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词(精选5篇)

  • 比喻词(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他心中,像放落一副千斤担子般的轻快。 4、她高兴得花枝乱颤,表情兴奋,至死不渝。 5、她欢喜得满脸飞霞,两只圆圆亮亮的眼睛,好像两盏小灯笼。 6、她那甜蜜的微笑,像一股清凉的泉水在我心中流过。 7、开心的像盛开的百合。 8、满脸喜悦的小孩在床上…

比喻词(精选5篇)

比喻词范文第1篇

1、当我一头钻进落满灰尘的书堆时,心中的狂喜是难以言喻。

2、她高兴得象猴子似的蹦来跳去。

3、他心中,像放落一副千斤担子般的轻快。

4、她高兴得花枝乱颤,表情兴奋,至死不渝。

5、她欢喜得满脸飞霞,两只圆圆亮亮的眼睛,好像两盏小灯笼。

6、她那甜蜜的微笑,像一股清凉的泉水在我心中流过。

7、开心的像盛开的百合。

8、满脸喜悦的小孩在床上独自玩耍跑动,犹如欢快的马儿自由奔驰在广袤无垠的绿色草原上。

9、那颗心乐得快要盛不下蜜糖般的喜悦。

10、他爽朗的笑了,欢乐象阳光一样洋溢在他的脸上。

比喻词范文第2篇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任学良先生曾提出“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比如用“鞭打快牛”来喻指对贡献大的人或企业过度加码,使其做更大的贡献;用演员出台表演的“出台”来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群众公开见面,即形象又生动。诸如“蛋糕”、“绿灯”、“断奶”、“窗口”、“余热”、“网络”、“黄牌”、“拳头”、“婆婆”、“阵痛”,“铁饭碗”、“红眼病”、“花架子”、“大锅饭”、“毛毛雨”、“大气候”,“一刀切”、“走后门”、“打头阵”、“剃光头”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拳头产品”是指一种品牌或产品在企业中的作用向拳头一样粗壮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词语。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⑴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龙头企业 拳头产品 窗口行业 星火计划 胡子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如: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项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个尾巴。

⑵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如:绿灯 窗口 龙头 新星 拳头 黄牌 气候 余热 婆婆 短平快在这类词语中,由一些本来是普通语词,如“婆婆”、“窗口”、“拳头”;有的本来是专业、行业用语,如“绿灯”、“黄牌”,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有的新词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组成相关的新词语。如:气候: 大气候 小气候 新星:网坛新星 影坛新星 诗坛新星 在这其中的“窗口”、“龙头”、“拳头”与前头所说的第⑴类关系密切或是由⑴类省略本体类属词形成的。比如“龙头”据一些语言研究者考察,在报刊杂志中先是出现“龙头产品”、“龙头企业”等短语,随后才出现“龙头”单独使用的情况。如: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龙头”。或是先出现喻体单独使用的情况,然后扩展成⑴类词语,像“窗口”,举个例子来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是社会文明风尚的窗口。由此产生了把这些行业总称为“窗口行业”的说法。这两类词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口语中“窗口”、“龙头”、“拳头”等词语的比喻说法是早已存在的,当它们进入书面语后,很快就被推而广之了。

⑶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其中心词有双音节的,也有单音节的。我们以单音节为例看一下,如:

坛:体坛 歌坛 影坛 泳坛 足坛 网坛

星:歌星 明星 笑星 舞星 泳星 新星

霸:电霸 水霸 车霸 鱼霸 油霸 波霸 声霸

这一类单音节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比较广,但它们能不能被认为是后缀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⑷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如:

大锅饭:喻指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一刀切;喻指那种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的简单化的工作方法。

比喻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比喻性词语 中西方文化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022-01

比喻性词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表现,简洁明快寓意深刻,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精华,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英汉语属不同语系,其比喻性词语受到不同文化影响,各自的表达方式也相差甚远,下面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来探讨中西比喻性词语的表达方式。

1 地域差异

中西方人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各自的主观感受不尽相同,反映在语言上自会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出现了很多与海洋相关的比喻性词语,例如: keep one’s head over water(奋力图强)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未雨绸缪)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抓到篮子里都是菜)。而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传统的农业国家,也就产生了大量与农业有关的比喻性词语,例如:follow the vine to get the melon(顺藤摸瓜)As you sow, you wi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外,地理位置和环境的不同也会让人对同一比喻性词语产生不同的内涵联想,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西风颂》,其中有一千古佳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中国人可能对此感到困惑。凛冽的西风使人倍感寒冷;诗人为什么要歌颂西风呢? 这是因为英国和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季候正好相反,当西风从大西洋向东吹来时,即将西风送暖,春暖花开,非常具体地体现了由于地理环境所引发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2 差异

宗教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英语国家主要信仰为基督教,基督教的神论观点经典是《圣经》,有很多来自《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比喻性词语。例如:a Judas(犹大),犹大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为了三十块银币出卖了耶稣,后比喻指为背叛。Adam and Eve(亚当和夏娃),喻为祖先,人类始祖。Garden of Eden(伊甸园),喻为人间天堂,乐园。以上比喻性词语都反映出了基督教的文化特色。而汉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喻性词语中有菩萨心肠、借花献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都是用佛教有的事物来做比喻的,都带有明显的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

3 传统文化差异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造就了内容丰富的比喻性词语,很多比喻性词语的表达体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在西方,感恩节和圣诞节是人们极为重视的节日,家庭团聚一定要吃火鸡,因此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比喻性词语,比如:talk turkey(开诚布公)red as a turkey cock(气得满脸通红)。而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出现了Make your whole year's plans in spring, and your day's plan early in the morning.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文化与心理状态差异造成中英民族对表达同一事物的比喻性词语所赋予的感彩或意义有所不同。拿动物举例,同样是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狗在英文中具有忠诚可靠勇敢等正面文化内涵。如:lucky dog(幸运儿)big dog(要人、大亨)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然而狗在汉民族的心中多含鄙视的感彩,有关狗的习语大都含贬义。如: a good-for nothing advise (狗头军师)lackey(狗腿子)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狗嘴吐不出象牙)之类。再如在中国人从古至今人们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常把自己比喻为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能喷火,凶残的怪物,灾难的象征。

4 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异

在中西方,社会和政治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一点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比喻性词语上。比如:black power在中国指的是主张无论在任何国度里黑人都应该享受政治和经济权利的一种政治运动,而在西方,通常是指黑人为争取其权利的运动,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歧视。

5 结语

比喻性词语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社会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并深深地打上了各自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生动地体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使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

[1]魏家海.希腊神话典故与英美文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二).

比喻词范文第4篇

一、博喻

所谓“博喻”,就是指一连串的比喻。宋人贺铸的词《横塘路》便因博喻而出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接连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比喻闲愁,不可谓不新奇。而白居易的《花非花》则通篇采用博喻,十分罕见:“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二、互喻

苏轼的比喻也总是那样令人称奇。他有一首《少年游》,上阕是这样写的:“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这里的两处比喻关联很紧密,先以杨花喻雪,点明时令是初冬;再以雪喻杨花,点明时令为晚春。形象的比喻巧妙地透射出季节的变化,从而抒发出难言的离愁别绪。这种用对比构成的比喻,可称之为“互喻”。

三、反喻

宋人吕本中《采桑子・别情》中的比喻,则又用了另一种方式:“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阕说君“不似”月,下阕说君“似”月,人为地造成矛盾,产生强烈的修辞效果,使得情感深沉缠绵。这样的比喻,我们可以称之为“反喻”。

四、分喻

比喻词范文第5篇

[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

和人类自身的活动及其成果以 及对成果的享用"(沐莘)。文化内容是人类实践

活动的投射、凝结和表现。人类的不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 不同的文化内容。

文化丛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种文化在一定时空内的存在"(沐莘)。动物文化丛

的文化内容 是长期以来人及其生存环境辩证地相互作用的积极成果,是各种知

识、价值、愿望、信仰、立场态度、行为准 则以及周围一切关系之总和。它是

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丛的特色。

  一、词与联想

  词汇是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词汇通常由事物的外形或性质、以及相关的典

故引发联想意义。由于语言与 文化的密切关系,词汇的联想意义总是体现了各

民族的文化内涵。语言具有两方面的特点:共性和相对性,而 不同民族的文化

既有共性,又有相对性。语言中的词汇共性联想来自我们对人类自身以及赖以生

存的一切外部 条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背景所存在的共性所达成的种种共

识。在动物文化丛的比喻喻义中,我们都认为 鸽子象征着和平(the dove of the

peace), 狮子勇猛(as bold/brave as a lion),狐狸狡猾(as cunn ing as a

fox),驴子顽愚(as obstinate as a donkey)等等。但是,由于各国文化历史

发展的渊源不同, 孕育文化的土壤不同,语言的词汇意义在社会文化的交流过

程中,熏染上了民族文化的个性色彩,产生了语言 的相对性。因此,语言的词

汇意义除了概念意义外,还添上了几分异彩斑斓的内涵意义或联想意义。因为,

" 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有内涵、情感的牵连涉及

许多联想的意义"(王佐良)。

  从大量用于描述动物的比喻来看,同样一个词虽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完

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往往因 民族文化的不同背景而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联想

——相同或部分相同或无任何联想或更为丰富的联想,乃至于失 去或淡化了概

念意义。而由此引申的意义和文化信息还可能包含着不同民族人民对客观事物的

感情态度,或喜 恶或褒贬,甚至还可能浸透着一种文化精神和蕴藏着一定的社

会意义。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龙"的概念,但 "dragon"在英语文化中只是

一种会吐火伤人的怪物,是魔鬼撒旦(the old dragon),是凶险邪恶的象征。 但

在汉语文化中,"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龙”是古代

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 帝王的象征,后来引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这便给语

言词汇意义增添了一层文化内涵,如"龙颜"、"龙袍 "、"人中之龙"、"望

子成龙"等等。在中国这"龙"的故乡,龙文化丛发展到今天,"虎啸风生,龙

腾云 起","龙"的传人给"龙"的文化注入了"龙"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不

掘不挠的"中国龙"。这不仅赋予了 "龙"以深厚的感情意义、丰富的联想意

义,更赋予了它深远的社会意义。龙文化丛成了中国文化的"特产" ,它体现

着一种民族文化的个性。

  二、本体、喻体与喻义

  不可否认,动物文化丛的比喻展示了文化丛中一道奇丽的风景线。尤其是成

语系统中的习用语、成语、俗 语、谚语、格言、典故等更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

动物文化丛的喻义魅力。其中比喻,大多通过"相似联想"对 动物"本体"进

行描述,借以构成了比喻的相似事物——"喻体"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对两

种不同语言进 行同类文化对比,这有助于理解其中喻义的文化内涵,有助于阅

读理解和欣赏,更有助于增进对两种优秀文化 的交流和交融。

  劳动创造语言,生活丰富语言。在动物文化丛众多的"本体"中,如horse

(马)、cat(猫)、dog(狗) 、fish (鱼)等都被比喻赋予了丰富的喻义。它

们在表意上言简意赅、思想深刻、寓意深远,洋溢着浓郁的生 动朴实的民间语

言的气息。马是英国人早期的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后在生产之余用于赛马等娱

乐活动,马象 征着勇气、慷慨大方,也暗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A good horse

should seldom spurred.(好马不用鞭); A good horse can not be of a bad

colour.(好马无劣色);Don't change horses in the middle of the

  river(行到河中不换马);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末倒置);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贼去关门);'Tis a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马有失蹄); back the

  wronghorse(赌错了马);to talk horse(谈马)等,它们大都是人们生产

生活的经验之谈。然而,不了解 汉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不了解那些深藏于比

喻中的深刻寓意,是很难理解古代赵高弄权,“指鹿为马”,以 及古代帝王"马

上治天下"的治国之举措的社会意义和引申意义的。从"塞翁失马"到"老马识

途",又怎" 焉知非福"?更重要的是,马表现了"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

革固其常"(宋·陆游《陇头水》)战死沙场 的无畏气慨,"一马当先""万马

奔腾",马还代表了一种勇往直前,蓬勃向上,势不可挡的民族精神。

  一直以来,英国人把狗看成是人类朝夕相伴的忠实朋友。狗的比喻基本上用

于褒义来形容和描述事物好的 一面。如,Love me, love mydog(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Dog doesn't eat dog(同类不相

残);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狗不乱吠);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 ne (好狗让得好骨头)等等。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却通常用于形容和比喻坏

人坏事,如"狗仗人势"、"狗盗 鸡鸣"、"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常言道:

那个猫儿不吃腥。但一旦了解到英国人习惯上以cream喂猫, 而 猫又喜在壁炉

的砖墙上取暖,那就会对猫文化丛中的故事产生相应的联想。如, 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 en stealing cream(掩耳盗铃);Like acat swallowed the cream

(得意洋洋、自鸣得意);Like a cat

  onhot bricks(象热锅上的蚂蚁)等。猫在动物这特殊文化丛中扮演着一个

不同寻常的角色。大文豪莎士比亚 曾在Romeo and Juliet中创造了"a cat with

nine lives(猫有九命),作家Lewis Carell在Alice inWond erland 中塑造

了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grin like )aCheshire cat (咧嘴傻笑的猫)。 17

世 纪未叶发生在Kilkenny 和Irish town两域之间的战斗,产生了"fight like

Kilkenny cats"(死拼,斗得两 败俱伤),给"猫"披上了战袍。而今天的"fat

cat "不但被用于指代为"竟选出钱的富翁"、"享有特权 或谋取特权之人",

也用于指代文学界的"显赫名流"。

  英文化中的鱼文化丛以其丰富多样、短小精悍,表意明快清晰的语言描绘了

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鱼情” 、"民生"的图画。这些比喻配搭传神、寓意深

刻、生动形象且又耐人寻味。 如, The great fisheat up

  the small(大鱼吃小鱼);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 );Never fry a fishtill it's caught(鱼未捉

到不要忙于煎鱼);The best fish swimnear the botto m(好鱼居水底)等等,

汉文化中虽也有相似的生活经验,但是,说起鱼文化,人们更容易联想到直钩专

"钓 "王候的"姜太公钓鱼"、"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鱼与熊掌不可兼

得"、"得鱼忘筌"和"鱼跃龙门" 等许多富于哲理的历史典故和生活故事。

  动物文化丛的文化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但它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动物名称用于指代个 人、党派、学派或民族,无疑反映着一定历史时

期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是因为历史上各民族党派之间长期的政 治、军事、文化、

贸易竞争以及频繁的社会交往,民族党派之间的敌意、歧视、偏见情绪在语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