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范文第1篇
模块一
电路安全计算分析
例题精讲
【例1】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0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某两点间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0.5A~1.5A之间,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3V~6V之间.则定值电阻R0的阻值及电源电压分别为(
)
A.
3Ω,3V
B.
3Ω,7.5V
C.
6Ω,6V
D.
6Ω,9V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当电路中的电流为0.5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电源的电压U=I1R0+U滑=0.5A×R0+6V,
当电路中的电流为1.5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V,
电源的电压:
U=I2R0+U滑′=1.5A×R0+3V,
电源的电压不变,
0.5A×R0+6V=1.5A×R0+3V,
解得:R0=3Ω,
电源的电压U=1.5A×R0+3V=1.5A×3Ω+3V=7.5V.
答案:
B
【测试题】
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某两点间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范围在1A至2A之间,电压表的示数范围在6V至9V之间.则定值电阻R的阻值及电源电压分别是(
)
A.
3Ω
15
V
B.
6Ω
15
V
C.
3Ω
12
V
D.
6Ω
12
V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当电路中的电流为1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9V,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电源的电压U=I1R+U滑=1A×R+9V,
当电路中的电流为2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
电源的电压:
U=I2R+U滑′=2A×R+6V,
电源的电压不变,
1A×R+9V=2A×R+6V,
解得:R=3Ω,
电源的电压U=1A×R+9V=1A×3Ω+9V=12V.
答案:
C
【例2】
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U=4.5V,且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5Ω,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20Ω,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V.为保护电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是(
)
A.
0Ω~10Ω
B.
0Ω~20Ω
C.
5Ω~20Ω
D.
2.5Ω~10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阻的串联.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R2与电阻R1串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量电路总电流,
当电流表示数为I1=0.6A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小,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电阻R1两端电压:
U1=I1R1=0.6A×5Ω=3V,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U2=U-U1=4.5V-3V=1.5V,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所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
Rmin==2.5Ω;
当电压表示数最大为U大=3V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
此时R1两端电压:
U1′=U-U2max=4.5V-3V=1.5V,
电路电流为:
I2==0.3A,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大电阻:
Rmax==10Ω,
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为2.5Ω~10Ω.
答案:
D
【测试题】
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U=4.5V,且保持不变,电阻R1=4Ω,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20Ω,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为了保护电表不被损坏,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是(
)
A.
3.5Ω~8Ω
B.
0~8Ω
C.
2Ω~3.5Ω
D.
0Ω~3.5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解析:
⑴当电流表示数为I1=0.6A时,
电阻R1两端电压为U1=I1R1=0.6A×4Ω=2.4V,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2=U-U1=4.5V-2.4V=2.1V,
所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为R小=.
⑵当电压表示数最大为U大=3V时,
R1两端电压为U3=U-U大=4.5V-3V=1.5V,
电路电流为I==0.375A,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为R大==8Ω.
所以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范围是3.5Ω~8Ω.
答案:
A
【例3】
如图所示电路,已知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定值电阻R1阻值为6Ω,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24Ω,电源电压为6V,开关S闭合后,在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动过程中,保证电流表、电压表不被烧坏的情况下(
)
A.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为5Ω~24Ω
B.
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1.2V~3V
C.
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0.6A
D.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2A~0.5A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阻的串联;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⑴根据欧姆定律可得,电压表的示数为3V时,电路中的电流:
I==0.5A,
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
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5A,故C不正确;
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小,
电路中的总电阻:
R==12Ω,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
R2=R-R1=12Ω-6Ω=6Ω,即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为6Ω~24Ω,故A不正确;
⑵当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定值电阻串联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电压表的示数最小,此时电路中的最小电流:
I′==0.2A,
则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2A~0.5A,故D正确;
电压表的最小示数:
U1′=I′R1=0.2A×6Ω=1.2V,
则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1.2V~3V,故B正确.
答案:
BD
【测试题】
如图所示电路,已知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定值电阻R1阻值为10Ω,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50Ω,电源电压为6V.开关S闭合后,在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动过程中,保证电流表、电压表不被烧坏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电路中通过的最大电流是0.6A
B.
电压表最小示数是1V
C.
滑动变阻器滑片不允许滑到最左端
D.
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过程中,电压表先达到最大量程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电阻的串联.
解析:
⑴由电路图可知,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于最左端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
电源的电压6V大于电压表的最大量程3V,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能移到最左端;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此时电路中的电流:
I==0.6A,故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不能为0.6A,且两电表中电压表先达到最大量程;
⑵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最大时电压表的示数最小,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电路中的最小电流Imin==0.1A,
电压表的最小示数Umin=IminR1=0.1A×10Ω=1V.
答案:
A
【例4】
如图,电源电压U=30V且保持不变,电阻R1=40Ω,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60Ω,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15V,为了电表的安全,R2接入电路的电阻值范围为_____Ω到_____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解析:
⑴当电流表示数为I1=0.6A时,
电阻R1两端电压为U1=I1R1=0.6A×40Ω=24V,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2=U-U1=30V-24V=6V,
所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为R小==10Ω.
⑵当电压表示数最大为U大=15V时,
R1两端电压为U3=U-U大=30V-15V=15V,
电路电流为I==0.375A,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为R大==40Ω.
所以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范围是10Ω~40Ω.
答案:
10;40.
【测试题】
如图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不变,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变化范围是0~20Ω,两只电流表的量程均为0.6A.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电流表A1的示数是0.4A.此时电流表A2的示数为______A;R1的阻值______Ω;在保证电流表安全的条件下,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不得小于_______.
考点:
电流表的使用;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
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R2中电流I2==0.3A,
则R1中的电流I1=I-I2=0.4A-0.3A=0.1A,R1==60Ω;
当滑片向左移动时,总电阻变大,总电流变小,由于电流表最大可为0.6A,且R1中的电流不变,
则R2中的最大电流I2′=I′-I1=0.6A-0.1A=0.5A,此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R2′=
=12Ω.
答案:
0.3;60;12Ω.
模块二
电路动态分析之范围计算
例题精讲
【例5】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设电源电压不变,灯L电阻不变.闭合开关S,在变阻器滑片P移动过程中,电流表的最小示数为0.2A,电压表V的最大示数为4V,电压表V1的最大示数ULmax与最小示数ULmin之比为3:2.则根据以上条件能求出的物理量有(
)
A.
只有电源电压和L的阻值
B.
只有L的阻值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C.
只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D.
电源电压、L的阻值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电灯L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流表测电路电流,电压表V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1测小灯泡L两端的电压.
⑴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I=0.2A;
此时电压表V的最大U2=4V,电压表V1的示数最小为ULmin;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R==20Ω,
灯泡L两端电压:ULmin=IRL,
电源电压:U=I(R2+RL)=0.2A×(20Ω+RL)=4+0.2RL.
⑵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为I′,
此时灯泡L两端的电压ULmax最大,等于电源电压,
则ULmax=I′RL.
①电压表V1的最大示数与最小示数之比为3:2;
,
I′=I=×0.2A=0.3A,
电源电压U=I′RL=0.3RL,
②电源两端电压不变,灯L的电阻不随温度变化,
4+0.2RL=0.3RL,
解得:灯泡电阻RL=40Ω,电源电压U=12V,
因此可以求出电源电压、灯泡电阻、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答案:
D
【测试题】
在如图所示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6V且不变,R1=10Ω,R2最大阻值为20Ω,那么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
)
A.
0~6V
B.
2V~6V
C.
0~2V
D.
3V~6V
考点:
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
当滑片滑到左端时,滑动变阻器短路,此时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示数为6V;
当滑片滑到右端时,滑动变阻器全部接入,此时电路中电流最小,
最小电流为:I最小==0.2A;
此时电压表示数最小,U最小=I最小R1=0.2A×10Ω=2V;
因此电压表示数范围为2V~6V.
答案:
B
【例6】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为滑动变阻器,R1、R2为定值电阻,且R1>R2,E为电压恒定的电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动时,通过R、R1、R2的电流将发生变化,电流变化值分别为I、I1、I2表示,则(
)
A.
当滑动片向右滑动时,有I1<I<I2
B.
当滑动片向左滑动时,有I<I1<I2
C.
无论滑动片向左还是向右滑动,总有I=I1=I2
D.
无论滑动片向左还是向右滑动,总有I>I2>I1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R与R2并联后与R1串联,且R1>R2,
设R1=2Ω,R2=1Ω,U=1V,
电路中的总电阻R总=R1+,
电路中的电流I1=,
并联部分得的电压U并=I1×R并=,
因R与R2并联,
所以I=,
I2=;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为R′时
I1=|I1-I1′|=,
I=|I-I′|=,
I2=|I2-I2′|=;
所以无论滑动片向左还是向右滑动,总有I>I2>I1.
答案:
D
【测试题】
如图所示的电路图,R1大于R2,闭合开关后,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b向a滑动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电流的变化量______R2电流的变化量;通过R1电流的变化量______R2电流的变化量.(填“<”“>”“=”)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与R2并联后与R1串联,
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且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R1两端电压变化与并联部分电压的变化量相等,
I=,且R1大于R2,
通过R1的电流变化量小于通过R2的电流变化量;
由欧姆定律可知,通过R1的电流减小,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变小,通过R2的电流变大,
总电流减小时,R2支路的电流变大,则滑动变阻器支路的减小量大于总电流减小量,
即滑动变阻器电流的变化量大于R2电流的变化量.
答案:
>;<.
【例7】
在图甲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0、R2为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都是理想电表.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V1、V2和电流表A的示数均要发生变化.两电压表示数随电路中电流的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的信息可知:_____(填“a”或“b”)是电压表V1示数变化的图线,电源电压为_______V,电阻R0的阻值为______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R1、电阻R2、电阻R0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V1测量R1和R2两端的总电压,电压表V2测量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⑴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滑动变阻器R1连入的电阻变小,从而使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R0两端的电压变大,R2两端的电压变大,由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可知,R1和R2两端的总电压变小,据此判断:图象中上半部分b为电压表V1示数变化图线,下半部分a为电压表V2示数变化图线;
⑵由图象可知:当R1和R2两端的电压为10V时,R2两端的电压为1V,电路中的电流为1A,
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电源的电压U=U1+U0=10V+IR0=10V+1A×R0
---------①
当滑片P移至最左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阻为0,两电压表都测量电阻R1两端的电压,示数都为4V,电路中的电流最大为4A,
电源的电压U=U2′+U0′=4V+4A×R0
---------------②
由①②得:10V+1A×R0=4V+4A×R0
解得:R0=2Ω;
电源电压为:U=U1+U0=10V+IR0=10V+1A×2Ω=12V.
答案:
b;12;2.
【测试题】
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两电压表的示数随电路中电流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的信息可知:________(甲/乙)是电压表V2示数变化的图象,电源电压为_______V,电阻R1的阻值为_______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压表的使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解析:
图示电路为串联电路,电压表V1测量R1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0时,电压表V2示数为0,此时电压表V1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因此与横坐标相交的图象是电压表V2示数变化的图象,即乙图;此时电压表V1的示数等于6V,通过电路中的电流为0.6A,故电源电压为6V,.
答案:
乙,6,10.
模块三
滑动变阻器的部分串联、部分并联问题
【例8】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间电压为10伏,R0=100欧,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也为100欧,当E、F两点间断开时,C、D间的电压变化范围是________;当E、F两点间接通时,C、D间的电压变化范围是________.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阻的串联.
解析:
⑴当E、F两点间断开,滑片位于最上端时为R0的简单电路,此时CD间的电压最大,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电压表的最大示数为10V,
滑片位于下端时,R与R0串联,CD间的电压最小,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电路中的电流:
I==0.05A,
CD间的最小电压:
UCD=IR0=0.05A×100Ω=5V,
则C、D间的电压变化范围是5V~10V;
⑵当E、F两点间接通时,滑片位于最上端时R0与R并联,此时CD间的电压最大为10V,
滑片位于下端时,R0被短路,示数最小为0,
则CD间电压的变化范围为0V~10V.
答案:
5V~10V;0V~10V.
【测试题】
如图中,AB间的电压为30V,改变滑动变阻器触头的位置,可以改变CD间的电压,则UCD的变化范围是(
)
A.
0~10V
B.
0~20V
C.
10~20V
D.
20~30V
考点: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解析:
当滑动变阻器触头置于变阻器的最上端时,UCD最大,最大值为Umax=
=20V;当滑动变阻器触头置于变阻器的最下端时,UCD最小,最小值为Umin
=,所以UCD的变化范围是10~20V.
答案:
C
【例9】
如图所示,电路中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总阻值为R,当在电路两端加上恒定电压U,移动R的滑片,可以改变电流表的读数范围为多少?
考点:
伏安法测电阻.
解析:
设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左边部分的电阻为Rx.电路连接为R0与Rx并联,再与滑动变阻器右边部分的电阻R-Rx串联,
干路中的电流:I=
,
电流表示数:I′==
,
由上式可知:当Rx=时,I最小为:Imin=;当Rx=R或Rx=0时,I有最大值,Imax=;
即电流表示数变化范围为:~;
答案:
~
【测试题】
如图所示的电路通常称为分压电路,当ab间的电压为U时,R0两端可以获得的电压范围是___-___;滑动变阻器滑动头P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ab间的电阻值将______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填“大于”“小于”“等于”)
考点: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解析:
根据串联电路分压特点可知,当变阻器滑片滑到最下端时,R0被短路,获得的电压最小,为0;当变阻器滑片滑到最上端时,获得的电压最大,为U,所以R0两端可以获得的电压范围是0~U.
由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支路的电阻.所以滑动变阻器滑动头P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ab间的电阻值将小于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考计算题命题区分度评价
最近几年,安徽省中考采用二考合一的形式,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业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选拔性考试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考试,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另外增加物理、化学实验考查和体育加试。其中语文、数学、英语每门学科总分各为150分,物理总分为90分,化学总分为60分,政治总分为80分,历史总分为70分,理化加试任抽一题满分为15分,体育三项总分为30分。在诸多学科中,物理学科的考试内容难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广大考生、家长、授课教师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00年和2011年安徽省中考试题物理计算题的分析和比较,旨在引起广大考生的重视,同广大教师一起探讨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驾驭教材,对命题专家提一点建议。
2000年的计算题主要对物理概念、公式运用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的理解、积累知识的能力的考查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进行考查;而2011年的计算题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推理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基于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的科学探究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查的,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思想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了试题的开放性和选拔性。
200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的分值为29分,2011年为23分,计算题的分值减少6分。两年中考物理的总分皆为90分。
200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考查的内容为力学、热学,2011年考查的内容为力学、热学、电学,增加考查了电学内容。
200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电功率的计算;太阳辐射功率,物质吸热公式、电功和电热关系、吸热效率。2011年中考物理计算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力学中功的计算、机械功原理的应用(推导关系式);速度单位的换算、燃料燃烧热的计算、功率与功的关系计算、毫安表的内阻、电源电压的计算。
试题的难易程度,2000年难易程度呈阶梯分布:易、中、稍;2011年难容易题分值很小,难度大的题分值很多。
考查的知识点与教材的关联度:2000年很紧密,也注重考查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2011年考查的知识点与教材的关联度较小,特别是机械功原理的应用计算在课文中不涉及,而斜面这类机械的效率在初中课文中也未提及;毫安表的使用及其内阻问题更是高中内容,在初中阶段只要求知道毫安是电流的单位,会把毫安与安培单位相互转化就达到要求。同时,笔者认为,仪表要注重考查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数,而考查学生不熟悉的毫安表,且考虑内阻问题,属严重超纲,也超出大多数中学生的思维水平。
能力考查要求:2000年偏重物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的考查;2011年很强的分析问题能力、计算能力、拓展能力。
考生的得分情况:2000年得分较高;2011年得分很低。
学生感受随机调查:2000年计算题难度不大,能做出来。平时有过训练;2011年只做出来一点点,题目看不懂,好像上课没学过。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0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难度适中,题量适中,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在平时教学中能够把握;2011年中考物理计算题让教师感觉:第23题体现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考虑到电流表的内阻,在分析清楚题意后,最好能分别画出两个等效的电路图,并且要列出方程,再进行电学物理量的计算,本题很难,中等以上的学生能做对的也不多。综合来看,2011年的中考计算题,综合性是比较强的,且整体的难度很大,不易得分。
通过对中考试题的分析,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应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教育观念等,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过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新课改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确保物理课堂实现高效的教学,同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身边生活、生产、科技中的物理现象,创设情境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物理课堂课外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与决心
对命题专家们提出几点希望:
1.中考试卷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从物理课程的设置和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应着重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中来。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实际是有相当距离的,不能全部把成人的生活实际当成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考。
2.考试不要怕学生考好了,要怕学生考不好。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升学与毕业考试合二为一,考试题应该考虑到中等和中考偏下学生的水平与感受。
3.一份好的试卷要经过多道程序,严格审查,让中考这样的试卷更加科学地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学生以后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兴趣和动力。在以后的教学检测中,也要充分注意命题的科学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4.就2000年和2011年的中考计算题来看,2001年计算题的总分值下降6分,题量增加一大题,难度增大,学生得分大幅度减少。两年试题的科学性没有问题,2000年的试题考出了学生的自信,而2011年中考试卷把学生考晕了,只有少数学生能力达到,大多数学生只能望题心叹,考难了,超纲了。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范文第3篇
为做好20**年度全市会计电算化初、中级培训和考试工作,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培训管理
20**年度会计电算化初、中级培训和考试继续坚持考培分离,要求举办会计电算化初、中级培训的单位,依据我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会计知识培训管理办法〉的通知》所规定的条件,可向我局进行备案。各会计电算化培训单位,应严格按照培训大纲、内容、课时和管理的各项要求组织培训,确保培训质量。
二、培训教材
20**年度会计电算化初、中级培训教材不变,初级教材为《电算化会计基础教程》,中级为《新编会计电算化中级教程》。考试命题不超出培训教学大纲和教材、习题集的内容及范围。
三、考试方式、题型和成绩查询
(一)会计电算化初级考试由我局统一组织,实行网络无纸化统考。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判断、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四种题型。
(二)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实行笔试统考,试题类型包括客观题(约占70%)和主观题(约占30%)。
(三)会计电算化初、中级考试成绩将直接在互联网上公布,各培训单位和考生可直接上网查询(联系电话:*******)。
四、考试报名
20**年度报考会计电算化初、中级考试,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报考者在规定时间内登陆,按要求填齐、提交本人相关资料,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由报考者负责。
完成网上报名后,由报考者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近期小一寸免冠照片1张(用于办理合格证书)、网络报名序列号和考试费65元/人,就近到区、县级市财政局的现场报名确认点进行资料核实、数码照相(用于准考证)、交纳考试费、确认考试报名。
各区、县级市财政局在现场确认工作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报名资料汇总后上传我局,同时按照考试考务费的75%上缴市财政局考试考务费。各区、县级市财政局预留的考务费应专项用于考试报名、考场租赁、监考、试卷保密等考试费用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考前两周内,考生可自行从册络上自行打印准考证。考试结束一个月之后,我局将在网站公布成绩。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可凭本人身份证到原报名点领取相应考试的合格证书。
五、时间安排
会计电算化初级考试由我局统一组织,委托广州财政学校承办具体考务事项。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考务工作委托广州财政学校培训部统一安排,黄埔、花都、番禺、萝岗区及从化、增城市设置考点,我局派员监督。具体考试时间安排如下(如有变化,另行通知):(一)会计电算化初级考试(节假日不休息)
六、收费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范文第4篇
一、应用热量公式直接计算
此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理解热量公式中的“温度”。在热量的计算中,“温度”有三个含义,即初温、末温、变化温度,例如:金属块的温度从20℃升高80℃,“升高”与“升高到”的含义是不同的。“升高”的含义是表示物体在初温的基础上温度升高了多少,它等于末温与初温之差,即变化的温度;而“升高到”却表示的是物体吸热后的末温。做此种习题时应将二者的区别讲清楚,避免出错。
二、(a+水)吸热,(放热)计算
此种类型的题目,由于辨别事物时容易出现,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遗漏a物质也放热,吸热,在练习中应强调这一点。
三、热量计算中的利用率
例如:热水器采用电加热方式工作时的效率为70%,要使120千克的水由15℃升高到45℃,消耗的电能是多少焦耳?在分析时,如果把70%作为η=70%处理,恐怕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在遇到这种问题时,让学生先理解谁是有效利用的能量,谁是总能量,再将其与百分数写成关系式,即总量×效率=利用量,作为其中一个已知条件使用,学生则能很容易的根据这一已知条件,找到求未知量电能的公式W电=Q水/70%,求出Q水吸收,电能即可求出。
四、热量计算中的混合问题
例如:要配制m=10kg,t=60℃的温水,现有足量的t1=15℃的水和t2=90℃的水,则应各取多少千克相混合而成?(不计算热量损失)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
1.要分清吸热物体和放热物体;
2.混合温度即是吸热物体与放热物体的末温;
3.计算公式为Q吸=Q放。
将以上3个问题弄清楚,此问题则可以轻松解答。
五、注意“1标准大气压”的条件限制
在热学计算中,要特别注意1标准大气压的条件限制。在此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水,吸收一定热量后,末温最大为100°C,因为水沸腾后,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计算有此条件的问题时,必须对所得结果进行检查。末温高于100℃则是错误的,变化的温度应用100℃减去初温;末温低于100℃则计算无错,因为有水吸热后没有达到沸点的情况。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范文第5篇
近几年来在初中物理考试中计算题的学生的得分越来越低,经过调查研究,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淡化了物理思维的训练,缺乏必要的变式练习,学生在日常学习时只注意到浅层次的认识,只做到表面的理解,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对,学生对解题没有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因而就出现课堂上听"懂"了,课后做不来作业的奇怪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勤练、勤问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习惯和解题方法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题解题能力,其做法是:
1.审题
审好题是解题的关键,概括起来讲就是看懂题目表达的意思,找准对象,选对公式,分析解法。我要求学生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1 要细品题。要求学生解题前要认真仔细看题、读题,记住重要词语,明白题目叙述的物理现象,找准研究对象。弄清已知条件及隐含条件和待求量,以及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或问题情境,知道不变量和变化量。
1.2 要善于画图。要求学生有作图的习惯,要能准确的作图,反应出物理过程和物理模型,把抽象化为形式直观,便于弄清物理量间的等量关系,选准公式进行求解。有时读完题后,物理量间规律并不明显为了增加直观性,因此作图是必要的,如力学题常常要画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常常要加以简化,画它的等效电路图。
1.3 会找出题目中的物理量。学生在解题前把题设的物理量包括已知和未知量用准确规定的符号表达出来,注意脚标区别,避免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混乱而造成错误。
1.4 要能准确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物理现象入手,根据物质性质和规律,明确各物理量之间可用什么公式联系在一起,能够利用已知条件用综合分析法选准公式,分步计算或建立方程求解,探求出待求的物理量。组织好解题的思路步骤,这一步是难点也是重点,学生理不清思路往往无法解题。同时应该具备物理中的数学思维方法,如:①方程(组)法。②比例法。③函数法。④代数式运算比较法。⑤不等式法⑥赋值法。⑦几何法。⑧图像法。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思想方法,如:①直接公式法。②特殊公式法。③估算法。④整体法。⑤替代法。⑥辅助线法。⑦图示法。⑧平衡法。⑨守恒法。还必须具有一些逻辑思想方法,如:①比较法。②顺推法。③逆推法。④归纳法。⑤假设法。⑥比照法。⑦等效法。⑧极端法。⑨简答法。没有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就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好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因果之间的关系不明也就会影响解题的质量。
2.解题
解好题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反应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计算能力,解题习惯的好坏,为此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2.1 要求学生按解题步骤设计出解题的格式,能根据篇幅是采用竖式解法还是横式解法,布局合理,有序。
2.2 要求学生书写字迹要工整,格式图形要美观,准确。
2.3 要求学生有好的解题习惯。要求学生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先要依据性质和规律列出算式,也就是写出公式和变形公式再代入和单位,同时要让单位统一后再代入数值,最后准确计算出结果并代好单位,有问要有答,养成解物理计算题的好习惯,千万不要用纯数学解法,不讲依据。
3.检查
学生做完题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题是否做好了,要做到以下两点:
3.1 要求学生检查依据是否充分,代入的数值是否准确,单位是否统一,计算是否准确,结果是否合理。
3.2 要求学生做完一道题后能够评出本道题应用了哪些知识,哪些公式,反应出哪些物理量的关系,是那些知识的综合应用,突破口在哪里,注意事项有哪些是否有其他解法,自己能否补充条件一题多变,灵活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了一定量的计算题后,要求学生要把题型归类,找出不同知识综合的应用题型以及解法。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吸取教训,以达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4.总结归纳,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初中物理在中考计算中,计算题主要涉及电、力、热三个部分,其中以电学和力学计算为主,电学计算部分有三大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多往往将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滑动变阻器等综合在一起。命题主要在电路变化上做文章通过开关的闭合使电路结构复杂多变、灵活性强。三是解题方法技巧灵活,很多题目往往有几种解法,只要能解答出来就是最好。
力学计算以三大部分为主:一是有关密度的计算。主要命题形式,可以直接计算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可以将固体置于液体中,通过与浮力联系球密度;还可能从密度出发求混合物中某一物质的质量或体积,情景多变,形式很活,层次或难度要求可深可浅。二是有关压强和浮力的计算,形式可能有,如有计算固体或叠加体产生的压强、有液体产生的压强;它与密度知识结合命题,也有与浮力知识结合命题;特别是"改变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计算液体产生压强的变化",在难度上形成了"制高点"。三是有关简单机械的运算,主要联系到的知识有力及其平衡、做功和机械效率等重要知识,出现几率较高的形式为滑轮或滑轮组的使用。 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一定量题目的训练后,要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将一些典型问题条理化、规律化,使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有章可循、有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