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小雪节气诗句范文第1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小雪节气诗句范文第2篇
摘 要: 《江雪》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后人对其诗典和意象之借鉴和接受属于一体两面的关系,均表现于语典引用、意境重绘和意蕴转换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代表了唐诗经典影响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具有方法启示的意义。《江雪》语典的使用频度和语典形式的变化见其在后世的接受程度。对《江雪》意境的重写和再绘则能见出接受过程中一些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寒江独钓意蕴在后世诗作中的接受变化,既丰富了意象内涵,又为探求《江雪》意旨提供了路径和线索。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1010205
Three Levels of Tang Poem Classics' Influence History-Research on Influence History of Jiangxue by Liu Zongyuan
YIN Xueguo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anshan Teachers College,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China)
Key words: Jiangxue; Liu Zongyuan; reception aesthetics; influence history
Abstract: Jiangxue's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ture and later writers' reception of its poetic codes and images are two aspects in one thing and it can be expressed in three ways: classical allusions, poetic imagery redrawing and meaning conversion. They are the three levels of Tang poems classic's influence history, which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 in methodology. The frequency of allusions in Jiangxue and change in the form of allusions can signify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in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The poetic imagery rewriting and redrawing can reveal some rich and subtle changes in acceptance. The change in acceptance of the fisherman fishing alone by a cold river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imagery, but provides a path and clue for exploring the purpose of Jiangxue.
对经典文本的接受研究包含三个维度,“以普通读者为主体的效果史研究,以诗评家为主体的阐释史研究,以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1]。一般而言,效果史研究有利于发见不同时代审美风尚之变迁,阐释史研究重在发掘经典文本的“整体意义”①、总结审美规律,影响史研究对于经典赏析和创作规律的总结意义重大。当代古典文学接受研究过多关注效果史和阐释史研究,于影响史研究多有疏略。②
一个经典的影响史就是一代文学影响史的缩影,对经典影响史的研究可以为一代文学影响史的研究提供方法启示。[2]《江雪》影响史不仅是一部诗典原型的复活史,还是一部传统审美理念的显化史。本文以影响研究为主,在以后人之诗解读前人之诗的方法操练过程中[3],从语典使用、意境重绘和主题转换三个方面,探寻影响脉络和经典意蕴。
一、语典引用
柳宗元《江雪》短短四句二十字,字字珠玑,成为后世歌咏渔钓活动的重要语典出处。后人对于《江雪》语典的引用,可分为化用意象、取成句赋题和摘句入诗三种类型。化用意象这种形式在影响史中历久不衰,尤其多见于题画诗。取成句赋题主要出现于宋人诗作中,而摘句入诗多发生于词曲等文学体裁的写作中。
王十朋《郡斋对雪》:“寒江独钓句思柳,银海光摇人忆坡”句,分别指向柳氏《江雪》诗句和坡咏雪诗句。[注:苏轼《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其一云“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其《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其《江神子 冬景》:“路漫漫。玉花翻。银海光宽,何处是超然。”以上三处皆以“银海”形容雪景。不过,“银海光摇人忆坡”则显然指称东坡《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句。以“银海”比喻冰天雪地世界,为东坡新创,前人多隐喻帝王陵寝之水银海。]方回《次容斋喜雪禁体二十四韵》“孤舟独钓柳何奇,衡门空宇陶如昨”,分指子厚《江雪》和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二诗皆有为诗评家所公认的雪景佳句。[注:王士《渔洋诗话》谓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为写雪景佳句。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谓子厚“独钓寒江雪”善于言雪。]以上二诗引用《江雪》语典意在咏物,以下三诗则直指本事。
柳子当年绝妙诗,现前眼界是真知。如何想像今人赋,得似当年眼见时。(吴澄《题寒江独钓图》)诗画难评劣与优,声无声有巧相侔。寒江钓雪何人笔,得句真如柳柳州。(凌云翰《寒江独钓图》)柳州诗里画,营邱画中诗。是一还是二,妙处试传之。(爱新觉罗 弘历《题董邦达寒江独钓图》)马远《寒江独钓图》以画境传达柳宗元《江雪》诗意,为传世名作。诗人的题画诗一方面指出画题渊源,如吴诗;另一方面点出诗画间的关系,如凌诗。马远画作,后人仿作较为普遍。爱新觉罗 弘历所题画作即是一幅仿作,虽然诗作也提到画题出处,但以柳诗与李成画相提并论,比类不伦。大概有取李成画作之荒寒气象,以寒林媲美寒江。寒江独钓成为后世诗典和画题,足见《江雪》渔父原型作为审美理想已经深种包括皇帝在内的传统文人心灵深处。
魏晋六朝及唐人喜为代拟体,取前人成句为题,引申诗意,敷衍成章。不过,所选诗歌多为传诵不绝的汉乐府诗章或《古诗十九首》。宋人则自出机杼,取唐人律绝成句为题。刘辰翁取《江雪》成句为题,作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诗。
泛泛水晶宫,孤舟凛欲东。短蓑并箬笠,举世一渔翁。(刘辰翁《孤舟蓑笠翁》)
一雪寒如此,何人立钓。不知身入画,独自影临江。(刘辰翁《独钓寒江雪》)
刘氏二诗并无深意,不过是两句诗的诗体注疏。宋人诗中以《江雪》成句分韵作诗亦属常见,如周麟之《辛酉大雪戏成十诗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韵》。分韵诗不仅以所分字韵为韵脚,而且诗作内容必须关合所选诗句意思,如韩元吉《雪中以“独钓寒江雪”分韵得独字》诗,既押“屋”韵,又照应雪景。古人作诗命题和分韵所选诗句,必为名句,由此见《江雪》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之大。
与以上两种形式相较,摘句入诗更为普遍。摘句入诗亦有嵌字入诗和改字入诗之别。洪适《生查子》:“隐隐绿蓑翁,独钓寒江雪。”刘基《菩萨蛮 七首集句》:“千山鸟飞绝,隆想弥年月。”二作直接嵌“独钓寒江雪”入词,属于前者。乔吉[双调 沉醉东风](题扇头隐括古诗):“万树枯林冻折,千山高鸟飞绝。兔径迷,人踪灭,载梨云小舟一叶。蓑笠渔翁耐冷的别,独钓寒江暮雪。”释普崇《偈》:“令人转忆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二作隐括《江雪》诗语,改头换面用于新作之中,属于后者。改字入诗又有发挥原意和造作新意的分别。喻良能《次韵陈侍郎李察院潇湘八景图 江天暮雪》:“独钓寒江晚来雪,凭谁画我作渔翁。”姚勉《清江曲》:“一任长年醉则休,醒时独钓寒江雪。”二诗写渔父寒江垂钓之事。吴仁卿《双调 拨不断》(闲乐):“暮云遮,雁行斜,渔人独钓寒江雪。”杨基《金陵对雪用苏长公聚星堂禁体韵》:“黄云冻凝不成叶,十载江南无此雪。朱帘十二晓开斋,正值千山鸟飞绝。”蓝智《山中时景四首》其四:“独钓寒江雪满蓑,数峰相映玉嵯峨。”上举三诗融人事活动于环境之中,渔父垂钓仅为祈寒雪境之一景。姚勉《题雪岩胡则潜诗卷首》:“与君分钓雪江寒,同唱孤舟蓑笠句。”王炎《次韵答简簿》:“短蓑归钓寒江雪,纷纷世事休嗟吁。”二诗引用《江雪》语典,以“孤舟垂钓”表明归隐自适之志。
同样是言志,有些诗作以《江雪》语典自明身份,生发新意。杨万里《送谢子肃提举寺丞二首》其二:“谁遣孤舟蓑笠翁,强随桃李竞春。交情顷刻云翻手,古意凄凉月印空。”《谢张子仪尚书寄天雄附子北果十包》:“今古交情市道同,转头立地马牛风。如何听履星辰客,犹念孤舟蓑笠翁。”诚斋上述二诗均以“孤舟蓑笠翁”自谓,在表明赋闲在野身份的同时,歌赞对方尚存礼贤下士、不忘贫贱的友道古风。姜夔《送王孟玉归山阴》:“人生乐事将无同,知君此心如太空。只今去踏龙尾道,也似寒江蓑笠翁。”姜诗以“寒江蓑笠翁”称许送别对象,意谓纵使入朝为官,亦不改平素节操。丘葵《读易彻章呈濠乐主人》:“侬是寒江独钓人,曾偕樵叟见羲文。”诗人谓濠乐主人为“寒江独钓人”。诗中“羲文”既指画卦、作辞之伏羲、文王,又指仁义治世之君。渔樵见羲文既表达对至治之世的缅怀,又暗示贞下起元之意。以上诗作,不管是以渔父自谓还是称许对方,因语典而生发新意是一致的。
二、意境重绘
《江雪》语典的使用频度和语典形式的变化足见其在后世的接受程度,不过,对文本意境的重写和再绘则能见出接受过程中一些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对《江雪》意境的重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咏与《江雪》相关的画作,二是以“江”、“雪”为中心的写景、言志之作。《江雪》精彩之处全在后两句。因此,重绘《江雪》意境,诸家之作皆围绕“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文章。[注:《国学备要 集部 柳宗元集》“古今诗”卷中《江雪》诗后附《洪驹父诗话》云:“东坡曰:郑谷诗‘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子厚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信有格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附录《洪驹父诗话》举《江雪》诗后两句,诚为有识。《渔隐丛话》《诗人玉屑》《古今诗话》诸笔记言及是诗佳处,引录全诗,诚为不识是诗佳处之表征。]宋人马远《寒江独钓图》仅画渔翁垂钓,其余皆以虚白处理,正表现出其艺术识见。所谓“马一角”的称呼,仅见其构图之特征,而忽略其对艺术意境的领会与把握。
画家图绘《江雪》意境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表现重心。诗人对于画境的把握,一方面要照应画题、点明画旨,另一方面还要补足画境。周孚《题宣书记塞门积雪图》序云:“此图真柳子厚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以余诗见之。”序文表明诗作旨在点明画意,“冰崖雪岭斗岩,中有新诗子试参。短笠轻蓑钓寒濑,为君题出是江南”四句则将画意归结到柳氏《江雪》。
空江不见人,飞雪纷如剪。独有垂钓翁,孤舟水云远。(王燧《寒江独钓图》)
柳州吟罢,剩寒江蓑笠,何人重领。独有吴兴名下士,解识当年画境。乘来,鹭莺飞去,不觉羊裘冷。一竿在手,满天风雪都静。(应敏斋[百字令 题沈材寒江钓雪图])
王诗简直是子厚《江雪》诗的“翻版”,将《寒江独钓图》中缺略的自然景象如“雪”、“水云”等点出,补足画境。应氏词作就垂钓翁展开联想,诗兴由潇湘飞到吴越,思及严陵、张翰、陆龟蒙、张志和等历史人物,点出《江雪》诗和《寒江钓雪图》中垂钓翁的精神内涵――作为士人精神世界中的象征符号,代表着士人价值虽不绝如缕犹代代相传。
点明画旨、补足画境盖就诗境而言。就谋篇布局而言,诗人题咏画作往往借一个核心语象如“钓”、“雪”、“寒”等为表达线索,铺排画境。朱希晦《寒江独钓》:“翠壁寒云淡薄,沧江老树萧疏。输与扁舟渔父,一生意钓忘鱼。”凌云翰《寒江钓雪图》:“风满空江雪满舟,一竿波面自夷犹。钓丝更放长三尺,不信寒鱼不上钩。”朱诗描绘寒江景物,意在点出渔父志不在鱼的垂钓意图;凌诗前半写垂钓景致,后半写志在必得的手段。薛季宣《远景图》其二“惨澹平烟波浩渺,隐月余光飞白鸟。依稀一舸是渔舟,独钓寒江天未晓”,所写为破晓时分垂钓之景象。三诗皆从“钓”的角度传达诗人对图画的理解。
雪压千山照眼明,茫茫浦溆叶舟横。鸟飞欲绝人踪灭,惟听枯芦折有声。尽日炊烟冷钓矶,暂移短棹未言归。忽惊白鹭冲舡起,恰映江天一色飞(纪迈宜《题寒江钓雪图》)。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陈孚《江天暮雪》)
纪诗运用动静、远近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肤觉等方面写出雪明、雪大、雪寒,移船垂钓的渔父简直被雪淹没。陈诗所写为日暮时分之雪景,描绘出一幅雪江一舸、隐没自然的图象。上举二诗皆从“雪“的角度描绘画境。
谁怜鹤发翁,披蓑钓寒江。(刘学箕《赋祝次仲八景 江天暮雪》)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孙承宗《渔家》)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释敬安《寒江钓雪图》)
以上三诗皆从“寒”字落墨,不仅写出人物活动之“寒”,还写出自然物象之“寒”。本来,“寒”乃生理和心理感觉,是“虚”的东西,很难形容。刘、孙二氏以“情”写“虚”,从对渔翁生计表同情角度切入寒江垂钓这个高度精神化的意象,赋予“虚”的对象以可感、可交流、可传递的质实意味。释敬安诗以“形”写“虚”,无论是蓑衣上的厚雪,还是冻凝不流的寒江,都传递出令人窒息的寒意。末句鱼的活动,打破凝滞的寒意,透出生命气息。不过,这种生命气息总带有空寂荒寒的意味。从有形的“雪”、“钓”,到无形的“寒”,诗人对画境的理解和描绘,似可看作对《江雪》诗的变相解读。
作为一个高度心灵化的意象,寒江独钓不仅在绘画作品中获得图像呈现,还在抒情言志的诗词作品中获得生命衍化和意义增殖。
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李纲[六么令])[注:词前小序云:“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由词序知,词人有感于迁谪、怀古而有是作。]正是天寒日暮,独钓一江残雪,风猎碧莎裘。和子浩然句,一酌散千忧。(李弥逊[水调歌头 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注:词前小序云:“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由此可见,是词为怀人思远之作。]二词均作于冬令,由冬雪而联及寒江独钓意象。李纲“独立渔翁满江雪”句,以满江雪衬托渔翁之独自挺立天地间的形象,写出其矫矫不群、独立不惧之大丈夫气象,一扫荒寒孤寂之气息。独立寒江之渔翁正是词人心头的自画像,由此作见出忠臣之品节和襟怀。同样属于词人的自画像,李弥逊词作“独钓一江残雪”的渔父形象,则远绍柳诗中“孤舟蓑笠翁”的精神气象,于孤寂独守中有所期待。由词序与“和子浩然句”见出,词中独钓寒江象外隐含知音知赏之意,而此点正合乎次韵诗之作意。
只应同、蓑笠衰翁,独钓寒江畔。”(柯崇朴[琐窗寒])木鱼停挝磬声绝,但听衙鼓趋公门。何如孤舟钓鱼叟,一蓑独钓寒江。(吴莱《二月二日大雪偶赋时寓州郭》)柯氏[琐窗寒]词前小序云“途次大雪”。由此可知,是词作于羁居苦旅之时。词中所谓寒江独钓乃不得已排遣愁怀之举措。吴诗亦寓居外地逢雪之作,诗中“一蓑独钓寒江”具有价值比较的意味。诗人认为寒江独钓虽然孤寒,但能够自我做主,远比守官上朝自在多了。柯词中无可奈何之事,在吴诗中成为令人羡慕之事。
意境重绘是意象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延续文化生命、丰富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江雪》意蕴亦发生微妙的变化。
三、意蕴转换
千年接受史中,不仅《江雪》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经历了由宋之同声盛称到明之褒贬不一再到清之趋于论定,而且对于诗作意旨的阐释亦莫衷一是。[4]尽管阐释史研究关于诗作意旨问题论之甚详,不过,从影响史的角度考察诗作意旨,则会见出另一番风光。后世诗人使用寒江独钓意象,或写景或咏物或状寒或寓求解知音之意,主旨多样,然大略可分为二途:由物象内化为心象,由知性求解转入精神呵问。
秦观[念奴娇 赤壁舟中咏雪]:“寒峭千峰,光摇万象,四野人踪灭。孤舟垂钓,渔蓑真个清绝。”韩《十二月十二日雪》:“桥头独钓任渔翁,千山万径不可灭。”朱瞻基《江天暮雪》:“渔翁独钓寒江滨,顷刻琼瑶飞满身。”上举三作,渔翁寒江独钓仅为雪中一景,以渔翁之孤绝衬托雪势之苍苍茫茫。
横碧轩中空旧话,独钓寒江愁绝。更一段、冰霜高洁。(韩[贺新郎 次韵昌甫雪梅曲])
雪压前村曲径迷。万山寒立玉参差。孤舟独钓一蓑归。 别坞时听风折竹,断桥闲看水流澌。一枝冻蕊出疏篱。(赵长卿《浣溪沙 赋梅》)
忽见江梅数蕊开,一蓑立断寒江雪。(周巽[题刘子横溪独钓图])
梅花因其开放节令和花色与雪相关,咏梅常联及雪,由雪复联及子厚《江雪》诗典。赵氏词作中“孤舟独钓一蓑归”看似闲笔,其实意在以渔父畏寒归去衬托梅花凌寒盛开,表彰梅花不畏严寒之志。在周氏诗中,寒江独钓者既可能是渔翁,又可能是梅。从形态言,岩边梅树欹仄临江,一枝伸出,恰如寒江独钓状;从精神言,斗霜傲雪之梅花与寒江独钓之渔翁又何其相似。上举释敬安《寒江钓雪图》诗,中有“鱼嚼梅花影”句,即隐含梅“钓”的意味。
以寒江独钓意象咏雪咏梅是就形迹而言,状寒则属于以实写虚。陆游《五月下旬大热晦日夜得雨明旦凉甚》:“吾庐清绝君知否?钓雪寒江不足言。”陈镒《雪溪垂》:“水阔天寒雪正飞,渔翁在水之湄。凭谁画出溪头景,蓑笠孤舟独钓时。”状寒本属寒江独钓意象题中之义,陆诗以其作为比较对象,极言凉爽之甚。陈诗以寒江独钓为冬雪之景象,点出孤寒之具体样态。
爱新觉罗 弘历《扁舟钓雪》:“雪满平江蓑笠披,扁舟天地一竿丝。南方或可北方否,此事吾惟半信疑。”诗后跋语云:“鱼至霜降即不食,安得上饵?纵南方候暖而鱼性则同。然则,寒江蓑笠不过宗元想像成诗,非必真有钓雪事。即有之,意固不在鱼耳。”乾隆由天寒而推及渔钓之不实,此固清人朴学之本色。不过,由此而得出钓不在鱼的结论,则不为无见。(他还有一首诗,与此诗恰好形成呼应互答,点出意在钓而不住鱼之意。诗云:“烟溪虽冷波犹活,蓑笠竿丝雪满。不写钓鱼写钓意,知他津逮自吴江。”)钓不在鱼,是渔人不畏寒还是别有怀抱? 周瑛《寒江钓雪》:“江暖雪初作,江寒雪渐飞。一竿潭水上,雪深犹未归。”许南英《钓雪》:“大雪满前滩,孤舟一钓竿;江湖惟此老,天地不胜寒。”天地不胜寒,渔翁亦不能例外;雪深不归,显见渔翁意有所待。寒江钓雪,所待何事?
郑思肖《柳子厚赋寒江钓雪图》:“空玄影外渺孤舟,不与渔翁意思侔。万顷风涛一天雪,且看谁解下金钩。”郑诗谓寒江独钓意不在鱼,“且看谁解下金钩”句透露出求取知音知赏之意味。知音知赏固然是郑诗主旨,亦属于郑氏对《江雪》主题的理解和意象翻新。
谁人独钓江南雪,雪满江南鸟飞绝。……子猷乘兴欲何往,归欤莫为伊人留。(王之道《应资深康乐园四咏》其四)寒江独钓焉往,剡溪高兴久空。(陈杰《赠雪篷相士》)我志不在鱼,独把寒江钓。却笑剡中人,空回雪中棹。(胡荃《题寒江独钓》)在上举三诗中,诗人将寒江独钓意象与乘兴访戴语典结合起来,而诗中乘兴访戴语典又具有友朋系念、相期相盼之意。
扁舟独钓烟茫茫,醉著蓑衣不耐霜。最是月明无伴侣,一声渔笛笛出沧浪。(叶《寒江独钓》)江寒鱼不食,雪紧天欲暮。蓑笠一丝风,知音杳何处。(刘敏忠《题寒江独钓图》)叶、刘二诗中,寒江独钓意象明显带有期盼友朋、等待知音之意。《世说新语》中王子猷乘兴访戴,兴尽而返,不必见戴。乘兴访戴语典彰示王子猷性情之美,然诚为友道之遗憾。诗中的渔翁寒江钓雪,隐含等候友人、迎迓江边之意。以寒江独钓意象蕴含求取知音和友朋之意,不仅是后世诗人的意象创新,还是后世诗人对子厚《江雪》之新阐释。从影响史的路径探询文学作品的意蕴,开创了“以诗解诗”――以后人之作解读前人经典的新思路。
一首《江雪》影响史就是一部唐诗影响史的缩影。《江雪》影响史研究的三个方面――语典引用、意境重绘和主题转换,代表了唐诗影响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如果有可能在接受诗学的基础上建立一部文学史的话,那么,影响史的文学史应该是最具有可行性,且是最能表彰文学传统通变特性及意义生成规律的文学史。
参考文献:
[1] 陈文忠.古典诗歌接收史研究刍议[J].文学评论,1996,(5).
[2] 陈文忠.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学术方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小雪节气诗句范文第3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 《清明》,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七言绝句。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曾把这首诗改成五言绝句,即:“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他说,既然“清明时节雨”,当然“纷纷下”;既说是“行人”,自然已在路上;第三句本就是问句,不必“借问”;至于“遥指杏花村”,也不一定非要是牧童。 纪晓岚的改法虽可算作“精炼”,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中原有的美好意境。
还有人采用了另外一种断句方法,将此诗改为词,也别有味道。 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名对联趣话
人名对联,从古至今都很受人们喜爱。旧时关帝庙曾有一联: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对联中巧妙安排了三国时蜀汉四位名人,并说明了他们与关羽的关系,可谓精妙。
借用谐音法,使对联中的词语产生一语双关之效,也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此联中的“橹速”、“帆快”、“笛清”、“箫和”分别谐音四位古人的姓名,即三国鲁肃、汉将樊哙、宋将狄青和汉相萧何。
相传,唐伯虎曾为一家酒肆题了一幅对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上联中的“贾岛”是唐代诗人,而“假倒”是“假装醉倒”的意思;下联中的“刘伶”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而“留零”是“一点也不剩”的意思。
“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这同样是一个运用了谐音并嵌入人名的上联,如果你有兴趣,不妨试着对个下联吧。
《塞下曲》有错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是唐代诗人卢纶的 《塞下曲》。
华罗庚先生曾对此诗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初看之下,这样的疑问不无道理。 然而,如果经过认真、科学的考证就会知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是没有错的。
塞外的气候是不能用我们平时的天气状况去衡量的,那里气候变化无常,经常会出现阴历八九月和三四月下雪的情况。 另一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也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名句,而此时,正是大雁南飞的时节。 这就形成了大地茫茫白雪、天上群雁飞翔的塞外独有的景色。 此外,“月黑天高”虽然看不到天上的大雁,但可听到雁鸣,“孤雁两三声,行人不要听”正是古人对夜空飞雁的描写。 由此可见,《塞下曲》 没有错。
我国古代同堂三文豪
三班:东汉的班彪、班昭、班固
三曹:汉魏的曹操、曹丕、曹植
三张:西晋的张载、张协、张亢
三苏: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
三袁:明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何谓『孺子牛?
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仗工整,广为传诵。你知道其中的“孺子牛”是什么意思吗?
“孺子牛”语出《左传.哀公六年》,这里的孺子,指的是齐景公的幼子。 据史料记载,齐景公非常宠爱他的幼子,一次竟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幼子当牛骑。 幼子不小心从“牛”背上跌落,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折断了,但齐景公丝毫没有生气。
鲁迅先生化用这一典故,摒弃了旧义,赋予了“自己对人民大众无限忠诚”这一新义,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境界。
“斗大”究竟是多大?
小雪节气诗句范文第4篇
赏雪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对健康亦大有裨益。雪有四美,美得安静不张扬,美得纯洁有灵气。雪之美,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铺,匀也;洞窗映辉,明也。
全国各地,赏雪的绝佳处数不胜数,且各有特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正北山巅,有一美景叫“南山积雪”,在绚丽的阳光照耀下闪着晶莹的银光,乾隆皇帝曾写诗咏道:“芙蓉十二列峰容,最喜寒英缀古松。此景只宜诗想象,留观直待到深冬。”北京的“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每当雪日初晴,座座山峰白雪皑皑,美不胜收。杭州的“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因《白蛇传》的故事而闻名遐迩。在云南大理,洱海与西岸苍山积雪交相辉映,构成“银山玉洱”,在当地的风花雪月四景之中,惟雪景与月景最为引人入胜。台湾终年高温,长夏无冬,但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还可以看到皑皑积雪,著名的“玉山积雪”就是台湾八景之一,因山上常年积雪,故有“玉山”之称。在隆冬季节,一座座银装素裹的山峰,与苍翠的林木相互辉映,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景一时间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每当看到飘飘的雪花,总会联想起各种各样的咏雪诗。
咏雪诗中的千古绝唱,当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大雪,处处银装素裹,一片晶莹世界;琼枝玉叶,宛如千树怒放的梨花。这一比喻,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富有神韵。
咏雪诗中最俚俗的,当首推唐朝张打油的那首《咏雪》了:“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因为雪大,才有了“江上一笼统”这种大全景式的远景;还有三个特写镜头式的近景:井口成了黑窟窿,黄狗因下雪而成了白的,白狗则因浑身披雪而显得臃肿。此诗虽粗放却准确,虽俚俗却传神,当然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此诗不着一个“雪”字,却尽扣“雪”字,可谓含而不露。民间多以此诗作谜面,可见此诗极具诱人的娱乐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咏雪诗中也有极雅致的,如元代吴澄《咏雪》诗的后四句:“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由雪景联想到仙人吹笛、琼花落地,果然雅极美极。
咏雪诗中最有气魄的句子,当数宋人张元的那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诗人将漫天飞雪说成是五丁(传说中的五力士)与玉龙在天上决战,雪片则是败鳞残甲,粗犷直率,一下子就突出了满天飞雪的宏大气势。尤其令人赞赏的是,此句经同志“点化”后,立刻变得生机勃勃:“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瞧!在笔下,“败鳞残甲”已“搅得周天寒彻”了,这就突出了“莽莽昆仑”的寒威之烈!而且,即使昆仑如此多雪,共产党人却照样可以“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又是多么高大的形象!
此时,倘若细细品味一些嵌有“雪”字的对联,则更添几分情趣。
相传,宋代文豪坡任杭州知府时,曾到当地一寺院内游玩,并在寺院内的一亭中融雪煮茶,时人便将此亭取名为“东坡煮雪亭”,并撰一上联:“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但一时难续下联。直至数百年之后的清代,西泠印社创办之后,有人以西泠印社构思,才续了下联:“西湖边西泠社西泠观书,书奇画异。”上下联得体工整,妙思巧成,耐人寻味。
宋代文豪坡常与黄山谷作对互娱。一次,两人外出游玩,不知不觉已晚霞满天,黄山谷便借景吟道:“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坡不甘示弱,随口对出下联:“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话音一落,两人不禁相视一笑。原来上下联巧在各自嵌入词牌名《满江红》和《普天乐》,且与各自联句融于一体,让人击节称妙。
南宋进士李焘幼年时就能与人吟诗对句。一次,他的私塾老师路过池塘,触景生情吟道:“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跟随的李焘应声答道:“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上联想象奇特,风使水“皱面”,下联对答巧妙,雪让山“白头”,纵观上下联,联语赋予绿水、青山以生命感,新意迭出,令人叫绝。
明代学者王j少年时才学过人。一年冬天,其父见雪过天晴,屋上的积雪融化,即景吟出上联:“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水。”并要王j对出下联。王j不假思索地续了下联:“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上下联虽语出自然,却自然中见新意,读来极具情趣。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寻访浙东四位才子,一天路过一凉亭。遇凉亭中的四人谈吐不凡,便聊了起来,其中一位姓高的的才子吟出一上联:“水上结冰冰上雪,雪上加霜。”吟罢,拱手请纪晓岚续对,纪晓岚随即对道:“空中起雾雾中云,云中见日。”众才子听罢,不禁击掌赞叹,连夸纪学士才华出众。
小雪节气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梅花;诗人;象;意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赠范晔》)古往今来咏物的诗词歌赋,或杨或柳,或松或柏,或竹或梅,或桥或庙……而在浩如烟海的咏花诗词中,则以梅为题者最多,或言其风韵,或吟其神形,或赞其品格,或颂其节操,或代指爱情,或寄赠友人。
千百年来,梅花一直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性,已经成为某种伟大品格的象征,她不似牡丹富贵逼人,也不似莲花娇羞无比,更不似昙花一现而休。在古体诗高峰时代的唐朝,歌咏梅花的更比比皆是。唐人的咏梅诗,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也出现了不少以象托意,以意达蕴的佳作。及至宋以后,借梅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贞,吟梅咏志之风日盛。中国文人笔下的梅花,并非简单的写景摩物,往往是其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即所谓以象指意。但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的差距、所要表达的旨意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各别,以物托意的趣味各异。唐 王适《江上梅》:“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表达了春天来临的愉悦。宋 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的品位,是遗貌取神的感慨之吟。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以象托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境幽深,志趣旷远。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 探梅》),喻指梅花之高洁。元 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清 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借超凡脱俗的梅花,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
探讨古往今来诗人词人的咏梅佳句,分析显露于字里行间的梅花之象与诗人之意,厘清二者的关系,大致可以梳理出几种不同的“意象关系”。
一、情动于中,以梅颂春
西方文学理论认为,诗歌是受情感激发的诗人与接受的读者之间的一种神秘和不可言喻的交流。郎吉弩斯认为,崇高的诗或含有伟大的思想,或含有伟大的情感。17世纪以后,“情感”(emotion)、“激情”(passion)和“感觉”(feeling)等术语由于受到各种心理学的塑造而越来越具有复杂的内涵和用法。但“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则获得了很大的认同感。这里的“强烈情感”限定了对诗歌中纯粹情感的强调。而在东方,“情”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的词汇,往往是当作“文”之本体出现在作品之中。如“宣寄情志”(张衡《思玄赋》)、“荡涤放情志”(《古诗十九首》),“情动于中”(沈约),“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俱强调文章兴作,情动于中。
诗人因情动于心,而把梅花当作春天的象征,当作赠友的珍馐:“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蔚宗》)利用通感的手法,以梅喻春,折梅赠友,非赠一枝梅,而赠一枝春,情之醇厚,可以意会。“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坡《红梅》)苏轼则异曲同工,“珍重多情”,“直和根拨”,目的同样是――送春来!“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 王适《江上梅》)“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王安石《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清 宁调元《早梅》)也无不体蕴了情动于心而以梅咏春的情感。
这些诗都是以梅花宣寄情志,作者都从寒梅中体蕴到春天的气息。把自然之景和作者之情巧妙结合在一起,多有喜悦之意,旷达之情。
但也有例外。因情动而思动,因思动而笔动。但情动于中,以梅写春,唐 蒋维翰的《梅花》则认为“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表达一种对春天的渺茫思绪由然笔端。宋代豪放词人辛弃疾的《临江仙》:“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韵味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意韵生动,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二、雅人深致,以梅衬景
据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说”认为,诗人要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中寻章摘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与雪为何不同――因为暗香浮动使然。“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宋 王曾)梅上百花,景致优美,意象高远――作者何尝不想“百花头上开”?
唐 李商隐的咏梅著名诗作《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可以看作雅人深致的佳品。咏梅而寓意,寒梅早秀而不逢春,以喻人之早秀而不逢时。“定定住天涯”句即有无限人生感喟。商隐大半生奔走飘泊,常为天涯游子,故曰“定定”,无奈而自伤。“最堪恨”者,并非寒梅,而是命运。寒梅开过,一岁又尽,而自己仍浪迹天涯,故有难言之恨。以梅衬景,以景寄情,钱钟书云:“人之非去年人,即在言外,含蓄耐味。”(《管锥编》1484~1485页)
唐 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唐 庾信的《梅花》:“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两首“早梅”诗,表述不一,景色各异。
宋 卢梅坡对雪梅情有独钟,两首《雪梅》雅俗共赏,风格迥异:前者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后者认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争春雪,孰优孰劣?“三分白”与“一段香”,外表内涵遽分,高下优劣立判,真可谓“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朱光潜)。
三、立象尽意,以梅为妻
《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说明人们已发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人们心中的意思,语言所展示的只是人们心中的一部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儒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立象以尽意”,庄子“得意而忘言”,他在论述言和意问题时也是从“道”出发。提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道不可闻,闻不若塞。”(《庄子 知北游》)王弼“言不尽意”,“夫象,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周易略例 明象》,在《老子指略》里,王弼说:“……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是以圣人不以言为主,则不违其常;不以名为常,则不离其真。”挚虞“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穷万物之宜者也”(《文章流别论》)。刘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意理应”(《文心雕龙 神思》)。这些古典文论,都阐发了言、意、象的关系。但其主旨都是立象尽意,意在言外。
自古以来,爱情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诗人们的重要内容。一些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之“意”往往是以“梅”之象来表达的。在表达时,以象蕴意,以象达意,使得中国诗歌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对爱情的表达注重含蓄、反对直露;注重神韵,反对说理。
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这首诗被认为是咏梅诗中第一。全诗不见一处“梅”字而字字写“梅”。全诗着眼“独喧妍”、“风情占尽”、“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偷眼霜禽”、“断魂粉蝶”,几个意象层层推进,立象尽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成为千古绝唱。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意广象圆,机灵感捷,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也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清代诗人张问陶的妻子林佩环:“修到人间才子归,不辞清瘦似梅花。”也学习林逋通过梅花寄情表意,表达对丈夫一往情深的爱情。
四、意在言外,以梅志节
“意”自司马迁等的“诗言意”开始,正式作为一个文论术语,大概要从陆机《文赋》算起。“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此“意”是指通过构思所形成的“意”,而构思是指才、气、性、情、志、识、审美等主观因素的活动,构思完成,这些主观因素就呈现出一种审美性的凝聚――意。
也许是特定文化氛围的影响,中国人格外喜欢通过梅花这一物象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如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往往以梅花自喻,意在言外,引人深思。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通过雪虐风饕更加凛然之梅花,显示高坚之气节,表达言外之旨意。陆游心仪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明 徐渭《题画梅》:“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孤芳自赏的情绪,跃然纸上。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省修得到梅花。”(谢有《武夷山中》)表现了作者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追求。“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 西都作》)则表现了朗咏与酣饮于青山绿水之间的隐逸生活,表明只愿诗酒狂放、隐逸终老的心志。“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宋 陈亮《梅花》)形神兼备,志趣悠远。
王国维认为,诗文“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又无我之境。”同是写梅花,秋瑾《咏梅》与张大千的《梅痴》截然不同。前者写道:“举世竟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玉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后者咏之:“种梅结宅双溪上,总为年衰市中宣。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殷勤说与儿孙辈,识得梅花是国魂。”尽管都有有我之境,但二者给人的感受是相异的:前者欺霜傲雪,独立标格;后者鬓霜写沧桑,迟归总恋乡。前者自傲中有一丝凄凉,后者沧桑中添一份自得。
宋代婉约词善于抒动人之情,写言外之意,描人间悲欢离合,发世上喜怒哀乐。如李清照的《渔家傲》以梅自喻,抒感时伤世之情,表面看似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落脚点在“不与群花比”,表达一种高远的志向。
同样是《卜算子 咏梅》,陆游与的感受因各自的经历、志气、意象不同而有异。前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后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为咏梅诗词最多(百首以上)的名家,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最为著名的《卜算子 咏梅》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这首词真正做到了“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既有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稍后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表明环境的险峻,寒威的酷烈,梅花之艳丽,梅花之傲岸。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而“群芳妒”的,是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以梅志节,同中有异。
同是写梅,或红梅“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坡),或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或野梅“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黄庭坚),或古梅“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萧德藻),或瓶梅“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张道洽),或早梅“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柳宗元),或墨梅“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赵秉文),或鸳鸯梅“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冯子振),或枯梅“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吴淇),或落梅“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律然),或病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龚自珍),或残梅“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欧阳修)……相同的梅花,不同的意趣。因诗人才、气、性、识的千差万别,情意的千头万绪,环境的不同,经历的各异,志向的高下,审美的差距,等等,导致千百年来不同的诗人利用“梅”这一亘古不变的物象,生发出千万种多变的意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概括起来,就是“梅”(象)的向度与“意”的向度的多唯综合体而产生的情动于中,以梅颂春;雅人深致,以梅衬景;立象尽意,以梅为妻;意在言外,以梅志节。
参考文献
[1].诗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赵则诚,张连弟,毕万忱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5]洪治纲主编.王国维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