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古典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语文教育
一、赏“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则暗示了内容。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是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二、赏“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不妨抓住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鉴赏。
比如王维,他不仅能写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他以写山水田园诗出名,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的由几幅画组成意境,但多数都是一个画面,有动景,也有静景。如果我们有了以上关于王维的知识储备,那么,结合中学课本上他的名篇《山居秋暝》,就能很快分析出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前两句,寥寥十字,就描绘出典型的清秋景色――清水白石,苍山红叶,色彩鲜明和谐,景物错落有致,很富画意;后两句添写绿树荫浓,翠滴,使得这首小诗格外清闲隽永,情趣盎然。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赏“意象”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透作品的关键。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读懂古代的诗词作品。
四、赏“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因而,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意对其意境的把握。如:马致远的《天沙净 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溶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
五、赏“诗眼”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而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常言道:“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有着奇妙的艺术功效。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因此,不难看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六、赏“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有些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点化前人语句、用神话故事、用历史故事等。如:杜牧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 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懊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此外,鉴赏古诗词还得抓住文本所透视出来的作者“情愫”及所给“注释”加以综合分析,变通运用,才能准确理解诗词,顺利解读。
参考文献:
古典诗词范文第2篇
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诗词教学的反思,力争把古典诗词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加顺心顺手。下面,笔者简单概述古典诗词教学的不足之处:
1.对古典诗词文本解析不够。很多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往往不求甚解。这种做法是极其不明智的,不仅不能教会学生学好古诗词,也将自己的课堂限于乏味之中。对诗词文本解析不透彻,学生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学好诗词简直是难于登天。教师不注重对文本的解析,学生会仿效教师的做法,这就增加了日后古典诗词教学的难度。
2.学生不能对名篇名作进行背诵。学习古典诗词,不能单凭课堂教学就够了,还要对学生进行背诵监督。很多学生不能背诵古典诗词,特别是一些较为重要的篇目,就很难形成良好的语感,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名篇里有一些经典的句子、陈述方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铭刻在心。
3.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不牢固。有的学生原本学习古典诗词就存在压力,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对这点基本情况不了解,没能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赶鸭子上架,这就导致学生越来越不能学好古典诗词,反而产生抗拒的心理。学习古典诗词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4.学生不能独立理解古典诗词。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过于依赖教师,不能独立去思考、分析和理解文本的含义。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容易造成其思想僵化,影响思维的发散,更遏制他们的创造性。
针对上述各种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教师要认清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对文本进行透析。学生学好古典诗词的最好的引路人是教师。作为引路人,我们就要对古典诗词有足够的了解,并且深谙其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只有对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了解,才会重视古典诗词教学,才会富有责任心地去完成教学任务。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也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中加深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领悟。
2.要求学生对名篇名作进行背诵,不定时检查。学会背诵,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要求学生背诵著名的诗词篇目,可以加深对诗词的印象,加强理解,学会其中句式的表达和思想感情的述说。教师要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以免有的学生因偷懒不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古典诗词背诵比赛,在比赛中不断激发学生对诗词背诵的兴趣。
3.从源头抓起,巩固学生的古典诗词基础。学生学不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基础不牢固,不能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古典诗词基础的巩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进行更高程度的教学。学生的基础不牢固,这也从客观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因此,我们要从源头抓起,不断巩固学生的古典诗词基础。
古典诗词范文第3篇
一、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形态
古典诗词作为资源已经纳入小学教材的诗歌大约有六个方面:(1)写人,如《牧童》;(2)写景,如《鸟鸣涧》;(3)叙事,如《从军行》;(4)送别,如《送孟浩然之广陵》;(5)咏志,如《示儿》;(6)哲理,如《题西林壁》。这六个方面的诗歌大约50首,分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各个年级的每一册课文之中。由于古典诗歌特有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涵使古诗词的教学充满了情趣,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范本,也是教师最有挑战性的一种课型。
古诗的教学通常运用情境法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欣赏诗词的意境之美、情感之深、描写之巧、背景之厚重。结合深情朗读,通过议、说的基本教学流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情感。具体到一首诗的教学,“读”是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领读、引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读懂古诗的基本意思。“议”指在读的基础上,对古诗词意义作进一步的探究,从字、词的运用,诗意的内涵,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的挖掘,诗人情感的演绎进行深度的评议,从中引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励学生从诗词的意境中再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情境、心境,将诗的内涵议深、议透。“说”是将“议”的场景氛围加以理性化,通过说的环节加以梳理,使“议”变得有序有理、有情有境,让诗词的简约通过师生的共读、共议进行合理的想象变得丰满起来,形象起来,生动起来,还原诗人创作时丰富的情感世界、自然世界和理性世界。
古诗词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很大,但其内涵却独具特色,可供学习的要件极其丰富,是可以无限发掘的教学资源宝库。
二、古典诗词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语文教学这块土壤中,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涵、神奇多变的表现手法让后人叹为观止,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如何让它在语文教学的现实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让古典诗词这一资源得到更大的开发,有许多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将古典诗词的教学与作文教学联姻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创举。
(一)作文引入扩大了古典诗词教学的资源优势
古典诗词细细读来犹如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聚思想、艺术之大成。每一首流传下来的古诗词都反映了诗人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呈现给我们的是诗人诗情画意的心境,金戈铁马的征战,人生哲理的启迪,举头望月的思绪……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想象之奇幻是其它艺术作品所无法匹敌的。所以把作文教学引入古诗词教学之中,可以极大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无数个精美的写作素材。
由于古诗词的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这就为孩子的作文创作留下了不可穷尽的想象空间,他们可以凭借诗意的华美与用词的精准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诗人的心海,与诗人同命运共呼吸,演绎着诗人的传奇人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认知世界、感知世界、体味人生的起始阶段,这些孩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喜问、接受能力强、充满幻想但又很叛逆。而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恰恰是迷幻的,其意韵往往若隐若现,不容易一下子把握。需细细地探究追寻,方能刺激孩子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想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沿着他们的性格特点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读”与“写”的境界,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入情、入境,在写的过程中有情、有境、合理有序。
让读古诗与写作联姻,既解决了当前“作文难”“作文假”的困境,又使古诗词的教学得到深化和提升。
(二)读古诗学作文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作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为小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的局限性,学生的现实生活面比较窄,所以基本上没有接触学校、家庭以外的生活,生活单调,缺乏对社会和自然的了解和认知,所以,每到写作文的时候,空话、假话一大堆。而把古典诗词的教学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五年级阅读课文《鸟鸣涧》为例,看古典诗词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
这首诗是王维拜会朋友客居友人家里的作品,也是其山水田园诗中的精品。诗人借助鸟鸣涧优雅恬静,空旷静谧的环境,表态了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对平淡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要把这样一首诗变成学生作文的写作素材就需要让学生理解感悟诗的意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傍晚到夜晚这一段时间鸟鸣涧的景色,进而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晚饭后诗人独自出门沿着弯曲的小路在桂花林中漫步,微风吹拂挂花无声的飘落,散落于诗人的发梢,肩头……闻着花的香味诗人仿佛被惊醒,放眼望去,夜已经来临,眼前山色空明,寂静迷蒙。读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不是有这样的意境?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感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慢慢地爬上山顶,清冽的光辉照亮了山谷,树上的小鸟以为是天亮了,一下子被惊醒发出清脆的鸣叫。这小鸟的鸣叫使春天的山野更寂静、更空旷……教学时可以通过课件,配音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古典诗词范文第4篇
一、加强诵读,感受古典诗词意象之美
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可见,诗歌,尤其是象唐诗宋词这样的古典诗歌,它们具有许多其他文学样式所没有的或比其他文学样式更丰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最适合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通常情况下,诗歌的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鉴赏古典诗歌不必急于去逐字逐句的分析语言、解析思想,而应该考虑先诵读。重视诵读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只有读,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古典诗歌的节奏鲜明、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读之朗朗上口,读后满口余香,所以,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提高鉴赏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进入诗境。况且,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就会产生这样的功效:古人之言“若出于吾之口”,古人之意“若出于吾之心”,古人文章也“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了。可见,诵读是领悟语言、生成语感的温床。
读诗是与诗人交流感情的过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理解诗人之情,或与诗人产生共鸣,于是情由心生,有感而发,有时便能自然而然地探求到诗情、领悟到诗意、感受到诗境。这就远远超过了老师一味的讲解、机械的传授,从而能达到寓教于不教之中的效果,学生不需要老师过多的分析,也可以自己品出诗歌之味。因此,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中应该强化朗读环节,寓教于诵,诵中感悟,让学生在嘹亮感性的读书声中自觉变成积极的思索者和独立的审美个体,从而使学生能在深情的朗读中形象地感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朦胧深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飘逸神奇、李煜《浪淘沙令》的寂寞失意、苏轼《江城子》的哀婉深情。但诗歌是感情、情思和情绪的产物,它意蕴丰厚,包含了诗人的品格和情怀,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和时代内容,所以,鉴赏古诗仅靠诵读是不够的。
二、推敲字句,领略古典诗词语言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文学,文学作品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凝练,最为优美和丰富。所以,学习诗歌当然也要先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为吝惜文字的。诗人在诗歌语言的创作上往往反复斟酌,惜墨如金。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肥”和“瘦”。如果说世间确存在“一字千钧”,恐怕就只能在这些诗句中找到。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地揣摩字词,在分析和评议中让学生深切体会诗词语言精巧别致、内蕴丰富、凝练传神的特点,这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充分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也有助于学生透过语言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可以帮助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对学生作文中的遣词造句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解读意象,鉴赏古典诗词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可谓美不胜收,其中最美之处就在于其营造出了无法言传的意境美。诗人以有限的语词,传达出五彩斑斓、千变万化、神秘莫测的自然和精神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德国人莱辛曾说过“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苏轼也有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充分发现和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呢?首先要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客观物象。一般情况下,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
因此,在教读诗歌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并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歌作出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揣摩诗人的情感。例如前面所举“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没有明言愁之深重的程度,但却通过“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意象,让读者形象感知了其内心绵绵不绝的抑郁之情。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愁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所以,要想充分把握和体味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我们在鉴赏过程中就必须紧紧抓住诗中的意象,透过意象去感知其所营造的丰富多彩、色彩缤纷的意境。
四、展开想象,体会古典诗词情感之美
古典诗词范文第5篇
一.全面性了解古典诗词
我国的古典诗歌有两大传统:现实主义传统与浪漫主义传统。前者以《诗经》开辟,由杜甫推向了顶峰。后者由《离骚》开创,由后来的李白、辛弃疾予以发展。在初中生鉴赏诗词时要做到大概了解。另外,诗人的一些风格也应该掌握。比如说,在唐诗中,李白诗歌中其独特的清新飘逸,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还有陶渊明诗歌的宁静平和等。另外,在宋词的学习中,也要注意到词的风格类型,比如说,豪放派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婉约派的特点及其代表诗人,掌握了这些之后,在学习与鉴赏古典诗歌时,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去判断诗人所处的背景,以及作品的一些风格等等,都有较大的意义。
二.抓住诗眼
此外,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在鉴赏中要注意对诗眼的仔细揣摩。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全诗的主旨。诗眼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抓诗眼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在《黄鹤楼》这首诗中,要找出诗眼,就要从全文进行解读,诗词的首联中有一个“楼空”,颔联中写到了“天空”,颈联中有一个“洲空”,尾联中还有一个“家空”,在阅读体会全诗之后就很容易得出结论,“空”即本诗的诗眼。进而去体会作者的空虚、惆怅的思想感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意地抓住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词的主旨,在目前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会问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中,学生就有可能会问:“作者说自己是聊发少年狂,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它,“是啊,少年狂,到底狂在哪里呢?为什么要聊发少年狂呢?”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就狂在出猎和杀敌报国上,这就意味着作者从猎手的狂进而过渡到英雄的狂。这就能抓住了诗词的诗眼,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报国之心与建功立业之情。
三.掌握古典诗词中的表现手法
第一,对比。对比分为很多方式,如正反对比、美丑对比、古今对比、田园生活与污浊官场对比等等。第二,衬托。衬托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面衬托,一种是反面衬托。比如说杜甫的《望岳》,这首诗就是一种反面衬托。用蝉的噪音衬托树林的安静,用“鸟鸣”来衬托“山幽”。这样就做到了以动衬静。第三,虚实结合。比如陆游的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中,第一句为实写,最后一句是虚写,这样虚实结合,相互照应,就表达出了诗人壮志难酬。第四,借景抒情。比如《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一句中,“几处”虽然很少,但是,作者却从这“几处”中体会到了这几只莺儿来得如此之早,表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就是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心情愉悦的思想感情。第五,就是比喻与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在学习古典诗词进行鉴赏时,要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从而更好地把握诗词。
四.要做到温故知新
在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不能只是就诗论诗,还需要诗词之间的联系,做到温故知新。如对陶渊明的这首《饮酒》,其中一句是“飞鸟相与还”,其表面意思很简单,但是其深刻含义是什么呢?要多加体会,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如说,就可以用陶渊明的另一首诗《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归还”来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与归园隐居后的欣喜形成的对比,这也正是作者的“真意”,因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做到旁征博引。
五.反复诵读
在鉴赏诗歌时,要做到反复的咀嚼、反复的品味,尤其是对一些细节要研读,进而来领略诗词的含蓄隽永与深刻哲思,从而达到对全诗内容的真正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