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精选5篇)

  •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岭南是汉语方言的重要集聚地,品种多,结构复杂,分布形态多样。岭南粤、客、闽三大主体方言播迁海外,尤其是粤语,它是多数海外华人的母语或第二语言。岭南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改革开放初期,国人一度兴起学粤语的热潮。不过,近20年来岭南语言生活发生…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精选5篇)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岭南方言 濒危方言 濒危语言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11-0141-04

岭南是汉语方言的重要集聚地,品种多,结构复杂,分布形态多样。岭南粤、客、闽三大主体方言播迁海外,尤其是粤语,它是多数海外华人的母语或第二语言。岭南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改革开放初期,国人一度兴起学粤语的热潮。不过,近20年来岭南语言生活发生了巨变,粤语北上势头已停息。由于大量流动人口在岭南集聚和居留,岭南单粤语区和一些双方言区通行共同语和粤语的双言格局逐渐明显。偏远地区的方言,尤其是人口少的方言,深受双言影响与侵蚀,正在走向濒危和消亡,这已成为凸显态势。因此,关注岭南方言濒危问题,开展岭南濒危方言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已有学者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濒危方言研究缘于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环境的牵动,以及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研究热潮的影响和感染。但是,与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研究相比,汉语濒危方言研究在理论建设、技术运用、实践经验方面,还处于起步与摸索之中。岭南濒危方言研究是汉语方言学的一个新领域,也是近年汉语方言研究的亮点。本文就岭南濒危方言研究的几个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岭南濒危方言研究的目标和当前任务

濒危方言研究与传统的方言研究有所不同。传统的方言研究主要体现为学术性,方言学者在语言学理论框架下调查和研究方言现象;而濒危方言研究不仅仅是学术研究,它也是应用研究和文化实践活动。David Crystal曾提出建立“应用保护语言学”。[1] (P8) 濒危方言研究就具有这种学科属性。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濒危方言研究不是语言学者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方言群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行为,是抢救和保护地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工作的组成部分。(2) 濒危方言研究需要调查方言的生态系统,充分而有效地记录和收集方言资源,研究濒危方言活力延续的可能性。濒危方言研究的应用属性由语言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所决定。濒危方言研究的对象是濒危方言。关于濒危方言,目前还没有一致认可的定义,学者们对“濒危”的理解存在差异。我们认为,“濒危”具有动态性和级次性,濒危方言应包括活力不足、正在衰变的方言,以及濒于灭绝的方言;前者可能进行“抢救”,后者则无法“抢救”,惟有记录和保存语料。不管哪种情形,濒危方言研究都要围绕下面两个目标进行:(1)建立针对濒危方言资源的语言记录、描写和保存的现代科学体系;(2)挖掘濒危方言的资源价值,系统研究濒危方言资源的可利用性。这是濒危方言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偏离了这个目标,濒危方言研究就失去了自身特有的意义。当前,岭南濒危方言研究主要有以下三项任务。

(一)对岭南汉语方言作补缺普查。过去20年间,岭南方言调查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粤语和客家话,成果丰硕。如: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粤北10县市方言调查报告、粤西10县市方言调查报告、粤西客方言调查报告、广东粤方言概要等等。同时,对一些土话群也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查,如粤北韶州土话和连州土话。尽管这样,岭南方言调查仍有许多空白。粤北和粤西、桂西、桂西北广大地域,还有众多方言没有得到充分调查;即使在珠三角粤语核心区,也还存留着零星早先未发现的方言岛。对岭南方言进行查漏补缺普查,是岭南濒危方言研究的前提。弄清岭南方言的具体种类、详细分布和现实使用状况,濒危方言的提出才有依据。

(二)编制《岭南濒危方言名录》。岭南众多的汉语方言中,哪些属濒危方言,濒危状况如何,这是首先应解决的问题。目前岭南濒危方言的确定大多凭经验和印象判断。因此,当务之急是对岭南所有方言的语言活力进行科学排序,对方言生态作出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濒危方言作出科学认定,编制《岭南濒危方言名录》。关于濒危方言的认定,可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的指标体系[2] 和孙宏开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指标体系。[3] 前者是在总结国际濒危语言调查研究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原则、理论框架和相关标准具有普遍适用性。用于评估和鉴定濒危方言时,还需要细化各项指标,确保濒危方言的评估和鉴定在统一标准下进行,消除主观性。

(三)编写《岭南濒危方言调查手册》。岭南濒危方言研究虽然已经开展两三年了,但仍然以学者的学术意趣为主导,在研究内容、程序、记录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仍然拘于传统的研究路线,在方言调查、记录、描写,语料分析、立档、存储等方面,缺乏科学的规范和标准,研究成果也难以反映濒危方言的资源价值,采集的语料数据也缺乏可利用性。这种局面应当改变。目前应尽快编写《岭南濒危方言调查研究手册》,对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作出规定:(1)岭南濒危方言调查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方法;调查对象的选择标准,调查的内容范围和质量要求;(2)调查表格的设计以及格式规范,语料和其他材料的分类标准,材料建档的编码系统,相关数据的类型、统计模型和评估标准,材料分析处理的技术路线;(3)各种材料记录和收集的程序、方法和技术手段,材料存储介质的类型和技术标准,调查设备器件的规格和技术标准;(4)调查研究成果的类型、数量与质量标准。

编写《岭南濒危方言调查研究手册》需要方言学者通力协作。只有建立岭南濒危方言调查研究的工作规范体系,才能避免主观盲动,调查和记录的语料、采集的数据才会体现出最大的有效性和利用价值。

二、方言群体的主导地位与方言学者的服务角色

濒危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性和生态性;使用濒危方言的大多是分布在乡村人口少的传统族群居民中。濒危方言研究是抢救和保护濒危民间文化遗产和资源的组成部分,民间群体的主导参与必不可少。这种主导地位表现为语言群体对研究计划和行动有知情权和支配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对语言族群的主导地位也作了明确肯定。

在少数民族语言族群中,越来越多的人…(1)要求对指导研究的要求与条件拥有支配权;(2)要求有权享有并在未来有权使用研究成果。例如,他们要求享有征得他们同意与否决的权利;他们想了解研究成果能给自己带来何种利益;他们希望有权决定研究成果的传播和使用方式。总而言之,他们期望拥有与外来研究者同样的平等关系,期望在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研究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4] (P35)

岭南濒危方言研究应遵循这一准则。从研究设想、规划到实施,应充分听取民间意见,有民间主体参与,以保证所记录和采集的方言资源数据全面、真实、可靠,体现方言资源的文化价值。

方言学者还应充分认识并摆正自己的角色。“尽管语言的记录者并不直接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但却可以帮助政府注意到那些被忽视的群体。……语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帮助这些族群提出他们的语言权和其他的人权要求,成为重要的中间协调人。”[4] (P35) 从这里可以看出,教科文组织对语言专家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濒危方言的研究者不只是濒危方言的调查记录者,同时也是方言群体的服务者――要关注方言群体的生存状况,为方言群体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濒危方言资源和文化遗产的抢救或保护,归根到底有赖于方言群体的自觉维护与传承,而要使方言群体对自己的语言文化有自觉的保护意识,就必然要重视该群体的各种权利和诉求,使方言群体在保护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化之中充分受益。这也是濒危方言研究的目标能否实现的真正动因。濒危方言研究应避免走单纯的学术路线,研究者应树立为方言群体服务的意识。与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要求相比,本地研究者的服务意识还普遍显得淡薄。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仅为追求个人学术成就而研究濒危方言,如以此获得课题,出版学术成果;二是排斥民间群体,不让他们了解和参与研究计划,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编写民间需要的读本、教材或工具书。濒危方言是学术资源,也是文化资源;为地方群体专有,也为社会共享。单纯以研究者的学术成果为取向,是将濒危方言视为个人研究资源,本质上是对民间资源的一种抢占。每个研究者对此应有所警觉。濒危方言研究者应充分考虑研究成果对民间方言群体的效用性,同时应花力气培养民间语言文化积极分子,传授语言文化资源记录与保存的相关技能和技术,尽可能积极协助民间方言群体和地方职能部门,制订能使他们受益的语言文化发展规划,或参与这种规划的实施。

三、岭南濒危方言记录和描写的内容及质量标准

濒危方言研究的核心工作是对濒危方言资源进行收集、记录、描写。濒危方言的记录和描写要遵循四项原则:系统性原则、穷尽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5] 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曾提出,应根据濒危语言的不濒危状况,采取不同的研究策略,并区分“保存”与“保护”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这一观点对于岭南濒危方言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记录和保存语料,是濒危方言研究的主要任务。但如何进行充分记录,还应根据方言的濒危状况,采取不同策略,即保存性质的“抢录” 和保护性质的记录。前者针对短期内面临消亡的方言,应尽最大努力在消亡之前作充分的抢录,对其语言结构作细致描写,利用各种存储介质对活态语料完整地记录和保存。后者针对濒危但不是必定消亡的方言。保护性记录,就是要从可能增强方言活力、使其自身可持续发展角度,对濒危方言进行记录和描写,语料资源要求具有可利用性,能够为方言群体所理解、学习、使用和传播。岭南有不少濒危的土话群和方言岛没有进行调查和记录,对这些濒危方言要实施抢录。抢录应尽可能做到充分、全面和系统,即语料种类和数量必须充分,内容描写必须系统全面;还要考虑语言的资源价值,如文化价值、文学价值、教育价值、生态价值、信息价值等等。其语料的采集、记录和描写,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对濒危方言的语音系统作全面描写,包括音系、音位变体的发音特性与分布、变调、各层级的语调(含韵律结构)。传统的方言记录大多限于声韵调基本系统的归纳,以及基本变调描写,记录的字词数量较少,忽视了句子、语段、语篇的字音、声调、语调的动态变化描写,这种记录法对濒危方言来说,不能达到充分性的要求。濒危方言的记录,除了静态音系描写和详细的字词收集记录外,还应对短语、句子、语段、语篇(含会话)等语言层级各种语音动态变化(包括社会变异或差异)做出描写。记录的语音材料应能够满足编写该方言语音学习(听说)教材以及语音语调教学和自学的需要。

2. 对濒危方言语法系统做详细描述,尤其是对虚词系统应尽可能做穷尽式记录。传统的方言语法调查往往只有几十条例句,对语段、语篇和会话中的篇章结构几乎没有描述。濒危方言语法描述要包括词法、句法和辞章法,语法例句应充分记录自然话语的简单句、复杂句、长句和语段语篇。语法材料应能够满足编写方言语法学习教材,满足方言语法教学和自学的需要。

3. 大量收集濒危方言词汇,对词语用法做全面解释。应尽可能不遗漏地记录词语的所有义项,对词的用法,如使用场合、范围、褒贬意义、委婉或禁忌、感彩、雅俗特点、民间词源等作出描写。对自然环境词语、生物词语、文化习俗词语、姓氏人名、地名、俗语谚语、民间俗字造字等,都要充分记录和收集。记录词汇量应达到5000条以上,才能基本满足编写该方言专门词典和学习词典的需要。

4. 广泛收集和记录自然生态下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童谣、歌谣、戏剧或表演的口语语料,民间礼仪习俗(如婚、丧、节庆、祭祀等)的口传(口唱)材料,如师公、道士、法师、祭师的口唱或口诵语料,并作详细注音、转写、翻译和注释。自然语段或会话在日常语速(约每分钟30-60音节)下,时长不低于2小时;长篇语料不低于4个小时,语料总时长不低于6小时。这样才能基本达到编写该方言听、说、读、写教材的需求。

5. 所有记录和描写方言的语料,应有相应清晰的原声档案。原声语料的采集应兼顾不同类型的发音群体,原声语料在质量上应能够进行二度利用和开发。

6. 根据民间的普遍知识程度和需求,征求民间意见,制定简明易学且能为民间接受的拼音方案或文字转写系统。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应充分借鉴汉语拼音方案,拟订濒危方言的拼写系统。

濒危方言不能仅以原始语料和学术研究著作形式留存,而应以统一规范的,便于学习、使用和传播的文档和多媒体介质等形式保存。因此,必须制订岭南濒危方言记录材料的类别、数量和质量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提出了一套指标(指标9),用于评估濒危语言记录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我们认为,记录材料应至少达到该指标规定的第3级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岭南濒危方言的记录材料,经过甄别、分析和整理的文档和介质成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应达到如下要求:(1)至少有1部对该濒危方言语法进行描写的语法教科书或专著;(2)至少有1部供民间查阅使用的濒危方言词典;(3)有发音清晰、语速正常、注释清楚、长短篇数量均衡、归类分明、时长达6小时以上的音像磁带或光盘,并配有文字对照(或转写)文本;(4)至少有1-2本适合濒危方言教学或自学的初级或中级教材;(5)至少有1本反映方言群体历史、文化、生活、自然环境、文学、艺术等内容的读本。

上述标准是从岭南方言现状和文化资源利用角度提出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比如:语料数据采集和制作的仪器、设备技术参数标准,数据存储格式标准,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软件系统,语料数据的二次开发效用,等等。濒危方言的调查、记录、描写和语料采集与保存,对传统方言调查研究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国外,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语言学者就如何在当代文化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记录和描写濒危语言、采集和保存濒危语言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懈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的语言应用学科――记录语言学(documentary linguistics),[6] 并在这一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濒危语言研究工作。相比之下,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岭南濒危方言的研究,应吸收国外记录语言学的成果,将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研究之中。事实和实践证明,濒危语言或方言的资源价值,不只是体现在语言的学术方面,它还体现在人类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生态的诸多方面;濒危方言的调查记录和数据采集与保存,不只是单纯的对语言结构的调查记录和语料保存,它也是对语言资源价值的调查和记录,是对文化资源的保存。一种语言或方言,如果没有充分的记录,一旦消亡,就永远无法恢复,它的文化资源价值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因此,应当从它消亡后可能恢复和利用的高度来指导濒危方言研究。

[参考文献]

[1]大卫・克里斯特尔. 跨越鸿沟:语言濒危与公众意识[J]. 暨南学报,2006,(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J]. 民族语文,2006,(2).

[3]孙宏开. 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排序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9).

[4]范俊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C].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范文第2篇

在目前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教材的编撰者越来越意识到现有的商务英语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编者凭直觉想象的商务活动和商务会谈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与真实的商务活动情景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利用大量课堂时间所学习的“伪”商务活动材料对学生毕业后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为了改变这种教学与实际脱轨的现状,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使用真实商务活动的资料已经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利用当前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商务活动记录。这些真实材料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将极大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

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获得真实的商务活动记录商务英语这一学科的特点是目的性强,要求学生熟练履行交际任务或运用交际技能,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具体商务活动中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有效的交流和交际活动处理日常事务以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诸如商务合作洽谈,各种商务文件书写,拟定和修改商业合同等。商务英语专业性强,涉及商务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为了弥补教材内容与真实商务活动的差距,利用真实商务活动的记录增强学生的商务意识成为教授商务英语教师的首选。在网络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有些商务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从一些公司内部复印公司的谈判和会谈记录,利用这些真实的材料为学生授课,提高了利用网络真实商务记录促进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王东升吉林医药学院摘要:本文介绍了如何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从网络下载的真实商务记录提高学生的商务意识。真实的商务记录作为学习材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可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并且训练特定的语言技巧。在商务英语课堂使用商务记录是对当前商务英语教材的有益补充。关键词:网络真实商务记录商务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商务意识和交流意识。这样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真实的材料很难得到,即使得到后,教师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归纳和整理;另一方面,面对着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迅速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活动,这些来之不易的真实材料犹如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理念和方式,它的日益流行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知识面广、涉及领域多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接触大量语言输入的材料。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先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技术辅助的语言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研究显示,将先进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有许多益处,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进行更高层级的思维训练并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网络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语言教学的效果。它丰富的资源为教学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语料,先进的技术促进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随着一些国际商业机构的透明程度日益增加,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其真实的会议记录和会议报告。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多采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因此这些商务活动的记录大多数是英语形式的。获得这种真实记录的方法并不难,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汉语或英文的会议记录、报告记录就能够得到很多的选择。这些真实的商务活动记录可以容易的制作成幻灯片或打印出来成为商务英语课堂使用的材料。

三、使用真实商务资料的优势

把网络上真实商务资料合理的应用到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具体的公司,具体的事件中,真实的商务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由于真实商务资料信息量大,需要学生把大量信息按条理归纳整理,重新组织信息来进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技巧,在大量的真实商务活动材料中,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人物语言让学生学习到与人交往的技巧,增强交流意识。可以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按照真实商务活动的日程安排,教会学生如何组织会议,协商合同,作报告等。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并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结论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范文第3篇

本学期教导处按照学校提出的“以教学为中心,一切服务于学生,一切服务于教师,一切服务于教学;领导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学生转,一切围着教学转”的工作要求,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目标。“抓常规、重基础、讲规范、创特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每周教研活动安排。

⑴制定《教研周历活动安排》。确保每周教研活动内容,并根据各组实际临时再做补充调整。

⑵各开课教师自行调课,所听课班级准备好听课椅子。

⑶每次活动,要求组长登记好组员出勤情况,教导处次次到现场了解情况,并处理好相应的事情,督促所有组员参加活动。教导处将每次教研活动情况拍照记录留底,并选取一部分照片以宣传报道,报道生动的课堂﹑优秀的老师和教研组,积极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⑷议课时,老师们能够先写好《课堂评析》,然后有准备的认真发言,探讨研究课堂教学,并有执课教师填写《授课评议表》,教研组长签字。教务处积极参与各学科的开课议课活动,深入了解教研组,活动的具体情况,也积极发言,努力推动课堂的质量,以防议课流于形式。

(二)组织多个重要的教研活动。

⑴组织教研共同体交流活动。本学期先后五次与临淇一中进行教研活动,分别是小课题研究“如何培养优生,分组学习,以优帮弱”、两次九年级联考、一次听课交流、一次教研组长交流。

⑵课题研究继续高效推进。初中英语组《中小学英语语言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的研究》九月份被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评为优秀教研成果二等奖。初中语文组《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德育研究》、初中数学组《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材使用与管理研究》、小学语文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正在研究之中。

⑶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12月4日学校38人并邀教体局教研室7人一行到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岔河中学进行考察。附:考察报告一份。

⑷组织多校联考,交流中发展。初中与十三中、临淇一中联考,小学与七小、九小、十小联考,结合我校实际寻差距,找办法,努力提升办学水平。

⑸组织初中部分年级进行了多次学科学习方法指导会。期中考试后各年级都进行了试卷评析和总结,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个科任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本年级学生做了详细指导。

(6)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听课活动。本学期组织了公开课、示范课、多媒体展示课等多种类型的听课活动,发挥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磨练了教师技能,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做好教研活动登记及汇报工作。

做好《教研活动记录》、《听课记录》、《常规检查记录》、《集体备课记录》等登记及汇报工作。及时汇报有利于加强管理,有利于推动教研工作。

(四)做好外出教研活动的安排工作。

10月22——25日安排安排初中部侯晓云、胡伟两位教师到郑州听了河南省语文优质课,10月30——31日历史老师李海英到郑州学习了有关历史中考的信息,11月小学部在林州听了安阳市小学语文优质课、初中部到安阳市听了安阳市语文优质课,11月21——22日初中部班主任郝梅青老师到濮阳市淇滨中学学习“分层递进走班制”教学法,尽可能安排更多的年轻教师出去开阔眼界,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以促进自己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组织了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结合市教体局提出的“研读新课标,创建高效课堂”的岗位大练兵主题,我校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分阶段进行了活动,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六)借督导、调研促工作。11月16日苗局长带基础教育科、督导室一行四人到我校视察工作,11月24日市教研室王林生主任带队一行六人对我校小学部工作全面督导调研,12月16日市教师进修学校牛校长带队一行二十人对我校初中部进行调研听课,我校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听取指导、交流询问、总结反思,所有领导和教师都从思想、理念、技巧等方面受益匪浅。

(七)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⑴积极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研究在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和timss录像研究技术两次重大突破的影响下,进一步向微观化、技术化的纵深路向发展,使课堂微观研究进入了信息技术的鼎盛时期。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是一种适合从微观上探索行为规律和性质,综合运用结构性观察、话语分析等多种方法的研究技术。timss录像研究技术则是在互动分析技术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研究和系统研究的新技术,特别是大型课堂教学录像数据库和数字化分析平台的创建,极大地显示了信息技术在当前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巨大威力。

课堂微观研究是西方20世纪s0. 60年展起来的教学研究趋向,这种研究趋向与教育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革新紧密相联,也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微观研究是在教学理论研究的迫切需求与对教育信息技术革命的回应和互动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在哲学领域从技术视角对课堂进行微观研究的首推福柯,其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态学、语言学、政治学、技术学等诸领域都开辟了课堂微观研究的疆域。一时间,课堂政治学研究、课堂交往(互动)研究、课堂生活体验研究、课堂民族志研究、课堂叙事研究、课堂生态学研究、课堂技术学研究等各种研究异彩纷呈,竞相斗艳。其中,早期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要推课堂人类学和课堂社会学的研究。后来,随着教育技术领域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和timss录像研究技术的两次突破,课堂微观研究借助全新的信息技术进入了鼎盛期。

一、课堂微观研究的技术化趋势

1968年,英国教育人类学家扬(young )、史密斯 (l. m. smith)和杰弗里(w. geoffrey)首次应用人类学( microethnography)的方法,即所谓的“微观民族志”对班级过程进行人类学实地研究,从此开始了“实地研究”的历史。他们宣称自己的“基本目的在于描绘一所贫民学校中某一班级文化的沉默的语言,从而使那些没有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够理解他们的微妙与复杂之处”。他们搜集资料的技术主要是“参与观察”( participant-observation)与“深度访谈”( depth-inter-view )。所谓参与观察是指教育民族志家在一所学校或一个课堂中做研究时,不仅作为旁观者观察所研究对象的一切,同时也相当程度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作为其中的一员,以求更密切地、接近地观察。所谓深度访谈则是指教育民族志家与研究对象作无拘无束、较深入的访问谈话,即事前不规定所要访谈的问题,更不限定回答的方式,而是就某一范围的问题作广泛的聊天式的对话,或对某一特定的问题作详细的说明。在这种观察和访谈中,录音、摄像等技术起了主要一记录作用,为后续的微观研究反复进行积累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

我国学者将民族志方法运用于课堂作微观研究的时间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所开展的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即其中具代表性的一例。他们认为,不论从理论还是从事实出发来分析,课堂首先是一个正式的“社会活动场”,然后才是一个“教育活动场”。在课堂社会中,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与小组;特殊的社会角色一一作为权威的教师与有着不同家庭及群体背景的学生;特定的社会规范—课堂规章制度,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诸如控制与服从、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等。

但是,不管“微观民族志”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也好,也不管课堂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活动场”分析也罢,都显示了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都渐渐地走向了微观的技术化方向,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寻求与日新月异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的融合。而最终促成这种融合的是教育技术领域两项关键技术,即课堂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和timss录像研究技术的出台。

二、教学互动分析技术—课堂微观研究的首次突破

课堂教学师生行为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analysis system ,fias )由美国教育学家内德·弗兰德斯于20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由于它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为人们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至今仍是西方教育界分析、评价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理想工具。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是一种适合从微观上探索行为规律和性质,综合运用结构性观察、描述性观察、访谈、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定量数据处理等多种方法的研究技术,通常用于互动过程规律、互动特征、教学结构的发现以及教与学现象的评估。无疑,教学互动分析技术的提出,使课堂微观研究得到了首次突破。

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1)一套描述课堂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2)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3)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弗兰德编码系统把课堂上的语言交互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寂或混乱三类共10种情况。按照弗兰德分析技术的规定,在课堂观察中,每3秒钟取样一次,对每个3秒钟的课堂语言活动都按编码系统规定的意义赋予一个编码码号,作为观察记录。这样,一堂课大约记录800一一1000个编码,它们表达着课堂上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有一个小的时间片断,这些事件先后接续,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行为模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记录数据的显示和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从弗兰德的课堂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可以看出,教学互动分析强调结构化、定量化,有利于从大量微观的信息中挖掘意义。

目前教学互动分析技术主要是基于交互言语的分析,即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或discourse analysis )。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拓展了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在研究中尤其注重言语所扮演的“社会情境角色”,主要表现在对以下方面的关注:(1)成员个体和小组整体的知识结构变化;(2)小组内社交关系网络(social network)的形成;(3)协同知识建构过程的互动结构;(4)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水平和认知加工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智能交互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保证高质量的意义协商、相互教导和小组协作。可以说这是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或最高境界。

fias这种著名的教室观察系统,不但可以用来记录和分析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行为,提供教师改进教学的反馈信息,更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项参考指标。其优点在于以量化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互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合课堂观察所得到的有关教学的质性描述,可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其局限在于重视口语行为,而忽略了非口语行为的信息;其次,重视教师对整个班级的行为,却较忽略个别学生的行为。

三、timss录像信息分析模式—课堂微观研究的二次革命

1994-1995年,41个国家(地区)约50万名学生参加了第三次数学和科学教学比较研究项目(third international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的测试。在timss录像研究项目中,美国、德国、日本的研究工作者首次大规模地对这三个国家八年级231节数学课进行了实录,并构建了录像信息分析模式,用于比较研究三个国家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成就的关系。timss应用录像分析方法的数学教学比较研究报告《德国、日本和美国八年级数学教学比较研究项目的方法和发现》于1999年2月在互联网上正式,立即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被誉为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的革命性的突破。在timss录像研究项目基础上,从1998年开始,由james w. stigler教授领导的课程实验室又开展了timss-r录像研究项目。该项目每四年举行一次,参与的国家已由1995年的41个增加到2007年的60多个,并且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强。timss录像研究技术首先由上海市教科院的蒋鸣和引入我国,开发了符合我国中小学实际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模式和相应的工具软件,并创建了一个供试验用的录像资料库,深受广大教师欢迎。

timss录像研究项目的研究程序是:选择样本课;现场摄录;录像带的数字化处理;课堂教学信息编码;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是其复杂的信息编码方法。

1课堂教学录像的信息编码方法

课堂教学录像信息编码过程指对课堂教学录像提供的丰富而又复杂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其基本目标一是构建教学质量的概念;二是能有效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因此,timss录像研究项目设计了一种两轮的信息编码方法。

第一轮编码:课堂教学结构编码。课堂教学过程的客观描述是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编码的基础,为此,timss设计了一种课堂记录表,把课的过程按下列几个维度分类:

第二轮编码:课堂谈话编码。在课堂中的谈话可分为公共和私人谈话两种,公共谈话定义为每个人都能听到的谈话,私人谈话则仅涉及到教师和个别学生的谈话。在编码中,主要关注的是公共谈话。timss录像研究采用两次编码方法对课堂谈话进行编码,第一次是对谈话片段(utterance进行编码,具体方法是每一课随机选择30个谈话片段。谈活片段编码分为十二种类型,其中教师谈话片段分为6类,学生谈话片段分为5类,这一分类的描述见表2。

第二次是在初次编码基础上进一步对内容作细分编码,增加了谈话启发一响应序列(elicitation-response)来刻画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一响应(er)序列是指一系列师生交流的循环、每一循环从初始的启发开始,通常以最后的领会结束。谈话片段的启发类别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五个子类,分别是内容启发、元认知启发、互动启发、评价启发和其它等五个子类。

2 timss-r录像课堂研究的分析框架

timss-r录像研究在timss录像研究分析编码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课堂教学分析的框架,作为编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这一课堂教学分析框架分为六个维度:课的目的 (purpose)、课堂常规 classroom routines )、参与者的行动(action of participants)、课堂谈话(classroom talk)、内容(content )、气氛(climate )。这个分析框架也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开辟了空间。

3 timss-r录像课堂研究的分析平台

虽然会话分析技术并不是一种新技术,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会话分析,并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情境中应用会话分析,却是一类较新的研究领域。面对面的互动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包括身体姿势、语调、表情等)均可被录像保存供分析者作反复而细致的分析研究。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记录(包括文本信息、语音信息、与系统软件的交互行为序列)也可被保存。这些交互数据的分析可借助一些工具软件来实现,包括德国altasti公司产品(支持文本、声音、视频格式的定性内容分析)、澳大利亚qsr公司产品nijd*ist, catpac(应用神经网络算法确定文本中词句的关联性)、transana(方便标注视频录像信息,建立解释信息和视频信息的关联)、希腊的agna(社交网络分析软件)等。

由美国威斯康辛一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中心牵头的数字化洞察力(digital insight)项目开发的transana平台用于把录像数据转化为文字并进行分析,是同类产品中性能最佳的一种。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录像的方式,创建文字,并把文字置于录像的框架下。它提供了对研究者需要分析的录像部分进行辨识和组织的工具。同时,它通过给录像标注关键词用以组织和储存大型数字化录像文件。transana平台可储存8000余节课的数字化录像文件,从理论上讲,截割的录像片断没有数量限制,即研究者可根据需要随便对储存的录像进行截割和提取。应用数字化技术,进一步从案例分析扩展到大型课堂教学录像数据库的研究与管理,是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因此,timss录像信息分析模式的建构对课堂教学的微观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教科研;实例

初中英语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初中英语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经验丰富,技术强劲等。笔者有着多年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经验,所以从初中英语教师的角度,谈谈怎样把教学、探索和研究结合起来。

一、承担重要角色、运用多种方法

初中英语教师开展教科研并不神秘,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在新时代已经担当了教学和科研的观察者、研究者、反省者和创造者的新角色,初中英语教师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教科研对教学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师开展教科研是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经常进行教科研实践,能够发表有价值的教科研论文,能够开展好教科研促进教学进步下的英语课堂,能够启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科研工作。初中英语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可以从教、看、想、实验等方面进行,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深入灵活运用教学观察法、教学内省法、记日记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等教学方法。

二、教学观察法、内省法、记日记法实例谈

初中英语教师要重点运用好课堂观察法和内省法,教师要重视这两种重要的英语教学科研方法。从科学分析的角度来看,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发明就来自于牛顿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和实践。初中英语教师要加强观察法的研究,培养科研素质,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就要勤于观察生活现象,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够运用自己的科学研究结果实现教科研研究,在课堂上输入量与质的科学调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教科研的完整详尽的过程,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设计和分发“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观察表”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情况观察表”,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研究。

初中英语教师在运用内省法和记日记法的教学研究过程中,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反思的手段、方法和平台,并通过每天记录教学日记的方法,和经常记录教学点滴的方法实现教学反省。初中英语教师通过记录教学日记,对学生每天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总结,实施教学反省,并找到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教师在教学讲解的过程中要亲自做出示范,教会学生记日记等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性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科研工作的最新突破。

三、重视调查研究法和访谈法实例谈

教师要能从真实的教学和科研案例中找到调查研究法和访谈法的规律和重点。教师在进行调查研究法的过程中,要及时做好追踪调查和统计调查,不断收集数据,并科学合理地进行数据分析,认真思考,不断探索科学研究的规律和收获,引领教学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例如,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初中生怎样开展自主性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就主动探索自主性学习的路径,科学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全面开展自主性学习的作用等,这些科研成果对学生课堂上自主性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访谈法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并可以尝试运用录音笔等教学科研工具进行科学访谈。对访谈结果,教师要进行实质性的分析和处理,收获新的知识和规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要认真梳理教学程序,科学开展研究步骤,思考确立研究问题,客观进行文献综述,积极实施研究目标,认真落实科学研究。

四、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出新

初中英语教师要加强作业批改,重视学生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并和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和研究。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错误,是学生学习发展阶段中的一种必然的态势。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对学生所有的错误都要重视,分析是粗心等学习品质的问题,还是没有理解英语学习的方法,还是没有弄清英语课程中的知识点,在透彻明白地分析了英语错误后,对学生的英语错误进行及时到位的纠正。通过了解学生常犯的错误,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量少犯类似的错误。

英语教师进行教科研要从教学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选择的教科研的课题要小,要有研究的实际价值,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增加科研的意识,并选择适合的科学研究方法,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凌玲.适合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需求的教科研方法课程建设研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