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贡品(精选5篇)

  • 天南贡品(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可食、可赏、可饮,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郦邑贡菊除产地占尽天时地利,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内乡原生菊为世界之母,是中国药用的发源地。 的药用价值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本草纲目》中注明:“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

天隆茶业是一家集作物种植、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性企业,目前的主要产品为郦邑贡菊。郦邑贡菊是天隆茶业精心培育的一种茶饮,经过挑拣、摆放、晾晒、烘干等多道工序,制成包装精美的茶后,马不停蹄地发往全国市场,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等国。

郦邑贡菊,承载着深厚文化

,可食、可赏、可饮,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郦邑贡菊除产地占尽天时地利,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内乡原生菊为世界之母,是中国药用的发源地。

的药用价值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本草纲目》中注明:“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菊以南阳菊潭者为佳。”《神农本草经》中说:“南阳郦县有菊潭,饮菊水者寿。”《通典》唐佑撰云:“菊潭有菊水,傍水居饮多寿也。”汉《荆州记》:“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七十者犹为天。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令,县月送三十余石,饮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广久患风赢,南阳恒汲饮此水,疾遂瘳。”《后汉书・地理志》:“王畅、袁隗为南阳令,郦县(今河南内乡县)月输菊水三十余斛。太傅胡广久患风赢,休沐南归,饮菊水而愈。”东汉《风俗通义》:“河南内乡西北有个地方名曰甘谷山,旁生甘菊,山水流下,得滋液,味甚甘美,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岁,下寿七八十。”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内乡县功效的诗词也留下很多,如:苏轼的“南阳白菊有其功,潭上居人多老翁”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李的“甘菊之下潭水清,上有无数生。谷中人家饮此水,能令长寿皆百龄”;郑板桥的“南阳甘菊家家有,万古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这些史志典籍和诗词,都对内乡的养生长寿和药用功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九峰山,好山好水好贡菊

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茶。作为茶饮的郦邑贡菊,同样离不开“好山好水”。

郦邑贡菊的种植基地位于内乡县銮镇水沟村的九峰山。从大的生态环境看,这里紧邻南水北调出水口,毗邻丹江水源地,被国家定为南水北调水源地核心区。为保证此区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天然洁净,内乡县政府采取严厉措施,禁止在此区域内开办工厂和养殖场,确保汇入丹江水源的水无污染。经过几年的努力,内乡县先后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予“绿色产业示范区”、被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列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生态农业示范区”。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为“郦邑贡菊”的种植创造了绿色生产环境。从小的生长环境看,九峰山位于东经111.37度、北纬33度,属于丘陵且有低山分布的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无霜期长、日照时数较同纬度平原地区偏少,年平均气温略高,地形雨和对流雨较多,年平均湿度较大、平均地面温度较高,这些自然条件为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加之这座山属火成岩山系,分布在山洼、石窝中的土壤属于北亚热带黄棕壤土,富含硒、锰、锌等十几种微量元素,这些都是有机农产品生长不可多得的土壤条件。

正是特殊的环境气候与土壤地质,孕育了郦邑贡菊不同凡响的品质。据北京营养研究所检测,郦邑贡菊含有丰富的叶酸、血酸、游离生物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等10余种成分,具有抗氧化衰老、降血压血脂、抑制病毒等重要功效,是不可多得的有机天然饮用茶。对此,苗俊亚时常欣慰地说:“郦邑贡菊生在大山里,长在石窝里,喝的是丹江源头水,呼吸的是清新空气,基因里带着好品质!”

从上到下,合力助推大产业

“郦邑贡菊有三怪:长在石缝里,喝着真不赖,一朵十元卖。”郦邑菊自2015年头茬上市以来,这句顺口溜就像长了翅膀流行开来。

农村特色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特点,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是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效产业。内乡县作为的故乡,菊文化底蕴厚重,县政府也把推动产业的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銮镇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把产业确立为该镇主导发展产业,与北京农科所研发中心签订了协作合同,聘请该中心首席研究员黄丛林为技术顾问。在这一产业导向带领下,苗俊亚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在投资1.5亿元种植5000亩有机茶园的基础上,又投资1000万元,按照“生态、绿色、有机产品”的标准,建成郦邑贡菊千亩精品示范园,打响了内乡第一个茶用品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从水沟村“两委”到乡、县两级领导,给予苗俊亚太多支持和帮助。

郦邑贡菊的整个生产过程是严格按照“生态、绿色、有机”的要求进行的。生产过程和成品,都经过了省、市两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成的考核组近两年的跟踪检查和严格的软、硬件考评,被认定是无毒、安全的,核发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种植基地和产品也经过中国农科院检测后,双双取得了国家有机认证。

天南贡品范文第2篇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黔州都督府改为黔中郡,牂、应、庄等州均降为羁縻州。这说明在天宝元年以前,这3州一直是经制州,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还将黔州都督府设在庄州,后来因为唐朝对其的统治力减弱,才改为羁縻关系。虽然当时贵州省北部有好茶,但是也不能说明位于南部的牂、应、庄等州没有好茶。因为陆羽在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才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限于当时的情况,他只考察了贵州省乌江以北朝廷控制很强的经制州,对于南部的羁縻州未能考察是情有可原的。再者,唐代的羁縻州对唐王朝有朝贡及出兵助战等义务,因而牂牁朝贡次数就很多。如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等牂牁都遣使朝贡;贞元七年(公元791年)授牂牁首领赵主俗官,原因就是褒扬他年年朝贡不绝;且牂牁从公元791年到公元813年朝贡7次。在这些次数众多的朝贡中,贡品很可能包含了茶叶。因为贵定云雾茶的民间传说《鸟王》中提到,云雾茶是个宝,唐朝时皇帝开始下令向苗家征收贡茶。因此,黔南州在唐代很有可能出产好茶,而且加工成土特产进贡朝廷。宋朝也规定各地的羁縻州都要向中央定期朝贡。据不完全统计,宋代贵州各族统治者向中央朝廷朝贡达70余次,经常朝贡的有牂牁、南宁州等。在这些次数众多的朝贡中,黔南州也很有可能贡茶。

二、明清时的繁荣期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的移民进入经济相对滞后的贵州,带来了包括茶叶生产在内的先进技术,不少地方茶园出现乔木、灌木、花草3层生态系统模式,茶林间作和茶粮间作等模式,黔南州的贵定县云雾镇等地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代于土坎、田边地角种茶树的习惯。这段时期,茶叶在黔南州农副业生产中占有一定地位,各种贡茶相继涌现。据《明统志》记载,当时的贵州府县皆产茶。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副都御使张鹤楼曾视察都匀团山茶区。都匀毛尖明末已为贡品,深受崇祯皇帝喜爱,因形似鱼钩,被赐名“鱼钩茶”。都匀的布依族和汉族的民间传说《都匀毛尖茶》、《熙春和贡茶》等也描述了从明洪武年间开始都匀每年都要贡茶。而明代《贵州通志》则记录了定番州(如今的惠水县)所辖各长官司和金筑司(如今的长顺县)三年一贡交茶税的情况。在清代,贵州省除威宁之外,各县都产茶叶。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所编的《贵州通志》记载,当时的龙里东苗坡及阳宝山产茶,当地人大多加工技术不好,使得茶味不佳,但也有部分采茶芽后进行精加工的,味道不错。现在贵定云雾区的关口寨还保存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立的一块贡茶碑。另外,《清一统志》记录了独山的苗族以茶为生业。独山兔场镇沟山茶,其细毛尖早年曾作贡品进京,又称为贡茶。还有,据民国《都匀县志稿》记载,在清乾隆年间,都匀的牛场一带有官办茶园。而且都匀的“鱼钩茶”在18世纪末由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的商贾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经广州运销海外。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所编的《定番州志》记载,当时的惠水产茶,当地人常常等到“芽老五寸方采制”。清乾隆《黔南识略》则记录了当时的福泉有茶叶生产。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所编的《广顺州志》也记录了当时的长顺生产丛茶。

三、民国时的兴盛期

民国初期,贵定、都匀、独山为黔南州茶叶的主产区。据民国《贵定通志》记载,“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云雾山产区主要是仰望一带的上坝、竹林、长寿、排上、山寨、中寨、高寨、石门、关门等十余寨。民国《都匀县志稿》则载,都匀各地都产茶,以水箐山(今团山一带)的茶叶最好;1915年巴拿马赛会曾得优奖,运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1916年《独山县志》记载,高树、苦丁茶、甜茶皆野生,俱不敌园茶,园茶中以高砦(今水岩乡高寨村)最好。1946年贵州省政府曾责令独山县政府购上等高寨茶赠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到民国后期,黔南州茶叶生产更有一定规模,据解放前的中央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湄潭实验茶场调查,年产10t以上的县全省有17个,其中黔南州有都匀、独山、贵定、瓮安4县。5解放后的反复与快速提升阶段

四、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反复与统管阶段

1.茶叶生产表现为波状上升解

放初期,黔南州茶叶生产迅速发展,总产量从1949年的53t上升到1956年的130t。茶叶主要采用手工加工法,有烫、晒、烘、蒸、炒等方式。1954年黔南州拨给都匀县新城区团山茶农生产队水力推动制茶机1台,1957年团山乡购置采茶机。1960年前后由于粮食歉收,茶叶也减产,1961年总产量只有123t。其后外贸部门对茶叶生产进行扶持,支持社队办茶场,扩大茶园面积,全州各县市都有规模较大的国营茶场。1963年都匀茶场购进成套绿茶加工机具,开始机制绿茶。到1966年全州茶叶总产量达250t,“”期间又减产到165t。20世纪70年代初期黔南州茶叶生产有所恢复并扩大,1976年黔南州茶园面积达2447hm2,总产量为691t。同年,以都匀茶场进口采茶机18台为标志,首次推广机械采茶。其后,由于新茶园发展过快,技术力量跟不上,流通渠道不畅,使茶叶生产下滑,1978年全州只剩茶园1400hm2,但因为技术水平的提高,茶叶总产量增至939t。这一时期的都匀毛尖茶成为黔南州茶叶精品的代表,被日本皇宫用来宴请世界名流,1971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曾向总理提出用一架直升飞机换25kg都匀毛尖的要求。1976年都匀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80年前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主要精力集中在粮食生产上,致使茶园面积缩小,茶叶产量不断下降。1983年以后,由于执行中央多种经营的方针,茶叶产量逐年上升,总体与20世纪70年代后期相近。1989年全州茶园面积1667hm2,茶叶总产量达977t,且部分县市的茶叶质量仍然得到了保障,如1982和1983年都匀茶场生产的“鱼钩”牌都匀毛尖茶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1982年独山高寨茶被评为贵州省十大名茶。1986年贵定云雾茶被《中国名茶研究》载入中国名茶史册,1988年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并汇入国务院编写的《中国名优产品名录》。这一时期,罗甸上隆茶厂红茶加工获得成功。

2.茶叶贸易实行统购统销

在收购方面,20世纪50年代实行全国统一的供销社专管经营,60~70年代改由外贸局专管经营,执行购90%留10%的政策和茶叶奖售政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准在集市、生产单位、茶农中收购。这一时期收购的茶叶主要是初加工制品,有细毛茶、青毛茶、红毛茶、粗青茶、边茶、炒青茶和烘青茶;成品茶以绿茶为主,数量较少。1981年茶叶业务改由供销社负责生产、收购、调拨、内销和出口货源的组织,出口部分由省土产公司负责,州外贸部门每年只收购少量出口茶叶。1988年以后出口茶叶由贵州省土产公司直接供应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不再通过州外贸部门。在销售方面,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国家的政策是保证出口外销,保证外事礼茶,照顾特别需要,剩下的内销。因此,国营、集体单位在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后需要出售茶叶的,只能卖给国家指定的收购单位,不能进入集市出售。个人在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后需要出售茶叶的,应优先卖给国家,剩下的也可以进入集市出售,但必须持有收购部门的证明才行。1972年以前黔南州所生产的茶叶都是内销。1973年都匀茶场以烘清茶为原料加工成各种级别的成品绿茶,经过上海茶叶公司出口到摩洛哥和日本,4月初制成新型的都匀细毛尖出口到英国和美国。1977年黔南州生产的青毛茶还经过广东省茶叶公司精加工成普洱茶出口到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3.20世纪90年代后的快速提升阶段

天南贡品范文第3篇

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

此次博览会历时5天,“弘扬文化、传承文明、展示特色、打造品牌”的主题始终贯穿在以下五大展览展示活动之中。

(1)精美绝伦的国际唐卡艺术精品展示区

此展区集中展示了青海省黄南、玉树、果洛、湟中、互助等地的部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唐卡艺术精品以及青海省博物馆、藏医药博物馆、黄南热贡艺术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同时荟萃了周边如、四川、云南、甘肃、内蒙等省区和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国家的唐卡艺术精品。

(2)独具特色的黄南热贡艺术展示区

该展区综合展示了黄南热贡艺术的产品,展区设计以平面立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了热贡艺术品的全貌,体现出热贡文化独有的多元性、地域性、传承性和群众性。展示内容包括唐卡、堆绣、泥塑、民族饰品、石雕木刻、面具、金属工艺制品等民族民间工艺制品。现场由民间艺人现场制作、现场表演,并配有唐卡制作全过程的分解展示。

(3)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

博览会还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主要展示了土族刺绣、加牙藏毯、湟源排灯、河湟皮影、西秦刺绣、安塞剪纸、凤翔泥塑等青海省以及我国其他西部省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品按照省区划分展位,既提升了展览的整体品味,也便于集中展示和销售,受到了参展单位的一致好评。展览馆内还搭起小型舞台,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族服饰表演、民间艺人河湟皮影现场表演等节目,吸引了大批的观众。

(4)绚丽多彩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作品展示区

此次的展览,主办单位从全国128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选定了青海湟中、上海金山、陕西户县等10个省市的民间画乡来参展,同时组织邀请了全国著名书画集散地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多个画商前来参加展销。

(5)国之瑰宝昆仑玉展示区

这个展示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昆仑玉为契机,主打青海昆仑玉品牌,广泛地组织了青海省内各玉器行业企业和经营企业参展,在展位设置上,突出各类玉器工艺品、现代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展示,大力加强昆仑玉的产业化发展平台的搭建。

第六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青海省博物馆)

本届展会是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五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省政府主办,省文化厅、省工艺美术保护管理办公室承办,省民族民间艺术品工艺美术协会、省博物馆协办。

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届展会共设74个展位,来自青海省及甘肃、江苏、浙江等部分省区的50多家单位参展。三个主要展区集中展示了玉雕工艺品、水晶、藏饰品、装饰画、羊皮画工艺品,以及民族服饰、民族刀具、民族日用银器、民间艺术、民间陶艺、艺术藏毯、旅游纪念品、现代工艺礼品等1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的工艺美术品。

国际唐卡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海论坛

2008年6月15日至17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青海省文化厅承办的“国际唐卡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海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由青海民族学院组织省内专家学者,围绕唐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黄南热贡文化生态区保护等主题,聚焦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学术讨论,吸纳了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观点、思想,可以说是搭建起了一个广泛推介、传播、阐释青海文化的平台。

唐卡鉴赏拍卖会

2008年6月16日上午,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唐卡鉴赏拍卖会”在青海省博物馆举行。鉴赏拍卖会上,承办单位――青海红人创投集团和省产权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对释迦摩尼十六罗汉、观想图、白度母、四臂观音、宗喀巴等20幅新、旧唐卡作品和3幅苏绣唐卡作品进行了拍卖,来自省内外的近20家客商参与了竞拍。经过激烈的竞价,最后,白度母等八幅唐卡作品竞拍成功,成交额达69万元。

黄南藏乡民俗文化行

2008年6月16日,包括国际唐卡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海论坛的中外专家组成员,以及国内主要新闻媒体记者在内的一行人,沿着黄河支流隆务河逆流而上,前往历史文化名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深入到吾屯、年都乎等热贡艺人之家,重点考察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的热贡艺术、民族歌舞、民间说唱、藏戏、宗教音乐舞蹈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与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媒体进行文化交流,既扩大了热贡艺术的影响力,也为热贡文化生态区的保护与开发谋计谋策,以促进热贡艺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大型民族风情歌舞集《热贡神韵》(青海人民剧院)

这是一台由青海省藏剧团・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创作的,以反映热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热贡风情歌舞集,晚会以“音诗”形式,分为《序》《画魂》《舞祭》《乡歌》《鼓韵》《石经》《祝福》七个篇章,这台晚会以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为切入点,将原生态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以其充满民族特色的舞蹈、华美绝伦的色彩、尽显高原特色的故事再现了热贡浓郁的民族风情,生动展示了青海的唐卡、雕塑、堆绣、雕刻、神秘古谱、石经艺术、民间祭礼等文化、艺术、宗教、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青海原生态民歌手大赛

2008年6月15日下午5点半,由青海省文化厅主办,省文化馆承办的青海原生态民歌手大赛在西宁市中心广场拉开帷幕。青海省以州、地、市文化部门为组织单位,从各地选拔推荐出10名歌手组成民歌艺术代表队。参加青海原生态民歌手大赛的选手们,用风格迥异的民歌和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突出展示了“花儿”“拉伊”、弹唱等民歌艺术风采。那优美的旋律和富有激情的歌词,让广大高原群众沉醉在民歌的海洋当中,心情格外舒畅。

“和谐青海、美丽家园”天天演活动

天南贡品范文第4篇

物产中的盐、茶、酒、香(香料、香药)、礬五种由官方经营,同样进入市场。于盐“、天下盐利,皆归县官”;于茶,则为场置吏,采茶之民统归“山场”,岁课作茶输租,其馀全部由官府发卖;于酒,在诸州城内皆置“务”酿造;于礬,设官典领,所产入官市;于香,则因其为利甚丰,以官为市。官卖各项,对私相贸易者禁罚极严,尤以茶礬两项为最。宋代的手工业产品亦多,且多有加工技术精良的名产,诸如太原的铜器,邠州的剪刀,成都的织锦,定州的“缂丝”,温州、临安的漆器,汝、哥、定三窑及南宋景德镇的瓷器等为是。矿冶、纺织、酿造、造纸、印刷、陶瓷、造船等行业,其技术和规模都甚于唐代。仅矿冶业中的信州铅山的铜铅开采,募集人数竞达十馀万之众,昼夜开采。

总之,由于宋代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市场可供交换的剩馀产品,品种和数量也随之增加。除煤炭、蔗糖、宋版书籍等新品种之外,“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之物,竟至“无所不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商品主要集散地和消费市场的城镇也大为改观。城市面积有了更大的扩展。原来有所谓内外两城(子城、罗城)限制的苏、湖、明、台、严、徽等州及绍兴等地,突破了子城;原有住(坊)与贸(市)的区分也已名存实亡。乡镇间的草市,定期集散的痎(圩),城里的铺席(摊档)在继续发展。汴京等大型都会,为了满换的需要,营业时间上的限制被无形中取消。除日市之外,又有早市,更有无论冬晴雨雪均不间断的夜市。至于定期的庙集,专业化市场,如药市、蚕市、灯市、鼓扇百索市、乞巧节等节令性市场,名目多,规模大,称之为“万姓交易,无所不有”。成交额往往大得令人惊诧咋舌。据有关史科记述,仅东角楼南通一巷,“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临安(杭州)更因“山水明秀,民物康阜”,“视京师其过十倍”。自大内和宁内外,“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融和坊北的珠子市头,其成交则动以万数。就连端午节用的菖莆之类的低值物品,一早就有万贯以上的交易额(耐得翁《都城纪胜》)。

为了交换之便,就经营同类货物的商户“,不以物之大小,但合充用”,都按传统地点集中于一处,使市场专业化,由此而出现“行”、“团”、“市”、“作”。如肉行、鱼行、酒行;花团、青果团、鲞团;珠子市;腰带作、篾刀作等。与商贸活动相协调的服务业应运而生。客舍业,解决了商旅人的投宿,使他们在疲惫转徙中得有安身之所,甚至还有吃喝玩乐的去处。宋代的服务行业分工细,项目多,如养马,每日有人专供草料;养犬,则供饧糠;养猫,有供鱼鰌;养鱼,供虮虾儿。修磨刀剪、扫街盘垃圾、供人家食用水,乃至荷大斧斫柴间等杂活亦有人为之。货物中转、储存,运输用具的提供等等,为商旅之人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作为商品交换媒体和手段的货币,流通量大,形式多样灵活。为适应交换之需,宋代曾大量铸造铜铁两币,但尚不敷使用。市场上有凭信用交易的“赊卖”。除此之外,还仿效唐代的“飞钱”,印制“交子钱”,设有“交子务”专门机构,确定兑换值,加强管理。到了南宋,“交子钱”在市场上已广泛用于流通。

充作货币的银的使用也日益增加。为市场承认的交换形式多种多样,支付手段极其灵活。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于商贸,进一步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其价值,而且也是商品经济发达的结果。总之,由于环境比较安定,两宋王朝的社会生产力,继唐代之后,又有新的发展,物产殷实,市场繁荣。商贸活动,包括民间、官办,国内、疆外众多方面都表现十分活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性商品经济发达的历史时期。宋代的水产品贸易,可借助于东京汴梁和行都临安以窥其一斑。通过当时的这两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观测,考察它们与国内市场、地区间联系,以及它们和边境外少数民族、域外的往来。就形式而言,宋代国内市场有铺席为主的集市贸易(俗称坐商),有通过中间商转贩的估客贸易(俗称行商),和供皇室衣食的贡赋。域外则有官方经营的官卖和入贡回赐的贡赐。其中,贡品在宋代,不论其源自国内或域外,都属于特殊形式的商品交换。域外进贡的回赐也是如此。国内市场宋代两都的城市商贸占有城市经常的重要地位。其中因人口增长带来的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又为其主要因素。北宋年间,10万户以上的城市已由唐代的10馀个增加到40馀个。而汴京人口,高峰期高达140万,属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都会。南渡之后,政治中心南移,临安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到度宗时,人口也达120馀万。如此密集的人口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商品主要由远地的估客转运而来,再在“行”“团“”市”中交换。两都市场上,“沉沙栖陆”,“目不给视”品种多至“不可殚记”,被词人周邦彦称之为“竭五都之瓖富,备九州之货贿”(《汴都赋》)。行都之处的杭城,也是“万物所聚,诸行百市”“商贸买卖者十倍于昔”。在东京,经商为业者有两万多户,交易有市,分工有行。由城外各地“集零为整”直接进入消费者,包括饭馆酒肆的馔席之中,即所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繁华之地有相国寺、东华门外等处。靠近宫城的东华门外系禁中买卖之地,“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著,无非天下之奇”。宣德楼前街北有梁家珠子铺,宣德东东角楼潘楼街也有珍珠上市。可食水产品多供作饮食业的消费。如新城龙津桥夜市供应的鳝鱼包子,朱雀门的上冻鱼头等五、六十项“杂嚼”(小吃),开业延至三更。城中街坊饮食处处有之。入席下饭酒的五十二种馔肴中,已知可确定为水产品者就有假河魨(江鮰)等13种。一些名著声显的大型酒楼饭馆除烹制入席档次不同的水产品餐席之外,还有老少咸宜的随意小吃,如炒香螺、煎鱼等,更有南北馔味之别,以适应不同地域往来商贾旅人、驻京官员之需。冬月无蔬菜之时,宫禁和民间收藏冬菜,蛤蜊、螃蟹等水产品也属冬藏对象。收藏物当系市贸而来。由于人口稠密集中,水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仅活鱼一项,每天清早,从新郑、西水、万胜三门入城者,就有数千担之多。价格相当便宜,即使是冬月从“黄河诸运处客鱼来”的车鱼,“每斤不上一百文”。水产品的商贸在当时,也与生熟肉食、杂货等同例,专设“鱼行”,而且是160行中的一个大货行。为供有闲阶层游乐助兴,池鱼还进入旅游业的领域。据载,每年三月一日开放的金明池,游人如欲钓鱼,可在西水门的池苑所买牌,凭牌钓鱼。

所钓之鱼,“倍其价买之。临水砟脍,以荐芳樽”。东京汴梁,文人说是“城中万屋翚甍起,百货千商集成蚁”。但其商品市场的繁荣并非以其本身强大的商品业产作为基础,而主要是仰赖于全国各地的支援,是“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贸”的结果。四通八达的水陆两道交通网,加强和促进了它与全国各地,甚至亚非各国的经济联系。汴、黄、惠民、广济四河沟通南方、陕西各路、陈许蔡寿各州及京东各州;辽境,山东,西北各地,东南,西夏、吐蕃、回鹘分别以长垣至雄州线,澶州至郓州线,中牟潼关线,陈留宿州线的陆路沟通。畅达的交通,加上官方恤商和鼓励转运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东京与各地区之间商贸活动的开展。江淮和山东沿海的鲐鮆鮿鲍,霍山的珠玉,淮甸的虾米,吴郡的蛤蜊海鮠,黄河诸远处的鱼等众多的水产品源源不断运往东京,供应消费市场,而不再转运外地。它们连同南方的水果,主要是给那些脍不厌细、食不厌精的寓居于东京,尤其是任职官员中的南方人享用。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为行都的临安,其繁华景况比之汴梁有过之而无不及。除御街、荐桥街、后市街闹市之外,尚有许多专业性商行和集市,如象牙玳瑁市、花市、肉市、药市、米市、南北猪行、金漆桌凳行、麻布行等。都下市肆,名家驰誉。著称于世者有羊肉李七儿、奶房王家、血肚羹宋小巴之类。水产品馔食中,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也是名品之一(百岁寓翁《枫窗小牍》、吴自牧《梦梁录》)。有专卖面食鱼肉的店铺,涌金门外还有大小渔庄。起店食店中,以水产品作馔者不下七十种。城内414个专业行中,原来汴梁单一的“鱼行”,又分出候潮门外海鲜行、城东蟹行、城北鱼行、坎子桥鲜鱼行、深水闸鮝团。鮝铺极多,城内外竟“不下一二百馀家”。珍珠单独分市,融和市南坊有珠子市,加工珠孔又有散儿行。在衣冠贵族、学士文人、富商巨贾充斥的临安,风俗日奢,年内各种节日、节气、祭庙等民俗活动“,赏玩殆无虚日”。处于鱼国之地的杭州,地产鱼虾海物,“须鳞壳甲,种类差殊”(陶谷《清异录》),居家餐桌或盛会宴席上自然离不了水产品馔肴。城内沿街叫卖的流动担贩的担贩中,保持有10馀种淡海水产品乃是司空见惯之事。而在店肆中,据《梦梁录》所载,当时街市上的“分茶酒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肉铺”“鮝铺”中,下厨的630馀种生熟食品,有240馀种系以水产品为主料制作而成。鮝铺所售,水产品几占铺营项目的全部。以水产品为馅或为辅加工成的面食、糕点也有21种之多。城内“大小铺席,连门皆是”,“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行分最多”。而“早间珍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又多集中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耐得翁《都城纪胜 市井》)。细嫩的杭城人,对水产品特别嗜爱。“稍丰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无,虽贫下之人,亦不可免”。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十月,高宗(赵构)驾幸张府,清河郡王张俊进奉筵宴的十套102色食品,有云梦豝儿、鰕腊、旋鮓等;下酒30味,厨劝酒10味和对食10盏中,水产品所占比例极大。有炒沙鱼襯汤、鳝血炒鲎、螃蟹酿枨、鲜虾蹄脍、南炒鳝、洗手蟹、姜醋香螺等26种(吴自牧《梦梁录》,徐大焯《烬馀录》甲编、元阙名《馔史》)。宴请外国使臣,水产品也是席上之珍(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从名目上来看,皆非名贵之物,除宫廷采办到行市中敲诈勒索外,应当是按正常的交换渠道而得。

临安的水上交易异常发达。其北以大运河与太湖、华北地区沟通;其东以钱塘江口与浙、闽、粤地区相联;其西以富春江和新安江与浙西、皖南相往来。内河江船可达严、婺、衢、徽等州,海船可至台、温、福、泉各州,远达日本、朝鲜和南洋。鱼、蟹、鮝、腊等水产品多从浙东、绍兴和明州等地运进。珍珠,多依靠松辽平原(北珠,又称东珠)以及雷廉二州(南珠)的诏采和贡纳,但也有珠宝商人转贩、哉外各民族和异邦使团贡献、馈赠,海外商船的运进。其中诏采,宋代有史可据者无多。规模较大的是,宋初南汉刘氏王朝据有岭南时,刘氏于海门镇募兵置媚川都采珠。所获甚多,用以饰宫殿、墁沟渠,极欲穷奢。宋太祖平定南汉后,诏采媚川珠池者也无多。绍兴年间,此处珠池因交趾侵渔掠珠而罢采。海外商船贩运珍珠,多由广州等口岸进入。庆历中,仁宗就曾处理过一宗涉及宫廷的广州故去番商没官珍珠事件(事见胡仔《溪渔隐丛话》)。贡赋是“下纳以上”的特殊租课。珍珠的贡赋可考者有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容州贡珠百斤(《合浦县志》),七年(982)贡珠五十斤(《文献通考》),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诏广南市舶司岁贡真珠(《宗史 徽宗本纪》)。宋室宫中通过各种渠道所得珍珠颇多。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重修扩建库屋,宫藏之物分为四库。珠玉香药另专置一库。天禧(1017—1012年)末年以水陆两道上供的珠宝香药就有27万多斤(《宗史 食货》)。出于财政方面的原因,宋室禁中珍珠也曾两次出库以充军用。一次在宝元(1038—1039)中,“现内库珠,直(值)缗钱三十万,付三司售之。收其值以助边费”(《宋史 食货上》);另一次在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十月,出库珠二千三百四十三万颗,鬻钱银付河北买马(《宋史 神宗本纪》,洪迈《容斋三笔》)。

天南贡品范文第5篇

越南,西贡,法属殖民地,战争。这样的排列组合,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张力。

早在19世纪中叶,越南即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在之后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越南一直生活在殖民地的阴影里。那是一个受伤的越南。受伤的西贡。

但是,西方文化的输入,令包括西贡在内的越南社会开始了全然不同以往的生活,也改变了越南的风貌。

时至今日,漫步在西贡繁华街头,那些殖民地时期的建筑,仍随处可见。那些在时光深处已经略显陈旧的建筑物,有的残损,有的则是保存完好。在越南炽烈的阳光下,散发忧伤阴霾的气息。那些殖民地色彩的剧院,旅馆,博物馆,邮局,或者是市政办公厅,无论是哥特式风格,还是拜占庭风格,都令人慨叹不已。同那些连街的精品店,酒肆,米粉店,杂货铺,混在一起。有一种热闹又冷静的美感。散落在城市间的一座座教堂,有着尖尖的塔顶,十字架傲视尘寰,周身刻满精美的浮雕,在炽烈的阳光下投下巨大阴影。

临街的咖啡店里,男人们安坐在座位上,人人一杯冻咖啡。毫无疑问,咖啡与牛角面包都是拜法国人所赐。――在梁朝伟的电影《三轮车夫》里,还没有出现这些,电影中的的越南尚要更早一些。那些咖啡店总与法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端让人想到巴黎花神之类的那些左岸著名的咖啡店,毕加索与海明威,以及博尔赫斯曾流连往返于此。

细细品味西贡,会发现它尚是一座繁华与寂静并行的城市。就如同咖啡馆里的西贡人,眼神沉静,步履缓慢且从容。

印度作家奈保尔说:我们现在对大地和宇宙的敬畏,需要在以后、以另外的方式重新被发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越南,适用于西贡,我们对今日西贡的认知,才刚刚开始。

20世纪后期的越南依然故我,它以某种坚韧的姿态植根于自己固有的文明体系。这种隐藏着的体系,是走马观花的外来者所无法窥探到的。

西贡,一座迷城

借用享誉世界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句话:当我们在谈论西贡,我们究竟在谈论些什么?

无疑,西贡又是阴性的,暧昧的。就像越南的传统器乐,永远的曲调幽怨。

“对我而言,巴黎这座城市不只是杜撰出来的,而是经由记忆力与想象所重建。”奥克塔威奥帕斯如是评价巴黎。对于许多人而言,西贡又何尝不是一座记忆中的迷城。简直没有哪座亚洲城市能比它更让人陷入情爱的绝望之境,没有哪座城市比它更让人沉沦入暧昧的情愫中,同样没有哪座城市能比它更让人感觉到深邃的荒芜与虚空。

“对你说什么好呢?我那时才15岁半。那是在湄公河的渡轮上。……我从外面旅行回来,回西贡,主要是乘汽车回来。”杜拉斯在那篇著名的小说《情人》开篇中如是写道。然后,她遇到了他。她戴着一顶男式呢帽,穿镶金条带的鞋子。他穿浅色柞绸西装,抽英国牌子的纸烟。

杜拉斯的西贡。情人的西贡。欲望交织的现场。近在咫尺的城市声音,如同放映一场电影般喧哗杂沓。百叶窗木条的摩擦声清晰可闻。大街上人群熙熙嚷嚷。持续不断的噪音。一个瘦削的来自法国的白人少女,一个有着丝绸般光滑的黄色皮肤的来自北中国的男人。两个人在西贡相遇,刹那间,地老天荒。

――彼时,西贡这座城市的气味,尚是丛莽与森林间的偏僻村庄所散发出的气息。不像现在,车如流水马如龙。开始呈现摩登与潮流的一面。酒吧里贩卖冰纯嘉士伯,花旗银行的招牌在市中心触目可见,快餐食品在繁华地段大行其道。

你好!西贡小姐

是谁说的,认识一座城市,首先要认识这座城市的女性。

――对西贡的认识,自然是非《西贡小姐》(Miss Saigon)莫属。1975年的西贡夜总会。越南战争,西贡最后的撤退。混乱,绝望,动荡,危险与激情。美国大兵克莱斯与西贡KIM的故事。《情人》的另一个版本,也是普契尼《蝴蝶夫人》的现代版本。但是更直接,更凛冽,在这“世界最后的一晚”,I'd Give My Life for You。男欢女爱的感情中,更充满历史性的宏大与悲壮。

度过了最后一晚,世界已经大不同。

半个世纪过后,那些干练的、自信满满的、身着职业套装出入于写字楼里的今日Saigon Office Lady们,早已将《西贡小姐》视为娱乐消费和舞台演出的一部分。而非曾经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终究,一代人有一代人价值观与追求。也原来,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对过往说再见。

她们中的许多年轻人,甚至对西贡这座城市的过往并无多少了解。对那些历史斑驳的老城区毫无兴趣,她们朝气蓬勃,像鲜花一样散布在这座日渐摩登的城市。她们向往更多的饰品和化妆品,更高的经济收入,她们对时髦衣服的追逐远远超过对传统奥黛的热爱,――就像今日中国许多城市里的年轻女孩子一样。

她们,成为今日西贡曾经苍凉的底色上一抹最明艳、最鲜活的色彩。

西贡在巴黎

初到西贡时,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就像大多东南亚城市一样:拥挤、嘈杂、潮湿。而后来的几天里,走在西贡街头,渐渐发现这座城市中散发着阵阵悠然的欧洲味道。

除了民族风情之外,一个国家的建筑还应该是政治和宗教的体现,近代越南一直是法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原因自然明了。如果把河内比作我们的首都北京,那西贡在我眼中就是上海。西贡街头的建筑,大多保留着浓重的法式风格,法国殖民时期的越南,建筑文化也理所应当地流传到这里,其中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应该最具代表性。

西贡著名的圣母大教堂(Notre Dame Cathedrat),又因教堂通体为红色被大家成为“红教堂”,据说教堂始建于1883年。建成整个教堂所用的红砖,都是专程从法国运到越南,并且完全按照法国一所教堂的样子建造,当属西贡的标志性建筑,整体设计风格与旁边的中央邮局一脉相承,都是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经典作品。在众多弧形线条的勾勒下,中央邮局宽大的穹顶横跨顶端,整体建筑风格的特色在于强调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这种感觉在邮局中更为明显,内部穹形屋顶不仅显得富丽高贵,更让整个邮局大厅显得格外明亮宽敞,置身其中,仿佛站在欧洲某座城市的火车站。

从某种程度上讲,哥特式风格起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并持续发展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当代被统称为“法国式”,哥特式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尖形拱门和飞拱的设计。从走在西贡发现的一些知名建筑中很容易感受到,法式风格的建筑已经成为了西贡街头的一道风景线。

有特色的建筑当然不止于此,除了大教堂、邮局这样的地标性建筑,在西贡甚至像菜市场这样的地方,都留有浓重的欧洲建筑风格。从高处俯瞰槟城市场(Cho Ben Thanh),整体形状呈长方形,整个建筑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耶稣会教堂的平面设计。顶部突出的圣龛呈十字形,也是从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中演变而来。四角三排略低的顶部更加突出了圣龛的形状。走在西贡的大街小巷,从市政厅到总统府,再到歌剧院,类似风格的建筑还有很多。

西贡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古老的建筑中,几天下来感受最强烈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如果说那些殖民时代留下来的建筑散发出的是西贡的古老魅力,那Bitexco金融大厦(The Bitexco Financial Tower)则彰显出了西贡的时尚风范。262米高的金融大厦是西贡最高的建筑,整个大厦在设计之初以越南的国花――莲花为灵感,高耸云天的造型好似一朵含苞待放的睡莲,也是蓬勃发展的西贡美丽、饱满的象征。在西贡的时间很快过去,现在回想那几个美丽的夜晚,每每都是借助夜色下,金融大厦灿烂的灯光来引导我们,西贡就这样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咖啡,不要糖

第一缕阳光斜斜的从河堤漫上街道的时候,西贡从淡淡的咖啡香中醒来。

现在是12月,正午的西贡依然很热,一件长衫大抵可以度日,如果遇到热得厉害,路边喝上一杯冰咖啡是必不可少的。一直很喜欢西贡的冰咖啡,那种令人心醉的浓郁香味,让人无法抵抗。

如果说世界上最好喝的热咖啡是在意大利,那么,最好喝的冰咖啡一定是在越南。越南咖啡缘起于廿世纪初法国非常盛行的滴滤咖啡,随着法国殖民者的到来引入这里,岁月更迭,西贡人又将传统法式咖啡酿泡技术改良发展,去掉香腻的奶油成份,尽量保留咖啡的原香,即成今日的西贡咖啡。西贡人喝咖啡的方法不是用咖啡壶煮,而是一种特殊的滴滤咖啡杯,杯口架着一个铝制的容器,里面是现磨的咖啡粉,容器底部有很多小孔,下面用样式古老的印花玻璃杯接着,在玻璃杯里放上冰块以及适量的炼乳,让咖啡直接滴在冰块上,就是一杯可口的冰咖啡。饮用时慢慢斟酌,每次只一小口,待那份冰冷慢慢退却,味觉重新占领味蕾,咖啡的香味渐渐由淡变浓,整个人也被包围在这片香氛中,喝咖啡是西贡人的日常习惯,用来消磨这里似乎永远也用不完的时光。城中的咖啡馆装修的再高级,价格也很家常,不是什么高消费场所。如果只想小酌,街边也有很多小小的咖啡店,人很少,细细长长的屋子,屋里的吊顶电扇悠悠地转着,门口搭上太阳伞,摆几张小桌小凳,再加上路边树影婆裟,悠闲的让人昏昏欲睡。让我想起小时街上的茶摊,一张桌子,几杯倒好的茶水,过路的人渴了,随手便买一杯喝,顺便聊上几句,让匆匆赶路的人有片刻的休息。

Papa café是我最钟爱的一家,比起西贡其他咖啡店里凶猛的口味,我更喜欢这里咖啡的味道,苦涩而温柔。这是一家比较标准的法式咖啡店,也是西贡历史比较悠久的一间,开放式的二层小楼,吧台在正中间,推门进去便可看见。吧台的一侧是旋转式的楼梯通往二楼,另一侧则是一个小小T型舞台,有人在上面唱着越南的流行歌曲。角落里也坐满了人,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这份天天都有的与咖啡的私密时间。侍应带我们到一层的正中间坐下,这里既可看见吧台,又可看见舞台,阳光从每次开启的彩色玻璃门上反射过来照在我的桌子边上,点了一杯传统的无糖黑咖啡,等待一杯咖啡萃取的时间是10分钟,正好可以点一根烟。一个白衣女孩走过来,坐在我的右边,一转头,看见她的两只手都如火柴棍,纤细异常。老板端了一盘虾给她,她细瘦的手拿着一只叉子,一只虾一只虾的往嘴里送。动作跟常人不一样,吃力而怪异,但是那一刻我的脑子里冒出一个词:优雅。这份优雅完全独立于喧嚣的街区以外,缓慢而有秩序,同时它又是有趣的,对照我们猎奇性的目光,显得从容不迫。女孩子吃完虾又朝侍应挥了挥手:“咖啡,不要糖”。阳光再一次照过来,照到她的杯子上,反光正好映射我的眼睛,我端起杯子来挡住半张脸,发现此时我看到的西贡和咖啡杯里的西贡不大相同。

来西贡之前看到一幅画,一个越南女子穿奥黛站在一片落花之中,那幅画叫《西贡落英》。我来了,没有看到落英,也少见奥黛,只是每天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咖啡。人民币几块钱,就可以得到一杯无比香浓的罗比士达,这般待遇,可不是哪里都有。每一次,我喝下的咖啡都是清苦而冰甜的,西贡咖啡的细腻和浓郁有种魔力,可以把现实的嚣杂暂时挡在身体之外,让人体会到难得的安逸。像极了这座城市,混乱而优雅的存在着。

提岸 “情人”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自从踏上西贡旅程的那一刻起,我就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人们在用各种不同的语言默念这些句子。杜拉斯的《情人》仿佛一剂药力强大的文艺毒素将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肉体与精神分离开来,那些关于情与爱的回忆,就像令人绝望的雨季一样没有尽头。

西贡市提岸区(Cho Lon)。几十年前,杜拉斯的中国情人在这一带有一间公寓。每一个炎热的下午,他都会带她去到那里,卧室的百叶窗关着,棉布窗帘放下来,房间里很幽暗。一墙之隔的街道喧嚣甚上,行人大声说着中国话,木屐的脚步声,电车的噪音……全被拦在窗外。几十年下来,这一切似乎没有多少改变。西贡是法国人规划出来的城市,但我更以西贡的中国情结着迷,尤其在堤岸这个汇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到处招摇着店铺的中文招牌,到处散落着诸如天后庙、关帝庙、孔庙、观音庙和会馆等寄托乡愁的建筑,从功夫茶具、纸扎灯笼到供奉着熟悉神仙的神龛,无不能看出中国味道。提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社区之一,华人的比率超过90%,有超过55万华人生活在这片拥挤的街区中。西贡的唐人街其实就是越南经济市场的中心,几乎西贡所有的商品批发都集中在这里,店主、摊主、小贩甚至乞丐和苦力都是华人。“中国人给我们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及丰富的商品,但西贡只有在唐人街才看到乞丐……”这句话将西贡人对大量华人到来又喜又忧的复杂心理描绘的十分形象。其实,乞丐并不都集中在唐人街,也不是近代才开始有华人漂洋过海来到越南,华人迁徙南下西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熏陶逐渐成为越南人的一部分。有不少的越南的开国之君,更是具有中国血统。第一个在越南称帝的中国人叫赵佗,曾是两广及越南一带的“拓荒者”,也是第一代“南越王”。今天,很多第三代,第四代的华侨后裔早已分不清自己是华人还是越南人,在公司中,他们已完全越南化,融入到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维中,但是一旦结束工作回到提岸的家,还是依然延续着中国的生活方式,他们操持着广东话、潮州话等各种乡音,堡着饭粥、看着港剧、耍着牌九、读着中文报纸谈论着可能他们一辈子都不曾去过遥远的北方祖国。

梁家辉在《情人》里把“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凄美与绝望表演得淋漓尽致,也构成了多年以来我对西贡的主要印象。在多次询问又反复周折之后,我终于在一处看似简单的法式建筑中寻到电影中的场景。由于多次改建,“她”和“他”那间相会的小屋早已拆除,但其他老屋还在:整旧如旧的长长的百叶木格子窗,深深的土耳其蓝被雨水淋得发白,大露台上垂着细竹帘,有着大簇大簇的艳红花朵。房间里仍然没有空调,天花板上的吊扇整夜地旋转着,发出咯咯的响声。这会不会就是“他”在等待“她”时听到最多的声音呢?杜拉斯以激情甚至疯狂在《情人》中让提岸这个嘈杂和多元文化之地平添了许多难言的魅力和激情:一个豆寇年华,芳菲迷人的法国女孩;一个来自中国有钱的富家少爷,在西贡相遇,动情。杜拉斯或许从没想过,因为她,一座城市被重新定义而变得暧昧迷乱。释去,爱人最终无可奈何的分离天各一端,而那些沁人心肺的东方神秘气质和西方浪漫气息却深深印入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开花,结果。

守添的一天

就像塞纳河记录着巴黎的风情万种,西贡河也在默默地注视着西贡发生的一切。

一直都很喜欢有水系穿过的城市,流动的水仿佛一首长诗将城市的每个角落串连起来,彼此都有了生气,灵动自然。湄公河一路奔腾向海,只在西贡这里放慢了脚步,分出一支蜿蜒进城,有如老天的赏赐,故意要将这个城市添上一笔秀美,视为天作之合。

还是不远的几年前,那时西贡河上依然繁忙,河道将城市分成了新和旧的两个部分。河的北边,高楼大厦已经建起,各种时髦餐厅,会所,酒店矗立在新铺的绿地上,公司白领们奔忙于林立的大厦之间,无异于其它大城市的现代繁化。河的南边,景象却完全不同,破败的铁皮房子依然挤满了岸边,浅灰色或蓝色的二层小楼墙皮脱落殆尽,露出了建筑原来的本来面目。河道也拥挤不堪,水面上漂浮着各色垃圾和杂物。在这中间的一片开阔水域,几片铁板和木桩拼接出一个高出水面的平台,这就是守添码头。曾几何时,守添码头承载着连接新城和旧城交通运输的重要任务,来往的渡轮穿梭不息,人们来往交错,彼此交换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和希望,巧妙的维系着这座城市的生存与平衡。“那时候的守添码头绝对是西贡最繁忙的地方,西贡河不算宽阔的水面上,每天都有8 趟六米多高、一二十米长的巨形封闭渡轮在彼岸间来回穿梭。汽笛的催促声中,人流像潮水一般涌过贴满可乐、TCL电器、蚊香以及杀蟑螂广告的铁皮通道。轮渡上层,挤满世界各地前来探险采风的游客;轮渡的中间,停着大巴和汽车;最前方则是骑脚踏摩托的当地人。男男女女,统统戴着墨镜与运动帽,女人还要格外加戴各种花色的口罩,人们无法看清彼此的脸。渡轮还未完全靠岸,所有的人都踩下踏板,发动轮机,然后一溜烟冲上斜斜的堤岸。”旧时西贡河的繁忙景象一去不返,一个世纪前是法国落寞贵族,三四十年前是美国彪悍大兵,现在是像我这样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拥着来到西贡河边,急切的等待着能载我们去花花世界的渡船。只是今时不在,那些船早已生锈,搁浅。一切都已改变然而一切又都没变:湄公河还是一直这样流进大海。法国人的长棍面包、咖啡、罗望子树,中国人的寺院和泰山石,美国人的可乐和牛仔裤,芬兰人的手提电话,越南百姓脚上的橡胶拖鞋和少女飘逸的白裙,背包客汗流浃背驮着的行李和破损的登山靴……依然寻着他们的故事,逆流而上,只为一睹这个城市最后的原始的美丽。

时过境迁,始于2008年的守添地区整体改造计划让后来者们的梦想永远成为了历史,以守添码头为首的第二郡旧城已经拆迁将尽,以前城区内15460户居民还有不到100户留守在这里。到处都是的废弃的房子和临时安置棚,以前拥挤不堪的街区中,只有树木从废墟中钻出来提示还有生命的存在。西贡市政府已拟计划2012年底投资约20亿美元在区内兴建水电、道路、污水处理、地下水道系统等基础设施等硬体设施的相继成形,将在区内150公顷西贡河畔洼地种植红树林类植物,打造近似湄公河三角洲平原的水乡泽国生态风味。按计划,2020年守添市镇将全面建成,将有国际展览和会议中心、300公尺高多功能商业大楼、河畔运动休闲区、中心广场区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等现代建筑群。按照这个构想,守添码头以及身后的这一片旧城区将在未来20年内成为西贡新的都市区,届时的人口将达1000万人,往来及暂住客量约250万人。

今天,守添码头依然值守在西贡河的岸边,虽然再有几个月政府就将彻底停止渡船的运输而将码头变为文化遗迹。但新城的规划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城市发展的持久性与自然环境的可调节性之间所存在的某些关系,而这些关系是重新定义城市历史,人文,自然展现与生存权力控制等诸多公民社会话题的重要元素。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关系是否可以平衡,从而渗透出一个有机的富有内涵的生活环境,西贡人同样面临选择。老城中那些隐藏不见的似乎永远秘密生长着的本土文化与对岸舶来品的相互碰撞融合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今天西贡独特的DNA,而这样特殊的人文环境夹杂着忧伤与欢乐的双重气质,可歌可泣却又充满诗意。独特的文化象征记载着人们对于城市的全部情感和回忆,那是一天一天积累出的生活本质,虽然旧,却很实。

车轮上的文化

在西贡的几天,我和朋友一直都想租一辆摩托车,感受一下当地的交通,但这一计划始终停留在“打算”这一步。西贡街头几近疯狂的摩托车流,让我们二人望而却步,用朋友的话讲,就好像是掉进了蚂蚁窝……

通过和当地向导阿谦聊天才发现,在西贡大家普遍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所以经济实用的摩托车自然成为了主流角色。在越南通常家中的小孩十六岁的时候,就会有一辆自己的摩托车,或新或旧视家庭情况而定。以至于我们在西贡的几天,见到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行驶的机会微乎其微,甚至晚上在街边散步耳边都充斥着不同排量摩托车的轰鸣声。

刚到西贡的夜里,走出酒店大门意外地发现,连过马路这种从小爸妈就教会我们的“生活技能”,在这里也瞬间退化,高速行驶而来的摩托车流看见行人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而后几天,我们也学着当地人的样子,生生闯入疾驰的车流中,在摩托车灵活的躲避中,悠然走到马路对面,大有路中芭蕾的味道。

虽然这个城市中摩托车的数量非常之多,但是在西贡的几天里,并没有看到交通事故。守规矩,这也是我对西贡交通最深刻的印象,有一晚约了几个当地朋友吃饭,饭后几位执意请我们去他们经常光顾的咖啡厅坐坐。就为了这短短的十几分钟车程,朋友特意独自骑着自己的小雅马哈七拐八拐去给我们俩买头盔……实际上,在西贡的日子里,并没有看到有警察在街上执勤,但朋友的执意所为,让我这个习惯钻空子的人有些脸红。夜晚游走在西贡的街头,看着一个柔弱瘦小的女子载着我这人高马大的男人,实在是有些不忍。

说起西贡的交通,这里不得不说说著名的Vespa,这个在国内备受大家追捧的小摩托,动辄七八万的售价,让那些像我一样对它倾心已久的人,总是停留在心动阶段。直到来了西贡才发现,原来这里才是我的天堂!满街的Vespa穿梭在眼前,怎么都让人看不够。从五六十年代看起来还像是大号自行车的古老车型,到如今已经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新款,各式各样的Vespa在西贡街头穿梭。走在街头看着路边停在老建筑旁的一排排Vespa,就像是回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欧洲。事实上,在越南的Vespa中,五六十年代的车型居多,如今有很多车商专门回收这些老旧的Vespa,然后再精心将这些宝贝们修复,让它们重现往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