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学奕课件范文第1篇
一下午,一杯茶,一缕香,品文化,静身心,潘奕辰在袅袅的烟、美妙的味道里“贩卖”着精致“香”生活。
香引有缘人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玩香的人大多都会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气,果然,初见潘奕 辰,就被她那眉宇之间流露着的温婉平和之美所打动。
她始终面带微笑,声音也特别好听,通过交谈,方知她的内心自有一片明朗清幽。用潘奕辰的话说:玩香要讲究“香缘”,她自认为与香特别有缘。
2008年的一天,潘奕辰应朋友之邀去拜访别人的香室,便是从那里潘奕 辰第一次接触到了香中极品——沉香,她惊叹于沉香天然的馥郁之气,小小一片沉香的香气将潘奕辰深深吸引,从此再难忘记。
她自己第一次与香接触 就 遇 到香中之王,她感叹自己如此幸运,更相信自己与香有缘。那时候,说起香文化,潘奕辰还是个门外 汉,是初闻沉香的美妙依然萦绕于但心。为了再次感受那种迷人的香气,潘奕辰走遍了中国各地,拜访了很多专家和学者,并去到日本,期间她也曾见到过不少沉香和棋楠,但是味道始终和第一次的不一样,于是她懂得了每一片香都是有自己的特色和性格的,而且她还发现真正的上品香数量非常有限,属稀 缺资源。于是,她希望找到一种好香,一种适合大众的香,以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香气萦绕的美妙。
在寻香之旅中,潘奕辰开始对香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说它新,一方面是因为它对于很多现代人是全新的,另一方面是它的魅力和功效历久弥新。香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唐朝时期,日本的遣唐使从中国学习了香文化。虽然香文化起源于中国,但是几千年后的中国,香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仿佛已经很久很久,而日本的香道却发展的有声有色。
经过考察,潘奕辰发现日本人经过五百年的传承和发展,香道已经形成了众多流派,如:御家流、志野流、米川流等。日本还有很多的香道教室,书店里会专门设立一个香道书籍的书柜。
对比日本繁荣的香道,潘奕辰开始思考中国香文化的未来。2009年,潘奕辰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木风香堂”, 并长期致力于香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她在心中想象着香文化在中国复兴的景象。
潘奕辰在自己的微信签名中写道:以香为伴,香伴一生。能像潘奕辰这样把爱好融入生活,再变成事业,真是一件难得的人生乐事。
享受慢生活
潘奕辰坦言作为女人,感性占据了性格的大半部分,然而她又是学理科的,逻辑思维非常好,她笑说:“好处就是在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几年前,潘奕辰毅然辞去公司高管的职务,全心投入香文化的研究当中。放弃过去本是一件难事,尤其是放弃大公司高管职务这样令人艳羡的身份和地位,她只把这淡淡的描述为身体的召唤。
原来早在1993年,潘奕辰和另外两个朋友以3万元起家开始创业,十年后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大,公司的规模达到三四百人,全国有四家分公司。当时潘奕辰除了公司的业务之外所有事务都要一一过问,为了工作,加班熬夜应酬及没有规律的饮食,多年下来,形成恶性循环。
潘奕辰用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青春时光创业,功成名就后身体却垮了下来。躺在病床上的潘奕辰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赚再多的钱,获得再高的荣誉,自己没有好的身体都是在为别人而活,她说:“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他赚了多少钱,而是看他影响了多少人。”
就这样,潘奕辰在自己的香堂里潜心做起了香的学问。她非常欣赏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慢生活,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汽车、没有手机的时代,文化却那样繁荣,人们使用的物件也极为精致,百姓的身体也很健康。她苦笑现代人太过忙碌,忙得连吃饭睡觉都没时间,这样的忙又会忙出什么成果呢?因此,潘奕辰更加推崇慢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潘奕辰凭借其10年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要把“木风香堂”做大并不困难,然而她并不这样想。她只想静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放缓节奏,不给自己压力,过一种简单纯粹的慢生活。
如今的潘奕辰,喜欢看着袅袅的烟,轻轻地升腾,整个人的心态和身体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理想状态。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潘奕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香文化,享受香生活。平日里只要有人联系她,想体验香生活,她都特别欢迎,不厌其烦的向别人关讲述香文化,日久天长,慕名而来的学员越来越多,加之她看到目前国内香文化普及的空白区,她萌生了开一个香文化课堂的念头。
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潘奕辰将每次课程的学员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每个人的课程总长为五个星期,她说之所以不图快,是因为本着对学院负责的态度,对于博大精深的香文化来说,几天的时间什么也学不到。
就这样,在给顾客讲了整整一年的香文化后,潘奕辰将所有知识重新梳理、整合,做成系统化的课件。2011年10月26日,第一期香文化课堂在木风香堂开课。
传道香文化
几年来,潘奕辰除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工作以外,她把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了香文化的推广和普及中。她创立的“木风香堂”正作为一个品香和推广香文化的场所,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潘奕辰看来,“木风香堂”不是一个企业,也不代表任何一个品牌,它代表一种清新雅致的品格和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很多慕名而来的学员被潘老师的优雅气质和理念深深吸引,如今她的学员人数已接近200人。
值得一提的是,潘奕辰的学员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初来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因为热播电视剧《甄传》而迷上香文化,凭兴趣加入到了香文化课堂中。一个学期后,女孩的妈妈见到潘奕辰高兴地说,自从学习了香文化,小女孩在待人接物的各个方面都比同龄的孩子稳重、成熟许多。2013年寒假还曾代表学校前往英国进行香文化的表演交流。
听到这样的消息,潘奕辰高兴之余,更多的是责任感。“香文化其实是没有年龄和国界的限制的,任何人只要对此感兴趣,都可以学习。”潘奕辰介绍说,她在教大家如何品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大家传达一种简单、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她说如今的自己活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活不是为别人而活,而是为自己。
潘奕辰说:“现代人绝大多数都是年轻时用最宝贵的身体、时间和精力去换钱,年老后想用金钱换健康、换时间、换精力,殊不知这并不是一个可逆的等式。”
在潘奕辰的学员中,成功的商业人士不在少数,他们中有的人虽已功成名就,幸福感却不高,来到“木风香堂”后,清幽、宁静的环境仿佛使他们重新回归心灵的纯净,再次体味生命的意义,不禁纷纷感慨与潘老师相见恨晚。
在“木风香堂”里,潘奕辰用最亲切、最平和的谈话方式向学员们讲述香文化的知识。在为时两个小时的课程里,潘老师要求所有人关掉手机,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为了给学员树立榜样和提供环境,潘奕辰举手投足间都保持着优雅的姿态,香堂由她自己亲自布置,每一样东西的摆放都颇有讲究。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想让大家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在氤氲着香气中体验一种身与心的宁静感受,切身领悟我国传统香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奕课件范文第2篇
2006年12月19日晚7点,北京交通大学九教中心报告厅,一场报告会在此举行,主角正是河南开封县副县长高奕奕。
“报告会上,高奕奕向大家讲述了他的大学生活、留学经历以及之后的工作过程,剖析了自身思想的转变,鼓励大家树立正确而远大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位学生这样向本刊表达他对高奕奕的惊讶:“这位师兄的经历既让我们羡慕,又感到意外。首先,他幸运地进到邮电部工作,职位很好,又考取了美国名校的奖学金,拿到了MBA学位。这两件事都是我们许多同学奋斗的目标。意外的是他竟然没呆在美国、没去外企,而是去了一个河南的县城。”
新官上任
高奕奕是回国第三天到开封县上任的。那是在2006年1月中下旬,寒风正劲。
匆忙回国是由于任命他为开封县副县长的文件已经下来了,按照美国的节奏,他觉得应该立即回国――在北京呆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回老家,第三天,他就到开封县上任了。没想到,迎接他的是县城节奏。
从机场下了飞机,到开封县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接待高奕奕的工作人员将他领到了办公室――这是政府办公大楼最顶层的一个房间,10多平米,没有暖气(政府大楼一至三层装有中央空调,四至五层没有),也没有卫生间。
当得知这间房子也是卧室时,高奕奕有些意外。“好在被褥都是新买的、很厚”,睡觉时,他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第二天早上到食堂吃饭,县长很热情地打招呼:条件简陋,多多包涵,高奕奕客气地说挺好挺好。后来,一位细心的女副县长到了他住的办公室参观,大为惊讶,这种居住条件,算什么挺好?!于是送给他一个浴霸取暖。
初来乍到,一些不明就里的干部议论高奕奕“是来占职数的”,他没有辩解。自己在美国获得了MBA学位、修完了博士课程,又有着在邮电部工作6年的经历,怎么可能为了来占职数呢?
头几个月,县里面没有给高奕奕分配工作,他利用那段时间把开封县的县志给读完了,也把全县的乡镇跑了个遍。
这种“半闲置”状态却引发了一些旁观者的议论。一位暑假回家的大学生在论坛上感慨:“大半年了,也没安排具体工作,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县长。其他县长都有大办公室,这个县长在一间小屋子里,听说县长们都坐好车,分给人家三天两头坏的破车……”
许多人对高奕奕的行为感到不解:一个留学美国的年轻人,为什么要到河南省的一个穷县工作呢?
人们问起此事,他总是打哈哈:“开封县是个风水宝地,不然,我怎么会来?”“开封县好啊,所以我才来。”
遇上聊得开心、志同道合的人,他会说自己想到农村干点事,但也仅限于此,“再问下去就没法说了,毕竟,理想是不能挂在嘴边的。”
非同寻常的抉择
从高奕奕的履历看,当副县长不是他人生的最好选择。1972年出生于青岛的他,1996年大学毕业,进入国家邮电部工作,1998年起给信息产业部党组成员、国家邮政局长刘安东做过3年秘书,2002年留学美国、获得MBA学位,修完了经济学博士的课程。
他的前途应该充满希望:从政,可以回原单位,接替他任秘书的同志都已经是正处级干部,他的仕途也被看好;从商,拥有美国MBA学位的他,在多家跨国公司实习、兼职过,一些大公司至今还给他发电子邮件,邀请加盟。
可他偏偏选择了河南省开封县――GDP在全省倒数的穷县,当上8名副县长中排名倒数第二的副县长,全部月薪加起来只有1000元人民币,扣掉近300元的租房费,每月只剩下700多元钱,“从美国回来的机票还没有报销,也没有人问”。
高奕奕说自己不是来挂职锻炼的,因为组织关系全部转过来了。他把来开封县工作的动因归结为“农村情结”――生于青岛城郊结合部工人家庭的他,从小就知道了农民生存的不易和农村生活的艰苦,而中国又有9亿农民在农村。
邮电部工作6年,他有机会随领导全国四处考察,“加深了对农村、农民的了解”。赴美留学后,美国的中国热也时刻刺激着他。“凡是提起世界经济,必然会提到中国”,他说自己认识到,“个人再重要也不如国家重要”。
2005年夏天,身在美国的高奕奕开始和国内的一些单位联系,他将目光放在了河南。为什么选择去河南?他有着自己的考量――河南是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第一农业大省。“可能更艰苦,更能锻炼人,但就全国农村而言,它不具有代表性。”
“扑下身子,但也要有政治智慧”
如今,高奕奕已经在开封县呆了一年,大家不再把他当成一个外人,这让他很开心。但作为一名海归、曾经的国家邮政局长秘书,他清醒地知道自己和本地干部的区别――平时很少和人谈起自己在北京、美国的经历,“别人不问,自己从不提起”,即便别人问,也都轻描淡写一句带过。
聊天时,海归族中常见的汉语夹杂英语的情况,在他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他知道,表露这些东西,会引起基层干部反感。
在没有安排工作的几个月里,他去各乡镇、局委“广交朋友”,很多时候都是在听别人讲。有一次他去统计局,局长很感慨,说我当了10多年局长,算上你前后只有两个县长来我们局登门拜访过!
作为一名副县长,排在高奕奕前面的有县长、常务副县长,党委方面有书记、副书记,高奕奕很清楚自己的位置―― “对正职甘当配角不争权……分管工作大胆负责,注意协调与其他副县长的关系。”年终工作总结中,他这样写道。
同时,这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也告诉本刊,在传统的官场,要想开展工作,干一些实事,应该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
由于从2006年1月到5月一直没有给安排工作,他找县委主要领导谈话,结果对方不是说有事,就是说不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
怎么办?难道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等在这儿,或者赌气回北京?那段时间,高奕奕想了很多。最后,他再次致电该领导,要求谈谈自己这几个月来的情况,同时坦言,自己“绝不会受个别领导的排挤而不明不白地离开”。
这次必要的“斗争”让他在县里的工作环境改善了很多:一是很快分配了具体工作;再就是获得了和其他副县长使用一样办公室的待遇――2006年10月,他的办公室从五楼搬到了二楼。
“进入这个圈子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否则就不能生存,但也要保持自己的风格。不然,别人大吃大喝,你也大吃大喝,如此下去,那有什么区别?”
“要为政绩,我就不这么干了”
按照分工,高奕奕分管发改委、商务局等部门,他觉得这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干,干得很起劲。
开封县原有一个出口创汇的公司,老板和县领导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好,将企业大部分都迁到了上海,出口创汇也是从上海的分公司走账。如此一来,开封县每年出口创汇的指标便要完不成。
接手商务局的工作后,高奕奕亲自带人到上海找到这个老板,问症结出在什么地方,然后自己出钱请这位老板吃饭,并放下一句话:“把我当成你们驻开封县办事处主任,公司有什么和政府协调的事,尽可以来找我。”
很快,高奕奕又亲自和税务部门协调,把这个企业可收可不收的税给减免掉;开广交会的时候,这个企业想去参展,但只弄到半个展位,高奕奕通过私人关系又帮其协调了半个展位。
这些,让这个企业老板甚为感动,最终将出口创汇的基地从上海又搬回了开封县。
但到基层工作以来,也有困惑时常困扰着高奕奕。他给本刊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大吃大喝欠了饭馆两万块钱,饭馆老板找上门去,乡里没钱,这位即将调走的党委书记想了一招:只要你别找我要钱,我可以把欠你的两万块钱改写为四万,你找下一任要去!
这个故事让高奕奕很感慨,政府机关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很多领导为了尽快出政绩,根本不考虑地方的长远利益,弄完了拍屁股走人,烂摊子留给了继任者。
目前,高奕奕正在搞一个外派劳务的项目。开封县有70余万人口,人力资源丰富,到国外打工比国内更赚钱。
为此,他带人到河南省外派劳务搞得比较好的栾川、新县取经,也深入本县建筑工较多的罗王乡进行走访,和有出国意愿的农民工谈,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到境外务工所担心的问题和困难,亲自和有外派劳务资格的公司联络。
“出国劳务这个事,没有个三五年,无法见到成效。如果单纯为了出政绩,我不会这么干的。”在那间显得有些空旷的办公室,高奕奕这样告诉记者。桌上,妻子的照片正寂寞地看着他――到开封县一年,他只回北京家里两次。
学奕课件范文第3篇
2006年春节,我与周奕举行了婚礼。对于这一场心不甘情不愿的婚礼,我怎么也露不出笑脸。
婚礼过后,我借口公司工作忙,匆匆就返回了城里。说起来周奕这个人,不是不好,恰恰相反,他真的是个好人。我们从小一块长大,彼此也算知根知底,后来我考上了大学,他却榜上无名,便做起了生意,很快就成了小镇上屈指可数的首富。我上大一的时候,父亲出了场事故,在此之前父亲是一个小工头,包点儿小建筑工程来做。那次,因为他的一时疏忽,安全工作没做好,一个工人从未封顶的楼上摔了下来,当场死亡。父亲为此赔付了大笔款项,还要遭受来自各方的审查。母亲被这个意外弄得一病不起。是周奕伸出了援手,四处为父亲奔走,又联系了城里的朋友亲自把母亲送到了最好的医院里治疗。这以后,父亲的生意一落千丈,于是周奕把自己名下的一间小杂货店交给父亲打理,以保证他的生活来源,还偷偷冒充父亲的名义给我寄生活费。毕业前夕,父母对我含泪道出一切,要求我嫁给周奕。当时我一下子就懵了。我试图说服父母,没有爱情的婚姻绝不会幸福。时间在我的一次次推托里消逝,在母亲又一次的病发后,母亲期待的眼神,让我终于妥协了……
婚后回到公司,我平静得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这场婚姻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我怎么可能跟一个没有感情的人生活一辈子呢?我绝口不对任何人提及我的已婚身份。
没想到春天刚过,周奕就到城里来了。他兴冲冲地给我打电话,说是结束了小镇上的生意,到城里来与我团聚。我这一惊非同小可,问道:“可是你到城里来,能干些什么呀?”他满不在乎地说:“我有手有脚,又不是笨人,干什么不行呀!”等我赶去与他会合,才发现他早在一个月前就到了城里,并且买下了一套房子,房款和装修款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我又急又恼,说:“你不给自己留点儿资金,怎么做生意呀?”他看着我,搔搔脑袋说:“我想让你住得舒服点儿嘛。”我瞪着他,不知说什么才好。
晚上我借口公司加班,住到了公司的宿舍里。
2
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那本写着我名字的房产证,我看也没看。我把自己的积蓄都取了出来,交给了周奕,对他说:“这些钱,你还是自己先拿着,做点儿什么小生意吧。”
周奕很快注册了一个文化公司。他真是个天生的生意人,很快就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听他的语气,公司已经开始盈利了。
他对我很是感激,约我周末吃晚饭。等我匆匆赶到酒店,才发现周奕订了最豪华的包间,而且点了许多价格昂贵、华而不实的菜,我皱了皱眉头。听到周奕又在财大气粗地叫服务员上酒,我忍不住开口了:“你别一副暴发户的样子行不行?”他愣住了。他今天的穿着格外“隆重”,身上都是些名牌货,只是颜色搭配得有点儿不伦不类,而且脖子上还系了条鲜红大花的领带,手指上戴了好几个硕大的亮晶晶的戒指。我一阵厌恶,只喝了几口汤,就再也不肯动筷子了。
吃了饭,他很殷勤地要请我去看电影,是一部挺不错的大片,我被其中的情节感动得泪水涟涟,突然听到身边传来一阵鼾声,一看,原来周奕倚在椅背上睡着了。我腾地站起身来,径直走出了影院。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想:这个婚,非离不可!
接下来的日子,我一直对周奕避而不见。他像是有所感觉,天天给我打电话,不时地还以各种借口到公司里来找我。每次我都非常冷淡,甚至还当着他的面对同事介绍说:“我表哥。”
一天晚上,我加班到深夜,一位男同事说要送我回家,我不好意思,连连拒绝。正说着,突然一辆车在身边停下,周奕从车子里跑出来,不由分说地扯住同事的衣领,挥手就打。我惊呆了,连忙冲过去阻拦。他满嘴酒气,叫嚷着:“我不是她表哥,我是她老公!想勾引我老婆,你别做梦!”那一刻,我恨不得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那夜,他强行把我拉回家,不顾我的哭闹,压在了我身上。
第二天,我向周奕正式提出了离婚,并把我的东西搬出了我从来就没住过一天的新房子。
周奕不同意离婚,我们的关系比之前更坏了,我连他的电话也不肯接。两个多星期后,我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去了趟医院,医生告诉我,我有了身孕。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我一时失去了思想。
我没有再打电话去催周奕办理离婚手续,这个意想不到的孩子,让我离婚的决心有了些微的犹豫。我已经29岁了,乍闻肚子里有了自己的孩子,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一天,我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她劈头就问我:“你什么时候回来?”我莫名其妙,反问道:“什么?”母亲说:“你爸天天念叨着呢,你再不回来,我们就要回去了。”我吃了一惊,小心翼翼地问:“你们在哪儿呢?”母亲笑了:“在你家呗!难道住旅社呀?周奕说你出差去了,怎么去这么久呀?”我急忙说:“是啊是啊,今晚就能回去了。”
下了班我就直奔附近超市,给母亲和父亲都买了礼物,想了想,给周奕也挑了件衬衣。对他的怨恨并没减轻丝毫,但他为我的掩饰,我不得不示以感激。
周奕正在厨房里忙活着,看到我,他显然吃了一惊,接过我手里的衬衣,他突然不自然地别过脸去。我急忙低下头,装作没看到他湿润的眼睛。
深夜,父母亲都睡了,周奕还在拖地板,我犹豫了一会儿,说:“你公司里不忙吗?妈妈说你天天陪着他们。”他头也不抬地回答:“忙呀,再忙也得陪呀,你爸妈嘛。”我的心被狠狠地牵扯了一下,手掌不由自主地抚上了腹部。
把家里的一切都打理清楚了,他洗了澡,拿了枕头和被子,在地板上打起了地铺,须臾便打起了呼噜。我睡不着。我第一次认真地把我们之间的事想了又想。平心而论,周奕真的是个善良的好男人,只是我对这样等同于包办的婚姻十分反感,当然不会正视他的优点,相反却异常地放大他的缺点,并且是那么任性地不肯给他自尊和信任。
我在床上辗转反侧。周奕突然醒了,轻声问:“是不是我打鼾吵你啦?”他翻身坐起来,披上衣服,说:“我出去吸枝烟,你睡吧。”他走到阳台上去,并未点烟,只是那样站着。良久,我于心不忍,起身去唤他,才发现,他正站着打瞌睡。就在那一刹那,我决定给他一个机会,也给我自己一个机会。
3
未经他同意,我给他报了夜大。我把书本堆到他面前,对他说:“你别辜负我。”他眼睛亮闪闪地说:“决不!”我们俩相视一笑。他的微笑,竟然让我的心轻轻地动了一下。
周奕多年与学校课本无缘,那些方块字和公式让他眼花缭乱。每天晚上捧起课本,不过10分钟的光景,他就打起了如雷的鼾声。我准备了一根小竹棒,频频到书房窥探他的表现,一发现他睡着了,我就毫不留情地拿小竹棒打他手掌心。有几次他疼得叫起来,我觉得过意不去,问他:“太用力了是吧?”他嘿嘿地笑,说:“我就喜欢你这样管着我看着我,这样才像我老婆嘛。”
我专程陪他去上了几堂课。有我坐在旁边,他坐得分外挺直,听课也十分认真。我放心了。他偷偷对我说:“有你在旁边,再怎么也得打起精神呀,不然多丢你的脸。”我嘴上说:“你真是越来越贫了。”可心里是有点儿欢喜的。在这样的相处里,我发现,我们之间很容易地便滋生出一种叫做感情的东西来。
我把他手上的戒指全剥了下来,告诉他,男人的风度并不是用这个来体现的。他嗫嚅着说:“我是觉得配不上你,只好让这些东西来撑足底气。”我笑了,告诉他,钱可以让人更有魅力,但仅仅有钱的话并不会有魅力。
我买了一块烫衣板和一个熨斗,趁他上班的时候,把他的衬衣一件件地熨平整了。我又特意给他挑了几条领带,结好在相配的衬衣上。清晨他先醒来,我听到他打开衣橱,半晌没动静,正想睁开眼,突然嘴唇落在我的额头上。这是我没想到的,我不过是付出一丁点儿,却换来了他的深情厚意。
学校距离我们小区并不远,有时晚上估计他快回来了,我就到小区门口等他。他看到我,远远地就跑起来,边跑边朝我挥手,我忍不住笑了,心里涌过一阵甜蜜的感觉。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们之间,会有这么一天――这种能与幸福扯上关系的时刻。他觉到了我的改变,对我更好了,家务事一样不让我插手,每天都变着花样下厨,有应酬匆匆地去,匆匆地回来。他对我说:“我一想到你在家里等我,我就想回家。”有一刹那,我觉得自己很没骨气,前一段把他恨得牙痒痒,现在又甜蜜蜜起来。不过说实话,这种甜蜜蜜的感觉,还真不错。
周末的时候,我们一块去有名的“周记老鸭汤”吃饭。很意外,遇上了大学里的女同学。看到我,她欣喜地拥抱过来,两人又叫又笑地寒暄一阵。她问:“这位是?”不等我回答,周奕便抢着说:“哦,我是她表哥。”我愣住了。
学奕课件范文第4篇
对邱奕坚来讲,他每周在两个城市之间的切换,其实是一种身份的切换。
在高雄,他是大学老师;在台北,他是画廊老板。
18岁的决定
作为全台湾第一个摄影本科系所的开创者,他将对摄影教育的热情,完全投入到高雄市的东方设计学院;周末他回到台北,或处理画廊的日常事务,或张罗新展的开幕以及相关讲座。这个名为“1839当代艺廊”的画廊,是邱奕坚在2009年创办的专业摄影画廊,也是目前台湾仅有的两家专业摄影画廊之一(另一家为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英文简称TIVAC)。
要说身份,他的头衔还有不少,如台湾摄影艺术博览会(Taiwan Photo)的创办者兼执行委员会会长,台湾大型相机创作学会指导老师,等等。虽然身份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与摄影相关。
1980年,参加完高中毕业典礼的邱奕坚,在校门口告诉自己,从今往后,这辈子只做摄影,此外的事情都不做。那一年,他18岁。
这个如信仰般坚定的决定背后,其实并没有很伟大的理由。高二时,生平第一次参加摄影比赛的邱奕坚就获了奖,这个奖对他的鼓励不小,还让他找到了人生的兴趣和方向。其实,这仅仅是台北县(现新北市)树林镇镇南宫摄影比赛;他也没有获得很大的奖,只是一个优选奖。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庙会摄影比赛中获得的微不足道的奖项,让一个少年确定了人生的方向。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决定草率或不可靠,那么,邱奕坚就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你,可靠的决定是什么样子。
邱奕坚出生于台北西区的万华区,幼时多在龙山寺附近玩耍,从小对外国游客照相团印象深刻。高二时,因摄影比赛获奖受到鼓励,之后频频参加摄影比赛,他用尼康F2胶片相机开启了一个少年与摄影有关的生涯。
从零开始建设
高中毕业后,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摄影助理。之后服完兵役,他选择了出国留学,仍然跟摄影有关:1991年,邱奕坚在日本大学艺术学院摄影学系毕业,在日本念完大学4年本科后,因为想回台湾的大学当摄影老师,他紧接着飞到了纽约,在纽约和旧金山学习4年。1994年,邱奕坚取得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摄影学系硕士学位。
那时,回到台湾的邱奕坚,一心想要在大学教授摄影。可惜,全台湾没有一所大学有独立的摄影系,他因此做了10年的兼任讲师。
10年的时间里,他没有做其他工作,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台湾的11所大学里,在这些大学新闻学院、医学院、服装学院里教授一两个学分的摄影课程。
10年里,邱奕坚一直坚持认为,台湾要有自己的摄影系,这份坚持不但归因于他愈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在于他多年在国外求学所形成的国际视野。
“日本早在1919年就开办了摄影系,韩国也早就有了;中国大陆在1980年代开办了摄影系,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在1985年就创办了,现在大陆有摄影系的大学都已经有八十几所了。大概全世界都不相信台湾没有摄影系,我认为台湾无论如何要有。”
为了在台湾成立摄影系,邱奕坚先从自身开始努力。第一步,他决定把自己的硕士学位升级到博士,以取得在大学的任教资格。
2005年,邱奕坚前往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攻读美术研究所的艺术博士学位。当他在2011年拿到博士学位时,不仅开始对创立摄影系摩拳擦掌,他也已是台北“1839当代艺廊”的老板。
2009年,读博期间的邱奕坚在台北东区的精华地段成立了专业摄影画廊――1839当代艺廊。画廊地处忠孝东路四段延吉街巷内,靠近台北市中心的国父纪念馆。虽然办画廊很辛苦,但与在大学创办摄影系相比,还是容易一些。
彼时,邱奕坚在日本博士班的学兄姐、学弟妹们,已经有十多位在日本大学的摄影科系教授摄影了,这对邱奕坚来讲,是压力,也是动力。
他时常为此表明心迹:“如果在我有生之年,台湾还没有成立摄影系的话,那将是我一辈子的痛。”
邱奕坚开始不断地在台湾的各大学问奔走游说,希望校方成立摄影系。这样努力了一两年后,终于,位于高雄市的东方设计学院愿意让他来做这件事。而获得台湾当局相关教育部门的审批,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2013年,台湾第一个摄影学位课程被批准在高雄市开办,按照进程,2年后将会成立摄影系。
目前,邱奕坚的身份是东方设计学院摄影学位学程主任。作为开拓者,他要将摄影系一砖一瓦建立起来。摄影系成立的目标、宗旨、课程安排、设备投资、师资招募等,邱奕坚都要从零开始筹划、操作和执行。
甘为教育布道
虽然辛苦,但邱奕坚乐在其中,毕竟,他多年来要成立摄影系的情结和心愿终于达成。此时的邱奕坚,已从18岁时因为兴趣跟自己发誓的少年,成为肩负社会责任,行走在台湾摄影教育道路上的布道者。
“我一直很想为这个社会做一点什么事情,我很注重自己在摄影方面对台湾的贡献。如果只是想活着吃饭的话,读博士一点意义都没有。”
邱奕坚念博士的目的,是要努力在台湾成立摄影系。而他成立摄影系的目的,在于奠定摄影在台湾的学术地位。
这种想法跟他多年经营画廊有关。在经营了5年的专业摄影画廊之后,邱奕坚感受到台湾摄影市场的低迷。在他看来,台湾多年来都没有广泛重视摄影这一领域,摄影的地位也没有受到肯定。要说到收藏摄影作品,更是没有这样的社会共识。要扭转摄影的低迷局面,提升摄影的学术地位迫在眉睫。
奠定摄影的学术地位的关键一环,就是在台湾的大学创立摄影系和研究所。而邱奕坚的期望是,在高雄市的东方设计学院摄影系开班一两年后,台湾将会陆续有大学在这一领域进行开拓。要将摄影的学术地位提升到一定高度,研究台湾的摄影史是重要的一步。邱奕坚一直以此为己任,“我成立摄影系的目的,就是将来会有人研究摄影史料,这样台湾的摄影史会陆续呈现出来。不行动的话,就什么都没有。”
2013年9月,第一批学生坐进了高雄市的东方设计学院摄影本科4年制班的教室。这18名学生,对大学4年的学习,早已各有自己的目标和期许。他们当中,有的是大学毕业后再来读的,有的本来就已经是职业摄影师,有的则是想来学习胶片的使用。
其实,早在1960年代,摄影大师郎静山就在台湾呼吁成立大学摄影科系,但当时政府教育部门以“学生就业困难”为主要理由,不同意成立。这一搁置,到后来邱奕坚成立摄影系,就是半个世纪。
面对摄影的就业前景问题,邱奕坚有自己的看法:“我给学生规划了5个大的就业方向:艺术学术(摄影艺术家、摄影历史、美学、评论及文化学者、策展人、摄影收藏);纪实传播(纪实、新闻、报道摄影就业于传播产业);工商产业(商业摄影、广告、设计、摄影器材等);时尚产业(人像、婚纱、家庭、团体等其他摄影服务产业);摄影冲印(放大和输出、装裱、摄影图库出版授权等产业)。毕业之后路怎么走,由学生自己决定。”
作为对台湾摄影业界熟知的老师,邱奕坚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将来的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来。作为画廊老板,他也会给学生提供便利,每年他都会拿出自己画廊的空间,专门为学生策划展览。在创作上,他也有自己的经验授予学生,“现在上课时,我会时常提醒学生,要获得认同,首先要做到与其他创作者的差异化。艺术创造者拿出的东西必须有一些新的不同。”
邱奕坚认为,以后台湾的摄影史,不会少了他这一笔――在台湾的大学开创第一个4年制的摄影本科专业,成为台湾摄影史上第一个摄影系主任。
如果你认为他在意的是自己的身后名,那只是猜中了一小半。相对于名声,他更看重的,是18岁时给自己的承诺,“我这个人一辈子要活在摄影的世界里,三十多年了,我的想法从来没有动摇过。”
意外的“幸运球”
目前,“1839当代艺廊”不仅大力培育年轻的本土摄影师,还很多国外摄影大师的原作,像安塞尔亚当斯(Anse l Adams),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等。
此外,因为邱奕坚本人在日本留学多年,画廊跟日本艺术家的密切合作,也成了“1839当代艺廊”的特色。2010年6月,摄影师森山大道来到这里,为《森山大道的世界》展览做开幕交流。
但是,即使是像森山大道这样的当代摄影大师,整个展览结束后的交易总额,也才20万人民币左右。这并不是一个很乐观的市场,邱奕坚早就心中有数,但他还是表现出乐观的态度:“我不会悲观,完全不会,摄影市场在台湾,完全是一个未开发的处女地,它没有好过,所以不会更坏。就算10年后不会更好,也就跟现在这样原地踏步,它的存在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让邱奕坚抱持乐观态度的,是画廊的存在意义。“台湾以前就没有摄影的市场,但是,我开了画廊之后,起码可以起到社会的摄影教育功能”。
教育公众一直是各国摄影画廊肩负的责任,邱奕坚的画廊也不例外。相较于台湾相对黯淡的摄影市场,邱奕坚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赚钱摆在第一位。能把兴趣当职业,是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
跟大陆大多数摄影画廊一样,邱奕坚的画廊也靠另外一项业务来支撑日常运营,这便是装裱。如果靠偶尔卖出去一幅作品过活,画廊早就撑不下去了。
“我没有企图挣钱,只是让它存在。平衡掉开支,我再撑个10年,就一定会挺过来。”
梦想的伟大,在于可以让人不顾一切地往下走。邱奕坚的故事就是,如果你对梦想够坚持,老天可能会把幸运球丢给你。
邱奕坚因为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买下了物业当做画廊场地,反而赚到钱,得以让画廊支撑下去。
“现在这个画廊,如果要交租金,可能早倒了。不买下来没办法经营,现在一定涨价。”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破产,金融危机爆发,台湾的整体经济受到重创,房价下降,很多摇摆不定的业主决定低价转让房产。次年1月,为了开画廊早已看了2年场地的邱奕坚,买下了台北东区精华地段300多平方米的空间,那是一整栋物业的地下室。
他并不是很懂投资,只是刚好买在了台湾地价最便宜的时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开画廊的决心,让他当时买下了场地,反而赚到钱。
选择金融危机时画廊界整体低迷的时候开画廊,邱奕坚的信心非常坚定:“当全世界经济最差的时候,如果我还可以活下来,以后我也不会倒。”不用为画廊租金而烦恼的邱奕坚,可以更自由地为理想而活,“画廊有没有赚钱没关系,但20年后它是我的,这就够了。”
自掏腰包办会
这种乐观的态度,跟他当初创办摄影博览会的出发点一样,“就算博览会将来没有赚钱,也没有关系,总有一天,台湾这个社会会去回忆我曾经做过的事情。”
2011年,“1839当代艺廊”联合另外一个专业摄影画廊――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创办了第一届“台湾摄影艺术博览会(Taiwan Photo)”。而从第二届开始,变为由邱奕坚独立主办。这意味着,博览会完全要邱奕坚自掏腰包举办,最后能不能靠门票和展厅的出租摊位来回收成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邱奕坚认为,存在就是意义,他就是要做。
“我大学在日本,硕士在美国,博士在美国,比较有国际观念和一些国际上的关系,我在国际上的关系很好,也自认为有这个能力,所以我就要来做这个事情,不管赚不赚钱,我就是要做。”
这么坚定地做下去,目的也是为了推广台湾的摄影文化教育,开发台湾的摄影市场。
提到创办博览会的原因,邱奕坚的说法跟创办摄影系类似,有着奋起直追的基调。在他看来,摄影在国际拍卖会及博览会上的市场,已经渐渐得到肯定和重视。1996年应运而生的巴黎摄影展(Paris Photo),已经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策展人、藏家、摄影师、专家学者等的热烈参与;而2008年北京创办了影像北京(Photo Beijing),2009年新加坡国际摄影节(singapore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及东京摄影节(Tokyo Photo)相继成立。
拿台湾跟世界其他地区来做比较,已经是邱奕坚的习惯。所以,他坚决认为台湾不能置身这股潮流之外,于是发起创办了Taiwan Photo。
2013年11月底开幕的第3届台湾摄影艺术博览会,已经邀请到30个国家的60位艺术家,杭州也有画廊前往参加。博览会的场地,也是邱奕坚遍寻台北市,自认为最好的地方――台北东区中心地段新光三越百货公司A11栋的6楼整层。
如果要将博览会和摄影节进行对比,邱奕坚会做出严格的区分:“摄影节是一种展览,博览会是会发生现场买卖的场合,应该说博览会是为了卖作品,和摄影节很不一样。”
不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的邱奕坚,却一直在为台湾的摄影市场铺路。
邱奕坚做了很多短期内不会赚到钱的事情,不过如果你认为他是“土豪”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跟他聊天,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并非生长在富裕家庭,爸爸妈妈靠摆路边摊养大我们5个小孩,也因此,我这一辈子从来就没有要变成富有人家的想法。”
变成有钱人的欲望不大,他把自己能顺利出国留学,归结为父母的勤劳和搭上了台湾经济起飞的顺风车。
“我能够出去不是因为我家有钱,而是因为,那时刚好台湾经济起飞,我搭上了顺风车。我们家就是在夜市做生意的,我爸爸本来在卖书,有一天,租金高过卖书所得,妈妈就把那个位置租给人家。租金差不多4万多块台币,我当时在日本读书,一个月要7万块,租金再加上妈妈在夜市赚的钱补贴一点,我就这样子念完了书,算是很幸运。”
“在那个年代,只要努力,就会生活得可以,我的家庭就是这样过来的。”而邱奕坚相信,只要自己够努力,就可以在这辈子把跟摄影相关的事情做好。正因为有着无可动摇的意志力,所有他想做的事情,都能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一一实现。
如果有人跟你说,他从18岁起就决定,这一生只要做跟摄影相关的事情,还有比这更让人感动的决定吗?
在做决定之后他生猛地一头扎进摄影领域,三十几年的人生中不曾回头。
学奕课件范文第5篇
潘奕辰爱香,爱的就是香的清性雅韵。
她恍如在静淳的香味中,找到曾经那个简单,不被物化的自己。
当“木风香堂”的英文专题在Bon TV上,向全球播放之后,潘奕辰便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回到公众的视野,褪去曾经的强势,现出恬然静和的典雅之美。
践行香者
在香圈中,潘奕辰有个雅号:“香姐”。这如此温柔婉约的称谓,透着与“香”的亲密。香于她而言,这不只是一种风雅之物,也不只是一个如影随形的亲密恋人,更像是一种浸润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气息”,因为无处不在,所以不着痕迹。
潘奕辰青睐的香,源自天然,绝无半点化学添加。
这是她日常生活中普通一天的掠影:
晨起。用纯天然香料和精油做的手工皂洗脸、沐浴;衣柜里的中式服装,早已用香包熏过,穿上后,淡淡香氛若有若无地萦绕在衣袂裙带之间。在客厅和餐厅里,各自焚上一炉香。天然香的气味能够使人开胃、愉悦,潘奕辰的嘴角不自禁地微微上翘。静静地,在氤氲的老山檀的香气中,愉快地开始进餐。每一日,潘奕辰都会以“香”为“匙”,开启一天的生活。
开车上班的途中,精巧的车载电香炉让车内小小的方寸空间也萦绕着愉悦的香韵。
到了工作室,潘奕辰会先静静地做一炉香篆,这个过程既能使自己静心,又可去除一夜陈旧的气味;如有客人来访,一进房间就能闻到淡淡的香气,立刻也会被这香气传达的宁悦所感染。
下午外出拜访,潘奕辰也会带上一套简洁的便携装香具,让香随处可用。即便是递出的名片,也是用香料精心熏过,令对方一下子有了深刻印象。
下午茶时光,潘奕辰自然不会错过香的陪伴,一盏清茶,一线清香,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
为家人烹制晚餐。香料的加入,使新鲜的食材呈现出更加迷人的滋味,一家人大快朵颐,其乐融融。
入睡前。焚一炷宁神静气的安神香,使人心气收敛,在香气微甜的香氛中酣然入梦。潘奕辰笑言:“有香为伴,每日都能睡上子午觉,丝毫没有失眠的烦恼,美丽的女人是睡出来的。 ”
雅韵香事
潘奕辰说:“许多朋友都觉得我的气质越来越女人,问我是怎么做到的。其实,都是接触了香文化之后,长期修炼的结果。”
一个人外在的改变,通常源自内心的映射。香的静逸与低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潘奕辰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因为,香自古就是陶冶心境的通性之物。沉香宁心,檀香养情。宋朝陈与义在《焚香》中就曾写道: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一炷香,焚燃的不只是稀世珍木,还是繁俗退尽的空明。
其实,清扫、焚香、独坐,一直是中国古代名仕的养性之道。因为香与茗茶书画不同,是一门嗅觉艺术。虽然无形无色,却可在闭室之内,以气味的斑斓起伏,引动遐思远逸,心转太虚。
国画大师齐白石对香也有相同的感悟。他说: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
也许,正是香的无形,才给予人更多冥想的空间。时间静止在香气里,令心界探入通达化境。
潘奕辰爱香,爱的就是香的清性雅韵。
初识沉香
1993年,潘奕辰从日本留学归来。那时她还叫潘枫,与合作伙伴一起创办了北京安邦咨询公司。15平米的办公室,3万元的创办经费,却成功首创了国内第一家民间智库。他们不但精准地预测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并且在美国“911事件”中,以全面及时的解读,赢得了业内广泛关注。
潘奕辰身为公司副总裁,主要负责行政、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等方面的工作。10年来,在商场上荣誉不断,但超大的压力却也严重透支了健康。长期生活不规律,饮酒,熬夜,让她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胆结石和中度脂肪肝,曾一年四次入院。
那时,躺在病床上的潘奕辰,开始反思这样拼命的奋斗究竟是为了什么。现在性情暴躁的自己,是否还是曾经为兴趣而拼搏事业的她?如今,已拥有了渴望的名与利,真的就开心吗?反复思考后,她毅然离开了亲手创办的公司,单纯地做起股东来。之后的三年里,她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她用传统的自然养生法调整好了自己的身体,使她看起来整个精神焕然一新。
2008年,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潘奕辰接触到了天然香材。有关这段机缘,潘奕辰在她的著作《香・生活》中有过详尽的记述。
那是个夏日的午后,北京下了雨,干净的空气里浮动着青草与泥土的清新。潘奕辰在故宫神武门外的一个四合院里,结识了爱香的主人。他拿出一块珍贵的“白棋楠”与友人品鉴。
那是潘奕辰第一次接触到天然香材,甜凉中透出一丝软绵瓜韵,美妙不可方物。绮丽的香气,通探百会,直抵心灵。
就在一呼一吸间,潘奕辰便落泪了。那不是悲戚自怜之泪,而是感动彻悟之泪。
她恍如在静淳的香味中,找到曾经那个简单,不被物化的自己。
香道意境
2009年,潘奕辰毅然放下安邦的管理工作后,开始游走日本、中国台湾、越南、柬埔寨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拜访名师,学习香学。
潘奕辰从不否认,因为历史中的文化断层,曾经香事盛行的中国一度落后于友邻异邦。特别是在日本,有关香事的唐风宋韵,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盛唐高僧鉴真6次东渡,终于在公元754年抵达日本,带去了中华的鼎盛文明,其中包括佛理、医药、建筑、饮食,以及正在兴起的香文化。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就有描述当时贵族学习唐人举行“斗香”的典故。
2010年至2014年期间,潘奕辰与香友多次赴日,进行传统文化艺术考察,研习的正是日本传承至今的用香历史。
不过,潘奕辰在学习交流中发现,在日本这样恪守传统的国家,古老的文化一样受现代文明的蚕食。曾经辉煌一时的香道世家,同样面对复兴香学的文化课题。因为新一代的日本人与中国的新生代一样,逐渐缺失了耐心与忍性去体验香道的慢调生活。
是的,“慢”一直是香道的要旨,一如日本“和食”,因鉴真的释悟,浸染了佛理深厚的禅意,讲求“沉”、“静”、“定”的精神意境。这与正本清源的中华香文化,有着相通亦相异的理念。
而潘奕辰正是在繁杂庞大的香史中,提炼着属于中国的“香事”。
木风香堂
2009年4月,潘奕辰创立了个人工作室――木风香堂。名字来的简单,将自己的“枫”字,一分为二。而木与风恰是蕴养沉香的自然条件。木是成香之本,风是养香之辅。冥冥之中,仿佛注定了潘奕辰与香的缘分。
潘奕辰坦言,做香之初,也只是爱好 。然而,她很快就发现。国人对香的了解,只剩下对于化学香的感知,和祭祀用途。很少有人再懂得那一炉袅袅香魂,承载了前人多少思悟与哲学。
潘奕辰说:“那时候,就算卖100块钱的香,我也要简单地给他们上一堂课。至少,一个小时。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天然香,香怎么用,香的历史,香的文化。”
其实,正是因为对香的痴爱,潘奕辰才在不自知中,完成了从“用香者”到“传香者”的转变。当看到那些对香事一知半解的香友,了悟香意之时,她才明白自己成立“木风香堂”的意义所在――她要将被世人淡忘的文化遗珠,重新推上历史的舞台。因为历经商界的沉浮,让她更懂得物化侵蚀的可怕。她不能让物尽天华的珍品,沦为买与卖的苍白资本。
潘奕辰的一位密友,这样评价她:“她不是卖产品,而是授以文化。因为她是打从心底里尊重香。你看她就会知道,只要她一拿到香,整个人就完全不一样了。她的眼神会变得非常非常明亮,神情会极专注,那是发自肺腑的衷爱。而之前快人快语的她也会变得格外柔和、宁睿、优雅,一举一动里都是对香的尊重。现在的人都有点急功近利,但她的心能静下来,沉下来。她不浮躁。这点多么的难能可贵。”曾有人问潘奕辰,香在你的眼里是什么颜色?一位和潘奕辰相识多年的老友笑着“抢答”:“香在她的眼里,不是色彩,而是温度。那是一种因为挚爱而炙热的温度。”
以香之名
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白先勇先生,曾评说,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心灵上总难免有一种文化的飘落感,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在这个世纪被连根拔起,伤得不轻。昆曲是士大夫文化,它是小众的,但,是精英文化。
事实上,香事亦然。香文化的兴衰,一直印合着士大夫精神的起落。
“士大夫”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存在于中国的历朝历代。他们缔造着中华的哲学、文化与艺术,是社会永恒的精英。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不可拔除的精神内核。
而这也正是中华香事有别于日本香道的源头――不但要有“沉、静、定”的内心修为,亦要有“深、远、达”的畅然心境。在浮躁之时,赠人以清明;在暴戾之时,馈人以宽容;居庙堂之高,护守厚德仁爱,入市井之俗,释解淡泊豁达。
2014年,中国媒体中最常提到的词就是“大国崛起”。然而,真正的崛起,不只是资本的雄厚,还要有文化的强大与魅力。当我们喝一杯星巴克之时,其实享用的是美国文化的简捷与开朗;当我们吃一份寿司之时,其实是在品尝日本精神的雅意与细腻……而潘奕辰正是先于国人,领悟到文化的传承的伟大,用香之国学,复兴中华文明的异彩与光华。
其实,爱香不难,那样沁人心神的味道,谁人不爱?
难的是重拾香事的千年品韵。
潘奕辰无畏于这份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