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三国历史人物范文第1篇
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除却历史研究价值外,亦具有建筑学、美学、以及文化观光的价值。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现存的历史建筑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然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状况却着实堪忧。当诸如“梁林故居”之类的名人故居被拆的报道屡见报端时,我们不经需要反思,我国现行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律模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将历史建筑绝对国有能否达到预期保护之目的,能否从公物制度相关理论中寻求到历史建筑保护的新途径?
一、现有历史建筑所有权体系下的保护模式
通过梳理现行立法后,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的历史建筑所有权制度是以国家所有作为原则,以集体与私人所有作为例外。具体如下:第一,历史建筑以国家所有为原则是指,国家通过指定的方式,将古建筑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由文物保护法第五条可以看出,古建筑属于国有,是历史建筑所有权的原则性规定,以文物保护指导性法律明文规定的方式确定下来。对于属于国家所有的历史建筑,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八条的规定,国家通过中央地方两级三层的模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第二,国家对历史建筑既定的所有权采取承认的态度,作为古建筑国家所有原则的例外情形。针对《文物保护法》第五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国家另有规定”的情形,《文物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现有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国历史人物范文第2篇
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以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借助历史道德形象
中学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是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做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准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生身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劳节俭、崇俭反奢;诚实正直、行己有耻,等等。如果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其一,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其二,个人与他人(包括师长、父母、同志、朋友等)之间的关系;其三,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系。任何个体在面对这三种关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处理上述三种社会关系时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却是一致的。这种道德的共性和普遍性,是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基础。除此之外,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在判断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时,还应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道德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道德文明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的三类社会关系,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二、通过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经常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首先要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其丰富的评价材料,既要注意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其次,借用后人和权威的评价,也可以强化已做出的道德评价。有一位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中,经常选取历史人物的纪念楹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纪念楹联,大多出自名人之手,且语言凝重,属盖棺定论的评价之笔,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例如,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照风雨,负死不死终自由/通过这幅名联,概括了秋瑾烈士救国保民的业绩和道德品质,又阐发了“求仁得仁”、“终自由”的人生价值观。
三、凭借历史名人、名言
三国历史人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线 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
据笔者粗略统计,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涉及的历史人物有487人,其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有210人,八年级上、下册有151人,《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有126人(以上均不包括“北京人”“古埃及人”等带群体性的人物)。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各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之中,他们的活动大都与当时、当地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密切,作用也十分重大。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历史人物这条主线,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帝王为主线
人教课标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古代涉及到的封建帝王,自秦始皇开始至清末代皇帝溥仪结束约43人,这些帝王中,很多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进程,象征着每一个朝代的建立、治理、繁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此为主线,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秦朝,以嬴政和胡亥为主线,以“繁荣而短暂”的历史特点为话题,以嬴政与胡亥的所作所为来展开。秦王嬴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胆改革创新,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封建统治。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时代特点,启用法家人士,依法治国,使秦国出现繁荣的局面。也是因为嬴政和胡亥的暴政,繁荣一时的秦朝仅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14年,就在农民起义声中夭折了。同样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两晋、隋朝等历史发展过程。再如西汉王朝:以刘邦(建立)刘恒、刘启(文景之治)刘彻(繁荣)为主线,以“他们为什么能成功”为话题,引导学生独立自学或合作学习。以此类推,其他朝代亦可用同样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还有,初中学生容易混淆帝王及其所处的朝代,为此可做以下归纳:刘汉、杨隋、李唐、赵宋等等,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建立唐朝的人说成刘邦了。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世界史,如苏联:以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为主线,学习其兴衰史;美国:以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为主线,了解美国的建立及繁荣。
学生走进帝王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帝王们的心灵沟通,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以英雄人物为主线
所谓英雄是指:才能勇武过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可见,“英雄”一词原则上属于褒奖性词语,并不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国家性。但“民族英雄”的解释却是: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也就是说,民族英雄是指为本民族做出过贡献和牺牲的人,它具有民族狭隘性和国内不适用性。为此可将英雄分类并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如:军人式英雄――战场上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累立战功之人。项羽、卫青、霍去病关羽岳飞、叶挺、克伦威尔等。民族英雄――指为本国范围内的各民族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林则徐、关天培 左权、赵登禹玻利瓦尔等。政坛英雄――政治舞台上能左右政局、控制上下的人物。孙中山、、、邓小平、、丘吉尔等。
三、其他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形形,有促进历史发展的改革家;有潜心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家;有治学严谨、公正不阿的史学家等等。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分类对比,整合多重内容。特别是在复习课中,对不同人物的取舍、归纳、分类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改革创新的典范人物:商鞅、孝文帝、王安石、邓小平、列宁、日本明治天皇、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等;科学家:张衡、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宋应星、张天佑、侯德榜、袁隆平、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吴晗等;文学家: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关汉卿、曹雪芹、鲁迅、列夫・托尔斯泰等等;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王充、魏源、康有为、柏拉图、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探险家、艺术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等等。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以人带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让他们去主动探究,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的真实世界。所以,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于友西主编. 中学历史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6]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国历史人物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定量评估、定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 G4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2010年12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促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西安作为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对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国家保护评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标准
对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一)保护范围及数量变化。根据申报名城材料,对照检查名城保护范围、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数量及保护范围的变化情况、原因。
(二)历史文化街区。是否依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核准公布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保护范围、核心保护范围的变化情况、原因。
(三)历史建筑。名城城市(县)人民政府和名镇名村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准公布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保护建筑、保护标志设立、档案建立情况。
(四)保护规划制定。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和批准情况。
(五)保护规划实施。在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内,各项建设活动履行规划许可审批、违法行为处理情况。
(六)地方法规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立法权的名城制定相关保护法规,名镇名村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的情况。
(七)国家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下拨的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地方资金配套情况,有关的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项目取得的成效。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工作
西安是一座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西安市政府历来对古城保护非常重视。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都注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尊重历史,坚持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相关要求,对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工作分成定量评估及定性评估两部分。
定量评估
定量评估工作相对简单,主要是对城市或县城关镇建成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进行统计,确定文物保护单位、其他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及等级,确定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及完整性,落实保护管理措施。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评估工作针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的定量评估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他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子项,按照评估要求对西安的保存文物进行量化统计。
目前,西安市馆(库)藏文物19.1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3万件。西安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89处,市县级230处,文物在册点2944处,其中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荐点西安有6处14个点。
在《2008-2020年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有历史文化街区3处,即在化觉巷清真寺保护区、碑林博物馆保护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北院门(核心保护区约73.4公顷、整个保护区范围224公顷)、三学街(核心保护区约33.8公顷、整个保护区范围约50.2公顷。)明清历史文化街区,增设了七贤庄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
2008年至今已公布的西安市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69个项目。其中:世界级1项,部级7项,省级43项。西安鼓乐已经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第三批推荐名单(包含28个项目)正进行公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的名单包含了西安市推荐的传承人。
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评估工作针对历史建筑的定量评估分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两个子项,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共三处,包括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七贤庄历史街区。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市回民聚居区,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文化氛围,是西安传统商业和居住的典型代表。本次规划依据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有关界定将该街区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划为核心保护区。提出保护方法:保护和延续回坊依寺而居、依坊而商的传统布局形态和生活习俗,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回民区的整体生活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促进整个街区的经济发展。核心保护区界限:东至社会路,西至洒金桥,南临西大街,北至莲湖路,含钟鼓楼广场、莲湖公园,规划用地约73.4公顷。建设控制区:东至北大街,西至西安城墙,南至西大街,北到莲湖路,规划用地约224公顷。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街巷的传统空间格局和四合院布局形式的基础上,改善街区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打造以碑林为中心的文化街区品牌。核心保护区界限:东至开通巷以东陕西省黄金家属院界墙,西至南大街,南至西安城墙,北至东木头市、东厅门,规划用地约33.8公顷。建设控制区:东至西号巷,西至南大街,南至古城墙,北到东木头市街以北,规划用地约50.2公顷。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鸟瞰图
七贤庄历史街区是西安在民国时期成片建设居住区的典型代表。重点保护八路军办事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七贤庄近现代民居。核心保护区界限:东至工人文化宫界墙,西至北新街,南至后宰门小学界墙,北至西七路,规划用地约1.6公顷。建设控制区:向东包含革命公园,向西纳入西安职业中专幼儿园、新城区委党校,向南包含后宰门小学和西安市水产公司,向北纳入西七路北低层住宅区,规划用地约19.9公顷。
七贤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平面图
保护管理措施
定性评估工作针对保护管理的措施分为保护规划、保护管理机构、历史建筑建档挂牌、法制建设、保护资金、社会监督六个部分。
目前,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西安市城市规划条例》、《西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批准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08年-2020年)》,市规划部门会同文物等有关部门先后组织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姜寨遗址保护规划》、《汉杜陵保护规划》、《汉长安城保护规划》、《秦阿房宫保护规划》等保护规划。
从《西安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到《大明宫地区保护改造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通过城市展览馆开放、政府网站互动、专家咨询机构、专家决策机制(西安市规划委员会)、保护项目规划方案的公示、实施监督(人大、政协、百姓、媒体)和媒体的宣传,逐步建立起了公众参与的机制。
当前,西安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实施、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正逐渐形成了一套立体的适合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西安市的文物保护经费主要是三个途径:一是市财政拨款,二是省文物局的拨款,三是国家文物局的拨款。省、国家文物局拨款均为省级、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清理发掘的专项补助项目专款专用。数量依据国家财政和项目编制情况而定。市财政除每年固定的文物保护经费350万元外,还有适当的专项补助项目,用于部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和建设。从1999年到2009年,国家、省市投资金额约为17亿。
定性评估
定性评估工作相对较难,需要很客观的对城市的地域历史环境、古城格局、历史风貌进行总结。
西安市已经完成的《西安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和遗址保护规划》,是在分析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工作的目标:以大遗址保护展示为工作重点,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推行依法科学管理,全面提升西安文物保护水平。初步建立大文物格局,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使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相得益彰,向世界展示一个具有东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形象。
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定性评估工作中对历史文化名城要求从城市的地域历史环境、古城格局、历史风貌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
就西安而言,第四次《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扩大到西安整个市域范围,并将市域划分为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南部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带和东南部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四大保护带加以保护。
周代的都城采用《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模式:“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秦代形成了“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城市格局。汉长安城也形成了“连金城其万雉,近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的雄伟气魄,汉长安城安门大街轴线。唐长安城更是创立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形成108个坊和东西两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隋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大明宫含元殿至大雁塔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使得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唐长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成为东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城建设的范本,并影响了后世中国都城建设。明、清时期的西安城仍然采用传统的棋盘路网、轴线突出的城市格局,保持了由钟楼到东、西、南、北城楼的四条通视走廊。建国以后,经过三次总体规划和50多年的建设,西安现仍保留了“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为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
保护和凸显唐长安“六岗”自然形胜:“九一之地龙首塬,九二之地大明宫高岗,九三之地兴庆宫南岗,九四之地东市(今交通大学)高岗,九五之地乐游塬,九六之地唐外郭城东南(今三兆)高岗”。隋唐长安城:在隋唐长安城范围内,保证新开路采取棋盘式格局,并在密度上尽力与隋唐长安城里坊一致;明清西安城:在明清西安城范围内,保持原有街-巷-院的格局、走向、宽度、尺度和名称,新开路应保持与历史路网在肌理、宽度和尺度的一致;西安新城市建设应考虑历史街巷格局的延续和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定性评估工作中对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城市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状态评估三个方面。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从西周丰镐开始(公元前11世纪),历经秦、汉、隋唐,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型。宋代以后西安降格为地方城市,元代奉元城就是在隋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改建的,明初扩建为西安府城,仍保留着隋唐皇城的格局。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囊括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西安是历史上十三朝古都,在老(明)城内重点保护与恢复历史街区、人文遗存,形成“一环(城墙)、三片(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和文保单位、传统民居、近现代优秀建筑、古树名木”等组成的保护体系,合理调整用地结构,改善老城的城市功能,增强老城活力;降低建筑高度,减小建筑密度,保持古都风貌; 疏散老城人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努力改善老(明)城的居住、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逐步改变西安老(明)城“有古城墙而无古城”的局面,构建和谐西安。
结语
当前,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经与西安的现代城市功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等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市民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提升城市价值、改善人居环境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十二五”时期,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应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及具有保护价值建筑(含近现代建筑、民居等)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老城整体保护、古镇古街古村落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域历史及自然景观环境的保护等方面为重点;同时通过落实上位规划、建立制度保障、开展相关公共政策研究等措施加以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大力弘扬西安传统文化,塑造西安城市特色,向世界展现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的多元化风采。
参考文献:
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Z] 2010.
2、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自查报告[R] 2011.
三国历史人物范文第5篇
一、说明历史人物的社会称谓
俗称给历史人物“戴帽子”,即是什么样的人物。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人物大多数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外交家、作家、诗人,等等。如,华盛顿是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美国首任总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简短的一句话,可以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地说明历史人物的社会影响。
二、简述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语、行动来评述他们的是非功过,而简述历史人物应该注意适当的方法。一般采取分段法、分类法。
1.分段法,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进行简述、评价的方法
如,评价华盛顿。独立战争期间,他领导美国人民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杰出领导人;独立后,他主持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联邦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当选美国首任总统,被誉为“美国之父”。
再如,评价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吏治,任用贤能,提倡节俭,注重生产,改革科举考试,注重边疆地区开发,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以致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到衰。
2.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按类别归纳评价的方法
如,评价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文化上: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民族关系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北方威胁。对外关系上: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可用此方法。如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创建北洋水师;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投降卖国,签订《马关条约》等。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全面和片面,偶然与必然,继承和发展等。但是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掌握如下原则: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综合分析;公正客观、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抓事情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