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精选5篇)

  •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文本特点 ―提升阅读素养的依据 教师应该在寻找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教学说明文,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写人的文章,应想想他是怎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景的文章,…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精选5篇)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范文第1篇

一、年段目标 ―提升阅读素养的源头

课程标准里的年段目标是培养阅读素养的灵魂起源地。我们应反复地追问自己:这节课我需要达成哪些阅读目标。如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则要求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不同年段对学生的要求侧重点不同,所以,其阅读素养培养的切入口也是不同的。一二年级的课文,可经常带着学生感受构词的方式,比如花花绿绿,又香又甜,金灿灿,研究研究。可以听听词语的声音,比如,哗啦啦,淅淅沥沥,沙沙沙。可以闻闻词语的气味,比如,清香四溢,香飘万里。把各种有趣的言语方式都可作切入点。当然,这词语昀好能作为文眼贯穿在教学中,有层次地进行出示和运用。三四年级的课文,可以找找文中表达上特殊的句式、句群,比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的训练。还可找找各种组段的方式,如总分结构,并列结构,转折结构,因果结构,用例子说明一个观点等,都可以依据这些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五六年级的切入点主要集中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段等,需要教师整体进行把握,选择好其中一个突破口。阅读素养的年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规律而制定,依据年段目标定阅读素养训练的切入点,让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文本特点 ―提升阅读素养的依据

教师应该在寻找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教学说明文,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写人的文章,应想想他是怎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景的文章,要考虑是如何把景物特点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就是要考虑如何带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例如《开天地》,在初读时可把词语分成三组进行出示,(混沌,血液,轻而清,重而浊),(渐渐,缓缓,逐渐,慢慢),(抡起,猛劈,顶着,蹬着),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在细读这些词语所在的相关段落后,进一步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顺势进行朗读指导。昀后让学生读段落想画面,借助上面的三组词语,自己讲讲分开天地的故事情节。《开天地》是神话,故事性比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适合通过复述方式积累语言。三组词语是文章语言的特色,又是学生积累句子的“拐杖”,一举多得全因为根据文本特点,就地取材找准了切入点。

三、文本内容 ―提升阅读素养的载体

1.以题眼为切入点。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可窥视全文内容。如《黄山奇松》,教学时,抓住“奇”这个重点词,可设计连锁式的提问:为什么是“奇”松?“奇”表现在哪里?这几问意在为学生指引思路。又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爱”是题眼,又是中心词,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从题目看,这篇课文写什么?②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

(爱中国)③哪个词是中心词?(爱)④我爱中国的哪些方面?此问意在提纲全文,是下一环节学习的重点,也是在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

2. 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很多课文中有重点词,实为“文眼”所在。教学时可以从重点词语突破,能收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其中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即是“文眼”。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爱的地方)②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③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问,为学生指明下一环节的阅读重点。

3.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有些文章往往用一些句子揭示中心,学习时可从这些句子入手,以点带面,统顾全篇。如

《詹天佑》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时可这样安排:①初读,捕捉中心句;②细读,扩展中心句;③品读,体会中心句。

4.以过渡段为切入点。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教学时,可从这个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工程图学;3W教学法;机件表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71-05

0 引言

工程图学是一门传统的、内容体系相对成熟的课程,它是以研究绘制机械工程图样、图解空间几何问题和贯彻国家制图有关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是工科类大学都要讲述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大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学过的和正在学习的学生对这门课的反应大都是比较抽象比较难学。这主要是因为这门课的思维方式与前有所不同,初高中课程学习偏重于逻辑思维,而图学课程侧重于形象思维的培养。许多教学工作者都对教学理论做了很多深入研究,提出了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1,2],笔者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工程图学课程,由于之前没有任何形象思维的培养,加之理工科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学习方法不明确,因此按照传统的课堂理论讲述的形式教学,课堂反响不佳[3]。但如果能将3W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则能很好地激发理工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增强学习兴趣,并切实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课程问题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又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其去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自己去克服障碍、解决问题,是要思考的问题。

3W方法是一种常用在科研立项和课题研究上的思维方法,3W即指WHY、WHAT和HOW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WHY”指为什么研究某个课题,往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题研究要以当前社会和时代的重大科技需求为目标导向,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应能在应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或实现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WHAT” 指科研立项的目标性,就是要研究什么内容,课题研究要解决什么难题。“HOW” 指科研具体实施的方法手段,怎么去做,如何完成,包括理论储备、实验设施。3W法贯穿于整个科研课题的始终。目的明确,步骤清晰,结果清楚。

同样可将3W法应用于教学中,将讲授内容总结为WHY、WHAT 和HOW。WHY即“为什么讲这一章节,讲此章节解决哪些问题,此章节在整个课程体系的作用”;WHAT即 “此章节要讲哪些内容,各个内容的知识点是什么”;HOW 即“如何用这些知识点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该教学法,使得教师保持清晰严密的授课思路,快速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者也作了类似的研究[4-6],其教学思路和方法是相通的。

1 “WHY”:为何学习这部分内容

现以机件表达这一章[7,8]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将3W法应用与课堂教学中。在学习机件的表达方法这一章之前,已经学习了组合体的三视图。在这里同学们就会有疑问,利用三视图已经可以将组合体内部和外部结构形状表达出来了,外形可见的用粗实线表达,内部结构不可见用虚线,为什么还要学机件表达这一章呢?这就涉及到“WHY”的问题。因而首先就要在讲课之前和学生说明学习这一章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国家标准给出这一章的学习内容。以下例子为学生说明仅有主、俯、左的三视图是不够的。为增强学生对本章的理解可以在上次课结束时,留下如图1所示的三视图,作为同学们的思考题,让学生画出这个三视图的轴测图。这个机件的结构就不是唯一的。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如图2所示。可以反问学生,哪一个结构对呢?实际上这两个都是对的。

根据机件实际结构,如果把左视图替换成右视图就可以将机件结构清楚的表达出来。如图3(a)所示的这个机件的立体形状只能是图3(b)所示。所以在机件表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视图。

那么有了6个视图是不是就可以把所有机件内外形都能表达清楚呢?在讲剖视图之前也可给同学们留如图4所示的机件六视图,其对应的机件立体形状不是唯一的,可能是图5所示的两种情况。对于此机件的表达,不管用哪几个视图都是表达不清的,那怎么办呢?

下面就需要利用剖视图的方式,沿两个结构相错面作剖切,用左右剖视图表达就可以表示清楚。如图6所示的机件剖视图是表达唯一机件结构的好方法。

由上例可以看出剖视图具有视图表达所不具备的特征。因而国家标准增设了剖视图的表达内容,这只是其一目的。其二目的,有些机件由于内部和后面被实体挡住的结构很复杂,造成投影的虚线过多,有些虚线还重叠在一起,非常不便于读图,在这种情况下仅用视图表达就不清晰。如图7所示的机件在读图分析时,不管哪个视图的虚线都过多,也不便于标注尺寸。因而就要对复杂零件作适当的剖切以表达其内部结构,做适当视图以表达被遮挡住的结构形状。所以国家标准必须给出机件的适当表达方法这一章。

2 “WHAT”:讲了哪些内容以及使用在哪 些情况

机件表达这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7,8]:(1)用于表达外形的视图部分,包括讲述六面投影的基本视图、可任意配置的向视图、表达倾斜结构的斜视图、用于表达某局部结构外形的局部视图;(2)主要讲述表达内部结构的全剖视图及对称结构的半剖视图和内外形兼顾的局部剖视图;(3)用来简洁表达线型杆件或轴类零件的断面图。

无论哪部分都突出了在画图或者设计时的这几个理念,就是“化繁为简”、“化多为少”、“化虚为实”。表1给出了视图表达应用原则和表达要点。

在讲述具体视图表达时,要多用实例,各个示例对比不同表达方案来说明各种视图在表达不同结构上的应用。

根据机件的实际结构,用于表达机件内外形的剖视图可以分为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这三种视图表达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全剖视图用来表达外形简单、内部结构复杂的机件,或者说将机件全剖开,通过几个视图也能看出其外形。半剖视图就是用来表达对称机件,左右对称主视可用半剖,前后对称左视可用半剖。它是一种内外兼顾的表达方式,适用于对称件或者基本对称件。局部剖视图是表达非对称件,外形需要表达内形也需要表达的机件。它是一种灵活的表达方式,视图与剖视以波浪线为分界。表2为剖视图的表达应用原则和要点。

以上是对机件剖开多少的区分,是全剖开、剖开一半还是剖开部分结构。有些复杂机件单单这样剖切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又根据剖切面的个数、剖切面的位置作了规定,这就是剖切面的种类。对这个问题,学生们一直不太理会。在举实例时要结合剖视图和剖切面的交集给出说明,见表3。

全剖视图可以有上述剖切面的全部种类,半剖视图也可以有上述剖切面全部种类,局部剖视图也可以有。以图8为例,主视的半剖视图右半边作了阶梯剖,这个例子说明剖视图种类与剖切面是交集关系。又如图9所示,局部剖视图在剖切部分采用了复合剖。

3 “HOW”:如何将所学知识点应用到实 际分析,如何解决实践问题

此为如何灵活应用知识点到实际机件上,以图10为例[9]。此零件属于体类零件,起到容纳、支撑其他零件的作用。其内外形结构为:主体由带四个圆角和四个安装阶梯孔的方形板,与小端封口的阶梯圆筒穿过方板同轴线相交组成。小圆筒段在垂直和水平各有一半圆柱与其相交,而且是轴线正交。两个半圆柱都中心钻孔至小圆筒内孔表面。在方板厚度方向的上下面中心位置各加工一螺纹通孔。大圆筒的内壁上下各有一凸缘并在其端面上加工螺纹孔,大圆筒右端面壁上有一小螺纹孔。

对于圆柱和圆筒类零件,一般选择过轴线的对称面为主视图方向。在此方向投影可以完整表达直径和长度尺寸。此零件外形比较简单,可以做全剖,但如果选择过两个凸缘螺纹孔和轴线的对称面为剖切面(即过正平面的单一剖切面),未能表达安装板上的阶梯孔和大圆筒右端面壁上的小螺纹孔。因而选用旋转剖比较合适。主视图做过主轴线的两相交面的旋转剖视。主视图选定后,在此方向未表达出安装板和大小两端圆筒端面形状,因此还需要左右视图表达。右视图表达出开口端外形。左视图需表达小端轴和水平垂直两个半圆筒相交的内外形,因而这两个水平垂直的半圆筒也需要剖视表达,内外形兼顾因此选用局部剖。基本视图选用了主、左、右视图(如图11所示),但发现还有细节未表示清楚垂直和水平的半圆筒端面形状,所以还要增加一局部视图表达出其外形。如图12所示。

4 结束语

前文以机件表达的国家标准叙述了3W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每一章节、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讲授方法。但总思路都是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提出问题,具体内容有哪些,学习了这些内容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3W教学法使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清晰和透彻,作业和考试成绩有明显提高。

3W教学法不仅仅局限于工程图学这门课,在其他高等学校课程中也可以采用。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类似的教学手段和过程。

参 考 文 献

[1]刘克非,汤小红,吴庆定,胡劲松.建筑类工程图学实践创新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图学学报,2013,(6):123-129.

[2]孙玉伟,任百祥,杨春维,汤茜.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图学的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4,(9):2825-2826.

[3]刘青科,舒恬.投影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设计――谈《工程图学基础与提高》的创作思想与内容梗概[J].图学学报,2013,(6):118-122.

[4]叶红玲,刘赵淼,李晓阳.理论力学课程中3W1H教学法的应用[J].力学与实践,2014,(1):98-100.

[5]黄会芸.基于3W教学理念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99-101.

[6]陈伟.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3W原则的应用[J].物理通报, 2011,(10):7-8.

[7]袭建军,王熙宁,等.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197-211.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说明文 写作教学 教授方法

一、引言

说明文作为写作文体之一,对学生来说历来是较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难写、难把握的,老师在说明文文体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偏重于说明方法的解说,而未有一个系统的统整,这就导致学生写不好说明文,一般不愿意写说明文。究其原因,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学生对说明文文体把握不够全面、到位之外,老师在如何教授说明文这种文体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本文从说明文的写作教学角度切入,对此文体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老师教授和学生理解说明文文体提供借鉴。

二、教授方法

(一)教审题,明确说明对象。

如何依据题目判定说明文文体呢?

例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与好书交朋友》、《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爱的种类》等,我们发现这些题目分别要说明的分属人――孙中山、事――与书交朋友、物――石拱桥、景――苏州园林、理――爱有哪几种等五类,说明文就是解说事物(人、事、物、景)、阐明事理的文章。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主要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成因、关系、效能、用途等,而解说的重点则是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上述五个题目如果符合这些特征,那么可以判定为说明文。

(二)教立意,确定说明内容和重点。

不同的事物、事理,说明的侧重点不同。当说明对象确定以后,我们就要锁定说明对象的特征,即确定要写该对象的什么内容,哪些需要详细描写,哪些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这就是确定说明的重点。

例如《苏州园林》,作者在确定了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后,锁定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围绕这个特征展开对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的描写。在布置这些内容的时候有详有略。比如写苏州园林的建筑只以“不对称”三字带过,并没有详细描述各个建筑的外观和构造,但在介绍假山池沼的时候却详尽地描写它们的艺术美和图画美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安排,既能让人一眼感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色,又能领略到苏州园林内的各个景观设计,可谓层次鲜明,不会让人读后产生不知所云的混沌感。

(三)教选材,寻找可用材料。

写说明文就要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用途、成因、结构、功能、特征等加以解说和介绍。传授知识是这类文体的主要写作目的。可学生掌握的知识和道理有限,下笔时往往觉得不知道写什么好。这样看来,学会寻找可用的材料是写好说明文不可忽略的重要条件。

写作材料的来源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亲身经历过的,或者是亲自看过、听过、观察过之后获得的第一手感性材料;间接经验是从别处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第二手的材料,可以是查工具书得到的,也可以通过百度、新浪等网络搜索工具获得电子材料。

有了这些材料储备,我们要做到有目的地选择材料。这就要依据说明对象的固有特征和本质属性选材。说明文写作以抓住说明对象最突出特征的一两个方面进行写作为宜。因为每个对象都有很多个特征,每个特征有许多个方面的表现,若统统不加选择的照单全收则写出来的文章势必杂乱无章,让人不知你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就无法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色。

以《苏州园林》为例。作者在文中提到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而自己到过的也有十几处,这么大的范围,这么多的地点,有特色的一定有很多,可选的内容一定也有很多,那么究竟选取哪些内容写,哪些该重点突出详细描写,哪些只需三言两语带过即可呢?叶圣陶先生选择摒弃细枝末节抓整体特征的写法,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切入点,所有选材都是为了突出这个特点而服务,不管是自然景观的描写,还是人文景观的设置,作者的写作角度都是紧紧围绕“图画美”展开,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突出了这个特征,我就写下来,哪些最具代表性,我就写得尽可能详尽,哪些表现不突出就写得粗略一点,这样即使是没来过苏州园林的游客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也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风采和整体风貌。

(四)教组织,说明要有条理。

说明文不外乎解说事物(人、事、物、景)和事理两大类,怎么说明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呢?这就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使之条清缕晰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安排文章结构

一般情况下,事物(人、事、物、景)说明文可采用时间式(包括顺序、倒序)、空间式(包括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往后、由内到外)、总分式(总分总、先总后分、先分后总)、递进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组织作文,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安排行文。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先主后次、先因后果、先整体后局部、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等。

例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先总写“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分别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这不仅给予读者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机会,更在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加以叙述,帮助读者清晰了解园林的规划,同时主体部分的描写又采用了并列式的手法。如第三段到第九段,每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一个小构成部分,相互独立又相映成趣,让人读来仿佛真的跟着作者在游园似的,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体验。

2.选用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列图表等。

例如《苏州园林》一课就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作比较,将建筑的对称与苏州园林的不对称比较,北京园林与苏州园林的比较;举例子,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等无一不是苏州园林可作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的例子;做引用,如“鱼戏莲叶间”,等等。

3.语言简洁准确

说明文以实用为目的,因此它的语言力求简洁、准确。该用确数的地方不用约数,该用约数的地方不能用确数,引用要确切不能模棱两可,推论要合乎事物的规律和人类的认知,比喻要清楚明了,不能晦涩难懂。

例如《苏州园林》中开头作者写道:“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这一句中“据说”、“一百多”、“十多”等表明了作者的不确定性,苏州园林到底具体有多少处景观,作者并没有信口胡诌,而是老老实实地交代了大概认知,但这并没有影响本篇文章的质量,相反更可以见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且不论说明文本身就要求语言应准确,任何文体的写作,我想少了一份真实和真诚都是不可取的。

三、结语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介绍事物特征,阐释事理的文章,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事物,明白事理。无论是写作还是教学过程,都要有清晰的说明文文体的观念,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学生不会写、老师不知道该如何教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曲洪r.浅谈说明文写作快速上路的方法及练习设计[J].教育艺术,2013(11).

[2]黄琼.为说明文写作打开选材之源―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能力[J].写作,2012(10).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范文第4篇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读”,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想法,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

2.增强《语文课程标准》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依据。要增强“课标”意识,自觉地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导语文教学,自觉地依据“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进行教学,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克服在教学目标上“不达标”和“超标”的问题。低年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目标落实不够;模仿中高年级把分析课文内容当做主要任务,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施,分析课文成了教学重点。“课标”讲得很清楚: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做到: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积累语言。中年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高年级几乎没有区别,重点抓“篇”的理解,而且主要是分析成篇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中年级要注重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和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中年级前期,要加强段的训练,培养归纳段意、理清段序、揣摩写法的能力。

高年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分题材、体裁,习惯性地采用单一的以分析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语意而轻语言。按照“课标”的要求,高年级阅读教学不仅要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而且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更要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诗歌,阅读说明性文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即指导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总之,要深入研读“课标”,吃准年段教学目标,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3.教师提问少一点,学生质疑多一些

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讲”的方式,遭到教育界内外人士一致的口诛笔伐后,由过去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这种无效提问甚至干扰提问比比皆是,无法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木偶人?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难是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关键,但为什么课堂上却很少看到学生的质疑呢?一是学生没有质疑的条件和时机,因为整个课堂充斥着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不会质疑,不知从何质疑及该提些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主要在后者。因此,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让学生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然后问:“读了这三句话,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从读的体会出发来提问题:(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事?(2)“他们”指的是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4)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生动地读句子,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并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中心提问,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诸如: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一定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使其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4.教师要写教学反思

4.1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4.2“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范文第5篇

(1)点击课题法。所谓“题眼”,课文的题目即是文章的“眼睛”,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文章的题目有的突出时间,有的突出地点,有的突出人物或中心等几种形式。教学的时候,可以从剖析题目入手,精心设置疑问,各个击破,使得讲读精简扼要,理解、领会深刻。比如:课文《詹天佑》课题是人名,教学时可紧扣题意进行:①初探审题激发兴趣、设疑:为什么要用人的名字作为课题?②理解审题,深入内容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詹天佑的?詹天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又是怎样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写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詹天佑的“杰出”、“爱国”表现在哪些地方?③深究审题,欣赏品味,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描写詹天佑的“杰出”;哪些地方描写詹天佑的“爱国”;指导学生朗读詹天佑怎样勘测线路、怎样开凿隧道、怎样设计“人”字形线路等来理解“杰出”;读帝国主义怎样阻挠、要挟、嘲笑等部分内容来理解詹天佑的“爱国”。

(2)中心突破法。小学课文中,有的课文有概括总结句,有颇具代表的反复句或抒情句等。在课文中总是能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统领全文,并对中心思想起着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句。在教授这些课文时,以此为突破口,俯览全篇,层层深入,明确它的要旨。如讲解《詹天佑》一文,可以紧扣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进行指导,带动全篇。教学时大致可以这样组织教学:首先通读全文,找出中心句,接着分析,指导阅读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詹天佑的“杰出”?②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最后由学生找出来读,从而引导理清课文的脉络,接着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站出来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然后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火车上陡坡”时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另外这些段落和中心句的关系怎样?这样,学生就能自己领会课文,掌握这类课文的阅读方法并学习用这种方法进行表达。

(3)指引过渡法。过渡是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连接转换的结构方法,许多课文结构严谨,段与段之间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或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课文内容浑然一体,而且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标明了课文的中心所在。教学时就可以由此引导,双向展开,化繁为简。如《太阳》一课可以抓住“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很密切。”这个过渡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