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1、要想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才,就必须改掉犹豫不觉,瞻前顾后,拖拖拉拉的办事作风,在自己认准的事情上认认真真地采取行动用行动来证明一切,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2、因为他们于前行路上瞻前顾后的步态中以及对理的妥协中,能让抑制的冲动获得暂时的释放,为情绪的平衡与中和创造条件,从而为能与传统伦理呼应而获得一种放松感和安适感。
3、因此,通过国家刑罚权从严治理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是国家对公民应有承诺的兑现,瞻前顾后且应对不及的性贿赂犯罪化进程将会给民众带来失望而非认同。
4、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5、上课时要求学生瞻前顾后,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授知识进行对比,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数学教学中的思考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6、善于利用这些条件积极进行营销的企业,就能抓住所谓的奥运历史机遇,而面对这种陌生的营销环境,瞻前顾后,行动迟缓的企业,就有可能白白丧失机遇,得不偿失。
7、另外,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8、不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甩开膀子干吧!
9、在结果责任主义下,若有损害即应赔偿,行为人动辄得咎,因此,行为之际,必然瞻前顾后,其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妨碍甚至被窒息。
10、但在实践当中,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不是一个单纯的按国标清单生搬硬套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瞻前顾后,统筹管理,兼顾实际情况和合同管理要求进行灵活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11、做事要瞻前顾后,不要这样毛手毛脚。
12、许多事例表明,少数人意见未必是错误意见,瞻前顾后考虑各种不同意见,将会减少法律修订的错误概率,预防和减少修法后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13、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过多的瞻前顾后往往会使我们变得茫然若失,迷失了人生真正的方向。
14、珀普金认为,农民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同样受市场支配,他们犹如资本主义的公司一样,瞻前顾后,权衡长期和短期的收益,最后作出利益的最大化的选择。
16、所谓瞻前顾后,我们只有对过去20年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与反思,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切合实际的回答。
17、为自我提升,故要眼光要远,脚步要近;为顾全大局,故要求精求全,瞻前顾后。
18、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劳动者在维权时不得不瞻前顾后,针对事实劳动关系维权的人并不多,而与此相反的是不少用人单位却借故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随意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19、当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走过一段生命的时日之余,总是要驻足停步,沉思默想,思来想去,瞻前顾后而不可为所欲为,因为只有敬畏,才能让我们从古人留下来的经典那里,汲取到其固有的精神智慧。
20、但迫于伦理道德的束缚,使得她处理与申纯的恋情时瞻前顾后,不断地试探,外化的表现与内心的情感真实常常截然相反,以致她的心思有时连申纯也琢磨不透。
前瞻后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瞻前;顾后;讨论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合作学习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课堂中“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几乎成了展示性公开课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时间“讨论”充斥课堂,无论从视觉或是听觉的效果去感受,无不给人一种热闹、鲜活的景象。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运用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深透理解文本,使学生受益匪浅。如何使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交流默契,使课堂讨论具有有效性。这需要教师瞻前顾后。
所谓的瞻前就是关注课前的准备。
(一)角色的准备。
首先学生能让意识到“我”与他人,尤其是教师是平等地学习者。这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群体,走进学生心灵,把师生的积极互动延伸到尽可能宽广的领域。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和和理性的升华。其次学生能意识到“我”是一个积极的说话者。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意见,允许不同的声音,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百论归一。最后学生能意识到“我”是谦逊的倾听者。倾听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是主动讨论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不会倾听就很难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难以做到取长补短。
(二)问题的准备
学生针对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直接决定了讨论的质量和效果。仔细审视课堂讨论中的问题不难发现,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大多是随机进行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马上开始讨论,并没有进行预设或深思熟虑。一些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如问题过于简单,教材中可直接找到答案,或是问题难度太大,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些问题虽有一定的思考性,却缺乏争议性,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本来意义。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真正具有认知矛盾和思维冲突的,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产生激烈争论但又不远离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问题,这才有讨论的价值。
教师如何来发现学生的好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课前提出课上讨论。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将其中的好问题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供大家讨论。二是即兴提问即兴讨论,但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调控能力,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好问题组织讨论。
顾后就是留意讨论的后期强化。
一、适当偏心
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之一便是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可纵观我们的课堂,显而易见,性格内向的学生、表达欠佳的学生、反应较慢的学生在讨论中往往扮演听众的角色。这需要教师在讨论后的交流中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让他们阐述所在组的总体意见。作为小组发言人,他们必须对小组的意见进行再加工,这样给他们提供另一种形式的思考和表达机会。
二、多种点评
在讨论接近尾声时,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在质疑辩论中,学生有荒诞的观点,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立场。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对回答正确的要肯定;对部分正确的观点,在从学科角度肯定的同时,还应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错误,并与学生共同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对完全错误的观点,一方面指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因,另一方面要肯定其错误的价值,即使其他学生避免重蹈覆辙,鼓励学生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结论多元化的问题,应特别表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特别简捷的表达方式。除了教师点评之余,鼓励学生共同点评、彼此点评。使学生在更为激烈的观点碰撞中,在范围更广的对话中,进行比较、反思。对已有结论经行归纳整理。
三、留有“余音”
前瞻后顾范文第3篇
一、小学“分数部分”教材编排时序
香港老师常常感叹内地孩子的分数计算效果很好。我对比了两地有关“分数”部分的教材,其中一些内容有不同的编排,下表是香港地区在小学中的“分数部分”的教材编排时序。
由表中可以知道,三年级学习“分数的认识”后,在四年级就进行“倍数与因数”等教学,特别是“扩分与约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六年级的“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中,教材编排先教学“百分数和分数互化”,再教学“百分数和小数互化”。这样的编排,学生难以将分数化为百分数,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
二、一次“分数”教学前测的活动
在四年级将要进行“分数”教学时,香港祖荛天主教小学的老师与我商量,做一次“分数”的前测,看学生对分数的初步意义理解如何。
A.四年级“分数”教学前测题
(一)写出灰色部分占全图的几分之几。
(二)依题目指示答题。
1.妈妈买了12个小蛋糕。
1)朱古力蛋糕有4个,占全部小蛋糕的几分之几?
答案:占全部的( )。
2.妈妈买了12个小蛋糕,朱古力蛋糕有4个,其余的是香蕉蛋糕。
答案:香蕉蛋糕占全部小蛋糕的( )。
3.下图由大小相同的方格组成,部分方格已涂上阴影。用铅笔在余下的方格内涂上阴影,使所有阴影部分占全图的。
4.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请把圆圈涂黑。
A.=1 B.=1
C.=5 D.=5
5.在方格内填上「或「=。
(a) (b) (c)2
6.把下列分数由大至小排列。
答案: , ,
(最大) (最小)
7.下列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并非占全图的?
A B C D
B.香港教师前测分析
学生对于分数基本概念掌握得很好,但对于分数与整体的关系理解较弱。如:
有同学误认为=2。
加强假分数的概念教学。
注意扩分、约分的运用等。
C.香港教师制定教学策略
针对前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很认真地制定了一个教学策略(如下表)。
这个看似简单的教学策略,能看出香港的数学教学不仅注重“拼砌图卡”“数图”“折纸”等动手操作活动,也注重学生的“探讨”“汇报”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D.香港教学练习举例
通过分析问题、制定策略,老师思考在教学中把学生可能的难点与问题,如“分数的互化”也用图像表现以帮助学生理解。
如:学生利用图像方式和除法将假分数转化为带分数。
分组利用折纸体验数值相同、分数形式表达不同的经验,归纳出扩分和约分的概念。
E.香港教师分析成效及建议
在四年级的“分数”教学完成后,我和祖荛学校的老师一起面向全港进行了这部分教学的分享。在与老师交流教学心得时,老师是这样说的――
学生对以下概念掌握良好:(1)分数的种类的概念,(2)假分数、整数及带分数的概念,(3)分数的扩分和约分的计算,(4)对分数约至最简的概念,(5)分数比较的多样性方法,(6)数感的培养,(7)用数学语言解释分数的概念。
对于“分数”教学很惧怕的香港老师来说,学生在“分数比较的多样性方法”等以上7个方面掌握良好时,我很开心。同时,也看到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运用扩分及约简的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改善。
三、几个“分数”教学案例分享
在这轮分数教学的研究中,我收集了与此有关的几个教学案例,与大家一起分享。
别“一下子呆住了!”
案例一:五年级“分数应用”
“红珠子3粒,蓝珠子5粒,①蓝珠子比红珠子多几分之几?”
生1:=。
生2:1-1=。
这两个学生的思考是正确的,也有不少学生的思考有偏差。面对学生的偏差,我们要思考学生的思维方向如何,该怎样帮助调整,更要思考自己的教学如何调整。
生3:-=。
生4:=。
生5:1-=。
正如生3所说的一样,每一个学生的错都有各自的理由。如果我们能及时抓“错”,帮助学生掌握“整体1”“比较量”的分析方法,是能够创造精彩课堂的。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少了些分析与引导,那么,接下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红珠子3粒,蓝珠子5粒,②红珠子比蓝珠子少几分之几?”
做法1:1-=。
做法2:=。
做法3:==1。
有7个组的学生代表不同的做法,结果“做法3”的有6个组的学生。当看到学生的“做法3”后,老师坦诚地说:“我一下子呆住了!”
课后交流,学生却说得很清楚:“在求‘①蓝珠子比红珠子多几分之几’中用‘5-3’,那么,求‘②红珠子比蓝珠子少几分之几’当然用‘5+3’咯。”
思考:
1.学生用“5+3”的根源在于对“比多(少)”存在误区。对此,老师不能“一下子就呆住了”,更不能“无言以对”。当看到学生用“5+3”时,就要思考其来由,与学生思维贴近些,就不至于“呆住”了。
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们一定要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才能迅速理解学生的思考。比如,对于生2的1-1=的解法,老师应该迅速反应。
2.抓住“问题”分析“整体1”,如下:
蓝珠子比红珠子多几分之几?
===。
3.如果教学好了“A比B多(少)几分之几”,那么面对“单位A的面积是84m2,单位B的面积比单位A的面积小,单位B的面积是多少?”也就不会头痛了。还可以用“抓关键句进行简化”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关键句:单位B的面积比单位A的面积小
简化分析: “整体1”
单位B的面积比“ 1 ”小
(1-)
所以:84×(1-)
学生通过“抓关键句进行简化”分析,不难得出“84×(1-)”。
问“谁变了?谁没有变?”
案例二:五年级“分数乘除混合计算”
在计算24÷×时,学生出现了下列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1:24××。
生2:。
生3:。
生4:。
生5:24÷×。
思考:面对学生众多的错误,老师往往只注重答案的对错,没有思考错在何处。这时,我们应放慢教学节奏,思考学生出错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纠错解难。这时的“慢”,是有时机的“慢”,是有目标的“慢”,更是有效果的“慢”,教学会因为这时的“慢”而让将来的教学快起来,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我在观课时,就有老师因为学生的一句话“”而让教学慢下来。在五年级“分数除法”中,学生练习÷3=×=后,当学生再做4÷时,一个学生说:“。”老师及时反应,抓住学生的错误,把“÷3”与“4÷”进行比较、分析并追问:“÷3的方法是怎样的?”“在计算÷3中,谁变了?谁没有变?”再问:“在计算4÷时,4是还是要变成?”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相关的辨析题:
÷=×(只把“÷”变“×”)
÷=÷(只把除数变为其倒数)
÷=÷(把被除数变为其倒数)
÷=×(正确的方法)
可以看到,通过教学的“慢”,在“慢”中“追问”“再问”“辨析”,学生分辨这组相似或相近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对于分数除法将不再眼花缭乱。
不要“看到分数就头痛”
“带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我原以为比较简单,可在备课中老师也是觉得很为难,因为常常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使教学难以进行,有时也会因为学生的模仿或思维定势让教学处于尴尬之地。
案例三:四年级“带分数加减法”
学生过渡性练习:
1+2=(1+2)+(+)=3=3。
学生的带分数加法练习效果很好,可接下来的带分数减法却因为带分数加法而定势。
2-1=(2-1)-(-)。
思考:
1.多数学生就是因为“(1+2)+(+)”而延伸到用“(2-1)-(-)”,这让我想到另一节课,老师在上“带分数加减”之前加强了“4-2”的教学,学生对“4-2”的理解的多样,让学生不再对“带分数加减”糊涂。
计算4-2中,有:
生1:4-2=1+(3-2)。
生2:4-2=3-2=(3-2)+(-)。
生3:4-2=(3-2)+(1-)。
生4:4-2=1+(2)-2。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整数减带分数”的计算方法的多样理解,有助于对“不够减的带分数”的学习。
2.分数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生活应用也比较少。如果我们设计的题型又比较复杂的话,那么学生一看到分数就会怕。
我们要想办法缩短学生与分数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至少在设计练习时,应注意题型的难度与梯度。我看到过老师用心设计的练习。
(练习题1)两个同分母分数加减:3+4-5;
(练习题2)三个异分母分数加减:-+1;
(练习题3)三个数中,前两个数不够减的真分数加减:4-9+6;
(练习题4)三个数中,前两个数不够减的带分数加减:2-3+5。
在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算”中,老师设计这样的难度渐进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的思维“蹲下来”,学生不再“看到分数就头痛”。
“孩子也精彩!”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真的很难吗?其实,在分数的教学中,孩子们常常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四:六年级“百分数加减法”
老师出题:如何计算+的百分数?
我看到学生各自不同的计算过程,如下:
生1:+=+。
生2:+=40%+25%。
生3:+=+。
生4:+=2÷5+2÷8。
生5:+=2÷5+2÷8×100%。
生6:+=(0.4+0.25)×100%。
生7:+=(2÷5+2÷8)×100%。
生8:+=×100%+×100%。
老师在学生中巡视着,或许看到了这些,但在课堂上却没有任何的举动与感觉。课后交流时,我说:“这些学生的不同过程你看到了吗?”老师说:“我看到了一些,我也没想到有这么多,孩子也精彩!”
思考:面对孩子精彩的过程,课堂上我们也是需要静心感受孩子的思维,并适时地展现过程,让更多的学生学习。
1.“计算+的百分数”可能需要的知识点有哪些?
透过学生的练习过程看,有“异分母分数加法”“扩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与百分数互化”“小数与百分数互化”“分数与小数互化”等内容,学生几乎把所有与分数有关的知识都应用了,可以说“如何计算+的百分数”是分数的综合应用。
2.老师在设计“如何计算+的百分数”时,或许没有想到有8种不同的思考过程,但教学中的开放讨论能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绽放,学生的思维是看得见,更是美丽多样的。
3.老师要有“静”的思想,要静心设计题型,静心感受和收集学生的精彩。在“静”中保持一双敏锐的眼睛,面对多样化的计算,要“静”中求“动”,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激动起来,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精彩。这里“静”的思考,当然需要厚重的数学素养。
“链条式”的分数学习,需要我们把“数的整除性”“约分与通分”“分数与除法”等知识的教学做得更扎实。
“体贴式”的辨析与比较在分数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体贴入微”的辨析教学,让学生擦亮眼睛,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老师需要静心思考“孩子会怎么错”,做到“错,也错到孩子心里去”。
前瞻后顾范文第4篇
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高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1.疑点适当后置。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有些问题难以一下子说清道明。对于其中某些疑难点的突破可暂时搁一搁,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如“分子”概念中“一种”两字的理解在学习“分子”时不妨放一放,待“原子”概念建立理解之后,再作深化。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不大容易讲清变浑的原因,如将该问题安排在学习悬浊液、溶液之后去解决,那就容易多了。
2.方法及时介绍。及时介绍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当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接触到化学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把实验观察的方法介绍给学生:首先观察反应物的色态;然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的色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而且对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养成也极为有利。总结铁的物理性质时,可教给学生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从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性、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去了解。为高中化学中其他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从方法上作了铺垫。
3.知识预先渗透。与疑难点适当后置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从绪言课开始,在某些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中有意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能达到分散“化学式书写”这一难点的目的。又如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要求作一般了解。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则可稍作加深:让他们分析课本上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列的规律。为将来学习元素周期表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4.不留知识空白。对于教材中的13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必须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以丰富活动课程内容(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开辟“第二战潮。
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
1.释疑性“瞻前”。教材中的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是处理教材时进行释疑性“瞻前”的根本保证。学习“分子”概念时,“一种”两字的含义不容易讲透。原子概念建立之后,学生懂得了某些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此时理解“一种”含义的时机已经成熟:既然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个角度看,分子能原子也能,那么分子只能说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两字不能易成“最斜。又如,学生学习化学不久,就接触了“溶解”一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还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学习了“溶液”知识之后,可及时“瞻前”,使学生懂得:溶解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释疑性“瞻前”,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给学生带来溢于言表的心理愉悦。
2.辨析性“瞻前”。辨析性“瞻前”是一种集可能性、必要性于一体的处理教材的方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学习“元素”时,将其与“原子”比较;学习“氧化反应”时,将其与“化合反应”比较;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将其与“氧气的性质”比较等等。
3.串联性“瞻前”。介绍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时,回过头稍加追溯,就可发现它与前面的两个知识点——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宏观特征有“瓜葛”。三点串联好后,知识点间的递进关系也就显露了出来: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生成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原因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通常是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等方式来实现的。串联性“瞻前”处理得好,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越攀越高,路越走越险”的良好向上的心境,使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为他们增添学好化学的动力。
前瞻后顾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学生的认知忍维具有连贯性,盲目的追求教学进度、提高试题难度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初中英语教师应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只有“瞻前顾后”才能充分做到“温故知新”。
当前,新课改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教学新方法、新策略、新思路不断涌现,初中英语似乎也迎来了课改的“春天”。多媒体CAI的运用、师生情境表演、游戏化教学等手段的大胆尝试的确使学生耳目一新,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动性。但是,看似趣味十足、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背后往往潜伏着重重危机。 教师职称
一、盲目创设教学情境,课堂调控难以驾驭
新课程理念强调“交流”、“情境”、“互动”。的确,情境化教学存在很多的优势,诸如形式新颖,信息丰富,便于交流。但在教师研讨和观摩课上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附会,情境教学讲究“情”与“境”的交融,也就是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和知识准备后才能实施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只是追求教学形式_L的创新,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教学效果,最后看似精彩活泼的课堂其实是华而不实,空无一物。如在教学tCl’he Olympics))单元时,教师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奥运精神,掌握与奥运会相关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实施了情境化教学。 教师职称
教学过程如下:(1)课堂导入: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一些与奥运相关的图片和录像,根据图片提出相关问题,导入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2)讲解课文,介绍其中的单词或短评。(3)扩充词汇。如diving跳水fencing击剑judo柔道rowing划船table tennis乒乓球(4)情境表演:模拟运动会,把学生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运动员啦啦队。“运动员”表演相关动作,“啦啦队”呐喊助威。表演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单词以及短语不够熟悉,加之初中生的表演技能相对较差,很多同学羞于启口,最后导致“运动会”死气沉沉,教师作为“局外人”也爱莫能助,最终只得草草收场,提前落幕。
其实对于本节的教学情境,完全可以让学生依照现成的图片进行词汇、短语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相关的口语表达,而没有必要为了“课堂生动”而开展“运动会”。 教师职称
二、只顾加快教学进度,不顾知识内化生成
古人云,“温故知新”强调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当前很多教师乐于采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使得课堂知识密度大。教师在讲课时轻松自如,谈笑风生,而台下的学生却只能回圈吞枣,走马观花。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师生互动,即便需要回答问题也是“计算机”提前设计好的,缺少了机动性和灵活性。这使得学生只能按照多媒体课件的“思路”亦步亦趋。学生们没有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过程,所以对所学知识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些教师认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易懂,没有什么可“讲”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测试学生才能把知识掌握得更扎实。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出现“断层”,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职称
三、过分强调题海战术,学生应变能力尽失
“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被一些教师奉为“出奇制胜”的“法宝”。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育专家学者虽大力呼吁避免用“题海战术”进行练习或复习。但一些教师对此却置若阁闻,我行我素。甚至在一些学校,“题海战术”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究其因,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对于教师工作成绩的优劣仍然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决高下的。教师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做题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做到查缺补漏。的确,通过做题确实能发现许多问题,便于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的策略以及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但是,题量过大,过难,却使学生在“题海”中迷失了自我。对于接二连三出现的错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会消磨殆尽。从教学的角度看,大量的教辅介入会淡化教学的重、难点,使英语走向唯“考试论”的死胡同。况且,现在的教辅编写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不加把握和删减,一味的追求做题的数量,而非质量,学生只能疲于奔命,叫苦不迭。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练习的内容和数量也是要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要精讲精练,重在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多设计一些英语易错题。如在教学英语的名词形式时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1. 一What can I do for you?
一I’ d like two_________.
A. glass of water B. glasses of water C. glasses of water D.glass of waters
这里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于名词的可数和不可数的应用。本题中glas。是可数名词,而water是不可数的,所以选B
2. There are forty_________in our hospital.
A. women doctors B .doctor women C. woman doctors D.women do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