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精选5篇)

  • 统筹城乡(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最大亮点是突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即把城乡作为一盘棋统筹考虑,这体现了中央和省委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和体制创新推进‘三农’工作的宏观思路和决策,无论对今年还是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统筹城乡(精选5篇)

统筹城乡范文第1篇

这份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不仅在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支撑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上有新举措,而且在提高政策“含金量”上有新亮点,将使全省6000多万农民在就业、教育、社保、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惠。

“重在统筹”,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最大亮点是突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即把城乡作为一盘棋统筹考虑,这体现了中央和省委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和体制创新推进‘三农’工作的宏观思路和决策,无论对今年还是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与往年的省委“一号文件”相比,在基本认识、基本方略和基本要求上是相互衔接、一脉相承的。

省委、省政府为何把“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省委农办常务副主任余学友说,一方面是因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另一方面也是从我省的基本省情、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形势来统筹考虑决定的。

从省情看,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目前仍有6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依然落后。

从发展阶段看,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利因素在不断增多。

从历史经验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验说明,越是在经济遇到困难或起伏时,农业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在河南这样一个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不能出问题。

从思想认识上看,在农业农村形势好、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能不能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是十分严峻的问题。

正因如此,省委、省政府强调,全省上下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指导思想,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从今年‘一号文件’看,‘统筹城乡发展’是重要手段,‘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才是最终目的。当然这个基础不是狭义的,包括了对农业农村的基本认识、基本政策、基础设施、基层服务体系和基层组织等多个方面。”刘道兴认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统筹城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改善民生,社会资源将更多倾斜农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城乡差距不仅是居民收入的差距,更重要的体现在民生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对河南省而言,改善民生的大头在农村,抓住了农村民生,也就抓住了改善民生的关键。

来自省财政厅的信息,2009年,全省在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应对危机支出压力剧增的背景下,“三农”投入及各项惠农补贴比上年大幅增加。

“今年的‘一号文件’含金量高,尤其在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差距上,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说。

在健全“三农”投入机制上,文件首次提出“三农”的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明确提出了“三个优先”: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配置?文件提出,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今年在农民工就业创业上,措施更多、更得力:培训就业上,加强输出输入地的就业岗位信息对接,推进全员订单培训;社会保障上,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子女上学上,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创业上,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积极向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保障是民生之安。我省去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一直靠家庭养老的古老传统。

文件提出,今年我省将在21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试点县(市、区)6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补贴。同时扩大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将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大病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6万元。

水电路房,是关系农村民生的大事,也是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文件提出,今年将解决300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改建县乡公路5000公里、通村公路3000公里,改造农村危房6万户。

“在加强农村水电路房等建设的同时,这次省委‘一号文件’更多地关注和关心农民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消费等方面的问题,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推进城市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进入农村,努力构建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也彰显出省委、省政府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的决心。”钱国玉说。

城乡联动,改革迈向深入

改革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源泉。专家们认为,今年的“一号文件”更加突出改革创新,在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上都有新的突破。

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是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

怎样把农民平稳地变成市民,是城乡能不能统筹发展的重要标志。文件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住房、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为什么选择城镇化这个关键词,而不是城市化?专家认为,从统筹城乡关系看,小城镇才是连接城乡、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抓住小城镇这个重点,实际上就抓住了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关键环节。

文件提出,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当地居民的同等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这意味着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将成为农民工的安家之所,他们将逐步告别常年住在简易工棚里的生活。去年,土地流转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份文件进一步强调了,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培育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此外,还特别强调了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仅靠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文件提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实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计划,力争今年新增3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农民盖房、购买汽车和家电,也能贷款了。“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

“让农民享受到金融服务,尤其是大件的建房、汽车与家电可以贷款,是一项大的利民工程。”专家认为。

针对目前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来源不足的现状,“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试点工作;加大对信阳、新乡两个试验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基层报道:

“一号文件”让我们创业干劲更足

“现在国家和省里都扶持我们返乡农民工创业,我们干劲更足了!”

2月26日,王清玉站在自己在村里开办的2500平方米的“富饶超市”里,满怀信心地说。

今年43岁的王清玉是社旗县饶良镇饶良村人。他从到北京零售袜子开始,先后做过旅游车票、医药,并最终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公司。凭着诚信和吃苦耐劳,他积累了一定的创业本钱。

2008年9月,王清玉提出要让饶良镇村民享受一站式购物,便用两个月时间建设、装修了一家社旗县经营面积最大、商品种类最多的乡镇超市。他还专门从南阳市城区一所大型超市请来专业人士当店长。经营范围除了衣饰、家电外,还有副食、五金等,吸纳了100多人就业,其中包括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等。

他的超市一开业,便吸引了四邻八村的乡亲,辐射半径超过20公里。长营村距离饶良镇7.5公里,前来购物的村民郑保全说:“街上大米一斤1.5元,这里卖1.35元,肉、菜都比街上的便宜,小孩们吃的东西让人很喜欢。”

除了办超市外,王清玉还投资1000多万元,在乡镇废弃地上建设湖东商贸区、富饶新农村。如今,这两个项目进展顺利,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具规模。

“过去农民工在外打工没人瞧得起,这几年国家想着法儿帮农民工找工作、办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干工作十分舒心!”王清玉感动地说,“现在我回来创业了,乡镇政府还帮着解决困难,给我打开了创业新天地。现在我正全力把工程干好,好早日造福老百姓!”(杨银鹏)

相关链接

2010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目标

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力争稳中有增;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00万人以上,城镇化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各级财政支持“三农”投入的增量稳步提高;各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0年我省十大民生工程

日前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决定,2010年,省委、省政府继续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将筹措600多亿元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十项民生工程。其中涉及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有9项。

这十项民生工程主要内容是: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二是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三是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四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五是进一步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

六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七是优先发展教育;

八是着力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统筹城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教育;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置于首位。党的十七大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我们从多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今天,教育也就成为全部工作的基础,而且这一点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教育是切入口,它涉及人的发展,包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力其他要素的发展,对于根本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该具有并发挥其基础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

一、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基础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的总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重点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而这些都需要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基础。

(一)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根本上讲,实现城乡统筹,应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首先是开发人力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在农村,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实现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是提供知识贡献。研究表明,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代替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知识的获取要靠教育,因此教育是建设未来的重要手段,是使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够为广大城乡劳动者及时更新必要的知识,提供知识贡献。

(二)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各类专门人才。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则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载体。通过教育,培养各级各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完成潜在形式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第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较快地培养训练成为以智力和技能劳动为主的人,进而把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新的竞争优势,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取在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通过教育,把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和培养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实践的引领。教育是培养公民和谐理念的手段,是传播和谐文化的渠道。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在思想观念培育上的先行性

一是促进观念更新。任何一项改革和试验,都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城乡统筹发展更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改革试验时期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树立全新观念。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通过国民教育能为城乡统筹发展营造舆论氛围、推进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

二是促进思想认同。国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直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一方面,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教育,强化国民共同体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信念的认同、心理的认同、行为的认同。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思想认同度。通过思想观念的先行和引领,提高劳动者自我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参与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在城乡文化融合上的引领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而文化的融合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不但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要素都是影响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其深层次的核心是实现城乡文化的统筹。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城乡文化的统筹需要教育的引领与导向。第一,传播先进文化。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通过教育,维护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先进文化传播到城乡各地,尤其是农村。第二,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与传承。通过教育这一纽带,可以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联结起来,并相互吸收文化营养,实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平稳磨合、传承与融合。第三,引领文化方向。只有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城乡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才能引导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和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三、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改变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教育在其中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表明,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维相对开阔,越易于掌握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易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具有更强的自信和更高的收入预期和社会预期以及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探险精神,越易于实现转移。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越难实现转移就业。文化层次越高,劳动技能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劳动报酬也越高,农民转变为市民也就越快。职业教育作为与农民自身素质基础最符合、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联系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农民素质提高、向城市化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已成为提高劳动力技能、技术和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农民向市民过渡的“传送带”。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城乡统筹中,通过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与科技优势,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智力资源,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强大生产力,将高校的先进思想文化转化为培育广大农民崭新人文精神的先导力量,从而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推进农村现代化,进而有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尤其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拉动农业、工业与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中就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通过教育推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原有的城乡经济结构,使之趋于合理,以此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再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数量;另一方面,使部分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促进从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保障作用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促进社会公平,以保障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对此具有保障作用。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通过实施教育公平,使城乡居民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一)促进城乡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今社会,教育具有改变人的命运的价值,因而教育公平不仅关涉到当下个体合法权利的实现,而且影响着个体潜在利益的获得;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因而教育公平不仅体现着当下社会正义普遍实现的程度,而且关系着社会全体成员对未来社会的基本信念和主要期待。通过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可以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

(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统筹城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推进

【中图分类号】F124

“城乡统筹”是作为相对独立主体的“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实现“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要实现这一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节为主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1以城乡统筹谋全局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城乡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发展中以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发展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

1.2城乡统筹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发展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制定和推行,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十分有利的影响。但从整体上来看,社会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特别是城乡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平衡性。农村的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生活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3城乡统筹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内外经济等关系,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能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情况一般会影响到发展的全局,对其他的调整工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1.4城乡统筹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发展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最终使经济社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整体上来讲,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意味着当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口越来越多时,资源供需也会逐渐加大,尤其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会更加处于落后趋势。

1.5城乡统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城乡统筹不仅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部分,而且对于整个发展大局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城乡发展始终不平衡,无法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就无法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在城乡统筹中要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设备,使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以保障,我们要努力做好新农村建设,使更广大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尽最大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和谐社会主义发展建设铺平道路。

2、城乡统筹发展的设计思路

2.1统筹城乡发展思路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把城乡分割,工农差别发展转向城乡互通、协调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2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

统筹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2.3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搞好城乡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着力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城镇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镇建设。整合各种资源,推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2.4统筹城乡配套改革

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城市偏斜现象,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2.5统筹国民收入分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3如何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1创新城乡统筹体制与机制

3.1.1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允许其依法经营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城镇建设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关系,确立农民宅基地合法使用权和转让权,引导农民宅基地有序流转。

3.1.2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拓宽农民进城就业的空间,尽快消除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壁垒。建立健全城乡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就业规划、管理服务和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使农民工和市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3.1.3深化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专业协会和产业化组织的形式,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把股份制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和壮大行业龙头合作。

3.2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3.2.1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有重点的规划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农业生态园、农业科技园和休闲观光园。

3.2.2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持续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

3.2.3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

以村镇规划为先导,着力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规划体系,加大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协调力度,着力完善交通、水电、通讯、文教体育设施,为城镇的空间优化和功能完善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3.3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在农村覆盖的范围

3.3.1加大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要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加大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切实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等问题。

3.3.2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融合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努力构建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城乡一体的交通体系。

3.3.3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试行办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新增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同时,妥善处理历年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统筹城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两化互动 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19 文献标识码:A

一、聚力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需要资金投入,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做后盾,“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很难推进。所以说要谈“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就是要做大做强工业,壮大区(县)域经济。这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物质基础的必然要求。唯此,才能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着力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其落脚点是乡镇的加快发展。就目前来看,制约农村发展的重点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农村土地经过几轮承包经营,在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土地出现了有劳力无地或少地,有地无劳力的状况。要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一是要鼓励土地流转,让土地增值和资本化,解决农民“席地经营”回报率低问题。二是要成立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基金,保障农民权益,降低流转风险。三是要鼓励公司集约化经营土地,让有能力的农民外出或进城务工,让在家的农民在自己的已经承包给公司的土地上“打工”。

三、努力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在“两化”互动进程中,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后,要着力解决他们的就业、户口和住房等问题。要加大农民工的就业培训等工作,使之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逐步实现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换。要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推进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设立农村居民在县城、社区以及小城镇购房鼓励基金,对农民进行集中安置,节约土地资源。

四、尽力解决政策保障问题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是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发展,说到底就是要支持乡镇的发展。所以要制定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确保财政支农力度刚性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产业政策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着力扶持建筑业和制造业;在体制改革上,要积极推进税制和户籍、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要大力扶持农村各类市场、社会主体发展壮大,培育发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充满内在活力。要大力实施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等各种强农惠农政策,尽可能让农民最大程度享受公共财政带来的阳光雨露。要实行社区服务进农村,更高层次地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五、以城乡融合为重点,推动空间布局一体化

我们讲统筹城乡发展,并不是把农村都变成城市,或者让农民都搬到城里 来,在现实条件下,这绝对不可能,也容易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而是要通过有效的规划、建设、整合,通过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 相连接,打破城乡截然分割的状态,逐步构建以城市为龙头,以中心镇为支撑,以新型社区为基础,城乡融合、各具特色、全面提升的新格局。

六、以新民居为载体,推动农村住房建设新型化

新民居建设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新民居,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改善生活条件,而且对扩大消费、 拉动投资起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顺应广大农民改善居住条件、转变生活方式的新要求,坚持“示范先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切实把新民居建设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要典型示范。我市大多数村庄人口规模较大,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推进新民居建设不可能一哄而上、全面启动。二要合理筛选确定示范村的布局和数量,根据条件需要,集中财力物力,实施重点倾向,真正抓出几个典型,引导广大群众开展新民居建设。

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动区(县)域产业现代化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产业是基础、是纽带、是支撑,没有产业的做大做强,统筹城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一是狠抓项目和园区不放松,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面对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使命,不管是城乡建设、环境治理,还是社会事业、民生改善,花钱的地方很多,都离不开政府的投入,没有强大的工业带动,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我们什么也干不好,什么也干不成。因此,要继续高举“工业强区(县)”的大旗,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活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力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力保项目快建设、 快投产、快见效。二是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更富裕,才能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抓好农业,巩固粮食生产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不断提升蔬菜、畜牧、果品产业的规模、档次和水平,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大区(县)向现代农业强区(县)转型。三是以人民幸福为追求,推动公共资源均等化。相对于城 市居民来讲,农民群众还没有真正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资源、服务和保障,这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块“短板”,亟需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统筹城乡范文第5篇

通过对**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地考察和与我区的对比,我深切感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多么迫切和必要。可以设想,如果在全国的许多县市都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发展起来,一个和谐的社会就有了充实的基础。

一、**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特点

**市是个仅有920平方公里的沿海城市,夹在宁波市与温州市之间,总人口114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辖区11个镇,831个村,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3%。**年GDP已达218.4亿元,财政总收入17.7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9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县市第十五位,以上情况表明:**市走“城乡联动、一体推进、同步协调发展”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其区域经济已形成了“机制灵活、市场活跃、民资丰厚”的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应该归功于小城镇和小城镇聚集起来的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年为例,**市的GOP为218.4亿,其中80%来自小城镇中的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超过150亿元,**年-**年的十年间,**市农村转移来的34.1万劳动力,有95%被小城镇中的民企所吸收,或异地交流。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始终坚持以小城镇发展为纽带,城乡联动、一体推进、拆并自然村、改造空壳村、建设中心村,始终坚持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其突出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同步考虑,实现城乡融合。**市的城乡一体化,是指小城镇与乡村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以城带镇、以镇带村、以村促镇,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市在一体化规划的指导下,开始实施四个聚集,即:工业向乡镇工业小区聚集,农民向乡镇和中心村聚集,农田向规模经营聚集,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金流向小城镇聚集。聚集后的工业形成了市、镇两级16个专业化特色工业园区,一改过去工业“低、小、散”的状况;聚集后的农民,开始入住乡镇和中心村小区,享受到社区化的服务和管理;聚集后的农田,建设现代化示范园区28个,建成标准农田20万亩,建成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3个,并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聚集后的社会资金,累计投资56亿元,完成了事关**市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其中支农资金多达13.3亿元。

新的理念,带动了**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融合。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劳动力得到顺利转移,至2001年的前十年间,转移到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已达70%,总人数达31.44万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产值比已调整到13.4:52.3:34.3;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之比已经缩小到1:0.54;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明显好转,村村通了公路,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卫生改厕率达92.5%。

2、坚持以小城镇发展为纽带,同步推进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突出了小城镇发展的特殊作用。**市的小城镇以乡镇为主体,同时又扩大到中心村(由2-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四个层次分别是中心城区一中心镇一乡镇—中心村。几年来,**市扶持发展的泽国、大溪、松门、新河、箬横五大中心镇,快速升级,强劲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市小城镇的工业产值占全市的80%,对GDP的贡献已超过150亿元;中心村的建设,已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已规划的112个中心村,112个单列村,已有54个村建工程在示范之中。

3、坚持农业区域化、产业化和精品化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市在农村“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提高产业层次;突出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突出培育民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二、**市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

**市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是单纯地追求中心城区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是以发展小城镇为纽带,城乡联动、一体推进、同步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特点”的发展路子。**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中所创造的丰富经验,给我们的十大启示是:

(一)**市统筹城乡发展,是**市较早确立科学的发展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市的发展观念、创新意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二)**市以小城镇发展为依托和纽带,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市的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聚集为着力点,成功地为小城镇聚积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我们的启示是,只有聚集产业和资金,小城镇才有活力,只有小城镇发展,才能够促进城乡联动,一体推进。

(三)城乡统筹发展,难点在扶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重点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就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放在重要日程上,这对人多地少的农村来讲,既是当前,又是长远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便捷之路。**市十年间转移70%农村劳动力的实事,也再一次说明,小城镇是联系广大农村的最直接的“服务平台”,而小城镇的产业聚集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方法。

(四)农村的高效农业得到普遍发展,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的增加,非经营性收的稳定增长,是农民积极参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不但是**市的经验,也是台州和浙江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最深刻的体会。

(五)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将成为必然,各级政府在引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市场化、产化化以及乡镇企业发展、人口和非农业聚集等机制方面的创新力度,将直接影响到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和程度。

(六)城乡统筹发展,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需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持之以恒。**市之所以能在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的乡镇企业起步早、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强,农民收入有一定的基础有直接关系,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市各级领导不断增强的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和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连续多年的努力,也是个重要的基础。

(七)**市的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三级小城镇同步发展,促进了城市一体化的进程,更加快了农村现代化的改造。这其中,各级政府财政的巨额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彻底改变,已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八)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证明县市政府在抓经济结构调整工作过程中,必须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首要的施政要务。

(九)**市发展的比较优势已得到公认,而**市二十年前艰苦奋斗的创业过程,才是“今日**”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县市和欠发达县市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同样要有个艰苦的创业过程。

(十)中国地域辽阔,各县市基础条件有较大的差异,发展城乡统筹要结合本县市实际情况而开展,**发展模式非常值得借鉴,但不适合生搬硬套。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农村发展的制度问题,是城乡统筹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当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率先解决。中国农村的落后,是中国农村长期的发展机制造成的,诸如农村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低保制度、卫生制度、投资制度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制度问题不是地方县市政府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已严重地摆在各级政府的面前,**市的经验说明,只要政府高度重视,坚持统筹发展,城乡联动,一体化发展,而且将小城镇发展作为投资重点,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可以随城市化脚步同步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