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诗句(精选5篇)

  • 励志的诗句(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4、如果你有想要完成的事或爱的人,不仅要努力,还要拼命。 5、把懒惰的情绪放一边,把丧气的话收一收,把积极性提一提,把矫情的心放一放。所有你想要的,都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 6、当你珍惜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时,你就站在…

励志的诗句(精选5篇)

励志的诗句范文第1篇

2、生活如果不宠你,更要自己善待自己。这一生,风雨兼程,就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如此而已。

3、有翅膀就该去振翅高飞,有梦想就要去追逐。一个人可以一无所获,却不能没有梦;可以一次次摔倒,却不能一蹶不振。能够傲视风雨的人,必是生命的强者。

4、如果你有想要完成的事或爱的人,不仅要努力,还要拼命。

5、把懒惰的情绪放一边,把丧气的话收一收,把积极性提一提,把矫情的心放一放。所有你想要的,都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

6、当你珍惜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当你明了成功不会造就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励志的诗句范文第2篇

《作家作品》

陶渊明东晋诗人,我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田园居》。

《饮酒》是五言诗,田园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陶醉自然的心志。

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四句。强调“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第二层: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乐趣。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在看似矛盾的开篇提出设问,然后推出答案: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作者的心情。

六句貌似平淡,却创造出清新淡泊,耐人寻味的意境。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像,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2、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本诗的特点,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如,前四句主要是说理,但是,作者把抒情与写景融入其中。“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写情,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写景,写情的过程中,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3、“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妙用。

“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从军行》(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王昌龄盛唐诗人,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擅写七言绝句。基本风格是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七言绝句。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广袤无垠,关山雄伟的大西北为背景,描写了边塞的壮阔与戍边将士的艰辛,衬托出戍边将士不辞艰苦,戍守边疆的壮志,歌颂了他们卫国热忱和英雄气概。

二、课文串讲

前两句描写景物,边地的景色,衬托戍边将士不辞艰苦,守卫疆土的壮志;

后两句叙事抒情,概括将士们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战斗经历,也有他们鏗锵的誓言。

三、词语解释

青海长云暗雪山。暗:使雪山暗。

《学习要点》

前两句写景的作用。

前两句描写大西北特有的广袤荒凉的景色,戍边将士遥望关内,思念亲人。壮阔之景衬托出将士们博大的胸襟和不畏艰苦,守卫疆土的英雄气概。

后两句抒情的作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与“不破楼兰终不还”,构成了对比。条件如此艰难,环境如此恶劣,却丝毫没有削残将士们抗敌保国的雄心壮志,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衬托,才使得“不破楼兰终不还”显得更加悲壮。

本诗的中心句是。

不破楼兰终不还。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山居秋暝》(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王维盛唐诗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

其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品集是《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描绘了山中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陶醉自然景色,乐于归隐,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

二、课文串讲

1——2句:交代时间,地点,并创造一个雨后清新,宁静的总体氛围;

3——4句:描写天上明月,地上清泉,一高一低,一静一动;

5——6句:描写人的声音,看到渔舟晚归,一听一看。

7——8句:借春写秋,表达作者归隐的意愿。

《学习要点》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句为第一层,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后两句为第三层。

掌握“空”字的含义。

“空”字表现雨后山间的清新,静谧,自然的变化带给人的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掌握“秋”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点出了时令,呼应了诗题,点染了意境。

重点掌握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

全诗有泉声,笑声,有月光,水光,有松,竹,石,莲,有月照,泉流,人归,舟诗中描写空山雨霁,明月照松,浣女夜归,渔舟唱晚的美丽图景。所表现的是诗人心旷神怡的心境。“明月松间照”写静:“清泉石上流”写动,“竹喧归浣女”写听,“莲动下渔舟”写视。全诗以静为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体现了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三、写景用白描手法。

全诗这一切描写色彩不浓艳,声音不喧嚣,采用白描手法。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行路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五层。

第一层(1——4句):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

第二层(5——6句):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己仕途的艰难。

第三层(7——8句):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终究会有实现理想之日。

第四层(9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艰难。

第五层(10——11句):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图大展。

三、词语解释

1、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忽然又;

2、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毫不犹豫;济:渡;

《学习要点》

1、分析本诗以作者感情变化安排结构层次的特点。

本诗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安排结构层次的。第一层是前四句。显示了作者遭到排挤后的苦闷,悲愤心情;五六句是第二层。以自然环境的险恶,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七八句为第三层,借吕尙,伊尹的故事,来劝慰鼓励自己。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九十两句为第四层,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与激愤。最后两句为第五层,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2、分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诗人的心情。

这里诗人连用四个动词,以两个连续动作,真实地刻画出诗人抑郁悲愤的心情。

3、分析比兴句的作用。

以渡黄河,登太行来比喻作者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自己仕途的艰难。

4、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用意。

借吕尙,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增强了信心,在茫茫前途中看到了希望,表达了对前途的信心;借南朝宗悫的诗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5、本诗的结构安排的方式。

是以诗人感情变化发展来安排的。

6、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作用。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处细节描写。

励志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五读法”;诗情;诗境

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第三学段古诗教学目标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阅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能让学生受到古诗的激励和感染,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由此可见,把握好古诗教学,让学生易学易懂,并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好古诗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探索,采用“五读法”教学古诗,可让学生受益匪浅。下面,我以人教版第十二册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为例,浅谈对古诗感情朗读、内容理解、情感体验、意境想象、学法指导的一些理解。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读:读通诗句,读准节奏、语调、韵律

在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时,应按照“二二三”的节奏进行,并注意读好韵脚u(吴、孤、壶)。在朗读中体会诗句的音韵美。

二读:读重点词句,领悟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前两句写景,应抓住重点词“孤”(孤独、独自一人);后两句抒情,应抓住重点词“冰心”(比喻心的纯洁),再结合注释、插图、工具书连词成句、连句成诗来理解诗意。

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谁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

三读:读出画面,体会诗情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借景抒情,应从前两句写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中读出画面:苍茫的夜雨、孤峙的楚山,清晨诗人王昌龄依依不舍送别好友辛渐,再领悟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读:感情诵读,想象诗境

《芙蓉楼送辛渐》全诗构思新颖,淡写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这首古诗后两句抒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依依惜别之际笔锋一转表达自己的志向,寄托自己的抱负。虽然被贬为江宁县丞,但以晶莹剔透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两句屹立在江天之间的楚山形成照应,表现诗人清廉正直、光明磊落、孤寂傲岸、表里澄澈、永葆高洁的高贵品格。

教学这首诗要通过反复的感情诵读,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以话相送明志的品格。通过本诗的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怀,升华学生对父母、亲人、朋友的美好情感,陶冶心灵,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五读:拓展阅读,比较同类诗的异同,再熟读成诵

教学《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以后,可联系以前所学的同类送别古诗加以拓展,比较异同。如,唐代李白所写《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的是伟大诗人与普通农民之间纯洁真挚的友谊,本诗汪伦以歌相送,诗人李白运用夸张手法重在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又如,唐代诗人高适所写《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诗句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鼓舞人心。本诗诗人以话相送,重在劝勉、激励友人。唐代诗人李白所写《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将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于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春景之中,情景交融,作者以目相送,重在借目送友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歌颂真挚深厚的友谊,充满了诗意送别。此时,我再作进一步要求学生诵读《芙蓉楼送辛渐》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从学生和文本出发,紧扣古诗特点,紧紧抓住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想象诗境,走进古诗教学,开创古诗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励志的诗句范文第4篇

汪国真再次成为公众议论的热点。

这一次,不是因为汪国真的诗,也不是因为汪国真的书法,而是因为他的去世。常言道:“盖棺定论”。可恰恰在汪国真身上有些不一样,随着他去世的报道,接踵而来的是褒贬不一的种种言论。汪国真短暂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沸沸扬扬的议论联系在一起,好的,或者不好的;褒的,或者贬的。

汪国真成名那会儿,我刚摆脱了对朦胧诗的迷恋,开始对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朦朦胧胧的境界,越来越感到一种陌生,北岛、舒婷、顾城们的故事与诗,无法再引起我的兴趣。我开始迷恋起了先锋小说,常常在马原、余华、苏童、莫言们的小说世界中神游。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位汪国真,我几乎连想也没想,就在我的阅读视野中被屏蔽了。

突然有那么一天,汪国真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汪国真现象”,这种现象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承认还是不承认,如一股热流滚滚而来。而且这种“现象”不是批评家,不是评论界的命名,而是自然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是属于汪国真一个人,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现象,是汪国真和诗歌界的背离现象,是汪国真的诗被众多读者所喜爱与评论界嗤之以鼻的背离,也是艺术的流行与艺术美学原则的背离。这种现象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符号。

职业的需要,不能不去找汪国真的诗歌来读,不然就无法对这种现象“说三道四”。那个时候,我常常在学校的图书期刊室里,报刊架上摆满了各种文学杂志,那些熟悉的《当代》、《十月》、《收获》、《上海文学》等,可以随手取来,非常方便。可是,在这些著名的或者不著名的文学杂志上,很少找到汪国真的名字,几乎看不到他的诗歌。后来才知道,他的作品大多发表在一些青年刊物上,如《中国青年报》、《辽宁青年》、《女友》等,那些流行的汪国真的诗,不是在文学杂志,而是在青年杂志,或者是由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个人诗集,一本一本,成为许多青年读者手中的读物。我那时虽然还没进入中年,但似乎也非青年,属于不上不下、不老不少的尴尬年龄段,对所谓面向“青年”的刊物自然早就不再关注,对那些青年刊物甚至都不曾见过,当然也不想费神劳力地去找,反正那些不能进入正宗诗坛的诗歌也用不着,课堂讲不着,评论不用写,过不多久,自己的那份心思也就淡薄了。

我不去读汪国真,不等于别人也不读,甚至可能读的人会更多,如同我不去关注,而汪国真成为一个社会的热潮一样,只是个人的兴趣与兴奋点不同,或者,我和汪国真的作品在哪个地方错位了。

后来再次提起汪国真,是在另外的一些场合下。酒席上,闲谈中,一般很时尚的人士会引用汪国真的诗句,听起来一套一套的,押韵合辙,通俗易懂,尤其在日常生活中颇得人们的喜欢。后来,我从图书馆找来汪国真的诗集,什么书名已经无从记起,也不知是不是流行的,是不是大家都在读的,只是图书馆可能只有这一种,没有其他选择。汪国真的那些诗作读来其实并不让人讨厌,虽然不能进入诗的正宗,无法与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相提并论,甚至也不能与当时正在走红的台湾诗人相比,但那些洋溢着青春气息、鼓励人走向远方的诗行,颇能激动人心,让人产生出不太安分的想法。但也恰恰是这些励志的诗行,对我这种已经走过了青春期的人来说,反而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逆反心理,因为几乎就在我们上学期间或大学刚毕业不久,那些风行天下的演讲家,凭借一张张三寸不烂之舌,频繁出没于大学校园,向青年学子们喋喋不休地宣讲那些空洞而不切实际的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鸡汤”的大道理。于是,我会不自觉地将这些诗与那些四处演讲者的励志名言联系起来,本能上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不愿意再让人教育来教育去。现在回过头来再读汪国真的诗,感觉他主要不是在说教,而是以充沛的激情宣泄内心的积郁,以乌托邦式的励志诗句告诉人们痛苦、苦闷之后的人生选择,“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向远方》),“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山高路远》),“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忍”(《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如果是一个情感遭受折磨、内心经历过风雨的正在成长期的青年,读过这样的诗行,可能会产生难以言说的感动,可能会抹去脸上尘土,擦干身上划出的血迹,不抱怨,不叫屈,而是以“走向远方”实现理想作为现实的慰安。

可是,那个时候,我不能接受。

没有理由,也没有说法。

汪国真去世后,诸多媒体以“远方”作为新闻报道或者评论的一个亮点,这既是表达对曾经是社会人物谢世的纪念,也是选取了汪国真诗作中常常出现的“远方”意象,如他的《热爱生命》、《走向远方》、《山高路远》、《旅程》等作品中,都有一个富有青春激情的“远方”,至少,在汪国真流行的那个时代,年青的一代还可以谈谈远方,谈谈梦想,谈谈爱情,谈谈生活,这些与青年、青春联系在一起的词汇,让人们读来感觉还是富有情调,那么能够燃起“热爱生活”的情感,说明人心不死,精神没倒。所以,汪国真的《挡不住的青春》一类的诗作颇能激动青年人的心灵,在他的那个时代,“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不过,我的确是与汪国真的诗擦肩而过。

再后来,人们更多从媒体上了解汪国真,他也很少再以诗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他有时是节目主持人,有时是书法家,有时还是作曲家、填词家,他每变换一次自己的身份,就会通过媒体引起不大不小的震动,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他是一个全能型的人物,他又是一个有话题的人物,汪国真总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为自己确立新的定位,找到新的角色。汪国真的每一个角色变换,都成为“汪国真现象”的组成部分,都会让熟悉他的人和不熟悉他的人为之感叹,为之议论。

也许,汪国真并不追求他作品的后世名声,他只要现世的报答,他不去在意诗人们和评论家们是否承认他的诗,只要有足够的印数就好。他不去想,他的作品是否能够写进文学史,既然选择了文学,“便只顾风雨兼程”。

励志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送别诗;独特风格;特色

江淹在《别赋》中说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柳永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挚友离别,亲人之念,故土之思,无不牵动人们的心弦,于是一 首首震撼人心的送别诗诞生了。在唐代的诗人中以王维、李白、高适、王昌龄、王勃为代表,他们的送别诗从思想内容、表达情感和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首先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又叫《渭城曲》或《阳关三叠》,它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普遍性的离别,适合于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当时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诗歌前两句“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并抓住象征离别的实物杨柳来渲染环境,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宴席即将结束时文人的劝酒辞,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浸润了诗人全部丰富的情谊,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感,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情感上更是体贴、牵挂,更包含着缠绵悱恻,依依惜别之情。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写的固然感人至深,徘徊流连,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发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真挚情谊,坚强信念,为此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诗歌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落日黄云、大野苍茫的北方冬以景色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临其境,似闻山巅水涯壮士长啸。后两句直抒胸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惜别中表达一种宽慰、鼓励,给人以信心、力量和希望。作者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情之凄酸,表达得酣畅淋漓。

后人评价此诗之所以卓越,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古代送别诗大都表现了“黯然神伤”的情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董大》一样一洗悲伤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树高格。其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两句表达了朋友之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即使远在天涯海角,远隔千山万水,情谊也像近邻一样。此句千百年来传唱不衰,成为友人之间离别时互勉的名句,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它既不同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别离,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表明送别的地点和环境,这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似写景实质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中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诗人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到帆影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流向天边。李白对朋友的惜别、留恋、向往,不正是通过后两句写景表现出来了吗?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后两句虽然不是直接抒情,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