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雨说课件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读通课文,会写13个生字。
2.了解课文是通过哪几个事例来写“盼”的。
过程与方法:
抓住描写心理的句子,体会“我”的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迫切想穿新雨衣的心情。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迫切想穿新雨衣的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运用心理活动描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盼”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年过年的时候,你们最盼望什么呀?(学生自由回答)
2.是的,有了新衣服,大家都盼望怎样呢?(过年)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盼》。(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
与自己过年的“盼”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课件1:自学提示。
学生自学本课生字词,自读课文。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主要内容: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迫不及待地想穿上它,到后来如愿。
三、理清文章脉络。
出示课件2:课文脉络。
1.课文是从第几自然段开始写“盼”的?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从第3自然段:“我开始盼着变天”看出来。
2.理清脉络:
一、(第1、2自然段)妈妈给“我”买了新雨衣,“我”试了一下。
二、(从第3自然段到最后)盼下雨到下雨,“我”穿上新雨衣。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脉络,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初步感悟“盼”。
1.出示课件3: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到最后,找找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出示课件4:“盼”的事例。
①天空晴朗,“我”盼着变天。
②下雨后,盼着家里能有需要买的东西,好借机穿新雨衣,但未能如愿。
③盼着第二天继续下雨,终于在上学路上穿上了新雨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感悟了小主人公心中的“盼”。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刻体会小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细读课文,深刻体会小主人公盼下雨想穿上新雨衣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盼下雨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盼》。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
二、深刻体会“我”的心理活动。
1.出示课件4:自学提示。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自学并小组交流。
3.出示课件5:自学点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中写“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①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②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④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2)学生找出两处认为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3)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有新意。
设计意图:
学生找句子,读句子,体会小主人公的复杂心理。
三、拓展延伸。
1.刚开始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们讨论过大家在过年的时候,都有自己美好的愿望,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盼”的这种心情写下来吧。
2.随机抽取几个同学来说说。
设计意图:
与导入相呼应,读写结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在文章中描写、刻画心理活动的好处,以后我们可以把这种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以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充实,更加生动。
【板书设计】
16 盼
心理活动
能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文章更充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
作
例
文
【教学目标】
1.明确两篇例文分别表达了什么中心意思。
2.进一步掌握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来选材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爸爸的计划》
1.题目是“爸爸的计划”,说说文章是如何写爸爸订计划的。
2.说说例文是如何围绕爸爸订计划来写的。(学生交流)
3.出示课件1:例文结构。
第1自然段:罗列给每个人订的计划,突出爸爸爱订计划。
第2自然段:用两个具体的事例,写了爸爸一丝不苟执行计划。
第3—7自然段:写爸爸给“我”订计划。
4.课文是通过几件事来写爸爸爱订计划的?(通过两件事来写爸爸爱订计划,分别是给他自己订计划和给我订计划。)
二、《小站》
1.初读例文,这个火车站给你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特别小,不起眼)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站的“小”?出示课件2:例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在这个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中,工作人员对小站进行了精心布置,它设备简单,却运行自如。
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小站上活泼的喷泉和灿烂的杏花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2.出示课件3—5:思考题,你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小站很“小”?
(只有……才……甚至,一间小屋,几根木栅栏,三五个人影,也许,或者,立即消失)
3.小站有哪些布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漆成淡蓝色的木栅栏、安全红榜、竞赛优胜者的照片、写着天气预报和晨报摘要的黑板、宣传讲卫生的宣传画、喷水池、假山、树……
月台左面——月台中间——月台两头
4.你怎么理解“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这句话?
①什么叫春意?(春天的气象)
②“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至少有哪两层意思?
三、课堂小结。
雨说课件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
2.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摇桂花的乐趣和喜欢桂花、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桂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2.初感桂花的香气迷人。
【教学过程】
一、了解桂花,导出课题,作者简介。
1.出示课件1(桂花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桂花,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板书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3.出示课件2(作者简介):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她是浙江温州人,12岁随父母来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84岁才回到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年少时感受过的——(齐读课题)桂花雨。
4.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
设计意图:
由题目导入课文,并及时补充资料,使同学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特殊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
3.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
3
:这篇课文先写了作者喜欢(
),喜欢(
),接着写了做(
),最后写了作者离开家乡(
)。
三、初感桂花的美好。
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教学预设:桂花香、摇花乐、花雨美、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四、初闻桂花香。
师:的确,那是发生在中秋节前后,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香气迷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4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花香)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通过学生个别读、齐读的方式初步感受花香。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感受“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3.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4.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如下,教师适时引导:
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来泡茶;如果我在吃饭,我觉得饭更香了;我觉得我身上也香了;我觉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我想去摇桂花……
5.再次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浸在桂花香里”说明香味太浓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桂花的香味。教师通过理解词义、品味解读、想象感受、朗读体味的方法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中。
五、课堂小结。
桂花香飘十里,让作者在很多年后还是记忆犹新,但作者印象最深的是“摇花乐”,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2.引出重点:在这么多的难忘回忆中,什么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教学预设: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
二、体验“摇花乐”。
1.自学品读。
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默读“摇桂花”这一部分(第5自然段),找一找,画出能表现“我”当时摇桂花的迫不及待的句子。
2.交流句子。
出示课件5:
(1)“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我”当时摇桂花的迫不及待。
4.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6:“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5.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1)师:“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教学预设:
生1: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
生2: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
生3:桂花仿佛是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萤火虫,纷纷向我飞来。
生4: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小花落满地,地上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2)师: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
,落在了你的
,可以说是落得你
。
(3)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
生1:桂花轻轻落在我头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
生2:桂花落在我的颈上,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
生3: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和嫦娥。
(4)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出示课件7: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快乐、激动、又蹦又跳、手舞足蹈……
6.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7.想象说话: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哇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哇摇,摇出了什么?(板书:快乐)
8.出示课件8
: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哇摇,摇出了
。
教学预设:
生1:摇出了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
生2:摇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
生3:摇出了一杯杯飘着桂花香气的清茶。
生4:摇出了一块块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饼。
生5:摇出了童年的欢乐和喜悦。
摇出了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摇出了快乐的心情,摇出了童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
“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采用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同学们身临其境,读出情味,心驰神往,领会其精妙所在。
三、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1.提出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搬到杭州后,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里还有什么?(板书:思念)
出示课件9: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3.写话练习。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出示课件10:
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
。
师小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设计意图:
抓住母亲说的话,在矛盾冲突中体会桂花香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通过写话练习把情感推向高潮。
四、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11:
(1)(音乐响起,师深情诉说)正如琦君在另一部作品《给予他年说梦痕》中所说: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出示课件12:
(2)文中如她在《家乡味》中说的: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2.师: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琦君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涟涟。其实琦君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设计意图:
最后适时地补充作者的一段直抒胸臆的思乡语段,在浓浓的思乡情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雨说课件范文第3篇
16.《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垂”2个生字。
2、能边读边想象第一部分所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的不同景象。
过程与方法:
抓重点语句品读,想象、感受雷雨前景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留心观察天气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1、
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垂”2个生字。
2、
边读边想象,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第一部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教学难点:
“垂”字的识记与书写指导,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等多种手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
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
2、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6课《雷雨》,学生观察
雷
字怎么写?与师一起板书课题。
3、
同学们见过雷雨什么样子吗?师介绍雷雨,雷雨又叫雷阵雨,多发于夏天的午后,它来得快,下得大,去得也快。
二、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
播放朗读,谈感受。
2、
自读课文,提要求。
(1)、标出文中自然段。
(2)、圈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请教拼音或同桌。
2、同桌互读生字,纠正同桌的读音。
3、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抽读、跟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学生接龙读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我们来看看图,这幅图描绘的是什么景象?(雷雨中)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的雷雨中?(4-6自然段)
2、哪些自然段写不下雨的景象?1-3自然段和7-8自然段都是写没下雨的情境,那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3、《雷雨》按照雷雨前(1-3自然段)、雷雨中(4-6自然段)、雷雨后(7-8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自读自悟
(一)、研读雷雨前的景象
1、请同学们默读、思考:雷雨前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在文中用“—”画出来。然后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
(1)、乌云(学生画乌云)
A.
看课件乌云图,课文是怎样描写乌云的?
B.
体会词语:满天、黑沉沉、压(仿说ABB类词,动作演示“压”),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乌云多、厚而且低的特点。
C.
读出乌云逼近、天气闷热的感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D.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此时好安静啊,为什么这么安静?他们害怕了,
因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过渡:除了乌云,还写了哪些景物?
(2)、大风(学生画大风)
A.
指名读第2自然段
B.
小组讨论:大风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学习乌云的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C.
给忽然换个词:突然
D.
看课件图,感受大风的猛烈,演示小树乱摆的样子。
E.
指导朗读该句。(风来得好急好猛啊)。
F.
这么大的风,你们害怕吗?不仅你们害怕,蜘蛛也害怕了。指名读描写蜘蛛的句子。
G.
看图理解“垂”字什么意思?观察写法,组词,用“垂”字造句。对比句子,把垂换成“爬”字如何?体会“垂”字的精准(蜘蛛因为害怕落下来的情景)。
H.
蜘蛛害怕了,别的小动物害怕了吗?谁来说说。
(3)、闪电、雷声(学生画闪电)
A.
播放闪电雷鸣声,体会越来越写出了闪电雷声的不断加剧。
B.
练习用“越...越...”说话。
C.
指导朗读
雷雨前,先是乌云密布,接着狂风大作,后来又电闪雷鸣。这就是雷雨前的变化,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自由读-展示读—分小组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了解了雷雨前景物变化及特点,其实下雨前除了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还有其他的现象也表示要下雨了,比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出水面……
大自然可真神奇啊,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小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去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
作业:(任选一个)
1、
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内容,画画雷雨前的景色。
2、
爱观察的你,不妨观察一下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把它记录下来。
雨说课件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利用课件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回忆上节课讲的内容。
雷雨前:
乌云(
)树叶
(
)蝉(
)树枝(
)
蜘蛛(
)闪电
(
)雷声(
)
二、品读课文
1.描写“雷雨中”的部分,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等等。
2.为什么说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呢?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3.雷雨后,说一说这部分描写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对比雷雨前后有什么不同?
天
空气
蝉
蜘蛛
池塘
青蛙
雷雨前
雷雨后
三、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课后作业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__了,__也__了。
3.照样子写词语:黑沉沉__
五、板书设计
前
闷
雷雨
中
大
雨说课件范文第5篇
1.感受小蚂蚁过河的快乐及遇险后从紧张、害怕到美滋滋过河的心理变化。
2.观察并理解课件中小蚂蚁过河的情节变化,并能用比较连贯的语句讲述出小蚂蚁过河的情节。
3.体验两只小蚂蚁的经历,知道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活动准备:已会唱《蚂蚁搬豆》歌曲、flas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蚂蚁搬豆”的歌曲导入
师:“小朋友,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蚂蚁搬豆》的歌曲吗?我们一起唱一唱吧!哎呀,刚才歌曲里两只小蚂蚁一起在搬豆,今天它们在一起又会干什么呢?”
(评析:教师带幼儿一起边唱边做动作表演,起到了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引发好奇心、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并在不经意中将小蚂蚁与本次教学联系起来为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二、出示动画课件,看课件讲述简单情节
(一)播放课件一:小蚂蚁扛着树叶去河边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两只小蚂蚁身上扛着什么呀?今天它们扛着树叶想到河对岸去,可是它们会怎么过河呢?”
(评析: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前两个问题设计成封闭式提问,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回答问题。有了之前的两个问题做铺垫,第三个开放式提问幼儿就能从图片中找出过河的办法了。)
(二)播放课件二:用树叶当小船
1.教师:“我们一起看看你们想的办法和小蚂蚁想的办法一样不一样!咦,它们想的是什么办法?它们坐在树叶小船上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教师:“正当它们划得开心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将课件打开感受雷雨交加的氛围。
(三)播放课件三:突然雷声响起,下起了倾盆大雨
教师:“呀,发生什么事啦?这时它们的心情怎么样呢?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下雨了,小蚂蚁就要被淋湿了,它们会想什么办法呢?”
(评析:幼儿在雷雨声中就在为小蚂蚁着急了,更何况看到小蚂蚁紧张、着急的表情就更体会到了即将被大雨淋湿的焦虑心理了。这时教师根据画面提出了封闭式问题,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小蚂蚁的着急、害怕的心理和情绪。之后的开放性问题:它们会想什么办法呢?是让幼儿根据前期经验展开想象帮助小蚂蚁想过河的办法。这种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相结合促使了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为幼儿的思考提供了线索。)
(四)播放课件四:小蚂蚁合作,用树叶当伞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蚂蚁到底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谁的办法会跟小蚂蚁的办法一样呢?两只小蚂蚁刚才淋着雨还是紧张、害怕的,现在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评析:教师根据幼儿想出的办法进行机智的提炼,让幼儿知道教师对他们说的话很感兴趣,鼓励了幼儿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兴趣。)
三、完整播放课件,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讲述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讲述故事。
师:“这么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着课件来说一说吧。”
(评析:教师在完整讲述时注意将前期幼儿观察画面中所讲的字、词、句及课件场景加入讲述中去,所讲述的内容要丰富,在讲述中做一个隐性的指导,为幼儿的讲述提供讲述思路。)
四、再次播放动画课件,幼儿自由讲述
1.幼儿自由讲述,与同伴交流。
师:“小蚂蚁很喜欢我们小朋友,请小朋友们自己看课件或者和你旁边的小伙伴一起说一说‘小蚂蚁过河’的故事。”
2.请个别幼儿讲述,幼儿倾听。
五、迁移讲述经验,知道遇到困难要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