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片段(精选5篇)

  • 描写秋天的片段(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同学们,地各有貌,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写具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请看以下片断,想想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的。 1.出示“夏日的中午,万里碧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些白云,有的几片连在一起,像海洋里翻滚着…

描写秋天的片段(精选5篇)

描写秋天的片段范文第1篇

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要描写景物,有的片断练习要写景物;春游、秋游等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但有的同学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描写时,往往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一写到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着阵阵清香”。要么就是说空话,什么“这里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其实,北方的三月,还看不到绿色,有的花儿并不飘香,眼前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多迷人,别人还是不知道。那么,如何写好景物呢?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写。这里我就想在这方面作一些针对性的指导。使同学们能掌握抓景物特点,写好景物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抓景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同学们,地各有貌,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写具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请看以下片断,想想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的。

1.出示“夏日的中午,万里碧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些白云,有的几片连在一起,像海洋里翻滚着银色的浪花,像层峦叠嶂的远山,有时在一片银灰色的大云层上,又飘浮着一朵朵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云朵儿,就像岛屿礁石上怒放的海石花。”这个片断作者是抓住了白云的形状、大小进行描写的。

2.请同学们再读以下几个片断,看看这几位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的?①“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色彩绚丽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从而反映了火烧云的美。

②“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驼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栎树、羚羊、驼鸟、小河、鲜花的数量进行描写的。

③“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杆。甲虫‘嗡嗡’地叫。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青蛙、啄木鸟、甲虫发出的声响进行描写,反映了小音乐家扬科对音乐的喜爱。

3.写景除了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这些方面进行描写外,还可以从那些方面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呢?还可抓住景物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例如:

①“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这棵大榕树好像在把它全部生命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描写作者抓住了大榕树枝繁叶茂中所表现出的神韵进行描写,使我们感觉到她充满了生命力。②以上描写“火烧云”的片断。作者是抓住了火烧云短时间里色彩变化多、快的特点,反映了火烧云的美、奇。

③“清晨,江面上格外平静,碧波荡漾,银光闪烁,海鸥在江面上展翅飞翔。此时,我总爱伫立在江堤上向北眺望吴淞口,那一望无际的江面,水天相连。一陈清风拂来,猛吸一口新鲜空气,顿时令人心旷神怡。江堤边的树林里,鸟儿清脆的叫声此起彼伏。一群老人在堤岸边散步,打太极拳??当阳光撒满江面的时候,江面开始沸腾了。你看,那大小船只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机帆船的马达声、大轮船的汽笛声,江浪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支雄壮的交响乐。“呜“的一声汽笛。一艘万吨轮由远而近,所到之处涌起两排巨浪,呈八字形,像两条白龙朝两面三刀岸滚来,浪花扑打在江边的岩石滩上,溅起一簇簇白花??傍晚,夕阳把江面映得通红。此时,我和小伙伴们总爱到江边的岩石堆上捉螃蜞。一个傍晚可捉二、三十只。晚上,沸腾的江面恢复了宁静。这时,停靠在码头上的万吨巨轮灯火辉煌,和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把船边的江水也映红了。江风阵阵,迎面袭来,驱散了夏日的暑意。”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江面从早到晚的变化,写出了江面特有的美景。

④我们的教室和操场中间,有一条甬道,甬道两旁是两排齐刷刷的梧桐树。春风给它满枝叶苞,点点鹅黄,片片嫩绿。夏日,一张绎叶就是一个绿色的巴掌,托着一轮骄阳。一棵树就是一把漂亮的遮阳伞,树下清风习习。梧桐美在秋天。每天中秋过后,几场秋雨。几阵秋风,把那叶子染成锈红色。此时,蓝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高空,秋阳淡光,梧桐白白的躯干,红红的树冠,显得分外娴静、妖娆,优雅、庄重。走在这甬道上,置身在画图中,沉浸在恬适的氛围里。不必可惜,西北风一夜刮尽树叶,那遍地铺金,不正象征这金色的丰收季节吗?冬天,梧桐粗壮的树干,光秃的枝桠,倔强地挺立在那里,顶严寒,斗风雪。看到它,缩颈袖手的人会挺起胸来,凝视它的身影,会油然而生敬意。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梧桐树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反映了作者对校园梧桐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总结抓景物特点,写好景物的几种方法。

同学们,以上这些片断告诉我们,要写好景物,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

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这些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并不是在写每样景物时,都要运用以上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而且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另外,还须注意描写景物也要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有的按景物的远近写;有的按方位写;有的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写,等等。但不能像列清单一样地把所有景物都写下来,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最后,要说的是:不管写什么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描写景物开头

在文章的开头,运用景物描写,为文中所写的人和事渲染环境、提供背景,能给人以美好清新的印象。写景的内容,可以是天气情况、自然风光、建筑设施,可以是动景静景、远景近景、美景劣景、大景小景等。小朋友们都爱好景物,也最喜欢写景,这种开头,会一下子抓住读者,有助于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然,开头运用景物描写,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写景的文字不能过多,不能一写到景物,就没完没了,无始无终,结果,景物写了很多,显得头大身子小,文章不匀称;二是要重点突出,主要景物多写一些,次要景物点一下即可,不能样样都写,结果都没有写好;三是写景是为人和事服务的,要与文中所写的人和事有密切关联,景与人事不能脱节,更不能把景物写成了文章的累赘。

请看下面这个开头:

瓦蓝瓦蓝的天,丝丝缕缕的轻云如烟般缭绕,夕阳的光辉洒满田间,万条金线接天浮动,玫瑰色的光彩,映在绿得发黑的菜上,叶面上像抹了一层油,亮闪闪的。

这段文字,是习作《路过天堂》的开头,用的全是景物描写,主要是仰视之景,夕阳下的美景,蓝天、轻云、夕照的光彩、碧绿的菜叶,渲染了美好的情境,为写“我”下文“路过天堂寨”提供了优美的环境背景。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心驰神往,显然是一个好的开头。

三、景物的描法。

所谓描写景物,通常指描写自然景物,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景物描写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内容。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写作的目的则因文而异。有的在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则借写景而抒发某种感情。

要写好景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 静观默察,烂熟于心 。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二、要选好观察的角度。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做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四、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

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范文赏析】

春夏秋冬的表演

春、夏、秋、冬,像四位神奇的演员,在自然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着各自的绝招。

瞧,翠绿的大幕拉开了。春姑娘穿着五彩的霓裳,轻盈地走上了舞台,她把长袖一挥,大地上的草丛树木都被染上了绿色。春姑娘又从身后拿出一只漂亮的花篮,用纤巧的手从里面拿出一束束五色缤纷的鲜花,向台下撒去。鲜花飞向绿色的大地,飞向绿色的树木。立刻,嫩绿的翠叶间缀满了朵朵鲜花。鲜花在万绿丛中开放,恰似在绿色的锦缎中,用五色相间的丝线绣出了怒放的花朵。春姑娘红艳艳的面颊上浮现出醉人的春天微笑。她笑着,轻轻地退下台去。

翠绿的大幕拉拢了。

台上翠绿的大幕,慢慢变成了深绿,然后缓缓拉开了。啊,夏出场了。夏似一位生气勃勃的少年,健步走上台来。夏的眼睛灼灼发亮,环视着台下的大地,大地上顿时出现一片火热的阳光。大树张开无数的臂膀,遮住夏火热的目光,洒下一片荫蔽。夏的目光到达那里,那里就是一片酷热,一片骄阳。

夏施展过自己的绝技,满意地收起了目光,退下台来。深绿的大幕也随之闭拢了。

深绿的幕布很快变成了金黄色,这预示着美丽的秋将出场了。幕布缓慢地拉开了。美丽的秋,身着金黄色的衣衫,出现在舞台中央。秋用细细的手一指,大地立即变得金黄一片。秋从身边拿出一只小口袋,变戏法似地取出一只只丰硕的果实,向台下抛去。那只袋里像有无穷无尽的果实,拿也拿不尽,取也取不竭。沉甸甸的果实飞向大地,坠满金黄的枝头,好一派硕果累累的金秋景色啊!

秋像一位满含羞涩的少女,害羞地笑着,款款步下台去.

冬天来了!冬像一位爱干净的小女孩儿,浑身雪白,连幕布也由金黄而变得雪白了。冬戴着雪白的绒帽,浑身穿着白色的绒衣裤,脚上着一双白皮靴,就像一个可爱的白绒球一般。她用胖胖的小手,指挥着雪花向大地飞舞,去清除那里的污垢。雪花们顺从地听从冬的指挥,舞动着美丽的六角形身体,飘落在大地上。不一会儿,大地便白茫茫一片,成了白雪世界。

冬看着大地上的变化,高兴地笑了,胖胖的小脸上出现两个小小的酒窝。她蹦着、跳着、拍着小手,如一个快活的小绒球,滚下台去。

白色的干净的大幕也随着冬的退场而闭拢了。

就在春、夏、秋、冬四位神奇的演员表演各自的绝招时,时间老人的步子也飞快地迈动着。当冬表演结束后,一年过去了,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大地上的景物随着春夏秋冬的更替而不断地变化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四位神奇的魔术师,在自然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着各自的节目,表演着??

祝愿他们的节目能越演越好,使人们更加热爱绚丽多姿的大自然!

描写秋天的片段范文第2篇

南城中学七年级二班 微微雪

“那个秋天留给你的记忆有多少/你看那落叶时/落叶是否向你发笑/……是否也会嗅出秋天的同一个味道/是否也会想起那铺满落叶的街道/”当我读起这首诗,一幅幅秋日风景画,仿佛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这一段开门见山,引用诗歌开头,新颖恰当,很好。)

秋天是在那个清晨,悄悄地到来了。风轻轻地、柔和地吹着,伴着绵绵的细雨,哦,原来是美丽的灰姑娘姗姗而来。秋,风越田野,人们的汗水顺着脸颊流淌,劳累挡不住惬意的笑,收获的笑声,打破了那个清晨的寂静,一群群大雁也徐徐归来。

(生动的描写,优美的语句,给人留下很深刻印象)

走进秋天的田野吧!田野里,成熟的稻子,颗粒饱满,沉甸甸的,随风起舞,飘散着醉人的芳香,翻腾着滚滚的金波,好象灿烂的彩霞撒落在田间;玉米长出了长长的胡子,一颗颗黄灿灿的饱满的玉米粒向人们展示着秋天特有的姿色。辣椒的脸红红的,像一挂挂等待人们点燃的鞭炮,秋,轻轻地扑上了主人的脸,给我们增添了祝福,给我们增添了喜悦。

(秋天的田野对我们来说是喜悦的,而这一段也正好突出了这一点,比较好)

伴着秋风,让我们走进秋天的农家小院吧!瞧院子里那一棵高大的柿子树,红得多么好看呀!简直像一片火似的。摘下那黄里透红的柿子,软软的,像一个易碎的鸡蛋似的。它是秋天的果实,瞧,它仿佛咧开了嘴,对着我笑呢!

(描写比较生动,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给文章增加色彩)

仔细品味着秋雨,让我们走进秋天的街道吧!街道两旁,原先枝叶茂盛的大树,仿佛都失去了它应有的色彩。一片片枯黄的叶子不住地往下掉着。一片片金色的落叶安静地躺在地上,远远望去,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层金色的毯子,时时过一阵风,它们便翩翩起舞,飘荡开去。

(这一段描写比较好,但是有点不通顺)

哦,秋天!秋,把丰硕的果实留给人间,把美好的祝福留给人间,秋呢,便拂袖而去,树皮摇曳,叶儿欲追随秋天的足迹,乘风而去,在空中打了几个旋转,又飘然落下,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思念和静静的沉思。

(写作文要注意文章的层次……田野,秋风,秋雨……)

描写秋天的片段范文第3篇

一、品味用词的精准

抓住关键词,用“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调一调”等方法品读、揣摩词语运用的准确、精妙。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让词语充满画面感,让教学更具张力。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第2自然段,重点品味“烧”这个词:“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老师指导:“烧”可以换成什么词?把这些词放进原句,对比诵读,看看哪个更好?好在哪里?通过与“飘”“飞”“红”“铺”“移”等词反复比较,大家觉得还是“烧”用得最好,因为它凸显了范围之大、速度之快、气势之恢宏、色彩之艳丽、变化之动感。一个“烧”字,表达了如此丰富的内涵。文学经典就是如此,一个字,不多,也不少,不可替代。这就是炼字的功夫,语言的魅力。

二、解析构词的精当

解析《火烧云》第3自然段,品味不同方式构词的精当: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解密表示颜色词语的构词方式及表达效果

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这个自然段中表示颜色的词,再给词语分分类,看看有哪些不同的构词方式和表达效果。结果,细心的学生有了如下发现:

“红彤彤”“金灿灿”等词语的构词方式是ABB式,能使颜色显得鲜艳、明亮;“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词的构词方式是ABAC式,能使颜色更加丰富多彩;“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的构词方式是“水果+颜色”式,让人不仅感到色彩新鲜,还有熟悉而具体的美感。

(二)仿照不同的构词方式写出表示颜色词语

实践证明:模仿是语言学习之初的有效路径之一。基于上述认识,老师引导学生马上学以致用。学生的表现实在令人欣慰,如下仿写不同形式的词语展示出他们良好的学习效果:

构词方式:ABB――黄澄澄、绿油油、红艳艳、白皑皑、黑乎乎……

构词方式:ABAC――半蓝半紫、半红半黄、半绿半灰……

构词方式:水果+颜色――橙黄、苹果红、橘子红、葡萄紫……

(三)把仿写的词语替换原文中表示颜色的词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差异的辨别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我们让学生把仿写的词语替换原文中的表示颜色的词,教师读引句,学生读替换描写色彩的词语,进一步感受发现这三类不同构词方式的词语所描述的颜色分别具有鲜艳、多彩、新鲜的特点,对照原文反观自己仿写得好与不足,并加以修改和优化。

(四)运用表示颜色词语仿写句子

正如书法的练习遵循先“入格”后“破格”的规律,活用句子表情达意也可以从仿写起步。在上述循序渐进的训练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和“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写句子,描绘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多,而且还很快”的情境。

三、赏析句式的精妙

所有的修辞手法都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为了避免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引导学生聚焦语言表达的范式,赏析句式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贴切、生动、传神。

例如:指导赏析《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第2、3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鏊。

师:瞧,秋天的大门刚被打开,秋雨姑娘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施展魔法,她把五彩缤纷的颜料,都送给了谁呢?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句)

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把红色给了枫树。

生:它把金黄色给了田野,把橙红色给了果树。

生:它还把很多很多颜色给了仙子。

师:你们回答得真好!瞧,银杏树叶好像什么呢?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银杏树叶好像小扇子,作者把一片片银杏叶比作了一把把小扇子。

师:秋风吹,秋雨下,树叶摇曳,好像扇子“扇哪扇哪”,太美了!仿佛还有“沙沙沙”声,好动听啊!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边配动作边读,有个男生还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朗读)

师:枫叶呢?作者又把它当作什么来写呢?

生:作者把枫叶当作邮票。

师: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们开始观察图,并且展开想象。在课件的帮助下,发现了邮票和枫叶的形状有相似之处,四周都有齿边)

生:我发现了邮票和枫叶的形状有相似之处,四周都有齿边。

生:我还发现了邮票和枫叶都有传达消息的功能。

师:你们真聪明,太会发现了!“枫叶”“飘啊飘啊”,我们该用什么语速来读呢?

生:慢一些。

师:为什么?

生:因为风托着叶片慢慢飘落。(一个男孩子连手都没有来得及举,直接站起来就配着手部的动作大声回应)

师:原来你眼前有画面啊!这是读书的好办法,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能将文字读成一幅幅画。让我们一起边读边想象画面,眼前呈现出画面感,多美的享受呀!

……

师:作者把银杏叶比作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把枫叶比作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样写好在哪里呢?

生:这样写,非常吸引人。读起来美极了!

生: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扇子似的银杏叶、邮票似的枫叶翩翩飞舞,扇走了夏天的炎热,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方法,一下子就把银杏叶和枫叶写活了。

生:这个句子既有比喻又有拟人,写得很生动很美丽。

师:是呀,作者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方法,就能让语言表达如此生动、美丽,如此贴切、传神。同学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下这样的方法,你们写出的内容,一定也会很吸引人的!下面我们就学着这样的语言范式,来美美地说说。(课件出示秋天的葡萄、苹果、梨、柿子、桔子、樱桃、香蕉等图片)

师:秋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八幅图,用上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来说一说吧!

(不少孩子已经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但也有个别孩子仍努力地观察着图,还有的孩子正等待着听别的学生怎样说)

师:(预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魔方”,以帮助想象力稍微欠缺的孩子)请已经想好的同学随时准备帮助还没有想好的同学,请还没想好的同学仔细看着课件,小魔方也会帮助你的。(随机点击任意图片,每一图片下面会很快闪过一张与上面图片形状相对应的小提示。例如“一个个红苹果”,点击一下,闪过下图的“一张张孩子的笑脸”;“一个个黄澄澄的雪梨”,点击一下,闪过下图的“一顶顶滑雪帽”……)

这时,刚才还没想好或者拿不定主意、等待别人回答的孩子,眼里顿时闪烁出智慧、自信的光芒。已经思考好了的孩子,受到小魔方的启发,仍在不断地修改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精准度。同学们个个兴味盎然,妙语连珠。

对于兼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语言范式,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体会其曼妙之处,破解其表达之密码,活学活用,想象合理,表达生动。整节课学生不仅“乐学”,而且还“善学”,轻松愉悦地习得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快捷高效地获取语言发展的能力点。学生很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

四、揣摩描写的精彩

揣摩、感悟、解密“围绕主线进行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以致用,迁移无痕。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聚焦“两指”

围绕主线“手有所指乃是心有念”,面对“两个指头”和“两次指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透过“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和“越发指得紧了”,去品味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感悟严监生的内心世界。

(二)紧扣“三摇头”

感受“动作+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鲜活形象。

策略一,导问:

面对这两个指头,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请用“ ”画出有关句子;

面对这些猜测,严监生又有怎样的反应?请用“ ”画出有关句子。

策略二,交流:

大侄子:“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奶妈:“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策略三,对比:

如果把原文改为如下描写,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摇了摇头。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又摇了摇头。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还是摇了摇头。

策略四,批注与交流:

对比阅读,原文多了哪些描?请用重点符号作标注,细细品味关键词,并在旁边写批注。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一e: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动作描写)。

二e: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神态描写),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动作描写),越发指的紧了(动作描写)。

(交流:透过细致入微的神态+动作描写,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非常着急)

三e: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动作描写),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动作描写)。

(分享:透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失望绝望)

作者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传神地描述了严监生临死前面对诸亲六眷的猜测所作出的反应(两指+三摇头;动作+神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充分展示出作者吴敬梓“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功力。

(三)落实“小练笔”

拓展链接读名著,学以致用巧练笔。“小练笔”形式多样,如:精彩片段,仿一仿;紧扣“略写”,扩一扩;抓住“留白”,补一补;合理想象,续一续。

呈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片段。

请联系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在第⑤自然段中补充几句细节描写,写一写吝啬鬼葛朗台见到镀金十字架、银镶圣水壶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

描写秋天的片段范文第4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 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民国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文旨:

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三、 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1、 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 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槐树落蕊而知秋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 秋蝉残鸣而报秋 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枣树秋色之奇观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四、 组织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明确: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 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举例说明。

明确:

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6、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五、 鉴赏要点

1、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在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着池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和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廖廖数语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的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 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锤练,认真琢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文中两段对槐树和秋雨后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这两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是有动有,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 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描写秋天的片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 段落 仿写 理解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11-02

1 段落整体的阅读理解和思考仿写

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综合性的写作来进行有效的展示,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通过随机点取课文段落的方式来进行有效仿写,展示重点段落的重点和关键。

1.1通过阅读,了解大意,背景环境的整体仿写

让学生进行课文整体性的阅读,然后选择其中的1-2段进行有效仿写。例如学习《秋姑娘的信》一课,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文字,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虽然课文相对较长,但老师提出“环境描写”四个字,这样学生就有所重点的进行学习了。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物。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那儿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如果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选取了上述的段落进行仿写,旨在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通过感受整体环境的渲染效果去进行仿写。仿写的要点是“环境――人物――两者的衬托――抒情”,按照这个思路,从而考察学生对于文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文段的仿写水平。

这样的理解和写作,首先就是验证了学生自我阅读理解的深入性,然后又通过阅读理解,综合性地融入了对学生习作的考察水平。

1.2关键词的提取和造句式的仿写――对于春雨姑娘的描写

春雨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让它们――

一封写给――,――――――。

一封写给――,――――――。

再写一封给――,别忘了――――。

上述段落中的关键字,意在以“一封写给”为开头的句子,锻炼学生的仿写能力,但这是以阅读为前提的,从阅读中找出关键词,这本身就是一种提取的能力,通过这种提取的方式,学生能发现要学习的言语关键点,而发现关键点就属于一种信息搜索的能力。

2 修辞的自我思考和运用仿写

文段的思考和自我运用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入探索文段中可以运用到的知识点,比如关联词,再比如修辞手法等,一开始可以按照文段中的语言风格进行有效仿写,同时也可以通过文段的创新形式进行有效的仿写,这个仿写的前提也是一种自我阅读的思考和理解。

2.1文段修辞的仿写和运用

教师暂且把写法指导放到最后,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仿写,去体会这种修辞的魅力所在。例如,课文《北大荒的秋天》中,“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这一片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的手法,同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语段中的写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对于环境的描写和渲染。

2.2文段多角度的仿写与学习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往往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比较集中的习作知识点,进行仿写,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考内涵,也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内在美。引导学生进行文段的有效仿写,除了能够运用一些基础习作知识外,更可以运用自己的思考感悟去体验表达。

《秋天的雨》片段:“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飘来了秋天的凉爽――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他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的睡大觉――”

这个片段通过“触觉、颜色、温度、声音、动物”等方式来描写秋天的景色,并且运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的景色融入到生动的描写中。对以上段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查找里面的言语知识点学习品味。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捕捉发现,提取习作知识点,并且对应该用的关键点,进行有效地融合与提升。

例如可让学生写一写冬天的雪:冬天的雪,它――,冬天雪的颜色,冬天雪的温度,冬天雪的声音,冬天雪的景象,它像――它像――,这不仅是通过想象生动描绘一种景物的过程,也是一种抒感体验的过程。

3 不同体裁仿写段落的要点

要提升作文水平,基本就是从几种简单的体裁入手,对高段学生而言,最常接触的就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要想写出东西,必须有相关的体裁和素材积累,这就是一个与写作体裁相关的材料积累过程,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当今学生不善于积累材料,特别是不善于阅读,这就成了作文水平提升的拦路虎。

材料积累与不同体裁对应的思维导图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要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相关的课外文章阅读,这种阅读首先要让兴趣来引导,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去进行自主的阅读。从阅读当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提升能力,提升学生情谊素养,获得不同的写作素材。生活中,阅读用于接收信息,做出行为;工作中,阅读融入日常事务,开展交流;日常应用,阅读渗透于点点滴滴,联接动作行为的展开,阅读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要学会发现文本体例的相似之处,进行内容的有意识拉近和模块化整合,从中具体细分出同一体例研究的切入点,将其融入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而各种不同体例的切入点角度各异,只要具有可比性,同时带有文本研究价值,我们就可以拿来进行模块化整合与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

综上所述,利用整体阅读和仿写的方式,我们可以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能够提升对于文章的整体思考,其中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文段关键点的仿写,像环境、背景、景物渲染等等,都可以融入我们的思考中,利用其中的关键词语,利用比较优美的句子,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我们可以把这些贯穿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作为一种课堂常用的手段进行。

此外,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到自我的思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自己思考与感悟分析,避免教师过多的干预,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思考的过程,最后的写作是基础知识、能力出发和情感抒发的综合体现。习作指导要避免知识点的单一讲解,避免知识点的孤立呈现,而应加强联系。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去扫清自己的障碍,在自读课文中加深了理解。融入段落仿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课文中,加入个人思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J].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03.

[2]内蒙古大学.小学课堂教师教学设计使用手册[Z].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