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精选5篇)

  •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普罗米修斯盗火》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描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把人类从没有火种的困苦中解救出来,不惜与主神宙斯为敌,盗取天火的故事,赞扬了他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我设置了中心话题――感悟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然后围绕“普罗米…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精选5篇)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中心话题――课堂对话之抓手

一堂课是否成功在于课堂的话题是否有效。中心话题是核心,是抓手,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普罗米修斯盗火》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描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把人类从没有火种的困苦中解救出来,不惜与主神宙斯为敌,盗取天火的故事,赞扬了他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我设置了中心话题――感悟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然后围绕“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展开教学,牵住文章的主要脉络,进一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推进话题――课堂对话之桥梁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围绕中心话题设置了一些推进话题:“为什么说普罗米修斯很机智?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只有神才会拥有的火种,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然而触犯了天规,被主神宙斯惩罚,他受到了什么惩罚?除了火种,普罗米修斯还把什么带到了人间?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神?”这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能使学生的知识经验更丰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追问话题――课堂对话之支柱

有效的追问能使语文课堂有节奏,有重点,有逻辑,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真正达到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

1.在对比处追问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描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天火后所经受的残酷折磨,这种折磨是宙斯造成的,而赫拉克勒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三个神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普罗米修斯到底忍受着怎样巨大的痛苦呢?课文共描述了两个画面。现在让我们的目光锁定第一个画面,看看哪一个字最刺痛你?透过这个字,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师:尽管如此,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在第二个画面中,哪个字刺痛了你?(生答略)

师:这两个画面的顺序能不能颠倒?

生1:不能颠倒。

师:宙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神?

生2: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心狠手辣。

师:在宙斯的折磨下,普罗米修斯的表现怎样?他是一个怎样的神?

生3:他坚强不屈、无私奉献。

师: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希腊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出示第七自然段)赫拉克勒斯又是一个怎样的神?

课文以反面人物――专制、暴戾、残忍的宙斯和正面人物――见义勇为的赫拉克勒斯来衬托普罗米修斯的光辉形象。普罗米修斯在悬崖上经历的艰难险阻和人类得到火种后的欢欣鼓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普罗米修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以及普罗米修斯不畏、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2.在空白处追问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为了启发学生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我精心设置话题:大英雄普罗米修斯获救后最想干什么?他来到人间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以“普罗米修斯悄悄来到了人间”为开头,写一段话。从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的“烈日暴雨”这个词入手,想象画面:烈日炎炎、暴雨如注、地冻天寒。这一系列追问,有助于树立英雄典型,使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更丰满。

3.在细节处追问

教学鹫鹰每天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的片断时,我先出示鹫鹰的图片,让学生认识鹫鹰,指导学生观察这种凶猛的鸟,问:“它的嘴是什么样的?”“手上蹭破了皮,疼不疼?被小刀划道口子呢?而普罗米修斯呢?”“鹫鹰每天扎进去,扯出来,再扎进去,再扯出来,连着肉带着血。这种痛苦怎么形容?”“这样的痛苦,只需忍受一次,忍受一天吗?”这样在细节处追问,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英雄人物形象的感悟。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2014年4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责成政府确定建设刻赤海峡大桥的融资规模和来源。早在3月19日克里米亚刚刚公投入俄的第二天,普京就迫切表示在克里米亚半岛和俄罗斯间修建桥梁。其实刻赤海峡大桥在历史上曾经修建过。此次俄罗斯修建,不仅是要加强克里米亚和俄罗斯本土的联系,更是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进行包括政治、经济、交通和基础设施在内的多方面国家治理措施中的一个方面。

历史上曾经被建成

刻赤海峡大桥是一条在历史上曾经被建成、损毁,现在又计划重建的桥梁。现在没有桥梁的两岸交通是由汽车渡轮接驳俄罗斯的高加索港和克里米亚共和国的克雷姆港,早期也有铁路渡轮服务,但后来因为技术问题而停办。

刻赤海峡大桥的建设方案最早由纳粹德国军备部长、建筑师阿尔伯特・斯佩尔在二战期间的1943年提出,目的是为了加速德军在高加索战役中进攻苏联。不过在大桥完工前克里米亚半岛已在同年10月被苏联红军解放,苏联接手德军遗留下来的工程完成了全长4.5公里的铁路大桥。1945年2月,苏联代表团经刻赤海峡大桥往返克里米亚参加雅尔塔会议。然而因为大桥桥墩缺乏防波堤保护,1945年2月18日,刻赤海峡大桥即因浮冰陆续撞毁桥墩、损毁严重而被迫关闭。一年后这座大桥被拆除。1953年在其原址处兴建了渡口,由轮渡穿梭两岸运营至今。

刻赤海峡大桥连接的刻赤海峡位于克里米亚东部的亚速海与黑海之间,长41公里,宽4公里~15公里,深5米~18米。除了飞机之外,从俄罗斯本土到达克里米亚半岛而不用途经乌克兰的唯一办法就是跨越这道海峡。多年来,大桥重修计划一直被提起,但却始终只有消息不见行动。在苏联解体后的1994年,甚至提出过海峡隧道方案,这些计划都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2010年4月25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签署修建大桥的协议,同年11月26日两国还就此签订了相互谅解备忘录,但终未动工。随着2014年3月18日克里米亚公投,一边倒的公投结果使得由来已久的建桥计划加快了步伐,如今修建刻赤海峡大桥已经成了俄罗斯一家决定的事情。

今年6月5日,俄罗斯高速公路国家公司总裁凯尔巴克在公司董事会上宣布,一座横跨刻赤海峡的公路和铁路两用大桥,将于三年半内完工,也就是在2018年建成。公司从全部74种设计方案(包括刻赤海峡海底隧道方案)中,最终确定了经过图兹拉岛的海峡大桥方案。落成后的大桥总长7.5公里,将适合于轿车、卡车和公交车及火车行驶。7月31日,俄罗斯克里米亚事务部部长表示,已在发展克里米亚联邦目标纲要中明确将拨款72亿美元建设刻赤海峡大桥。

国家治理的众多措施之一

修建刻赤海峡大桥只是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进行国家治理的众多措施之一。国家治理的前提是政治治理。首要问题是解决克里米亚的俄联邦主体地位也就是归属问题。3月18日,普京和克里米亚共和国议长、总理及塞瓦斯托波尔市市长签署“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入俄条约”。3月21日,完成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加入俄罗斯的所有法律程序,使两地正式加入俄罗斯联邦。4月11日,俄罗斯修订宪法,将克里米亚共和国与联邦直辖市塞瓦斯托波尔市作为联邦主体写入条文。

政治治理的第二个问题是设立克里米亚联邦区,解决克里米亚在俄罗斯国内的行政区归属问题。这样俄罗斯的联邦区(федеральный округ)就由七个增为八个。2014年3月21日普京签署法案宣布成立克里米亚联邦区,其成员包括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两个联邦主体。普京在签署仪式上同时宣布,俄正式着手克里米亚联邦区入俄的改造适应工作。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国家治理,准确地讲,是从这一天开始的。3月31日,普京签署命令成立克里米亚事务部,并任命奥列格・萨韦利耶夫为部长。根据命令,克里米亚事务部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并协调落实有关克里米亚地区发展的国家计划,对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政府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监督。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政治治理的第三件事体现在地方议会选举,进行地方政权建设。9月14日是俄罗斯一年一度的“统一投票日”,全俄80多个联邦主体举行6000多场选举,选出各级地方官员及议会议员。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也举行了议会选举,选举开始前,克里米亚所有主要政党都表达了对俄总统普京的支持。克里米亚选举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9月14日18时,超过45%的克里米亚居民前往投票站投票。根据民调结果,统一俄罗斯党在克里米亚议会选举中获得71.4%的选票。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进行国家治理的核心是经济问题。在乌克兰治理克里米亚时期,克里米亚民生问题严重,所以当地的教育、医疗和工资水平都不如乌克兰其他地方。克里米亚入俄的原因除了当地的俄罗斯民族认同之外,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经济问题。当地人认为入俄之后,工资收入至少要涨一倍,同时今后用的天然气、汽油等价格会比克里米亚继续留在乌克兰便宜。克里米亚公投后,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干脆断水(克里米亚90%的淡水供应来自乌克兰)、断油、断交通。为了解决克里米亚的经济和现实问题,普京在3月19日责成俄罗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尽快把克里米亚的退休金提高到俄罗斯退休金平均水平。克里米亚的平均退休金为每月5570卢布(3月24日,克里米亚共和国宣布正式启用俄罗斯卢布作为其流通货币),而俄罗斯的平均退休金为1万卢布。普京表示,俄罗斯所有公民应享有同等待遇,为此俄罗斯需每年从联邦预算中支出约700亿卢布。俄罗斯已经承诺今年就准备拨款近70亿美元用于克里米亚的方方面面。俄罗斯对克里米亚付出的同时也有收益,可省下为黑海舰队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而支付的高额美元租金,同时还能获得克里米亚宝贵的财产和自然资源。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进行国家治理还体现在交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除了建设刻赤海峡大桥,俄也承诺提升克里米亚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学校、医院、道路、机场、淡水供应系统以及一所大学。

大桥和克里米亚的未来

克里米亚公投入俄是普京精明的地缘战略的具体体现。在乌克兰局势逆转的情况下,利用克里米亚杠杆,普京迅速扭转了不利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格局,将主动权重新掌握到自己手中。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之后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而靠克里米亚回归积聚起来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自然对提升经济不会有帮助,而且俄罗斯每年还要投入过千亿卢布。而在欧美的制裁下,俄股在不断暴跌,卢布则在几个月里贬值30%。俄罗斯今后的经济更是堪忧。俄经济部原本预估2014年经济增长率为2.5%,现预估将远低于1%。

为了克里米亚的未来,8月14日,普京在雅尔塔和国家杜马议员举行会议,专门讨论克里米亚的经济和建设问题。俄罗斯将在克里米亚的旅游、交通和基础设施、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和教育、能源和水资源方面加大投入。普京特别表示:“为整顿克里米亚道路交通,今年从联邦预算中划拨56亿卢布。我们正开始着手落实建设刻赤海峡大桥项目。未来几周内将展开工作。”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整体感知感知内容梳理脉络

阅读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老师的共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要遵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规律,引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因为,人们认识一样事物总是先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观照,获得一种初步的感知,而后深入其理,研究本质,这是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阅读教学亦是如此。

但是在通常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不够重视,常常是一开头就从课文某一自然段入手,一下子沉入对字、词、句的分析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整体综合印象的把握,其思维通道没能顺畅地接通,所以对老师的讲解茫然不知所措,头脑中所留下的印象支离破碎,知识如一盘散沙。这样就很难在更深的层次上去体味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蕴,更达不到“教师、学生、作者”三位一体的境界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它成为阅读教学重要的一个部分,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紧抓课题,初知课文大意。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紧扣课题的特点进行研读,充分挖掘课题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文。

1、质疑课题,答案连缀

用课题质疑展开教学,学生会饶有兴趣地从文中搜寻答案,再将答案连缀,就能够快速的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如教《草船借箭》时,一入课,便让学生看课题质疑,学生纷纷提出“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结果借到了没有?”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迅速感知文本,将上述这些问题答案连缀。此时学生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已经清晰地感知文本内容。

2、补充课题,添加定语

许多文章,题目本身就表明了要着重说明或描写的对象,但说明对象的特征,描写对象的特点单纯从题目上却看不出来。如果采用快速浏览课文,抓住事物特点,在说明或描写对象前添加定语的方法,就能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例如《赵州桥》一课,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初读课文后,我随即让学生补充课题,用上“_________的赵州桥”的句式,说说对赵州桥的初步印象。“雄伟的”、“美观的”、“牢固的”、“设计巧妙的”、“历史悠久的”……各种各样的答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赵州桥有了整体的印象,并为精读课文,深入学习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 梳理关系,了解内容梗概。

有的课文篇幅较长,人物关系较复杂,如果不理清人物关系,往往使学生对课文的人物、事件,云里雾里、张冠李戴。这样不但破坏了课堂气氛,还会冲淡课文的美感,如果能在感知全文时梳理人物关系,学生对文章的梗概也就心中有数。

笔者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发现这篇课文虽然不长,但是里面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根据这一特点,在初读课文时,我让他们说说课文出现了哪几个天神?主人公是谁?他和其他天神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学生交流反馈,黑板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板书:

阿波罗

劝告拿取 惩罚

火神普罗米修斯宙斯

不听 生气

解救

赫拉克勒斯

根据这一板书内容提示,再让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连起来说一说,本文故事梗概便水到渠成——“普罗米修斯为了造福人类,从阿波罗那拿取火种,宙斯知道了非常生气,让火神给他最严厉的惩罚。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劝他交出火种,但是普罗米修斯不听,所以不得不惩罚。当赫拉克勒斯路过悬崖的时候,看见普罗米修斯正锁在悬崖上,他忿忿不平,于是解救了普罗米修斯。”

再如《给予是快乐的》一课,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快到了,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在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并邀请他一起坐车,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对弟弟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在理清文中人物的关系之后,让学生说说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最后再连起来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便一目了然。

以上案例通过理清人物关系的方法,再追本溯源,谈谈发生在这些人物上的事件,就使文章内部繁杂的人物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楚,无需老师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一看板书的人物关系就一清二楚。这种梳理人物关系,了解故事梗概的方法,对于理清课文篇幅较长,人物关系较复杂的课文,的确有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三、 巧用图表,理清文章脉胳。

整体感知,不仅只局限于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是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感、观点等等。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读者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诚情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

1、在阅读教学中,图表以其直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特别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不能一下子看透文章的写作脉络、结构形式、表现手法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份直观性强的表格,借此帮助学生来解决问题。例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我就设计了如下表格:

时间点 风俗习惯

学生一边浏览课文,一边找出课文中的每一个时间点以及其对应的风俗习惯,填写表格。这个过程,学生通过表格自主学习不但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了北京的春节的特点,而且还掌握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表格的作用,可见一斑。

2、除了常用的表格整体感知文本外,还可以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成各种图表,巧妙引领学生梳理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课文大意。例如有我在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结合文本特点,采用了“心电图”巧妙的梳理整篇课文的脉络,同时深刻感受到母亲的感情变化。

师:同学们,母亲愿意让我一个人去看病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一点,拿起笔在书上做上记号。

生:我从“咬着牙”可以看出妈妈其实很不情愿让儿子去,她是狠下心来才让儿子去的。

生:“我的心立刻软了”也能看出妈妈不愿意让儿子去,因为她觉得儿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生:我从“从他一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这句话感受到母亲很不愿意,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顺应错误,寻找教学的新起点

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节日的大街》一文后进行字词听写,批改时竟发现全班共有20来个学生误将“霓虹灯”的“虹”字写成“红”。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非常紧张地来到教室,扫视了一下学生,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老师吃惊地发现咱们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患了眼科疾病——色盲。”顿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满脸着急和疑惑。见学生已集中注意力,我接下去说:“因为昨天老师改作业时发现咱们班一些同学分不清红、黄、蓝等颜色,认为霓虹灯放出的光都是红色的。”随即,我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上“红”字。这时,学生全明白了,脸上露出了释疑后的喜悦。此后学生再也没有写错“虹”字了。

二、放大错误,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意见,乃至错误的回答都是完善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及时增补教学环节,“放大”错误,以拓宽、深化教学目标,使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

教学《林海》一文,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教师马上抓住这一细节,增设了教学环节:让学生比较两个词语的意思,并结合课文让学生想想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差别,最后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秦岭和大兴安岭是什么样的。

三、宽容错误,引发思维风暴

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使我们的教学更精彩,更真实。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六月普罗旺斯的等待 普罗旺斯 微醺在普罗旺斯 醉在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的浪漫 普罗旺斯的慢生活 触摸紫色的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香 普罗旺斯的门户 普罗旺斯的艺术路线 浪漫的普罗旺斯 阳光下的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的芬芳 普罗旺斯的香疗 普罗旺斯的原点 梦里的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的传说 寻访成都的普罗旺斯 密云:北京的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的“爱情买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医学 东南偏南在普罗旺斯的7月独酌 东南偏南在普罗旺斯的7月独酌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侵入一段普罗旺斯式生活

阿尔勒空气中充满了一种微微辛辣的香味,混合着被晒焦的青草芬芳,当地人告诉我,那种特殊的香味就是大名鼎鼎的薰衣草——法国南部最令人难忘的独特气息。

阿尔勒的“南法”性格挺明显的,散漫悠哉,古朴随意,往精细看去,布满点点小情趣。我沿着地势上上下下的小巷和两边颇有历史感的民居走入老城区,游客不多。虽是工作日,但是各种咖啡厅门口和小巷里坐着闲聊的人,我很确定他们不是游客——因为他们带着大狗、说着法语、没有背包,并且一副跟老板很熟的样子……小巷街深处,几乎每一户人家的客厅都可以在门外一览无余,我瞥到书籍、唱片、鲜花、古典色彩的家具,南法乡村生活悠闲舒适的亲切感简直触手可及。

7月的普罗旺斯已有些燥热,但阿尔勒的风里尚有丝丝凉意,只要懂得躲开艳阳,走在荫凉里,温度就会变得舒适。我是个喜欢钻犄角旮旯的人,尤其对那些能感受到本地人生活特色的小店感兴趣。可叹很多南法小镇只卖薰衣草精油和香皂,无法满足我的独特喜好。不过阿尔勒让我过足了“淘宝”瘾,别具匠心的书店、特色古董、小吃店林立,店主热情而有节制地欢迎着每一位客人,你能最生动地感受到法国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有次我被帽子店一排漂亮的白色帽子所吸引,正举着相机打算拍摄,门口收拾东西的胖店主,却慌忙冲我比画了一个“等一下”的手势,然后就消失在了门后。我正打算拍完进去店里说声Sorry,没想到这个法国老人居然戴了一顶店里的帽子又出现在了门边,冲着我的镜头露出一脸微笑。

与所有罗马式城市的广场一样,一个结构标准的市中心小广场出现在阿尔勒的市中心。广场的中间是一座有方尖碑的喷泉,喷泉边上并排坐落着两座有名的建筑,一座是建于16世纪的市政厅,其设计师也是凡尔赛宫的设计师之一,至今这里仍是政府办事机构所在地;另一座则是圣特罗菲姆教堂(?glise Saint Trophime),这座教堂年代更早,建于12世纪,同时这也是普罗旺斯地区最著名的罗马式教堂之一,雕刻精美的教堂大门尤其引人注目。教堂的内部是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混合体,窗户的形状和花式与我们在法国常见的哥特式教堂有比较大的区别。广场忽然传来了欢乐的音乐声和嘈杂的人声,原来我碰巧赶上了当地的一场婚礼。在这个以浪漫著称的国度,婚礼上少不了华美的服饰、鲜花,装饰着白色花球、系着白色大蝴蝶的黑色老爷车载着新娘绕着小广场开了一整圈儿,周围的游客和当地来参加婚礼的人口哨声、掌声响成一片,然后新郎在小花童引领下,接上新娘一起进入市政厅登记宣誓。婚礼热闹的情绪一下子将小镇宁静的气氛冲得荡然无存,广场上散落的每个人都好像成了专程赶来的亲朋好友,我则在喷泉边坐下“围观”,顺便在胖嘟嘟的金发小花童满地乱爬的时候,凑上去逗逗她。 梵高的城依旧在燃烧

7月的正午,金黄色的阳光洒满每个角落,整个阿尔勒飘荡着中世纪的芬芳,我心底爱极了这猛烈通透的光。一路从蔚蓝海岸进发到普罗旺斯的大部分区域,唯独在阿尔勒会感受到日光的“燃烧”——这个小镇遍布着各种黄色:街巷两侧的房屋,商店的橱窗和墙壁,咖啡屋的遮阳布和桌椅,堆砌着不同色阶的姜黄、土黄、柠黄、橘黄,就好像油画板上用画笔一块一块交错铺叠上去的色彩,在阳光里跳跃着。相比之下尼斯的“明黄色”老城更像是一桶颜色泼出来,而希腊沿海城市整洁的蓝白色调就好像是印刷的……与阿尔勒这些黄色相配的,有暗红色的装饰,绿色的浸染,恍然间就像走在油画大师文森特·梵高的笔触中。

梵高在阿尔勒完成了其后期几乎全部重要作品,但在此之前一直处于“不得志”状态,不论是生活还是绘画,都没找到自己的方向。他在一家画店“古庇画行”的海牙、伦敦、巴黎分店做了7年职员,被解雇后在英国一所寄宿学校任职1年,又在多德雷赫特的画店当了1年助理,1878在布鲁塞尔作为传教士进行矿区的传教活动,次年又被解职。1886年好不容易进入美术学院学习,但1个月就退学了(当然,现在看起来没好好上美术学院真是他的福气)。

后来梵高辗转来到巴黎,与弟弟住在一起,其间他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很大的劳特雷克、贝纳、毕沙罗、高更等画家,并与高更成为好朋友。从绘画本身看,巴黎时的梵高也未受到业界和大众的认可,灰暗的色调始终笼罩着他,观感非常压抑。其实梵高毕生只卖出去过一幅画——《红色葡萄园》,据说还是他弟弟为了鼓励他暗箱操作让一个画家朋友买的,并且这幅色彩绚烂的油画也是离开巴黎到达普罗旺斯之后画的。

1888年对梵高和艺术史都是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高更建议梵高南下寻找强烈的色彩,而住在艾克斯·普罗旺斯的塞尚建议他选择阿尔勒,这两位大师最终促成了梵高的觉醒,虽然没有变得富有,但梵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2月,梵高来到阿尔勒,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创作,15个月竟然画了300多幅作品,这真是个奇迹。

能边走路边朝圣艺术大师,观摩艺术经典之作的诞生地,可谓幸运。我沿着阿尔勒城内 “梵高之旅”市内徒步线路,看到每个诞生过名作的地方,都在梵高绘画时的视角位置,摆放着一个专门制作的指示牌,牌子上印着那幅名画和简单的介绍,让观者也能从这个角度一睹现实世界中这个景象的样子。有趣的是“梵高之旅”的路标,是梵高背着油画架正在行走的剪影,这个剪影也拖着长长的“影子”,暗喻着梵高是“追逐太阳的人”。

我顺着指示相继参观了几个著名画作的创作地点,包括《星月夜》所描绘的河岸边,堤坝上的小桥,最后来到梵高住过的小诊疗院,院子内几何图形的花园,依旧维持着原画作的样子。围墙艳丽的颜色吸引着我,一个当地法国老人发现我对此饶有兴趣,神秘兮兮地告诉了我一个“幕后”故事:其实围墙的颜色原本不是这样的——画上的颜色是梵高臆想出来的,或者说这是梵高思想中的颜色。而现在围墙的颜色则是梵高去世并出名之后,按照梵高画作中的颜色重新刷的,因为梵高去世后,慕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但他们看到颜色不符,都来询问是否走错了或者“业主”是否擅自更改了围墙的颜色,所以小诊疗院干脆就按照梵高的画修改了围墙,从20世纪初一直维持到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大概可以算是梵高唯一的室内设计作品了!

坐在小诊疗院的花园里,梵高的作品始终在我脑海里来回“放幻灯”。作为一位仅用37岁的生命就颠覆了传统油画表现手法的大师来说,梵高是大胆而疯狂的,他的每一幅画都富含着深邃的思想,都展现着激情的色彩和绚丽的光线。在他的画中,阿尔勒不仅仅是座宁静漂亮的小镇,更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时而充满童话般的想象,时而又充满了奇幻的色彩,云是旋转着的,风是吹动着的,到处洋溢着阳光的气息。 向左是艺术,向右是历史

阿尔勒既是笼罩在梵高艺术光芒下的艺术之城,又是如“永恒之城”罗马般矗立不朽的历史古迹。一个多小时走下来,发现古城区还真是标准的古罗马城市的形制,以斗兽场和小广场为中心的圆形辐射式城市结构,依照“低丘陵”地势修建的建筑和街道(罗马被称为“修建在七座山丘上的城市”,也是在低丘陵上建设的),只不过所有东西都比罗马小上一圈儿。阿尔勒最早是由凯尔特人建立的,后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疯狂扩张中被凯撒征服,在随后的奥古斯都大帝、君士坦丁大帝时期,阿尔勒得到良好的发展,因为运河的关系这里还曾是西罗马帝国的海军基地,被作为“退休军人定居城市”,有“高卢人的小罗马”之称。10世纪的时候,这里成为勃艮第都城,后来成为王国,直到13世纪才归属普罗旺斯。小小一个阿尔勒竟然有112处法国部级遗产保护景点,其中一部分古迹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之中。这里的圆形竞技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不是因为其宏伟壮丽(再大也大不过罗马的竞技场),而是因为它居然现在还在使用!每逢赛季,这里会举办表演性质的斗牛比赛,一万两千多名观众涌入竞技场为斗牛士欢呼雷动的架势,蔚为壮观。古来斗兽和角斗,今来斗牛和作为古迹参观,一座2000年前的建筑竟能有如此的生命力,怎能不让人慨叹。

更大的惊喜在于我恰巧遇到7月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因为采取的是开放展览的方式,整个小城瞬间变成一个展示摄影艺术的大舞台,厚重的历史和现代摄影艺术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12世纪的小教堂内会展出极其新锐的作品,甚至将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换成了轰炸机以表现和平的呐喊。罗马剧院则进行演示活动,巨大的投影仪将光影斑驳的现代艺术作品投射在古迹上,形成鲜明的反差。咖啡厅和博物馆的小展厅里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他们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在这里进行着交流,桌面上摆满了大家随身带的各种照相机。阿尔勒的居民们则乐滋滋地收集每届摄影节色彩艳丽而又可爱的吉祥物,参加义工或者游客接待工作。阿尔勒以这样的形式使用2000多年前的历史建筑的时候,不由得让我感叹,辉煌的古罗马仿佛并未过去,而今天的这一切仿佛发生在历史当中,阿尔勒神奇地让历史和艺术随时随地地交融在一起。 后记

后来我开着车围着阿尔勒周边转了两天时间,游览了周围的城镇和古迹,但最重要的是想去阿尔勒周边地区找向日葵田。当我终于在高速路上看到了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时,我急忙下了路,奔走了一公里,扎进了向日葵的海洋里。高大的向日葵花在风中起伏着,看着灿烂的花朵,我突然明白,梵高找寻的原来就是这种太阳般绚烂的激情。阿尔勒并非笼罩在大师的光芒下,反而是阿尔勒给了梵高灵感,如果梵高没有来这里,那么今天我们也许看到的依旧是梵高在巴黎时灰暗沉重的色彩,是阿尔勒成就了表现主义的诞生。梵高像太阳般燃烧着自己的思想和生命,在阿尔勒15个月作了300幅画作之后的不久,年仅37岁便辞世而去,那阿尔勒呢,我想说,它已经为我们燃烧了2000多年。

Tips

摄影小贴士

阿尔勒夏季最适合拍摄,每年7月的摄影节会给摄影爱好者带来惊喜,并且夏季的向日葵和郊区已经收割完打成捆的麦秸团也是最美的景致,拍摄时可使用滤镜增强效果。

阿尔勒市内不适合沉重的器材,轻便的单反、微单或旁轴相机比较适合,背个单肩包足以,并且拿出机器的速度也比双肩快,沉重的设备可以放在箱子中寄存在酒店。道路狭窄而倾斜的地方会给架设三脚架带来麻烦,会影响行人。

随时注意,有一部分特殊展览和油画的展示,是不容许拍摄的,请尊重规定。

几个重要景点的拍摄时间

圣特罗菲姆教堂(?glise Saint Trophime)一定要上午去,教堂坐西向东,下午将拍不到阳光照耀的教堂正面。另外教堂内部需要大光圈镜头,不能使用三脚架。

梵高咖啡厅(Cafe Terrace at Night)最好的拍摄时机是傍晚,白天实在拍不出效果。

圆形竞技场的正门外景下午去拍比较好。另外节日时会有夜间灯光,照明效果不错。

吃完晚饭不要马上休息,出去逛逛会很有收获。

扫街拍摄的时候注意考虑道路的倾斜对构图的影像,阿尔勒修建在小丘陵地形上,街道倾斜度很大,而房屋也是依照地势修建。

Tips

1. 嘉德水道桥(Pont du Gard)距离阿尔勒36.5公里,车程40分钟

嘉德水道桥气势宏伟,结构轻盈,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杰作。当年修建它的目的是为了给尼姆输送干净的饮用水。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例如加压泵)的情况下,仅仅靠每公里平均落差20多厘米产生的自然流动,古罗马人靠水道将50公里外的水引入尼姆城,其中,跨越河流的嘉德水道桥是整个输水管线的巅峰之作,近50米高,275米长,全部用巨石建成。上下3层,水在桥的顶层通过,下层供人通行。1985年,嘉德水道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圣雷米(Saint-Rémy-de-Provence)距离阿尔勒24.5公里,车程30分钟

1888年12月梵高在阿尔勒发生了割耳事件,传说是因为跟来访的高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后精神失常而自残。此后1889年5月梵高便住进了圣雷米的精神医院。一年后,1890年7月27日傍晚散步时,梵高用手枪自杀,终年37岁。要想追逐大师的踪迹,圣雷米是必去的地点,精神病院现在已经成为纪念馆,这里记录了梵高最后阶段的生活。另外圣雷米的葡萄酒和橄榄油也都很有名。

3. 阿维尼翁(Avignon)距离阿尔勒38.1公里,车程40分钟

普通人大多知道罗马的梵蒂冈是教皇城,但阿维尼翁也是罗马之外的另一处教都所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由于罗马政教各派别之间的激烈斗争以及世俗君主的介入,教皇安全受到威胁,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和安排下,1309年教皇克雷芒五世决定从罗马迁居到阿维尼翁,于是阿维尼翁成为教皇城。直到1378年格列高利十一世将教廷迁回罗马,这里曾经住过7任教皇。以前的正统派学者认为阿维尼翁教皇是“偏宗”,受制于法国君主,统治黑暗、贪得无厌,但现代史学家则认为阿维尼翁教皇力图改革,实施过扩大传教范围、提高枢机主教团权力、兴办大学等措施,其作为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从客观上,教廷迁址最终导致了后来的天主教教会大分裂,酿成了法意对立的动荡局面。阿维尼翁的教皇城现在是旅游的热点,同时阿维尼翁也是整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值得拿出一天来好好参观。

4. 阿尔勒周边向日葵田和麦田,出城20分钟高速公路旁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大文学研究学派培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