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作文大全(精选5篇)

  • 读后感作文大全(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 拎出感受点,把握亮度 一开始学写读后感,不要胃口太大,写成对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评论,而应该从小处着眼,截取读物中的一个小点或一个片段。因此,在概述所读内容之后,就要水到渠成地拎出感受点,这也是写感受的落脚点、出发点,是全文的核心所在。…

读后感作文大全(精选5篇)

读后感作文大全范文第1篇

一、 概述阅读内容,把握适度

读后感总是从“读”入手,一开始就要拎出读的内容,将其放在醒目的位置上。但拎出读的内容不能铺叙,篇幅不能过长,要简洁明了,具有高度概括性。可以采用两种常见的方法,一是概述,二是引述。概述抓住要点,切忌面面俱到。引述,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述。但不管采用哪种概括方法,都要把握一个适度。内容过多了,会喧宾夺主,影响“感”的分量;内容过少了,不能看出“读”的情况,使“感”失去支撑点。刚刚学写读后感,往往不能把握好适度,要么大段大段地引述所读内容,把“读”写成了汇报稿;要么只有几条筋,瘦得难看,不能反映“读”的概况。“读”要小于三分之一,“感”要大于三分之二。不能把握“读”的适度,会使整个读后感或头重脚轻,或头小肚大,比例失当,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因此,要多看看人家写得好的读后感,反复琢磨其中的诀窍。写读后感应从写好“读”开始,迈好第一步。

二、 拎出感受点,把握亮度

一开始学写读后感,不要胃口太大,写成对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评论,而应该从小处着眼,截取读物中的一个小点或一个片段。因此,在概述所读内容之后,就要水到渠成地拎出感受点,这也是写感受的落脚点、出发点,是全文的核心所在。它像一支路标,偏离了它,就会偏离方向,误入歧途。它又像一根红线,既能贯穿全文,又能拢住全文。它还像一副跳板,借助它,由“读”到“感”。说来说去,不能小看感受点,初写读后感,最容易忽视感受点,直接从“读”跳到“感”上,把介于两者之间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随意丢掉。可见,拎出感受点十分重要。它一般是一两句话,有点像议论文的论点。但拎出感受点也不可随心所欲,因为感受点是“读”浓缩的精华,是最能打动作者的一根弦,必须慎重对待,把握一个亮度,就是说感受点要十分醒目,十分耀眼,既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又能辐射全文,使整个读后感跟着亮起来。

三、 阐述感受,把握深度

“感”的位置在读后感中最为重要,它是全篇的主体。应该集中精力、笔墨写好“感”。这个“感”不只是作者一个人的感受,也是读者应获得的感受,因此写阅读感受,要把握一个深度。不能浮光掠影,泛泛而谈。写好阅读感受,使它具有一定的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就事论事,就“读”而谈“读”,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理论联系实际,有机结合实际问题来谈。与社会现实扣得越紧,就越具有说服力,越能打动读者。

第二,不要架空说理,要有真情实感。读后感的“感”,不只是来自“读”的内容,还来自自己的情感。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从喷泉中涌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和“血”都是液体,最大的不同不在于色彩,而在于内在质量。读后感的感受,就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血。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具有广度和深度。

第三,不要墨守陈旧理论,要与时俱进,体现新意。读后感和其他文章一样,贵在创新。

四、“读”、“感”贯通,把握梯度

写读后感一开始就要考虑由“读”引出“感”,接着扣住“读”的内容和感受点来议论,最后还要回应开头,再次揭示“读”和“感”的内在联系,一脉贯通。这样,一层一层写下去,就像登山一样,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往上攀登,最后到达顶点,给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这当中就要把握一个梯度,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读后感的结尾,再次点明“读”和“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单单是结构安排,首尾呼应,而且也是内容的深化,感情的升华。

读后感作文大全范文第2篇

一、没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难听到学生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分析全文、默读全文或用做练习的方式来替代朗读。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使那些对朗读感兴趣和有朗读习惯的学生也只得跟着教师的脚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二、没有明确的朗读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朗读之前,一些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或要求;在朗读中,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朗读之后,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朗读效果及时作出评价。学生也只是在教师的驱赶下为了读而读,并没有完完全全地投入,更没有用心尽情地去读。例如,教师在讲解《乡愁》这首诗时,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诗歌,学生就会机械地自由朗读。然后,教师会选择两位同学朗读。学生读完后,教师就会说读得很熟练,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一遍。从表面上看,学生们都朗读了,而且采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从实质上看,一遍遍地朗读,其结果只是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对《乡愁》中作者的那种思乡爱国之情没有丝毫感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朗读方式就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学生找不到那种令人神采飞扬的感觉。这样的朗读毫无目标,往往无法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没有充实的朗读情境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把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割裂开来。在讲解课文前,教师会让学生们朗读一遍课文,分析完后又会要求学生再朗读一遍全文,甚至在学生根本没有理解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读出文中的感情。学生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需要逐步激发出来,仅仅靠朗读是无法读出真情实感的。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恰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读懂文章、读出感情,完完全全地理解课文。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采用幻灯片的模式,对朗读的情境进行渲染,有隐约可见的竹林、朦胧的夜景等画面,再配上轻松优雅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跟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情不自禁地入情入境,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月夜的自然美,还能学习作者在逆境中坚强、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师的范读严重缺失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比较原始、朴实、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因为电教教学的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范读被机器所代替,学生只能接受从录音机或电脑的光驱中传出的标准或生硬的普通话训练,学生自身的情感并没有被调动起来。因为没有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如何读,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学生还是摸不清方向。再说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特别重视,具体到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这一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也逐渐被忽视直至省去。

五、没有科学的朗读指导

读后感作文大全范文第3篇

如何致力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切实的落实和体现教学理念,语文材料的阅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的最好的途径,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在阅读教学及课外阅读方面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 阅读教学,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的教学。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要以指导学生的读书活动为“经”,以对学生的字词句训练为“纬”,构成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的整体框架结构。

说到底学生在用情感领悟语言的同时,语言也在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融化着文本的同时,语言也在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文本的同时,文本也在同时雕啄着学生的心灵。

阅读教学的实现,以朗读指导为核心,引导学生品味语文,首先要做到设境激趣,触感,充分诵读激活情感,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多元解读,积淀语感。抒情达意,丰富语感。提高语言综合素养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养成语感。在文本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做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在品悟的阶段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欣赏之后,使文本烂熟于心。并因此而潜在于心,成为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功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壮态达到“课伊始,情已生;课正行,情已浓;课已毕,情犹浓”。

二、 课外阅读,积累和丰富的潜在世界。

如果说很好的阅读教学课,总是让学生多元的各有所获。在文本的品味中,基奠着丰富的语感和潜在的语体精神世界那么,课外阅读就可以称之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丰盛的大餐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更新观念

教师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其切实的实效性,老师应该打破有已经的定势思维模势,对课外阅读从观念的更新上有这样几个想法。

1课外阅读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个人行为”,而是非为不可的国家要求。2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而是与课内学习平起平坐的份内任务。3课外阅读不是可“正餐”可“快餐”的随意阅读,而是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的重要阅读。4课外阅读不是可今天读可明天读,可此生读可彼的阅读,而是每个学生必须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直至终身。5课外阅读不仅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阅读,而是适时储蓄童年精神的阅读。6课外阅读不但是学生自主的课外更是以教师指导为主体的课堂内的阅读。

(二)指导有法

1、 打好基础 形成习惯

低年级,拼音教学完毕后,就要不容置疑的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注音读物/如有趣的童话等,读完后要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不论学生汇报的怎么样,都要运用正强化使学生感到读有所获。达到很好的激了兴趣的效果。

2、坚持阅读,日积月累

想要坚持,就要舍得时间学生有了好的习惯后学生就是在阅读上深深受益。当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时自然而然就拥有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要舍得放弃课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勇于割舍,敢于替换。更要舍得时间。给学生丰富的大量的语文材料。从各种书籍和网络上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及书目,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的阅读,加大阅读的量。

3、 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

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

4、阅读链接

(1)、以课文为基点,向整篇原著扩展(2)、以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3)、以文本为基点,向同类题材扩展 (4)、以内容为基点,向其他作者、不同文本扩展 。比如学过《月光曲》这篇课文,就围绕月光曲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古今中外有哪些作家的文章涉及月亮的,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琵琶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一大批描写月光的优秀佳作。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作者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描写月光,这样,学生又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阅读的天地。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大语文”观为理念,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结合教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材的“延伸点”,利用《课外补充阅读》等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以此来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兴趣盎然的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泊船瓜洲》后,让学生去阅读一些描写江南美景的诗,通过阅读感悟积累,体会诗人对江南的喜爱和依恋;学了《狼和鹿》之后,让学生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中有关食物链及生态平衡的知识……当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后,在语文活动课上应恰当安排阅读训练的内容,及时反馈。

5、读整本书

大量的阅读拓展着学生的视野,牵动着学生的情感,雕塑着学生的心灵,发展着学生的思维, 训练着学生的表达,而这些都将在日积月累中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其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期中,成为直觉的天成,天成的直觉。这是语感境界的达到。

三、 语文环境:芬芳生命的成长的甘甜雨露

语文是每个人伴随终身的学科,作为一种学习语文潜在而自觉的语文阅读活动,将一直伴随在学生整个求学生涯,乃至一生。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面对课内外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学生该读什么书,如何课内外结合去读书呢?

1、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阅读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学生背诵的优秀诗文有120篇(段),推荐学生阅读的材料涵盖了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等,还建议教师向学生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读物。这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可用朗读、欣赏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强烈愿望。每学期制定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

2、 以教材为平台,拓展阅读渠道

读后感作文大全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朗读教学;新课标;新思路;新举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四多两少” 的问题:空洞繁琐的分析多、不必要的提问多、作用不大的板书多、矫情做作的腔调多、学生潜心读书时间少、有感情地自然朗读少。从而学生朗读不自然,朗读腔调矫情做作,在朗读中没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朗读能力不高,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导致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都有不少困难。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笔者认为:要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学习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语气朗读,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

1. 学前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由学生不出声地自由朗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化初读,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使每个学生做到三读:一要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要读得通顺,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要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励学生强烈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课文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在朗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提升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2. 学中读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

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二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3. 学后读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朗读训练要从技巧与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和停连的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

结合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配乐朗读,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朝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学生从课外朗读中得到源头活水,变枯燥的朗读为有趣的乐事。通过朗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要渗透思想教育,多朗读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读后感作文大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学;五步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才能使阅读的效果更加明显,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使阅读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题文关系进行感知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题眼,它引领文章的内容。从题眼着手,可以对全文进行了解。在阅读中,要从题目入手,对全文进行感知。

2.对脉络结构进行感知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就是作者的思路。在进行初读的时候,要把作者的思路理清,这样整篇文章的主旨就会水落石出。

3.对主要内容进行感知

在整体感知中,要对主要内容进行感知。比如,记叙文包括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找一些关键词,把这四大要素连为一个整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

4.对语言特点进行感知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语言特征。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要从整体上对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感知。每篇文章的语言特征各不相同,需要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特点进行了了解,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就能够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色彩。

二、质疑问难,提出问题

在《父亲的菜园》一文中,课文讲述了父亲在贫瘠的山坡上开辟菜园的事情。在开辟菜园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我们设想而知,在那样贫瘠的山坡上,是如何开辟出一片绿油油的小菜园的。如果没有艰辛的劳动,没有辛劳的汗水,没有日复一日的劳作,怎么会有翠绿的菜园呢?在市场上随便花钱都可以买到非常丰富的菜,但是却花费很大的汗水去开辟小菜园,这到底是值还是不值?需要每个同学去思考,需要每个人去叩问。在值与不值之间需要做出选择。在生活中,劳动是最美的,是让生活充满色彩的工具,让每个人都充满最甜蜜的生活。

三、自读课文,圈画词句

学生进行完上面两步以后,开始进行自读课文,圈画词句。学生在进行自读课文中,要把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圈画出来,进行重点学习。比如,在《父亲的菜园》一文中,学生在自读中,可以找红笔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圈画出来,然后再进行重点攻克。比如,生字“婴、毅、肿”等,这些字用红笔进行圈画出来,利用字典等工具把读音标注出来,还有一些生词,如“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等,这些可以利用字典工具进行理解,并理解在文章中所表示的含义。还要把一些关键的句子圈画出来,比如过渡句、总起句等,通过这样就可以对全文进行详细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小组合作,精读探究

在圈画中,有很多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这就需要进行合作,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让其他学生为他们解决,每个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全面展开,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对文章理解得更加透彻。在小组合作中要让阅读更加深入,要做到精读探究。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吸收不同的观点,并展开思考,这样就会使阅读更加透彻。

五、朗读指导,品文悟情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大声朗读,通过朗读细细品味文章的情感。因为对这篇课文的情感都有了了解和认识,对重要的句子和字词都有了了解,这样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会对重点的句子投入更多的感情,不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朗读中去,让朗读有了生命,使阅读有了真情实感。朗读不是单纯地去读课文,而是要把情感融入朗读中去,用情感激发阅读的兴趣,让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从文章中体会真情实感。通过朗读,感情就会激发出来,就会达到情不自禁。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中,一定要寻找阅读方法,才能使阅读更加有效率。在小学语文阅读中,首先要对全文进行感知,再提出问题,其次进行圈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最后进行朗诵,体会情感。通过这五步,可以使小学语文阅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阅读引领学生未来发展。小学语文阅读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会使阅读更加轻松、愉悦,让小学生徜徉在快乐阅读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