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总结(精选5篇)

  •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组织领导 (一)驻点工作领导组 为切实加强紧密型医共体专家驻点工作,现成立县中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区域中心驻点专家工作领导组。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制定科室基层排班计划,具体负责安排驻点专家的相关事宜及上报驻点工作的进度和总结。 (二)…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总结(精选5篇)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工作目标

我院组织开展对镇中心卫生院、镇中心卫生院、镇中心卫生院三家区域医疗中心驻点帮扶,为三家中心卫生院“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项服务项目”,显著提高乡镇卫生院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和急诊急救处置能力,逐步完善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内、外、妇产、儿科、康复和中医等一级诊疗科目,开展和扩大相应住院服务和一、二类手术,不断提高受援乡镇卫生院的整体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其重点专科、特色科室建设,满足当地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县级医疗专家诊疗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一)驻点工作领导组

为切实加强紧密型医共体专家驻点工作,现成立县中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区域中心驻点专家工作领导组。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制定科室基层排班计划,具体负责安排驻点专家的相关事宜及上报驻点工作的进度和总结。

(二)医疗质量指导督查组

为切实加强紧密型医共体专家驻点工作,提高紧密型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医疗质量管理,同时成立县中医医院医疗质量指导督查领导组。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质控办,梁发俊同志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制定医疗质量考核标准,负责县中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医疗质量督查考核工作。

三、实施内容

1、帮扶单位:

2、帮扶方式:

①明确区域中心卫生院驻点工作负责人。主要负责镇中心卫生院;主要负责镇中心卫生院;主要负责镇中心卫生院。

②采取“科室对科室”、“团队对团队”、免费接收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进修轮训学习、选派驻点专家,并结合三家乡镇卫生院实际需求,制定科室基层排班制,组建医疗专家团队,实行常态化管理,(暂定一月调整一次)开展专家资源下沉驻点工作,专家驻点工作期间,由对接院领导(组长)负责管理。

③选派人员资质与组成:各科室主任、副主任、高年资医师护师及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3、帮扶内容:

驻点专家主要开展坐诊查房、示范操作、业务培训、技术推广,指导区域内中心卫生院加强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和护理、院感质量的管理,协助区域内中心卫生院提高主要临床科室熟练掌握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培养技术骨干,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完善一级诊疗科目和扩大相应住院服务和一、二类手术,不断规范区域内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行为,提高区域内中心卫生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4、帮扶责任科室

内科、骨伤科、外科、妇产、儿科、中医、康复、医务、质控办、护理、院感

5、第一批次帮扶队员(后期按照科室基层排班表轮流下派):

四、工作要求

1、驻点人员严格按照工作实施方案、按计划开展帮扶工作,并做好工作日志,详细记录驻点工作开展情况和主要内容,由对接院领导(组长)负责收集并按时上报。

2、每月各专业工作开展情况须有文字总结报告和图片说明。

3、每次下乡驻点工作队员和协助完成帮扶任务的人员需到我院医务科备案。

4、驻点帮扶工作结束后,各组长负责收集上报驻点工作日志、工作总结。

5、医院每月对派驻的医务人员进行督查考核,将驻点帮扶工作纳入科室医疗质量考核结果绩效挂钩。

6、医院将完成驻点工作任务的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区域中心卫生院工作意见及驻点人员工作总结,按照有关规定审核后,纳入个人档案,作为职称晋升的依据。

7、专家驻点工作办公室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协调安排帮扶人员,同时按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8、专家驻点全体成员要严格遵守驻点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严肃纪律,严格要求,全面执行“八项规定”,严禁工作期间违规饮酒、玩手机和打牌等行为,造成严重后果者将按照县中医医院“三岗制”严格处理。

五、实施的效果和效益

1、提高区域内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增加服务项目,规范诊疗操作。

2、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和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创新公共卫生工作机制体制,全面提高本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公共卫生保障,为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保障公共。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关注民生,力抓成效。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重点环节,加强基层、农村、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切实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方向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强化防治结合,加强疾病监测预警,实行疾病综合防治,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运作整体效能,有效预防控制各类疾病,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成效。

4、注重内涵,提升功能。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技术储备,强化公共卫生管理,使本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新的提高。

5、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兼顾常态长效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双重需要,常态时打好基础,满足市民日常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应急时有效调度资源,有效降低公共卫生风险,积极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社会动员,广泛参与。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程度,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总体目标

在巩固第一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本区卫生体系七大系统的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协调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力争在新的三年内建成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善、机制更加健全、运行更加有效、保障更加有力的有区域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保健、社会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一)应急控制系统

1、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造覆盖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以及有关行业重点单位的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制,强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加强技术指导、监督。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联防联控,建立职责分明、相互支持、运行顺畅的应急工作处置机制。

2、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加强网报的及时性、正确性、完整性。定期开展传染病主动性搜索工作,在原有的各类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基础上,利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日常监测信息,开展原因分析、预警研究、趋势预测。制订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精神卫生等应急处置预案。

3、加强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依托各医疗卫生单位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组,建立一支平战结合,集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医学监测功能一体的卫生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应急处置防护物资,做到高效、科学、规范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各医疗救护机构按照应急预案制订医疗救治方案,做好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储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致伤人员的现场救治、及时转运和有效治疗。定期对医疗卫生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培训和演练。

(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1、完善预防保健专业网络。以全面推行“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为契机,探索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模式,建立督导员队伍,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完善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预防保健专业机构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业务归口管理,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加强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估。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诊疗,落实疾病、伤害的监测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病人和高危人群管理,开展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结核病、性传播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疾病防治临床基地的建设。

2、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控制。完善预警监测指标、扩大预警监测范围,充分发挥监测预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继续将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进一步防范人禽流感病例发生,加强对霍乱、菌痢、流感、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落实各项防制措施。完善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逐步将民营医院纳入传染病网络报告体系中,公立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加强乙肝高危人群干预,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本区适龄对象第一类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每剂接种率≥95%,外来适龄对象第一类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每剂接种率≥90%,逐步将安全、有效的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促进全区免疫规划工作持续发展。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少建立2个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免费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开展美沙酮替代门诊工作。建立和健全性病监测和诊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性病诊疗业务的准入制度。调整和完善我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设置。完善我区结核病报病奖励、督导补助、政府减免制度,加强结核病的督导和诊治。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防制工作网络,建立高素质的慢性病防治队伍。进一步控制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和糖尿病病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癌症早期发现率。落实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干预措施,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水平。加强口腔病防治工作,为我区幼儿园、中小学生实施口腔免费检查。开展幼儿园、中小学龋齿普查普治,努力达到普查普治率 50%,龋齿充填率 40%。对儿童用眼卫生进行指导,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改造本区幼儿园、学校教室照明灯具。加强儿童肥胖病干预,开展学校、家庭合理营养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校要提供营养午餐,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完善眼病防治网络体系,对社区70岁以上老年人视力普查并建档,多渠道筹资减免贫困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治疗费。

3、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加大本区生产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覆盖率,加强二次供水竣工监测管理,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公共场所的监测,提高监测覆盖率,增加监测的主动性。到2009年,职业病危害检测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职业卫生档案建档率达到95%。

4、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区、街镇、居(村)委三级精神卫生防治、康复、干预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网络。区、街镇政府根据本区实际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各街镇政府要加强社区精神疾病康复设施建设。为本区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经费争取从500元/人/年增加到700元/人/年,无业贫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100%

5、加强妇幼保健。进一步提高婚前保健咨询率和婚检率,实施自愿免费婚前检查。优化孕期保健,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指导监测,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加强产科质量管理和督导,把本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7‰以下。

6、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继续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发挥健康教育协会、各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逐步提高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的建点率,以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健康促进场所创建工作为抓手,引导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加强针对农民、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各类慢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加强控烟工作,逐步增加各类无烟场所的比例。加强社区居民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与效果评价,增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科学有序。

7、加强流动人口卫生管理: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把传染病、慢性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扩大到流动人口中。严格按照“严监控、有预案、快处置”的要求,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专业化的流动人口卫生防控体系。加强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和民工希望学校的卫生管理工作。加大对外来孕妇的管理力度,实行外来孕产妇保健全覆盖,区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特困孕妇给予减免,保障母婴安全。深化健康教育,率先在外来人员集中的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等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卫生防病意识。

(三)医疗救治系统

1、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加快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到**年,全区急救分站总数增至9个,救护车总量增至33辆,建设完成独立的急救车污染物洗消处理设施。加强区“120”通信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救护车辆实施动态监控,实现统一受理、区域调度,建立800兆无线对讲系统和现场图象传输系统,畅通医院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救成功率。开展符合院前急救专业特点的医疗救护员职业培训,充实院前急救人员队伍。

2、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进一步优化辖区内传染病医疗资源布局。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全面达到一级防护标准。改造**中心医院、市一**分院、大场医院等医院的感染科,完善功能布局,方便传染病病人的就诊、随访和分流。

3、优化专科急救中心布局。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总体布局的要求,依托华山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的技术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华山医院**分院创伤急救中心、交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救治中心、传染病救治中心。

4、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知识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和安全用血。大力推进自愿无偿献血工作。

5、发挥中医在医疗救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中心医院总体改造为契机,扩大中医功能,完成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建设改造。

(四)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1、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每个街道、镇必须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做到每新增5—10万居住人口,由政府举办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完成**区大场镇第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建,**年建成**区顾村镇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到**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增至17个。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原则上城区按3—5个居委会的地域或1—2万人口设1个服务站。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服务,配合**市城镇体系“1966”的规划布局及实施进程,合理配置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农村地区每个中心村设置1个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一般村,可保留村卫生室;随着“三个集中”的推进,同步调整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由市、区和镇财力分级负担,到**年,完成所有自然村的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和业务培训,争取将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全部纳入小城镇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扶持力度,建立政府扶持与个人缴费相配套、逐年递增的长效筹资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2、落实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在全区推广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中心、站、家庭“三站式”的综合卫生服务。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诊疗、基本药品、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推进中、西医适宜技术。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力争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中医药水平,争创“国家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3、加强三、二级医院和疾病预防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支持。有组织地推进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逐级对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在三、二级医院建立服务“绿色通道”,使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区域内得到有效诊治,加强对街道(镇)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培训。二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中级职称聘任前,必须经全科岗位培训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服务半年。鼓励三、二级医院的医生转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动员年龄在70岁以下的三、二级医院的退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五)卫生监督系统

1、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理顺卫生监督体制。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条块结合、条抓块管”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为公共卫生网底的作用,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设置相应职能部门,理顺卫生监督工作中的政事职权关系,强化卫生监督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执行功能,建立以政府行政管理、企业自律、消费者主动参与、被管理对象自觉参与的互动监管模式。

2、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卫生监督稽查。制定执法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程序和工作规范,依法界定执法职责,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稽查制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

3、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监管,重点开展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健康相关产品等领域的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公共场所、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监督管理。严格医疗服务监管,坚决取缔非法行医和非法接生,重点开展打击非法采供血、医托、违法违规医疗广告及医疗美容的卫生监督工作,探索建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母婴保健、生物实验室安全等领域的监督管理。

(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

1、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继续实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战略,加大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重点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对卫生政策与管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健康行为与社会、人口与家庭健康学等新学科给予重视,加大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鼓励多元化开发和创新性建设,切实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人才引进范围,引进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创新机制,创造条件,完善政策,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卫生人才评价使用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学历培养,至2009年,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45%;卫生监督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55%。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和岗位培训,完成全区社区临床医生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政府对全科医师培养给予补助。实施社区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计划,三年内培训覆盖率达到60%。

3、加强公共卫生科研。构建公共卫生实验室平台,充分发挥本区的人才、科技、资源的合力,强化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搭建公共卫生开放式科研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网络、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全面提高检验、监测及科研能力,提高我区社会应急反应能力,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监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七)信息系统

1、加强卫生信息系统基础建设,提高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到**年,建立连接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专网,依托区政务网和市政务外网连接,与市卫生信息平台互通。通过规范信息采集、统一数据标准、完善共享机制等措施,到**年,形成覆盖全区健康档案、医疗业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六大类数据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公共卫生统计、分析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升本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2、推进卫生信息系统应用建设,提升区域内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到2007年基本实现包括医疗、预防、保健等居民健康信息动态管理,建立面向户籍医生和社区百姓的社区卫生互动平台。充分利用市卫生信息平台资源,结合本区特色,到**年,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控制系统、卫生电子政务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强化各应用系统整合利用,高度共享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到2009年,初步建立**区合作医疗实时交易结算系统,完善合作医疗管理机制,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合作医疗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公共卫生财政投入机制

按照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原则上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

完善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的经费保障机制。承担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传染病医疗救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的机构,其人员经费及必要的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解决。2007年,我区户籍人口公共卫生经费达到年人均50元,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经费达到年人均25元,2007年-2009年之间每年以不低于10万元/万人的比例增长。按照《**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精神,区、镇两级财政还应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经费投入。

区财政要根据区政府确定的相关项目,对财力薄弱的镇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补助。

(二)深化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保公共卫生机构切实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划清公共卫生服务与经营性卫生服务的界限,逐步剥离经营,集中精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

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委托、购买、引入竞争等方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

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考核。建立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考核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目标。

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强化属地化管理职能,并将各项公共卫生相关内容列入各街道(镇)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

(三)制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倾斜政策

适应公共卫生工作重心下移的需要,按照功能对应的原则,逐步调整预防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的内设部门。结合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数,合理增加公共卫生机构人员。

(四)健全社会支持系统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师;医院感染;规范化培训

在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分离的危机[1]。这就是,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各自独立发展,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协作;既往公共卫生专业学生侧重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实习,而缺少在医院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及培训,不同程度地导致了与临床之间的脱节[2-3]。改变这一现状还需一个较长的时期,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结合感染病学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学科专业背景,就公共卫生医师在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教育教学等,进行了理论(培训方案)和实践探索。

1加强公共卫生医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的目的既包括医治患病个体,又包括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因此将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进行整合,培养具有整体医学观念、能提供防治一体化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此次肺炎疫情的防控中更是体现了“防治结合”“医防融合”的重要性[4-6]。针对肺炎疫情,王辰院士曾指出“我们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必须把临床和预防高度结合起来,这才是人间正道。世界上的经验、社会发展的经验都证实,概莫能外。重视什么就把什么独立出来的管理体系,容易变成一种画地为牢的局面,其结果就是独木难支”。然而,长期以来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培养体系的平行状态,导致知识结构及观念差异,公共卫生医师对医院感染管理实际情况的了解不足和对于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知识掌握的短板,使其在重大疫情出现时不能与临床医学真正交叉、融合协作。对此,一方面要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健全和加强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面对现实,在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充实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内容,并切实强化相应的教学培训,提升公共卫生医师对医院感染管理等实际工作的了解,增强公共卫生医师对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知识的掌握,对于促进公共卫生医师在今后工作中与临床医学的合作交流,协同制定更符合医院实际的防控方案,完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公共卫生医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

2公共卫生医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培训方案的建立

我院作为“加强疾病控制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省内3个临床培训基地(试点单位)之一,是肺炎疫情期间唯一一个招生并开展相应培训的单位。我们以解决问题、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公共卫生医师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岗位胜任力,研究构建了公共卫生医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2.1培训内容与要求

结合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实际和公共卫生医师岗位需求,确定以下培训内容及要求。

2.1.1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范、技术及方法

培训后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1)医院感染的定义;(2)医院感染病例识别诊断、上报及监测;(3)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概念及预警;(4)手卫生时机及步骤;(5)标准预防的定义和内容;(6)不同传播途径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7)感染性疾病的隔离要求;(8)各种隔离措施的技术及方法;(9)常用消毒方法及监测;(10)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方法及要求;(11)医疗废物分类及管理;(12)耐药菌监测及隔离;(13)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14)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15)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16)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7)侵入性诊疗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8)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预防;(19)职业防护及处置。

2.1.2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基本操作

包括:(1)掌握正确戴脱防护口罩的基本操作;(2)掌握正确穿脱隔离衣/防护服的基本操作;(3)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操作;(4)熟悉物表微生物监测的基本操作;(5)熟悉空气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操作。

2.2培训形式

结合工作实际以及培训要求,开展多元化的培训。主要有:(1)现场查房培训。结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院的日常巡查督导工作,让公共卫生医师一起参与其中,尤其是针对重点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供应中心、内镜室等的巡查,将手卫生、医疗废物处置、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导管相关感染措施落实等内容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让学员有切实的体会和深入的了解;(2)理论培训。根据培训方案确定的培训内容,安排带教老师,进行以PPT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课后带教老师与学员互动,进行提问并答疑,确保知识的掌握;(3)技能带教。以带教老师亲自示范以及视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某些重要或有难度的操作,采用事先录制的视频进行培训,学员可以反复观看、提出问题,带教老师进行逐一讲解,确保掌握要点。对于防护用品方面,进行一对一防护用品穿脱示教讲解;(4)感控病例讨论。选择典型与不典型的院感案例,制作PPT,针对感染病例的诊断、病原学、感染危险因素、感控措施落实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讨论。

2.3培训时长与考核

2.3.1培训时长

系统完成上述公卫医师院感规培,一般需要2周。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根据两大类24项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实际工作,采取类间和项目间交叉结合,现场查房、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感控病例讨论相穿插的形式完成整个培训。按学时计算,现场查房培训约24学时、理论教学约17学时、技能带教约8学时、感控病例讨论约6学时,共计约55学时。

2.3.2培训考核

公卫医师院感规培的结业考核,主要分为平时表现(过程性评价)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具体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如下:(1)平时表现考核。自编平时表现评价表,评价表包括职业素养、出勤情况和院感工作量3大方面。对院感工作量的评价,通过“医院感染病例识别审核数量是否达到要求;手卫生依从性调查数量是否达到要求;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患者隔离落实率调查数量是否达到要求;是否积极主动辅助院感科完成临床科室日常巡查;是否按要求参加院级或科级感控相关培训;是否按要求参加感控病例讨论;是否按要求辅助院感科参加消毒供应中心、内镜中心等督查;是否按要求辅助院感科参加手术室等有创操作科室的督查”进行细化评定。考核由带教老师和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需重新参加医院感染相关培训。(2)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病例的识别诊断;手卫生时机及操作;医用防护用品的穿脱;锐器伤的应急处理;医疗废物分类及管理;多重耐药菌的识别判断;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患者隔离;感染性疾病的隔离;保护性隔离患者的识别及处理;含氯消毒剂的配置及监测;血液或体液溢出的处置;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处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中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环境微生物监测方法。考核采取面上专业理论知识考试和重要操作项目现场操作考核的形式。其中,专业技能操作考核结果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进行等级评定,不合格者需重新补考,直至合格才能参加专业理论知识考试;专业理论知识考试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需重新参加医院感染相关培训。(3)结业标准。平时表现考核60分及以上、专业技能操作考核等级为合格及以上、专业理论知识考试60分及以上,予以核准通过公卫医师院感规培。

3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的实施效果

按照上述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2020年3月至11月,我院分13批次开展了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来自省内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工作年限不超过2年的33名公共卫生医师,参加了培训并核准通过公卫医师院感规培。

3.1考核结果

平时表现考核成绩呈负偏态,X=86.21,S=5.59,M(Q)=90(10),最高分95,最低分70;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良好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合格5人(15.2%)、良好21人(63.6%)、优秀7人(21.2%),其中有3名学员在穿脱二级防护用品的操作考核中未能一次通过,经重新培训补考后通过;专业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P=0.200),X=94.09,S=4.20,M(Q)=95(8),最高分100,最低分85。以上结果表明,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的实施,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3.2各项考核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等级相关结果为:平时表现考核成绩与专业理论知识考试成绩r=0.743(P<0.001),平时表现考核成绩与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成绩r=0.627(P<0.001),专业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与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成绩r=0.683(P<0.001)。以上结果表明,3项考核成绩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的考核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3.3学员问卷调查结果

设计针对培训内容及形式方面的调查问卷,对每一位完成公卫医师院感规培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学员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工作单位、工作年限等;(2)有无需要增加的培训内容;(3)培训时间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4)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建议;(5)公共卫生医师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等开放性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员对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培训均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培训十分必要且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绝大多数学员认为目前的规培形式和规培内容能较好地满足规培要求;部分学员建议对培训要点做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需求特点;有学员建议增加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医院环境监测方面的内容。总之,学员对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及实施是满意的。

4公卫医师院感规培的完善

作为肺炎疫情期间唯一一个招生并开展公卫医师院感规培的试点单位,虽然圆满完成了试点,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在方案实施中较好地达成了试点目标。但对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34号)的新要求,遵循问题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我们深感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还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之处。主要是:(1)坚持高度的原则性与高度的灵活性相统一,调整规培时长。如,鉴于医院感染管理内容丰富且专业性强,2周的培训时间相对较短。本轮培训考核中,个别学员对部分复杂医院感染病例的识别诊断力和对手术室、内镜中心等医院重点科室感控细节的掌握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计划在下一轮的培训中,根据学员基础,将培训时间设置成2~3周不等;(2)坚持为掌握而培训、为提升岗位胜任力而培训的原则,探索平台+模块的培训,从深度上进一步优化培训方案。我们计划在下一轮的培训中,从参训的公共卫生医师大多数已定岗,且其岗位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实际出发,结合学员不同岗位特点,制定模块化的规培计划,使培训更具个性化;(3)从广度上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体系。如本轮培训考核中,标准预防及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成为大多数学员的主要扣分点,这就提示我们,今后应强化这方面内容的培训。我们计划在下一轮培训前,深入一线、回访学员,调查研究、健全内容,进一步提升培训方案的适用面。总之,作为疫情防控“哨点”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其在岗公卫医师的应急处置能力,是传染源早发现和有效管控的关键,如何提升他们的医院感染管理能力是时代之问。我院的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与实践,仅是对这一时代之问的初浅答卷。虽然这一初浅答卷仍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但我院将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在基层公卫医师院感规培上,为重要窗口提供更优样本,交出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的高分答卷。

参考文献

[1]段志光.肺炎疫情后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0,(04):37-40.

[2]张爱华,肖婷婷,洪峰.医防结合培养实用性公共卫生人才[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0):954-955.

[3]史宏灿,龚卫娟,郑英,等."5+3"医学教育与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改革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5):661-663.

[4]王晓阳,刘军.紧密型医共体参与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短板及对策分析[J].现代医院,2021,21(2):185-187.

[5]刘文生.医防融合的"人间正道"[J].中国医院院长,2020,(06):52-57.

[6]张馨月.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公共卫生教育政策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20,28(2):181-184,191.

[7]邢玉斌,季之欣,陈世平,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03):61-62.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冰冻的种子”为你整理了这篇卫健委关于医改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卫健委关于医改工作总结

2020年在积极围绕和配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同时,及时主动开展综合医改相关工作,提前谋划、加强调度、积极努力推进,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巩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在2019年四县全覆盖基础上,2020年三区完成“三会两文”,出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实现市域全覆盖。四县均已完成2019年绩效考核工作,并在医保资金无结余情况下开落实村医激励考核工作。今年以来,县域医共体综合改革六项效果监测指标不断向好。县域内就诊率(住院)为79.2%,较1月份上升9.85个百分点;县域医共体内牵头医院Ⅲ级及以上手术占比57.83%,较1月份上升9.43个百分点;县域医共体内电子病历互联共享覆盖率为100%,实现全覆盖,较1月份上升14.39个百分点。霍山县两个医共体已经实现信息化互联互通,县域就诊率不断提升,医保资金亏空逐步收窄;金寨县、叶集区基层就诊率不断提高,医保资金扭亏有结余。

(二)启动实施“百千万”工程

根据省文件精神,制定了我市关于贯彻落实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的通知,对我市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合理科学的分配。2020年全市下派70名优秀医务工作者,下沉基层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年,带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210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将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3-6个月的进修,700人次的村医将得到培训。组织召开了全市的“百千万”工程六安“千医下乡”的启动仪式,工作信息被安徽日报刊登,得到省卫健委的肯定。

(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不断完善

六安市人民医院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省级试点。继续巩固完善医院章程、完善医院议事决策制度、发挥专家治院作用、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推进药品、耗材合理使用、健全医院财务资产管理、优化医院收入结构、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健全完善后勤管理、加强医院文化和医德医风建设、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建设、完善内部监管、加强医院党建工作。

(四)整改落实分级诊疗审计达标问题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渐完善。2020年,我市将分级诊疗建设相关指标纳入日常月度重点工作。召开全市2020年中医药重点工作推进会,对我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等情况进行通报分析。现审计要求的指标已经全部达标。

我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6.93%,达到省级标准(65%);六安市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机构所占比例除村卫生室占比为98%以外,其余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部达到100%,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我市持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已完成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工作,目前面向我市各县区村卫生室人员的2020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正在进行中。

(五)推进医改世行项目

每月进行世行项目的统计汇总,接受世行信息化项目的国家验收。据专家反馈,验收县金寨信息化工作相对较好。全市世行项目开展情况如下:

中心乡镇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舒城、霍山、金寨、叶集、裕安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综合医院均已创建成功,霍邱项目单位正在进行图审。金安区项目已投入使用,申报二级综合医院,已通过市级初评。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市中医院土建总承包(世行项目)施工招标文件挂网招标,即将开标;装饰装修工程和监理单位已完成招标工作,正在进行公示。远程诊疗系统建设。市心电中心项目前正在依据方案进行接入基层医疗机构遴选,软、硬件安装调试及人员培训等工作。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裕安区丁集、独山、新安、徐集4个中心卫生院远程诊疗系统已投入使用。孟集镇、石店镇两个中心卫生院医学影像中心已投入使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现已初步实现平台与全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联通;完成全市卫生健康数据大屏展示设计和平台软件部分的初步验收工作。开展平台数据质量提升工作,重点提升参加互联互通测评单位的数据质量。在全市区域开展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应用工作,改造全市医疗机构HIS,实现健康档案浏览器、智能提醒(三重复提醒)、公卫协同报病、分级诊疗等功能。县级医院精神专科建设。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精神专科正在建设中。舒城县人民医院目前首批设备已完成采购,并调试安装到位。县级医院肿瘤专科建设。金寨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已单独正式开科,大型放疗设备正在购置中。

二、主要工作举措

1、提前谋划年度工作。在2020年1月份收到《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重点工作的通知》(皖医改[2020]1号)文后,主动谋划我市医改重点任务,于3月份拟定出台我市2020年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的通知。

2、主动承担分级诊疗指标监测的牵头工作。省里下达落实分级诊疗指标任务的工作后,市里没有明确牵头科室。为确保此项涉及省政府领导的审计工作年底达标,我科主动牵头此项工作。积极开展对此两项指标的月监测工作,并每月印发通报(已印发10期通报),协调相关业务科室加强部署推进。目前,监测指标已经全部达标。我科将继续加强监测通报,确保年底继续保持达标不反弹。

3、继续做好我市医改重点监测指标的监测和通报等常规工作。每月进行医改重点指标的监测和通报工作。开展每个季度的公立医院信息公开汇总上报工作。每月做好世行项目的报表汇总报送工作。编印《医改专报》7期,向省卫健委领导、省医改秘书处、市领导、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等发送,及时进行工作总结、扩大宣传、经验交流等。

4、开展医改督查工作。主动提前开展全年医改督查工作,印发通知、拟定督查提纲,配合相关部门对医改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督查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督查工作。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坚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强化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努力在建立较高水平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卫生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突出加快发展,着力缓解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到年,全市医疗卫生总床位数达7000张左右,卫生技术人员总量达到9500人左右,按常住人口计,千人床位数和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4张和5.5人。

突出调整提升,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技术、管理、服务效能,完善覆盖城乡、惠民利民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镇区、疑难病不出市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突出均等服务,不断提升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50/10万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80.8岁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内。

突出管理创新,基本形成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智能型卫生管理和运行体系。到年,实现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15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居民95%拥有电子健康档案,80%的综合医院以及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卫生部数字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

突出人才为本,全面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年,以首席医师、学科带头人为标杆,以技术骨干和基层社区适宜人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更为优化,医疗护理、疾病控制、卫生监督、行政管理等各类人才配置合理,学术性、研究型专业人才在省、市学术团体担任专业委员职务以上达100名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0:3.5:5.5。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配置城乡医疗服务资源。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势,以加快建设和调整提升为重点,全力构建以城市综合医疗机构为主导,以中心城镇区域性医疗机构为骨干,以专科性、功能性医疗机构为特色,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社会力量办医为补充的医疗服务新体系。一是提升一批。抓好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年创建成为三级乙等医院,再通过三年努力力争达到三级甲等水平。市二院、市三院创建成为二级甲等医院。同时推进市四院、市六院以及周市、千灯人民医院二级医院创建工作。二是建设一批。加快启动建设城西医疗服务中心,抓好市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病房楼、老年护理院、分院(精神病医院)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市六院易地新建、周市人民医院(康复医院)扩建及市四院门诊综合大楼、千灯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等区镇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工程。三是转型一批。充分发挥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学科技术优势和区镇医疗机构优势,加快推进城乡卫生资源整合步伐,逐步在开发区、周市、张浦、陆家、巴城、千灯等区镇形成妇女儿童、骨科、残障康复、心血管、肾脏病、泌尿等医学学科诊疗中心。四是扶持一批。坚持开放视野,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本兴办高水平和特需医疗机构,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升级改造,支持花桥绿地医院建设和宗仁卿纪念医院达三级医院功能标准,进一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二)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积极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形成以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龙头、以区镇公共卫生机构为枢纽、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网络,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能力水平。一是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管理以及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9大类2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不断扩大公共卫生服务惠民成效。二是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加快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步伐,以省内一流为标准新建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健康促进中心、药品检验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加快推进区镇预防保健所机构建设,围绕“扩权强镇”和“区镇合一”改革,探索设立区镇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三是完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乡居民健康“守门人”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者的地位和作用,以不断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为目标,加快形成以街道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努力形成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新机制。

(三)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能。一是推进集团发展。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两大市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放大人才、学科、技术等优势资源的辐射效应,建立市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制度化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以技术、管理、资产为纽带的医院集团化发展模式。二是加强学科建设。完善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定位明确、特色明显的专科特色医疗群。实施“医学学(专)科创先工程”,重点支持心内科、骨科、妇科、儿科、肿瘤、肾病、慢性病防治等发展潜力好、群众需求量大的重点学(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在乃至省内处于先进水平的临床或公共卫生学(专)科平台。三是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全面推行医疗服务惠民举措。严格执行医保制度,控制医疗服务费用增长。认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科学合理用药水平。重视护理人力资源配备,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加强人文理念和医德医风教育,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和“学习白求恩、敬业为人民”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医疗服务环境,引导广大医务人员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水平。

(四)着力创新医疗卫生运行机制。按照建立市级医疗集团、专科医院、区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五个层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形成资源共享、双向转诊、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机制的要求,全力构建与卫生基本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新机制。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以就诊转诊预约、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人流、物流、信息流流程再造,形成医学诊断科学化、医疗服务智能化、医疗管理集约化以及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新机制。年,完成以“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大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卫生”建设工程,全面建立以市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和覆盖全市医疗卫生系统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医疗卫生业务、卫生行政管理、市民健康服务三大系统顺畅运行。二是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行临床路径管理,积极探索基层诊疗路径管理,推广运用适宜安全诊疗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规范化水平。狠抓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落实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以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五)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调整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医德教育,优化人才服务,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一是大力引进高端医学人才。完善政策机制,大力引进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及各类紧缺医学专业人才,每年面向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引进50名以上高级医疗卫技人才。二是大力提升专业人才水平。在全市遴选500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40岁以下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库。分别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以及国内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选送100名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为期半年以上的研修,加速中青年技术骨干成长成才步伐。三是大力培养社区卫生人才。继续实施“五个一批”社区卫生人才建设工程,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定向培养40名左右的全科医学生,每年面向全国招聘60名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建立完善激励医务人员长期服务基层社区、中高级医务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市级医疗机构退休医务人员返聘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区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区镇要建立一把手负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责任制,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