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作文(精选5篇)

  • 关于黄河的作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汹涌澎湃,巨浪滔天,仿佛一条勇往直前的黄磷巨龙,似乎要洗尽这片热土上的一切不公与屈辱,振奋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它百折不挠,即使遇到了岩石的阻挠,只要拥有积极向上的信念,河水就能击退一切礁石,困难险阻根本不在话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关于黄河的作文(精选5篇)

关于黄河的作文范文第1篇

奔腾的黄河作文(一)

在我的心中,有一条日夜奔流不息的河,多少年来一直为中国的建设,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我们就是在黄河温暖的怀抱中长大,黄河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携带黄河精神的中华儿女;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汹涌澎湃,巨浪滔天,仿佛一条勇往直前的黄磷巨龙,似乎要洗尽这片热土上的一切不公与屈辱,振奋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它百折不挠,即使遇到了岩石的阻挠,只要拥有积极向上的信念,河水就能击退一切礁石,困难险阻根本不在话下;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震耳欲聋的巨大响声、浩浩荡荡的湍急流水、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描绘出一个个曲折蜿蜒的历史,娓娓道来地讲述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在晋陕峡谷骤然收束,水面由浩瀚的400米,转眼间缩为50米,落差30米的夹岸深沟,疾流直下,涛走云飞,势如巨湖,倒悬倾注,一泻千里。黄河 人类的母亲河,是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河!在我们经历最危险的紧急关头时,她博大的胸怀及她善良的品质,是亿万中华儿女力量的源泉。

有人说中国是一头东方睡狮,在一瞬间突然站起来,呐喊声、怒吼声能传到千里之外。

是啊,在黄河母亲宽厚的肩膀、结实的胸脯之下,我们中国人不仅携带着黄河的气息,还继承着黄河的精神:像梅花一样,即使遇到再大的风,再猛的雪,也永不低头折节,抬头挺胸迎接风雪的到来;像海鸥一样,看见惊涛骇浪也毫不惧色,不惧狂风骤雨,迎难而上,拥有顽强拼搏的气魄;像山峰一样巍峨不屈,步伐坚定无比,信念不肯动摇,拥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像大海一样,谦虚不骄傲,默默地汇集着来自各地江川河流的力量,齐心协力攻破难关,全国人民心连心,其利断金,团结就是我们胜利的主要原因

谢谢您,母亲,多少年来默默为我们遮风挡雨,无私奉献而不求索取。而如今,由于人类被金钱的诡计所蛊惑,不顾环境保护而肆意砍伐树木,导致到处都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曾经那个温文尔雅、美丽神圣的您,如今也因为您的儿女而变得伤痕累累、臭气熏天,水被污染得浑浊不堪,好像从一个美若天仙的少女变成了皱纹纵横的老太太。

在中国面临困难时,是您用温暖的话语鼓舞着大家重新燃起斗志。当中国需要建设的时候,您也第一个挽起袖子冲上前来帮助。您为我们付出得如此之多,而我们却使您变得伤痕累累、苦不堪言,实在是不应该。

对不起,黄河母亲!我相信人类终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早日清醒过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还您一个清澈见底、山清水秀的美丽容貌!

黄河之歌(二)

你向蓝天昂首,四季在为你喝彩;你朝渤海奔去,春雨来为你鼓舞。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炎黄之后;你用宽广的胸怀,拥抱万顷田畴。我们歌颂黄河,你是无尽的激流;我们热爱黄河,你有母亲的温柔。

你从远古走来,脚步永远不停滞;你向明天走去,歌声回荡在宇宙。你用强健的臂膀,托起锦绣河山;你用巨龙的精神,锻造辉煌神州。我们歌颂黄河,你是无尽的激流;我们热爱黄河,你有母亲的温柔!

拯救黄河作文(三)

我还记得你那时的放荡不羁、桀骜不驯;我还记得那时的你来势汹汹、无人敢于你匹敌;我还记得那时的你万众瞩目、倾倒众生 可是,抱歉,我必须残忍地告诉你,你,已经不复当年了。

你沉默的苦笑着。我看到你眼里泪光闪烁。

是啊,你已经不是当年的黄河了。站在你的身边,我轻轻说着。我怕我会触到你心里那道滴血伤口,我怕我会忍不住哭泣。我是否应该轻抚你粗糙龟裂的皮肤?我是否应该低吻你苍白颤抖的嘴唇?我是否应该牵起你瘦弱干枯双手?我是否应该拥抱你单薄颤抖的身躯?我不知道。我不想让你察觉到我眼中深深埋藏的痛苦与同情。我知道,那对骄傲的你来说,是比死亡更痛苦、更残忍的惩罚。我多希望能有人去拯救你。

可是,这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这些空洞的口号早被人们用滥,无数人先是一番豪言壮语,然后一声嬉笑。那些滥俗的说辞,那些打着光线旗帜到处无病呻吟的人,其实,都不过是为了所谓的名誉和一无是处的奖状罢了。

关于黄河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六五”普法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紧密结合河南治黄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思路和工作模式,全面推进依法治河进程,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黄河法治建设正迈着铿锵的脚步,稳步前行。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经昆仑,出龙门,横亘在华北平原之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之险,险在河南,素有黄河“豆腐腰”之称,历史上决口频繁,是黄河防洪治理的重点河段。

人民治黄以来,党政军民众志成城,实现了黄河安宁、岁岁安澜,这一成果不仅闪耀着河南黄河人坚毅意志、治黄技术进步的光芒,同时也彰显着依法治河的伟大智慧。

河南黄河河务局是河南省区域内黄(沁)河水行政主管机构,隶属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受河南省政府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设濮阳、郑州、开封、豫西、新乡和焦作6个市级河务局及26个县级河务局,直属企事业单位18个,共有职工近13000人,承担着黄(沁)河河南段的防洪治理、水行政管理、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程建设与管护等任务。管辖黄河河道711公里、沁河下游河道90公里、黄(沁)河堤防总长858公里。现有险工、控导工程183处,坝垛护岸近5000道,防洪保护范围12万平方公里。

做好顶层设计 完善治河法规

做好“六五”普法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根在落实。河南黄河河务局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独具河南黄河特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集中开展了重要节点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落实保障措施,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六五”普法的新征程。

5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强力推进地方性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建设,完善“依法治河”的重要依据。先后印发了河南黄河河务局《重大水事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试行)》《行政许可实施细则》《黄河浮桥管理实施意见》《水行政执法工作责任制(试行)》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黄河河道内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严禁向黄河河道倾倒建筑垃圾的通知》。

把推进《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立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沟通协调、调查研究,2015年5月4日,省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和通过了《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草案)》,并正式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防汛条例立法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法可依,河南黄河水行政法规建设方兴未艾。

形式新颖多样 建设法治文化

“六五”普法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以构建和谐治黄法治环境、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出发点,创新普法理念与形式,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并举,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集中宣传活动期间,河南黄河河务局充分利用多种方式,搭彩门、立彩柱,悬挂“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主题的横幅,张贴宣传画,设置宣传展板,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宣传主题和口号,借助媒体和网络刊登宣传文章和挂载法治宣传片,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

“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宣传期间,河南黄河河务局均结合法治宣传日宣传主题,按照上级部署,认真组织,专门下发通知安排活动,并选定学习宣传内容,制作宣传版面,印制宣传材料,全面开展了以宣传《宪法》为核心,以水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学习宣传活动。

为了营造浓厚的普法“小环境”,河南黄河河务局着力强化法治文化基地建设。局属各市县河务局在黄河岸边设立了法治文化苑,将形态各异的治黄人物和法制宣传画廊紧密结合起来,把专业的法律条文用通俗易懂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出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同饮黄河水,共保母亲河”等为主要内容,局属各市县河务局结合各自情况,利用险工班、风景区等人员聚集场所或重点位置,均至少建立一处具有各自特色的永久和固定性的“法治文化宣传基地”,彰显了黄河特色、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形成规模集中、特色鲜明的“名牌效应”,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普法“文化地标”和“普法名片”。

目前,河南黄河河务局共设置法治文化基地67处,在重要的上堤路口、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所处位置共设置图文并茂的大型、永久性标牌372个。

如今漫步黄河大堤,即可不时地欣赏到各具特色、“图文并茂”的法治文化基地,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映满眼帘。让沿河百姓和游人在领略大河雄浑寥廓的胜景同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科普教育。

5年来,各级各单位都把普法经费列入部门预算之中,普法经费预算全部足额用于普法宣传工作,购置了普法办公设备和教材、影像资料、普法书籍,印制了宣传品,制作了普法版面等,真正做到了专款专用。“六五”期间,全局购置各类法律法规书籍和单行本3万余册,征订各种水利类期刊4万余份,购置了《人・水・法》《弘扬宪法精神 推进依法治国》等多种音像材料和《无纸化学法用法及考试系统》软件,定制了印有宣传法规的一次性纸杯、鼠标垫、环保袋、普法水杯、扇子、签字笔、笔记本、雨伞等各种普法实物用品。丰富了普法宣传教育学习内容,为“六五”普法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015年2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表彰全省首批优秀法治文化建设优秀组织单位,河南黄河河务局脱颖而出,位列52个省厅级兄弟单位前三名。新乡黄河河务局社区普法长廊被列入全省首批优秀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名录。

创新“法律六进” 工作亮点纷呈

2015年3月22日晚上6点多,一部名为《人・水・法》普法宣传电影正在兰考县东坝头乡杨庄村上映,吸引了附近几个村子的群众前来观看。这是河南黄河河务局“法律六进”的重要内容之一。

多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通过微信、微博、网络、广播、电视、普法实物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即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拓宽送法活动的渠道和途径,使广大干部职工和沿黄群众遵法知法守法用法,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进乡村”就是购置放映机,奔赴乡村流动放映普法宣传片;开展涉水安全“开心辞典”乡村行,将普法知识融入直观性和趣味性之中,受到滩区群众的欢迎。“进机关”就是利用“道德讲堂”学习时机,组织机关在职人员观看法治宣传教育片,多次召开以“敬业守法”为题的会议。“进企业”就是召开灌区等单位宣讲会,宣传讲解有关水利法规和水费政策,并就更好地搞好供水服务工作征求他们的意见。“进社区”就是开展普法讲堂进社区活动,采用现场讲解法律、释疑解惑、有奖竞猜等形式与现场群众互动。“进学校”就是开展“水法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知识竞答、法制讲堂等形式,为祖国下一代的法治观念构建添加了浓重的一笔。“进单位”就是多次组织召开沿黄有关单位参加的座谈会,讲解相关政策法规知识,为普法宣传和执法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和配合。

5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等集中宣传活动期间,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宣传的人数达819人次,宣传各类法规20部,出动宣传队伍215支次,出动宣传车辆871辆次,播出电视讲话31次,设立水法宣传咨询站209个,悬挂宣传横幅、展板和彩绘1384条,制作音像材料49盘,张贴宣传标语2.16万余条,张贴宣传画8868张,发放宣传材料55.42万份,发送普及水法规短信21万条,发表宣传文章423篇,发放水法规宣传纪念品2.6万多个,投入宣传人力3617人次,投入宣传资金132.7余万元,宣传活动涉及8市、26县、沿黄160个乡(镇),宣传教育5060余万人次。

执法敢于亮剑 护佑黄河安澜

曾有一个时期,黄河河道里非法采砂、非法砖瓦窑一度屡禁不止,给河道管理、行洪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加大执法力度敢于亮剑,公正严明的执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坚强有力的执法队伍。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河南黄河河务局把《黄河河道管理巡查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贯彻到具体的巡查和执法检查活动中,仅2014年一年所属各级河务局组织河道巡查累计579次,出动3545人次,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446起,结案433起,结案率达到97.1%。对于重大案件,还建立了挂牌督办制度,明确办理时限和要求,提高执法效能。

采砂治理是近年来水行政执法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自2013年开始,河南黄河河务局连续开展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省、市、县局三级联动,对辖区采砂场逐一现场核查、拍照建档,对非法采砂场实行台账管理制度,发现一处上账一个,取缔一处销号一个,落实责任,落实任务,落实时限,坚决取缔非法采砂场,对查处任务重、难度大的河段进行挂牌督办,对非法采砂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存在违规问题的采砂场按要求完成整改,几十个非法采砂场被取缔,成绩斐然。为构建采砂管理长效机制,河南黄河河务局还出台了《河南黄河河道采砂管理有关规定》,从许可证文书制作、采砂现场管理、标志标牌设置、采砂船舶管理、档案管理等5个方面设置了具体量化指标,奠定了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水政人员不畏酷暑和严寒、不惧辛劳,换得河南黄河河段良好采砂社会氛围的逐渐形成。

综合执法试点 提升队伍素质

公正严明的执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坚强有力的执法队伍。河南黄河河务局对执法人员严格把关,实行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创新培训形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面向基层,强化执法队伍实务知识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

为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综合执法体制,2013年5月,水利部确定开封黄河河务局为黄委系统唯一一家水利综合执法示范点单位。2年多来,在黄委的指导下,河南黄河省、市、县三级河务部门共同努力,按照水利部《关于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的实施意见》和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从理顺执法体制、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着手,完成了专职水政监察队伍的组建工作,实施了河道执法网格化管理,落实了河道巡查和执法责任;同时,制定完善了水政监察工作制度,完善了执法程序和执法监督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黄河水利综合执法工作机制。通过实施水利综合执法,河道水事秩序明显好转,水行政执法效能显著提升。

目前,河南黄河河务局正在积极推进第二批综合执法示范点建设,为治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专业的执法队伍助推河道采砂管理、禁止采淘铁砂、清除行洪障碍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河道整治与管理初见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组织河道巡查累计4629次,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1700余起,结案率96%,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1.63万元。

实施简政放权 推进阳光许可

按照党的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河南黄河河务局以水行政审批改革作为河务部门职能转变的改革重点任务,致力提升行政许可服务和监管水平。

河南黄河河务局近年来相继制定出台了《行政许可工作实施细则(暂行)》《实施行政许可工作管理规定》和《行政许可稽查制度(试行)》,推动行政许可规范化管理。并于2014年4月制定印发了《水行政审批改革实施意见》,开展水行政许可机制与制度创新研究。对原来试行的许可实施细则和管理规定进行实施效果评估,并结合行政许可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修订后重新印发实施。本次改革紧扣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2个环节,进一步下放了审批权限,省河务部门具有的10项审批事项中有5项审批权限下放给了市、县局;减少了审批层级,由下级单位受理初审后报上级单位审批的“两级审批制”变更为由审批单位直接受理的“一级审批制”;压缩了审查流程,将专家评审会和行政联席会合并为一个审查会议。

实施政务公开、推进阳光许可也是河南黄河河务局规范行政许可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许可办公室所处楼层过道,悬挂了行政许可事项、提交材料目录、办理流程和优质服务承诺4块醒目公示牌,为行政许可申请人提供便利服务。为促进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2014年8月,河南黄河河务局主动到有关市、县政府召开恳谈会,讲清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对滩区开发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和下一步如何进行规范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依法治河管河 治黄成就丰硕

5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坚持把依法行政、依法治河作为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提升了干部职工谙知法律、遵纪守法、维护法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干部职工自觉运用法律思维、法治手段处理问题,保障了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依法行政、依法治河已经成为河南黄河治理开发工作的“新常态”。

关于黄河的作文范文第3篇

P键词:水土流失;社会环境;合力交织;生态工程

1 黄河泛滥原因研究现状

目前,不少历史学者对明代黄河泛滥严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成果颇丰。1980年,益安与梁立在《黄河水患话铁犀》一文中指出黄河水患由来已久,尤其是到明代,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黄河流域人民的安危。同时,益安与梁立认为明代的治河效果是尤为显著的,但是也指出了“铸造铁犀”对黄河水患的影响。1980年,邹逸麟在《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一文中指出环河流域地质环境对水患的影响,认为“黄土结构疏松,易受侵蚀”。 1998年,张芳在《明清时期有关水土保持治理黄河的理论》一文中详细的讲解了明清时期治理黄河的理论思想,并得出来“水土保持”是治河的关键,充分的认识到了环河流域植被的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000年,鲁枢元在《略论黄河史研究──关于黄河文化生态的思考》一文中强调了黄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为黄河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07年,朱志伟与张俊杰在《明代黄河泛滥成灾原因探析》一文中认为明代黄河泛滥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中气候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明代的政治、经济等人为因素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以上学者大多集中在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上,对于社会经济、政治、自然灾害、民族政策、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气候变化、生产力、民族关系、社会政治等角等度出发,对黄河泛滥严重的原因进行全面的探究。

2 明代黄河泛滥的成因

1、气候变化影响

气候的变化是造成黄河水泛滥的一个客观原因。早在8000-3000年前,中国大陆还处于“仰韶温暖期”,年平均气温比今天高3-5度,生长在今温暖又湿润的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推至京津地区。当时,黄河流域降雨量丰富,植被茂盛,人类活动少,即使发生水患,人们可以迁都、疏导、分洪,对人类的威胁不大。可是随着进入西周以后,气候经历了数次的寒暖交替,宋元明清朝时期迎来了数次寒暖交替时期,这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蒙古族的南下与气候转寒有着必然的联系,然而气候转暖以后,明朝建立,重拾黄河流域,再建家园的愿望,这使得环河流域的的生态环境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随着气候的冷热交替,植被的覆盖率与降雨量也发生着变化,直接影响着水土流失的程度,与水患的产生密切相关。

2、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的推广是黄河流域水患频繁的重要因素。明朝随着焦炭冶铁技术的不断成熟,生产工具也不断改进,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得明代黄河流域的耕地面积急剧增加。而且南北交流频繁,生产耕作技术以及经济粮食作物得到了普及,使黄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剧增,明末《农政全书》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见证。然而,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加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内泥沙不断增多,泛滥的风险系数也日益提高。

3、人口压力的增加

明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巨大的人口压力也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明初,面对黄河流域的民生凋敝,明太祖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明政府不断地开垦土地,进行屯田。至明神宗万历年间,延绥镇的屯田还有48000余顷,雁门、三关以南的屯田也有37000余顷。明清时期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是以毁坏植被为代价的,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黄河水泛滥之时已无森林植被的阻拦,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无丝毫的保障。

4、民族关系的变化

民族关系的变化也会间接的影响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元朝统治初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游牧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从另一方面有利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减少河内泥沙的含量。元朝稳定后开始发展农业使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水肆意泛滥,元末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治河工程上,一定程度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终于在农民起义中灭亡了。随之建立的明朝,一旦收复了黄河流域,就立刻休养生息,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加重了水土流失。

5、社会的思想文化

明代黄河泛滥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明代前期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旨在解决“黄运”矛盾,但是,由于前期水利工程没有注重黄河泥沙的处理,使后期河口泥沙拥堵,造成黄河泛滥严重,并对新兴的城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据相关文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水利文献数量众多,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注重实用”与“愤世嫉俗”的影响。明前期,政府尚有力量组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明朝中后期,国家经济实力下降,财力不支,水利工程经费也从单独由国家拨款转为地方自筹和民间集资及国家拨款相结合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地方官吏的腐败、农民的日益贫困,致使水利建设逐渐荒疏,泥沙淤积,河床上涨,每遇河水暴涨的季节,黄河便决口泛滥。

6、社会政治的影响

社会政治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明代16位皇帝在位的近280年间,有些皇帝勤于政务,对于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和水患采取积极发展和治理政策,殊不知农业大发展与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同时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相关的农业发展政策、民族政策等等都会对黄河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是偶然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无论是生产力的提高,还是民族融合的深入发展,以及相关的政策,再结合当时的气候状况就会反作用于当时的生态环境。然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水患的产生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黄河泛滥的根本原因。

3 明代黄河泛滥原因研究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研究明代黄河泛滥原因的学者比比皆是,并且形成一定的规模。明代黄河泛滥原因探究的意义重大,首先是学科相互渗透,促进新学科的完善与发展。对于明代黄河泛滥原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又延伸出了新的学科。其次是我国古代气候变迁与黄河泛滥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变迁史。此外,对明代黄河泛滥原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古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发展状况的研究进程,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变化方面,对当今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

[2]张芳:《明清时期有关水土保持治理黄河的理论》,《中国水土保持》,1998年第1期。

[3]鲁枢元:《略论黄河史研究──关于黄河文化生态的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鞠明库,李秋芳:《略论明代水利撰述的特点》,《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

关于黄河的作文范文第4篇

钱宁教授是我国泥沙研究领域的先驱,也是国际上著名的泥沙专家。2012年12月4日,是钱宁教授诞辰90周年,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纪念座谈会,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水利部部长陈雷、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等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大家怀着崇敬之情,深切怀念这位为中国大江大河治理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

洋博士的泥沙梦

钱宁出生于1922年,1939年高中毕业后,钱宁报考了重庆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大学里,教授们讲授黄河历史上的灾害给钱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黄河泥沙问题的权威竟是一位外国学者,这大大地激发出钱宁的责任感。为实现他“治理祖国江河”的梦想,1947年,钱宁远渡重洋,赴美留学。他先就读于美国衣阿华大学水利系,在流体力学权威亨特·劳斯教授的指导下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又转柏克莱加州大学学习泥沙专业,从师于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之子、国际泥沙权威之一H·A·爱因斯坦教授。在小爱因斯坦的悉心培养下,他刻苦钻研,于1951年取得了博士学位。他们联名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些结论被许多国家的泥沙学者所引用,他们提出的动床泥沙模拟试验方法被称作“爱因斯坦—钱宁方法”。小爱因斯坦夸赞说,钱宁是他最出色的学生。30岁刚刚出头的钱宁,初步奠定了他在国际泥沙界的学术地位。可是,这位青年学者深知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美国哪有含沙量像黄河这样多的河流,美国哪有急需治理的江河;而祖国河流泥沙问题严重,最需要去研究、去治理,所以早在加州大学泥沙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时,他就暗暗立下誓愿: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钱宁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怀揣着他的泥沙梦,克服重重困难,冲破阻力,于1955年6月回到了祖国。钱宁回国后于同年9月就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的研究员。为了实现他的泥沙梦,同年11月他就深入黄河一线现场考察,12月4日,在黄河秦厂水文站度过了33岁生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那天晚上,月华如洗,在床上仿佛依稀听到黄河涛声。想到自己终于来到了黄河之滨,今后也有可能为黄河做点工作,不禁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眠。”从这时起,他就将自己的终生同世界上这条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连在了一起,为实现泥沙梦找到了用武之地。

钱宁的胸中装着一幅宏伟的蓝图,他要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黄河、长江,也热望着建设起一个世界一流的泥沙实验室,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泥沙研究队伍。他经常说,中国有那么多的泥沙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中国有那么众多的、各种类型的河流,而且在不少的河流上修建了水库,发生着剧烈而迅速的河床演变,为我们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河床演变规律提供了客观基础;中国重视野外观测,像中国这样积蓄丰富、完整的泥沙观测资料在世界上还没有。他还说,有着像黄河这样河流的中国,理应在泥沙研究领域里走在世界的前列。1958年,随着三门峡工程的兴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钱宁受水利水电科学院的委派,带领河渠研究所郑州工作组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科研所协作,参加黄河下游研究组的领导工作。钱宁终于获得了亲自参加治理黄河的实践机会,从此,他与黄河、与泥沙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正当他意气风发地努力拼搏,为探索解决三门峡工程和黄河流域的泥沙问题而奋斗之时,“”风暴袭来。他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敌特嫌疑”的帽子,被关进“牛棚”,剥夺了工作的权利。不能再搞业务,不能继续自己最热爱的泥沙研究,他痛苦不堪。后来他被下放到水利部河南干校、山西忻县长达数年。“”中期,修建中的葛洲坝枢纽被迫停工,重新审查泥沙问题。在的过问下,1973年钱宁调到清华大学三门峡办学基地。在清华三门峡基地,钱宁指导师生修建起长达400多米的河道泥沙模型,研究葛洲坝水库回水变动区的泥沙冲淤情况和治理措施。当三门峡基地准备撤回北京时,他说服学校和教育部领导,在清华大学建立泥沙研究室,以适应今后国家急需的江河泥沙研究。同时,逐个与教师谈话,动员他们留在泥沙研究室工作。回校以后,他担任泥沙研究室主任,一面继续承担研究任务,一面组织教师学习,补充必要的知识,同时,征得水利部和国家科委的资助,在清华园建设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泥沙实验室,为全面深入地开展泥沙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河是他研究泥沙的主战场

钱宁1955年6月从美国回国后,就与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55年至1966年的11年中,他年年都在黄河上考察、参加学术研讨会或参与黄河规划和工程审查,直到1966年“”爆发,他才被迫离开黄河被下放到农村。1973年,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他被调任清华大学三门峡基地才又重新接触黄河,在艰难的处境中继续研究黄河泥沙,为黄河治理开发出谋献策。6年之后的1979年,在郑州参加黄河中下游治理学术研讨会时,钱宁发现自己患了癌症才回北京治疗。在这17年中,他把黄河作为研究泥沙的主战场,在艰苦的条件下,他默默无闻地迎难而上,把自己的学识、智慧和精力全部倾注到黄河上,以身作则,深入实际,探索实践,求真务实,团结同志,同甘共苦,奋力拼搏,培养带出了一批业务骨干,在泥沙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黄河治理及中国大江大河的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位当年同钱宁结识较深的黄河泥沙专家介绍说,1959年,钱宁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协助工作期间,有一天,河南河务局邀请他去看郑州花园口黄河滩地施工中挖出的一座唐墓。他去的目的是想比较墓碑基座的高程和黄河现有河床的高程,希图推算从唐朝到现在花园口一带到底淤积了多少泥沙。从挖出的基坑立面上清楚地看到了历史时期淤积下来的这部分泥沙要比黄河河床面上的泥沙粗得多。这一现象引起了钱宁的极大注意。回郑州后,他就广泛收集各处河床钻孔资料,发现淤积在河床深处的泥沙果真都比表层的泥沙粗。通过科学计算,这部分泥沙绝大部分都是粒径大于0.05毫米的颗粒,他就将其称之为“粗泥沙”。按照20世纪50年代的水文资料统计,多年平均粗泥沙量3亿~4亿吨,占黄河下游总输沙量的1/4。这样看来,防止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恶化,主要应控制这部分泥沙。那么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区,是否会存在一个比较集中的粗泥沙区可以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便成了一个亟待查明的关键性研究课题。1962年第二次制订黄河规划时,钱宁又来到黄委工作了好长时间,为了进一步探明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分布区,他亲自带领科研人员深入黄河中游现场调查各地地表物质的组成。通过资料分析和现场调查,弄清楚了黄河中游产沙最多的地区(输沙模数大于每平方公里1万吨)有三大片,即晋陕支流区、广义的白于山河源区和六盘山河源区。在这三片多沙区中,只有前两片同时是粗沙区,后一片的泥较细。这样,一方面明确了为害黄河下游的主要是粗泥沙,另一方面又查清了在黄河中游确实存在粗泥较集中的产沙区。这项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淤积在黄河下游的粗泥沙是否确实来自粗泥沙产沙区呢?还需要作进一步论证。当钱宁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时,“”爆发,研究工作被迫停止了。

1973年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钱宁从被下放的农村调到清华大学三门峡基地工作后,他又参与了黄河规划工作,又有机会两次到黄河中游考察,他几乎把所有的支流都跑遍了,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他组织力量对三门峡水库19年内黄河下游103次洪峰逐个进行分析,一方面查明每个洪峰通过黄河下游后,在河道中究竟造成了多少冲刷和淤积,另一方面又利用黄河中游大量水文网站的资料,看看这个洪峰是从哪里产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103次洪峰中有13次洪峰来自粗泥沙产沙区,占总洪峰数的12.6%,但在黄河下游河道中造成的淤积量却占全部洪峰总淤积量的59.8%。这样,中间环节终于被扣起来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黄土高原48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中,有80%的粗泥沙来自10万平方千米,其中5万平方千米的产沙量就占到粗泥沙来沙量的50%,这5万~10万平方千米,应该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这是钱宁在黄河泥沙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这项研究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位资深黄河泥沙专家曾动情地说,钱宁在黄河泥沙研究中,从不满足现状和对事物的表面了解,十分重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实践中探寻“理论生长点”,深入研究事物所揭示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进行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研究中,他科学地总结了黄河下游的演变规律,写出了《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专著。在他的领导下,开展了由研究黄河泥沙运动特殊规律引发出来的高含沙水流的运动规律的研究,短短几年内便取得了迅速发展,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推动了这项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自1979年钱宁患癌症回北京住院治疗后,就很少有机会再到黄河上考察研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不治之症,对他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有人曾把泥作是黄河的不治之症,正当钱宁潜心研究如何破解黄河的不治之症时,自己则身患了不治之症,心中之痛苦难以言表。他知道自己的余日不多了,就一面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面争分夺秒拼命地工作,尽快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钱宁的主治大夫回忆说,钱宁的病经检查确诊为恶性较高的左侧肾癌,先后7次住院,进行了3个疗程的放射性治疗,5个疗程的化学药物治疗,又动过一次腹部大手术。他顽强地渡过了一次次难关,忍受了种种痛苦,勇敢地接受了各种方式的治疗,其间还不停地思考和工作,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

清华大学的一位老教授回忆说,钱宁勤奋好学,令人敬佩!他在住院期间也没有中断学习,我去看望他时,在病房发现他正在阅读一本当时新出版的Hinze的巨著《紊动》一书中有关槽流动中猝发现象的论述,他提醒我说,由于发现了猝发现象,许多泥沙运动的模型和理论就要从头搞起了。他的话让我深受感动,一位身患重病的人还这样勤奋学习,汲取新的知识,真值得我们健康的人急起直追!

清华大学的一位老领导回忆说,钱宁一直关注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在死神一步步逼近他的时候,他仍在考虑三峡的泥沙问题。他说三峡工程是国家大事,希望大家把工作做好做扎实。1983年,长江三峡枢纽建设问题上有不少争议,长江三峡的可行性研究中,泥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问题,他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抱病去武汉参加研讨会,他说,这是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为党中央分忧。在住院最后阶段,还发表了有关三峡泥沙的论文。他的敬业精神感人至深。

钱宁的一位学生回忆说,当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时,他说“老天爷要能再给我5年时间,我可以把清华这支泥沙队伍带起来,也可以把几本书写出来了。”他对待癌症的坦然态度极少有人可以与之相比。他积极配合治疗,拼命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最后时间的一分一秒。在病床上,只要眼睛还能看,手还能写,还能翻书,他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写作和阅读。一些最新期刊的文章,都是他首先注意并提醒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亲人起初总是劝阻他看书写作,后来慢慢理解了他,只有这样才能减轻病魔缠身的痛苦,也就不再劝阻他了。当他再也没有力气翻书看书了,就听一听看望他的同志谈工作、谈泥沙、谈试验、谈论文,这也就成了他的一种特殊享受。每当这时,他那瘦得变了形的脸庞上才不时地显露出由衷的笑容。

钱宁对黄河的关注更令人难忘。1985年,钱宁在病中用颤抖的手写下了《“黄学”研究前景广阔》一文。文中说“世界任何一条河流也没有像黄河那样保存有如此浩瀚的历史背景材料,这是祖先传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要充分利用近代科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阐释,把它总结提高到哲学的高度。黄河泥沙之多是举世闻名的,正是由于这一点,使黄河从坡面到沟道到河流到河口,都有一系列的特殊性。黄河这些独特的性质,一方面为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一方面阐明了这些特点的物理本性,将大大推动科学的发展。”在文章中钱宁特别强调指出:“在人文科学领域里,由于曹雪芹的不朽名著《红楼梦》,激发起几代人的兴趣,出现了一门脍炙人口的‘红学’。如果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大家都来研究黄河,形成一门‘黄学’,可与‘红学’相媲美。”

钱宁在生命垂危之际,依然关注黄河,号召人们研究黄河,使黄河研究升华为“黄学”研究,表现了崇高的理想追求,鼓人志气,催人奋进,令人崇敬!

关于黄河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流域耗水量 区域耗水量 下河沿模式 流域外供水 黄河

作者参与了“1950~1990年黄河水文基本资料审查评价及天然径流量计算”、 “1919~1949年及1991~1998年黄河水文基本资料审查评价及天然径流量计算”、第二次“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和10余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水资源利用相关分析统计工作,对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中一些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1.流域耗水量

黄委会水文局第一次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成果没有得到黄委会的认可,首次开展1997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公报编制也是因为按照全国水资源公报大纲编制而没有通过黄委会的审查。这是由于计算地表水资源量有不同的方法造成的:一般意义上的耗水量与流域耗水量。

1.1 一般意义的耗水量

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工作大纲的内容,耗水量是不分地表与地下水的,但实际工作中,在计算河道天然径流量时,把人类活动影响的地表径流水量进行还原。如果套用此概念,地表耗水量指在输、用水过程中,通过蒸发、土壤吸收、渠系损失、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形式消耗的,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其关键在于不仅回归地表也包括回归地下的水量不作为消耗水量。这也是一般意义上的耗水概念。我们为了区别于流域耗水量把这一传统上的耗水量概念称为“行政区域耗水量”,以示区别。

1.2 流域耗水量

从流域管理的观点出发,河川径流还原水量计算中,河道外用水可以看作流域耗水。如水量调度中以黄河断面水量作为各河段各省区分配水量的依据,引出的水量与回归的水量在断面能够具体反映。无论是河道水量管理与天然径流量的计算概念是一致的。黄河流域的工农业及人畜等还原水量(还原水量中不包括河道内水库调蓄水量等,只指工农业生态等消耗项),对于流域来说也即耗水量。因此,我们提出了“流域耗水量”概念。

“流域耗水量”概念是与之传统的耗水概念比较而言的。传统的耗水是行政区划中的实际耗水量,我们为了对应把传统的耗水称之为“行政区域耗水”。“流域耗水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耗水量,只是相对与河道来说是“无回归水量”,河道外的还原水量,是河道的消耗水量,是一个相对数值。也可以说对河道损失(贡献)的大小。

把流域河川径流还原水量河道外用水概括并提出“流域耗水量”,有其积极的意义,这和黄委会的水资源成果中基本计算方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采用“流域耗水量”概念,1987年国务院批复黄河可利用水量中也是“流域耗水量”;其计算方法建立在在引排差基础上,即引出河道扣除引出后回归河道的水量,具有简单明了、准确性高、合理等特点,同时也实际应用于黄河水量调度和生产管理中。

1.3 流域耗水量的计算

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具体情况,各项用水含义如下:引、取水量:指从黄河干支流中引、取的水量。退(排)水量:指从黄河干支流中引、取的水量中又回归黄河干支流的水量。黄河河川径流耗水量:指引、取黄河干支流河川径流水量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回归到黄河干支流的水量。即,指引、取黄河干支流中的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后的水量。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所谓干支流特指本流域内干流或支流的引水与回归,于是可表述为本流域内引水减去在本流域内引出的水量中回归河道的水量,如果跨流域引水回归水进入另一流域,则为进入流域的外来水,客水。这部分水量在所进入的流域参加径流时,实测资料中测到,计算天然径流时应从中扣除。

从以上流域还原概念可以理解为工农业等河道外还原水量对于流域来说也即流域耗水量。因而计算方法的核心是引排差,即“流域耗水量”是以引排差原理为基础上的,耗水量相对于河道来说是净用水量。排退水不仅指明渠回归河道水,也包括引出的水量中通过地下潜流回归河道的水量,一般该项许多地区可以忽略。统计退水量时应以退入河道的实际水量计入,测验断面与河道间的损耗水量也应扣除。根据“流域耗水量”是建立在引排差原理基础上,计算方法关键在于退水量或退水系数,因而在计算方法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如除采用经验数据外,面积定额,水量平衡法等。

1.4 流域耗水量与区域耗水量区别

“流域耗水量”与“区域耗水量”本质区别在于地表水耗水量是指地表水取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或是不仅扣除下渗到地下的水量。前者是对于流域来说是耗水,但对于行政区域则并不是真正消耗。因此,“流域耗水量”包括“非消耗用水”,从直观上看出“流域耗水量”应大于“区域耗水量”。“非消耗用水”进入湖泊或其它洼地,可以看做实际是“环境用水”的一种。至于跨流域“非消耗用水”则进入是另一流域参加该流域的水量平衡或被利用。

“流域耗水量”有其计算特点:所谓“一进一出”,只管引出河道口门和回归河道水量。“流域耗水量”以河段统计,不管用水属地,只考虑是干流或是支流引水,从那个河段引水就计入那个河段,引出水另一个河段回归,在回归河段则为加入量;“区域耗水量”以属地用水为统计对象,只统计消耗水的数量,不需知道水的来源与去向,能否回归河道,或回流其它河道或流域。“流域耗水量”包括大量跨流域引水,向流域外引水。

这里需指出的是如果按“区域耗水”计算内蒙古耗水与“流域耗水”之间相差10亿m3左右。那么,如果用“区域耗水”计算黄河下游河南、山东那恐怕相差几十亿m3的水量。“流域耗水量”统计远大于“区域耗水量”。

1.5 流域耗水量特殊性

由于“流域耗水量”实际是还原水量中水资源利用的理论概括,因此,具有特殊性。一般耗水量不可能出现负数,但“流域耗水量”在相关的河段与时段可以出现负数。

如跨流域引水的退水,对于受水河流或流域就是增加的水量:外来水,客水,如果汇入河流并经下游测验,这对于受水河流是负数。

兰州市城市与工业用水主要是兰州水文站断面以上引水,城市排污退水大部分在断面以下,这部分因引黄河干流水而产生的退水就增加了兰州水文站断面以下的水量,退水在该断面下为负数。

宁夏灌区主要引水在青铜峡水文断面以上,而退水则在青铜峡水文断面以下,退水量在石嘴山水文站测验。

由于宁夏灌区每年压碱冬灌,经过输水与灌溉,退水在不引水的时段退出,或同一时段引水小于集中退水,都会出现负数;特别会出现是跨年份的退水,不仅月份内出现负数,日历年内也会有部分水量统计不全。如果一个完整的引水灌溉(用水)期包含完全退水、以及一个完整的用水退水河段,将不会出现负数的情况。对于宁夏等跨年份的用水一方面由于退水量较小,另一方面每年都有年前一段的退水,因此可以简化都不予考虑。

1.6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也是“流域耗水量”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87]61号)提出了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分配的年耗水量370亿m3。上述水量分配方案,是按黄河正常年份水量制订的,今后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水情逐年作出合理的调度安排。所谓正常年份水量是指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580亿m3(含花园口以下20亿m3)。

花园口站以上采用1919年至1975年系列的实测与还原水量计算出的天然径流量,分配的是黄河可供水量,而表格内直接填写的是“耗水量”,天然径流量中河道外的还原水量也是从流域统计来的,因此,这里的还原实际概念是“流域耗水量”。

当然,花园口以下由于系列是1950以后的资料且50、60年代出现了大汶河水量多次大洪水当时计算有所偏大,并且没有考虑下游引水后河道里径流的自然损耗,黄河下游是著名的“地上悬河”,高出黄河两岸且为宽浅河道,向两岸渗漏地下水是下游最大的自然损耗,以及水面蒸发损耗。

2. 下河沿模式

这是结合黄河流域的特点从实际应用中归纳出来的技术性处理手段。下河沿水文站位于甘、宁交界处的宁夏中卫市,与水文站测验断面平行的美利渠从沙坡头引水(现沙坡头水利工程),河道与渠道均由水文站测验。因此,通常在用水统计中习惯把美利渠的引水口门认为是下河沿水文站断面之下引水,河道与渠道的实测作为水文站的实测值,这种把引水口门虚拟为断面以下的统计方法是为了简化统计手段避免重复计算的可能,这也与向社会公布水文资料中既有河道又有渠道最终公布的是合成资料是一致的。在实践中一般称宁夏引黄灌区为下河沿至石嘴山,而不是安宁渡或兰州至石嘴山,这里除了主要引水都在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外,把安宁渡至下河沿的美利渠放到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统计。我们把黄河上众多此类水文站(断面)命名为“下河沿模式”。

结合黄河水资源利用特点总结出,渠道取水口在水文站水文断面以上并由水文站测验的渠道站可以合并在一起简化用水处理,把渠道取水口虚拟为水文站断面以下,具有这类特点的归纳为“下河沿模式”。

下河沿模式在黄河流域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和众多类似的断面,主要是断面与渠道并行或临近,引水口位于水文断面附近的上游,并由同级水文部门测验,渠道站参与资料整编,向社会公布水文资料中如日资料为合成资料。

干流青铜峡水利枢纽下游的青铜峡水文站河道与引水渠东总西总合成。

沁河五龙口水文站断面与左岸广惠渠和右岸新利渠,沁河支流丹河山路平与丰收渠,北洛河状头与洛惠渠,宝鸡峡林家村水文站与宝鸡峡渠道,张家山水文站与泾惠渠等渠首水文站。

3. 黄河向流域外供水

黄河承担着流域内用水,同时承担着外流域用水,这部分对黄河流域而言属于全部消耗水量。

近年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和下游河南山东农业灌溉和城市生活以及湖泊人造景点用水都是引自黄河。

黄河下游引黄并不是完全引到流域外,如金堤河、文岩渠、大汶河以及黄河滩区等属于黄河流域。黄河下游引黄南北岸分属于海河、淮河和山东半岛等。

向流域外引水,对于黄河流域来说,只要不再回归黄河流域,那将被认为是100%的消耗。

3.1黄河流域下游引黄灌区,引黄河水向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以及山东半岛等灌区和工业、生活使用,除文岩渠和金堤河两流域属于黄河流域外其它均不能回归黄河。其中引黄济津、济白洋淀和入青岛更不可能有回归水了。

3.2甘肃“景电”二期工程规划部分向民勤红崖山水库年调水6100 万m3(属于石羊河流域)。该工程是利用景电二期的空闲容量和灌溉间隙,延伸已建成的景电输水总干渠,经洪水河、石羊河61公里的天然河道,调水到红崖山水库,调水线路总长260公里,年设计调水量6100万m3,调水流量6.3m3/s。

3.3甘肃引硫(大通河上游硫磺沟)济金(昌)(属于河西走廊)于2003年通水,2004年引水2690万m3,2005年引水2750万m3,2006年引水2794万m3。

3.4沁河主要支流丹河丹东引水渠,随着丹河水量的减少,丹东、丹西引水条件发生了变化,致使引水口逐步上移,现位于山路平水文站以上丰收渠(丹西渠)引水口上2km,由青天河水库调配水量,由博爱县丹东灌区管理局。丰收渠经山路平水文站断面由水文站测验,丹东灌区引水在0.2~1.0亿m3,进入流域卫河大沙河。

3.5伊(洛)河渠道尾水向流域外引水。每年引水在0.2~0.6亿 m3。

黄河下游流域内主要是金堤河天然文岩渠区域,主要以新乡黄河河务局的引黄涵闸、人民胜利渠部分水量以及濮阳黄河河务局的引黄涵闸部分引水,其余为流域外引水。

经匡算:2006年甘肃省黄河流域向流域外引水0.86亿m3,内蒙古通过宁夏下河沿美利渠向孪井滩扬水灌溉工程引水0.46亿m3,河南省向流域外引水17.4亿m3,山东省向流域外引水72.0亿m3,河北省引黄济淀引水3.0亿m3。黄河流域向流域外共引水93.5亿m3,而在流域内流域耗水量为211.2亿m3。

4. 黄河用水特性

除了流域内一般用水,黄河耗水有其特殊性,特归纳几个方面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4.1 流域外引水:向黄河流域外引水,只要不再回归本流域或河道,对于(黄河)流域来说那将是100%的消耗。向流域外引水远距离输水: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等。2006年水利部、国家防办组织实施了首次跨流域“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

4.2高扬程或远距离输水:典型的如景(泰川)电(灌)站、盐环定扬水工程等。

4.3支流跨流域引取水:如“引大(通河)入秦(王川)”、陕西引黑河水库(石头河水库补水)供给西安、引沁济漭。

4.4 灌区滞水:流域内支流流域中灌区的湖泊、坑塘、低洼地、海子、人工开挖的小型平原水库以及村前屋后的沟道等的引取河道的水量,均作为河道损失水量。下游流域外有众多的平原水库。

4.5 傍河水源:如郑州市“九五”滩在黄河南岸打群井作为城市用水的补给、渭河流域的傍河井、山西汾河流域的泉水出露我们认为应统计在地表水中,但可能只被统计为地下水。

4.6 生态环境与景观用水:近年人造湖泊、河道景观用水增加较快。如“拦河造湖”工程咸阳水文站被取水渭河人工湖咸阳湖隔断。甘肃兰州生态带游览区、宁夏的石嘴山市营造“五湖四海”人工湖星海湖、山东大汶河流域莱芜牟汶河综合治理建设工程、聊城江北水城碧波荡漾、滨州“四环五海”绿水涟漪。

河道景观一般消耗形式为蒸发、补给地下和供水等,主要水量仍保存在河道内,原则上汛期前应水位降低、或放空以待蓄洪泄洪,性质与小型水库相似。

生态环境用水:宁夏沙湖、内蒙古乌梁素海等。

4.7黄河滩区用水:黄河河谷平原用水和下游滩区的地下水开采。

4.8 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淤地坝建设等水土保持措施达到了一定的减沙效果,拦沙同时也拦水。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看到有些地区如无法治理,水土保持减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工作。

4.9雨水利用:水资源匮乏的甘肃省开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现已累计建成各种蓄水窖253万眼,稳定解决了252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集雨节灌农业457万亩,在雨水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4.10 生产与试验用水:黄河下游标准堤防建设以及龙门—潼关放淤试验等。 5. 水库蓄水消耗水量分析

因水库拦蓄大量的水会造成水量的损失,水库的蓄水与水量的变化对河道径流产生了影响,根据水库的大小与功能需要具体分析。

5.1 水库蒸发损失水量

由于水库的建设增加了水面面积,水库蓄水以后,库区由陆地蒸发转变为水面蒸发,陆地蒸发量与水面蒸发相比一般很小,原河道面积与增加的水面面积相比一般也可忽略不计,因此以水库水面面积作为蒸发损失量面积,一般采用水面蒸发能力与面积计算,也可实测资料水量平衡计算。

蒸发量是以一段时间内蒸发的水的相当深度来计算的,和“降水量”单位相同,方向是相反的。蒸发量是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变成汽态,逸入大气中的过程称为蒸发。观测一定面积的水面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因蒸发减少的水层深度来确定蒸发量大小,单位为毫米。测量蒸发的仪器常用的有小型蒸发器和大型蒸发池两种。

水库水面蒸发量的计算是水面蒸发能力与水面面积的乘积,其值称为水库毛蒸发量。

由于水库水面直接接受大气降水,不属于区间加入,因此,计算水库水面蒸发量应该扣除水面接受的降水量,水面蒸发能力与降水之差再与水面面积的乘积,其值称为水库净蒸发量,一般称水库蒸发量就是指水库净蒸发量;河道水面的蒸发量也是指净蒸发量。净蒸发量参加水量平衡的计算,其中水库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应该参与天然径流量的还原统计,但影响不大一般忽略。

一般以日计算累计到月值,或者以月平均水面与相应的蒸发降水计算,最后累计到年值。需要指出的是,在黄河流域日或月份净蒸发量可能会出现负值,但年值为正值。

为了简化,我们采用小浪底水库实测水库资料进行简化计算蒸发量。1980-2000年库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03.2mm,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88.5mm,坝前水位255m时库容约65亿m3,水面面积大约为300km2,按此数据作为年均计算得水库毛蒸发量为3.27亿m3,净蒸发量为1.46亿m3。

从全面的观点来看,水库蒸发水量与不拦蓄之间谁的蒸发损失大是一个问题,在水库里水体被堆积只有库区表面的水参与蒸发损失,如果把同样的水放进河道流动,流动的水比静止的水蒸发量要大,当然也与当地蒸发降水条件有密切关系,河道距离越长蒸发量越大。一类极端的例子,北方河流大部分都会断流,如果河流水库蓄水蒸发,与进入有一定距离的河道,所产生的蒸发损失从定量来看,无疑水库蓄水的蒸发损失要远远小于河道的蒸发损失。那么就此可否说水库的非用水损失就很小,当然不可以,因为除水库所处环境外还有诸如渗漏等损失的产生。另一个极端,如果这部分水不拦蓄在水库里而是自然流向大海损失更大。

需要指出的是水库的蓄水增加了大的水面和地下水补给范围同时也改变了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水面蒸发量增加势必导致区域或附近降雨增多的可能性,水库比未建设时的空气湿度更大和更潮湿又直接影响蒸发能力与未建库时相比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5.2 水库渗漏损失量

水库渗漏量分为坝基渗漏、库底渗漏和库岸侧渗三部分。坝基渗漏可利用坝下反滤沟实测流量资料推算水库渗漏量。多数水库有坝下反滤沟实测流量资料,可直接作为坝身渗漏量的依据。但库底和库岸渗漏量难以直接观测,只有根据水文地质资料通过水量平衡法估算。如果位于水文控制断面以上的水库,其渗漏量只有部分回归到设计站断面以上时,则水库渗漏量只计算未回归到设计站断面以上的部分。

水库渗漏量是水库的主要非用水消耗损失。

5.3 水库蓄水变量分析

水库蓄水变量是某一时段始末水库蓄水量的差值。水库蓄变量主要采用封闭式蓄水变量检查,各月(日)蓄水变量累计蓄水变量:各日蓄水变量可累计月蓄水变量,各月蓄水变量可累计年蓄水变量。从建库起累计蓄水变量即水库蓄水量应该永远是正值,即水库一直蓄水。

由于黄河是多泥沙河流,水库冲淤变化较大,水库库容会有变化,需要对蓄水变量累计与蓄水量进行校核,如三门峡水库每年汛前汛后的水库库容变化要进行测验,对当年相应的库容与蓄变量要进行修正。

对于中小型水库,特别是小型水库如果主要功能是工农业等河道外用水,其水库的蓄水变化量主要受引水的影响,那么水库的蓄水变量就不应与工农业用水重复统计。

6. 水文站与引水问题

黄河下游引水统计还包括下游滩区农业用水、口门引水误差、未控引水以及其它因素等。黄河下游引黄干流水向流域外的引水在90%以上,全河向流域外供水占全部的流域耗水量的31%。

水文站附近的引水涵闸所引起的测验误差不容忽视。一些未控制测验水量对水资源量也有一定影响。水文站的测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水库的蓄泄水量,水文站附近的引水也对水文测验会造成影响。如高村水文站山东东明县城市用水通过黄河大堤引水口位于断面以上,引水渠在断面与水文站房之间,韩董庄闸位于花园口水文站断面以下,但引水口通过黄河滩区在断面以上。

在灌溉期距离水文站断面附近的引水涵闸由于不确定因素多采用昼停夜引,对水文测验有一定影响,如利津水文站是黄河最后进入渤海的把口站,根据水文测验规范非汛期3至5天进行实测,每天8时与20时(冬季18时)观测水位,根据水位与流量曲线推算流量,这样如果涵闸引水影响的夜间,那么水文站推流有可能系统偏大,造成一定的误差。诸如此类以及水库闸门泄洪与闭合都可能对库区出库水文站测验造成影响,设立能够非汛期使用的自计水水位计并参与资料的整编应是不错的弥补。

以沁河为例论述水文站与断面上下的水量利用的复杂关系,沁河的水利建设始于秦汉时代,广利灌区为我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

沁河是跨省河流,来水主要在上游的山西、用水主要在下游在的河南。沁河不仅有跨本流域的引沁济蟒,还有丹东渠(丹河)跨黄河流域的引水入海河流域(卫河)。

张峰水库位于润城水文站以上约80km,水库枢纽主体工程于2005年6月开工建设,2007年11月8日完工。是沁河干流上第一座控制性骨干水库工程,由枢纽工程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主要提供生活用水和工业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并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总库容3.94亿m3,工程建成后,年供水量可达2.07亿m3,输水工程总干道全场145km,设计引水流量为6.45 m3/s。年发电量达769万千瓦。

润城水文站以下的杜口村、拴驴泉水电站库容不大属于径流电站,主要是引沁济蟒渠道与河口村电站的退水。

润城渠引水沁河经润城水文站测验后发电用水后大部分退入沁河。

五龙口水文站位于沁河出山口。五龙口水文站上游38km有引沁济漭总干渠,这是跨流域把沁河的水引进蟒河。在该总干渠引水口上游,1991年建成的拴驴泉水电站,设计为日调节水电站,根据国务院(85)国函字59号文规定:为保证引沁灌区按设计流量引水,电站尾水后修建反调节工程。电站采用分期实施方案,现发电尾水利用倒虹吸引至引沁总干渠。

引沁济漭总干渠黄委会许可水量3.80亿m3,2001-2005年渠首平均引水量为4.36亿m3,引沁济漭渠道进入蟒河隧道3孔闸门,其中有一孔为河口水电站发电用水直接回到沁河,引沁灌区与下游广利等灌区的分水比例为6:4,河口电站系利用引沁灌区灌溉余水和引沁总干渠向下游广利灌区分水发电,遵循结合灌溉,不影响灌溉的原则;其年平均水量为0.97亿m3,故引沁济漭年平均水量为3.39亿m3。

2007年12月河口村水库开始兴建,该库位于沁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下距五龙口水文站约9km。五龙口站的左岸为广惠渠和右岸为新利渠,新利渠停测数年,引水口在断面以上3-5km,引水口附近有从沁河引水小电站退水。

五龙口站断面下200m有小发电退水。五龙口站下2km的广利渠首(广利干渠)闸引水,水文站没有计量和资料汇编。

丹河在沁河干流五龙口与武陟站之间左岸加入。丹河山路平水文站测验河道同时测验丰收渠(丹西渠),丹东渠位于断面上游左岸5km的有间距不到1km的两个引水口除供给电厂用水外,最后汇入一穿山隧洞进入黄河流域外海河流域的卫河大沙河,水文站没有计量。2007年丹东渠跨黄河流域引水0.85亿m3。两渠引水由青天河水库供水。

7. 重复利用水量

重复利用水量是指同一用水系统中,所有未经处理或经过处理后重复使用的水量总和。如果把黄河作为一个系统,那么黄河也存在重复利用水量。

根据“宁夏河套灌区引用黄河水量分析研究” [1]在黄河断流频繁的时段提出黄河水利用过程存在重复利用水量:就宁夏河套灌区而言,卫宁灌区一方面引水,另一方面又不断排水,下游的青铜峡灌区也在重复同样过程,青铜峡灌区引水量中包含了卫宁灌区的排水部分,这一排水量就是重复利用水量。这一情况与工业用水中的总用水量、取用新鲜水量、重复利用水量、重复利用率之间关系是一样的。衡量宁夏河套地区引用多少黄河水量,应当与工业用水中取用新鲜水量一致,而不应与工业用水中的总用水量一致。同样道理青铜峡灌区与内蒙古河套灌区之间也存在重复利用水量。卫宁、青铜峡灌区引排水量以10年均值为计算依据,并假定内蒙古河套灌区年引水量为60亿m3,宁蒙河套灌区重复利用水量47.59亿m3,重复利用率33.9%。

借用这个概念全黄河流域存在着重复利用的甘肃的引黄水后的退水进入黄河干流,部分又被宁夏灌区利用、宁夏的“大引大排”回归黄河水量,又被内蒙古灌区利用,宁蒙等退水未被利用又可能进入黄河下游地区利用。

以2006年为例,黄河引水量为373.7亿m3(不含内流区1.23亿m3),流域耗水量为303.7亿m3,退入河道水量为69.9亿m3,如果把退水作为复用水量,重复利用率18.7%;,黄河干流引水量为276.8亿m3,干流流域耗水量为223.1亿m3,退入干流水量为53.6亿m3,重复利用率19.4%。1997年是黄河流域断流最多的年份,重复利用率达到23.8%。

可见,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有大量的引出水量也有相当部分水量退回到河道,因此存在重复利用水量问题,大约有二成的水重复利用,特别是枯水年比较突出。

需要指出按照流域耗水量的概念退回河道的水量作为回归水量已被扣除。

8. 结语

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还原计算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规划的基础,也是众多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基础。深入探讨黄河水量的计算方法,总结归纳流域用水特点很有必要。

8.1 “流域耗水量”的理念建立:根据黄河流域特点结合还原水量的概念建立流域耗水量,也是黄河专家的一致的理念,不仅是众多的与水资源相关的科学研究基础,同时也是黄河的生产与水量调度的基础。黄河引耗水有其特殊性,具体问题需要分析,流域耗水量不以用水属地统计耗水只统计引出河道与能够回归河道多少,简单明了。

8.2 黄河流域是水资源匮乏的流域,同时还承担流域外供水的重任,包括向天津供水,河北白洋淀生态修复供水。黄河下游引黄干流水向流域外的引水在90%以上,全河向流域外供水占全部的流域耗水量的31%。

8.3 黄河流域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技术等原因存在着大引大排,也存在着重复利用的可能,用水统计“下河沿模式”的建立,对于众多类似的水文断面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8.4 黄河流域的还原计算比较复杂,诸如地下水的开采与地表水的关系,以及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都有得于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