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精选5篇)

  • 童诗(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大量诵读积累,厚积薄发。语文课上、诗教课上、社团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同学们多读优秀的诗作来积累语言,让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艺术一点一点地深入学生的心中,以达到虽未从师,却已潜移默化,学以致用的境界。 3.反复品读欣赏,激发兴趣。在学生…

1.推荐优秀童诗,开启智慧。开展诗教必须先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优秀的儿童诗人手。课内外,我积极引导学生读诗,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我鼓励学生借阅、购买圣野、柯岩、金波、鲁兵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作品,订阅各类选发儿童诗的、有一定文学品位的少儿报刊,让儿童诗进入学生课外书的领域中。

2.大量诵读积累,厚积薄发。语文课上、诗教课上、社团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同学们多读优秀的诗作来积累语言,让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艺术一点一点地深入学生的心中,以达到虽未从师,却已潜移默化,学以致用的境界。

3.反复品读欣赏,激发兴趣。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利用校本诗教课、班队活动等,举行诗歌朗诵会、推荐好诗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艺术水平、表现手法等各个角度去欣赏、理解、读懂每一首诗。对诗歌中的个别字眼进行反复研读,仔细品味。这对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热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创设诗意氛围,熏陶启蒙。注重在学生的生活中创造出诗的氛围。例如,用同学们自己创作的优秀诗句布置班级、校诗歌墙等,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诗作品,鼓励其积极投稿。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创作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儿童诗:可以抒情,可以叙述,可以咏物,甚至写童话诗,使创作的儿童诗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点燃创作的激情,倾听花开的声音

1.在诵读感悟中迁移仿写。诗读多了,背多了,学生们的口头语言就变得丰富了,语言中的想象因素也增多了。再加上有了诵读的优秀诗篇打底,他们开始摸索、模仿其中一些诗歌的写作套路进行自我创作。从语文教材中的《乡下孩子》《一株紫丁香》到《水乡歌》《雨后》等诗中,他们懂得了儿童诗的格式;从对表达内容的构思中,明白了诗歌要写什么,怎样写;从学习,吸收和方法的掌握中,他们领悟了儿童诗写作的技巧、特点。

2.在迁移写作中自发创造。最先,学生们只是模仿诗的语言方式,为诗添加另外的意境。熟能生巧后,我开始教他们学会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对话,把它们想象成如同我们人类一样灵动的生物,渐渐地在头脑里形成一张张色彩鲜明的画卷。

3.在激情创作中捕捉诗花。写诗不同于习作,两三行也能是一首诗,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想象和发现就可以了,而学生比成人更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想象,这些又是写诗的必然要素。学生们一首首稚嫩、新奇、纯真的小诗跃然纸上,如《初雪》:

雪花落在了冬青树上/冬青树变白了/它在洗发/满头的泡沫/雪花落在了草叶子上/草叶子变白了/穿上了一件白棉袄/雪花落在了汽车上/汽车变白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

4.在朵朵诗花中精心润色。写诗和写其他文章一样,也要多修改多润色。修改润色的最好办法是朗诵给自己听。听起来不顺,就修改。改得读起来琅琅上口,自己越读越感动,越读越有味,这样就好了。在引导学生自觉修改的基础上,我和大家一起修改润色,典型的修改处说出修改润色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全体写诗的学生受到教益。其间,修改润色的内容包括语言、形象、押韵甚至立意等。这样,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小诗就会尽情绽放。

三、引领倾情的品读,润泽心灵的净土

诗能够对人的精神进行引导、教化,对人的心灵进行熏陶、滋养。通过对同伴创作的儿童诗的赏析、品读,学生由个人心灵的净化、性情的温柔敦厚,进而发展为人与人关系的融合,从而弥漫于家庭、社会以至国家。郑国威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一年级就与诗歌结缘。2004年2月2日,他投到《京江晚报》的一首小诗——《关爱小树》发表了:

别揪小树的头发,别折小树的手脚,难道你没有听到小树在哭诉?假如有人揪你的头发,你会不会因疼痛而忍住?

假如有人断你的手脚,你会不会因伤残而不顾?

叶子还是小树的鼻子和嘴,枝杈是小树的手脚,在阳光下,它们吸进二氧化碳,把新鲜的氧气儿吐,

空中的气是多么清新,人的心情是多么畅舒?

树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为了你我他,请关爱小树!

童诗范文第2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牧童》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童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轻舞飞扬 艺术形式 童诗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76-02

孩子,是最饱含创造与天性的一个群体,他们有天马行空一般的想象,最纯真的童心与情感,有别样的情致与举动,他们是天生的诗人。他们会同情整天工作,不得休息的“太阳公公”;会担心漆黑的夜里,鱼儿在荷叶边睡得是否安好;会好奇天上的鸟儿飞向何方,又是否危险……诸如此类,种种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正是孩子们独有的天赋和优势。这些天分就像一颗颗种子埋藏在儿童的心灵花园,等待教师的阳光、雨露、让它们发芽、成长,那新发的枝桠,不正是轻舞飞扬的童诗!

一、读百家之作,文采飞扬

在广泛阅读、吸收的基础上才能有更为广阔的选择和想象空间。徜徉于童诗原野,不少优秀的中外儿童文学家均在童诗领域做出了较大的成就,他们是真正让童心种花,让童诗之花遍布幼儿心灵的人。李少白、叶圣陶、张秋生、金子美铃,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他们的不少作品都值得用心品味,成人的诗固然不适合儿童阅读,不少儿童的诗却往往会让成人眼前一亮。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金波的《饮一杯月光》、张秋生的童话诗《小巴掌童话》,薛瑞萍、丁云主编的《日有所诵》……无不蕴含了多彩、灵动的童诗作品。要教会孩子写童诗,我们首先应当引导他们多读、多看,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写”与“创作”。

二、做自然之客,诗意土壤

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心境,即使同一个人,往往也会产生全然不同的创作。教孩子写诗,我们不妨带他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生命与清新,尝试将自然的气息融入童诗的创作中。自然界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童诗表象,一草一木,一虫一鱼,都像谜一般地吸引着儿童。教师不妨多组织儿童去郊游、寻找、猜想。捕捉自然的风光与魅力。初冬冒着寒气的红日、池塘深处的咝咝声、蜻蜓翅翼上的纹路、春日田野的油菜花、夏日瑰丽的晚霞、秋天飞舞的落叶……这一切能激起儿童多少神奇的想象啊!当此关键之时,教师再逐步引导孩子用一首小诗将置身于自然的情感、想象表达出来,必将收获更加灵动的作品,锻炼孩子的创作能力和思维。

三、展思维之翼,弥漫芳香

世界中的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体验。童诗的优美,美在其体现的无邪童真,美在其体现的欢快节奏,更特别的是美在其独特的思维。一首童诗,会让我们从心底散发一种心动的感觉,其中表现的想象力我们成人望尘莫及,这就是思维之翼舞动的结果。正如国内著名文学家巴金曾提到“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想象是童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优美诗歌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促进了思维的活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创造了另一种不一样的境界。有了想象,如同诗歌插上了翅膀,灵活飞舞。

在诸多创意十足童诗的熏陶下,孩子们创作的童诗也别具一格。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此精彩的作品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地积累、不断体验、反复创作。历经多年,大量童趣盎然的诗歌,不断开阔孩子们的思维原野。在不断沉积、不断吟诵中,孩子们的思维如同有了翅膀,想象力更富灵性、更具张力。诗意的土壤正是在此酝酿,灵动的火花正是在此绽放,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的方向。

四、营浓浓氛围,诗声朗朗

浓浓的诗作氛围是激发幼儿创作欲望的绝佳途径,要让幼儿自由的放飞思想,展开创造,我们无需营造一个浓浓的诗作氛围。可以是邀请相关人员来学校做儿童文学的讲座,为孩子们拓展、讲述;可以是举行各类童诗的创作比赛,以此激发儿童的创作激情,胜利的成就感更是促进他们主动探究的良好动力;还可以是在学校报刊、班级黑板、学校走廊等等地方布满儿童文学,让童诗之花无处不在,让学校充满儿童创作的气息而成为诗的海洋。当次情形下,在浓浓的童诗氛围中,不仅能更为有效的激发儿童创作欲望和兴趣,也让孩子们的诗作更具天性和自然。孩子们置身于诗的海洋,渴望学习和创作这样精美的诗句,教师适时点拨,解析作品中重叠、疑问、假设、对话、呼告各种方式,在浓浓的诗作氛围中,无形增进孩子写作技巧。

五、结语

当下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科教学都产生了较大转变,这源自于教育目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我们更需要培养饱含创作、思维扩散,且自主实践能力较强的孩子。儿童是他们人生成长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培养、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巧妙运用童诗教学让锻炼儿童的创造与思维,也以此反作用于童诗教学促进他们文学素养的提升,可谓一举数得,这也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需求更好的教育途径,让童诗之花、创造之花,轻舞飞扬!

参考文献:

童诗范文第4篇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可见,人们对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的向往之情,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寥寥数笔,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中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形象,就会浮现在你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有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嬉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范成大在组诗《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乐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许多人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的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儿,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踪迹,在浮萍中留下一道船经过的痕迹。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童诗范文第5篇

明代8岁的小诗人刘溥的《咏沟水》诗云:

门前一沟水,日夜向东流。

借问归何处,沧溟是住头。

唐代的小诗人崔铉《咏架上鹰》云:

万里碧霄终一去,

不知谁是解绦人。

元代的小诗人耶律铸咏《日将出》云:

苍凉海底浴重光,

却与行人指南北。

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来的唐代小诗人缪氏子在《赋新月》中也说:

时人莫道蛾眉小,

三五团圆照满天。

读罢这些诗句,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这些“神童”的生活道路并不是用黄金铺成的,而是充满了荆棘,充满了坎坷,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使自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如五代时期的小诗人李c,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孤苦伶仃,到处流浪。后来被徐温收为养子,改名徐知诰。他知道养子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随时都有被抛弃的可能,正像一盏灯随时都可以被风吹灭一样。于是借《咏灯》为题,把自己埋藏在心底的忧郁和愿望,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意思是说只要主人为他添油剔明,他就要燃烧自己,发出光辉,为主人鞠躬尽瘁。从此果然得到养父的爱怜和庇护,由刺史做到丞相。又由于他改革赋税,发展农桑,得到朝野的拥戴,成了南唐的开国君主。

任何诗歌艺术,都离不开生活的真实,离不开文化的基础。神童诗的艺术成就不可小觑。北宋7岁的小诗人王禹的《咏磨》诗云: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

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王禹家里以磨面为业,他从小跟石磨打交道,所以他能巧妙地把石磨心眼端正、容易转动的两个特点,跟自己眼前的身世和志趣结合起来,不卑不亢地表达了要求外援、改变现状的愿望。

北宋另一小诗人6岁蒋堂所写的《栀子花》云:

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杈。

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也是因为小蒋堂熟悉栀子花,掌握了栀子花的生态特点,所以他能从眼前的白玉般的花朵,预想出未来的黄金般的果实,既是描写栀子花的属性,又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寓情于景,浑然天成。

其他如清代的小诗人黄子云在其《题纸爆》一诗中说:

粉身碎骨非儿戏,

要向人间镇太平。

宋代的小诗人李氏女《咏破钱》说:

想得清光未破时,

买尽人间不平事。

黄子云、李氏女的诗分别表明纸爆的价值在于不惜自己“粉身碎骨”去镇压邪恶势力,换取太平的欢乐;而钱币的罪恶则在于利用自己的广大神通,去制造人间的冤狱和不平。都是语浅意深,由此及彼,情寄讽喻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名人小时候都是倍受人们赞誉的“神童”,他们才华横溢,英气袭人,所作的诗更是不同凡响。明洪武进士、永乐初任翰林学士解缙,幼时家境贫寒,缴纳不起租税。由于家贫他就写了篇文章递交知县望能免除租税,县官见解缙小小年纪,怀疑文章是别人代作的,便有意刁难他,要他以门前一棵刚刚栽下的小松树为题作一首诗,若真作得好,就免除他家的租税。解缙略加思索,便吟咏道:

小小青松未出栏,枝枝叶叶耐霜寒。

如今正好低头看,他日参天仰面难!

解缙在这首诗里,托物言志,借树抒怀,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县官听了极为赏识,于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明代名相、政治家张居正幼年时是大家公认的“神童”,13岁参加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他是考生中年龄最小的。在考试之前,他曾写了一首《题竹》诗,其中写道: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他把自己比作凤毛麟角,要就此直上青云。这展现了一种自信与抱负,当然也透露了那么一点自负与高傲。

唐代女诗人薛涛,自幼聪慧,才智过人。9岁那年,父亲带着她在庭院散步,指着一棵梧桐树说:

庭除一古桐,

耸干入云中。

薛涛随口答道:

枝迎南北鸟,

叶送往来风。

薛涛对得十分工整、贴切,她父亲很是赞赏。

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自幼聪慧,似有天才。他7岁作《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