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后感范文第1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见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是《水浒传》中最精采的回目之一。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了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的主题思想。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准确地理解题意,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我以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颇为值得体味、探究。现将对这一题意的种种理解及我的浅陋之见集说如下:
一、省略说。我有幸观摩了上海一位特级教师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这位教师是用设问解题的:“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解释一下课题呢?”学生说:“林教头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老师表示肯定。在这位特级教师看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林教头(在)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的省略。应该肯定,这句补全的话,确是文章所叙故事情节的高度概括。然而,值得商榷的是,纵观古今汉语的语法规范,类似这种省略了句子的主要成分——谓语的用例确实鲜见。对于文章标题的用语,诚然不必苟求合乎语法规范,但如此理解这一题意,充其量,只是把作者的命题看作故事情节的浓缩而已。
二、名词说。许多人认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由三个名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缀连而成的。其最有力的佐证,便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名词说认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马致远的名句在语言表达和意境创造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标题,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林教头”,故事发生的环境是“风雪”之夜,人物活动的处所是“山神庙”。三个名词连用,构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诗的意境。按名词说,原题可改换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据笔者所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乃至高校文科教师,都是“名词说”的赞同者,并依此进行教学的。但只要翻阅一下《水浒传》第十回的回目,就会对“名词说”产生怀疑。《水浒传》第十回的全题是一个对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下句“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是一个主谓句”作为对句,即使不求工对,上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应为主谓句;同时,从语感看,上句中也必须有一个动词。
三、动词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标题,如果是一个主谓句,就应该有谓语动词,而这个谓语动词,就必定是与下句的“火烧”相对应的“风雪”一词。《阅读与欣赏》(广西大学出刊·92年12期)所载《<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题意试解》一文,把“风雪”作为动词来理解,我以为这一见解是颇有见地的。《试解》一文把“风雪”用作动词。理解为“愤怒地雪耻”。“雪”本有动词的义项,作“洗刷”讲。这样,“风”就被看作是“雪”的修饰语。这样理解的独到之处,在于突出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领略了作者命题的苦心,在于突出林冲性格的逆变。然而,把“风雪”看作动词,应该怎样理解其内蕴才更为妥贴呢?《水浒传》第十回原文有这样一段情节:林冲用尖刀先后把差拨、富安、陆谦的头都割下来,插了尖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金圣叹对此是这样评点的:“三个人头,安放得好,又算示众,又算祭赛,又算结煞。”据此,我以为,在林冲看来,陆谦等人干了丧天害理之事,竟然在山神庙前津津乐道,是对山神的亵渎;也是他自己在山神庙这块净土杀人(尽管是该杀该剐的恶人)后,祈求山神谅解他对神灵的不敬。深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题意应是:林教头愤怒地报仇雪耻、疾风般地洗刷下被亵渎的山神庙。动词说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视为工对,而且窥得了林教头的主导性格是安分守已、正直忠厚。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后感范文第2篇
摘 要:伏笔就是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这种写作技巧运用在众多著作之中,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之感。在教学时,以此为切入点又可以增加课堂去趣味性。
关键词:偷听;陆虞侯;解腕尖刀;酒葫芦;大石头;路线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必修五的第一课。开篇第一课显然是重中之重。那么怎么讲好这篇课文?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显然已失去趣味性。于是我选择从小说的伏笔着手,将这篇叙事小说变为侦探推理小说,让学生在寻找线索中生发兴趣。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伏笔都有哪些。
1.“小二妻店中隔墙,有心偷听听不全。林教头庙中隔门,无意偷听听得真。”同样是偷听,小二妻在酒店中偷听一个时辰也没听出门道,而林冲在风雪之夜,却字字听真。何故?之前四人密谋杀人,不敢张扬。而现在,火烧草料场,大事已成,得意忘形,前后心态不一样,必然说话音量也不同。虽说没听全,但听得要处“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若是其他闲言碎语,便没了下文的买刀寻敌。名人笔下无闲文,这正是作者妙笔之处。
2.陆虞侯的出场。这个男二号并没有一早点明,而是行文中间才明确其人。行文之前一直是李小二眼中的“那个人”,让看官猜疑,此人究竟是谁。而到最后林冲揭晓答案:“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侯。”为何?陆虞侯与林冲自幼相交,而且受过林冲的恩惠,现在他不知恩图报反而加害于林冲。昔日的旧友,如金的仇敌,若让别人指出陆虞侯,似乎显得过于草率,只有从林冲口中道出才方显力度。这里既是由林冲将陆虞侯推上舞台,也是由林冲将此人退出看官视线。作者可谓安排的有始有终,文章情节圆满呈现。
3.再看那把解腕尖刀。此刀只在天王堂时出现3次,到了草料场就未曾提及,买刀一事渐渐淡出读者视野。然而行文最后,雪夜杀敌,林冲将花枪搠于雪地,取出解腕尖刀,直挖陆谦胸膛。行文至此才再现此刀。因为此刀专为陆谦而买,只有刀才能近距离的进攻,一解林冲心头之气。而差拨、富安一枪搠死便可以了事。也只有这陆虞侯,定要挖心,看看这奸贼到底长没长心,长得是甚么心!最后林冲夜奔梁山“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只提花枪,未提此刀,更能看出此刀专为陆谦而买,陆谦已死,这刀便失去了意义。
4.酒葫芦。从第7段接管草料场开始,葫芦就一直萦绕着看官视野。那究竟其有何作用?酒葫芦是老军留给林冲的。又因天气寒冷,向了一回火后,仍觉得身寒,便看到酒葫芦,想起老军提起的二里路外的酒馆,于是林冲起身出门,去买酒暖身。然而,买酒回来却看见了大雪压倒草料场。虽文中说是“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然而,没有这酒葫芦,林冲又怎么想到出门沽酒驱寒?恐怕早已经被雪压死。此可谓是“救命葫芦”;此葫芦是专用来装酒的,俗话说:“酒壮英雄胆”,也可能正是有了这几两白酒,才壮起了林冲庙前杀敌的胆魄;我们知道“文人喝酒壮诗”李白一饮,吟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的豁达人生;王翰一醉,诵出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的豪气慷慨。然而,“英雄喝酒壮怀”,林冲虽然没吟出豪情壮志的诗篇,但是他字字真真的道出了:“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为何不直接将陆谦杀死?却要在杀他之前喝道:“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才方显林冲的光明磊落,杀人杀的堂堂正正,塑造了一个英雄的形象。我们再看酒葫芦的拿法。之前是花枪挑着酒葫芦,给人一种逍遥自在、潇洒悠闲的感觉。行文到最后是:“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现在花枪上挑着的不再是安于享乐酒葫芦,而是血淋淋的人头,这给人是什么感觉?凶狠残忍。前后鲜明对比,此时林冲不再对上层统治抱有任何幻想,他只想报仇,用花枪向统治者讨还血债,这时的性格发生了由忍到反的转变。
5.大石头。雪压草料场,无处投宿,林冲只好在山神庙暂睡一宿,明日再作打算。这里写道:“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冲一进庙门便掇来大石头挡门,林冲本意防风御寒,岂不知作者早有安排。若无大石挡门,陆谦等人必将推门而入;若无大石挡门,林冲不会听见三人的密谋;若无大石挡门,林冲也不会觉醒,也就不会有庙前雪夜杀敌。
6.路线。天王堂以东十五里是草料场,草料场以东半里是山神庙,山神庙以东约二三里是酒馆。陆谦一伙人是从天王堂那里来,走的是天王堂与草料场的那段路程,而林冲的活动范围在草料场与酒馆之间。所以林冲两次出入草料场都没有能遇见陆谦他们,可谓作者安排煞费苦心。文章最后写道:“便出庙门投东去”。为何投东?首先,沧州在河北,而梁山泊是在山东,恰是沧州的东部。其次,林冲是从东(天王堂)而来,此时的他,杀了陆谦几人,而且草料场也被烧了,已没有了退路,他只能一路向东,投奔梁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还有很多处伏笔,等待读者去发现。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更深的去发掘文章的趣味性与文学性,希望可以应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景鉴赏;高中语文;小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5-01
风景一直是文学的素材,而有意识地将风景作为自己使命描写的,当属小说。“就小说史而言,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小说,却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将风景看作是自己血肉之躯的一部分。”我们这里所说的风景是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景物的特点等,引领读者进入小说情境,是小说重要的元素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视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梳理为重点,而忽略或弱化对环境描写的鉴赏。尽管小说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比较零碎,但其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它是沟通文本中人物形象与情节的一座桥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入六篇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有风景描写。高中语文教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鉴赏能力,而在小说教学中,鉴赏风景描写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的小说为例,从鉴赏风景描写的方法、意义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在小说教学中如何鉴赏风景描写。
一、鉴赏风景描写的方法
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呈现形式有一整幅的,也有一幅一幅的如连环画的。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其描写的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相应的鉴赏。鉴赏的方法主要有整体鉴赏法和连环画鉴赏法,当然也包括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的鉴赏。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先让学生随着林黛玉的行踪对贾府的环境进行欣赏,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对贾府的奢华有了一个总的印象,也能够很快熟悉文中人物的活动场景。而教学《祝福》时,情节的发展始终笼罩在雪中,对雪的描写共有三处,作者的描写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推进,三幅雪景图就是一套完整的连环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按顺序鉴赏这三幅雪景图,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幅进行鉴赏。
这样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之后,降低了鉴赏的难度,学生通过想象将枯燥的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图画,更容易鉴赏。
二、鉴赏风景描写的作用
风景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参与故事,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环境,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小说时,抓住其中的风景描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
1.深化作品主题。作家在描写自然环境时,并不是客观冷静地“复制”自然,而是带着浓重的主观色彩,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祝福》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写鲁镇的祝福景象,在大雪纷飞的祝福之夜,一边是被压迫的祥林嫂悲惨死去,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在兴高采烈地向神灵祈求来年好运。这里,作者将二者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就将“这会场中吃人,被吃”的惨象裸地撕裂开来,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深化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这个主题。
2.营造故事氛围。小说往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生动描写来创设故事发生的特定情境,从而为作品奠定了基调,有时候作品的格调就是“依仗那些风景的描写而得以生成的”。《边城》中,作者一开始用了大段的文字描绘湘西边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感染了读者,也同样浸润着小说中的人物,翠翠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养着,在这样的氛围中经历了自己甜蜜而又忧伤的爱情。
3.烘托人物形象。风景常常肩负着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的角色。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景进行了三次不同的描写,这些自然风景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每被描写一次,其程度就会加深一层,预示了事情发展的残酷性,也烘托了林冲心情的苦寒和忍耐的性格。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赏析这些关于雪景的描写,就可以让学生跟随小说走进林冲的内心深处,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的冰天雪地之中,为他担忧,为他着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后感范文第4篇
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伏笔和照应,能使文章如风行水上,有助于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水浒》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堪为此手法运用的经典。
该文开篇写林冲遇到酒店李小二以及两人的对话,作为故事情节的一个引子,除了让读者知道林冲是李小二的恩人,这为后文店主人李小二夫妇向林冲通风报信预先埋下了伏笔。特别是:两人的对话还交代了林冲与高俅之间的矛盾,“我因恶了高太尉……刺配到这里。”这一番话看似“闲笔”,实则作者极为用心,这才使后来李小二将酒时只听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就会想到: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加上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闪将进来”、“不叫,你休来”、“低着头也去了”,所以李小二派妻子去偷听这几人的谈话,便引出后文情节,为李小二向林冲通风报信埋下了伏笔,也引出了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寻敌复仇的情节,这把小刀看似一个道具,其实也是林冲最后杀陆虞侯的一个伏笔。行文这样安排情节,可谓肌理缜密,颇具匠心。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就因为有了李小二的通风报信,当管营吩咐林冲接管草料场时,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可以看出林冲心里也起疑心,当林冲去接管草料场,离开天王堂时,“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这一细节描写,为“林冲举手,I察的一枪,先拨倒差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才行的三四步”的陆虞侯“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最后杀陆虞侯”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这一痛快淋漓的复仇过程,也对前边的伏笔做了完满的回应。
可见,正是这种先抑后扬,伏而不发的伏笔艺术,让这一回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的描写,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情节由隐而显,线索清晰,首尾相应,浑然一体。
所谓“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用在此文中再适合不过了。高俅一逼再逼林冲,他派陆虞候追到沧州,通过管营、差拨把林冲从天王堂调到草料场,并预谋纵火烧死林冲。然而最妙是那一场大雪的描写,看似普通,其实正是高潮到来之前的铺垫,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蓄势,也是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雪大天冷,林冲“才觉得身上寒冷”,这时想喝酒驱寒才会到市井去沽酒,也因此发现山神庙。林冲去打酒,一路上“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而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草屋被压垮,这才逼得林冲夜住山神庙。正由于风大雪紧,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就直奔山神庙来避风雪。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阻住了陆虞侯等人进庙,这就为林冲无意中听到陆虞侯等人的谈话引了线,陆虞侯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让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文章借“贼人”之口将谋害林冲的阴谋和盘托出。将文章引向怒杀三“泼贼”的高潮,风雪越来越紧,也暗示着高俅等人对林冲的逼迫越来越紧,这次彻底断了林冲的生路,灭了他的幻想,所以当陆谦等踌躇满志地看着草料场的大火时,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踹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逐步将故事推向高潮。
这些伏笔和照应,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为后面的故事设置线索,构思精巧,不留一点斧凿痕迹。
除了成功地描写了风雪,作者还精心写了“火”,写火有什么作用呢?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偏偏在最怕火的地方不厌其烦地写火。林冲第一次推开草料场的大门,一眼就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这个老军向林冲进行交割时,特地将“火盆”借给林冲;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就坐下生起“焰火”来了。火渐写渐大,作者故意布下一串疑影,使人担心烧掉草料场的火,可能是由火盆引起的。但接着写林冲为了御寒要去买酒,就随手“将火炭盖了”。一路写火而来,到这里轻轻一盖,火在人们心中溘然消逝了。等到林冲买酒回来,见草厅被大雪压倒时,林冲首先想到的不是行李物品,而是担心“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个细节突出地写出了林冲性格精细的一面。短短的一句话中,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完全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了。下文会怎样发展呢?还会与火有关吗?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冲天的大火。可见作者所描写的火,除了有衬托风雪之大的作用。更有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通过火,作者不断地设疑解疑,使情节不断向高潮发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后感范文第5篇
林冲的人物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间有个疾风骤雨式的变化。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优越的地位使他养成了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性格。妻子被污辱,却不敢惹高衙内,他能忍;刺配沧州,被逼得家破妻离,他能忍;董超、薛霸在路上作威作福,受尽辱骂折磨,他还能忍。可是这个人物形象又是怎样完成蜕变,一步步丰满起来的呢?
林冲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差异。他的出身、地位决定了他对黑暗政治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真实生动地表现了林冲性格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首先,他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明知高俅“生事陷害”,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他和李小二说这事时却好像与己无关,心平气和;还主动承认自己是“罪囚”,且冒犯了高衙内,活脱脱一个善良安分、软弱可欺的形象。他后来听到李小二报信,并知晓东京已经派人来陷害自己时,虽很气愤,但“寻了三五日”,也“自心下慢”,刚刚被点燃的怒火就此熄灭,一心要委曲求全。他看守草料场时心有疑虑,还擅自猜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还是听从安排,以期得过且过。他看到草料场的小屋四下里崩坏时,心想:“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正计划安稳过冬,苟且偷生。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他为了御寒,外出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并打算“改日来烧纸钱”。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痴心妄想,这充分说明他心中始终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其次,他正直善良,侠肝义胆,细心缜密,办事谨慎。作为达官显宦,林冲不同于谄上欺下的贪官污吏。他对下层百姓具有恻隐之心,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将官。他在东京时曾“看顾”过李小二,刺配沧州时,担心“玷辱”李小二夫妻,并常“把些银两”给他们“做本钱”,表现了他心地善良、行事侠义的特点。他谨小慎微,做事细致,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进入山神庙,“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他身为禁军教头,刀枪不离身,时刻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表现他细心、缜密的特点。
最后,他刚烈暴躁,嫉恶如仇,机敏果断,决绝反抗。文中借李小二的话“林教头是一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侧面传达出林冲性格的火爆。当他得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机敏地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充分体现了林冲性格中刚烈、嫉恶如仇的一面。当他在山神庙亲耳听到陆虞候等人的恶毒用心――或者葬身火场,或者背负死罪时,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激起他抗争的斗志,忍无可忍的他一扫以前委曲求全的窝囊样,思想性格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大喝“泼贼那里去!”,石破天惊,鬼蜮丧胆,仇敌目瞪口呆;他略施武艺,所向披靡,手刃仇敌,痛快淋漓。这才显出了他的英雄本色。从此林冲坚定地走向了决绝的反抗道路,成为梁山中一员叱咤风云的好汉。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是阅读小说的重点。以上通过对林冲形象的解读,对我们今后回答有关概括小说人物形象题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答好此类题,要牢固树立相关答题观。
1. 整体发展观。小说阅读重在整体阅读,要完整地梳理小说故事的情节,探讨人物行事的动机,把握人物经历的重要事件。围绕林冲的遭遇,课文情节的展开可以说张弛有致、波澜起伏,反映了林冲性格思想的变化过程。路遇李小二是情节发展的开始;买刀寻敌是情节的发展;看管草料场,这是情节的进一步展开;雪夜杀敌,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只有心中有情节,人物活动才有根基。同时,也要了解人物变化发展的缘由,揭示出人物身上内在的矛盾冲突。这样就能准确理解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林冲身上有很多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才使人物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2. 分类分点观。故事性、动作性是普通小说推进的动力。但是人物的故事和动作又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丰富的。路遇小二,林冲展现善良和侠义;初逢对手,林冲愤怒过后又显随性;照看草料场,又表现得细心认真;雪夜杀敌,才露出教头的刚烈性情。形势紧张,林冲的复仇念头占上风;形势平缓,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又占了上风。对这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时更需要把人物的事件分类组合,然后分点表述,才能把握人物的全貌,准确地加以概括。
3. 规范表达观。要善于从文本的具体事例中归纳人物的特点,要善于运用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规范化的语言来表达,切忌贴标签式地为人物画像,而应当有理有据地彰显人物的个性。
练习
阅读《水浒传》的节选,请概括鲁智深的形象。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这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提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背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