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原始先民的文化精髓在遥远的岩画和彩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并被现代社会文明和人文自觉所认识和冲击,民间剪纸文化中的一幅幅生动神秘的构图创造,又是古文化精神信仰的真实再现。在各类民俗活动中充分展现,得到很好的延续和发展。剪纸行为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的盛行密不可分。民俗活动依存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结构中,它总是和人们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条件和习俗息息相关,使得民间文化得以蔚成风气,经久不衰。
剪纸的文化生态结构是剪纸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对中国剪纸文化盛开不败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保护剪纸民俗文化的有力保障,也是中国许多民族文化共同生存的文化构架。北方以农耕为主,为剪纸民俗文化创作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剪纸民俗文化的基本风格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空间条件下形成的。中国家庭延续香火、家庭和谐、生活富足等为最主要的愿望和生活目标,即使在观念日益更新的现代社会,占据人们心灵深处的,仍然是繁衍后代、延续家族等传统文化观念。
生存于农耕社会结构中的人群所进行的和追求的基本生活方式也都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女孩从事一些剪纸、绣花、印染、布艺等女红技艺的训练。在生活上温饱、忙碌的农耕社会结构中,形成了对家庭和睦、家族昌盛、子孙满堂、丰衣足食、幸福长寿等理想愿望的强烈祈盼,总括起来就是民俗文化中常见的“福”、“禄”、“寿”、“喜”、“丰”等的“吉祥”寓意和愿望。传统文化中“吉祥”预示着人们良好的祈求、美好的憧憬和善良的祝福,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作为剪纸艺术表达吉祥寓意主要有以下的象征手法:
一、抽象象征
在剪纸图案中常见到具象的图像,但表达的深层内涵却是抽象的观念,如福、寿,都是抽象的观念,但出现在剪纸纹样中则是具体的事物。“福”的抽象寓意用生活中的蝙蝠形象来表示,用桃子来代表长寿,这种表达有时是一种形象,有时是多种物象。如表达寿的寓意,除了桃子,还有松树、仙鹤,因松树长青;仙鹤,一直有仙人驾鹤西去,故仙鹤与老人长寿息息相关,有的作品为了表达自己的祝愿和心情,甚至将几个形象组合成一幅图案,使其丰富多彩,意义更加深远和深刻。“寿”是对生命不断延续的祝愿,是其他一切理想追求的最终目标。“寿”与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人生追求相统一。古人以神龟征验长寿,后又加上松鹤、桃等意象都是从象征层面暗示长寿。寿星献桃、麻姑拜寿等,都是传统剪纸中最常见的事象。“福”是一切美好理想的核心。五福就是长寿、富足、安康、顺心、善终,在农耕经济结构中,家和事顺为福,人寿年丰为福,健康平安为福,儿孙满堂为福,福是命运,也是运气,是人事,也是神事,所以在民间社会中追求各种各样幸福的剪纸民俗,都有具象的蝙蝠的形象,来表达“五福”意象,“禄”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是“名誉地位”的象征,也是富足钱财的源泉。“禄”的寓意通过具象的“鹿”,“猴”来表达,所以梅花鹿、猴子都是剪纸民俗中最常见的形象。“丰”是对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理想追求,传统文化中“鱼”的意象功能之一就是鱼兆丰年,鱼代表“有余”,所以“年年有余(鱼)”成为剪纸文化中长盛不衰的精神形象。“喜”是对生存的过程和质量的要求,“喜鹊、蜘蛛”等都是最早谐音“喜”字的意象。剪纸意象中常见的“喜从天降(蜘蛛)”、“喜鹊登枝”、“喜上眉梢”等都是喜的吉祥寓意的具象形象。要说的意思不直接表白,而是借助物象曲折影射,这其实是剪纸艺人内心情感表达的完美释放。
二、隐喻象征
民间剪纸中具有象征的基本特征,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比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更能表达出含蓄、细微以及耐人寻味的意蕴。剪纸艺人善于用具象形象表达抽象的意义,由具体的物象引申到抽象的意义,其间是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的。陇东地区的祁秀梅笃信自己剪的花都是灵性的东西,作品线条畅快,画面洋溢着一种扩张力,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出富有灵性的境界。陕北广泛流传的“鹰踏兔”、“蛇盘兔”等为主要的喜花,鸟在中国传统社会象征阳性,鸟类最威猛的鹰自然是阳性代表。而兔代表阴性的月亮,“鹰踏兔”隐喻男欢女爱,作为洞房喜花再合适不过。“蛇盘兔”也是寓意男女结合,当地民俗还将属蛇男性和属兔女性的结合视为最佳配对,预示未来日子一定过得富裕。民谣“要想富,蛇盘兔,必定富”,还有常见的抱鸡娃娃,抱鱼娃娃、抱石榴娃娃等都是同一寓意。在婚俗剪纸中,最能寓含婚姻内涵的剪纸是各种“喜娃娃(抓髻娃娃)”,陕北剪纸中有抓髻娃娃与其他物象的组合,如抓髻娃娃与莲花结合,抓髻娃娃和金瓜、葫芦、石榴的组合、抓髻娃娃与莲花盒等组合,“喜娃娃”是主宰生殖繁衍之神的抓髻娃娃,象征着子孙繁衍。所以这些造型都是隐喻男欢女爱、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之类的内涵。
象征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白方式,剪纸中使用象征手法时,往往经过人们的理想化的处理,有的将其自然物性加以延伸,有的则与其本来的自然物性完全不同,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
三、谐音象征
剪纸中的吉祥图案是以具象表达抽象意义,是采用谐音含蓄曲折表意,剪纸符号的表意方式主要是隐喻象征等,根据民间传承文化特点。隐喻象征中最流行的谐音象征。
民俗文化中的谐音符号和一般谐音民俗一样都同特定指称对象之间经过长期约定俗成,演变成稳定性的意象关系。在民间剪纸中,一切都是喂药着以“”福为核心的目标追求建构起来的。“福”成为主宰、衔接、编织一切民俗意象的精神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中,“福”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最完美的祝愿。纹样“五福和合”为盒中飞出五只蝙蝠的纹图,表示和睦同心,五福临门之意;“福在眼前”为蝙蝠与古钱组合的纹图,以“钱眼”谐“眼前”,表示好运降至。
中国语言文字中的谐音象征在剪纸民俗文化中得到延续下来,因此,剪纸中的谐音,既是一种图画形式,也是一种符号形式,更是一种象征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或文字谐音符号,也不同于普通图画象征符号,而是兼有二者属性的组合体,可称为“剪纸谐音象征符号”。
结语:
总之,剪纸民俗中大量谐音符号是建立在音义和谐的关系基础上,形成了稳定而持久的意象结构。剪纸意象是剪纸民俗的物质载体,剪纸符号则是剪纸意象的灵魂。“隐喻象征”是剪纸意象建立的深层逻辑,剪纸的意象是剪纸人千百年的“体验疏理”中,完成了向民俗“文化范畴”的跃进,从而建立了一套为社会民俗认可的民俗意象符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贵生.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沈泓.众生吉祥―民间年画中的美好寓意.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3]唐家璐.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象征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觉醒》;象征手法
一、《觉醒》情节梗概和象征手法
该书描述了爱德娜从一个传统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家庭主妇成正成为关注自我生活,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的过程。小说从庞德利埃一家在格兰德岛上勒布朗夫人的别墅中度假开始。庞德利埃先生是个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爱德娜和两个儿子。罗伯特是勒布朗夫人的儿子,他是个英俊有前途的年轻小伙子。由于他对爱德娜的关心和仰慕,在格兰德岛,爱德娜最终与他燃起了爱的火花。但当他们深深爱上对方的时候,罗伯特却感觉到他们的爱情是没有未来的,于是就以追求事业为由跑到了墨西哥。从此以后,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爱德娜不再履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义务。她开始从新奥尔良的社交圈中抽身出来,并甩掉了传统施加给妇女的作为“母亲型一女人”的职责。以至最后从她家的豪宅中搬到了被仆人们称为“鸽笼”的小房子里。最终罗伯特回到了新奥尔良,起初,他忍不住向爱德娜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热烈的爱,但当爱德娜因阿黛尔难产过去看她离开后,罗伯特还是没有勇气,最终只给爱德娜留下一张字条就走了。沮丧至极,爱德娜回到了格兰德岛。在那个她初次见到罗伯特德地方,开始对自己的内心灵魂给予关注的地方,在真正的自由和解脱中长眠了……
《觉醒》中,不断升华的觉醒让爱德娜时而在虚幻的梦境中激动兴奋,时而在现实的孤独无助中悲伤压抑。虽然情节波澜起伏,但其抒情的文字实现了一种平静的效果。肖邦对象征的灵活使用让情节的发展在自然而然中不断升级,达到了一种平滑起伏的状态。小说中大海、音乐、绘画、鹦鹉这些具体事物来为爱德娜一步步的觉醒起到了标签的作用。
二、大海
大海这个意象从头到尾贯穿了小说,在小说中不断被提及、加强。它一直诱惑着爱德娜,给予她精神上的启迪与释放。如果说罗伯特和露西小姐为爱德娜的觉醒到了预热的作用,那么大海就是那星星之火,点燃了爱德娜对生活的激情和对自身需要的关注。在整部小说中,海的声音无处不在,它变动不定而永不停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爱德娜发出最本能、最发自内心的反应时,有三种境况,一是面对罗伯特以及阅读他的信件时的真情表露;二是在听露西小姐所弹琴时,探测其心中从未涉及的情感区域;三是也是最频繁出现的就是面对大海、倾听大海的呢喃和在大海中游泳时,她所表现出的强烈自我意识。大海的声音导致了爱德娜的自我陶醉与觉醒。
而且海让爱德娜想起一个愉快令人陶醉的童年记忆――“一个小女孩正在穿越一片浩瀚如海的草原……她一面走一面游泳似的将双臂伸出来,像在水里拍水一样拍着高高的野草……我好像觉得自己得永远走下去,永远走不完似的”。
童年的爱德娜就是处于外表接受父权制而内心很热烈的状态下。当与庞德利埃先生结婚后,她期望她的浪漫梦想会和她的青春一起消失,但实际上,她的热烈的感情和愿望一直存在于潜意识当中。在格兰德岛体验到的情感在大海的催化作用下,让爱的那不断发现自己,承认自己的对音乐、性、艺术、自由的渴望。在学会游泳之后,她发现了自己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并决定不再做男人的附属品和“财产”,无法忍受掩饰自己的需求,决心要做一个独立的人。
《觉醒》的原名是《孤独的灵魂》。的确,看过整篇小说后,我们会发现真正理解她的可能只有雷西小姐和那位家庭医生了,但他们懂她却不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当时的社会习俗,夫权社会的标准不允许他们这么做。独立的结果是孤独――爱德娜跟阿黛尔透露心声说,她为了孩子可以放弃“生命”却不能放弃“自我”,阿黛尔却不能领会这两个词意义上的区别。随着小说的开展,尽管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爱德娜的表达对别人来说却不可理解。也许正是因为孤独,大海那永不停息、不断变化的呢喃才显得那么诱人,好像可以给她安慰和理解。因为是在海水中,爱德娜终于发现了自己,所以她也理所当然的将大海当做一种寄托。
三、房子
在《觉醒》中爱德娜住过许多房子:格兰德岛上的小别墅,谢尼卡密内达到上安托万太太的家,新奥尔良的大房子以及她的“鸽笼”。每一所房子见证了爱德娜不断成熟的觉醒。从前,爱德娜习惯性地将自己圈在传统形象的大墙内,遵守着夫权社会贤妻良母的守则――一位“母亲型”的女人和优雅的女主人。她压抑着自己的需求去不断满足丈夫和孩子们的各种需要。在新奥尔良的别墅中,她每周二都接待客人,帮丈夫赢得人际和脸面;管理仆人,保证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照顾孩子,教育爱护他们。她却从未正视过自己的内心。
在格兰德岛上的小别墅,她开始看外面的世界,并在罗伯特的影响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当他和罗伯特不辞而别去了谢尼卡密内达岛时,短暂的停留象征着爱德娜经历的一次巨大转变。“‘我睡了几年啊?’她问道,‘整个岛似乎都变了,我想一定有什么新族类诞生了,只留下我们两个人当古迹’”,童话的语言表达出了爱德娜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和对冷酷现实的无奈。
“鸽笼”确实让爱德娜获得了短暂的独立。但这间小房子却代表着她无法从过去的生活中退出来,不能帮爱德娜彻底摆脱丈夫、家庭以及对孩子义务的控制。而且,这座小房子离她的家只有“两步远的”距离。
象征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象征性符号;室内设计;应用手法
象征性符号是在长期的积累中人们对某一事物形成的共同认知,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它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因个人意志改变而转移。象征性符号的这一特征,使符号接收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解读符号传达的意义。如在中国代表平安寓意的瓶子,被摆放在家中的桌子上;插有几束象征富贵的牡丹,寓意“富贵平安”;石榴多籽,籽与子同音,引申出子孙满堂之意;古典园林建筑中绘制松、鹤,取其长寿之意,表达主人期望长寿的愿望。象征性符号除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外,还具备隐喻性、文脉性等特征。(1)隐喻性。隐喻是抽象的象征手法,使用一种含蓄的符号传达信息,表现空间情感,符号本身则隐喻在空间中。(2)文脉性。象征性符号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与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这一特点使之能够传达建筑所具有的文脉性、场所感,被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借用,丰富了建筑的意义,运用在室内空间中,则会提升空间的文化意韵。基于象征性符号的特征,将象征性符号运用在室内设计中,能够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丰富室内空间形式,增加精神内涵。对于象征性符号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本文归纳了以下几种手法。
一、断裂的手法
断裂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打断重组后的新形式仍然保留旧符号的意义。被破坏的、残破的形式能够打破稳定、乏味的空间,给空间带来活力。由汉斯·霍莱茵设计的奥地利维也纳旅行社大厅,运用丰富的象征性语言符号,创造了一个跨越时空、地域的空间环境。大厅中非常醒目的一个柱子,就是采用了断裂的手法,将希腊古典柱式打断,拼接不锈钢材料,形成新形式的柱子,传达出西方古文明历史久远,却能和现代契合;拼接材质的四周环绕不锈钢材质的摩洛哥棕榈树林,又有热带地区的风貌;另外,大厅内有象征东方久远文明的古印度风格的休息亭、金字塔形倾斜的墙面、随风吹起的奥地利国旗……场景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激发人们旅行的热情与冲动,感受到旅行生活是轻松的、富有浪漫色彩的。
二、戏谑的手法
戏谑本是小说的一种叙事手法,它拒绝规范,打破常规,呈现出幽默化、生活化的色彩。戏谑的手法被运用在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一改国际主义建筑的冷漠,具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室内设计中运用戏谑的手法可以使设计变得轻松、有趣。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艾伦美术馆的扩建部分,将希腊的爱奥尼亚柱式在比例上和式样上做了大胆夸张,形成的形象被人们戏称为“米老鼠爱奥尼亚”。这一抽象的符号,在新的建筑语境中获得新生,并承载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务大厦的室内设计,在大厅的地面上“转述”了米开朗琪罗广场图案,在科林斯柱式的凹圆线脚内嵌入装饰物,材质的拼贴、历史元素的混合使空间具有轻松的戏剧效果,又不失古典主义的庄严。戏谑的手法是对古典词汇的对比、夸张,可以将不同的词汇并置在同一环境中,但又不离其宗,出人意料,给予观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观感体验。
三、转换的手法
1.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间的转换
符号传达者和符号接收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符号的传达者,在运用符号时,必须要考虑接收者对符号的解读能力;符号接收者能够解读符号,理解甚至延伸符号传达的意义。人们如果理解形式符号传达的深层次意义,其获得的审美体验将会上升到理性的精神层次,形成一种意境美。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设计,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白墙、黑瓦,运用“借景”“借水”等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庭院中采用自然材料:木、竹子,抽象的方与圆等象征符号等,无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语言符号。设计师对这些象征性符号语言进行抽象、凝练,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形式,又不失江南水乡建筑典雅的意境,富有诗意。
2.置换材料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对传统的经典元素符号进行材料置换,使其既有传统的形态和意味,又是新的造型语言。如:在现代室内空间中,摆设具有经典造型的明清家具,而将材质置换为不锈钢、亚克力等,使传统家具富有极强的装饰意味与现代感,又不失古典韵味。中国新锐设计师琚宾,在深圳大梅沙京基喜来登酒店内陈氏会所的设计中,选用具有中国古典造型的家具、中国古典绘画和中国传统花卉图形等元素,采用的却是全新的材质和工艺:亚克力材质拼接的条案、亚克力材质雕刻的中国古代仕女图、树脂材质的高背椅、电脑雕刻技术形成的牡丹花,这些元素彰显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气质,又极具现代意味。
四、隐喻的手法
在建筑空间中,符号可以表达一种文化立场、一种态度、情感或行为方式,它可以通过有形的载体含蓄地表现出来,如通过材料、色彩、肌理、陈设等,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传达空间气质。像使用曲线、蓝色代表海洋,就是隐喻的手法。2012年琚宾设计的中海千灯湖1号样板房,运用隐喻的手法创作了具有东方古典气质的现代空间。空间的创作灵感源自中国的瓷器—盘子,盘子的边缘处用细细的线收边处理;同样的方法运用在室内空间中,在客厅墙面、棚面、地面等处用不同材质形成分隔界限,富有形式感,再辅以瓷器、古典绘画等陈设,整体空间以现代的形式传达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体验。运用隐喻的手法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方能在设计时一气呵成。
五、结语
象征性符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因为其承载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其承载的文化底蕴厚重,喜闻乐见,具有强大生命力。对象征性符号应用手法的探究,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希望以此为出发点,探索一种设计方法,启发设计师构建自己的设计语言、方法体系,而不仅仅停留在形式表面的设计,真正做到从人们的需求出发,综合全面考虑,创造有个性、有情感、有内涵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保罗·科布利,莉莎·詹茨.许磊译.视读符号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象征手法范文第4篇
摘要:《仁慈》是莫里森于2008 年九月推出的新作,作为一位曾荣获诺贝尔奖的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致力于护持和弘扬黑人文化,对美国文学做了重大的贡献。在该部小说中,作者大量地运用各种象征主义手法来揭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试图从象征主义视角分析该文本。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好的欣赏莫里森的力作。
关键词:象征主义 慈悲 莫里森
引言
托妮 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作为199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在“富于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中,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而为美国文学树立起了一座丰碑。她是一个不折不扣地扎根于黑人文化的小说家,被誉为黑人文化的一颗“黑色的宝石”。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回响着黑人文化的铿锵之声。毫无疑问,莫里森是继承黑人文化传统的伟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无不散发着黑人文化的气息。 2008年出版的新作《慈悲》故事情节和叙述语言都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文本由多声部叙述,多人物独白,是典型的复调式小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来烘托小说的主题和表现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感观印象。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其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代表人物为:波德莱尔、波兰和马拉美。前期象征主义主要强调展示在自然世界背后的超验的理论世界,要求诗人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应用象征、隐喻、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法,通过扑朔迷离的意象描写,来暗示、透露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心灵隐秘和理念;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瓦莱尔、叶芝、西蒙斯等,叶芝认为:“象征具有隐喻性或者说隐喻是象征的基础,但象征又是高于隐喻的,是隐喻的提升比隐喻更深刻、完美动人。”③象征主义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它用自然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来传达作家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象征所借助的事物是具体而有形的,它所表达的思想则抽象而无形。象征是“形式对思想,有形对无形的一切约定俗成的表现”。本文就象征主义手法在《夜色温柔》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物的象征意义
(一)水的意象暗示人物的命运
通读这部小说,不难发现水这一意象贯穿于小说的始终,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颇具象征意义。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在中国,水大多都是用于形容女人的。其实西方国家也不例外,《慈悲》中对水的描写都是对小说中女人命运的暗示。通常人总把水当成是生命的象征,是生死轮回,净化,繁殖和成长象征。这些象征意义尤其体现在人物莎罗的身上。小说中她的出场就与水有关,她和父亲一起海上航行时,出现了意外事故,船上的人都遇了难,她是全船中唯一幸存的人,后来被一个木匠从海里救回,在这里大海就象征着生死的轮回和救赎的意义,同时也象征着她命运的转折,莎罗从大海那简单而纯洁的生活一下子被抛到了又脏又复杂的陆地,此时她将面临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难题,“莎罗从来没有上过岸,这次彻底离开船来到陆地上把她吓坏了,陆地对她来说就像大海对绵羊一样。Twin使她成为了可能。当她们登陆的时候,陆地―吝啬、艰苦、昏暗、可恶―这使她感到震惊。……”在上岸后,她第一个孩子夭折后,她把孩子放到河里让它顺水而去,这里的水具有生命的生死轮回的象征意义。不久后,她又有了第二个孩子,但奇怪的是,这一次她还是跟前一次一样在水边出生她的孩子,“在感到第一阵痛时她拿着一把刀和一个框来到河边。”孩子出生后,她突然变得清醒了许多,从此她会到了生活的正轨,成为她的一次人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在这里水就象征着生命的起源,人的净化和救赎。除此之外,水在弗洛伦兹身上也有很多象征。在她去寻找铁匠的路上,口渴万分的时候,费尽周折在寡妇家附近找到一条小溪,却发现水喝起来就像蜡一样,“我急忙跑到河边,用手舀一把水,但这水就像蜡一样难喝。” 而在她从寡妇家逃走的时候又看到一条河,可是“大部分是干的,其他部分也是泥泞的。”这里干枯和饥渴象征着弗洛里茨精神上的空虚,她没有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把一切都寄托在了铁匠身上,不仅物质上是个奴隶连精神上也成了奴隶。
(二)鞋子的象征意义
仔细读完小说后,我发现鞋子这一意象在文中也是频频出现。鞋子在西方文化中尤其在黑人文化中象征着对个人的保护,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梦想的追寻。在小说的开篇,弗洛里茨就天天向母亲缠着要一双鞋子,但母亲总是对她的要求很生气,她认为女人穿高跟鞋很危险,最后母亲让她穿一双森或家扔掉的破鞋。但是莉娜却说她的鞋子无用、太不结实了,鞋底太薄了,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经不起生活的风风雨雨,从来就不是生活所需要的坚硬鞋底。这也预示着她的处境很危险,没有任何的保护。 “故事是以鞋子开始的。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从来就不能忍受赤脚走路,我经常缠着母亲要一双任何人的鞋子,即使在最热的夏天也要穿,我的母亲每每都对我的这一要求很生气,她说只有坏女人才穿高跟鞋,我是一个极危险而又野蛮的孩子但是最后,她有大发慈悲之心给我一双森或家扔掉的鞋,一只是尖尖的鞋头,一边鞋坂已坏了,另一只已穿坏了。”在这里的鞋象征着保护,弗洛里茨在寻求自我保护,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但莉娜的话也说明她的鞋有给她很好的保护,也没有适合她的鞋底来抵御风雨。这些都对弗洛里茨后来的命运走向做了很好的暗示。当弗洛里茨要出发寻找铁匠时,女主人给了她一双雅各布的长筒靴,“女主人给了我一双只适合男人穿的长筒靴。”这里的长筒靴象征着保护和她对自己梦想的追寻(对自己爱情的追求),有了这双鞋的保护,弗洛里茨可以任意的穿山越林,如果没有主人给的鞋,她讲寸步难行。“如果没有主人的长筒靴,我将寸步难行。穿着这双鞋,我可以穿过那布满尖石的河床。” 但她穿着一双适合男人而不适合女人的鞋,表明她所追寻的爱情并不是自己的真正爱情。
二、人名的象征意义
(一)Fulorens的象征意义
小说主人公弗洛伦斯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的含义是pieces o f eight, 是一种西班牙古银币。“因为我看出那个高个男人把你当作人看待而不是pieces o f eight,”她就像商品交易的货币一样, 用来抵偿债务, 失去了人格和尊严。对弗洛伦斯而言, 获得人格和思想的独立不是容易的事, 这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黑格尔认为, 自我意识是人类的认识特征。在莫里森看来,一个女孩首先必须是一个女儿。她必须学会那个。而且如果她从来没有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女儿, 那么她也无法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女人。但是, 过早地离开了母亲, 使弗洛伦斯没能得到母亲的人生指导, 因而难以走出感情的断乳期。内心的柔弱, 她过分的情感依赖, 一度使她更深地迷失了自我。弗洛伦斯不顾一切地爱上了黑人铁匠。她渴望铁匠能接受她的爱, 听到她的倾诉。她把铁匠看作是她的塑造者, 是她的世界 。在他身上, 弗洛伦斯有了最初的性的觉醒, 体会到了生命的震撼。她的爱情没有成功就是因为她追求的是占有和依赖的爱。
(二)Sorrow和Complete 的象征意义
莎罗(sorrow)这个女孩儿的命运就像她的名字所象征的一样悲惨, 和父亲一起海上航行时发生了意外事故,她是全船中唯一幸存的人。当她被一个木匠救回, 询问她的名字的时候, 她一直在摇头,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事实上这一事件暗示着黑人女性身份的完全缺失。之后,那个木匠由于她的悲惨经历,给她起名为"sorrow",悲伤。这也预示着黑人女性必定命运多舛。但是她不愿意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下,经过不断的神火磨练,她从一个不敢面对生活、总是迷失自己的小女孩,慢慢长大,变得坚强起来,精神上不再受别人的左右,在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后,她在思想上有了彻底的新的觉悟,成为了新女性的形象,她终于自己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不再迷茫。还给给自己取了名字叫Complete,成为了真实的自我,并且通过佛劳伦斯的话语得知了她即将要离开她所在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Complete这个词在英文里就是完成的意思,在这里就象征着莎罗已经彻底的完成了自己的修炼之路,找回了自我,做回了真正的自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结语
通过运用“多角度叙述”的叙事手法、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莫里森的新作《慈悲》在叙述技巧和主题深化方面也毫不逊色与其之前的作品,尤其是大量象征手法的应用,使小说在人物的刻画上更加深刻,同时也烘托了主题。更为重要的是象征的应用,让全世界的读者都能在作品中感受到相同的心灵震撼。
参考文献:
[1]Newsweek[N]. New York,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1993-10-23.
[2]扬中举、王红坤.《黑色之书:莫里森》――小说创作与黑人文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12-1.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黄晋凯等. 象征主义 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Toni Morrison, A Mercy[M].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G. New York,2008.
象征手法范文第5篇
摘要 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把斯坦贝克看作是个现实主义作家,对他的创作手法的研究也主要是从其现实性入手。但笔者以为在斯坦贝克的作品中象征手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在凸显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展示了他绝妙的象征手法。本文试从小说的标题、人物、情节结构等入手,探讨其在现实描绘中所暗含的象征手法。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象征标题人物情节结构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约翰・斯坦贝克在人们的视野中主要是个现实主义作家,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论述也主要是从现实主义角度入手,探讨其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但是,纵观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作品经久流传的魅力却不是简单的现实主义理论所能解释的。譬如,斯坦贝克经常在立足于对现实的真实刻画的同时,又借助现实文学中常见的象征手法来完成对古老主题的现实呈现。从早期的《人鼠之间》到后来的《珍珠》和《伊甸园以东》,象征手法几乎贯穿于他所有主要作品的创作中。本文拟以其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为例,探讨他的象征创作手法。
《愤怒的葡萄》以大萧条时期美国中部各州农民破产、逃荒为背景,讲述的是一部西进的悲剧故事。主人公约德一家12人以及牧师吉姆・凯西同坐一辆破旧的卡车向加利福尼亚行进,希冀能在美丽富饶的加州找到一片谋生之地。一路上他们经受了种种艰辛与磨难:老爷车的故障、爷爷奶奶的相继去世、诺亚和康尼的出走、凯西的被捕、更有当地人的欺压,但最终一家人总算到达了加州。然而“乐土”加州迎接他们的仍旧是失业、贫困以及农场主的虐待和无情的剥削,一家人只能靠辗转农场之间求得短暂的温饱。故事在连日大雨中,罗撒香生下死胎用自己的乳汁哺喂将死的老人中结束,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愤怒的葡萄》是最能体现斯坦贝克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作品。1962年,斯坦贝克获得诺贝尔奖时,授奖者赞扬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蕴含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的观察”,这一评语正是对他创作倾向的恰当概括。《愤怒的葡萄》从其表层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来看完全是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典型意义。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遭遇,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巨幅画面。牧师凯西领导的罢工斗争,汤姆的性格命运变化,皆似生活实录,我们为其中的真实性感动,为大萧条时期生活的艰难而震撼。但是倘若我们的视野仅限于此,则是对《愤怒的葡萄》的简单化,对斯坦贝克的轻视。作品表层所显现的现实意义并不能概括作品的全部,我们更应该去挖掘小说的深刻寓意,那些作者借助象征手法所传达的丰富内涵。
一小说标题
“葡萄”在《圣经》中有着多重象征意义,斯坦贝克成功地借用了“葡萄”的圣经意象,并把它作为书名来提挈全篇,揭示主题,可谓独具匠心。“葡萄”在《旧约・民数记》象征着丰饶和希望,在《旧约・申命记》是“苦涩”的象征,而在《新约・启示录》中“葡萄”又与“愤怒”联系在一起。斯坦贝克把圣经中“葡萄”这些意义都巧妙地运用到作品中:小说一开始,准备迁徙的破产农民把盛产葡萄的加利福尼亚视为“希望之乡”,此时“葡萄”象征着他们去加州开拓新生活的梦想和希望,代表他们心中西部富饶幸福的生活;而随着农民在加州的处境日益恶化,希望最终破灭,“希望的葡萄”变成了“失望的葡萄”;小说最后,饥饿的农民终于愤怒了,他们决心团结起来抗争,于是“葡萄”又转化为愤怒和反抗的象征,它暗示着:这群愤怒的农民就是愤怒的上帝的代言人,也是上帝审判的执行者,正像上帝最终降怒于恶人,恶人将遭受致命的打击,他们将自食其果。从“希望的葡萄”到“失望的葡萄”再到“愤怒的葡萄”,“葡萄”的多重象征意义的转变不仅与小说的情节进展协调一致,而且与小说人物从“小我”到“大我”,即从个人扩展到集体的心路成长历程协调一致。“葡萄”的象征如一条红线贯穿小说的始末,使本书不仅在结构上,更为重要的是在主题的表现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人物
与斯坦贝克的其他作品一样,人物既是故事的进行者同是也是观念意蕴的象征。吉姆・凯西就是这样的关键人物,在塑造凯西这个人物时,斯坦贝克有意识地将之比拟于救世主基督耶稣,他的姓名、言行、精神都有所暗示。吉姆・凯西的英文首写字母J・C正是Jesus Christ的简写,而且凯西被杀死前说的那句话,“你们不知道自己干的是什么事”,正是基督临死时的遗言“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的现代翻版。凯西一开始出现在乔德面前时的表白,“圣灵叫我引导大家,可是究竟该把他们引到什么地方去,我却不知道”,也点明了凯西的象征身份。
此外,小说中吉姆・凯西担负了现代耶稣的使命。凯西起初只是一个走乡串户的巡回牧师,这个按照美国农村特有的福音派新教会传统培养起来的牧师后来发现自己的信仰在现实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于是便弃教,搭车和约德一家同去加州。在目睹了同胞们遭受的苦难后,凯西逐渐产生新的信仰―“天下皆兄弟”,并且终于明白自己的任务。他教导那些苦难的人们,“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大灵魂,那是大家所共有的”,“我们成了一体,我们也就神圣了,人类成了一体,人类也就神圣了”。随后他努力去实践这一目标,积极投入到为穷人谋福利的斗争中。虽然最终凯西没能像上帝一样力挽狂澜,自己也因在实际战斗中“躲慢了一点”惨遭杀害,但他探索出的“天下皆兄弟”思想为人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再如小说人物罗撒香。罗撒香是约德家的大女儿,这个名字来自《圣经》,“我是沙仑的玫瑰”,曾经非常自私的她似乎根本不配这个美丽的名字。小说在她忍受生下死婴的悲痛,在破旧的畜棚里用自己的乳汁哺喂将死的老人中结束。此时,罗撒香象征着繁殖女神,同时畜棚暗合了耶稣诞生的马厩,预示着一个“新的创世纪”的重演。罗撒香在畜棚用自己的奶水救活一位奄奄一息的陌生人的举动象征着繁殖女神把母爱转变为对全人类的爱;她喂乳时的“神秘微笑”也让我们不由得想起耶稣的话:“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这一切都预示着人类有望获得“重生”。而且,罗撒香的名字“我是沙仑的玫瑰”本身预示着“冬天已往,雨水止住过去了,万物又重新焕发生机,地上百花开放,百鸟鸣叫的时候已经来到了,斑鸠的声音在我们境内也听见了”。此外,罗撒香的转变也象征着基督教精神的复活。一个曾经只关心自己及其腹中胎儿的少女,经历了苦难的磨练后,终于觉醒了,抛弃了狭隘的“小我”尽其所能援助他人,将自己融入超越自身和家庭界限的“大我”中。
三情节结构
如果说小说中象征人物的运用是较为显明的,情节结构的象征设置则更具隐喻性,更能体现了斯坦培克的创作匠心。《愤怒的葡萄》是以乔德一家西进的故事来结构全文的,而西进的旅程暗合了《圣经》故事中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话。正如以色列人在埃及倍受法老奴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一样,约德一家在俄克拉荷马州由于连年的旱灾以及大公司的压迫,丧失土地,无以为生;以色列人在先知摩西的率领下,冲破埃及法老的重重干扰,终于到达上帝所赐福地――迦南,约德一家也是在先知一般的牧师凯西的陪伴下千里迢迢,历经艰辛和屈辱才到达心中的理想之地――加州;以色列人到达的上帝许诺之地迦南是“流奶与蜜的花园,鲜花铺遍原野,处处果实累累,清泉淙淙”,约德一家旅程的终点加州同样是土地肥沃,果树飘香。
然而,两次相似的旅程最终得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局。离开埃及的以色列人最终通过浴血奋战,终于回到了祖居地迦南,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而以约德一家为代表的移民们到达加州后,不仅没有得到期望的安居乐业,反而陷入了更加绝望的困境:农场主利用劳力过剩之机拼命压低工资,各种势力又加以百般的刁难与勒索,他们陷入了就业无路,告贷无门的绝境。这不同的结局具有了特殊的反讽寓意:和以色列人的福地一样土地肥沃、果实飘香的加利福尼亚根本不是移民的“希望之乡”,相反却是个充满腐化和暴虐的人间“地狱”。如此,斯坦贝克有力地讽刺和鞭挞了美国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弊病。
此外,西进本身就是相当富有内涵的事件。自从1620年,美国人的祖先搭乘“五月花”号航船,漂流来到北美的普利茅斯港,遁入这个“清新的、保持着童贞、又是荒野粗犷、渺无人烟的伊甸园”后,“不断西进,新伊甸园就在西边”的神话就开始在这块大陆上落地生根,并逐渐成为这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因此,当面对本土邪恶的生存环境时,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美国人常视自己为以色列人那样的“上帝的选民”,而远走他乡、寻找新的福地开始新的生活也往往成为他们理想的选择,他们坚信新的乐土就在下一座山的西部。以约德一家为代表的30年代美国难民向加利福尼亚移民的故事讽刺性地重复着美国人的早期迁徙。美国历史上的西进是富有浪漫传奇、充满希望和与世隔绝幻想的,然而辉煌的西进历史却构成了对现代西迁的强烈反讽:加利福尼亚已不是幸福之乡,现实中已不再有实现“美国梦”的条件。移民们到达“希望之乡”加州后所遭受的歧视、饥饿和暴力,彻底粉碎了新伊甸园就在西边这个美国神话。
事实上,整部小说都充满了神秘的象征色彩,在文中的字里行间,象征手法随处可见。在小说的开头,斯坦贝克就采用了雪莱的抒情名篇《西风颂》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以生物界的自然变化现象象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小说第一章里反复出现的一个象征意象是俄克拉荷马州的玉米在干旱和风暴的袭击下被连根拔起,再如“尘土”出现了27次(英语中“尘土”(dust)同“死亡”(dead)发音非常相近),在第29章中,加利福尼亚的大雨和洪水“冲断了棉白杨的根,从而把树木掀倒”……作者的意图不言而喻:干旱、尘土、洪水、断了根的棉白杨等等均象征着枯竭,预示着死亡,暗示着约德一家所要面临的厄运。而与这种象征死亡的意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生命即将诞生的象征:在第3章,乌龟驮着一穗“野燕麦”跨过马路,把“三颗燕麦籽”掉在地上,又碰巧让泥土盖住了这些种子。
小说结尾处被露西发现的路旁的那棵瘦瘦的野生天竺葵也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情怀。连绵大雨后,瘦瘦的天竺葵上竟奇迹般地“还有一朵遭过雨打的花”,它的花瓣“活像一颗鲜红的小鸡心”。这朵幸存的野花象征了难民们顽强的原始生命活力,而露西和温菲尔德在雨中就着这朵野花天真地嬉戏的情景喻示着:这些经过苦难磨砺的乐观孩子能看到美好的前景,他们才是未来新社会的希望。
总之,在《愤怒的葡萄》中,基于写实与象征,斯坦贝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通过运用一些普遍的传统的象征意象,如圣经故事、神话传说,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建基于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中。文中的一景一物,从第1章在干旱和风暴袭击下连根拔起的玉米到第29章的大雨、洪水以及断了根的棉白杨,从第3章的乌龟到故事结尾处的畜棚、风雨中的天竺葵,似乎都渗透着独特的灵性,它们或暗示着人物的命运,或暗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美]斯坦贝克,胡仲持译:《愤怒的葡萄》,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年。
[2] 梁工:《圣经与欧美作家作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3] 梁工:《基督教文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4] 诺斯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1989年。
[6] 温洁霞:《〈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7] 郑燕虹:《〈愤怒的葡萄〉中“葡萄”的象征意义与圣经典故》,《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
[8] 曾令富论:《〈愤怒的葡萄〉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