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虽然肉类是最古老的食物品种,但是自农业发展起来之后,由于生活水平低下,一般人很难吃到肉。正如《礼记・王制》中所说的:“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因此,“肉食者”是贵族的代称。
《左传・庄公十年》中记载:齐鲁之战前,平民曹刿打算去给鲁庄公出谋划策。他的同乡们劝阻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自有吃肉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掺和进去呢?)曹刿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吃肉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由于曹刿的智谋,鲁国终于取得了胜利。
成语“肉食者谋”(简作“肉食谋”)就是由此产生的,用来形容身居高位的人进行筹划(动词),也用来形容身居高位的人所制定的谋略(名词)。唐代陈子昂的《感遇诗》(第二十九)中,就有“肉食谋何失”的诗句,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人所制定的谋略,有什么缺失之处呢?”
成语“肉食者鄙”也是由此产生的,指高官厚禄者非常鄙陋,目光短浅。清代毛祥麟的《墨余录・眠云山人》中就使用了这一成语:“夫肉食者鄙,固无成算。”
流传百年的经典小吃――馕
文/海 涛
小吃风味
“馕”是新疆人最喜爱的面食之一,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馕品种繁多,大约有五十多个。比较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
馕的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
来历传说
据考证,“馕”是波斯语,最初流行于土耳其、阿拉伯半岛、中亚细亚各国。我国的维吾尔族以前把馕叫做“艾买克”,后来,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并且成为当地民族的第一大宗教,大家才用“馕”替代“艾买克”的。
其实,馕和烧饼差不多。相传当年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穿越万里沙漠时,身边带的干粮就是馕,因为馕含水少,容易储存,非常适合新疆干燥、炙热的气候。而正是通过这个传说,新疆各族人民更为珍视馕,把它当做日常生活不能缺少的小吃。
制作工艺
肉食者鄙范文第2篇
李渔所撰“羊”之一节,文字不长。他这样介绍:“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谚有之曰:‘羊几贯,账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止剩念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得五十斤,迨烹而熟之,又止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之数也。”
但生羊易消,人则知之;熟羊易长,人则未之知也。羊肉之为物,最能饱人,初食不饱,食后渐觉其饱,此易长之验也。凡行远路及出门作事,卒急不能得食者,啖此最宜。秦之西鄙,产羊极繁,土人日食一餐,其能不枵腹者,羊之力也。
《本草》载:“羊肉,比人参、黄芪。参芪补气,羊肉补形。予谓补人者羊,害人者亦羊。凡食者,当留腹中余地以俟其长。倘初食人节而果腹,饭后必有胀而欲裂之形,伤脾坏腹,皆由于此,葆生者不可不知。”
李渔在这篇短文中,介绍了折耗最为严重的事物,就是羊肉。他用一个谚语,就把事情说得生动明白。
李渔走南闯北,足迹踏遍京、浙、苏、赣、豫、鲁、冀、晋、陕等地。兰溪、南京、杭州、北京是李渔居住时间较长的四个地方,他用演戏、稿费所挣的钱,先后在这四个地方安身立命,修建了四座园林――伊园、芥子园、层园、半亩园,用以家住,也用以排戏、写作、出书。李渔一生,博览群书,著作等身,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篇小文中,李渔特别说到:“秦之西鄙,产羊极繁,土人日食一餐,其能不枵腹者,羊之力也。”这如果不是他的亲身经历,他人很难知晓。
肉食者鄙范文第3篇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
说到鲁庄公,我不由得想到毛泽东。
在第一点上,毛泽东尚能做到。他在《沁园春雪》中客观评价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在第二点上,晚年的毛泽东则完全比不上鲁庄公。毛泽东因为对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盲目模仿苏联的建设模式,而且头脑发热,急躁冒进,搞什么“三面红旗”“大跃进”,幻想15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经济建设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坚持错误,对婉转批评的刘少奇和直言讽谏的彭德怀怀恨在心,残酷迫害,以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肉食者鄙范文第4篇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某些利益)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品行恶劣)
(4)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5)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6)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7)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词类活用】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下视其辙(下:名词用作状语,下车)
【一词多义】
(1)而:A.登轼而望之(表修饰)
B.再而衰,三而竭(表顺承)
(2)焉:A.惧有伏焉(兼词,“于是”,在这里)
B.又何间焉(“呢”,表疑问)
(3)夫:A.夫(fú)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表议论或说明)
B.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愚公移山》)
C.以俟夫(fú)观人风者得焉(那)(《捕蛇者说》)
(4)间:A.又何间(jiàn)焉(参与)
B.又间 (jiàn)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陈涉世家》)
(5)师:A.齐师伐我(军队)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论语〉八则》)
(6)请:A.曹刿请见(请求)
B.战则请从〔请允许(我),请让(我)〕
(7)故:A.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B.故克之(所以)
(8)以:A.必以分人(把)
B.何以战(用,凭)
【重要句式】
(1)倒装句
何以战?(即“以何战?”古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放在谓语的前面)
(2)省略句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即“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后省略了代词“之”)
【重要词语】
(1)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2)望其旗靡(倒下)
(3)弗敢专也(独自专有)
(4)公将鼓之(击鼓)
(5)弗敢加也(以少报多)
(6)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8)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事)
(9)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旺盛)
(10)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重要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要按实情处理。〕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竭了。〕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您去。〕
【节奏停顿】
(1)惧/有伏焉
(2)民/弗从也
(3)下/视其辙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文意提示】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资料链接】
五赞鲁庄公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中考链接】
(2012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完成9-13 题。(15分)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肉食者鄙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91—01
如今,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提倡“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但大多数情况都是先由教师确定探究的题目,然后交由学生讨论。这种探究,其实是教师设“圈套”让学生往里钻,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学生按照教师的“诱导”和指点,一步一步地踏入教师设定的“圈套”。在这种探究中,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蹙,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不管学生有怎样的“七十二变”,都逃不出教师的手掌心,学生实际上很难“自主”。
笔者在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言文时,采用了“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自选、自究,结果精彩不断,惊喜迭出,是笔者始料未及的。
讨论片段一:
生A:鲁庄公也是“肉食者”,他“鄙”吗?他的“鄙”表现在哪里?
生B:鲁庄公确实“鄙”。长勺之战即将打响,当曹刿问他凭什么打这一仗时,作为国君,他却不知道凭借什么迎战齐军,寄希望于臣子的忠勇和神灵的保佑,而没想到民心向背,可见他目光的短浅。
生C:庄公的“鄙”还表现在战场上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他未察敌情,贸然进军,未析敌况,贸然追击。这说明他不会指挥战争,不懂战略战术。
生D:庄公的“鄙”还表现在打了胜仗却不知为什么,国君如此,其他手握大权的臣僚们的谋略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论断是正确的。
生E反驳道:鲁庄公未必处处都显得“鄙”,他提出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观点就得到了曹刿的充分肯定。退一步说,就是国君真“鄙”也不能就此推定其他大臣都“鄙”。比如,西汉的刘邦没有多少才能,是萧何和韩信帮他成就了帝业。
教学评析:课上,笔者提出了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的要求,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不加干涉,笔者的提议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人人都想提出新颖的有分量的问题,生生都想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结果掌声不断,笑声不断,惊喜也随之而来。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表示赞同的,有表示反对的,也有表示不同看法的。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继续提问,继续探究。
讨论片段二:
一生接着提问: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作为一个“乡巴佬”的曹刿,想见国君,怎么就能见到国君,庄公为什么还对他言听计从呢?
生F:大敌当前,国难当头,任何一个人,只要出于爱国心,出于为国君分忧解愁而积极地进言献策,国君是会接见他的。
生G:鲁庄公可能下令张贴了榜文,京城内外,无论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只要有御敌良策,都可前来进献,曹刿在这种情况下见到了国君。而曹刿的战前分析在鲁庄公看来,颇有道理,对他产生了信任,所以就言听计从。
教学评析:笔者及时鼓励学生,赞扬学生能根据课文的故事情节,大胆想象,不拘泥于书本内容,发扬探索精神。同时,笔者还教导学生,学习古文要联系实际,古为今用,古人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学生在讨论时如果能够联系当今实际,探究的问题将会更有意义。
讨论片段三:
一生接着提问:曹刿所肯定的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治国策略,跟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一样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H:我看基本是一样的,都想到了人民,都关注人民的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