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国文学有着丰富的志怪故事传统。志怪,即记异语怪,其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鬼故事的叙述。如石昌渝先生所言,汉代和汉代以前的志怪书,如《山海经》、《列仙传》、《神仙记》等,辑录有神话、传话、仙话,独没有鬼话。记鬼话的志怪书出现在魏晋,魏有曹丕的《列异传》,而记叙最多、写得最好的要数《搜神记》。袁珂先生说它保存的神话材料仅次于《山海经》。《搜神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杂剧的代表作《牡丹亭》和《窦娥冤》的蓝本就分别来自《搜神记》卷十六第三九六则《谈生》和卷十一第二九则《东海孝妇》;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冯梦龙“三言”也从中吸取若干材料。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也拿干宝的《搜神记》和他的《聊斋志异》相比较,谈到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
以《搜神记》为代表的中国经典志怪故事无疑是中国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辑录的人鬼婚恋故事所反映的鬼神观与战国以来的鬼神观有很大不同,它所昭示的志怪小说题材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鬼神观念和社会心理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这些故事虽然有着民间想象的传统,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认识当时社会心理和历史的重要依据。
然而,西方学者对《搜神记》的研究早期集中在作者的考证和故事的翻译、注解,少有针对其神话、鬼话、传说的民间故事类型学研究。而日本学者小南一郎先生曾将《搜神记》中人神恋故事《成公智琼》和《杜兰香》纳入中国神话故事类型,并认为“这些人[巫师、巫医]创造出与神女交往的传说,是为了给人造成他们的咒术来自天上,并特别神秘的印象。这也是一个为了取得实利的目的”。
这对研究《搜神记》中人鬼婚故事类型具有极大的启示。一方面,它所辑录的人鬼婚故事多形成于汉时。当时盗墓之风盛行,同时又大畅巫风,这类故事很可能是盗墓之士为解脱罪名而编撰出来的。另一方面,这类故事还具有相似的叙述模式及诸多重复出现的细节,也透露出了实利的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它们共有的叙述模式,并结合当时的心理、宗教、政治和社会因素,揭开此类故事在志怪鬼神面纱之下潜在的实利性。
一、《搜神记》和鬼神观
在现代观念中,死人和鬼怪往往引起人们恐惧,而神则引起敬畏。但是,最早在古人的意识里鬼和神是一体的,自然和社会都是由鬼神主宰的。殷商周时代都相信鬼神一体观,战国时《左传》和《墨子》中也有这些方面的记载。《春秋》提到“是以鬼神用飨”,《尚书》提到“鬼神其依”,屈原《九歌》也大讲山鬼湘神。《搜神记》虽名为搜“神”,但二十卷本四百六十四则中,神话、仙话、鬼话均占重要地位,可见它仍继承了早期的鬼神一体观。《搜神记》所反映的鬼神世界,虽然是异己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与人间现实世界并存的。正如其作者干宝所言,“天地鬼神,与我并生者也”。
而《搜神记》的鬼神观与作者干宝自身的鬼神观是分不开的。据《晋书》本传记载,干宝自幼勤学,博识多闻,且“性好阴阳数术,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尚在其青年时代,就有着浓重的阴阳灾异思想。后领大著作郎,期间他勤于笔耕,硕果累累,终不辱使命,著《晋纪》,被本传称为“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在撰写《晋纪》的同时,素喜阴阳术数的干宝,利用他身在著作、方便阅读秘府书籍的条件,开始搜集记录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事迹,撰集《搜神记》。《晋书》所记《搜神记》“凡三十卷”,但全书未能完整保存。现存的二十卷本总收录故事四百六十四则,其中三分之一又可见于刘向《列仙传》、班固《汉书·五行志》、曹丕《列异传》、刘义庆《幽明录》、范哗《后汉书》、葛洪《抱朴子》。
据《晋书》本传,干宝写作《搜神记》的动机有二。其一,是其父妾殉葬十多年而未死。“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此妾在墓中得到鬼(干宝之父)的佑护,非但没死,而且似乎未衰老,复生后仍能结婚生子,好像还因为久与阴问相通,获得了预言吉凶的能力。其二,是其兄死而复生。“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死”。正是这两件奇事,促成了《搜神记》的诞生。《晋书》本传写道:“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悛,悛日:‘卿可谓鬼之董狐。”董狐者,古之良史,刘悛以此评价干宝,是承认他所记都很真实。
《搜神记》序也证实了这点。因干宝相信“鬼乃实有”,于是“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虽所录“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亦足以发神道之不诬”。故干宝撰集《搜神记》不同于后世的小说创作,而是以一个史学家的态度实录而已,目的主要是记录社会民间传闻。
对《搜神记》的鬼神观和形成背景,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那么,是否这些人鬼婚故事确实是被撰集的文人视为“无诚妄之别”的“人间常事”呢?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对它们的情节和叙述细节作进一步分析。
二、人鬼婚故事的情节模式
《搜神记》里超越生死的人鬼婚故事成为后世文学想象的一个重要来源,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有学者认为,人鬼婚故事讴歌的是生死不渝的爱情,尤其是女性“真挚、热烈和缠绵的爱情”。但另一方面,这种观点却忽略了故事所承载的复杂社会现实,因而未能全面认识其文化价值。重新审视《搜神记》的人鬼婚故事,会发现它们具有同一的叙事模式:先是女鬼主动示意交好、女鬼终止相处、临别时赠送给生宝物、生货宝物于市被女家发现,并以生最终被女家纳为女婿名利双收而结束。下面摘录的卷十六中三则最有代表性的故事都具有这个模式:
陇西辛道度者,游学至雍州城西四五里,比见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门。度诣门下求飧。女子入告秦女,女命召入。度趋入阁中,秦女于西榻而坐……女谓度曰:“我秦闵王女,出聘曹国,不幸无夫而亡。亡来已二十三年,独居此宅,今日君来,愿为夫妇。”经三宿三日后……女即命取床后盒子开之,取金枕一枚,与度为信。乃分袂泣别……寻至秦国,以枕于市货之。恰遇秦妃东游,亲见度卖金枕,疑而索看,诘度何处得来?度具以告。妃闻,悲泣不能自胜。然尚疑耳。乃遣人发冢,启柩视之,原葬悉在。唯不见枕。解体看之,交情宛若,秦妃始信之。叹曰:“我女大圣,死经二十三年,犹能与生人交往,此是我真女婿也。”遂封度为驸马都尉,赐金帛车马,令还本国。(第三九五则《辛道度》)
汉谈生者,年四十,无妇……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生,为夫妇。之言日:“我与人不同,勿以光照我也。三年之后,方可照耳。”与为夫妇。生一儿,已二岁,不能忍,夜祠其寝后,盗照视之。其腰已上,生肉如人,腰已下,但有枯骨。妇觉,遂言曰:“……与君虽大义永离,然顾念我儿,若贫不能自偕活者,暂随我去,方遗君物。”……以一珠袍与之。裂取生衣裾,留之而去。后生持袍诣市,睢阳王家买之,得钱千万。王识之……乃取拷之。生具以实对。王犹不信。乃视女冢,冢完如故。发视之,棺盖下果得衣裾。呼其儿视,正类王女。王乃信之。即召谈生,复赐遗之,以为女婿。表其儿为郎中。(第三九六则《谈生》)
卢充者,范阳人。家西三十里,有崔少府墓。充年二十,先冬至一日,出宅西猎戏……忽见有如府舍……进见少府,展姓名。酒炙数行,谓充日:“尊府君不以仆门鄙陋,近得书,为君索小女婚,故相迎耳。”……充既至东廊,女已下车,立席头,却共拜。时为三日,给食。三日毕,崔谓充曰:“君可归矣。女有娠相,若生男,当以相还,无相疑,生女,当留自养。”充便辞出,……别后四年……女抱儿还充,又与金铳……充后乘车入市卖豌。有一老婢识此,还白……崔氏亲姨母也……语充日:“昔我姨嫁少府,生女,未出而亡。家亲痛之,赠一金铳,著棺中。可说得鋺本末。”充以事对。母即令诣充家,迎儿视之。诸亲悉集。儿有崔氏之状,又复似充貌。儿、铳俱验。姨母曰:“我外甥三月末间产。父曰:‘春暖温也,愿休强也。’即字温休。‘温休’盖幽婚也。其兆先彰矣。”儿遂成令器。历郡守二千石,子孙冠盖,相承至今。其后植,字子干,有名
天下。(第三九七则《卢充》)
三则故事均按时间叙述,记载了人鬼相遇、终止并赠物、发现和相信这四个主要情节。从下表可以看出它们在叙事模式和细节上有惊人的相似:
首先,人鬼相遇这个情节中,死者为女子,生者为男性,男性均被动接受婚事(或游学、猎戏偶遇,或女子来就);而且女方多出身比较高贵,或为王室,或为名门贵族,且为妙龄少女,或未婚(《谈生》)、或死于婚前(《辛度道》)、或死于难产(《卢充》)。其次,人鬼相处时间一般以三日为限,或有三年限者(《谈生》),但结局总是人鬼殊途;最后诀别时,都有女方赠宝物这一情节,从而为男方出售宝物、确定女方身份及被女方家庭发现并接纳为婿埋下重要线索。再次,男方被发现时,女方家庭多怀疑,甚至“取拷之”,最后发冢验棺方以此为信。
这些细节上的相似之处正是我们了解当时的宗教、伦理、政治和社会观念的切入点。
三、情节模式的成因和潜在实利性
(一)女鬼前来委身这一情节是潜在男性视角的反映。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殊性,志怪故事的作者通常都是男性,此类故事的叙述者亦是如此,因而他们会按照男性思维想象异性投怀送抱的情节。在晋代性别界限严格的社会伦理中,女子不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主动示意交好是有违社会习俗的;再考虑到时人重门第的婚姻观念,高贵出身的大家小姐更难与下层阶级有婚姻往来。但是,志怪鬼故事往往在此突破社会常规的限制,女性被想象为主动、不受家庭约束的理想婚姻对象:家世显赫并且能生子嗣。尽管故事里的男性和鬼妻相处时日不长,但鬼妻大多为其传宗接代,生下男嗣,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尤其在《谈生》篇中,谈生年四十,无妇,这时却有妙龄少女半夜“来就生,为夫妇”,并生下子嗣,可谓男性幻想的典型。正如鲁迅在《二心集·中华民国的新“唐·吉诃德”们》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西班牙人谈恋爱就天天到女人窗下去唱歌……然而我们中国的文人学子……总说女人先来引诱他。”这表现在人鬼婚恋故事中,便是女鬼主动委身男子。这类情节实际上反映的是男性话语权下,男性对女性主动献情的心理期待。而这种期待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在文学创作中将女性写得比男性大胆主动、真挚热情,以此作为心理补偿。
(二)人鬼相处大多不过三日这一情节则和当时的民间鬼神观念和宗教观念密切相关。上文曾提到,《搜神记》成书时,魏晋时人仍保留着原始的鬼神一体观,但是此时的鬼神世界不再像早期所认为的那样与人世有明确而不可逾越的界限。相反,《搜神记》中的大量事例详述了鬼神世界的种种情境,表现了鬼神世界与凡人世界的沟通往来。人世与阴间是既相隔又相连的两个世界,人活着的时候在阳间生活,死后则在阴间,从阳间到阴间,路程不近,但并无阻隔,可以交通来去。这正是民间最基本的阴阳二界观的体现。因此,《搜神记》中的人鬼婚故事中,鬼能和人交往,成为夫妻,并能生儿育女。但是,又因为天地鬼神和人“气分则性异,域别则形殊,莫能相兼也。生者主阳,死者主阴,性之所托,各安其生”,所以一般认为,死者会损耗生者的阳气,人鬼相处不过三日。在佛教传入中土以前,中国人认为人死后是不可复生的。但从佛教输入中国后,这种“死而复生”的观念和说法也进入了中土。虽然佛教入华的确切时间学界仍有分歧,但一般认为两汉间已受其影响,到魏晋时佛教则“大放异彩”,因此《谈生》篇中,也出现了崔氏与谈生相处三年,逐渐恢复肉身的故事。不过,“死而复生”母题只是初具模型,远不如清代《聊斋志异》中,《小倩》篇中鬼成功地变成人身、《连城》篇中人鬼均可在阴阳二界中来回自如那样地成熟。
(三)女方都要赠物、引出发冢验棺被发现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的真实社会背景。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社会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况。由于西汉的厚葬之风,当时不少人迫于生计,以发前人之墓获取陪葬品为生计。《搜神记》第三七O则对此也有记载,“汉末,关中大乱,发前汉宫人冢”。所以,当女方家庭认出随葬的宝物(女鬼所赠之物)时,都对故事中的男性起疑心,甚至“拷之”,怀疑宝物是盗墓而来。况且,《搜神记》中人鬼故事的主角都是书生,生活贫穷,因此,有盗墓维持生计的动机;所以有学者曾论证,此类故事很可能有“如夫差所说的‘发墓盗冢,假托鬼神’之嫌疑”,目的就是为了洗脱盗墓之罪名并倒卖宝物获取丰厚的物质利益。
(四)男方名利双收、封官受赐的结局则是实利性最明显的反映。一方面,男方被女方接纳为婿的结局有古老的冥婚习俗为基础。“冥婚”又称“幽婚”、“鬼婚”,在西周时就已形成。《周礼·地官·媒事》载:“禁迁葬者与嫁殇者。”“迁葬”,按郑玄的解释,是指将生时并非夫妇的一男一女合葬在一起,以“使相从也”。“嫁殇”,郑司农定义为“嫁死人也”,贾公彦又进一步解释说:“嫁殇者,生年十九已下而死,死乃嫁之。”冥婚习俗为人鬼婚故事中女方“死乃嫁之”的情节提供了现实框架。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说,人鬼婚其实是三国时政治婚姻的一种变形。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严格,社会主要由士族和庶族这两个相对的阶级构成,不过,它们之间的界限却相当清楚,表现在婚姻上,就是“士庶不通婚”。这种门第性婚姻在学界也被称为“门阀等级内婚制”,它“严禁不同等级之间的婚配,士族的婚配对象只能是士族的子女,而不能与庶族子女通婚,否则将为士族所不齿,受到排挤甚至人身攻击”。到《搜神记》成书的东晋,这种婚姻制度则达到极盛。而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男子的最大成就在于仕途和婚姻。相比寒窗苦读而言,婚姻显然是一种进入上层社会的捷径。此时,冥婚为有才学而无法进仕途的寒土青年提供了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机会——入赘贵族,甚至王室。他们虽不能和士族男性一样与士族女子正常通婚,但却有可能为士族家庭选中,成为和贵族殇女冥婚的人选。因而人鬼婚故事中男子大多出身寒门,但往往通过冥婚这种婚姻形式封官富贵、改换门庭、显亲扬名、恩泽后世。冥婚不仅是一种宗教习俗,更重要的是它为冥婚家属带来许多实际的利益。同殇女冥婚的土族男子便因而成了人鬼魂故事的真正受益者。这一点可以从下表中书生和鬼妻的地位比较及遇见鬼妻前后身份发生的变化看出,不仅他们个人因为娶王女和少府女儿而成为驸马督尉、王婿和郡守,其后代也冠盖富贵:
综上所述,《搜神记》已超越了其字面含义,即“搜集和记录神奇”,而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的人鬼婚故事数量虽然不多,但类型化十分明显。女鬼角色塑造相比后世志怪鬼神故事,如《聊斋志异》、“三言”,实较淡薄,女子的美貌通常一笔带过,人鬼婚后也没有继续叙事。因而,将这类故事划定为颂扬生死不渝的爱情,未免过于牵强。因为生者和死者多为素不相识,从偶遇到相处也不过三天,实难谈起“真挚、热烈和缠绵的爱情”。
搜神记第二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嵌入式蚁群算法;小波神经网络;磁链观测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1-0057-03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借助于两点式调节产生PWM信号,实现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控制,其关键是以定子磁链定向,因此,实时、准确估算出定子磁链是改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极低转速下的静动态性能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常用的定子磁链观测方法有U-I、I-N、U-N模型法,然而它们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小波神经网络在处理非线性系统模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利用小波神经网络建立该系统的定子磁链观测器并采用一种嵌入确定性搜索策略的蚁群算法以改进磁链观测器的实时性、快速性和有效性。
1小波神经网络定子磁链观测器
直接转矩控制(DTC)是以定子磁链定向,其在α-β坐标系下的U-N模型可以描述为:
式中:ψsα,ψsβ分别为定子磁链的α轴和β轴分量;ψrα,ψrβ分别为转子磁链的α轴和β轴分量;usα和usβ分别为定子电压的α轴和β轴分量;isα和isβ分别为定子电流的α轴和β轴分量;irα和irβ分别为转子电压的α轴和β轴分量;ω为电动机的角速度;Lσ为漏电感;Rs和Rr分别为定子、转子电阻。
由式(1)至(4)可得,定子磁链ψs的方程为:
ψs=f (us,is,ω)=f (usα,usβ,irα,irβ,ω) (5)
公式(5)这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通过小波神经网络来加以实现。
采用小波基函数取代通常的Sigmoid 函数作为网络的神经元函数构成小波神经网络,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该小波神经网络磁链观测器有五个输入,分别为usα、usβ、isα、isβ和ω,隐层为十五个小波基函数,输入量经过归一化处理输出为归一化定子磁链观测值,经还原后得到实际定子磁链。其数学模型为:
(6)
其中yi表示第i个节点的输出,M表示输入层单元数,K表示隐层单元数,以Wki表示隐含层第k个单元与输出层第i个单元之间的联接权值,Xm为第m个节点的输入,f是非线性函数,h为小波基函数。网络参数aij,bij,wij可用最小均方误差能量函数(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即:
(7)
这里q是训练样本数目,Fil(t)是yil(t)的理想值。其中yil(t)=f (uil)。
本文运用嵌入确定性搜索策略的蚁群算法即嵌入式蚁群算法优化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磁链观测器,对小波基函数的尺度因子aij、位移因子bij及输出权值wij进行优化。
2小波神经网络的优化
梯度下降法是普遍应用于前馈神经网络的典型优化算法之一,使用它优化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磁链观测器具有结构清晰,计算量小的优点。但是它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为克服梯度下降法的缺点,本文引入一种嵌入确定性搜索策略的蚁群算法。
2.1蚁群算法
人工蚁群算法是一种基于种群的模拟进化算法,它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真实的蚁群集体行为的研究成果。首先引进如下记号:设m是蚁群中蚂蚁的数量,dij(i,j=1,2,…n)表示节点i和节点j之间的距离,bi表示位于节点i的蚂蚁的个数,;τij表示在ij连线上残留的信息量。初始时刻,各条路径上信息量相等,设τij(0)=C(C为常数)。蚂蚁k(k=1,2,…m)在运动过程中,根据各条路径上的信息量决定转移方向,Pijk表示蚂蚁k由位置i转移到位置j的概率,可由下式表示:
其中,α和β分别表示蚂蚁在运动过程中所积累的信息及启发式因子在蚂蚁选择路径中所起的不同作用。ηij表示由节点i转移到节点j的期望程度,可根据某种启发式算法具体确定。allowedk={1,2,…n-1}-tabuk表示蚂蚁k下一步允许选择的节点。与实际蚁群不同,人工蚁群系统具有记忆功能,集合tabuk(k=1,2,…m)用以记录蚂蚁口k当前所走过的节点,它随着进化过程作动态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留下的信息逐渐消逝,用参数1-ρ表示信息消逝程度,经过更新,蚂蚁完成一次循环,各路径上信息量要根据下式作调整:
[τijk]new=[τijk]old・ρ+(1-ρ)・Δτij (9)
(10)
Δτijk表示第k只蚂蚁在本次循环中留在ij路径上的信息增量,Δτij表示本次循环中路径ij上的信息增量。
(11)
其中,Q是常数,Lk表示第k只蚂蚁在本次循环中所走路径的长度。公式 (10)的初始值为常数,公式(11)的初始值为0。τij,Δτij及Pijk的表达形式可以不同,要根据具体问题而定,从而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基本蚁群算法。
2.2嵌入式蚁群算法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磁链观测器
首先设定矩阵X,使得:X=[a,b,w],这a,b和w分别为相应的尺度因子向量、位移因子向量和输出权值向量,这样对尺度因子、位移因子及输出权值的优化可以等效为对X矩阵的优化问题(以下各个变量均表示为向量形式)。设被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目标函数W(x)。则优化问题可以归结为:,m只蚂蚁随机分布在定义域内,每只蚂蚁都有一个邻域,其半径为r。每只蚂蚁在自己的邻域内进行搜索;当所有蚂蚁完成局部搜索后;蚂蚁个体根据信息素强度和启发式函数进行全局范围内的移动。完成一次循环后,则进行信息素强度更新计算。蚁群算法由移动规则和信息素强度更新规则组成。设τ(i, j)为位置i和位置j之间的信息素强度,初始时刻全部设为某个常数;η(i, j)称为从i到j的能见度,是由某种启发式算法确定的。蚂蚁在位置r转移到s的移动规则为:
(12)
其中:q为随机数,且0
2.2.1局部搜索局部搜索是指每只蚂蚁在自己的邻域空间内进行随机搜索。设新的位置点为X′,如果新的位置值比原来目标函数小,则取新位置,否则舍去。局部搜索是在半径r内进行的,r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少。于是有:
(13)
2.2.2全局搜索全局搜索是指每只蚂蚁都经过一次局部搜索后,选择停留在原地、转移到其他蚂蚁的邻域或进行全局随机搜索。设Act(i)为第i只蚂蚁选择的动作,Wavg为m只蚂蚁的目标函数的平均值,则有:
(14)
其中:0
(15)
其中:dij=w(Xi)-w(Xj),且{(dij
(16)
其中:0
2.2.3信息素强度更新规则全局搜索结束后,要对信息素强度进行更新。更新规则为:如果有m只蚂蚁向蚂蚁j处移动(包括有向随机搜索),则有
(17)
其中:,0
2.2.4嵌入确定性搜索随机性搜索算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引入确定性搜索。这里考虑采用直接法中的步长加速法,它包括探测性搜索和模式移动两部分。首先依次沿各坐标方向探索,称为探测性搜索;然后经此探测后求得目标函数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搜索方向并沿此方向移动,称为模式移动。重复以上两步,直到探测步长充分小为止。
嵌入确定性搜索的蚁群算法,是在局部搜索时以一定的概率利用步长加速法进行确定性搜索。局部搜索规则如下:
(18)
其中:0
嵌入确定性搜索蚁群算法的步骤如下:
(1)初始化;
(2)Loop;
(3)每只蚂蚁处于每次循环的开始位置;
(4)Loop;
(5)每只蚂蚁利用式(18)进行局部搜索;
(6)Until所有蚂蚁完成局部搜索;
(7)Loop;
(8)每只蚂蚁进行全局搜索,按式(14)~(16)选择要进行的动作;
(9)Until所有蚂蚁完成全局搜索;
(10)按式(17)进行信息素强度更新;
(11)Until中止条件。
3仿真试验
试验仿真使用MATLAB软件,电机参数如下:p=1.7kw,ne=1440r/min,R1=4.25Ω,R2=3.24Ω,L1=0.666H,L2=0.671H,Lm=0.651H,J=0.02N.m2。小波母函数采用墨西哥草帽函数,同时m=80,v0=0.1,q0=0.2,T=10,ρ0=0.6,β=0.7,每次循环次数为120次。
下面的图2和图3分别是基于蚁群算法和梯度下降法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磁链观测器观测的磁链轨迹。两图对比可得:在相同的条件下,基于蚁群算法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磁链观测器的定子磁链幅值更近似于恒定,ψs轨迹为圆形,更符合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要求。而基于梯度下降法的小波神经网络磁链观测器的磁链轨迹尽管最终也近似为圆形,但其波动较大,系统的动态特性明显劣于基于蚁群算法的小波神经网络磁链观测器。
4结论
梯度下降法引入小波神经网络可以改善磁链观测器的辨识精度,然而小波神经网络隐层节点数没有变化,计算复杂度没有下降,因此小波网络学习周期比较长。嵌入确定性搜索的蚁群算法引入小波神经网络减少了隐层节点的数目,导致计算复杂度下降,因此大幅度减少了小波网络的学习周期,从而加快了小波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进而提高了磁链观测器在线辨识精度。对于连续空间优化问题,蚂蚁的个数m可以适当取大一些。随机性的概率搜索易使求解时间过长,而确定性搜索则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将二者结合起来 ,在随机搜索过程中嵌入按目标函数变化趋势的确定性寻优算法,能有效地克服二终找到目标解。为了快速有效地求解优化问题,将随机性搜索和确定性搜索相结合,嵌入了步长加速直接搜索法。
参考文献
[1] 段海滨.蚁群算法原理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
[2] D.Casadei,G.Serra,and A.Tani.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 torqueand flux ripple in DTC schemes for induction motors[C].Proc.IEEEIECON’97,1997(2).
[3] 曹承志,鲁木平,王楠,王欣.基于小波模糊神经网络的DTC系统参数辨识[J].电工技术学报,2004,19(6).
[4] 黄德先,金以慧.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通用多变量非线性系统辨识算法和应用[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18).
[5] S. Kim,T. Park,J. Yoo,G. Park. Speed-Sensorless Vector Control of an Induction Motor Using Neural Network Speed Estimation [C].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June 2001,48(3).
[6] 梅红,王勇,赵荣齐.基于蚁群优化的前向神经网络[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
搜神记第二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搜神记》;梦幻;叙事技巧;审美效果
东晋干宝所写《搜神记》是我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干宝在《搜神记》的序言中说作此书的目的是“考先志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也就是要通过鬼神故事认识社会和人生。这些鬼神观念不是偶然的,是一种虚幻的反映,反映了真切的社会现实生活。《搜神记》记录了许多当时的神奇怪异故事,而在文本记录中运用了许多梦幻叙事,使现实与梦境相交合,在叙事技巧和审美效果上都达到很好的效果,凸显志怪小说的奇美。
“梦”在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亦可称为“文学梦”,即指在文学作品中明确以梦的名称出现的内容。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家为了获得某种叙述效果,着意模仿梦的表现方式创造出文学的梦。志怪小说中,梦幻往往代表着非现实世界,但它与其他非现实世界如地狱、仙界又有所不同。梦幻是处在现实世界之中的一个虚幻世界,是叙述者对于自己的意识在非现实世界得以反映的一种解释。梦幻虚无的特点使人类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任何角落、任何时间,文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在现实人间无法实现的愿望,甚至泯灭生死,沟通前世、今生和将来。因而,梦幻成为中国文人惯用的叙事手法之一。反映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上,则是产生了一大批情节复杂曲折、文学艺术性极高的作品。《搜神记》中出现了多个“梦”并为这部文学作品创造了不朽的艺术审美意境,使得这颗文学明珠愈发光彩照人。
一.《搜神记》中的梦
《搜神记》中出现关于梦的叙述有很多,据笔者粗略统计有23处之多。根据这些梦的内容来看,可以将它们分为生育梦、预示祸福之梦、预示之梦和引入事件之梦、和以梦叙事之梦。
1、生育梦:卷十“孙坚夫人”。生育梦一般为女子所做,梦后生下的都是帝王命运之人,这种梦幻的手法神化这些帝王的出生,通过人物出生的奇特来预示他们命运的非凡。《搜神记》中的生育梦不多,但生育梦很好地神化了历史人物的形象,令人称“怪”。
2、预示祸福之梦:卷十“邓皇后梦登天”、卷十“梦取梁上穗”、卷十一“衡农”。这三则故事里的梦幻叙事,所梦的内容都具有预示福祸的作用,并且福祸都应验了。
3、预示之梦:梦的预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预知,一种是对已经发生或存在但尚未知晓的事情的预知。
《搜神记》的预示梦最多,人物的梦境能预示其命运,在叙事上达到一种预叙效果。以梦幻为主题的预叙,不仅从总体上从“梦”到“占”到“解”到“验”的操作过程,而且借助这种由虚到实的预叙手法,使文学作品蒙上一层神秘的气氛。这类预示之梦相对于预示祸福之梦而言,更具体、生动、明了。
卷十“刘雅”、卷十“张奂妻”、卷十“灵帝梦”、卷十“道士吕石”、卷十“谢郭二人同梦”、卷十一“三王墓”、卷五“王莽”、卷二十“士人陈甲”、卷十一“先雄”、卷十“徐泰”。这类梦幻叙事用梦幻来预示人物命运,时间的预叙功能通过梦境得到显现,使人物得以穿越时空,在虚幻中到达作品所设定的真实彼岸。读者在阅读这种时空描述中,同样也是如梦如幻,更能感慨生命的无常,也令小说情节增添一种跌宕起伏、变幻无常的曲折感。
4、引入事件之梦:有一些与所记事件、情节紧密联系的梦,这些梦往往作为某件事件的引子或前奏,即某个事件因某个梦而引起。卷一“成公智琼”、卷十第四条“张车子”、卷五“刘赤父之梦”。这类梦都是引起事情的原因,将事情的起因置于梦幻叙事中,使得故事更具神秘气质。
5、以梦叙事之梦:借梦幻情境来叙事,在梦幻中发展情节,向读者传达故事信息。这类梦常以他人托梦的形式出现,在现实文本中构造一个虚幻的梦幻时空,同时向读者传达故事情节。“梦”的虚与现实同构成了一种虚实相渗的结构,构成了一种虚幻的艺术时空。
卷十七“费季”、卷十六“蒋济亡儿”、卷十六“文颖移棺”、卷五“蒋侯嫁女”、卷五“蒋侯助杀虎”、卷十一“范式”,这些文本都是通过托梦的形式与做梦者交流,在虚幻的时空中完成叙事,使故事更加生动、完满。
二.《搜神记》梦幻叙事的叙事技巧
1、梦幻的预叙功能
《搜神记》中常用梦幻叙事来预示主人公以后的命运,这种梦幻叙事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预叙手法。不论是预示祸福之梦,还是预示之梦,都起到了预叙的作用,且这类梦幻叙事多具有占梦性质。如:汉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禾三穗。茂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贺曰:“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之象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禄也。兖职中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这是非常典型的占梦小说,作者以析字法、象征法解析梦境,预示蔡茂即当任职。
古人常常借用神秘色彩很强的故事来表示某种命定观。本来似真实幻、扑朔迷离的梦境,在占梦家的解说下,成了预示梦者未来际遇的预言,这种预言往往成为现实。梦的这种占卜功能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反映,虽然故事比较奇异,但从事理的逻辑性而言,这种梦现象是比较合乎人情的。在这样的占梦小说里,故事内容的主体即是占梦活动,占梦不只是一种创作手段,而是对故事内涵、主题、题材、情节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入。这类梦幻叙事在构成情节的同时,向读者预示了主人公的命运或者预叙了接下来要发生的情节。
预叙是我国古代叙事学体系的强项,它作为一种创作范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志怪小说的叙事模式。预叙叙事要求以人物对“本事”的准确预测为本质特征,只有利用神秘的方式才能实现,才能构建这种预测空间。因此,《搜神记》不断用梦境这种虚幻场景来达到“预叙”的目的。而“预叙”手段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悬念和线索,引起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时为读者对梦幻叙事的理解和感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大大地提高了其审美价值。
2、梦幻的直叙功能
《搜神记》的一部分梦幻叙事,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起到直叙作用,这种梦幻情节直接叙述梦境,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因为梦境的虚无缥缈,将此类故事置于其中,衔接了可能世界与不可能世界,将不合理的现象合理化,产生一种奇妙的真实感。在前文对《搜神记》的梦幻叙事的分类中,引入事件之梦和以梦叙事之梦这两类梦幻叙事就具有直叙功能。如卷十六“文颖移棺”这篇是以梦幻叙事作为直叙手段的典型。整个故事情节都以文颖之梦为线索,且梦幻叙事中的情节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文中一鬼托梦给文颖,请求文颖为自己移棺,文颖起初不在意;而后鬼又托梦恳求,文颖率人寻棺,果然如鬼所说。在梦中,生人可以与鬼魂自由交谈,且梦境过后,所梦之事一一可证,使得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亦真亦幻,或虚或实的叙事效果。用梦幻情节来直接叙述情节发展,造就了一个神奇、美妙的艺术空间。
三.梦幻叙事的审美效果
1、神秘的梦幻叙事造就了深契的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审美境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搜神记》梦幻叙事中的种种梦与幻、神与魂,从根本上可以说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哲学思想的具象显现。
2、金圣叹认为,小说作品“不险则不快,险极则快极”,小说的情节应该能引起读者最大兴趣,使读者得到最大的美感享受。千百年来,中国人尚“巫”好“奇”,如鲁迅所说“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维”。梦幻叙事构建了一种虚实相构的境界,形成了一种“奇”的效果,融动了读者广阔的时空联想和文化体悟,点醒了故事精神,极大地强化了文本的阅读趣味。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预示之梦和魂魄托梦神异情节,使小说充满奇幻色彩,迎合了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搜神记》这部志怪小说,梦幻叙事用神秘、充满想象的特点,无穷扩大了叙述者原有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梦中的时空与现实的时空相互交融、渗透,给小说增添了“奇”、“怪”之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搜神记》很好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的梦幻叙事在叙事技巧上和审美情趣上都给小说增添了独特魅力。梦幻叙事用神秘特质彰显了《搜神记》的“奇”、“怪”之美,也给后世的小说创作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书目:
[1]干宝著,汪邵楹校注,《搜神记》[M],中华书局,1978
[2]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2009
[3]王,《文学梦的审美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搜神记第二部范文第4篇
自1995年涉入中文搜索业务以来,中搜及其颇具传奇色彩的总裁陈沛一直备受关注,而其与百度“依托复制Google模式并执著于搜索且最终成功突围”有所不同,在发展时间上要远早过百度的中搜从“企业级搜索”、“Google式页面”,到“门户化转型”,再到所谓的“个性化门户”,其企业战略的多次转变、不明晰甚至不确定已多次引发投资者与互联网观察家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诟病,发展之路亦几度遭遇掣肘。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数学天才,陈沛却并不认为自己从“技术型选手”转向“管理型选手”有何不妥或者存在怎样的困难与问题,“我可能做对,也可能做错,但我仍会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因为我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别人清不清楚无所谓。”
16岁,从安徽蚌埠考入浙大数学系,安静地完成了一段人格塑造的必要阶段;23岁,进入总参三部参与“大规模数据处理”且因独特原因,无奈告别军旅生涯;29岁,励精图治推出中文全文检索系统I-Search;33岁,结盟郭凡生,并受邀进入慧聪国际,任CTO;34岁,推出“慧聪软件”,也即慧聪搜索,任总经理;37岁,在慧聪搜索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中国搜索”品牌;38岁,因亏损局面无力回天,中国搜索与慧聪国际整体剥离,并进一步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始第二轮资本锻造……经历可谓丰富,性格可谓坚忍,但现年41岁的陈沛却无论如何难以摆脱尴尬与无奈的困窘,面对来访的记者,他出人意料地宣称,“其实,我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这是冬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其时,破釜沉舟的陈沛与中搜,孤注一掷的正是其上线不足2个月的最新产品――“IG”。
诸多相关学者、分析师在与记者谈及中搜时,基本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陈沛尽管有所技术,但作为职业经理人,他却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而他领导的中搜在经营模式上的嬗变更直接导致了其最终的没落。”赛迪顾问常燕杰更是毫不客气地对记者讲:“尽管IG融合了多种技术与内容,大而全,但似乎并没有多少核心竞争力,网民未必能够买账。”
中搜可否东山再起,甚至领导一时风尚?“别着急,三四月份,你将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陈沛幽幽地对记者讲。
坦率而言,不论争论的最终走向如何,不论中搜能否一鸣惊人,对于曾经的技术天才以及曾经引起“不大不小”关注的中搜代言人,我们有理由对陈沛十几年如一日对“搜索”的坚持表示钦佩,哪怕这样的钦佩是建立在一个失败的基础上。
陈氏猜想
父亲为安徽蚌埠人、母亲为浙江宁波人的陈沛生于1966年的一个书香门第,而在他的认识里,那段跟随父母辗转于蚌埠与宁波之间的奔波生活能够给予他的,却正是性格与气质上的无形塑造。由于其父在某大学担任逻辑学教授,而其母一直以来在学校教授生物化学,所以陈沛从小便在思考方式上兼收并蓄地接纳了来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方面的熏陶,而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日后的成长与职业选择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与理论支撑。
13岁习武且一直为之坚持了长达八年的时间,“不分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无所阻挡”。六岁接触围棋,并一直进步不已,不但已取得围棋业余五段的肯定,更曾夺冠某年度北京围棋大赛。“安徽尚武,那段习武的经历,想来对于培养我的忍耐力、持久力与永不放弃的精神真是十分关键的。围棋实在是一个精妙的东西,棋局里充满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大与小、强与弱、快与慢、全局与局部,那一黑一白、一阴一阳,最简单的构造里却孕育着最复杂的内容,正如计算机里的‘0’与‘1’那一串最简单却是最复杂的字符是一样的道理。这两件事情,我觉得是值得说一说的。”
回溯过往,陈沛最为感激的却是两本书与一个人。这两本书,一本为大学里读到,另一本在毕业后偶遇。“第一本叫做《IBM的奥秘》,内容我忘了很多,但扉页上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清晰:‘计算机可以实现人类的所有梦想’。第二本书来自一位日本作家,该作家姓名我无法记起,书名为《挖掘你的潜能》,它当即就让我想到了更多的东西。而至于这个人,正是作家徐迟。”
那么,陈沛到底是基于怎样的逻辑走入数学殿堂进而选择自主创业道路的呢?陈的回答看起来并没有多少虚伪与做作的成分。他说,正是当时的徐迟写出了一个《歌德巴赫猜想》,让他知道了中国还有一个数学家,叫陈景润;正是因为这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解破了数学难题,被全世界尊重,才激发了他学数学的强烈兴趣,尽管那个时候他其实并不知道数学有多难,也并不知道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记者有意查阅了当年浙江大学数学系的相关资料。在浙大数学系1981-1984届校友录里,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如下几个名字:林芳华,明尼苏达大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第九届“陈省身”奖获得者。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管鹏飞,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数学系教授。史玉柱,巨人集团总裁,曾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胡润百富榜位列第30名。而陈沛,正是浙大数学系1982级本科生。
“我有一半同学做数学,另有一半同学在做技术,而励建书、管鹏飞在数学上是我引以为骄傲的两位同学。尽管我依旧和他们、和数学界保持着联系,但我很清醒的却是一点,我已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因为它实在是太难了,但我却很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因为这个东西真是要轻松得多。” 陈沛如是袒露自己对数学的自我认知。“我对自己大学后的出路其实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尽管我一直有过一个看似伟大的数学梦,要做一个如陈景润一样的大人物,但后来想想,实现起来却是那样的模糊。大约,人总是在不断调整的吧,正如我后来主持中搜一样,先前其实也并没有太多想象的。”
几度浮沉
尽管其间曾荣获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三次,但陈沛却说,他不想再提那段从总参退出的经历以及其中的具体细节,“你看过《暗算》吗?看过就知道了。”
“其实,我对做企业并不真正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只是工作本身,一切只是因为我热爱它,热爱这样一份兼具技术性与管理性的工作,尽管,我有可能失败”,与大多数互联网创业者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风格略有不同,记者面前的陈沛似乎是一个稍显理性且可称得上“内敛”的人物,说话清晰而有条理,稳重且不失睿智,虽然因曾经的某些论言以及公司的赢利前景触动了某些情绪,公众对其负面的评判并不少。
本刊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从总参退出的陈沛,曾与人合作创办过一个名为“华软”的公司,而该公司早在1994年便已直接切入到企业级搜索,产品即名为I-Search,而且因其技术不错,很多程序的编写都是他亲自操刀。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企业级搜索确实取得了不小的市场成绩,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陆续采纳了其技术。后因机缘巧合且言谈欢畅,1999年陈受邀加入郭凡生的慧聪国际,担任CTO一职,“当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帮助慧聪到NASDAQ成功上市,但说起来实在很是不幸,随着2001年互联网行业的全面崩盘,一切计划便灰飞烟灭了。”
记者手上有一份资料:中搜在2003年其实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包括新浪、搜狐、网易、TOM、中华网、263以及中国搜索联盟等520家网站均已采纳了中搜的搜索引擎技术,不过,当时它还只是叫做“慧聪软件”,而不是“中国搜索”,更不是“中搜”。
据陈沛坦承,在“告别总参”与“加入慧聪”之间的一段时间里,陈其实是有过与人合作经营其他业务经历的,但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这样的短暂经历如果说出去,对自己一直宣称的“执著于搜索”的外部形象并没有多少好处,所以,“就没必要讲了”。
2005年,由于中搜的整体经营陷入困境,且慧聪明显有些“尾大不掉”,电视广告、慧聪商情、B2B网站纷纷呈现迟滞,再加之鞭长莫及、力所不贷,于是在经过一段悄无声息的沉闷与压抑后,中搜最终被富达基金、IDG和联想投资联合接手。同时,富达基金(Fidelity)、IDG以及联想等多家公司将135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注入中搜。出售和融资后,慧聪失去了中搜的控股地位,所占股份仅为18.44%,由中搜管理层控制的宇联投资所占股份上升为27.46%,成为中搜最大的单一股东,而富达、IDG和联想投资三家风投共占有中搜46.57%的股份(分别为14.27%,21.53%,10.省略去对抗的,我不会选择同质化竞争的套路去取代百度,因为那样永远成功不了。另外,尽管我们有了一个这样相对知名的品牌,但这也并非表明,我就能战胜百度了。我认为,未来搜索会有大的动作,正如我在接受某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的那样,百度是为当下用户服务的,而中搜瞄准的却是未来用户,这才是区别所在。”
众所周知的是,2005年8月,百度总裁李彦宏在NASDAQ一夜暴富并一举成名,而对此,作为中国搜索先驱的陈沛却近似酸楚地讲,“对于这个事情,其实最不受震动的是我。2001年百度进入互联网搜索领域,我便看好它的这块业务,认为它有前途。尽管2003年百度并没有赢利,但我认为它总会有爆发的那一天,所以我认为这个事情很好。”
对于中搜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陈表示,中搜的定位便是,“从搜索引擎到个人门户的互联网企业,赌的是今后两到三年的发展”。百度拷贝Google能够成功,而中搜拷贝百度一定是失败的,于是我们只能寻求差异化竞争的通路。
“我可以接近百度,但并不代表超越它,因为品牌的塑造过程实在是一个太漫长的时间与各种偶然性因素交错叠加的过程。 不过,在中搜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潜在的合作机会,为什么不可以呢?”陈沛之于记者“是否有过与强手联合的打算”,陈做上述表示,看来“整体出售”的打算并非传闻。
采访行将结束,记者与陈沛交流了最后一个问题。
搜神记第二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六朝地记;人物传,小说性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六朝地记作品形式多样,其中既有山水地记,又有人物传、异物志等。以人物传为例,其写作手法、内容、艺术特点等均与同时代的志怪、志人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体现出鲜明的小说性特征。除了从故事内容、体例等看出地记的小说性特征外,早期的目录学著作将地记中一些作品与某些志怪小说分到一类,此种现象也颇能证明其体例与志怪小说的类似。
以六朝扬州地记中保留下来的作品为例,以某地人物传,某地人物记为题目的作品如《豫章烈士传》等被《隋书 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列入“杂传”类,目前学术界认为是地记而被《隋志》列入杂传类的扬州地区作品有《会稽先贤传》、《会稽后贤传记》、《会稽典录》、《会稽先贤像赞》、《吴先贤传》等。此类作品根据现存辑佚情况看大部分以写人为主。[1]值得注意的一点现象是,与这些作品同时列入“杂传”类的作品还有刘义庆的《幽明录》以及干宝的《搜神记》。《幽明录》和《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之祖”当今学术界已没有争议,这两部书被公认为志怪小说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内容的不真实和虚构性,而与这两部书并列入“杂传”类的上述人物传记应具有与其相近似的内容和写作特色。而且根据存世作品内容来看,此种现象亦得以证实。
另外,《隋志》的“杂传”类小序里也已经非常明确的点明了此类书的共同特征,由于此类作品当时非常多,所以序里这样提及:“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这就非常明确的点明了这类书的共同特征,即“虚诞怪妄”。作为“史官之末事”[2],这类作品在写作时体例不像正史严格,它们的出现只是弥补史官只记人君正史的缺憾,“补正史之不足”,即“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3]。《隋志》在溯源时提及此种现象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周官》…….故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迹,毕集史职。而又闾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恤者,旅师每月书其孝悌睦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艺者,而献其书…….”这就说明,从周代开始,这类作品的内容大都是“称美而不显恶”,到了汉代,则又是“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4]。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则“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5]。
以上数条,给我们提供了一下信息:郡国之书是东汉之时光武帝刘秀诏令作《南阳风俗传》时开始的;郡国之书的内容则有的写地理风俗,有的写人物,写对某一地区耆旧先贤的传赞;此类郡国之书的写法便是上文提到的“虚诞怪妄”。以上几点内容,就说明地记里面此类作品的写作特色当是与《搜神记》等有着相类似的内容。《隋书》之后,《旧唐书 经籍志》沿袭《隋书》分类方法,将上述各类仍列入“杂传”,而《新唐书 艺文志》把上述“耆旧传”、“先贤传”等仍列入杂传类,但是却将曾与之共列入杂传类的《搜神记》等另立一类入“小说”。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对文体的划分更加细致,分类更加详细、精确,地记中的这些作品仍被列入杂传而没有随《搜神记》等被同列入“小说”类,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内容之“杂”。这些作品,除了写人物外,还要写地理,不像《搜神记》《幽明录》等一样通篇以一种题材模式成书。而且此类书宥于地域限制,多写一个地区的故事,而不能如《搜神记》一样,“广罗四方异闻”。因其掺杂的此类内容,所以,即使其中有小说性的描写,但因其内容不像《搜神记》一样纯以志怪为主,所以终未能如《搜神记》等一样,被纳入“小说”类。
一直到清代,地记中的此类作品划分仍然有着不同的标准,有的入“杂传”,有的入“地理”。如前人所说:“案汉魏六朝地理之书,大体略如《华阳国志》之体,有建置,有人物,有传有赞,而注意于人物者为多。自来著录之家,务欲各充其类,以人物为重者入之传记,以土地为重者入之地理,亦或一书而两类互见,不避重复,或裁篇而分类录存,不嫌割裂。各随其意,各存其是,初无一定之例也。”这就说明,由于地理书涵盖的内容较驳杂,直到清代,学者们对于地理书的分类还是标准不一,于是各取所好,“各充其类”,只要其某一方面内容符合自己的分类标准,便将其归入自己的划分范围。又由于杂传中的有些作品如《会稽先贤传》等是分地区进行写作的,而且其中除了人物描写外,还有“土地”,所以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分类时便将其逐渐纳入地方志。地记产生初期的此类地方性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等部分虽然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被单独列出来,但从历代目录学家的分类中仍然是把它们当成是与志怪小说相同或相似的文体。此类人物传与《搜神记》同被《隋志》归入“杂传”一类而被《新唐书》各划分成“杂传”和“小说”两类,原因就如上文所论述的“杂”,和其小说内容的未完全独立。
从上述目录学的划分中也可看出,小说与地记中的人物传记是本同而末异,二者到后期又被划入不同类别是后代文体观念进一步发展导致的的体裁划分进一步细化的结果。王恒展在《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一书中介绍此类作品的小说性时,曾这样说过:“这些作品大都不受历史的局限……失去了历史散文的纪实性,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从作品方面讲大都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情调,从而具有了小说的性质。”此书侧重于从小说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关系及性质入手,所以将此类作品的作用称为是“历史散文与小说之间的过渡与桥梁”,这是从其宏观的整体作用的角度来讲的,但如果仅从微观角度出发,不将其放入宏观的历史发展角度考虑,仅从其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写作特色、思想内容等方面讲,则它们已无疑具有了小说的性质。就如郭丹在《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一文中所说:“史传文学中的一些志怪描写,把他们独立出来,就是小说”[6]。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一书在论述魏晋文学时也提到此时期诸如地记等“杂传”等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时说:“现代概念的小说另一个源头,是史部类的书籍,尤其是其中的‘杂史’、‘杂传’,古代史部类的书籍,有些含有神怪成分……由于它们本属于史部,除了内容不属于史实以外,在写法上是与其他史部书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杂传类的小说,在文字组织与史部的正式传记颇有近之处。”此段话,颇能说明《隋志》把地记中的人物传划分到‘杂传’类的合理性。地记人物传属于杂传类,而杂传徒有正史人物传记形式之名,而失史传人物描写“征实”之性,而这恰恰就成为后世小说的源头。从六朝的志人志怪到唐宋的传奇、再到明清时笔记、长篇小说的定型,六朝地记中小说化的人物描写无疑对历代小说的演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参见刘玮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