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职业核心能力范文第1篇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想达到最佳效果,课程体系至少要有三个系列: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题课程培养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环境文化建设培养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技能融渗培养体系。三个体系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最佳培养效果。除专题培训外,核心能力的培训还应融渗在各种专业课程之中,贯穿在各种课外活动、实训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应在各种职业场景或环境中开展教学,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1.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题课程培养体系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团队合作、职业沟通、解决问题、自我管理、创新创业、信息处理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些课程列为职业素质课,让各专业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本专业特点、职业需要及教学安排有针对性地选择开设;也可以将这些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不足进行选修;还可以在就业前通过集中实训课的形式进行系统的强化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然,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将上述课程从大一到大三进行系统开设与训练,这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职业核心能力的环境文化建设培养体系对学生来说,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教育环境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熟悉与接受职场环境的熏陶;同时,利用学校内部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校园环境,通过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行为。应把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紧密渗透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3.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技能融渗培养体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除了必须把它渗透在企业认知实习、课程实训、专业实践中外,更要把它渗透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态度培养以及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以进一步达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专业课“推销与谈判”教学中,可通过小组开展的校园推销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可通过小组公关策划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公共课“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在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课堂讨论、演讲等活动对学生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促进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它的培养是一种基于行为活动的训练,其学习的方式非常重要。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绝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讲授,它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够遵循能力训练的基本规律。德国职业教育理论中有“五步教学法”,即“我想学”-“我明白”-“我会做”-“我做了”-“我行了”;美国甲骨文公司甲骨文学院在全球推广的课程“数据库项目”中每节采用五步教学方法,即“我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告诉我,演示给我看”-“尝试它,解决它”-“作业”。这些教学方法都能帮助学习者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和训练。参照以上教学法,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职业核心能力明确为行为目标,进而转化为课程内容;如何将课堂教学情境化,融入职业元素;如何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行为习惯。所以,“体验式”教学应该成为首选,通过设计贴近或者真实职业情景的项目,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与热情,让学生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感悟,进而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体验式”教学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手段,一切教学活动都建立在积极、主动、快乐的教学氛围基础上,最终使学生在体验中认知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通过具体工作任务,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理性地审视个人能力结构中不足的方面,进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课程目标方面,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而是以能力点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最终目标。(2)在教学设计方面,整个课程要突出以职业情境为条件,采取项目为主的动手能力训练,明确一个或数个综合性项目,以项目带动教学,让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在项目的选定上,最好是真实的活动,内容既要尽可能覆盖该模块所有能力点的训练,又要贴近学生的专业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既可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又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3)在课程目标设定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要紧密结合所教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职业岗位需求来进行。比如“沟通与协调”这门课程,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制作上,对不同专业要有所侧重。如营销专业的工作案例可以侧重于训练与人交流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案例可以侧重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专业的工作案例可以侧重于训练与人合作的能力。但案例必须是综合的,典型的,其需要展现的能力应该是综合的。(4)在学习环境营造方面,要尽可能寻找或创设真实或仿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各种职业活动的模拟场景中,重组重建自己的行为习惯。同时,注意课堂训练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把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学习课件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使学生能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获悉任务以及查漏补缺,与课堂训练相互补充。如“职业交流技巧”这门课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投资理财专业与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而设立的一门岗前集中实训课。主讲教师在教学中摈弃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运用“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说起来、做起来、学起来。除了必要的基础性知识传授之外,大量通过体验活动进行行为方式的训练。在实训室以全新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课程,通过组建团队、完成任务,使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中作为主体参与、设计、完成了许多项目,学生们在感到新奇、兴奋、有趣的同时也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教材应知应会内容的剖析,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体会、理解、感悟到职业交流的特点方式与困境突破,再通过课上与线上(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QQ)的追踪反馈与交流,使学生养成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了自我提升。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生的帮助者,学生是课程的主角,教师是课程的编导,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是关键。教师通过项目、任务、案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并通过线上多种交流方式答疑解惑,因人施教,进行指导。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情感性、开放性、发展性等特征。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方法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高度投入,而且在课余也安排大量时间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经调查,受过该课程培训的学生,在与人交流、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有明显提高。我们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在收集的185份有效问卷中,98.9%的学生认为就业前进行这种培训非常有必要,减少了自己即将进入职场的恐惧与迷茫;97.8%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新颖独特,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吸引自己;98.3%的学生认为突破了自我,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应用“双结合”评价方式
职业核心能力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职业核心能力是适用于各种职业、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是我国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宿。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职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加大,职业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通过专业调研、校企合作、以及招聘调查等活动,我们发现企业单位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更应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应包括个体具备的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五种职业核心能力。
(一)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它应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为了使劳动者适应组织结构的变革、技术创新和工作过程的持续变化的要求,劳动者必需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往的职业教育过于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对学会学习的能力关注不够,这种倾向必需及时有效地加以改变。
学会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学会学习意味着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广泛的职业核心能力,必须增强学习者的独立学习能力,教育者应促进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其次,学会学习意味着批判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即学生拥有反思能力。对实践和学习进行反思的能力是具有范围广泛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交流能力
交流能力是当今社会劳动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人们需具备运用现代语言和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包括提供口头陈述的能力,比如交谈、演讲、接听电话等方面;提供书面陈述的能力,比如起草公函、提交报告等方面;收集和提供信息的能力,提供建议的能力,建立公共关系的能力,谈判能力,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联系和持续地保持联系的能力等等。
(三)团队合作能力
与人合作技能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迁移性的一种核心技能;是指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
(四)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参与能力,它是指个体做出决定,并为承担职责作好准备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业务的过程和组织机构的能力、理解组织的财政情况的能力、理解组织的行政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事务的能力、理解并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能力、监管的能力、传授和培训的能力。
(五)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是指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际效果的能力。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求学生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然后付诸实施,正确地进行处理。
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的规格、内涵不断变化,日益丰富,“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是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
求职就业是职业人才进入社会或者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社会需要什么人,用人单位重什么?是职业人才就业竞争的关键。2005年3月19日、20日,深圳市举行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大会,600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了6000个用人岗位,对招聘对象提出了聘用的规格条件。从135家企业招聘条件的分项统计看,除了学历和专业等硬件条件外,其他素质要求的条件按每提出一次算一项,总共有5500多个数据,并按基本性质归并为“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两大类。
在“职业核心能力”大类中,依照用人单位提出要求次数多少,其顺序分别为:(1)沟通表达;(2)外语;(3)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4) 分析和解决问题;(5) 组织协调;(6) 创新;(7) 学习领悟能力等等。在“职业道德与态度”类别中,其顺序依次为:(1)团队合作精神、亲和力、性格随和、开朗,谦和、乐意与人交往;(2) 责任心、事业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认真细致;(3) 适应能力强、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吃苦耐劳;(4) 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5) 不断超越、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进取心、自信心、乐观向上;(6) 工作谨慎、自律、组织纪律等。有一些招聘方没有在招聘条件中列明综合素质的要求,它们依据什么标准最后确定入选者呢?深圳达实公司(软件企业)的总裁招人有三关:第一关,人力资源部长,主要看学历与专业;第二关,部门经理,不看学历,只考察应聘者的能力,不问学过什么,只看应聘者适应岗位的能力条件;第三关,总裁,不看学历,也不看能力,他要考察的是应聘者的道德水平、价值观。实质上,十里挑一,就业竞争,最终、最主要的竞争是职业核心能力和作为职业道德目标导向、作为职业态度内驱源泉的价值观的竞争。
(二)职业核心能力和价值观是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和依托
个人进入职场的头3个月或半年是入职的关键期,是用人单位考察录用者实际工作能力和人品的重要时段。2005年4月,有一本让当今“社会骄子”警醒,叫“执教育的人”深思的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出版,该书实录了11位老板、ceo、人事干部所叙述的辞退应届毕业生的缘由,表达了这些老总们“恨铁不成钢”的懊丧和无奈的感叹。这些被用人单位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辞退的大学生,没有一个专业能力不达标,恰恰是“怀揣高贵文凭”,“技术层面上固然是一流”,而其根本原因却是:“根本不了解工作的意义,更别提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常常心浮气躁,把‘踏实、努力、谦虚、耐心’这些最基本的素质忘诸脑后”的工作态度;“没有创新精神和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协调性弱,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有时不单单是人际关系极差,在工作中也必将缺乏必要的世俗热情,不能融于社会”;“对单位的选择、职业的适应性以及求职于该单位的目的、动机等问题茫然不晓”等等。200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6期《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一文中,作者也同样举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事例:重庆理念科技产业有限公司2004年7月招聘了21名大学生,在随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陆续开除了其中的20名,仅留下了一名谦虚学习、踏实干事的大专生。“据公司反映,这些大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高”。这些事例比较典型,反映了我们的职业人才专业对路,但不少毕业生核心能力弱,价值观错位,职业起步就遭受失败。它从反面也印证出:职业发展,价值观是动力,是根本,职业核心能力是基本依托;职业的核心能力和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三)职业核心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依靠什么才能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曾是比尔·盖茨七个高层智囊之一,曾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提供了自己很好的答案。2005年,他写了一本在大学生和职场人士中十分抢手的书:《做最好的自己》,这位让中国大学生着实崇拜的“科技骄子”,以自己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事实,介绍了追寻多元化成功,做“最好的自己”的认识和经验。他认为,人生成功在于六种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发现兴趣、追寻理想、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这六种行为方式来源于六种最重要的人生态度:勇气、自信、自省、积极、同情心和胸怀;而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又来源于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他认为,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环环相连,构成了一个以诚信价值观为核心的“成功同心圆”。
2005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排名第二位的苏商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做客中央电视台,在回答大学生提问“如何取得人生成功”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认为,人生成功有三步:第一步:做事;第二步:做事、做人;第三步:做人。“小成靠才,大成靠德”,这是所有成大事者的基本经验。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让每一个职业人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能幸福地生活。那么,对职业人才规格要有准确的把握,要交给学生“干粮”(专业技能),也要交给学生“猎枪”(核心能力),更要交给学生“指南针”(价值观)。没有干粮,无法上路;没有猎枪,难乎为继;没有指南针,就会方向错位,可能寸步难行。因此,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c].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职业核心能力范文第3篇
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作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德国学者暨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Mertens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革命》中指出,教育不仅要培养具备普适性的,而且还要培养可以为将来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人。至此,“核心能力”的概念在欧美国家引起了极大反响。九十年代,德国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职业核心能力也逐步成为世界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共同目标。伴随着社会变革和工业变革,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然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是世界各国教育界研究的新课题,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更是全新的理论。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是要提高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既懂英语又具有较强商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语商务英语专业要对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以商务为背景,以英语为媒介,以实践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商务英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二、高职商务英语职业核心能力内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如李怀康、童山东、姜大源等开始将国外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介绍到国内,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对相关职业核心能力的概述、培养体系以及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并取得成效。20世纪90年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人的职业能力总体划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在千禧年的第十个年头,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暨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编制成《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测试大纲》,正式提出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依据大纲描述,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去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而取得成功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以及延伸核心能力等。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将培养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设置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同时,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传统职业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同时,一些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并日益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变革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具备本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职业迁移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以及其它基本职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概念。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是个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科学技术进步、适应工作岗位变换以及为创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个体心理特征,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去专业岗位能力以外的基本能力,是劳动者能适应岗位变迁,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广泛迁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职业核心能力乃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技能之外又与之不可分割的能力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中,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可以界定为:满足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发展所必要的复合型、发展型以及创新技能型的人才;在个体职业活动以及职业生涯中除去专业能力以外的、具有职业迁移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三、高职商务英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实践教学为目标,然而,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备,各高职院校缺乏相关文科类专业理论指导,甚至只能模仿理工类专业的实践体系。其后果是所设置的实践性课程与实际操作大相径庭。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课堂方式来实现,教学任务中搭载了很少的实践活动,并且与企业的实际操作要求相差甚远。同时,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结合企业实际的实践性教学开展得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差距。学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很少进行专门的培养或指导。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没有被纳入到实际教学中,基本上没有专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体系中,基本采用量化考核评价学生,没有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查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商务英语的突出特点是知识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体现现实感和实用性,即商务英语与社会和市场需要紧密结合,商务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商务英语教学以商务等学科的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进行有效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能力以及处理跨文化问题的应变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商务英语专业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就应该是:通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职业核心能力基本知识,诸如商务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通过企业实训,将知识内化为涉外商务岗位职业能力;在模拟和参与国际商务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优化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
优化高职商务英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要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深度融合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突出实践教学。构建融教、学、作为一体课堂教学模式,使理论学习与能力训练得到有机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得到有机结合;实施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齐头并轨的原则,突出核心能力培养以及专业能力培养,不断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实训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体系由课内实践(课堂)、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构成。商务英语教学需要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的浸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内实践实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熟悉商务工作流程,进行相应工作岗位整体性训练。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和检验职业核心能力。
3.评价体系。
构建高职商务英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引领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包括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并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坚持考核能力为主的原则。
(三)构建多样化创新性实践共同体
建构主义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可以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真正融入课堂。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的参与,还要请企业家走入课堂,构建“教师、学生、企业导师”为核心的多样化创新性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实训展示以及在课外进行实地调查、参观考察和社会服务等。实践共同体的多种合作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践共同体可以使学习内容得到深化,培养学生形成团队意识与共同体精神,学生由此可以成为学习的建设者、探索者、创造者,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职业核心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培养
一、引言
高校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相关企业的专门性人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单位的用人门槛越来越高,就业压力的提高要求高校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终身的、适用性广的、可迁移且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伴随社会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大,本文将从专业的教学、实训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希望通过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纳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的方式,完善高职学生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加快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能力。
二、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为社会的发展培养输出应用型和实用型的高级能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教育任务。需要指出的是,高深的理论水平以及很强的科研能力并不是高职教育中必须让学生具备的,相对来说,能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高职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课堂的学习就能拥有,需要辅助各种方法来进行开发和培养。
(一)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开设相关必修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职院校渐渐开始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并加设了有关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由于教育部并没有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而且高职院校素以技能培养为主要教学培养目标,所以已经开设相关课程的高职院校并不能使这些人文素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系统和全面,教学效果一般不太理想。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主动进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列入人文素质必修课程中。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放到重点位置上来,并加快推进实际行动的推进。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能够创造价值,反映到职业教育上,就是要高度重视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高职生只有具有足够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才能脱颖而出,发挥自己的价值。高职院校的领导管理阶层应当明确认识到这一点,校内教师也应当积极呼吁和响应相关决策的推进,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早日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尽早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打好基础,为将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要标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和相关制度,指定规范合理的教科书,严格培训授课老师,师资队伍建设一定要达到同等课程的标准。毕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授课教师一定要具备综合全面的知识,除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外,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掌握,而且,此课程授课过程中需要授课、培训和检验相结合,所以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培训和测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师的具体要求还是不低的,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之前有一个严格的遴选阶段,选出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培训,只有在这些教师取得相应的教学资质后才能批准授课,培训不合资质的教师不能授权讲课。
最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应当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时期有规律的安排进行,并有针对性地瞄准相关的就业服务,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将课程考核制度与相关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的同专业认证相衔接,使课程设置紧跟社会需求标准。要知道,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包含多个方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且人与人的个体现状也不尽相同,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循序渐进。笔者建议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划分为三个等级或者阶段,第一学年期间称为初级阶段,进行相应的初级训练,第二学年期间作为中级阶段,进行相应的中级培训,同理,最后一学年进行高级训练,对应时期称为高级阶段。另外,课程的年终检验考核不要仅仅拘泥于学院自身的考评制度,尽可能地寻求当地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的协助。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发展提高自身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争取获得劳动部批准在本校设立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与认证机构,从而能够有效和相关部门联合培训本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能够对学生进行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在内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考核和认证,具体来讲,通过各级认证后方可颁发社会用人单位承认的初级、中级以及高级证书。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相应证书后一定能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上获得帮助和便利,为相关行业的就业准入提供筹码。总之,将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劳动部门结合一定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既使学生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得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又能有效促进学生未来的顺利就业。
(二)高度重视实习实训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旨在向社会输出实用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实践技能训练是高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毕竟很多能力和素质是不能直接从课堂的理论知识吸收中得来的,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训练来逐渐培养。因此,学生应当注重自己在课堂和实习实训上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模拟演练环节,通过模拟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思政课教学的课堂上,可将学生以5人左右为一组模拟现实社会中的企业工作环境,每组选一到两人当企业的领导人员。期间教师可以随机给他们安排公司中出现了某些问题,比如员工内出现矛盾、领导和员工有冲突、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等,然后让本小组模拟他们会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实际问题,最后由教师上升到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层次对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从他们沟通情况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中判断他们是否具备了应有的理论水平,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提高本组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模拟训练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将来的从业环境,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多多亲自动手去实践、探索,必要的时候要加强与同学间的合作。为了给学生提供有保障的实训环境,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进与各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最后可以获得长期的实习基地,保证各项教学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开放性的实验室也是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项目,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的非常合适的场所,可以让学生能够主动实践并创新,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实训基地和实验室这些场所本身就是非常容易产生团队合作需求的,学生在这里锻炼无形中就会培养他们的与人合作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很有利的。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独自发现和解决问题外,还可以给学生分成小组团队,给小组指定一个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部门出现的实际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必须出的合理,要在学生当时阶段的能力接受范围内,然后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或集训时间通过团队内的分工配合认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三、结语
总之,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核心,关乎着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方方面面,是决定学生未来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当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需要尽快推进的决策和任务,而且应当也是各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责所在。目前,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推进,因为它牵涉到高职教育政策的很多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慢慢解决和完善。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以及社会职场对具备职业核心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高职院校会越来越重视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伍学雷.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3(15).
[2]陈学凤.以社团为载体培养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3(32).
[3]熊雯.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生成规律研究———浅谈职业核心能力形成中的产生式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0).
职业核心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职学校 核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53-02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年学生毕业时都会面临如下情况:(1)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毕业,可是能进入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人数较少,而各行各业又急需大量人才;(2)职工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三年甚至五年却仍然不会,即使在许多设备充足的院校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因此,如何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接起来,缓解就业压力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解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目前,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叫法很多,如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但无论“职业核心能力”叫法如何,其实质内涵基本一致,它是指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具有相同性的职业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并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借鉴了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报告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与人交流的能力、数字应用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革新的能力、外语应用的能力。
从职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层面分析,职业核心能力既包括在职业岗位现场直接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又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心等隐性能力。
从职业核心能力活动指向层面分析,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五种能力。
二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对于中国各类各级教育都是适用的,都需要达到的目的。而各类各级教育又有它特定范围的培养目标。1995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会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这类人才一般可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提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演变,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实用人才或适用人才,到应用型人才,再到技术应用性人才和技能性人才,反映了中国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本质认识的不断明确、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肩负起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从事职业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 高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为主线,以实训实习为主要培养途径,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为主要目标。
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后,更主要的是对课程改革模式的构建。在教学实践中,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主要采用的是“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课程模式培养策略。这是一种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研究选择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项目,并将其有机的融入到课程内容的一种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是典型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课程模式的设计上,我们是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带动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课程模式,在课程观、人才观理论方面与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不同,它更重视岗位核心能力结构,整个课程设计将围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展开,把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核心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立足点,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来实施项目。受教育者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最终实现岗位所需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项目的设计则按照“动画工厂”模式构建,集中体现“以校为主、企业为辅、师生参与、项目引入”的教学原则,与此相应,实践教学将依据企业动画创作、制作的组织方式与业务流程,采取“五位一体化”,即工作室与教室一体,实现实训环境“双元化”;教师与师傅一体,体现教学主导“双师化”;学生与学徒一体,使培养主体“员工化”;教学与生产一体,使学习过程“生产化”;作业与产品一体,实现运行方式“市场化”。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钓鱼”的方法,通过培养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实现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