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原文(精选5篇)

  • 醉翁亭记原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醉翁亭是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琅琊古道旁的一个亭子,其历史悠久,文化寓意深厚。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此亭便以“醉翁”为名。该亭紧…

醉翁亭是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琅琊古道旁的一个亭子,其历史悠久,文化寓意深厚。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此亭便以“醉翁”为名。该亭紧靠峭壁,飞檐凌空挑出,小巧精致,极具江南亭台特色。其依据欧阳修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而闻名,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抒发得淋漓尽致,该亭因其特有的文化精髓,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醉翁亭作为一处巧夺天工的人工建筑,却积淀出怎样深厚的醉翁亭文化。该文化形成于一个不断积淀的历史过程,其不单单等同于“亭”文化,亭只是该文化的媒介载体形式之一,它以“在乎山水”、“与民同乐”的人本思想为精髓。琅琊山中漫布的诗赋、书法、石刻、建筑等都是该文化的具体载体形式,其涵盖的文化内容相互交融渗透,浓缩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醉翁亭文化。

一个区域文化形象,泛指社会大众对其文化载体的综合感知与印象。醉翁亭文化形象,是指以滁州琅琊山文化的代表醉翁亭为主,依附于现存的诗文、亭院、石刻、建筑、自然山水等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其蕴含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其赋予的“人本”精神思想,笔者愚见,将醉翁亭文化的思想精髓概括为“亭文”文化,园林建筑文化、书法石刻文化。

2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原则

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诸如建筑艺术、古典园林、工艺美术、书法等各种艺术形态,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而文化的归纳与形象的总结,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就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而言,必须依据醉翁亭独特的形象符号、鲜明文化特色、文化的形象设计要坚持历史文脉的延续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虽各有侧重,但在具体的设计中相互促进、协调统一。

符号化是形象设计的造型语言,其特点是以造型表达情感,这种表达手法是纯粹的语言无法企及的。在文化形象设计中,常常采用“标志性、形象性”的符号的方法来表现。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因其以琅琊山中山水、诗文、石刻、亭院建筑等人文景观为基础,提炼极具代表的具体形象,形象符号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化形象的设计必须遵循符号化这一基本原则。

特色是文化的灵魂,醉翁亭文化的形象设计必须以醉翁亭文化独具的鲜明文化特色为依据。在形象定位的过程中,形象塑造是一项战略性的措施,而战略的核心在于营造差别优势,以突出文化的特色。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需要从多方面挖掘其个性,将其特征进行“聚焦”突出,这样既突出其“人本”的文化精髓,又把幽美的自然山水、丰富的诗文石刻、特色的亭宇建筑等优势凝聚到这一特色之中,使其特征都依附于它。因此,鲜明文化特色是该设计应遵循的核心原则。

历史文脉的延续是文化形象塑造的使命。文化之所以形成都是历史延续的产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形象需要逐步地进行更新。在形象塑造中,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除了保护有形的文物古迹,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和发展无形之物――文化内涵。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中,必须延续文化的历史文脉,真正使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3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元素的提炼

醉翁亭文化形象包含着许多印象,而且每个印象均有其独特的特点,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中就有很多载体元素。署名为石上松人的作者将醉翁亭文化归纳为:亭、泉、山、隐、醉、乐、让、艺文化形象;裘新江老师在《醉翁亭文化初论》中总结醉翁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为:园亭文化、山水文化、隐逸文化、醉乡文化、礼让文化等等。笔者通过该文化形象的研究,将醉翁亭文化形象提炼为:亭文形象,石刻形象、园亭形象和一本蕴藏丰富“文化”的书。

(1)以醉翁亭为元素提炼。作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其蕴涵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丰富文化的结晶,而且也记载着跌宕的历史变迁。笔者认为以亭的造型为元素来进行形象定位,通过醉翁亭文化特有的亭文化形象进行设计,才能充分体现醉翁亭文化的形象。

(2)以摩崖石刻为元素提炼。琅琊山中,可谓书法精髓,山中的摩崖石刻汇聚了自唐朝以来的楷、行、草、篆等书法字体,共计三百余块。其中“真、草、隶、篆”碑刻寄居于山中各条古道、古建筑中,构成醉翁亭文化一大人文奇观,直追“书法圣地”兰亭。以石刻为该文化的设计元素,通过石刻的形象符号,侧重字体、图形等符号运用,围绕醉翁亭、丰乐亭、琅琊寺中典型的石刻文化为主体设计。使其承载琅琊山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这一自成风格、自成体系的瑰宝。

(3)以琅琊山的建筑风格为元素提炼。琅琊山中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亭台小巧,独具江南园林特点,但却有醉翁亭、保宋斋、冯公祠等九处景致,互不雷同,整体上相得益彰、气势宏伟。千百年来,南北文化的交融,滁州即形成了独特的南北建筑融合,琅琊山建筑既有江南楼宇的清秀,又有北方建筑的宏伟,凝聚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同时更统一传递着官“梅”思想,即就是没官思想,官民同乐、和谐为民的思想文化精神。建筑与“官梅”融合,作为该文化形象设计的元素。

(4)以书的造型为元素提炼。醉翁亭文化是集诗文、崖刻、碑刻、书画、音乐、建筑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遗产。历史名人感怀时世,赋诗作画;书法爱好者石刻撰写,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建筑艺术家们巧夺天工,醉建亭台楼榭,各种文化形象浑然一体。这样的丰富的文化,只有通过知识的获取才能取得。因此,将醉翁亭文化的总体形象表述为一本正在翻阅的书。

4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意义

信息化社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主导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不仅仅在于保护、传播醉翁亭文化,更重要的是弘扬其和谐为民的精髓。

保护、传播醉翁亭文化。通过对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借用信息平台、塑造醉翁亭文化,将纯熟的地方文化在更大范围内普及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滁州的醉翁亭文化精髓,使其更好的传播。地方文化直接影响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会使“醉翁亭”文化在受众范围和感知度方面达到新高度,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技、旅游乃至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2008.

[2] 邹瑾琳.城市的脸――海报设计实践[J].装饰,2012(5).

[3] 琅琊山志编撰委员会.琅琊山志[J].黄山书社,1989(1).

醉翁亭记原文范文第2篇

今年秋季的一个双休日上午,妈妈带我去了一趟琅琊山游玩。清晨,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好像被清水洗过一样。在驶往琅琊山的旅游大巴上,我和妈妈有说有笑,加上导游阿姨风趣幽默的话语,更增添车内明热闹气氛。从南京到滁州琅琊山的路途并不远,汽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便到达琅琊山下。下车后,导游阿姨领着我们走过古朴的山门牌时,我看见 琅琊山 三个大字苍劲而飘逸,从导游阿姨嘴中得知,这三个字和醉翁亭三个字,都是大文豪苏轼爷爷的真迹,这字真漂亮,苏爷爷不仅写了一手好文章,也写得一手好字。

我们沿看蜿蜒的石板路走着,路两旁是挺拔的参天大树,一棵棵大树像一位位威武的战士,守护着浓荫苍翠的琅琊山,这些大树像披了件绿色大衣,一片连着一片的绿,仿佛把四周的空气都给染绿似的。走了没一会儿,我终于看到了向往己久的醉翁亭。醉翁亭占地1000平方米,整个亭子像一只即将腾飞的白鹤,亭子依山傍水,亭台小巧别致,清澈的溪水声,树上乌儿的鸣叫声,给醉翁亭一种幽静的韵味。

导游阿姨告??我,当年,欧阳修被朝延贬到滁州时,他特别喜爱琅琊山的灵气。经常在办完公务后,他便到山上来游玩。一天,欧阳修和一位和尚下棋,突然天空下起大雨,他和老尚以及在旁边观看下棋的人,被这场大雨浇成落汤鸡。于是,有人提议在这里兴修一个亭子,这样即可以避雨,也前来该处游玩的人提供休息的场所。

不久,当地人在便在山上建了一座亭子,亭子建好后,取个什么好名字让当地人犯了难。一天,欧阳修喝醉洒后来到这里,他醉熏熏地望着亭子沉思一会后,为这座亭子取名为 醉翁亭 ,并写下他那篇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我站在亭子西侧的宝宋斋,望着室内两块石碑上,镌刻的《醉翁亭记》全文。此时,我心中有种想喝酒的冲动,想知道当初欧爷爷是如何在醉酒下,写出这篇传世之作的。

醉翁亭记原文范文第3篇

课例群设计,相对于“单课设计”而言,是对现用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同一种文体的文本集中在一起设计出多种课型构成的一组课例,更关注教学内容的系列性、系统性和梯度性。

通过课例研究,尤其是通过课例群研究,可以使我们切实地了解‘操作课程’的实况,提炼成功经验,发现问题所在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同样,通过课例研究,可以探知语文阅读教学中相对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也可以发现相对低效或负效的教学行为。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语文教材同一种文体下的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的一组课,可以设计成几个课例,构成语文课堂活动板块。课例群的优化设计,可使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积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与连续性。

一、纵向课例群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性

在“纵向课例群设计”中,将初中阶段所有教材中的同一种文体的文本集中在一起,设计出由多种课型构成的一组课例,围绕一个主系列问题向四周发散若干个小问题,理解、解决了这些小问题就可以贯通主问题。王荣生教授说过:“语文知识的重建,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构,是一件踏踏实实的工作。”

例如与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狼》一文类似的课例群设计:

主问题——可以从哪些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子问题:

(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以《狼》为例: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

再以苏教版七年级课文《幼时记趣》为例:从同龄儿童的眼光理解课文脉络;从作者幼年记忆理解课文脉络;从文本叙写的片段理解脉络;从故事的趣味角度理解脉络。

再如苏教版九年级课文《醉翁亭记》:从描写的角度理解脉络;从记叙内容的角度理解脉络;从不同表达方式的角度理解脉络……

(二)从不同的感悟理解课文的脉络

《狼》为例:从对“屠户”行为的感悟理解课文的脉络;从对“狼”行为的感悟理解课文的脉络;从对“故事情节”表达的意义理解课文的脉络;从文本以“叙议结合”的安排理解课文的脉络。

以苏教版七年级课文《幼时记趣》为例:以同龄儿童对幼时童趣感悟理解课文脉络;以作者对幼时留恋的感悟理解课文脉络;从课文内容赋予的童趣童味感悟理解脉络。

再如苏教版九年级课文《醉翁亭记》:从学生对描写美景的感悟角度理解脉络;从阅读者对眼前景物的感悟角度理解脉络;从作者所寄予的人生感悟的角度理解脉络……

这种由一个主问题切入文本理解的课例群设计,即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要求,让学生反复梳理课文的脉络,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性。

二、横向课例群设计——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行为,是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系统中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有意识选择的教育行为,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其价值具有外在决定性、其目标具有外部决定性、教学的主客体之间具有不对等性。阅读教学行为的特征是多面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剖析一个文本,构建一个横向的课例群系统,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以苏教版九年级课文《醉翁亭记》为例,横向设计一组课例群:

主问题——怎样层层推进理解文本主旨?

解读思路:整体感知——梳理知识——赏析研读——拓展延伸

(说明:我们以“赏析研读”这一部分作为课例群设计模块。)

课例1:找出记叙的不同地点(亭外——山中——亭下——宴后)

概括不同地点描写的内容(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辉映声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四时之景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课例2:文本先点出亭,然后写了亭外景、亭中宴,最后写离亭归,都含有“亭”字,能否以“乐”字梳理文本,逐层理解课文?

找出体现“乐”的句子,并加以概括。(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或(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全文因景生乐,由景抒情,欢于万物,乐在其中。

课例3:因乐而醉最自然了,能否都用“醉”字概括文本内容?

概括体现“醉”字的内容(醉翁之意不在酒——醉于山水朝暮四时——醉于与民同乐——醉于内心的乐趣)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愿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醉翁乐”始终贯穿全文,“醉翁”其实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在生活上有一种理性的执着。作者旨在置身于这绮丽秀美、恬静闲适的环境中,尽享和谐生活与山水之乐,尽欢饮宴之乐和与民同乐。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一些转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在课例群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拥有对话性格。这就是‘教学的对话原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对话者”。

中学语文课例群设计,不仅是让教师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例群设计时更注重从学生自身的期待视野出发深入体验文本,展开想象与联想,与文本蕴含的空白与未定点对话,达成视界的融合。

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范文第4篇

24岁进士及第,39岁被贬到滁州的欧阳修为何要以“醉翁”为号?而这一自号又何以会千古传颂,被历史定格呢?《醉翁亭记》中这样写道:“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明一个“醉”字,暗一个“翁”字,遂有“醉翁”之谓。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欧阳修也天真烂漫、醉态可掬。在山光水色中,他似乎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乐境:“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欧阳修在滁州真的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乐境吗?细心的读者或许会记得: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向宋仁宗进《百官图》而遭贬;庆历三年(1045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失败再次被贬,而这两次,耿介正直的欧阳修都上书直言,遂受牵连而接连两次被贬。难道这两次贬官生涯在其心中没有留下一丝阴影吗?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面对小石潭的胜景,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什么使柳宗元愁肠百结?难道与其贬谪经历无关?相比之下,欧阳修就真的那么乐观旷达,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吗?那为何年仅39岁却要冠以“翁”字,而且还“苍颜白发”?

原来欧阳修幼年饱受儒家思想浸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之道已渗透其骨髓,他在逆境中不放弃,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乐观、洒脱、达观,能积极诗意地生活。他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他能忍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干一番事业;他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散发着和谐的光芒。尽管他知晓滁州人并未真正理解他,但他并未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而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份睿智,这份宽容,使得一千年后的现代人也为之汗颜。从“醉翁”这一亦庄亦谐的称号,我们看到了一位先哲是怎样自觉调整自我,自觉提升人生境界的,从而使我们对逆境,对生活,对和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氤氲的云雾霎那间,一道口子被拽开,迸射出团团红晕,浸透了整个山林。无论你多么沮丧、多么烦恼,都会被这温柔的色彩所包容,融你的情感、精神、意志、情绪于那血一样的灿烂之中。在滁州,在醉翁的眼里,他可以收容这么多的美好,他所在的空间竟是如此之博大,自然就不会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愁绪了。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好一幅政治清明的和谐画面。滁州人能享受如此闲适的生活,这都得益于醉翁的励精图治。醉翁看到百姓生活安稳岂能不陶醉呢?写宴酣之乐这一段,重点是一个“乐”字。宴饮的内容体现了乐的性质,吃的是山间现场所捕的鱼加山肴野蔌,喝的是山泉所酿的酒,新鲜而淳朴,这与一般官场的大吃大喝有本质区别。再从席间的娱乐来看,非丝非竹,是射和弈,可能还有赋诗行令的活动,是颇为高雅的。林间鸟雀唧喳相语,婉转鸟鸣之声如百乐齐奏,一派和谐。山间红一簇白一簇的野花,使山泉如彩色锦缎,好不美丽。总之,在这美好的时间,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醉翁没有刻意地修饰。正可谓“琅琊岭头天气爽,香里开新酿,酒不醉人人自醉,水映晴空万里心”啊!

醉翁在滁州的日子虽短,却把心中那份美好情怀留了下来,那诗意的生活,让后人去追溯、去渴望、去解读,无怪乎人们这般赞誉:“翁去九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记原文范文第5篇

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不翻译,有修饰的作用。

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原文翻译:靠近溪边来捕鱼,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

《醉翁亭记》全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是一个“乐”字。文中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作者“乐民之乐”的胸怀,并从侧面显示作者治理滁州的政绩。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