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门诊处方分析;合理用药
【中国分类号】 R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28-01
为加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素药物,减少微生物耐药性,卫生部就此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在使用此类药物对抗细菌感染同时更应注重正确的使用、联用方法,减少药物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为了更好地指导我院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科2009年11月~2011年8月从门诊随机抽取15000张处方进行分析,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11月~2011年8月的门诊处方15000张,每月抽取1500张。抽取的15000张处方中有有7129张应用了抗菌药物,占47.52%。
2. 结果
2. 1 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情况:共使用抗菌药5 类10种(详见下表1) 。包含青霉素类2个、头孢菌素类2个、硝基咪唑类2个,喹诺酮类1个,大环内酯类3个。
表1 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排序
2.2 抗菌药物应用途径:7129张使用抗菌素药物的处方中,口服抗菌药物处方3892张,占54.6%;肌注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272张,占17.8%;静脉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624张,占22.8%;外用抗菌药物处方341张,占4.8%。
2.3 抗菌药物的分级应用 7129张处方中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3347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46.94%;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1728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4.24%。
2.4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7129张使用抗菌素药物的处方中,有692张处方为不合理使用,不合理使用率为9.7%,详见下表2。
表2 不合理用药统计
3 讨论
通过对本院门诊处方调查分析发现,不合理用药率为9.7%,主要表现在越级用药、选药不当等方面。部分处方中选用价格昂贵的新型抗菌药物,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可能造成抗生素滥用。我院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基本完善,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对医师越级开具抗菌药物的处方拒绝调配,必须上级医师签字核实后才予以调配。为此,我院药剂科还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药品目录及各科室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名单。对抗菌药物实行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并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完善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和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规定分级管理药物的具体品种,切实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环节的管理,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并根据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制定奖惩措施[3]。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途径主要为口服、肌注、静脉、外用,分别占57.6%、17.8%、22.8%、4.8%,基本符合先口服、后静脉的给药原则[4]。由于口服用药方便易行,是大多数门诊病人首选的给药方式。我院门诊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具体品种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硝唑类、磺胺类和其他类。内酰胺类中尤以头孢类为主,由于其药理作用强、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备受广大医师青睐。喹诺酮类抗菌谱广、使用方便、无需做皮试,临床应用普遍,但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在儿童用药和老年用药时需要考虑其危害性。硝唑类抗菌药物在妇科疾病中应用较频繁,大多作为外用栓剂[5]。对于单一抗菌药物可以控制感染并治愈的病例使用二联或三联进行治疗。有些联合用药会导致不良后果,例如克林霉素与庆大霉素的联合应用会引起呼吸抑制。 无适应症使用抗菌药物。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疑似病毒感染以及无感染指征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抗菌药物。综上,我科应在全院推广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药学知识,应加强临床用药指导和监管,增强我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 卫医发[2004] 285号,2004
[2]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Z] 卫医发[2008] 48号,2008
[3] 陈卫兵,孙玉萍,李海鹏。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药事,2004,18 (5): 312 313 [4] 张志萍 院内感染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 药物与临床,2002,17 (4): 2 3
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门诊处方; 抗菌药物; 使用频度; 药物利用指数; 用药合理性
合理用药是指对患者采取有效、安全、适当、经济的药物治疗。安全合理用药是新医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每个医生、药师的责任。据WHO统计,全世界死亡的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1],约有1/7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其中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尤其严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严重问题[2],给广大患者的健康带来了隐患[3]。自2011年以来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活动的重点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4]。报道显示,整治活动开展至今,二级以上医院已收到明显的效果[5]。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完善,全面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调研以2011-2013这三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年为前后节点,分别收集2010年和2014年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为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2010年和2014年处方各5000张。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登记抗生素使用的基本情况,如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应用频率、用药总量,实际用药时间、限定日剂量(DDD)等,比较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后门诊抗菌药物基本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下各级别抗菌药物的累计DDD及权重),并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和分析;重点考察门诊各品种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及DUI,DDDs=规格×用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DUI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利用2010年及2014年收集的处方对患者性别、年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49.3%,女性为50.7%,就诊的男女性别没有明显差异;就诊患者青少年和老年人比例较高。而2010年和2014年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分别为1218张和908张,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处方分别为361张和68张,占29.64%和7.49%。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2010年和2014年分别占87.00%和91.18%,二联用药为11.63%和8.82%,三联仅为1.39%和0。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分为预防用药、治疗用药、无指征用药,2010年各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38.23%、42.93%、18.84%;而2014年各类别比例分别为39.71%、50.00%、10.29%。
2.2 抗菌药物整治前后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表1数据显示:本院抗菌药物的品种由2010年的55种降为2014的50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从24.36%下降至18.16%。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角度看[8],门诊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以限制级为主,非限制级为辅,特殊使用级别的抗菌药物不足5%,2014年各分级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累计DDD较2010年均有所下降。
2.3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 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2010年及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消耗按DDDs高低排序前十位见表2。头孢菌素类药物在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中占有重要比例,2010年和2014年排名前5位中头孢类即有4种(头孢西丁属头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在2010年和2014年均位于前5名之中;而从分级管理的种类来看,主要是以限制级抗菌药物为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及大环内酯类使用累计DDDs相对较少。从药物利用指数结果看:2010年有四种抗菌药物(分别是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西丁)的药物剂量存在不合理;整改活动后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明显减少,仅头孢曲松的DUI>1。
2.4 门诊处方合理性评价 对2010年和2014年随机抽取的361张和68张不合理的处方进行不合理原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抗菌药物整改活动后门诊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但总体上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主要的不合理原因基本相同,其前3位原因分别是β内酰胺药物未按药物半衰期特点使用、药物剂量不正确、抗菌药物处方用量超过三日用量。见表3。
3 讨论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2011年卫生部制定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活动整治活动方案,在全国组织并实施。本院药事管理组织积极响应,加大了抗菌药物滥用治理力度,并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现活动已开展3年,本次对本院2010年和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研比较结果提示,整改后本院加强抗菌药物品规管理,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规范临床医生抗菌药物处方权,抗菌药物品种较前减少,现有50种品种;整治活动后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8.14%,符合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比例不超过20%的规定。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累计DDD值也较前下降,从各级别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看,2014年非限制级别的使用比例较前上升,而门诊特殊使用级别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稍有下降。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主要以头孢菌素为主,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类有抗菌谱广,临床疗效高,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及耐青霉素酶等特点[9],排序越靠前,说明用量越多,这些药物在抗菌药物中地位重要[10]。通过统计发现,整改前后累计DDD前十位的抗菌药物品种变化不大,而整治活动后药物利用指数几乎都不超过1,提示药物使用的剂量基本合适。
但通过对2010年及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分析结果显示:整改后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数较前已明显减少,但仍存在许多普遍问题。不合理用药的表现有以下几点:(1)未按药物半衰期特点用药,由于β酰胺类抗菌药物为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大多半衰期都较短,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因此正确用法应高于最低抑菌浓度,将一日量分次给予[11],而不是通过增大每次剂量,以达到增加血药浓度T>MIC的目的。因此规范β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应控制单次用药的剂量,尽可能一日分次用药以增加其抗菌效果。(2)药物剂量不合适,多为β内酰胺类药物的单次剂量偏大。(3)抗菌药物处方用量超过3日用量:门诊对抗菌药物处方加强对抗菌药物治疗用药,特别是预防用药疗程的管理,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4)整改后仍存在一定数量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有很多处方使用阿奇霉素,这是因为阿奇霉素有抗菌谱广,疗效好,适用人群范围广及不易过敏等特点[12]。而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13],此时更应该增加抗病毒药物使用的频率。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多采用单一用药,联合用药的比例不高,在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本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联合用药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相同种类的药物使用重复,如头孢曲松+阿莫西林,两种都是β内酰胺类制剂,合用后会相互争夺靶位而出现拮抗效应,同时两者之间还存在交叉耐药性。这种现象在2014年的抗菌药物处方中基本不见;但仍存在是联合用药过程的重复用药现象,如头孢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的方案,由于头孢西丁为头霉素类抗菌药物,抗菌谱类似于二代头孢,但兼有抗厌氧菌作用,原则上无需再联合奥硝唑抗厌氧菌治疗。
抗菌药物在治疗与预防各种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4],抗菌药物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还存在突出问题,其中,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是最突出的问题[15]。自2011年本院开始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较2010年规范许多,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仍值得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实行、推进,为促进我院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实现临床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的合理用药目标,一方面,需要医院要坚决执行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对临床用药情况,医院应当经常监督检查,对无充分依据滥用抗菌药品的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医生及药师要拟定正确合理的药物方案,要根据药物本身的医疗疗效特点,结合患者症状、药敏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减少和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不合理用药而造成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Louie J P, Bell L M. Appropriate use of antibiotics for common infections in an era of increasing resistance [J]. Emerg Med Clin AM, 2002, 20(7): 69-91.
[2] Teng C L, Shajahan Y . The management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 Med J Malaysia, 2001, 56(9): 260.
[3]刘娟,张巧玲,林碧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医院感染[J].海峡药学,2010,12(7):41-42.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 2011.
[5]卫生部召开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推进工作会议[J]. 中国药房,2011, 22. (44): 4207.
[6]谢{民.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911-912.
[7]齐薛红, 娄小娥, 吴美珍.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业, 2002, 11(9): 57-58.
[8]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宣贯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61.
[9]晏梨,田静.昆明市某“三甲”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2,9(3):217-219.
[10]赵欣欣.我院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的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4):3779-3781.
[11]赵志刚. 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案例分析 500 例[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78.
[12]苏平菊,王岳.阿奇霉素药理毒理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295-1296.
[13]罗文基,林子玲,黄汉.本院门、急诊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分析[J].今日药学,2011,21(3):194-196.
[14]陈晋蓉.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4(20):12-14.
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第3篇
2013年3月22日,《“限抗令”后中国抗菌药物应用与开发趋势》会议在上海虹桥元一希尔顿酒店召开,大会由上海市药学会、《上海医药》杂志社和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共有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药师、抗菌药物生产和销售企业及零售药房的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会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资深教授、临床抗生素专家、《上海医药》杂志总编张永信教授和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科终身名誉主任黄仲义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上海市卫生局党委书记王龙兴代表大会主办方发表致辞,卫生部医政司焦雅辉处长等7位医药专家发表演讲。会议聚集产业、临床共同关注的热点,对话创新策略,给予中国医药人前行的思考。
解读政策背后思考,了解政策制定方向
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使医药行业掀起了轩然大波,“史上最严厉”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将药品的处方权分配给不同级别的医生,同时限制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流程工作机制。
焦雅辉处长和张永信教授分别介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解读精神。焦处长肯定了在三年整治时间里,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取得的成绩。另外,她传达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卫生部将建立一个全国耐药细菌的细菌库,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并服务于更大的市场价值,比如为企业新药研发提供参考,遏制低水平重复型的抗菌药品充斥市场的乱象;第二,《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已编写完成,即将,这是一本由国内专家根据临床经验,针对我国具体的细菌情况编写的临床医师口袋用书。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杨帆教授作了上海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解析。杨教授表示,上海市的抗生素管理相比全国而言,更加严格,更加细致,增加了“限制级按分限制级管理”一类,而且相对于卫生部目录来说品种“只减不增”,种类更少,更易于抗生素的临床推荐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制定理念已被卫生部认可,写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版管理部分。
透视市场趋势,寻找未来方向
抗菌药物市场变化与临床合理应用之间的实际关系必将影响未来的发展走向。王龙兴书记在致辞中指出,虽然全世界都普遍存在抗生素的滥用情况,但抗生素的发展依然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环境,抗生素生产企业应注重结构调整以及合理生产。
黄仲义教授分析了耐药菌治疗发展趋势对新型抗菌药物的需求,他总结了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上海抗感染用药趋势,他认为“掌握抗菌药应用指征”、“根据感染发生场所、部位、流行病学资料选择抗菌药”、“注重科学的抗菌给药方案”以及“根据PK/PD选择抗生素”是合理运用抗生素的关键。
卫生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国推广计划核心专家、上海市医院内感染质控中心主任何礼贤教授从宏观上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思路和策略作了总结。他认为,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改变药物剂型也是一种选择,以头孢克洛为例,优化的缓释胶囊发挥了头孢克洛的最大抗菌疗效。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陈代杰副院长从事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和教育工作近30年,他指出,目前全球存在抗生素开发乏力和细菌耐药性泛滥的情况,化学合成依然是新抗菌药物发现的重要途径。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长期从事情报研究,关于“限抗令”下中国抗菌药物市场的变化,他结合3月13日刚刚的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通过对国内外抗菌药物市场和近几年全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为企业代表提出了建议和应对措施。
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统计分析;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a)-0161-02
随着超级耐药菌的出现,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合理用药成为医院的关键问题。作为一名临床药师,利用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总结临床药物使用情况,归纳所出现的问题,找出不合理的用药原因,适时提出合理化建议,规范医师的合理用药[1]。
为了解本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管理效果,现抽取2011年出院病例626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评价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医院HIS系统收集抗菌药物的总量和费用及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等。随机抽取2011年本院出院病历626份。
1.2 方法
按照预设“住院病人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表”进行填写,对用药进行评价,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联合情况等内容。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使用
随机抽取2011年归档病历626份,使用抗菌药物者366份,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58.5%,二联用药者87份,二联用药率为23.8%,具体情况见表1。内科系统治疗用药149例次,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5.7%,病原学送检率为35%;外科预防用药217例次,使用率为72.3%。
2.2 抗菌药物销售情况
根据2008年《河南省医院管理综合评价细则》药事管理部分的要求,本院对抗生素销售金额前十名用药量实施排名并监控,及时超长预警并定期公布,见表2。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本年度调查本院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58.5%,比上年度的72.7%有所下降。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针对Ⅰ类和Ⅱ类的切口手术,术后一般应用不超过24 h;清洁手术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手术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等时才考虑预防用药[2]。污染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应有目标靶向性,避免盲目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首选药物,且不可应用该时间段内耐药率最高的药物[3]。本院预防用药的使用率达72.3%,与上年度的75.46%相比,有所下降。
3.2 抗菌药物选择
对出院病历的回顾性分析中发现,本年度本院应用抗菌药物的级别仍然偏高。治疗性应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以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及三代头孢加酶抑制剂较多;外科系统预防用药以二代头孢菌素为主。
3.3 用药时间、疗程、用法用量。
外科的预防性抗生素(AMP)应用是指手术开始前抗生素的使用过程。本次调查发现本院术后用药时间过长,这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和二重感染,应引起重视。对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如头孢类、青霉素类,本院存在用药次数偏少,单次剂量大等现象。
3.4 病原学送检率
本院治疗性用药的病原学送检率平均为35%,与上年度相比有所下降,希望引起临床重视,提高送检率。主要存在问题:(1)不太重视病原学送检工作。(2)取样方法不太规范,不及时。(3)送检过程存在污染及设备技术有限,阳性率较低等。
3.5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
按照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量。药剂科每月抽检,每季度通报,本年度抽查病历100%符合分级使用原则。
3.6 联合用药情况
长期联合用药易造成多种耐药菌株的出现,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同时对厌氧性肠道正常菌带来伤害,有利于外来的需氧性革兰阴性菌定植,促使内源性医院感染发生。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有明确指征:(1)单一药物不易控制的感染。(2)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3)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心内膜炎或败血症。(4)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的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5)为减少不良反应或增加疗效等情况的联合。
本院本年度联合用药情况从表1中可知,其中治疗性联合用的比例为28.2%,比上年度有所下降。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应有严格的指标,对于不能达到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时,应禁止联合。在调查中发现,二联用药率较高的有消化内科(33.3%)、呼吸内科(32.1%)和儿科(31.0%),
4 对策
为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促进临床合理应用。(1)制定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宏观管理目标,加强抗菌药物费用、使用率、病原学送检率等的管理,并与临床签订合理用药目标责任书[4]。(2)加强处方权的限制,实行行政干预,真正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动态监测。(3)加强病原学的管理,强化病原学检测技术的培训,规范送检工作,为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5]。(4)进行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合理应用抗生素。(5)继续对本院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调研、监管和督导,实施点评和绩效考核。(6)提高医师抗感染临床思维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引入抗感染20步思维法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6]。
总之,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真正做到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 张丽,霍锁迪. 心血管住院患者的药学与监护[J]. 中国药学杂志,2008, 4s(24):19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药局,总后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 2004:26
[3] 白敦耀,罗洁丽,吴柳婷. 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8):20-24.
[4] 周庆涛,贺蓓.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J].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8):2005.
[5] 刘曼丽,蔡平. 1315例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使用医药,2006,1(3):108.
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第5篇
众所周知,中国的细菌耐药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急需控制与解决的临床难题。征求意见稿提出的管理办法也是针对这一状况的。为了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的良好的目的和愿望,我们一部分业内相关人士进行了商讨,现将研讨专家意见反馈如下:
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已经是世界通行做法,世界卫生组织也有相似分类表,对社区,世界卫生组织原则上推荐的种类是150种左右,对区域性医院(大医院)则是400~500种品规。
一、一刀切分类法不科学
一种药物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可能安全性高、价格相对较低,但大多会引起细菌耐药性高,有效性低。因此一般不会存在“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从辩证的观点来讲,一个事物有优点,必然有缺点。而本办法中“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全部是优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全部是缺点”的分类标准是不太科学的有待斟酌。
建议:设专科最优抗菌素目录和限制抗菌素目录。
我们建议每个专科都要有自己的最优抗菌素目录和限制抗菌素目录,因为各类感染的首选用药是不同的。品规可以有限制,但对全医院的药物品种数目进行限制是明显不科学的。
所有国家批准的药物都应该根据病情科学合理使用,而不能人为用行政权力来确定只能使用哪几种,不能使用哪几种!这一行政许可行为,有违行政法规,同时还会出现许多问题。
二、行政制定数量剥夺医患者的选择权,影响科研和药品生产企业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悖于我国行政改革目标。我国医疗改革的大方向是“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如由省级卫生部门制定目录,只会增加“医”对于“药”收入的依赖性。
本条也是与本办法的宗旨相背的,如果国家要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就必须由卫生部征求全国权威专家教授的建议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目录。
我们之所以不赞成抗菌药物在50个品种内推荐使用,是因为推荐目录的制定和轮换都是事前行政许可行为,与市场经济是相违背的,是走回头路。
另一方面,没有进入推荐目录的药物不能被使用,会严重影响科研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新抗菌药物的积极性。一直使用原来的几个抗菌药物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有新的耐药菌和新的病原体发生疫情如SARS、禽流感等,我们没有高效的抗菌药物,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若只能使用老的抗菌素,不用新的疗效好的副作用小的耐药性小的抗菌素,反而会延误病情,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会增加死亡率,诱发大的疫情,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患者病情千差万别,有老幼种族民族的不同,身体状况也不同。有的肾有问题,有的是癌症患者,有的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有的是耐药菌感染,有的伴有并发症等等,因此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药物来对症治疗。
三、将含酶抑制剂“舒巴坦”的三代头孢复方归为“限制使用”更为合理。
针对分级原则,原来将含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均作为“特殊使用”级别,这显然是对于含抗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可逆灭活)三代头孢复方药物开发的理解产生了歧义。
在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抵抗抗生素活性的时候(耐药机制),采用酶抑制剂和抗生素的配合使用来对抗耐药菌,不仅具有明确的治疗靶向作用,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三代头孢的生命周期。
在耐药菌泛滥的临床感染中,含酶抑制剂的复方抗生素在临床使用,显然具有现实意义。
上世纪80年代欧美十大畅销药中其中有3个都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可逆灭活)的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而后,这三种药也入围90年代的50大畅销药,这就证明了欧美国家在上世纪末大量使用抗耐药抗β-内酰胺酶的复方制剂并没有产生耐药,也没有产生负作用。
因为“舒巴坦”是β-内酰胺酶灭活剂,且是不可逆的自杀性的灭β-内酰胺酶的,并且不是一个抗生素化合物,本身只具有灭活β-内酰胺酶的作用,不增加副作用,且质量稳定可控它只恢复原抗生素相当于耐药前的抗菌活性,使抗生素减少用量,从而达到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的目的。
我国对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可逆灭活)的头孢复方的研发,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起步,在国家鼓励创新、鼓励研发新药的政策号召下以及学习国外先进的药物研发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临床上特殊的细菌耐药机制背景设立的立题依据,解决的是目前临床耐药的现实问题,延长了三代头孢的临床使用寿命,是三代头孢与最终防线之间的一座“延长的桥梁”,为四代头孢和碳青霉烯类的使用留下了空间。因此,应将含酶抑制剂“舒巴坦”的三代头孢复方归为“限制使用”更为合理。
《中国国家处方集》和《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也专门指出:“头孢菌素类药物像青霉素类药物那样,可与一些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组成复方制剂使用”。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安全有效和耐药性小,已经成为世界医药界公认的常识。我国抗生素权威戴自英、李家泰等也著述发文大力支持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开发。
四、限制抗菌素药物品种的使用是不妥当的选择
抗菌素的滥用和细菌的耐药性之间有因果关系,解决滥用的问题关键是科学合理使用和以药养医机制的根本解决。如果推荐使用的抗菌素药物限制在50个品种之内,哪怕对每个病人都合理使用这50个抗菌素,也必然会导致这50个抗菌素的滥用!细菌耐药性是世界性难题,世界卫生组织于2011年4月7日呼吁全球各国采取的措施包括“制定防止耐药性计划,增强耐药性监测水平,确保患者可获得质量可靠的基本药物,规范合理用药剂量,提高疾病的感染预防和监控水平,同时大力促进新药研发”,我国可以根据情况由卫生部牵头组成专门机构,负责抗菌素药物数据的信息收集和披露、对现有抗菌素的使用进行指导并积极开发新的抗菌素。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目前全球耐药病原体不断出现并蔓延,越来越多以往人们必需的药物正在失效,治疗手段日益减少,而人类失去这些药物的速度远远超过其替代药物的研发速度”。正如陈女士所言,我们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使用某几种抗菌素的后果必然是:细菌在短时间内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成倍增强,这些药物将会丧失疗效。由此延误病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导致患者死亡率增高,引发医患纠纷,大面积会导致社会动荡不稳,甚至诱发新的疫情。我们认为限制抗菌素药物品种的使用是不妥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