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题(精选5篇)

  • 地理试题(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013年甘肃省高考首次使用全国新课标卷。研读新课标Ⅱ卷文综地理试题,笔者发现,客观性试题难度稍大,主观性试题难度适中,整套试题考查的都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凸显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及“注重地理图像、表格作为学…

地理试题(精选5篇)

地理试题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33―02

2013年甘肃省高考首次使用全国新课标卷。研读新课标Ⅱ卷文综地理试题,笔者发现,客观性试题难度稍大,主观性试题难度适中,整套试题考查的都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凸显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及“注重地理图像、表格作为学习和表达工具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一、试题特点分析

1. 突出主干,考查素养。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地理试题突出了对地理主干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彰显“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这些极具时代特征的问题不仅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且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试题主要考查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理技能、地理观念和地理学科思想等。考点主要包括必考部分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农业生产、等值线判读、气候、洋流、地理环境整体性,以及选考部分中的神农架旅游、我国东北地区2013年春季的低温冻害和环太湖地区的泉水污染等主干知识及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试题把着力点放在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上,依据考纲,紧扣课标,重点突出,难点不回避。虽然其中没有出现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考点,但并不意味着这一考点在以后的高考试题中不会出现。

2. 图表丰富,体现特色。地理图表既是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来源,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呈现图表是地理高考试题情境创设最主要的途径。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地理试题中共出现7幅图。大量图表的呈现,彰显了地理区域性、综合性的特征,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反映了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图表类型来看,以区域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为主,全面考查考生读图、析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外,部分试题虽然没有涉及到图表,但也属于无图考图,如,3~5题中的地膜覆盖内容,主要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

3. 关注热点,联系生活。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挖掘现实和热点问题中的地理元素,通过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选择题1~2题以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统计图为背景,附以相关文字材料,考查“人口问题”;3~5题以目前难回收、难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白色污染”的地膜为题材,考查“环境污染”问题;37题涉及“生物入侵”;42题探讨2013年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4题关注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问题。这些热点问题的共性是:引导考生从地理的视角看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以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来分析热点问题,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与功能,凸显“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4. 凸显开放性、探究性,重视自主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既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高考新课标卷的一大特色和亮点。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地理试题的设计呈现出较大的开放性、选择性,给考生答题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答案制定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36题第(3)问: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考生只要推理有据,论证充分均可给分。这种开放性试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及创新性等,符合新课程理念。此外,新课标卷从结构上分为必考部分(90%)和选考部分(三选一,10%),体现了“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基本要求,彰显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理念。

5. 自然地理比重较大,人文地理部分相对偏少。纵观整套试卷,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国区域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均有涉及,但所占比例不同。如,选择题中,自然地理部分占24分,人文地理部分占20分,比重相当。综合题中,必做题36题从设问的角度来看,基本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22分);37题有四小问,只有第(3)问可归入人文地理范畴(6分),其余三问则属于自然地理部分(18分),自然地理比重明显偏大。三道选做题中,42题旅游地理和44题环境保护本应该是人文地理的范畴,但42题设问明确要求说明“自然原因”,44题设问后半部分“说明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需要调动和运用自然地理中“地下水”的知识作答;43题自然灾害与防治则为自然地理内容。

二、有待商榷之处

地理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考地理试题 区域地理 复习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近年来高考试题有很多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如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第36题、卷Ⅱ第36题,广东单科高考第33题,北京文综高考卷第36题,安徽文综高考卷第33题等。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复习中应以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重视对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中。下面我谈谈在区域地理复习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突出区域定位,建立空间概念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注记(如湖泊、河流等)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在解答试题中,区域定位往往是解开试题的第一道门槛,在此前提下再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重要原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为使学生越过这个门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运用地图,“认识”区域。通过读、填、绘图训练,把地理知识落实在相应图形,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训练中要注意区域定位训练。

1.经纬网定位。

经纬网是人们为了确定地理事物而创设的一个球面坐标体系,通过经纬网能十分准确地确定地理区域的位置,从而为正确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经纬度都记牢,因此掌握几条关键的经纬线和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再由此推出大致的地理位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经线:根据东西半球的界线20°W、160°E就可确定是东半球(亚、非、欧、大洋洲)还是西半球(南、北美洲),除此以外,还需掌握其它几条较具代表性的经线,如0°经线、30°E、60°E、90°E、120°E、150°E、180°、150°W、120°W、90°W、60°W、30°W通过的地形区、国家(行政区)、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30°E: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东侧)、莫斯科(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侧)等;主要的气候有苔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2)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30°N、60°N、30°S纬线通过的地形区、国家(行政区)、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马来群岛、亚马逊平原;主要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3)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如南亚大致在60°E―90°E附近、10°N―30°N附近,中亚大致在50°E―80°E附近、40°N―50°N附近,日本大致在130°E―145°E附近、30°N―45°N附近,等等。

(4)重要(特殊)地理事物的经纬度:如北京(40°N,116°E)、巴拿马运河(10°N,80°W)、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20°E、0)、秦岭(32°N―34°N附近)。

2.轮廓定位。

包括海陆、行政区、地形区等形状特点来确定相应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域,海陆轮廓、地形单元的形状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对各种类型的轮廓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重要轮廓的鲜明特点就能快速、有效地判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轮廓定位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又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根据轮廓形状判断区域时首先要识别各种行政轮廓,侧重识别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其次要识别海陆轮廓,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对一些著名的湖泊(如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等)、海峡、河流、山脉等也要关注。

3.特征定位。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文字资料、图例、注记等进行区域定位。

二、理清复习思路,构建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八股”。区域地理特征往往从自然地理特征到人文地理特征。其中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综合。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如日本:

三、突出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基础。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区域特征首先要抓住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区域最具特色的特征。如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其次要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如青藏地区的知识网络:

又如复习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畜牧业和灌溉农业);②自然资源(石油)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

一个具体地区形成了其区域特征,而不同的区域之间其特征存在着差异性或相似性。两个不同区域间其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一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区域对比”是目前高考能力考查的一种重要模式。对比分析、抓区域差异还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与效果,进一步巩固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比较的着眼点是区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上,也表现在对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上。在复习时进行区域对比应注重以下方面。

1.轮廓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智利和越南,非洲和南美洲,巴西和印度,英吉利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2.地表形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南美洲地形和北美洲地形。

3.气候特征及自然带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比较,中亚与撒哈拉沙漠气候的比较。

4.区域综合特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日本与英国的比较等。

5.相邻区域的比较。如日本与蒙古气候的比较。

6.特殊线路连接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亚欧大陆桥东西桥头堡的比较。西气东输起点与终点的比较。

7.区域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比较,西欧与北非的比较等。

四、运用高中地理原理,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从近年的地理高考题可以看出,区域地理所占比重较大,但区域地理主要是作为命题背景和切入口,对于地理事实往往要求利用高中地理的原理加以解释和分析。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首先要在具体的区域地图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高中地理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因此,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其次要注重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高中地理原理之间的有效结合,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如西北地区的整合。

1.区域定位。

由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40°N以北和120°E以西),得出西北地区为我国内陆地区。

2.区域特征。

3.区域问题及其原因、危害分析。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在“干旱”的环境下,加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很容易出现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再从自然和人为方面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4.国土整治措施。

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以“人地协调”为核心,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等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会对西北地区的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问题等有全面认识,既能掌握西北地区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又能培养和训练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区域发展

发现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也是近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复习中首先要重视区域问题,如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破坏、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北方草原区的草场退化沙化、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等。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这是决定区域地理考题得分的关键。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尤其要重视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在熟练掌握中国行政区划、人口、地形、气候、河流、铁路干线、自然资源等知识的基础上,要会分析典型地区如新疆、青藏、东北、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沿海四个工业基地、台湾等区域的区域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等。如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六、精选练习,加强解题训练

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所选题目应该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表述规范。训练时要以近年典型的高考试题为样本,一要通过实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原理;二要深刻体会命题意图和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时对错误进行诊断和纠正;三要注重审题、信息获取及解读、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规范答题等解题方法训练。

如(2007北京卷36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原因。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

(4)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概括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简述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属于在既定区域微观图背景下的综合考查,区域识别的难度不大,较为关注区域特征的描述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利用题目提供的地理要素进行设题,解读区域图中显性和隐性信息进行解题,成为高考36题的基本思路。在分析问题的思路上着力,在描述问题的质量上着眼,关注学习细节和思维品质。

第(1)问:受地形的影响形成山地降水,本题根据图中等值线规律及降水量图例的显示特征,容易对区域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整体描述(自天山山脉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2)问:说明河流特征和原因,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区域内的河流,很明显是内流区河流特征的描述,河流特征包括水系、水文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类型描述),河流短小(长度属于水系特征),流量季节变化大(流量属于水文特征),有结冰期(水文特征)。然后对河流特征的成因进行逐一分析,形成一一对应,回归区域特征。

第(3)问:突出人类活动与环境不和谐的一面,荒漠化是西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其成因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过樵、过垦、过牧,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荒漠化产生的人类原因。

地理试题范文第3篇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精神,试题题型稳定,难度适中,区分度和可信度较好,客观性试题难度稍有降低,主观性试题难度与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相当。在必答题(共90分)中,自然地理部分占70分左右,比重较大。整张试卷没有偏、难、怪试题,突出了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基本上体现了高考试题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的趋势。

下面笔者从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入手,研究高考命题规律,提出复习策略,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1.图表众多,信息丰富,彰显地理学科的独特性。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用简洁、形象、直观的符号等表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形成、变化等。地理学科中图表类型众多,信息丰富,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图表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地理试题几乎是无图不成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出现了许多图表,主要的、常见的地图有等值线图(等高线地形图、年均温等值线图)、统计图等。这就要求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提取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2.贴近生产,贴近生活,突出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选用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贴近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培养考生关注生产和生活实际,使考生感到学习地理有很大的实用性。例如,超薄型地膜污染问题、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引发的环境问题、雾的成因、持续低温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太湖地区泉水污染问题等都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3.突出主干知识,注重迁移,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首先,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科的主干知识,也就是重点知识;其次,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整合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内部综合,突出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下面以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的第37题第(3)小题为例进行说明。

4.关注热点,重视环保,凸显地理学科的教育性。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全面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高考试题的命制过程中,命题者精心组织材料,巧妙设计问题,让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环境问题。高考就是“指针”,把有关环境问题和保护环境的内容设计到试题中,有利于激发考生主动去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考生只有认识了环境问题的危害,才能内化为行动,形成生态环境道德观,凸显地理学科的教育性。

5.精选区域,巧妙设问,凸显地理学科的区域性。

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决定了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每年的高考地理试题都精选了典型的区域,用经纬网图或等高线地形图来展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能力。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针对典型区域的地理问题,巧妙设问,将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例如,选取的区域有台湾岛中南部、美国西部局部地区(旧金山)、华北平原西北部、我国西南地区、湖北省西北部、我国东北地区、太湖地区。

二、复习策略

1.夯实基础,狠抓主干知识。

高考命题虽然从知识立意转变为了能力立意,重在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离开了地理基础知识,地理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狠抓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就是重点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甚至是必考点。“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是高考永恒的主旋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研究历年高考试卷中的高频考点,做到将重点知识和高频考点烂熟于心。在复习时要注重地理基本技能的提高,以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复习自然地理时要注重对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复习人文地理时要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复习区域地理时要注重比较与综合。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的高频考点主要有:

(1)空间定位问题。

利用经纬网图和地理事物的形状、轮廓、分布及文字等信息判断地理位置。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有4幅经纬网图。经纬网是表示绝对地理位置的,熟练掌握经纬网图的判读方法和应用是进行空间定位的基础。我们在复习时,除了掌握经线、纬线的特征和东经、西经的判读方法外,还要牢记重要经线和纬线穿越的地区。我们还要熟练掌握经纬网图的应用,用经纬网图来判定和计算位置、方向、范围和距离、最短航线等。

(2)等值线问题。

最常见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分布图、等压线分布图、等年降水量线图等。我们可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特征,再利用地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3)天气和气候问题。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分值占34分。在解答第9~11题时,我们可从经纬网图上准确判定该区域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气候属地中海气候;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随之北移,该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之下,副热带高气压带属于无风带。

(4)水文问题。

这部分试题主要涉及河流的水文特征、水循环、河流水位的变化、河水和其他水体的相互转化,着重考查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对河流流量的调蓄功能,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第37题考查了有关植被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及地下水成为沼泽稳定的水源等内容。

(5)人口与城市问题。

这部分试题往往借助图表提供的大量数据,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能力。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的第1、2题用直角坐标图的形式呈现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从图中可以读取部分省份在该时段迁出人口比重和迁入人口比重,由此可以计算出部分省份在该时段的人口机械增长率。

(6)农业和工业问题。

这部分试题主要涉及农业和工业区位的选择、区位因素分析、工农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农业和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第37题中涉及了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引发的环境问题。

(7)生态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了环境,产生了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的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地球公民,增强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意识已成为地理教育教学的一项历史使命,所以生态环境问题成了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涉及了超薄型地膜污染问题、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引发的环境问题、太湖地区泉水污染问题等。

(8)地理原理和规律。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高考的能力要求之一。地理原理主要有地理事物特征形成原理,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原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原理等。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主要包括分布规律、运动规律。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第37题考查的地理原理是植被涵养水源、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沼泽;第9~11题反映的是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

2.加强读图训练,增强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富含大量的地理信息,是高考试题的信息载体,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形成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技能之一。我们在复习时要加强读图训练(尤其要加强对变式图的训练),提高对各种地理图表的判断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有掌握了读图的技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中的地理试题主要涉及经纬网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示意图、景观图、分布图等。等值线图的判读技巧有:看数值大小、看疏密程度、看弯曲方向、看闭合状况、看延伸方向等。

3.关注地理热点,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热点是近期各大媒体报道的与地理学有关的各种事件。我们要经常关注地理热点,但要注意地理热点不同于时事政治,不需要死记硬背这些热点。地理高考试题以地理热点为背景材料,以热点发生区域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为考查方向,使地理热点回归教材。我们要根据热点材料,学会分析图文资料,获取有关地理信息,最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2013年5月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农田里的白色污染――地膜”:“农田里的地膜,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地膜是一种塑料薄膜,铺上它,可以增温、保湿、保土、保肥、防虫等。尤其是对那些干旱贫瘠的土地,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每年要用100万吨以上,覆盖面积超过两亿亩。但是,很多人也许想不到,可以增产的地膜,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危害……”而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就出现了超薄型地膜污染问题,如果我们看过这个节目,那么对试题中地膜主要使用的季节,地膜覆盖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地区和对土壤造成的危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掌握技巧,规范表达。

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学会审题,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如“最主要的”、“正确的”、“自然原因”、“主要因素”等。做选择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有的试题需要以果寻因,有的需要以因推果;二是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综合题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层面设问。因此,必须用研究区域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综合,围绕“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来思考问题,再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书面表达。

例如,开放性试题的解答不用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我们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技巧如下:

(1)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解答。

这种试题往往会出现“赞成(不赞成)”、“合理(不合理)”、“可行(不可行)”等关键词,还会有一些限制词、隐形条件等,我们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写出相应的理由。

(2)尽量用地理专业术语表述。

(3)答案要言简意赅,用词准确。

如果对试题没有太大把握,应尽量多答几个要点;对把握不准的地理区域、地理事物不要乱写,可用“该地”、“该河流”、“该湖泊”、“该气候类型”等词代替。

(4)答案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要把最主要的原因和论点写在最前面,用序号将知识点或论点分开,不要像写小论文一样,把大量的文字堆积在一起。

(5)观点明确,切忌似是而非和张冠李戴。

如你认为某一做法合理,你就写合理的理由,也就是能够论证其合理性的理由,千万不能写成不合理的理由,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5.迁移重组,进行系统复习。

地理试题范文第4篇

高考试题中的地理计算题,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提供信息材料,运用教材中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加以计算。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地图的计算、关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计算等,具体内容如比例尺的计算、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温度计算、时间的相关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人口方面的计算以及农业和工业方面的计算等。另一种是提供信息材料和计算公式(教材中未涉及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其所给材料包括图形材料、表格材料、图表结合材料和文字型材料等。此外,高考中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精确计算,例如计算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中最低处的相对高度;二是估算,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其计算结果只需接近正确选项即可。

二、分类解答

类型一生活中的时间运算

1.试题特点

该类试题大多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展示地理信息,题目设计要求明确,突出对生活中有关区时、时区、航空距离、飞行器上昼夜交替周期运算及北京时间的运算。该类试题图像设计新颖,设问灵活,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区域简图、经纬度区间等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研判,突出对学生综合生活能力要求的考查,以及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与时间的计算能力的考查,要求从相关材料中提取有效数据信息,运用时间计算的规律、原理,计算出相关的时间结论;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判断、评价相关地理信息。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大多是区时的计算问题,如要计算地方时会有特别的说明。

2.解题技巧

首先要明确计算什么,即要细读题干和试题中的材料,认真研读、分析题意;然后要确定怎么算,即选择相关地理运算原理规则,寻找准确的计算思路和方法。如(1)计算某点所在时区:该点经度除以15°(得商+余数),若余数>7.5°,则时区数为商+1;若余数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1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4)经纬度计算:①1°经线长约为111km,1°纬线长约111cosφkm(其中φ为纬线);②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5)准确理解北京时间的含义及运算技巧,推断北京时间可以采用画数轴作辅图的方法。最后要推断正确答案,即计算结果,分析评价。解答此类型试题的关键是理解所考查区域经线的经度区间、相关日期、时间变化推移的规律,并据此进行准确的推导和计算。其次,要对基本的时间运算原理和规律进行系统归纳、整理。

3.真题解密

例1(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8题)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图2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如果两国都以本国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A.8:00~9:00[WB]B.11:00~12:00

C.14:00~15:00[DW]D.17:00~18:00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以我国和葡萄牙的海洋渔业发展合作为背景材料,具体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设问考查区时计算,首先根据经度确定摩洛哥采用零时区时间,就可以知道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然后计算四个时段对应的北京时间即可完成。通过读图可以看出,M国(葡萄牙)大部分国土在东一区,应该是采用东一区时间,总部在中国,采用东八区时间,葡萄牙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四个时段加8小时换算为北京时间,仍在工作时段的是8:00~9:00,故答案选A。

例2(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6题)甘德国际机场(见图3)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问题。

一架母实禄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A.66.5°N[DW]B.60°N

C.53°N[DW]D.40°N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航空运输、距离计算。由题意,机场位于50°N附近,假设该飞机沿经线飞行,在1小时内飞过650千米,大约6个纬度,因此飞机所在纬度最高约56°N,最低约44°N。故C选项正确。

类型二图形运算类

1.试题特点

此类试题以题干文字和相关示意图、统计图、半球图等形式展现有关地理计算信息,要求考生从图中提取有用的数据信息以及题干文字和图中提供的有效计算信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等,加以计算,得出正确的数据;或根据所得的相关数据推断地理结论。

2.解题技巧

读图的一般步骤:(1)明确题意,即分析题干题图中的既有和隐含信息,读懂图形内容和题目要求。(2)结合题目要求找准解题切入口,即结合相关计算原理,提取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标注出来,便于分析其规律性。(3)回归材料、找遗漏点。在答题时,除了地图中所反映的知识点外,还要回归材料,认真研读,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点,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一些比较难、偏的题,材料里还往往隐藏着解题的突破点。因此,所有的读图题最终都要回归材料。(4)计算结果,推断结论。[HJ2mm]

此类题型常涉及的计算有:(1)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h≤H

3.真题解密

例3(2015年高考重庆文综卷,第12题)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图4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一架满载饮用水的飞机紧急从广州飞往马累,若北京时间12:00出发,经4小时到达马累,机长身高为1.8m,到达时其在机场地面的身高影长接近于(tan55°≈1.43,tan65°≈2.14)()

A.0.6m[DW]B.1.2m

C.1.8m[DW]D.2.4m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该题目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注重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区域地理位置)、地理计算能力(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等)的考查。北京时间即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飞机于北京时间12:00出发,4小时后120°E地方时为16:00,此时马累(约75°E)地方时约为13:00。12月4日,太阳约直射20°S,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此时马累(约4°N)的正午(12:00)太阳高度角约为66°,则该日该地13:00时的太阳高度从66°减小到0°,大约每小时太阳高度减少1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其正切值等于物体长度和其影L的比值,即tan55°=1.8m/影长,可计算出影长约为1.2米。

类型三文字材料型运算类

1.试题特点

以文字形式展示地理计算信息,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加以计算,并做出正确选择。

2.解题技巧

采取图文转换优选分析法或文字叙述法,认真研读题干文字和题目要求,提取试题中文字资料的地理信息分析研判,调动运用有关的地理规律、原理,回忆出能达到题目要求的计算公式并进行正确运算。

此类题型常涉及的计算有:(1)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①某地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②某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2)比例尺的相关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真题解密

例4(2015年高考海南地理卷,第19题)高考刚结束,小明同学到我国某省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旅游。旅游期间,小明既领略了高原风光,又穿越了高山峡谷,还参观了橡胶园。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某天的下午l点20分,太阳直射小明头顶。此时他可能位于()

A.23°N,100°E[DW]B.23°N,120°E

C.24°N,100°E[DW]D.24°N,120°E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试题以文字材料呈现地理信息,综合考查区域定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知识。该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区域定位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相结合,其实质还是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由于黄赤交角度数为23°26′,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来回移动,因此该日太阳直射点可能直射23°N,而不可能直射24°N。我国采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该日下午1点20分时,太阳直射该地,该地地方时为12点,根据地方时变化规律可计算出该地位于100°E。

类型四表格型运算类

1.试题特点

此类试题以表格形式展示地理数据信息,要求考生从表格中提取有效数据信息进行正确计算。

2.解题技巧

(1)提取试题中图表文字资料的地理信息,并对其做出判断和思考,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2)调动运用有关的地理规律、原理,回忆出能达到题目要求的计算公式。此类型试题多涉及人文地理的相关计算: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②人口密度=国家(或地区)人口总量/国家(或地区)面积;③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数量/人口总数;④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数/人口总数。(3)调用相关公式,结合试题材料和要求,通过一定的运算,求出各种地理数据。

3.真题解密

例5(2015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4题)表1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该题以表格数据为材料,考查学生获取表格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但需要简单的数学计算,并且需要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这些概念在数值上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说,学生需具备理科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城市化水平,也不能判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多少,但由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以及各国的人口总数,可以推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数量,所以经计算可知,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比美国和印度多,故选D。

型五日照图上的运算类

1.试题特点

该类试题以题干文字和日照图、变形日照图等形式展示有关地理计算信息。要求运用所学地球运动、昼夜长短变化、距离等原理和规律,根据题干文字和相关日照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加以计算,得出正确的数据;或根据所得的相关数据推断地理结论。

2.解题技巧

(1)明确日照图与题干中的文字在说什么,即认真研判、分析相关图示和题干内容,读懂日照图或变形图示表达的内容与要求;(2)找准解题的切入点,即结合相关运算原理,提取相关有效运算信息,准确科学地把握和使用相关运算方法、规律、思路;(3)正确计算结果,审慎推断结论。

3.真题解密

例6(2015年上海地理卷,第28~30题)图5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

(1)据图推测,乙地位于()

A.东半球赤道上

B.东半球北回归线上

C.西半球赤道上

D.西半球北回归线上

(2)据图推测,该日应该是北半球的()

A.春分日[DW]B.夏至日

C.秋分日[DW]D.冬至日

(3)甲、乙两地实际距离大约是()

A.1万千米[DW]B.2万千米

C.3万千米[DW]D.4万千米

【参考答案】(1)C(2)B(3)B

【解题思路】本题组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直射点位置、两地间距离的计算。该题以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地理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

第(1)题,甲地位于北半球,此日甲地昼长为12小时16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乙地昼长恰好为12小时,乙地只能位于赤道上。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24点,可计算出乙地经度为60°W,所以乙地位于西半球。故C选项正确。

第(2)题,此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且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H=90°-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90°-(0°+X°),即X=23°26′。故B选项正确。

第(3)题,夏至日时甲地昼长接近12小时,故甲地接近赤道,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12点,故甲地位于120°E上,与乙地位于同一经线圈,两者的距离约为赤道长度(4万千米)的一半。故B选项正确。

三、能力测试

1.我国东北某城市(46°N,127.5°E)公司高层办公楼周围有四处露天停车位,读图6,回答问题。

6月某日天气晴好,公司员工北京时间8时上班、17时下班,员工胡先生上班时停车到d车位时刚好不被太阳晒,下班回家时,胡先生的爱车被阳光暴晒的时间约为()

A.1小时[DW]B.1.5小时

C.2小时[DW]D.2.5小时

图7表示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2~3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MO为晨线

D.北京时间为7日12时

3.关于O点(图中晨昏线最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

B.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C.出现极昼现象

D.此时太阳方位位于O点的正北方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北京时间2015年3月15日10点30分,国务院总理准时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4.某记者欲从日本东京(采用135°E地方时)乘飞机(飞行时间2小时)赶往北京全程报道该记者见面会,仅从时间和经济两个方面考虑,其乘坐的飞机宜在当地起飞的时间为()

A.3月15日7点

B.3月15日9点20分

C.3月15日10点

D.3月14日16点30分

一架飞机从甲地(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后抵达乙地(60°N,80°E)。根据题意回答5~7题。

5.飞机出发时的航线()

A.朝北[DW]B.朝南

C.朝西北[DW]D.朝东北

6.飞机飞行的最短航线距离大约是()

A.666千米[DW]B.3330千米

C.9990千米[DW]D.6660千米

7.这架飞机若以同样速度,沿60°N纬线航行,抵达乙地大致需要()

A.16小时[DW]B.12小时

C.20小时[DW]D.24小时

8.某飞行员驾机从A机场(30°N,120°E)起飞,为了经济省时,飞机必须沿最短航线飞往B机场(35°S,60°W)执行任务,最短航程为()

A.175×111km[DW]B.185×111km

C.65×111km[DW]D.155×111km

(原创)9.图8为北京时间19日2时的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图中20°S纬线与弧线AOB垂直相交于O点,则图示中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A.(20°S,90°W)[DW]B.(20°N,90°E)

C.(20°S,90°E)[DW]D.(20°N,90°W)

(改)10.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则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清明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A.15°[DW]B.105°

C.195°[DW]D.285°

(改编)11.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正午前后,利用1米高立杆开展日影长度观测活动,并在晴好夜晚利用象限仪开展北极星观测活动。图9中左图是日影观测数据统计图,图9中右图是北极星观测示意图,图中α为北极星仰角。完成下列问题。

(1)观测地所处的经度是[CD#4]。

(2)当地观测的北极星高度接近[CD#4]。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北京时间8点时,办公楼所在的127.5°E经线的地方时是8:30,这时办公楼刚好挡住了d车位的阳光,由于d车位在办公楼北侧的中间位置,根据阳光上午、下午关于正午12点(当地时间12时)对称的规律,所以胡先生的爱车在当地时间15:30开始被阳光暴晒,而此时北京时间是15:00,员工17:00下班,所以爱车被阳光暴晒的时长最可能是2小时。

2.D首先由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判断出图示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结合图示分析,P点所在经线为0°,时间为0时,Q点所在经线为180°,时间为16时,B错,故非阴影部分为7日,P所在经线为60°W,MO为昏线,C错;O点至南极点出现极夜,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A错;北京时间(120°E)为7日12时,D正确。

3.A图中晨昏线最高点为刚出现极夜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A正确;但此时看不见太阳,D错;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O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B错;O点为极夜,C错。

4.A北京时间指东八区区时,当北京时间为15日10点30分时,东京(东九区)为11点30分,除去飞行时间2小时,同时应该预留机场到会场的时间,故选A。

5.A甲地(60°N,100°W)与乙地(60°N,80°E)在同一经线圈上,故过极点为最短航线,故出发时由甲地(60°N,100°W)向北极点飞行,为向北飞行。

6.D最短航线即为经线圈,从甲到乙共跨纬度60°,故距离为60×111km。

7.B若沿60°N纬线航行,则需要跨纬度180°,飞行距离为180×1/2×111km,故距离是最短航线的1.5倍,需要的飞行时间为8×1.5=12小时。

8.A该题考查地球表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计算。最短航线是以过两点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的劣弧。根据题意,AB两地位于相对的两条经线上,所以大圆应是过两点的经线圈,两地间最短距离跨度为175°,纬度1°距离是111km,所以A正确。

9.A据题图,距离太阳直射点球面距离相等的地方太阳高度角相等,太阳高度角相等的所有地方连成的线即太阳高度等值线。首先,考生在头脑中要依据题图绘制出图10,并由图10构建出图11;读题可知O点位于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的圆心,故O点应为太阳直射点;[JP3]其次,由此可推导出图11中太阳直射20°S,[JP]将图10与图11叠加可推导出图12;进而可知太阳高度角为0°的等值线为晨昏线,20°S为直射点的纬线,O点所在的经线为太阳直射点的经线(直射点对应的经线为12点即推出图13)。因此时北京时间为2时即120°E地方时为2时,求12时的经线度数,因此得出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0°S,90°W)。答案为A。

地理试题范文第5篇

一、试题的突出特点

1.重视基础知识考查。去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自然地理比重很大,如第1、2、6、7、8、9、10、11、12、36(1)(2)(3)、39(3)题,分值达70,是比较少见的。这充分体现了高考也立足双基的特征,因为自然地理是中学地理中最基础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扎实地掌握。

2.显示时代性实用性特征。这组试题中的第3、4、5题是关于生态工业园产业链的问题,第36(3)(4)题的农业与气象灾害的关联,第39(4)题地形气候条件对飞机飞行的影响, 第9~11题花期早晚这一自然现象的地理分析。以上试题反映了高考地理对时展和现实社会的关注,引领了地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能力考查更突出。如第1、2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根据等高线计算坡度、根据比例尺计算规定区域的面积的能力;第3、4、5题以工业流程图的形式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循环经济中各环节的相互联系从而判断工业门类,并据工业门类确定其分布地域,知识点转换巧妙,能力要求较高。第6、7、8题以看似简单的日照变式图来考查地球运动中晨昏线、日出、日落、昼夜长短变化等知识,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地球运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图像转换,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第36题考查微观地图的区域定位、年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分析及区域气温、降水特征的阐述,农业与气象灾害关联性分析。这些问题较深、专业性较强,对能力的考查突出。

二、对今后高三地理教学的启示

1.研读《考试说明》,依纲据本,重视双基,突出主干知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总是选择反映学科研究的相关素材,立足考查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所以强调“双基”、突出主干一直是高考文综试题命题的原则。为此,高三复习应重点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如地图知识、地球运动中的时间和日期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天气与气候、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河流、水资源、地下水,海洋环境中的海水性质、洋流与环境、海洋资源,人类活动(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业等)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合理规划,区域国土资源的开发与整治,可持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