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郑愁予(精选5篇)

  • 雨说郑愁予(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必要。 一、现状初探 1.偏离文学 当前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遮掩的问题:教师缺乏对文学自身的认识,过于重视对诗歌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解析,而不是对其自身文学性、语文性的探究认识。这样很容易导致诗歌鉴赏的课程变成思想教育课程,使诗歌教学脱离了…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后,现代诗歌成为诗歌界的主流。然而现代诗的形式比古诗词自由,诗歌内涵更开放,意象的经营重于修辞,这就造成学生读起来晦涩难懂,可能一下子很难进入诗境,也给教师教学现代诗带来了难度。所以创设诗歌情境,通过朗读体悟、深抓意象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读懂诗歌,感悟诗歌情感十分有

必要。

一、现状初探

1.偏离文学

当前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遮掩的问题:教师缺乏对文学自身的认识,过于重视对诗歌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解析,而不是对其自身文学性、语文性的探究认识。这样很容易导致诗歌鉴赏的课程变成思想教育课程,使诗歌教学脱离了其自身的文学价值。比如以往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时候,我比较侧重于让学生去体会这首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祖国的拳拳深情。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去体悟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对现代诗歌自身的文学性展开研究。

2.体验缺失

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最热衷的手段就是记忆全文、背诵释义。这样做违背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不利于学生欣赏品位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诗歌文化的真正普及,渐渐学生会失去读诗的兴趣。如在品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以往我经常要求学生揣摩情感变化,把握感情基调,然后根据情感线索将诗歌背下来,但是却不注重详细体悟真情实景。

3.难以入境

由于历史时代的久远和对诗人创作手法风格不熟悉,导致诗歌阅读困难等现象。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象征诗派的代表人物,写于1942年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国破家亡背景之下诗人内心的悲恸之情。

二、披文入情

1.抓住意象

情境设置主要是要求教师抓住诗歌的意象营造意境进行深入的研讨。例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我将这一堂课的主题定位为体会“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一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对其内在意境有一个整体把握,真正体会到诗歌的内在诗韵,教师抓住诗节中“油伞”“斗笠”“帘子”“蓑衣”等有意蕴的意象,配乐朗读这一小节,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并加以描述。教师用自己的朗读带学生进入了富有江南气息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还原诗歌营造的意境,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有个学生就说:我仿佛看到了春雨淅淅沥沥地飘洒下来,一个穿着素衣的小孩,拿着油纸伞在青石白瓦的小巷里与春雨嬉戏。这是多么有意境的氛围啊,让学生切切实实地过了一回小诗人的瘾,将课堂诗意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这种情境还原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学中体悟诗歌的美好,爱上读现代诗,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深化朗读

现代诗虽不像古诗那样极重视音律、节奏整齐、声调和谐,但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进入意境体味情趣也是最直接的好方法。比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要想还原诗歌所展现的意境,体会到作者浓郁的爱国思乡之情,学生读时就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深深浅浅,控制好节奏,突出重音。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老师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读的时候将那种浓浓的愁情寓于心中: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然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的一腔家国情怀。

3.知人论世

诗人写诗,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所处环境进行创作,教师在课上可以结合诗人自身的特点进行讲解,也有利于具体情境的创设。例如,我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课外研读了很多郑愁予的诗歌,了解到诗人郑愁予是台湾现代诗人中最早在现代和传统的合奏中做出成绩的人。其诗歌创作因保有其独特而鲜明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他虽然也有对西方现代诗的移植,但更多的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悠悠的古典意蕴是他诗歌不变的底色。于是在确定了体会“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特点这一主题之后,我再精心研读诗歌,最后结合诗歌的具体意象和诗人的成名作《错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情境。

总之,情境设置不仅是一种授课方法,更是一种体会现代诗歌的重要艺术。恰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受,可以为学生和现代诗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真正地激活现代诗歌鉴赏与学习。

参考文献:

雨说郑愁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雨霖铃 意象 意蕴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以其敏感的心灵创作出的《雨霖铃》,为古往今来的读者描绘了一幅饱含离情的画面,它是由数量众多的传统意象组合成的传世佳作。这些意象表现出了民族共同的思想和情感,受同一文化影响的读者能从这些传统的意象中体会出作者的心情,激起感情的共鸣。可以说,这些传统意象是读者与作者感情沟通的纽带。下面就词中的几种意象作简要的分析,揭示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一、寒蝉

词人先写寒蝉。写寒蝉是何用意?是要点出离别的时令是秋天,渲染一种秋季的萧索与悲凉。人遇秋总有冷落失意之感的。中国古代就有“秋士”的说法。刘禹锡有诗评论说:“古人逢秋悲寂寥”,欧阳修的《秋声赋》更是把悲秋之情写到极致。柳永在词中把离别之情与悲秋之情融合在一起,一幅清秋离别图所透露出的冷冷凉风扑面而来,为全词定下了凄美的基调。谈到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读到“寒蝉凄切”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秋天呢?这就关系到“寒蝉”体现出的传统审美意象了。《礼记月令》中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在中国古籍中就出现了“寒蝉”,并且讲明了是在秋季。唐代也有咏蝉三绝句: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用得多了,寒蝉自然变成一传统意象,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秋的孤独与凄凉,不由得引起人的一种秋情。词人并没有用文字点明秋,但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股冷冷的秋意,再加上“凄切”、“骤雨”、“长亭”构成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词人离别时的悲凉心情也就自然表现出来了。

二、长亭、帐饮

长亭是古时设在交通大路边的供人休歇的亭舍,也是送别的地方,并在郊外送别处张设帐幕宴饮饯别。在西汉疏广、疏受告老还乡时,公卿大夫故旧数百人为其饯行于长安东门外,从此长亭帐饮也就成了离别时的传统了。江淹《e赋》中有“帐饮东都”之句,庾信《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在西厢记中,张生去京城赶考,崔莺莺也是在长亭设宴饯别的。在我国诗文中,凡是涉及长亭这一特定意象的,一般都与饯行有一定的关系。

三、骤雨、酒

这两种意象在古代诗文中也被赋予了一种传统的色彩。雨的缠绵是容易引发人的愁思的。不是有“雨送黄昏花易落”“空阶滴到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句子么?在这里,雨是伤感,是孤独,是离愁。

而酒却被认为是能够解愁的东西。李白更以斗酒诗百篇名扬后世。酒真的能解愁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想以酒来解千愁,以醉来掩藏哀痛。可惜当酒醉醒后,物是人非,更是令人感到伤心。同样酒也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

四、兰舟

在我国古代,旅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只、车与马。所以在羁旅行役诗词中,提到的船只比较多。在柳永这首词中,兰舟相传鲁班刻兰树为舟,后就用为船的美称了。

宋代诗人郑文宝诗中有“亭亭画舸系春潭”,“画舸”也是相当于“兰舟”,是船的美称,后来周邦彦将郑诗改为“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后来石孝友把船变为马,“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王实甫《西厢记》里把船变为车“试着那司天台打半年愁,端的是太平车儿约有十余载”。第三折“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陆娟的《送人还新安》又有“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等等,无论是舟还是车马,在这里都与离愁融合在一起。本是一种无生命的东西,在词中都包含着离愁与相思。

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崔颢有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地域的宽广,无边的烟波与暮霭是很容易引发人的思绪的。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的心情沉重相似,天空的辽阔与愁绪的无边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这三种传统审美意象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六、杨柳、残月

杨柳这一物象更是一种具有传统意象的植物了。《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中谈到:“送行之人岂无他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土之离木,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也有的说古人在离别之时折柳送别,大约“柳”、“留”谐音,折柳表示留客之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古代离别诗文中,杨柳这一意象应该是相当多的。

与杨柳具有同等级别的传统离别意象非月亮莫属了。乐府《汉横吹曲》有关山月的叙述,《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曹丕《燕歌行》写一位妇女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抒情委婉细致,其中就有月亮的描写:“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在李白诗中关于明月的就更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以明月这一意象来写离别的也不少,如悼亡之作《江城子》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设想死者痛苦,以寓自己悼念之情。他在密州作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全篇写月,借以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与胞弟七年不能团聚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之分离就像月将残缺。在诗文中,以月亮象征离情,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雨说郑愁予范文第3篇

该怎样描写雨,这莫名其妙,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景象呢?人们总是无法把雨看得透彻。这神秘的雨总让我们思虑万分。雨总是伴随着季节的变化,心情的变化而悄然飘至。无论如何,每一颗洒落在大地上的雨滴,都携带着人们的期待与守侯。

雨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突然来临,在季节的召唤下,它让我们久等了。春雨更是如此。春雨总是被赞美的对象。在大地被厚厚的白雪禁锢了一东之后,春雨给大地以温暖,给人间以清新,更让一切都觉得顿时怦然萌发了。它通晓季节所有的变更,因此它知道要在春天来临之际,干脆利落地洒向人间。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之所以如此爱戴春雨的原因吧!

比起春天,在夏天人们更需要雨的关照。因而,夏天的雨,就更多了几分 及时雨 之意。如果说淳于是一位幽雅高贵的小姐,那夏雨就是一名豪迈奔放的先生了。当骄阳猛烈地炙烤着大地时,夏雨一个大步迈进了人间。正所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夏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好是豪爽,确是 来匆匆,去匆匆,大地污尘竟无踪 。我特别喜欢雨后的景象,呼吸在含杂着青草味的空气里,很是有夏天的知觉。人们似乎都觉得,夏天的雨最神秘,甚至毫无分寸,但最起码,它让我们久等了的新按奈了下来。雨水期盼我们的等待,它们也正是如此地,在季节的缝隙中穿越。

雨似乎不像是秋、冬季节的常客,并且略显孤独,总是携带着雾飘然落下。秋冬的雨人们感到几丝冷意,它知晓人们的心意,因而只是不多地光顾人间,要是有,也只是轻飘飘的,温柔的几滴小雨点,星星点点的,我喜欢这种 雨非雨,雾非雾 的感觉。看,窗外的小雨点秩序井然地,啪啪啪地往玻璃上打,牢牢地附在玻璃上,过一会儿才慢慢地沿着玻片滑下 这一刻,很是清新透彻的瞬间!

每个季节的雨总给人不同的感受。春天的细雨绵绵,秋日的小雨点点,还有夏天的乌云遍天 郑愁予有首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想把这里的 容颜 喻为雨。江南的雨确实是依仗清秀的容颜,在每个季节来临的时候,似拉开罗幕般的,向人间显露他们各自不同的,雨的特质。然而,这首浪漫又略带愁意的情诗,能很足够地让我联想到 雨开落 的情景。我想那个景象,定是作者望着雨水朦胧的窗外,感叹着心中的惆怅吧!

雨说郑愁予范文第4篇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2、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朱槛月明中,清香为谁发。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荷花]清。石涛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6、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郑板桥《芙蓉》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8、地街大雨润如酥,草色远望远却有。

9、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在邻家。 (唐)王驾《雨晴》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2、《爱莲说》宋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

14、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 杨万里《小池》

雨说郑愁予范文第5篇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2、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朱槛月明中,清香为谁发。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荷花]清。石涛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6、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郑板桥《芙蓉》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8、地街大雨润如酥,草色远望远却有。

9、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在邻家。 (唐)王驾《雨晴》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2、《爱莲说》宋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

14、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 杨万里《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