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诗(精选5篇)

  • 游子吟古诗(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游子吟古诗(精选5篇)

游子吟古诗范文第1篇

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来源:文章屋网 )

游子吟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古诗词吟诵;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诗词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载体,意蕴深邃,含蓄生动,用很少的词表达丰富的内容。古诗工于音韵,注重意境,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修身和治学,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经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最旺盛时期,如果在此阶段能让孩子们大量接触经典诗文,让孩子们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接受诗教,通过反复地吟诵,充分体会古诗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遣词美,自然而然地接受诗人的情绪感染,不知不觉地融入古诗的优美意境,汲取古诗的精华,得到古诗的浸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园开展了幼儿古诗吟诵活动,两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以下是我对幼儿古诗吟诵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幼儿学古诗词,不强求一定要理解诗意

由于孩子的知识经验水平较低,选择古诗词素材时要注意选择幼儿容易理解的、浅显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作品。由简单到复杂,并通过对古诗词含义的解析,让古诗词变得通俗易懂。对于幼儿来说,让他在背诵之前完全理解古诗的意义是不可能的,非要强加给他们,反而造成心理负担。本来背得高高兴兴,也许就此有了抵触情绪而失去兴趣。对于古诗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给儿童一个固定的解释,表面上看是帮助孩子,实际上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对于难以理解的古诗,不如让他们自己读,慢慢地去体会。再者,对于古诗词来说,记忆和理解不应该相互抵触,而应兼顾互补,儿童时期背经典,不浪费好的记忆力,好的记忆力有助于将来提高理解力。依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象力也比较丰富。我们提倡儿童诵读经典教育,即是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至少我们可以知道:现在预备了,将来一定有用;现在播下的种子,将来一定会生根发芽。

二、幼儿学古诗词,应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应将古诗词吟诵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晨间活动中开展“古诗词吟诵会”,评选出每周的“小诗人”,激发幼儿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户外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表演古诗词,例如孩子们学习了《回乡偶书》后,我让一名小朋友扮演“回乡的老者”,让几名小朋友扮演古诗中的“儿童 ”,来表演这首古诗词所描写的场面,孩子们在情境和角色扮演中逐渐理解了古诗内容。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古诗词话廊”,让幼儿把从家中带来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书,在游戏中与伙伴分享,并且津津有味的诵读。古诗词教学还可结合时令,例如在“三八妇女节”时,我们学习孟郊的《游子吟》,让幼儿感悟母爱的深厚与伟大。春季带领幼儿去踏青时,就引导幼儿吟诵韩愈的《早春》来体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绝妙等等。

三、幼儿学古诗词,宜多种感官结合

(一)动用听觉明诗义

故事对孩子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将所学的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当他们在听故事时,一边听,一边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联想,生动的形象便在他们头脑中呈现,达到理解古诗含义的目的。

(二)动用视觉明诗理

图画对于幼儿的视觉冲击是非常直观的,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教古诗词《江雪》时,教师边画图画边说:天上下着大雪,这些高山上一个人都没有,一只飞鸟也没有,老鱼翁冻得浑身发抖,他家里没有吃的,只好自己驾船来钓鱼,可是天很冷,鱼儿都躲到很深的江底了,老渔翁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怎么办呢?幼儿立刻在江面上画了几条大鱼好让老渔翁钓,使老渔翁不至于挨饿受冻。在学习古诗《悯农》的时候,教师边画图画边说说:天太热了,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脸上的汗水都滴到了土地里!”幼儿马上建议给农民伯伯画上一顶大大的遮阳帽,也有的幼儿画上几片乌云把太阳遮住,让农民伯伯不至于那么辛苦。

(三)动用思维晓诗情

教师利用开放的启发式问题诱导幼儿积极思考,扩展孩子的思维。如:在孩子们学习了《游子吟》后,教师提问幼儿:为什么妈妈在孩子外出前要“密密缝”?在日常生活中,你从妈妈做的哪些事中感觉到妈妈对你的爱?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

(四)视听结合重感受

教师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幼儿在诵读古诗词时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的优势就是可以综合展示古诗词凝炼的语言,优美的画面、高远的意境。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幼儿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声音来感受、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同时启发幼儿在欣赏直观画面中对古诗词所描绘的情景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幼儿的内心世界,使幼儿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四、幼儿学古诗词,教师素质是关键

要使幼儿感受到古诗词释放出的魅力,就需要教师自身有较好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能力,加强在语言、音乐、美术、文学方面的修养。有把握分析教材以及改编教材为其注入新活力的能力,能选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浅出的进行古诗教学,有良好的情感表现能力,能自如的应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传递作品的内涵,使幼儿古诗吟诵建立起良好的品位,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古诗的浸润。

总之,幼儿古诗词教学,应该是教师用心地培养和引领孩子对古诗词的渴望,使幼儿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愉悦地学习古诗词。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古典文学散发的魅力,使古诗词的美扎根在孩子的心中,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让幼儿古诗词吟诵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意义。

游子吟古诗范文第3篇

乙:同学们,

合:中午好!

甲:今天,我们的《古诗欣赏驿站》正式跟大家见面了!

乙: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为了让华人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教育部特意颁发了《语文新课标小学必读古诗160首》。

甲:意在让我们重拾古诗兴趣,在古诗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下,陶冶情操,将祖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乙: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将中华古典诗词唱响校园,唱响神州吧!

甲:下面请欣赏唐代著名苦吟诗人孟郊写的古诗《游子吟》

(播放《试听》两遍)

乙: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古诗歌,是不是有一种想掉眼泪的感觉?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

甲:古诗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相连,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甲:这种骨肉之情通过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唯恐儿子“迟迟”难归的心情,

以及作者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讴歌: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从而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乙:是啊,“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们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甲:领读:(主持人教一句,学生们跟着读一句!)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乙: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呀!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歌吧,大家可以跟着学唱哟!相信在一遍遍的跟唱之中,你一定就会对这首《游子吟》心领神会的,也期待着你在校园的古诗歌唱比赛中,一展你的歌喉,欣赏你的风采!

(欣赏《试听》播多少遍,根据所剩时间而定)

甲:老师们,同学们,在一遍遍的古诗歌曲唱诵中,我们深深陶醉在这阳光般的母爱中了,让我们也放声跟着唱起来,在歌声中来结束我们的这次广播,《古诗欣赏驿站》下周一再跟大家见面了!

游子吟古诗范文第4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古诗词教学提出的要求。所以本文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

古诗 音乐美 语言美 意境美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短小精悍,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无处不体现出它的美。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古诗词的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低年级的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刚刚识字的孩子能够感受到古诗所蕴藏的美,让他们真切的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无疑对教者是极大的挑战。

一、激趣导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1.故事导入。低年级的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教学骆宾王的《咏鹅》,我就是引用了关于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的故事,孩子们的年龄正好跟骆宾王作这首诗时的年龄一样,对骆宾王产生了羡慕之心,同时对骆宾王作的这首诗也想一睹为快,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心理。

2.以画导入。低年级的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我在教学《江南》时,展现了一幅幅与古诗相关的画面,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感受画面之美,从而激起孩子们读诗的强烈愿望。

二、反复吟诵,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低年级的孩子较小,还不能很好的吟诵,那么教师要适时地教给学生诗词的节奏。古诗词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形式;五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教师指导孩子们诵读时,可以辅以手势、动作,让孩子们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就能更好地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要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增强孩子们的语感、增强记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触景生情,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由于孩子的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有的古诗中的内容理解有一点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孩子再现诗中的情境。

1.动手创作,画出诗境。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描写景色的古诗,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动笔画简笔画,把诗中的景物画下来,进入了自由的空间,乐在其中。如写景的古诗《江南》、孟浩然的《春晓》等都能用此方法进行教学。

2.进入角色,理解诗意。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让孩子们根据古诗内容去表演一下,孩子们就会更容易理解古诗,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在教学《悯农》第一首《锄禾》时,可以让学生回想夏天太阳炙烤大地的情境,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会干什么?再比较一下农民伯伯,从内心感受农民的辛苦,从而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道理。然后让孩子们当一回农民,进入农民的角色感受农民的艰辛。由于孩子们对第一首诗理解的透彻,所以再学习第二首“春种一粒粟”时就显得轻松了许多。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强烈的差异却带给孩子很大的震撼。如果此时给学生讲一讲有关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讲一些让人心酸的小故事。让孩子扮演李绅,你看到这些会说什么?想什么?再补充几首《悯农》的诗,对诗的内容就能更全面的理解。

3.联系生活,学会运用。根据诗人的描写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如熟读了李白的《静夜思》后,我就创设:中秋节到了,远在广东的妈妈非常想念家乡,它就吟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学生争先恐后地吟起来;熟读了李绅的《悯农》后,我会创设:中午我们吃饭时,有饭掉在了桌上,老师会提醒我……(生读)我看见弟弟在玩米,我对弟弟说……(生吟);熟读了孟郊的《游子吟》后,我给学生创设:我生病了,妈妈焦急地带我去医院看病,真可谓是……(生吟后两句诗)

四、创编故事,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学习颇受情绪、兴趣的影响。情绪、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低年级的古诗多较为浅显,如果让孩子为所学的古诗创编儿童诗和儿歌,能有效地激发孩子审美判断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如把骆宾王的《咏鹅》改为一首儿歌:大白鹅,大白鹅,弯弯的脖子高高昂,喔喔喔,喔喔喔,向着蓝天唱着歌。白白的羽毛,绿绿的水,红红的脚掌划呀划,清清的水儿真漂亮。在唱着自己编的儿歌时,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昂的。同时也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游子吟古诗范文第5篇

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种热情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日益变得功利和浮躁的人们,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而古典诗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尚处于蒙昧时期的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编纂了《诗经》这样完备的诗歌总集,拥有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200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足可引以为自豪的诗歌遗产,而唐诗宋词 尤其是那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传诵至今的名篇佳什,更是诗歌遗产中的 极品 ,说它们 字字珠玑 ,绝对不是夸张。作为现代人的中国青少年,如果不会欣赏唐诗宋词的美,实在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憾事。

当然,现在的青少年升学压力重,课外作业多,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悠闲的心情去阅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但我想,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再则,在紧张学习的间隙,伸一伸懒腰,慢声吟诵一两首优美的小诗,正好可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我看,关键还在于培养读诗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

要培养对诗的兴趣,首先是用心灵去接近它、解读它。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它们所蕴含的古代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纵然有时代隔阂,也不致成为我们欣赏的障碍。再说,那些真正的好诗,大多明白如话,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语言,对今天的读者却依然充满了魅力。比如下面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没有一个冷僻的字,不用任何典故,朴素得比如今的很多新诗和流行歌曲的歌词更晓畅易懂。它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更不用说有过这种生活经历的人了。记得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离开乡下到上海求学,虽然路不算远,但少小离家,总有一种游子思乡的心情。不幸又在初中毕业之前忽遭丧母之痛,悲痛中反复地读这首诗,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不太会写诗的我居然也写出这样的诗句: 密缝针线今犹在,不忍开箱检旧衣。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这首《游子吟》给予我的巨大的冲击力。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虽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韵味。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 吟诗 ,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我无意于提倡吟,但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想把读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那就至少应该学会用普通话朗诵。我听过孙道临朗诵诗词,虽然不是吟,但同样读出了诗词的韵味。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一般说,一句中逢双的字如果是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字的音调拖长些(押韵的字如果是平声,也要拖长),从而形成一种长短相同、抑扬顿挫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