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期货(精选5篇)

  • 外汇期货(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由于外汇期货的标的为外汇,它是非物资商品,故无商品生产成本与期货商品流通费用两项;外汇的理论期货价格由货币成本、期货交易费用和预期利润三部分组成;其中,货币成本是指某种外币的数量,货币成本的产生是由少数外汇期货合约实际交割产生的。 2.利率…

外汇期货(精选5篇)

外汇期货范文第1篇

金融期货市场价格是指金融工具期货合约的理论价格,金融工具期货又分为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三类,以下简单对它们的价格构成进行介绍。

1.外汇期货的价格构成

由于外汇期货的标的为外汇,它是非物资商品,故无商品生产成本与期货商品流通费用两项;外汇的理论期货价格由货币成本、期货交易费用和预期利润三部分组成;其中,货币成本是指某种外币的数量,货币成本的产生是由少数外汇期货合约实际交割产生的。

2.利率期货的价格构成

利率期货交易分国库券期货交易、定期存单期货交易、抵押证券期货交易等;在美国,国库券期货合约的理论价格主要由国库券的发行价格、期货交易费用和预期利润三项,其中,在发行价格上短期国库券和长期国库券有所区别,短期国库券的发行价格是以贴现方式或按面值打折扣方式形成的,计算公式为:短期国库券发行价格=国库券面值-国库券面值×年利率×国库券实际期限/3603.股指期货的价格构成股指期货的价格主要由现金设定价格、期货交易费用和预期利润三项构成;其中,现金设定价格等于股指的指数乘以一个由股指确定的固定金额,它不仅体现了股指的综合价值,还是股指期货的交易价格,更是股指期货理论价格的构成要素。

二、期货定价在进行期货定价的介绍之前

需先了解一些数学符号的定义T:期货合约到期的时间(年);t:现在的时间(年);s:期货合约标的资产在时间t时的价格;ST:期货合约标的资产在时间T时的价格(在t时刻这个值是未知的);k:期货合约中的交割价格;f:时刻t时,期货合约多头的价值;F:时刻t时期货合约的价格;r:从时刻t到T时刻,计算投资利息时使用的无风险利率。

1.商品期货定价

可把商品期货的标的商品分为投资类商品(如黄金、白银)、消费类商品,对投资类商品可以给出准确的期货价格,消费类的商品只给出期货价格上限。黄金、白银是投资类商品中的代表性商品,人们持有黄金、白银的目的一般是投资和保值;不考虑黄金、白银的存储成本时,它们与无收益证券类似,期货合约价格可按下式计算F=exp(r(T-t))考虑存储成本时,可将存储成本看作负收益,记u是期货合约有效期间所有存储成本的现值,则期货合约的价格为F=(S+U)EXP(R(T-t))例如,一张一年期的黄金期货合约,已知黄金的存储成本为每年每盎司2美元,在年底支付,现价为450美元,无风险利率始终为每年7%,该期货合约的价格计算如下r=0.07,s=450,T-t=1.所有存储成本现值u=2exp(-0.07)=1.865.期货价格F=(450+1.865)exp(0.07)=484.6

2.金融期货定价

外汇期货范文第2篇

(一)外汇市场概述。外汇市场又称国际汇兑市场,是以经营外汇和进行以外币计价等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根据介质不同可将外汇市场分为柜台市场和同业市场,外币兑外币市场和人民币兑外币市场。外汇市场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国际金融中的交易活动离不开外汇市场。而且外汇市场能够通过调剂外汇数量来满足外汇市场的平衡,交易者还可以通过外汇市场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支付结算,同时在跨境贸易中还能够防范外汇风险等。(二)外汇市场发展阶段。自1978年至今,中国外汇市场经历了多次汇率改革,每次汇改都会引发汇率变动,同时短期内会带来中国经济波动。具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1979—1984年为第一阶段,由1979年对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到1981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即在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外还要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此后,1981年初年至1984年底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双重汇率制度。2.1985—1990年为第二阶段,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外贸企业由于我国的双重汇率制度导致亏损,并且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外贸企业的厂商对我国实行的双重汇率制度提出了质疑。1985年1月1日,我国政府重新执行单一汇率制度,随后,1986年我国又开始实行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汇率制度。3.1991—1993年为第三阶段,1991年4月9日起,根据国际外汇市场运行情况,我国政府对人民币官方汇率牌价开始实行有管理的、适度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4.1994—2005年为第四阶段,1994年1月1日开始,我国将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与市场调剂汇价整合并轨,实行单一的汇率制度。随后,我国政府积极稳定外汇市场,适度调整汇率,尽量实现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5.2005年至今,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推进外汇市场发展,在银行间展开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多元化发展;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出台了相关政策,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外汇市场交易询价方式,同时还开办了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快速发展外汇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公开透明,积极完善政策体系,健康发展。(三)期货市场概述。期货市场是期货合约的交易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它是现货交易所的延伸,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中国期货市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988—1993年的初步探索阶段,在该阶段期货市场对部分农产品进行初步试点探索,发展尚不规范,管理存在一定漏洞,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次是1994—1999年的治理整顿阶段,由于第一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市场监管不到位,管理混乱,市场发展不景气,为此政府提出很多需要清理和整顿的措施;最后就是2000年至今的规范发展阶段,交易品种增多,管理比较统一,监管到位,期货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期货交易所分布在大连、上海和郑州,其中大连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郑州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0月。期货市场的出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它对经济的作用表现为宏观经济层面和微观经济层面。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讲,它有利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期货市场能够调节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也能抑制价格波动,同时还可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国内经济向国际化发展。另外从微观经济层面来说,期货市场为市场交易基准价格降低成本、稳定生产关系提供参考。可见,每一个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是经历了多个阶段,由最初的不规范、不统一、监管不到位,经过政府的多次调整、改革、整顿逐步走向规范统一的市场,促进了金融领域多方面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向前迈进。

二、我国汇率改革对棉花期货市场的影响

由上文可知,汇率是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之一。汇率变化通过多种渠道影响棉花期货市场价格,有直接的影响渠道和间接的影响渠道,具体来看: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汇率变动对期货市场的影响,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后,汇率由2005年7月的8.2769下降至2008年8月的6.8515,下降幅度达17.22%。2010年7月人民币汇率为6.7775,同比下降了18.11%,较2008年8月有小幅下降,人民币实现小幅升值。2016年12月人民币汇率为6.9182,汇率不断上升,人民币贬值,这也是2016年10月1日之后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带来的影响。整体来看,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人民币汇率呈下降趋势,人民币不断升值,到了2016年下半年,人民币出现贬值状态(如图1所示)。2005年7月至2008年初棉花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相对稳定,2008年棉花期货市场价格呈下降状态,可能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期货市场带来的影响。2008年9月至2011年,期货市场价格呈上升趋势,而后又出现不断下降趋势。其中,棉花期货市场价格的峰值出现在2010—2011年间,与2010年6月19日央行推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弹性政策有关,此次汇改后人民币升值,进口成本下降,国内对进口原料的需求有所增加,进而影响商品价格和期货市场(如图2所示)。随着央行汇率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投机者从商品期货市场转向外汇市场,将会加大期货市场的波动。

三、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第一,不断完善汇率机制,保持汇率稳定。汇率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有利于维护期货市场稳定。第二,加快金融期货产品创新,扩大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完善金融期货市场体制。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各类金融产品创新,释放金融改革空间。第三,加大期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抓住机遇、群策群力,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期货市场法治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期货市场立法,完善期货市场法律体系,为期货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向颖珍.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期货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6(10).

[2]张渝,曾承晓.汇改后中国汇率市场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联动关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11):75-79.

[3]王薇.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及股票市场相关性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12):65-69.

[4]施利敏,温彬,扈文秀.汇率与农产品期货价格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2):37-42.

外汇期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外汇期货;金融开放;监管协调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1)-0045-05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次贷危机改变了原有国际货币格局,人民币强势崛起

2007年发生的次贷危机严重打击了全球经济,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受到打击。为了刺激经济,美日欧相继推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欧元和日元的竞相贬值,削弱了其货币的吸引力,人民币则维持升值态势。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作为新生力量强势崛起。

(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改革,国际社会寻求解决美元独大之道

美国作为IMF最大股东,操纵IMF由来已久,这客观上有利于维系美元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中国增加IMF的份额、朱民出任IMF副总裁,中国也在国际货币体系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在国际社会饱受美元独大之苦时,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友善做法,将赋予人民币被其它国家接受的亲和力。人民币初步具备了实现与美元、欧元“三足鼎立、和平崛起”的时机。

(三)中国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开放,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加入WTO之后,我国的金融市场渐次开放,金融体制改革也进一步深化。2002年推出了QFII和QDII制度,允许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2008年提出的“港股直通车”设想,虽然尚未实施,但是也为国内投资者在境外资本市场配置资产提供了一种途径;2014年“沪港通”帮助国内投资者实现在境内资本市场配置外国资产的需求。金融市场的开放客观上推动了人民币走出国门,以境外资产的形式存在,从投资的角度人民币将更多地被国外投资者持有,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力推手。

(四)中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

2011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步显现。从2009年7月开始,我国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及东莞等地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到2011年8月24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地区范围扩大至全国。所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经国家允许指定的、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可直接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人民币相关结算服务。2008年12月12日,中国央行和韩国央行签署首个货币互换协议,拉开了中国央行与外国央行或货币管理当局进行货币互换的序幕。货币互换的目的是向两个基本面和运行情况良好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并推动双边贸易发展。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的流通范围扩展到境外,人民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得到加强,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和实现因素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定义是指人民币同时具备了世界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人民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广义的定义是指人民币同时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部分职能,如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履行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等种种职能。笔者之所以将人民币国际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的原因在于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实然状态,更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本身是其狭义定义,人民币具备了世界性一般等价物的全部职能,而在此之前即使没有具备全部职能,某些职能的发挥也能体现人民币的国际性地位,也具有重要意义。比较各主要货币的国际化历程,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主要有以下决定性因素:

(一)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程度

考察各主要货币的国际化历程,可以发现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无论英国、美国、日本,其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之时,其经济实力都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较大的经济份额或者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导致一国货币的世界地位上升,并最终为各国所普遍接受为国际货币。

(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

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决定了该国金融行业的发达程度、金融资产的规模大小以及是否能够主导金融定价权。发达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支撑,为货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回顾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的崛起过程,在该经济体中都存在一个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东京、法兰克福的崛起,以及在该金融中心中各种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完善。

(三)金融体系健全程度和金融稳定能力

健全的金融体系是货币国际化的组织保证,具体包括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机构和功能齐全的金融市场。实现货币国际化最为主要的是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汇市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交易的需要,又为国家利用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调控外汇供求、稳定汇率及币值提供了可能。由于货币实现国际化之后,该国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系更加紧密,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和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就必须具备强有力的金融稳定能力,能够迅速地通过政策工具处理外部影响。

(四)货币信用稳定程度

国际化货币一定是币值稳定、汇率稳定的货币,这样才会使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减少传递和获得信息的时间和费用,降低保持资产价值而付出的成本,减少货币持有者不必要的损失。自布林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绝大多数国家货币不再与黄金直接挂钩,一国货币的相对价值或购买力更多是由该经济体所拥有的物质基础和信用程度所决定。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世界第一,在多次金融危机中以一种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保证人民币不贬值,都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人民币外汇期货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助推器”作用

建设和大力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人民币外汇期货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早日实现:

(一)逐步打破国际社会对美元的路径依赖和惯性

美元仍是当今世界最值得信赖的国际储备货币。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计价单位、国际结算货币中占比都超过65%,目前全球尚无可挑战美元的货币或超货币。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中位居第二的欧元也没法挑战美元。

建设和大力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可以逐步打破国际社会对美元的路径依赖和惯性:首先,通过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人民币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宽,这有助于提高人民币的储备和贮藏手段职能;其次,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投资者提供了成本最低的汇率风险对冲工具,这有助于保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和信用稳定;第三,人民币外汇期货还是最直接的“下注中国”的投资工具,看好中国经济未来的投资者,可以直接买入人民币外汇期货来加倍获取人民币升值的收益。通过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的建设,人民币的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都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会逐步对美元构成挑战,打破国际社会对美元的路径依赖和惯性。

(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项下尚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资本项目可兑换。因为国际化的货币一定是可以在国际上完全可兑换的货币,即国际可兑换,而这种完全可兑换超过了本国货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在内的可兑换(国内可兑换)。从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分来看,可兑换仅是指对本币兑换成外汇支付和转移的程度,而货币的国际化是指本币充当国际支付和转移手段的能力;国内可兑换仅适用于居民与居民以及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交易,国际可兑换还应包括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交易。

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会定位于满足国内可兑换需求,即满足居民与居民、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的需要。非居民参与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可能需要通过QFII或者未来香港交易所与中金所签订类似“沪港通”或投资者资格互认的协议进行。但是一旦国内的人民币外汇期货发展成熟之后,可以参加人民币期货市场的非居民的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拓宽,不仅局限在机构投资者,非居民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账户或人民币结算账户甚至离岸账户的形式参与人民币期货市场;QFII的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甚至取消QFII额度限制。这样,在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上居民与非居民的界限就不再重要,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成为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市场,所有的国际投资者无论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参与这个市场,这在期货的角度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民币资本项下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障碍,推动人民币从国内可兑换向人民币国际可兑换转变。

(三)保留了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工具,倒逼金融调控和监管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一国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要求该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具备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人民币国际化为资本流动提供了便利,但游离于人民币监管和调控体系之外的大量流动性,可能成为投机者手中的筹码,容易引发宏观的不稳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的“三元悖论”,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三大金融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而放弃另外一个。如何在外汇市场开放的前提下,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防范外部热钱的冲击,这将是人民币宏观调控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同面临的挑战。

建设和大力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为必要的紧急宏观调控保留了市场化工具和空间。首先,建立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将为人民币监测体系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监测对象和指标参考,有利于形成准确的货币政策判断;其次,巧妙设计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某些制度,比如混合交易模式,为央行通过紧急的市场化手段调节人民币汇率留下了政策操作的空间,这可以更好地防范汇率风险。

建设和大力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还可以倒逼金融调控和监管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建立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客观上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宏观调控当局还是市场监管当局,二者必须更好地协调才能实现期货市场规范透明稳健运行、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减少与国际上相关国家货币政策目标冲突的多重目标,使人民币在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好地担负起国际货币的义务,这势必倒逼我国宏观调控当局和市场监管当局提高调控水平和监管决策质量,向世界一流监管水平看齐。

(四)拓阔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增强金融机构竞争力

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很快传递到国内,而具有相当广度与深度的健康金融市场体系能较好地应对各种冲击,具有自我减震作用。

建设和大力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正面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拓宽我国现有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为对冲外部风险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和市场,以市场化的手段来防范和化解外部性风险;其次,通过引入做市商,在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中让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各类型的金融机构同台竞技,推动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第三,通过引入非居民投资者,让居民和国内的金融机构提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在金融业实现全面开放之前提高竞争力。

(五)便于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世界性储备货币

作为国际化货币,人民币在支付工具和贮藏手段方面的职能仍有待加强,进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以下简称“SDR”)货币篮子将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目前阻碍人民币进入SDR篮子货币仍然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首先,SDR的汇率根据同一时点并且来自于同样来源的市场汇率决定,目前这一时点是伦敦工作时间,而这一时段在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停止交易。第二,SDR汇率定价需要一个“有代表性”的汇率,目前官方的“代表性汇率”则是每天早上9时15分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中间价,但IMF明确指出,这一汇率却并非根据市场实际的汇率计算得出。第三,SDR篮子货币必须有足够的工具来进行风险对冲,目前来看,离岸人民币市场因为有期货和期权更加具有优势、流动性也更好。因此,为了满足加入SDR的需要,必须建立在岸的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第一,人民币外汇期货能够电子化交易,延长交易时间,解决伦敦工作时间汇率报价的问题;第二,外汇期货市场形成的价格绝对是具有“代表性”的价格;第三,期货本身就是风险对冲工具,还可以在期货的基础上发展出外汇期货期权,满足更多个性化风险对冲的需求,解决加入SDR的第三个技术性问题。

四、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开放问题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进步,我国目前已经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支付结算手段上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通过货币互换、引入财富基金在贮备手段上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投资和对外借贷也稳步推进。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将放在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开放上,或者说国内的人民币金融资产也面临着国际化问题。本文前面分析过,人民币外汇市场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助推器,其假设也是建立在人民币外汇市场开放的前提之上的。但是人民币外汇市场开发的时机和步骤必须要慎重:首先,在人民币外汇期货品种选择上,先选择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郎、加元和澳元等汇率,这些货币是国际上应用较多、占比较高的币种,待时机成熟后再开展欧元/美元、美元/日元等外汇汇率期货,也就是说先上市人民币外汇期货合约,再上市外币外汇期货合约;其次,具体合约选择上市的时点应考虑到具体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应在汇率走势平稳之时推出新品种,减少期货被投机资金利用而助涨助跌的可能;第三,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建立初期应立足于居民投资者为主,非居民投资者应严格准入门槛和控制其规模,应视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例如外国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规模、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所占比例来逐步放开规模控制和准入门槛,最后取消对非居民投资者的限制,完全放开人民币期货市场的准入,实现国民待遇。

(二)微观审慎金融监管分工问题

人民币外汇期货的监管不仅仅是证券监管部门对期货市场的合规监管,还包括货币调控部门对于外汇市场的调控、外汇监管部门对于外汇现货的监管,甚至还包括未来银行和保险监管部门对于银行和保险参与外汇期货市场的监管。所以,对人民币外汇期货的监管应明确各微观审慎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

首先,结合外汇期货投资者的市场结构,进一步明确现有各分业监管者的微观审慎监管职能,并分三个层次明确外汇期货准入标准:第一层次是金融机构的准入,这部分职能仍交给原有的分业监管部门,例如银监会负责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证监会负责证券业金融机构的准入,保监会负责保险业金融机构的准入;第二层次,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外汇业务的准入;第三层次,由证监会负责外汇期货业务的准入,或者说所有外汇期货投资者资格的准入。具体说来,针对外汇期货的做市商银行,首先获得银监会设立银行的行政许可,其次要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经营外汇业务的行政许可,第三要获得证监会外汇期货做市商资格的行政许可。针对套期保值者,不需要获得第一个层次的市场准入许可,但是因为会涉及外汇现货的交割,必须先获得第二层次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于外汇业务的准入许可,才可能获得证监会外汇期货投资者的资格。针对投机套利者,因为不涉及外汇现货的交割,只需要获得证监会外汇期货投资者的资格即可。

其次,将跟外汇期货市场交易规制和投资者保护相关的监管职能统统交给证监会。将所有参与外汇期货市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业金融机构和保险业金融机构一视同仁,按照相同的外汇期货监管规则进行规范。原则上除证监会的市场监管规则之外,各分业监管部门对于各自监管对象参与外汇期货交易仅仅可以规定风险策略和提供风险指导,防止“政出多门”而造成监管套利、监管冲突的情况。

(三)宏观审慎监管和金融稳定问题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说,类似于外汇期货这种容易发生跨市场、跨行业风险传递的金融工具,在微观审慎监管控制好个体风险和市场行为规范的同时,应设立一个类似于美国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的机构负责统辖全局,进行监管信息的共享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控制。具体而言,宏观审慎监管部门应承担以下监管职能:

首先,从宏观上识别系统性风险。人民币外汇期货的市场走势与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币值的晴雨表之一。我国作为进出口大国,企业由于存在对冲汇率风险的需要,外汇期货未来的市场规模可能会发展得非常庞大,甚至会超过现有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的市场规模。但是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重大变化一定会与外汇期货市场的重大波动相伴相生,外汇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体现了宏观风险信息,本身也在传递宏观风险。因此,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需要一个宏观审慎监管者识别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其次,实现畅通的监管信息共享。宏观审慎监管部门不同于微观审慎监管部门,处于信息传递网络的中间节点,汇总、加工、再传递收到的各种信息,这样处在网络其他节点的微观审慎监管部门就可以看到全面的监管信息和宏观信息,便于采取更有效率的监管动作,也减少了微观审慎监管部门之间出现监管矛盾和监管真空的可能。

第三,协调监管政策和重大危机处理。宏观审慎监管部门由于对宏观形势的掌握,对于未来经济金融形势的把握更强,可以为监管政策的演变提供更为前瞻的视角,另外我国国情特殊,宏观审慎监管部门经常要体现和实施某些国家战略、金融体制改革等深层次意图,因此宏观审慎监管部门更适合作为监管政策的总协调人。一般而言,在现有分业监管模式下,某个市场内部或金融行业内部的系统性风险和危机由微观审慎监管部门或分业监管部门负责进行处理。但是人民币外汇期货具有证券和外汇双重属性,同时又与经济金融大局关联性强,很容易产生金融风险跨市场传递和溢出。仅靠微观审慎监管部门的力量很难得到妥善处理,甚至容易引发更大的危机。因此,需要宏观审慎监管部门作为牵头人总揽全局,从大局角度协调各个微观审慎监管者的立场,对症下药,化解系统性风险,减少风险处置成本,提高风险处置效率。

基于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协调体制中的地位以及法律赋予的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未来应由人民银行作为人民币外汇期货的宏观审慎监管者,其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相比其他宏观调控部门,人民银行更具备成为宏观审慎监管者的优势。相比发改委和财政部等宏观调控部门来说,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对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及汇率的研判和把握更具有经验。同时,人民银行还承担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任,人民银行主导并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全局,建立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是其中重要一环,人民银行对于人民币外汇期货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具有全局观。

第二,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外汇期货作为一种新生的金融工具,本身既有证券期货的属性,又具有外汇资产的属性,同时连接了微观市场和宏观经济。因此,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的稳定直接影响到金融稳定的大局。因此,由人民银行充当宏观审慎监管者一方面将有利于延续现有金融稳定工作框架,避免职责不清和部门冲突;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在处理系统性、局部性金融风险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政策工具手段,这可以避免在某些紧急情况下由于微观审慎监管者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手段不足造成危机愈演愈烈的局面。

第三,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体制的地位便于作为宏观审慎监管者开展工作。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制度安排,人民银行是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的牵头人,这有利于人民银行在作为宏观审慎监管者时,充分地发挥信息优势、协调优势,提高危机处理效率。

(四)修改、整合现有的相关法律和监管规则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之后,汇率和利率制度如何协调将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人民银行法第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因此,我国当前负责汇率与利率调控的具体执行部门虽然是人民银行,但人民银行在行政上隶属于国务院,而不是类似美联储等国外银行具有独立的地位。人民银行在汇率和利率政策决定方面不具有完全的发言权,利率和汇率政策决策不够规范和透明。这对外汇期货市场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是会长期干预外汇期货市场正常价格形成机制,容易导致市场被少数利益团体操纵和影响。同时,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可能也会产生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很容易造成金融系统性风险。因此,有必要对《人民银行法》做出修订,赋予人民银行完全独立的法律地位,自主制定执行利率和汇率政策。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可以看作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一个分支。但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建设,都涉及不同层次的法律和多个部门的监管规则。这些法律法规应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横轴、以人民币外汇期货为纵轴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消除法律盲点和模糊地带。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这种法律整合工作可以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人民币法》之下,通过补充完善人民币法律关系各个方面的具体法律规定,对现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进行整合,整合方式可以是法律汇编也可以是法典编撰。 这样,人民币外汇期货就可以看作人民币对外法律关系在期货市场的延续,人民币外汇期货法律规则就存在明确的上位法,可以通过相关部门立法加以规范。

参考文献

[1]吴弘.金融法律评论(第四卷).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2]Copeland,L.S: Exchange Rate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0.

[3]Hans Visser: A Guide to International Monetary Economics, Exchange Rate Theories, System and Policie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4]Frederic S. Mishkin: 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5]顾功耘,罗培新.经济法前沿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孙国锋.中国金融改革的近距离思考.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MB Foreign Exchange Futures and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YANG Dese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42)

外汇期货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当前,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国际间交易往来频繁,由外币结算带来的外汇风险逐渐加大,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回避汇率风险已成为经营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将主要对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技术进行探讨。

外汇交易交易风险是指企业以外币进行的各种交易中,由于汇率变动使结算时和交易时即签订合同时折算的货币的数额增加或减少的风险。对于交易风险的防范技术,一般可以划分为外部技术和内部技术。

一、防范外汇交易风险的外部技术

1.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是指企业或证券交易商与银行达成协议,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远期汇率办理外汇收付业务的交易行为。它是当今国内外回避汇率风险普遍的做法之一。

远期外汇交易交易方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防范风险所花的成本低。企业不需要缴纳保证金,而只需支付手续费和风险保证费;二是灵活性较强。我国的银行已开办这项业务,外贸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如外贸企业在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后,一般要对未来的外汇汇率走势作判断。如果我方为进口方,为防止到期支付外汇时汇率上涨而造成损失,便可与外商签订合同后,立即与银行签订买进外汇的合同,从而将汇率固定下来;如果我方属卖方,为防止到期收汇时汇率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则要与银行签订合同,将此外汇按几个月的远期汇率卖给银行。从上述的交易过程不难看出,远期外汇交易的实质是企业将汇率波动的风险转嫁给银行。所以银行除向企业收取手续费外,还要向企业收取风险保险费,即防范风险的成本。

运用远期外汇交易来防范汇率的风险已被国内外众多企业证明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也有较明显的缺点。采用这种交易方式,要求企业在签订外汇买卖合同时,必须确定企业未来收付的外汇金额,收付期限和交割日等。单对外贸企业来说,外汇收付期限和交割日一般很难确定,为了避免远期外汇交易的这一弊端,外贸企业可利用由远期外汇交易所派生出来的择期外汇交易来回避汇率风险。

2.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货交易是指协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汇率买卖一定数量外币的交易。

由于外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在汇率变动不利于进口企业的情况下,可以使进口企业少损失一些外汇,担当汇率变动有利于进口企业时,它又要使进口企业的外汇盈余少一些,这就是外汇期货套期保值的特点。

外汇期货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相比,具有三个优点:第一,投资者范围扩大。在外汇期货市场上,只要按规定缴纳了保证金,任何投资者均可通过经纪人进行外汇期货交易。但是在远期外汇交易中,投资者的范围则比较小,一般是与银行有良好业务关系的大企业和信誉良好的证券交易商才有资格。第二,市场流动性大,市场效率比较高。在外汇期货市场上有大量的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存在,所以外汇期货市场上的流动性比较大。第三,外汇期货契约是标准化的合约,交易的货币也仅限于少数币种,所以外汇起获合约比较容易转手和结算。

3.外汇期权交易。外汇期权交易除具备上面所提到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外汇期权交易可固定保值成本,使其仅限于期权费;(2)外汇期权交易可对未来发生与否的不确定的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因为期权交易获得的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外汇期权的执行与否,必须视约定价格的计价货币是升值还是贬值而定。

二、防范外汇交易风险的内部技术

1.资产负债调整法。以外币表示的资产负债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币值的变化可能会造成利润下降或折算成本币后债务增加。资产和债务管理是将这些账户进行重新安排或者转换成最有可能维持自身价值甚至增值的货币。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尽量持有硬货币资产或软货币债务。硬货币的价值相对于本币或另一种基础货币而言趋于不变或上升,而软货币则趋于下降。作为正常业务的一部分,实施资产负债调整策略有利于企业对交易风险进行自然防范。

2.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外汇风险的大小与外币币种有着密切的联系,交易中收付货币币种的不同,所承受的外汇风险会有所不同。在外汇收支中,原则上应争取用硬货币收汇,用软货币付汇。

3.在合同中订立货币保值条款。在交易谈判时,经过双方协商,在合同中订立适当的保值条款,以防止汇率多变的风险。货币保值条款的种类很多,目前,合同中采用的一般是硬货币保值条款。订立这种保值条款时,需注意三点:首先,要明确规定货款到期应支付的货币;其次,选定另一种硬货币保值;最后,在合同中标明结算货币与保值货币在签订合同时的即期汇率。收付货款时,如果结算货币贬值超过合同规定幅度,则按结算货币与保值货币的新汇率将货款加以调整,使其仍等于合同中原折算的保值货币金额。

4.适当调整商品的价值。在进出口贸易中,一般应坚持出口收硬币,进口付软币的原则,但有时由于某些原因使出口不得不用软货币成交,进口不得不用硬货币成交,这样就存在外汇风险。为了防范风险,可以采取调整价格法,主要有加价保值法和压价保值法。

5.通过风险分摊防范交易风险。风险分摊指交易双方按签订的协议分摊因汇率变化造成的风险。其主要过程是:确定产品的基价和基本汇率,确定调整基本汇率的方法和时间,确定以基本汇率为基数的汇率变化幅度,确定交易双方分摊汇率变化风险的比率,根据情况协商调整产品的基价。

6.灵活掌握收付时间以防范外汇交易风险。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收付时间。作为出口商,当计价货币呈上升趋势时,由于收款日期越向后推就越能收到汇率收益,故企业应在合同规定的履约期限内尽可能推迟出运货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当然,这要在双方协商同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由于使用这种方法,企业所受利益,便是外方的损失,故不易为外方所接受。但企业应对此有所了解,一方面在有条件时可藉此避免收汇风险;另一方面则可以防止外方向我方企业转嫁风险。

外汇期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外汇储备;基础货币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74-03

货币供给内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种因素,因此,其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下,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外汇占款会改变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影响。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外汇储备对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揭示外汇储备及其变动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并给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机理

1994年以来,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实行汇率并轨,建立了银行间统一的外汇市场,并于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促成了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随着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增强,外商直接投资增势强劲,进一步拉动我国出口的增长,从而形成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双顺差”的局面。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迅速扩张。1994―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每年增加300亿美元。1998―2000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产品出口减少,外商投资增势减弱,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速度也随之明显放慢,每年的增加额减少约为90亿美元。进入新千年以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增大,外汇储备增长再次加速。到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总规模达到8 536.72亿美元,超过日本的8 501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国;并在10月达到10 096.26亿美元,突破万亿大关。到2009年3月底达到19 537.41亿美元,同比增长19.87%。

我国1994年以来实行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是外汇储备急剧增长的根本原因。在结售汇制度下,国内企事业单位只能保持很少一部分外汇,大量外汇收入必须卖给银行,但外汇指定银行由于受外汇头寸的限制,多余头寸必须在外汇市场上卖出,而中央银行则充当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唯一的做市商。结售汇制度的最终结果就是社会的外汇收入向中央银行集中并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收购市场上多余的外汇,形成大量的外汇占款。一般情况下,由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上升并不一定会导致基础货币的扩张,只有当央行收购外汇形成外汇占款时,才构成基础货币的投放。我国自1994年以来,外汇规模增加并向国家集中,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2007年8月13日,我国外汇管理局了外汇管理体制重要改革措施: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这表明我国自1994年沿袭至今的强制结售汇制度改为意愿结售汇制度。对企业来说,虽然新政策赋予企业根据自身经营保留外汇的“选择权”,但从短期来看,企业未必会使用这种权利。比如,在本币处于升值过程中时,企业可能不会选择舍弃本币而保留外币;只有当本币处于贬值情况下,企业则才会考虑舍弃本币而保留外币。此外,由于我国外汇市场还不发达,外汇的避险工具也不完备,企业相关的外汇专业人才仍然匮乏。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倾向于在收汇之后马上到银行结汇。因此,在目前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情况下,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为意愿结售汇制度,对缓解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和央行货币政策压力方面的作用会比较有限。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在区间的稳定,依然只能被动地适应外汇占款的波动,使其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和回旋余地还很低,货币供给内生性仍然很强。

二、理论分析

根据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说,在假定一国货币需求函数为稳定的前提下,开放经济中一国基础货币有两个途径产生,即国内信贷(用D表示)和国际储备(主要是外汇储备,用F表示),则有:B=D+F

其中,D表示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包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对国家财政的投资和贷款;F表示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即国家的外汇储备。

而货币供给m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于是有:m×D其中,m×F为货币乘数, 为国内货币供应量, 为由外汇储备波动引致的货币供应量。

假设国内信贷引致的货币供应量不变,则外汇储备的变动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成倍地同方向变动。其过程概括如下:

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这种制度约束基础上的。

三、我国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本检验以基础货币(mb)为被解释变量,采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储备货币的数据。根据货币理论,基础货币是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通货组成,和央行的储备货币组成相近,故采用其数据。

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来看,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主要为外汇占款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而外汇占款主要受外汇储备的影响,故而将外汇储备(wh)作为解释变量之一。

由于基础货币和外汇储备采用的是季度数据,容易受季节变动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而对其用X-12法进行了季节调整。然后再对变量取对数,记为基础货币(1nmb)、外汇储备(1nwh)。

此外,从基础货币的定义可知,基础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通货组成,因而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超额准备金率(erate)、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lc)的影响。为了保持模型的完整性,也将这些因素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当中。

(二)ADF平稳性检验

判断时间序列平稳性最常用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所谓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变量的平稳性是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模型中的变量满足平稳性要求时,传统的计量经济方法才是有效的。对基础货币(1nmb)、外汇储备(1nwh)、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超额准备金率(erate)、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lc)各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将结果综合在表1。

表1给出了5个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六个变量的原序列的ADF值都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但是经1阶差分后,D(lnmb)、D(lnwh)、D(rd)、D(erate)、D(lc)的ADF值都在1%或者5%的显著水平上都小于其临界值,即拒绝单位根假设。由此可以得出结论,lnmb、Lnwh、rd、erate以及lc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序列。

(三)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反映了变量虽然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根据协整理论,只有同阶单整的序列之间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通过上述单位根检验可知,基础货币、外汇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都是同阶单整序列,因而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用Johansen检验对上述六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来看,基础货币与外汇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之间在5%的显著水平上最多存在两个协整向量。但是,一般来讲,只有第一个协整向量是最重要而且往往是最具有经济解释的协整向量,因此这里只考虑第一个协整向量。将该协整向量关于D(lnmb)正规化得长期方程为:

lnmb=0.798262lnwh+03030632rd+0.561498erate+0.454221lc

(0.03084)(0.00780)(0.04584)(0.09275)

注:(.)中为标准差;[.]中为t统计量

从以上协整方程来看,不仅各系数的符号符合经济意义,而且方程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lnwh的系数的符号为正,显示了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了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的增加,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rd的符号也是符合经济意义,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则多,基础货币增加;erate的符号为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超额准备金利率增加,则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增加,使得基础货币增加;lc符号也为正,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的扩大,则金融机构的贷款动力增强,通常导致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的增加,而基础货币主要由存款准备金和流通在银行体系外的通货组成,故也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

各解释变量均显著,说明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和显著性都可以看出,在长期中,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最大的,基础货币对外汇储备的敏感程度明显强于其他解释变量。自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每变动1个百分点,基础货币就同方向变动约0.8个百分点。这充分印证了前文的理论论述:在现阶段,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显著影响,增强了基础货币的内生性。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增长,必然会给基础货币调控带来巨大压力。此外,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利率和一年期存贷款利差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虽有显著性,但是仍然弱于外汇储备的影响。客观而论,这样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是不利的,因为大量外汇占款的存在限制了其他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有可能会降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有效性。

上述协整方程揭示了外汇储备等解释变量对基础货币的长期影响。根据Granger显示定理,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一定存在一个与之等价的误差修正模型(VEC,Vector error Correction),它能够将变量的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统一于同一方程内。利用Eviews软件得出基础货币与外汇储备等4个解释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1nmb)=-0.065823ECM(-1)-0.310739D(1nmb(-1))-0.419215D(1nmb(-2))

[-3.01647] [-1.45692] [-1.94819]

+0.220141D(1nwh(-1))+0.108232D(1nwh(-2))+0.01234D(rd(-1))

[1.17913] [0.48225] [1.43503]

+0.014471D(rd(-2))-0.016585D(erate(-1))-0.033556D(erate(-2))

[1.45911] [-0.34771] [-0.86104]

+0.028703D(lc(-1))+0.056621D(lc(-2))

[0.48791] [0.93939]

其中,在上述方程中:

ECM(-1)=1nmb(-1)-0.7257361nwh(-1)-031367rd(-1)

注:[.]中为t统计量

D(.)表示差分项

在上述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ECM(-1)的系数为-0.065823,符合短期方程对长期方程的修正意义,即误差修正机制为负反馈过程,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说明基础货币受外汇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的影响,以6.58%的修正速度对下一期的1nmb的取值产生影响,经过对短期误差的修正后,最终实现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修正速度的大小反映了动态模型从非均衡向均衡靠近的快慢程度。从这一数据看,外汇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的短期波动对基础施加短期影响后,完成从非均衡状态到长期均衡状态的调整过程的速度是比较慢的。由模型的系数上看,显然外汇储备的短期影响要强于其他解释变量。由此可见,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衡量,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都有显著影响,并且其影响的效果强于其他解释变量。

四、小结和政策建议

经过对2000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汇储备每变动1个百分点,基础货币就同方向变动0.8个百分点。而在现实经济中,外汇储备的变动是由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的,这就加大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调控的难度,给开放经济下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带来压力。从短期来看,外汇储备的波动对基础货币也有显著影响,但是整个系统向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比较慢,这更加加大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关于外汇储备造成的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很明显。

鉴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为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政策效用充分发挥,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一)控制国际收支的失衡局面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存在“双顺差”局面,使得我国外汇市场上持续供大于求,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吸纳外汇投放人民币,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其对货币供给调控的压力。要控制国际收支的这种失衡状态,可以在进口上适当放宽管制,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战略储备物资等的进口,在出口上对比较优势较明显的商品逐步减少出口补贴,降低出口退税率;在外资的流入上可以逐步提高门槛,严格投资项目审批的条件,统筹兼顾对外开放和国内发展,在外资的流出上适当放宽管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拓展国外市场,增强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等。

(二)从长远来看,改革我国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我国外汇储备之所以使货币供给调控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除了其自身规模的不断增长外,与我国实行多年的“管理有余、浮动不足”的汇率安排和结售汇制度是分不开的。因此,实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意愿结售汇体制,实现“藏汇于民”,发挥微观主体持有外汇储备的“蓄水池”的调节功能,才能真正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2005年我国货币当局的汇率制度改革、2006年“藏汇于民”和2007年意愿结售汇的提出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实现真正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和意愿结售汇的管理体制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的区间,如何在推行意愿结售汇后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等。

参考文献:

[1] 钱荣笙,陈平,马君璐.国际金融[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蒲艳萍,李权.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6,(8).

[5] 康立.中国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