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说课(精选5篇)

  • 摩擦力说课(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与生活联系紧密,摩擦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因此教师在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静摩擦、滑动摩擦的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层层引导,既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又能促进学生对“摩擦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以情境创设驱动物理课堂,能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指导性意义.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与生活联系紧密,摩擦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因此教师在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静摩擦、滑动摩擦的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层层引导,既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又能促进学生对“摩擦力”现象及本质的理解,彰显了《普通高中?n程标准(实验)》中“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理念.

2 教学任务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中常见的力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和之前学习过的“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后面解决“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打下知识基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该内容的相关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认识”、“能用”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通过实验”是过程性要求[1].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3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从小孩推箱子出发引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然后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引出静摩擦力大小的确定,最后重点阐释了滑动摩擦力及其大小的计算.综上所述,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摩擦力,知道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但对于摩擦力的方向,尤其是静摩擦力的方向认识还不够全面,不能够在复杂的物理情境中分析出摩擦力的方向,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会判断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会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

(4)会应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归纳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生产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意识.

5 评价活动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评价活动设计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具体评价活动设计如下:

(1)通过教学事件1-3,作业题1检测教学目标(1)的达成.

(2)通过教学事件4,课堂练习1检测教学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学事件5,课堂练习2,作业题2检测教学目标(3)的达成.

(4)通过教学事件6,课堂练习2,作业题3检测教学目标(4)的达成.

(5)通过教学事件3、6检测教学目标(5)的达成.

(6)通过教学事件7检测教学目标(6)的达成.

6 教与学活动设计[2]

6.1 创设生活情境,初步形成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事件1 从实验情境出发,认识摩擦现象

实验1:教师演示“气球提水杯”实验,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水杯.

准备好气球和空水杯,将气球放到水杯中吹起来,慢慢地提起气球,水杯也随气球提了起来.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气球提水杯”小实验,创设引发学生认知的物理情境,直接引入本节课题.

教学事件2 布置“双手滑动”体验活动,形成摩擦力概念

根据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布置思考与体验活动:双手用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想滑动但未滑动)和双手相互滑动,如图1所示,并提出思考问题.

问题1:在这两种情况下,手分别受到了什么力?

形成概念:

(1)左手相对于右手有滑动趋势,而没有相对滑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左手在右手的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此时会受到阻碍左手滑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学设计说明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时代性”,学生亲身体验手受到的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形成概念,既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又能对摩擦力概念进行意义建构.

6.2 利用情境驱动问题,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与大小

教学事件3 利用“黑板擦擦黑板”生活情境,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利用“黑板擦”创设以下三个活动情境进行演示,依次提出问题串,并适当点拨.

情境A:手按黑板擦擦黑板.

情境B:让黑板擦在黑板面上自由下落.

情境C:板擦放于水平木板上,将木板一端抬高板擦静止,再继续抬高板擦下滑.

问题2:上述情境中哪种情况下受到了摩擦力?

问题3: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会有摩擦力吗?

问题4:通过上面的三个探究活动,思考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总结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要有压力;3.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4.接触面要粗糙.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黑板擦擦黑板”情境驱动课堂,学生能初步形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教师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进行系统总结,深化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事件4 巧用“牙刷”、“橡皮头”的生活情境,探究摩擦力的方向.

实验2:学生分组利用牙刷、橡皮,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图2).

实验器材:牙刷、带有橡皮头的铅笔.

利用“牙刷”、“橡皮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导入的问题.

情境D:我们每天早晚都要刷牙,是否注意到刷毛弯曲的方向?

情境E:用铅笔上的橡皮时,是否注意到橡皮头弯曲的方向呢?

问题5:刷毛、橡皮头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其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牙刷” 和“橡皮头”进行情境驱动,学生能直观地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事件5 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的综合运用,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创设情境,让学生定性感知静摩擦力的“巨大存在”,然后进行Dislab演示实验,定量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

情境F:找两位最有力的男生上台将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一?一页交叉迭放的两本物理课本分开.如图3所示.

实验3:运用Dislab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Dislab拉力传感器、数据线、计算机通用软件、木块、木板、铁块.

演示实验:用Dislab拉力传感器拉放于木板上的木块(如图4),拉力不断增加直至拉动.观察计算机屏幕显示的拉力变化图线(如图5).

图线分析:拉力不断增大,且增大到一定值时由静摩擦变为滑动摩擦,示数减小.

得出结论:由于木块静止,通过二力平衡可知,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拉力的大小相等.

教学设计说明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实时显示的,过程显示时间短.Dislab拉力传感器能“保存”过程中拉力的变化,形象直观的情境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事件6 利用实验情境,合作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4:学生分组利用器材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木板、木块、不同质量的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砂纸、泡沫板、铁架台.

利用提出的问题串,指导学生通过给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问题6:初中已经学习过滑动摩擦力,大家回忆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7: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定量关系?

问题8:如果一个量与多个因素有关,要研究该物理量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根据什么原理,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对教师提出的上述问题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合作探究,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格(表1),对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出的实验结论.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f=μFN,并解释说明物理量的含义.并且深挖该实验中体现的“控制变量”的物理实验方法.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问题情境驱动,引出要进行探究的问题.学生通过给定的实验器材,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促进了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

6.3 情境运用,深化对摩擦力的理解

教学事件7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G:油罐车在行走的过程中,车后为什么会有一条铁链拖地?

情境H:我们穿的鞋子,鞋底为什么有很多花纹?

情境I:图片――摩擦力产生的美

问题9:如何增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常见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增强生活中常见的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突出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

6.4 课堂练习――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练习1:关于静摩擦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D.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练习2:一个10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木箱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

教学设计说明 该组课堂练习,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检测学生对于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最大静摩擦力的判断以及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等知识点掌握的情况,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6.5 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引导学生对这节课所学习的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大小的计算以及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法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回顾总结.

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顾三维教学目标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总结,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又能保持课程标准与教学的一致性.

6.6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题1:关于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存在

B.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一定有滑动摩擦力存在

C.只有相互挤压和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粗糙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D.只有相互挤压和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作业题2:如图6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3个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求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作业题3: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会明显地感觉到有阻力阻碍手的移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阻力越大,试一试,并说明道理.

教学设计说明 作业内容要求做到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与深化.前两道作业题是关于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应用.第3道题是体验性作业,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通过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业的设置起到了对摩擦力这一节复习与巩固的作用.

摩擦力说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摩擦力;反思;参与

物理新课程标准注重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些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这类目标是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能够学会的,而是要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以。本节课,我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自己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

问:如果老师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老师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总结鞋子中还有有关摩擦的大学问呢!)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看一看: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1――汽车在冰面和泥地里打滑)图中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怎样解决?(安装防滑链、垫上草垫等)

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2--搬油桶,“移”重如泰山,“滚”易如反掌 )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

想一想: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课堂一开始,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二、新课学习

1、摩擦力的的概念?

做一做:

(1)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提问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2)用螺旋弹簧水平拉重物,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些‘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

(3)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总结: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 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一猜: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系?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支持吗?

学生提出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质量有关;提出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提出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有关;提出车轮都是圆的,猜想滚动比滑动容易;提出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住,猜想速度大摩擦大……

(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学习,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不要以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去折射到学生,更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他们的信心会更足,学生经历的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以后学习科学的方法,这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对他们将终生受用。)

做一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示范并用媒体播放: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

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些因素的关系?

小组交流:

(1)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2)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比一比:看谁的实验做的好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议一议: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各组实验数据表格实物投影。想想如何分析实验数据表?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假想,为学生准备探究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地分工,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考虑到这些以后,才能对学生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课堂上会出现很多老师上课前有可能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过程中,有些组由于没有控制好条件,从而得到摩擦力与面积有关的结论,作为教师,这时候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而应及时作好指导,让诊断与矫治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走进学生发展的真实世界。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作适时的指导,过早介入,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就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晚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碰到困难而没有解决,会丧失对以后探究的信心。)

想一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无法解决?

(作为教师,不仅仅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不仅是指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即使是失败了,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学生失败后会反思,会进行再实践,再验证,这也是他们的收获。)

辩一辩: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发言: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设法减少它。)

谈一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一、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大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

(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学生举例并分析)(多媒体演示)

大家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在这里被有效激活)

二、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试一试: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学生操作)

结果如何?为什么?

由实验可知: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多媒体演示)

找一找:你在生活中见到那些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就以自行车为例。请举例说明。(可以找一辆自行车,对着自行车,学生讨论热烈)

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多媒体演示)

练一练:

上网:搜索一下“摩擦”,看看摩擦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课件和文章。

动手:做课后“小实验”:筷子提米

小论文:假如没有了摩擦……

开眼界:生活中的摩擦(播放媒体)

计算机显示工业、科研、国防等各种情况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磁悬浮列车、气垫导轨、气垫轴承、气垫船、滚动轴承等)

通过“开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热情。

摩擦力说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引领;摩擦力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际上都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对未知内容的发问到引起的深入思考,从深入的思考到找寻合理的办法,其实都在围绕几个核心的问题在研究。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得到了一些改变,重视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涌现出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贯穿教学主线,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现已“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问题引领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摩擦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的第3节内容。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关摩擦力的知识,但高中所学的内容是初中知识的深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并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冰壶运动”视频引入新课。

提问:通过刚才播放的视频,同学们都想到了哪些问题?

学生甲:冰壶在滑动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到底是多大?

学生乙:运动员在冰面上行走受到的是什么摩擦力?

学生丙:他们通过冰刷擦冰的目的是什么?

……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你们在观察视频的同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的问题都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探究

1.核心问题一:静摩擦力

教师:配合学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一起看屏幕上的图片。(播放教材中一毛推箱子的图片)

思考: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是不是也可能产生摩擦力?

学生:通过图片分析得出相对静止的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教师:问题一: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吗?

学生:不一定是静止的。可以是静止,也可以是运动的。但必须和接触的物体间保持相对静止。

教师:问题二:根据静摩擦力的定义,请同学们思考产生静摩擦力需要哪些条件呢?

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己对定义的挖掘找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加深印象。

学生:在粗糙的接触面上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

教师:问题三: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求解,它会随着外力的增大一直增大吗?

通过设计的两种推箱子受力情况,得出静摩擦力大小的求解方法。

演示实验,用传感器直观反映静摩擦力随外力变化,引出最大静摩擦力。

问题四:最大静摩擦力Fmax与接触面间压力有关吗?静摩擦力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有关吗?

学生:亲身体验。一名同学坐在桌子上,另一名同学用力推桌子,感受静摩擦力的变化以及最大静摩擦力。两名同学坐在桌子上,还是刚才推桌子的同学再次推桌子,和之前的感受对比。向全体同学说出两次的感觉。

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是对知识点进一步理解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刚才的体验,学生对本节课最大静摩擦力这一难点能够轻松突破。

2.核心问题二:滑动摩擦力

教师:问题一:类比静摩擦力,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一定是运动的吗?

问题二:类比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总结产生滑动摩擦力需要哪些条件呢?

探究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公式

通过教师利用传感器,能直接得到数据的演示实验,定量的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通过解决静摩擦力的相关问题的方法,类比提出滑动摩擦力的相关问题,学生在刚才分析的基础上,提升了总结概括的能力。水到渠成的掌握了滑动摩擦力的重点知识。

教师: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哪位同学可以用我们学习的知识解释播放冰壶运动视频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利用所学内容,一起讨论得出结论,解释引课时的问题,回扣了主题。也能体现出学生对本节新内容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提前了解学生的部分学情。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案中问题的设计,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为主线,将本节内容贯穿其中。学生能够形成很好的思路,同时带着自己生成的问题去探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说,问题引领式教学这种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体现出更强大的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不断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

在本节教学设计中所体现的问题被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分别探究其三要素。这是遵循了教材编写的过程,其实也可以从力的三要素出发,对比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来进行问题的设计。

问题引领式教学可以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对教材处理的能力,尝试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这种模式,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也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薛采菊.问题教学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1(06).

摩擦力说课范文第4篇

会做笔杆上橡胶套的对比实验,能根据实验现象说出橡胶套的作用。建立摩擦力的慨念,能说出什么是摩擦力。

知识:

1、会做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对比实验,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结论。

2、能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

能积极主动地做各项对比实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与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及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是什么。

教学难点:

什么是摩擦力及摩擦力的应用。

教具准备:

中性笔、木块、木板玻璃、砂纸、毛巾、平板测力器。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

教学过程:

一、 引入研究课题。

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比较各种圆珠笔,问:

(1)你有什么发现?

(2)橡胶套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如:写字时手感觉好一些,放在桌子上不滚掉,手得牢固些等。

二、对比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慨念。

橡胶套到底有什么作用?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

1、用两支同样的,笔杆上有橡胶套的比得笔,将其中一支笔的橡胶套取下来,然后用两支比得笔分别试一试,一只手捏住笔杆一端,另一只手捏住笔杆,从一端滑向另一端,反复比较体验。说出有什么不同感觉?

2、分别将两支笔用两只手按在桌子上,向前推动有什么不同?

(感觉到有橡胶套的笔向前推动比较困难,好像有一种力阻碍着向前滑动。)

3、根据以上两个实验的感受,说说笔杆上的橡胶套究竟有什么作用?从而导出摩擦力的慨念。

三、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进行猜测:从问题“橡胶套为什么会增大摩擦力”入手,推测是什么原因。如:软的、不光滑、表面粗糙等。

2、设计实验:是不是这些原因增大了摩擦力,想一种办法做实验证明。看谁想出的办法好?

3、实验证明。教师从学生说出的各种方法中选一种便于研究的方法进行实验。用木板、玻璃板、砂纸、毛巾等放在同一块木板上用弹簧称拉,记录每次的拉力各是多少。

4、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记录,你发现什么规律?(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应用。

1、笔杆上的橡胶套为什么会增大摩擦力?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橡胶套表面粗糙,可以增大摩擦力,使我们写字时手能紧,不喁滑落。)

2、出示教材中的图片或实物解释人们是如何运用摩擦力的?

3、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摩擦力?举例说明。

摩擦力说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糊;清晰;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6(S)-0011-3

人教版新课程《物理》共同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 3 节“摩擦力”。

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还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有关。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现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1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模糊阶段

1.1 教学活动

教师:将一方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如图1让学生分析其受力(顺便复习有关力的知识)。

学生:根据力的示意图作出重力和支持力。

教师:将木板一端逐渐抬起,学生想象的方木块会滑下的情景并没有出现。(给学生以意外,迫使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是什么原因使方木块没有滑下,学生冷静思考后都能答出是受到摩擦力的原故。教师进一步提问,方木块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学生回答:一般都能根据方木块下滑的趋势,指出摩擦力的方向与之相反。教师再根据方木块虽受摩擦力但仍能保持静止这一现象,说明生活中除了存在滑动摩擦、滚动摩擦还存在静摩擦。

教师:紧接着,将木板一端进一步逐渐抬起,当抬到一定高度时,方木块开始滑下,(这一情景虽不出学生意外,但教师可用提问将学生的活动由观察引向思考)。

教师提问:静止的方木块为什么开始下滑?方木块下滑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同静止时相比有无变化?方木块下滑时受到的压力同静止在斜面上时相比有无变化?这一层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清楚重力同压力不是一回事,虽然有时候重力越大,压力也越大。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同压力有关同重力无关。

学生:方木块从静止到运动这一过程,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模糊阶段,摩擦力究竟与什么有关?合作、讨论和思考,也许没有正确的结果,但教师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1.2 思考

由于学生初中时初步接触过摩擦力的问题,对摩擦力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教师用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没有任何铺垫,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己去试一试。在对摩擦力的认识上,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模糊的阶段,不能把道路铺得平平的,否则学生没有探究知识过程的体验,思维又没有挑战性,对学习会感到索然无味。

2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清晰阶段

2.1 教学活动

师生共同研究摩擦力的变化。

问题:如图2,设方木块与平板间摩擦因数为μ,当放着方木块的平板被慢慢地绕着左端抬起,α角由0°增大到90°的过程中,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将

A.不断增大

B.不断减少

C.先增大后减少

D.先增大到一定数值后保持不变

教师引导:要计算摩擦力,应首先弄清属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若是滑动摩擦,可用f =μFN计算,式中μ为滑动摩擦因数,FN是接触面间的正压力。若是静摩擦,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物理规律(如F合=0或F合=ma)列方程求解。

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一个思路,首先是要分析出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合作、讨论。知道认真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生甲回答:A答案是认为物体一直静止,简单地把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当作是静摩擦力。

学生乙回答:B答案是简单地把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当作是滑动摩擦力来处理。

学生丙回答:D答案认为物体运动过程的正压力不变,实际上正压力是随着α的增大而不断减小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事实上,滑块所受摩擦力的性质随着α角增大会发生变化。开始时滑块与平板将保持相对静止,滑块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当α角增大到某一数值α0时,滑块将开始沿平板下滑,此时滑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当α角由0°增大到α0过程中,滑块所受的静摩擦力f的大小与重力的下滑力平衡,此时f = mgsinα,f随着α增大而增大;当α角由α0增大到90°过程中,滑块所受滑动摩擦力f =μFN = μmgcosα,f随着α增大而减小。

经过这一过程共同研究和讨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清晰阶段。学生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但这是由模糊走向清晰的必然。

2.2 思考

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滑动摩擦力这个概念的难点在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等等。静摩擦力则更是一个难点集中的知识点,包括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判断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以后的学习中。

可见,当在学生的思维遇到困惑时,此时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也许能够顿悟出其中的一些规律。然而,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清晰而有条理,作为教师不是机械地灌输,而是简短的点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朗化、条理化,使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理性走向深入。

3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生成阶段

3.1 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车匀速前进和自然滑行时,前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这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出现若干种答案,但学生自己生成的内容,最后要统一到正确的思维状态下。

①匀速前进时(教师提醒可用假设法)

由于人通过链条给后轮一个力,使后轮顺时针转动。设轮与地面接触处光滑,则轮应加速顺时针转动,说明轮有相对地面向后转动的趋势。由于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故后轮所受静摩擦力f1的方向向前,如图3甲所示。前轮转动是由于前轮受到力的作用,若设前轮与地面接触处光滑,则前轮就不会转动,故前轮相对地面有向前的运动趋势,其所受摩擦力f2向后,如图3甲所示。

②自行车自然滑行时

人不再给后轮施加力的作用,由于惯性人和车应向前滑行,此时前、后轮的转动都是由于受到地面给它们施加了摩擦力作用,即前、后轮都有相对地面向前运动的趋势,前、后轮受的摩擦力都应向后,如图乙所示。

3.2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