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精选5篇)

  •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12月10日,由华安、博时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分别发起管理的首批三只货币市场型基金获准设立。到2004年4月12日,已经设立的7只货币市场型基金的总份额为430.93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份额的…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精选5篇)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控制方法

货币市场基金,是指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投资对象主要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货币市场工具。

1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12月10日,由华安、博时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分别发起管理的首批三只货币市场型基金获准设立。到2004年4月12日,已经设立的7只货币市场型基金的总份额为430.93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份额的24%。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范围还比较狭窄,暂时设定为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存款和回购协议,但随着货币市场的逐渐发展,此类基金将来可投资于大额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经银行背书的商业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金融工具。从这些投资对象的性质来看,主要特点有:

(1)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基金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是每个基金单位1元。投资该基金后,投资者可利用收益再投资,投资收益就不断累积,增加投资者所拥有的基金份额。比如某投资者以1000元投资于某货币市场基金,可拥有1000个基金单位,l年后,若投资报酬是8%,那么该投资者就多80个基金单位,总共1080个基金单位,价值1080元。

(2)收益率是衡量货币市场基金表现好坏的标准。这与其他基金以净资产价值增值获利不同。

(3)流动性好、资本安全性高。这一优势主要来源于基金所投资的对象的特点,同时,投资者可以不受到日期限制,随时可根据需要转让基金单位。

(4)风险性低。货币市场工具的到期日通常很短,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的平均期限一般为4~6个月,因此风险较低,其价格通常只受市场利率的影响。

(5)投资成本低。货币市场基金通常不收取赎回费用,并且其管理费用也较低,货币市场基金的年管理费用大约为基金资产净值的0.25%~1%,比传统的基金年管理费率1%~2.5%低。

(6)货币市场基金均为开放式基金。它通常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以应付客户的日常赎回。即使在发生较大规模的赎回时,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迅速变现自己的短期有价证券来获取现金以满足客户要求。

2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分析

2.1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风险

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风险是指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必须承受的其外部发生的,非基金本身所能控制的来自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的变更等所导致的市场行情波动而产生的投资风险。

(1)利率风险。不同于投资股票和债券的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货币市场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衡量其表现好坏的标准是收益率,这一收益率通常只受市场利率影响,其收益主要取决于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利率风险也因此产生。一般来说,货币市场基金的盈利空间和市场利率的高低成正比。市场利率越高,其盈利空间越大,反之则收益较低。

(2)资金转移风险。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非常接近银行存款,且收益率一般会超过银行存款,如果设立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可能就会出现转移。如果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基金中不扮演基金管理人的角色,银行的经营业务将受到直接影响。资金转移的另外一种风险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对走势将导致资金的流动。资本追求最大化的收益,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收益出现差异时,货币市场基金就有动力超越有关限制,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不正常流动就会出现,这需要行业自律的提高和监管的强化。

(3)政策风险。这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人的损失,同时也是国内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个特色风险。我国金融体系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最后货币市场基金到底由谁来监管,参与者的范围,政策方面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此外,货币市场基金成立之后的收益直接取决于货币市场本身的发展,货币市场参与者是否足够广泛、投资工具发展是否充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状况、货币政策执行是否具有独立性等,这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而这些因素大都与政策变迁的方向和速度有关。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研究_金融研究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7-9-2014:33:20人:lsy1chj2wdh3

2.2货币市场基金的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由于局部因素造成的风险,是货币市场基金自身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风险,基金本身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避免。

(1)道德风险。货币市场基金实质上是契约的组合,是多数投资者以集合出资的形式形成基金,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投资者选择好基金管理人之后,由于投资者不能直接观测到基金管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基金管理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只是基金管理人的不完全信息,因此,基金管理人随时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即基金管理人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基金投资人的行动。

(2)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企业在债务到期是时无力还本付息而产生的风险。货币市场基金以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工具为投资对象,其中各类不同工商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占其基金投资组合的一定份额。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由于受自身的规模、信誉、业绩和经营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商业票据质量有所不同;某些企业一旦遇到经营环境恶化,经营业绩不佳,净现金流锐减,此时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就存在到期无法兑付的风险。如果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这类资产所占份额较大,必然影响到基金的收益,表现出一定的资本损益风险。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资产持有者按价值出售资产的难易程度。对货币市场基金而言,流动性是指基金经理人在面对赎回压力时,将其所持有的资产———投资组合在市场中变现的能力。基金经理常常面对两大流动性风险:一是所持有资产在变现过程中由于价格的不确定性而可能遭受损失;二是现金不足,难以满足投资人的赎回要求。所以一旦基金出现大幅缩水或投资者集中赎回投资的情况,而基金手中所持流动性资产又不敷支出时,货币市场基金必将面临严重的被动局面。

(4)经营风险。虽然货币市场基金是专家理财,但基金管理者仍然会有投资失误,基金内部监控也可能失灵,这样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将可能存在大幅缩水。因此,基金的收益、风险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投资顾问的专业水平。投资顾问的专业技能及其业绩档案能提供下面一些重要信息:即基金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度能否被坚持;基金对未来的机会或严峻的形势将作何反应;该基金的顾问以受托人方式,按照基金股东的最佳利益行事的可能性。

3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

3.1外部环境的治理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法规制定应当先行,应明确货币基金的设立原则、各方当事人间的关系、货币基金的投资领域、管理原则、分配制度以及违规处罚措施等,特别是要严格禁止货币基金投资股票、中长期债券、房地产以及实业领域。

(2)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工具。众所周知,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对于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当前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货币市场工具仍显单一,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必然会限制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方向,使货币市场基金无法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它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应在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发展货币市场工具。

(3)实施制度创新,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对于降低基金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要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需要市场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和改革。首先,要打破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分割局面,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大企业进入货币市场,以进一步壮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活跃市场交易。其次,引入货币市场经纪商,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3.2内部环境的治理

(1)保持高度的流动性。由于货币基金的投资者可以随时赎回投资或据其基金账户的资产净值予以签发支票,所以基金组合必须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这不仅是指平常资产组合中应保有相应量的现金性资产,更为重要的是应持有必要量的短期国库券。因为能够形成大规模和范围广泛的流通交易市场的是短期国库券,所以国库券已成为仅次于现金的准现金性资产。同时,与持有基金较大份额的投资者经常的交流是得到赎回暗示的重要方法,有的基金采取鼓励大额赎回提前通知和拒绝对利率敏感的投资资金等措施。

(2)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即必须每天公布基金资产的净值与收益水平,允许投资者随时根据各自的需求,按公布的资产净值自由进出货币基金。为此,基金管理人应当与托管银行密切合作,将商业银行的网络作为投资者进出货币基金的窗口。并且,基金账户与投资者的银行资金账户要有顺畅的沟通,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根据需要在两个账户间快速流动。

(3)特别的内控程序。①估价。准确的估价是维持一个稳定的基金净值的重要因素。应定期(每天)估算基金实际市值和按摊余成本法计价得出基金净值,并将偏离度控制在0.5%之内。当发现偏离度超过0.25%之时,基金应该启动应急处理程序,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降低偏离度,如卖出对偏离度贡献最大的品种等;②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和测试分析。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包括计算购买任何证券之后对基金的加权平均到期日(WAM)的影响,同时考虑在证券购买时可能发生的意外赎回。此外,还应对单个证券和投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在发生较大的利率变化时证券价格的敏感性。

目前,我国经济又处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健全,各种金融法规和制度有待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我们必须从观念上重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并积极加以防范,保持基金的收益与风险的同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吴道霞.货币市场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4(3)

3田启伟,马建国.货币市场基金及其风险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2篇

(一)货币市场基金的定义及主要类型

货币市场基金(简称MMF)是指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开放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类型有场内“T+0”赎回型、交易型(货币ETF)、场外赎回型。其中,前两类都属于货币市场基金创新的产物,而通过支付宝、微信等网络方式申赎基金则是货币市场基金在申赎方式上的创新。“T+0”赎回型是指当天赎回货币市场基金,当日即可购买其他证券产品,次日即可取款,这也意味着收益达到定期存款的货币市场基金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可与活期存款媲美。交易型货币市场基金实现了股票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即时无缝对接,在二级市场可以直接买卖货币市场基金,操作流程、资金使用效率完全等同于股票。互联网基金则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特点,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客户端直接申赎基金,操作简单易懂,申购金额低至1元。

(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情况

1.货币市场基金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012年之前,除2008年外,货币市场基金资产净值始终处于3000亿元规模以下,而2012年末净值大涨94%逼近6000亿元,并于2013年再度发力冲至近7500亿元规模。伴随着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不断走高、利率市场化的政策背景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货币市场基金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货币市场基金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基金品种。截至2014年3月末,我国境内91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共发行货币市场基金110只,基金净值为14577.92亿元,是2012年末的两倍多,占公募基金净值比重的42.00%,比2012年末提高22.0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开放式基金主要分为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和QDII。2012年末,净值最高的是股票型基金,货币型基金位列第二,净值为5717.28亿元。

二、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来看,货币市场基金对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均有影响

按照流动性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流动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M1=M0+单位活期存款)、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M2=M1+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对于M0,货币市场基金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同时还兼具安全性和盈利性,基金联名信用卡还具备支付功能,这使得人们尽量减少持有的现金数量,结果就是流通中现金减少。对于活期存款,目前活期存款利率是0.35%,货币市场基金的7天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4%以上,是活期存款利率的十几倍,也超过了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互联网基金的低门槛也为活期存款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方便。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对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会产生影响。

(二)从货币供给模型来看,存款准备金减少导致基础货币规模缩减

货币供给模型M=m*B=m*(C+R+Re),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m是货币乘数,B是基础货币,C是现金,R是法定存款准备金,Re是超额存款准备金。正如前文所述,货币市场基金会降低人们对货币流动性的需求,现金持有量将减少,还会分流部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使得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减少,计提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也减少,即C、R、Re都减少,基础货币B也相应减少。在货币乘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M也随之减少。

(三)从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来看,弱化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力

央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再贷款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三大法宝来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在公开市场业务上,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货币市场工具,那么可能与央行购买债券、商票的行为一致,造成争购的局面。商业银行也可以选择将贴现票据卖给央行或是货币市场基金。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手段影响基础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效力降低。货币市场基金吸引了不少银行存款,导致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基数下降,影响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力。

三、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们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单位净值均值为1元,且波动范围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使用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代表货币市场基金净值。货币供应量有三个层次,但M1和M2则更受关注。基于上述考虑,并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的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两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货币市场基金份额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货币供应量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二)平稳性检验

三个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对货币市场基金份额(HBJJ)、M1和M2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是平稳性检验时通常采取的方法,使用AIC准则。检验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非平稳,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货币市场基金份额(HBJJ)、M1和M2为一阶单整序列。

(三)Johansen协整检验

协整关系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具有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我们将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与货币供应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建立VAR模型

对三个变量的原序列在Eviews中建立VAR模型。根据VAR模型滞后期数的选择标准,遵循AIC和HQ准则,选择滞后期数为2。

为考察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对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将脉冲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设置为十期,得到的脉冲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

首先分析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对M1的影响。短期内M1继续上扬,在第2个月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在第3个月降为谷底,随后缓慢回升,4个月以后影响逐渐消失。这表明,货币市场基金的扰动在短时间内不会对M1造成冲击,但过一小段时间后影响将逐渐显现,对M1具有明显的替代作用。

再分析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对M2的影响。短期内M2继续增长,第2个月时达到阶段性高点,然后经历小幅下降之后趋于稳定。这表明,货币市场基金的扰动对M2的影响程度较小。

(五)结论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是货币政策实现其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传导机制的研究和考察很有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局限性,并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政策思路。

货币政策是不能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来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灵活、畅通。我国的货币政策发挥不够,属于弱效应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机制的的传导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

(一)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层面上的传导问题

1.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体,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主体,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缺乏独立自主性。

首先,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只具有建议和执行的权利,这会增加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阻碍货币政策效用的发挥。其次,央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其发行的货币量还要受商业银行信贷收支状况和财政长期借款、透支的制约。这些因素导致央行对货币的发行缺乏有效的控制。第三,在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中,外汇占款是货币投放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在央行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时,若回收货币的速度不及外汇占款增加的速度时,货币政策就会呈现扩张效应,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减弱。

2.央行监管金融市场的手段缺乏多样性。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监督管理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人民银行一直采用行政手段为主,市场手段为辅的方法。这种方法导致货币市场各主体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变化反应迟钝,进而影响传导机制作用的发挥。

(二)货币政策在货币市场层面上传导问题

货币市场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货币市场结构不健全以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联度不高两个方面。

1.货币市场结构不完整。我国的货币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回购市场、票据市场和拆借市场。经过十几年的金融体改革,我国货币市场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其市场结构仍不完整,功能仍不健全。

2.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联度不高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关度不高,各种金融工具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合理,这种价格的扭曲往往对货币政策效果的产生制约。

(三)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上传导问题

这里只讨论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垄断经营等方面。

1.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权限集中,行政色彩浓厚,盈利动机不强,普遍存在“大企业病”。这些管理上的问题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反应迟钝,限制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发挥。

2.垄断经营。长期以来,政府通过各种行政手段维持了国有银行在银行业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到目前为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总额占行业存贷款总额的70%。在这种寡头垄断市场上,各国有银行的经营策略将会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央行内部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

央行应将目前由总行垄断的各种货币政策和手段分阶段,有层次的分配给各级分行。这样做可以加强基层分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能力,同时,基层分行在执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将货币政策意图更有效的传达给商业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个人,以影响他们的行为。

(二)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策略选择上,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货币场。一是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当前要从扩大货币市场主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同业拆借市场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等方面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建立一个多元化、高效率的货币市场体系。二是适当放宽经济落后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条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货币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使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中介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三)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运行的有效性。自我约束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是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的。所以,必须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参考文献:

1.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笔者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明显特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的深化,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是以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特殊身份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货币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我国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公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这一货币政策目标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就从本质上坚持了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 

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2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我想先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分析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 

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求央行比较强大,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款业务;其二,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求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持续的货币市场和一个规模较大、竞争充分、市场一体化程度高、运作效率高、市场预期良好的资本市场,要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机制;其三,在金融机构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企业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其四,在微观经济主体方面,要求工商企业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居民个人具备较成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微效。这里仅就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做简要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是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专家专门就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分析,他们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入手,根据m-f(mundell-fleming)模型,得出结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大。 

从而进一步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国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准确把握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在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以提高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多地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立主从制度上创新,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15-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04

一、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

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过度才使得流动性过剩,导致过多的流动性追逐定量商品推动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但在有些情况下却并不适用。据许雄奇和张宗益(2004)统计显示,1978―2002年,我国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口径(M0、M1、M2)分别存在6.06%、4.15%、8.59%的超额货币供应,尤其是1997年以后,在M1、M2基数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货币供应年均增长率接近20%,然而这部分超额货币并未引发通货膨胀,反而在1998―2002年间出现了通货紧缩[1]。在我国出现的这种货币供给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完全背离了主流货币理论的经典公式,“超额货币”似乎不知所处的现象,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中国之谜”[2]。

(一)货币外生性

所谓货币外生性就是指货币供给作为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加以决定,其对经济运行和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通过凯恩斯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实现[3]。在现代经济学中,主流货币理论主要是指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二者虽然相互对立,但却在基本理论假设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都主张货币外生性假设。中央银行只要确定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合理货币需求量,然后供给适量货币,货币供需就能实现均衡。因此当货币失衡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政策手段的实施加以矫正。

根据主流外生货币供给理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受制度、偏好等长期因素影响的变量,货币供给的变动必然会通过产出与价格的变动加以反映,从数量上看,一国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应该等于价格水平上涨率与产出增长率之和,即等于物价CPI上涨率与国民收入GDP增长率。由于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货币供应量过多必然推动物价上升,但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时间中却长期存在着超额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反常关系。因此,基于货币供给外生性假定的现代主流货币理论似乎难以解释我国出现的“货币迷失”和“流动性过剩”这两种货币现象。但货币内生性却较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二)货币内生性

所谓货币内生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是由经济运行本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并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行为,而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因此,货币供给量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只能是相对的[4]。较早提出货币内生性的是,1959年英国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发表的《货币体系之运转报告》:“对经济真正产生影响的是包括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试图控制货币的努力会促使经济主体用其他流动性的资产来代替货币,以至于货币政策无法实施,只有对经济中的一般流动性加以控制才是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托宾认为人们会根据成本和收益,在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做出选择,货币同其他金融资产一样,其供给和需求取决于持有该种资产的成本和收益。货币供给受到货币需求以及公众资产组合的优势等因素制约,因而整个金融系统和公众共同决定了货币供给[5]。格利和肖指出,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具有货币创造作用,并且这种非货币金融是在货币当局控制之外。

后凯恩斯货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温特劳布、卡多、拉沃伊、莫尔、明斯基、罗西斯和埃尔利等人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陆续提出了“适应性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和“结构性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他们有的认为货币供给与实际产出水平以及就业有直接关系,而与物价水平只存在间接关系,为了防止信贷紧缩导致灾难性的债务紧缩,中央银行除了满足“交易需求”外别无选择;有的则强调当银行和其它金融中介机构的准备金不足时,主要是通过创新性资产负债管理,即银行贷款创造银行存款,商业银行再根据存款来寻找储备,而贷款又是由具有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决定的,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经济中的贷款量,因此也就无法控制货币存量。内生性货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重新诠释了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行为。

二、货币供给与流动性过剩

2010年,我国官方开始适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站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角度,随着金融创新和发展,履行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传统的金融业统计范畴已经不能涵盖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动和变化,货币供应量指标与产出和物价变动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弱。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等货币创造能力越来越强,各种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和新型融资方式、渠道的诞生大大降低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因此,货币供给“过剩”,主因不是由供给方决定,而是由需求方决定。

(一)货币需求倒逼货币供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货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占比逐年下降,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成为主体,这种货币结构导致货币供求均衡的主导力量由供给转向需求方面,而在需求结构中居民又占绝对主体[6]。从中央银行角度看,这种超额货币供给具有很大的被动性,由于其转化为其他金融资产形式,所以并未对物价造成压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伍志文(2003)通过对货币形态的扩展,认为大量货币在资本市场的集聚是导致我国货币超额供应,进而出现“中国之谜”的重要原因[7];王一萱、屈文洲(2005)认为,我国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上存在信贷资金套利的行为,大量货币通过灰色渠道流入股票市场的可能性是产生“迷失”货币的重要原因[8];易纲和王召(2002)基于所建立的货币政策传导模型,认为在股市存在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会完全转化为商品价格的上升,而会有相当一部分在股票市场上溢出,而我国股市的投机性质所带来的价格“超调”现象加剧了这一不对称性,即使考虑股票价格上升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和产量扩张,货币供给也不可能完全反映到价格和产出的变化上来,因此股市溢出和超调是我国货币“迷失”的重要途径[9]。张杰(2006)则认为,中国的高货币化和货币“迷失”现象具有深刻的政府行为内涵,政府部门对银行体系的运转进行了过多干涉,提供了大量显性补贴和隐性担保,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将高于市场化条件下的最优水平,由此出现在货币数量论框架下的货币“迷失”[10]。审计署的2010年审计公告中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负债约10万亿元,占2010年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的20.9%。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存在大量的银行外其他信用融资,不但数额较大,而且隐蔽性强,难以统计。地方政府融资相较于银行贷款,具有软约束性,容易游离于宏观调控之外。

货币乘数是连接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之间的纽带,主流货币理论主张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基础货币,但对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有限。原因在于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乘数,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则主要取决于银行和居民的行为选择,中央银行不能随意控制。2011上半年,央行连续六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理论上货币乘数相应下降,但实际结果确是货币乘数仍在不断扩大,看起来是信贷投放逐步受到限制,但存款增长率出现持续下降甚至负增长,表现为企业存款大幅下降,直接转向投资或经营领域,居民储蓄存款通过民间借贷途径投向企业或经济实体,形成罕见的“全民借贷”现象,直接抵消了央行的调控效果。另外,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动具有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的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供给内生于经济的周期波动[11]。还有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我国货币乘数呈现出内生特性的结论。

(二)基础货币内生性的表现形式

基础货币的内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再贷款与再贴现的“倒逼机制”上,由于经济转轨时期预算软约束的特征,财政和企业往往患有投资饥渴症并转化为银行信贷的软约束,形成适应性内生货币供给式的“倒逼机制”;二是在债券公开市场操作上,中央银行主动性匮乏,由于适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资产短缺,而中央银行本身债券也不足,难以通过逆回购业务收回基础货币,只能通过投放短期资金的单向操作,同时中央银行还要受到其他银行机构有无反向交易意愿的影响,灵活性和主动权受到一定的束缚;三是在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上,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渐进性的汇率改革条件下,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这意味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基础货币数量成为依赖于外汇市场状况的内生变量。总之,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会扩大货币乘数并使市场流动性膨胀。

三、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

(一)国际金融危机是本次流动性过剩的起因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6月15日,央行一直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加息4次至3.25%,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高达21.5%,但是,通货膨胀依然居高不下。统计数据显示,5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5%,PPI上涨6.8%,5月份CPI的同比增幅已经处于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位,创下34个月来新高。从表面来看,流动性过剩成为本次通货膨胀的主因,但通过实施严厉的调控流动性政策后,通货膨胀趋势并没有减弱趋势。2009年,我国曾一度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4万亿投资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货币政策逐步向稳健转变。纵观这一过程,央行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是迫于经济发展的压力,而收回流动性则是迫于市场价格的压力。近期我国江浙广东一带中小企业经营形势一度下滑,破产公司数量甚至超过金融危机以前,这是在当前流动性依然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复杂性

从中国本轮经济通货膨胀的发生原因看,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自2009年来的货币超发。二是在全球货币量化宽松大背景下,国际贸易收支和汇率等因素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国际商品价格;通胀将通过农产品和工业品链条分别传导到国内;通过贸易和非贸易部门的比价效应,通货膨胀进一步由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扩散,最后引起价格的全面上涨。三是国际铁矿石、有色金融、原油等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所引发的成本推动。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走过“刘易斯拐点”。从实证研究来看,一个经济体在走过“刘易斯拐点”之后,往往伴随着较长时间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快速上涨。由于工业品的价格传导存在着明显的价格黏性,成本压力主要表现在低端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的农产品上,容易引起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随后,劳动成本会通过向终端产品转移而引发整体物价与工资水平的螺旋式上升,最终促使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在整个居民消费领域和工业制成品领域体现出来。

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贷款,当前中小企业生存难度超过2008年。鉴于通货膨胀的严重危害,央行必须做出收缩流动性的宏观决策。首当其中的影响是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如果中小企业出现大面积经营问题甚至破产,势必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为此,央行必须在收缩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和扶持中小企业之间做出妥协,但只要流动性依然旺盛,就必然会加重通货膨胀治理的负担。这实际上体现的是,资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分配的不合理性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了大型国企和垄断性行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本来就举步维艰,抗风险能力差,资金紧张不过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生性是当前我国货币供应增长的主导性因素,而货币超发造就了本轮通胀的流动性基础。由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因素较多,传导机制较为复杂,因此,单纯的抑制流动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蔓延,过于严厉的调控反而会伤及经济的发展,近期大量中小企业的破产甚于金融危机就是例证。治理通货膨胀应当立足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制定协调、有序的长期治理措施,并容忍通货膨胀在一定幅度内存在。一是在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制定银行业信贷投放监管比例,引导更多的贷款投向中小企业;二是切实提高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最大限度的削减市场垄断和行业垄断,除了影响国计民生、危及国家安全的行业之外,鼓励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和竞争,在税收、信贷等诸多方面保证中小企业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三是进一步加大社会信用融资统计和监管力度,尤其要防止银行外信用和融资膨胀,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资金流动性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许雄奇,张宗益.财政赤字、金融深化与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和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1978―2002)[J].管理世界,2004(9):24-32.

[2]李健.结构变化:“中国货币之谜”的一种新解[J].金融研究,2007(1):41-52.

[3]王腾.论货币宏观调控权的实现与货币传导机制的建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38-41.

[4]谢罗奇,胡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J].求索,2005(1):26-28.

[5]黄齐朴.浅析货币供给内生性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6(2):127-128.

[6]伍志文.“中国之谜”――文献综述和一个假说[J].经济学,2003(1):39-70.

[7]王一萱,屈文洲.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连通问题研究[J]深交所,2005(6):37.

[8]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3):13-20.

[9]魏杰,王韧.货币“迷失”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进展与现实抉择[J].经济学动态,2007(1):22-28.

[10]王杰,谢明.中国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吗――基于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