿者国际合作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只有1.1%的中国志愿者认为自己在合作中遇到过此类问题。
一旦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发现或遇到了问题,中外志愿者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95.0%的中国志愿者会尝试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对方的立场上和情况中来重新考虑问题,通过双方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来求得相互理解,他们不会想到寻求第三方的帮助,更有少数学生表示会坚持己见,互不相让。而外国大学生中除了有61.5%的志愿者会采用这种方式外,另有38.5%的志愿者会寻求第三方的支持,通过他人来和中国学生沟通和协调,在这点上中外志愿者处理问题的方式显示出了显著的差异。
二、对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的展望和建议
我们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程的筹办和组织工作中可以看到,任何一项国际性的大型会议或活动,都必然将面对多元文化的参与和融合,才能体现出其国际性、跨文化的特点,才能使国际性的会议或活动取得真正的成功、获得各国参与者的认可。因此不同国籍的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中外青年志愿者的通力合作将是今后类似大型国际活动志愿者工作的发展趋势。面对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必要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便为今后同类或类似活动中的志愿者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1.推动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常规化、日常化发展,拓宽合作途径
我们通过调研、访谈发现,在担任世博志愿者的这些学衡中,只有9.7%的中国学生没有参加过其他日常的志愿者活动,而外国留学生的这一比例高达46.2%没有参加过任何其他志愿者活动,经常在中国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留学生只有15.4%。由于平时缺乏志愿者活动的锻炼,也缺乏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和中国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部分外国留学生在世博会之类大型国际活动中首次与中国大学生合作,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在教育国际合作日益推进的今天,在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的中国大城市中,中外学生均普遍希望能在志愿者工作中增加合作的机会、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不少留学生也充满爱心,希望能将所学用于社会服务工作。因此,建议相关的负责部门和机构能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基础上,更多地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开辟国际合作的途径、搭建跨文化合作的舞台,以便让中外学生通过多次的实践、逐步积累国际交流的经验。高校负责志愿者组织工作的部门,也须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将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合作问题作为培训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尤其注重培养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在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外语沟通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丰富和充实关于各国文化、习俗的知识,从而使志愿者国际合作得以顺利愉快地开展。
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志愿者以参加所在学校中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为主,占82.5%,而留学生志愿者则以参加政府和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志愿服务为主,占62.5%。留学生志愿者日常志愿服务的内容更为宽泛,在艾滋病、吸毒等特定人员的引导服务、环境保护与美化服务等领域,外国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大大高于中国志愿者。组织方性质以及服务内容的差异,使中外志愿者的的日常服务较难能出现交集。在这一情况下,更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精诚合作、打破壁垒、互通有无,尽量搭建更多的中外合作的平台,使中外志愿者各展所长、相互学习、学以致用。
2.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使其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
“志愿者”本身就是一个外来词,是随着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而引入的身份概念。“志愿者最早起源于西方19世纪,义务扶贫救困,是志愿者最早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概念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到中国的,并以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近年来,中国的志愿者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国外相比,仍然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
外国留学生从其祖国来到中国,有些在成长过程中早已见证或体验了本国的志愿者服务机制,因此对中国的志愿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问题,在作为文化旁观者的留学生眼中,显现得更为鲜明。例如,有40%的外国志愿者感到在中国,人们对志愿者服务不够了解,其比例大大高于中国志愿者。另有28%的外国志愿者认为,志愿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也大大高于中国志愿者16.8%的比例。同时,还有部分外国志愿者和中国志愿者一样感到,志愿者组织尚缺乏有效的管理。
志愿者工作的相关组织部门,在大型国际活动的志愿者工作结束之后,应及时了解反馈、总结经验,注意到外国留学生具体的需求和要求,通过留学生志愿者了解到志愿者工作经验较为丰富、历史更为悠久的国家的具体做法和运行机制,去粗取精地加以借鉴和学习,以不断改进我国的志愿者工作机制,使其在凸显中国特色的同时,在水平上、规模上、宣传力度、保障机制上,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的中国和外国志愿者,都十分看好中国志愿者工作的未来发展,认为这一领域的工作,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中外志愿者跨文化合作的机会,也将日益增多。在这一片普遍乐观的期待中,中国的志愿者工作更应在交流和学习中勇敢前行,通过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来实现中国志愿者工作真正成熟稳健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其中志愿者国际合作的成功实施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借鉴经验,也为“世博后”志愿者国际合作的推行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提醒,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为进一步开展好中国青年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高校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而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